CN207220968U -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20968U
CN207220968U CN201621464903.6U CN201621464903U CN207220968U CN 207220968 U CN207220968 U CN 207220968U CN 201621464903 U CN201621464903 U CN 201621464903U CN 207220968 U CN207220968 U CN 2072209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lifting
patient
button
lifting but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6490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梦娜
田翻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146490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209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209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2096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包括上翻身单和下翻身单,上翻身单设置在下翻身单上,上翻身单和下翻身单固定连接,上翻身单宽于下翻身单。下翻身单的背面四周边沿处设置多个提拉扣,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带,上翻身单左右两侧横向剪裁伸出口,伸出口下设置网状约束手套,约束手套的上沿开口采用调节紧缩口结构,下沿开口设置拉链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根据患者具体需要摆放的体位做灵活调整,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避免护理人员在使用常规翻身单抓握时,对手指造成损伤与疼痛,以及简单易行的安全转运,有效节力有效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
背景技术
为无法自主更换体位、活动无耐力的患者翻身扣背、需要手术检查时的被动体位、床上移动,各项外出检查、转院转科是针对危重症患者的常用措施,常规徒手更换体位很容易对患者造成惊吓和恐惧,且有被牵拉损伤皮肤,和因自身肥胖或沉重而造成的医护人员无法完全承重造成掉落的危险。加用移动翻身单,患者感觉身后被包裹性托起,身前被包裹围绕固定,增加安全感,而对于较肥胖的患者,因受力均匀,也会大大减少对护理人员的损伤和加强节力感。但常规翻身单因没有抓握点和固定设备,同样会因为患者的肥胖造成跌落,或因摩擦力擦伤医护人员手指。因此,设计这款抓握移动翻身单便可解决以上问题,且可随意折叠床垫下,并不影响美观,一人一用或常规拆洗均不受影响。
目前临床缺乏一种可以同时满足患者需求的一种价格适宜,舒适度好的转运翻身单。
实用新型内容
为要解决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包括上翻身单和下翻身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身单设置在所述下翻身单上,所述上翻身单宽于所述下翻身单,所述上翻身单与所述下翻身单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下翻身单的背面四周边沿处设置多个提拉扣,所述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带,所述上翻身单左右两侧横向剪裁伸出口,所述下翻身单的背面的所述伸出口设置约束手套,约束手套的上沿开口采用调节紧缩口结构。
优选地,所述下翻身单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所述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沿处分别设置一个提拉扣,所述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
优选地,所述上翻身单与所述下翻身单通过缝线或粘扣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翻身单与所述下翻身单通过设置在中线位置一条缝线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翻身单与所述下翻身单通过设置在中位置两侧的两条缝线固定连接,两条所述缝线距离所述中线位置为4-5cm。
优选地,所述下翻身单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四个所述提拉扣纵向设置,所述四个提拉扣分别为第一提拉扣、第二提拉扣,第三提拉扣和第四提拉扣,所述第一提拉扣、所述第二提拉扣,所述第三提拉扣和所述第四提拉扣的侧边距所述下翻身单侧沿4-6cm所述第一提拉扣上沿距所述下翻身单上沿50-60cm,所述第二提拉扣上沿距所述下翻身单上沿80-85cm,所述第三提拉扣下沿距所述下翻身单下沿50-60cm,所述第四提拉扣下沿距所述下翻身单下沿80-85cm,所述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中心处分别设置上提拉扣和下提拉扣,所述上提拉扣和下提拉扣横向设置,所述上提拉扣的上边缘距所述下翻身单的上沿25-30cm,所述下提拉扣的下边缘距所述下翻身单的下沿25-30cm;
所述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两对所述固定带为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横向距离所述上翻身单侧沿45-55cm,所述第一固定带纵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提拉扣和所述第二提拉扣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带纵向设置在所述第三提拉扣和所述第四提拉扣中间位置。
优选地,所述提拉扣为椭圆形或长方形,椭圆形所述提拉扣的短轴为3.5cm,椭圆形所述提拉扣的长轴为15cm,长方形所述提拉扣的长宽为3.5x15cm,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采用布制长条,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的带尾处设置粘扣。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中间位置设置的所述约束手套,所述约束手套下沿开口并设置拉链,所述约束手套内放置隔板,所述约束手套的长宽为20x18cm。
优选地,所述上翻身单长为190-210cm,所述上翻身单宽为190-210cm所述下翻身单长为190-210cm,所述下翻身单宽为90-110cm。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
1.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避免护理人员在使用常规翻身单抓握时,对手指造成损伤与疼痛,有效节力,在操作过程中灵活运用身体肌肉发力度,或更换发力的肌群,减少护理人员的疲劳感。
2.根据患者具体需要摆放的体位做灵活调整,对外出检查,需要移动至平车上,或摇高床头后滑落的患者,可以通过抓握提拉扣做直接的牵拉,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
3.上翻身单在不用于包裹患者时,是平面铺展在患者身下的,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
4.为患者翻身扣背时,只需一人或两人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扣,既可完成操作,操作更加方便,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5.保证患者安全,上翻身单在用于包裹患者时,可起到保暖,遮盖患者,保护其隐私,保护其自尊心,减少清醒患者的恐惧心理,更重要的是增加安全性能,固定带起到防止患者跌落的同时,将患者的双手从两侧开口处拿出,放入约束手套内,也可预防躁动或瞻望的患者自行拔脱管路。
6.结构简单,结实耐用,成本低,有效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使用广泛,便于推广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翻身单和下翻身单分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例示意图
图中:1.上翻身单,2.下翻身单,3.缝线,4.粘扣,5.第一提拉扣,6.第二提拉扣,7.第三提拉扣,8.第四提拉扣,9.上提拉扣,10.下提拉扣,11.第一固定带,12.第二固定带,13.约束手套,14.调节紧缩口结构,15.拉链,16.伸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说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包括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上翻身1单设置在下翻身单2上,上翻身单1宽于下翻身单2,便于根据患者的体重面积灵活性调整包裹,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上翻身单宽于下翻身单,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固定连接,下翻身2单采用承重较好的粗厚棉织物或麻织物,使用翻身单为患者更换体位可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以及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腰背痛,上翻身单1采用棉布床单,贴身舒适,上翻身单1用于包裹固定患者,减少为患者翻身时对患者的暴露,保护其自尊心,也可起到保暖的作用,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固定配合使用,根据患者具体需要摆放的体位做灵活调整,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下翻身单2的背面四周边沿处设置多个提拉扣,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牵拉,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带,固定带相连,便可起固定患者作用,且便于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节,上翻身单左右两侧横向剪裁伸出口,大小以男子单手伸出为宜,伸出口长15cm,上翻身单的背面的伸出口设置约束手套13,约束手套的上沿开口采用调节紧缩口结构14,患者的手部从伸出口伸出放入约束手套13,可以观察局部皮肤黏膜判断病情,同时防止转运病人时患者自行将管路牵拉,造成损伤,提拉扣、固定带、约束手套均设置在背面,保证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前面平整无物,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减少病患的不适。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沿处分别设置一个提拉扣,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下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上翻身单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缝线3或粘扣固定连接,连接牢固,易于实现,缝线可以为一条或多条,多条缝线缝制在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中线位置附近。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设置在中线位置一条缝线3固定连接,且该位置便于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随时为患者左右变换体位,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之后在上翻身单背面垫软枕支撑患者,且中线位置也不会造成患者背部的不适感。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设置在中位置两侧的两条缝线固定连接,两条缝线距离中线位置为4-5cm,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间固定牢固,且便于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随时为患者左右变换体位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之后在上翻身单背面垫软枕支撑患者,且中线位置附近固定缝制也不会造成患者背部的不适感。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四个提拉扣纵向设置,四个提拉扣分别为第一提拉扣5、第二提拉扣6,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第一提拉扣5、第二提拉扣6,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的侧边距下翻身单2侧沿4-6cm第一提拉扣5上沿距下翻身单上沿50-60cm,第二提拉扣6上沿距下翻身单上沿80-85cm,第三提拉扣7下沿距下翻身单下沿50-60cm,第四提拉扣8下沿距下翻身单下沿80-85cm,下翻身单2的上下两侧中心处分别设置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横向设置,上提拉扣9的上边缘距下翻身单的上沿25-30cm,下提拉扣10的下边缘距下翻身单的下沿25-30cm,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有效节省力度,而人体承重量最大的位置在腰臀部,故中间处设置两个提拉扣即第二提拉扣6和第三提拉扣7,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
上翻身单1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两对固定带分别为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横向距离上翻身单侧沿45-55cm,第一固定带11纵向设置在第一提拉扣5和第二提拉扣6中间位置,第二固定带12纵向设置在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中间位置,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即对应下翻身单边两侧边沿的位置,左右上下各两对,置于上翻身单的背面,背面设置保证上翻身单1与患者的接触面面平整无物,防止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上翻身单1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提拉扣为椭圆形或长方形,提拉扣小以成年男性单手能伸入抓握拎起为宜。椭圆形提拉扣的短轴为3.5cm,椭圆形提拉扣的长轴为15cm,长方形提拉扣的长宽为3.5x15cm,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采用布制长条,易于生产实现,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的带尾处设置粘扣4,连接固定方便快捷。
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中间位置设置的约束手套13,预防躁动或瞻望的患者自行拔脱管路,约束手套下沿开口并设置拉链15,约束手套内放置隔板,约束手套13的长宽为20x18cm保证患者不会对自身造成损伤,如拔管、抓伤等。
上翻身单1长为190-210cm,上翻身1单宽为190-210cm,下翻身单长2为190-210cm,下翻身单2宽为90-110cm,病床标准长款,上翻身单1宽度大于下翻身单2,上翻身单1尺寸设置便于根据患者的体重面积灵活性调整包裹,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
实施例1: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包括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上翻身1单设置在下翻身单2上,上翻身单1宽于下翻身单2,便于根据患者的体重面积灵活性调整包裹,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上翻身单宽于下翻身单,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固定连接,下翻身2单采用承重较好的粗厚棉织物或麻织物,使用翻身单为患者更换体位可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以及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腰背痛,上翻身单1采用棉布床单,贴身舒适,上翻身单1用于包裹固定患者,减少为患者翻身时对患者的暴露,保护其自尊心,也可起到保暖的作用,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固定配合使用,根据患者具体需要摆放的体位做灵活调整,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下翻身单2的背面四周边沿处设置多个提拉扣,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牵拉,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带,固定带相连,便可起固定患者作用,且便于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节,上翻身单左右两侧横向剪裁伸出口,大小以男子单手伸出为宜,伸出口长15cm,上翻身单的背面的伸出口设置约束手套13,约束手套的上沿开口采用调节紧缩口结构14,患者的手部从伸出口伸出放入约束手套13,可以观察局部皮肤黏膜判断病情,同时防止转运病人时患者自行将管路牵拉,造成损伤,提拉扣、固定带、约束手套均设置在背面,保证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前面平整无物,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减少病患的不适。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沿处分别设置一个提拉扣,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下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上翻身单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实施例2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包括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上翻身1单设置在下翻身单2上,上翻身单1宽于下翻身单2,便于根据患者的体重面积灵活性调整包裹,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上翻身单宽于下翻身单,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固定连接,下翻身2单采用承重较好的粗厚棉织物或麻织物,使用翻身单为患者更换体位可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以及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腰背痛,上翻身单1采用棉布床单,贴身舒适,上翻身单1用于包裹固定患者,减少为患者翻身时对患者的暴露,保护其自尊心,也可起到保暖的作用,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固定配合使用,根据患者具体需要摆放的体位做灵活调整,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下翻身单2的背面四周边沿处设置多个提拉扣,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牵拉,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带,固定带相连,便可起固定患者作用,且便于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节,上翻身单左右两侧横向剪裁伸出口,大小以男子单手伸出为宜,伸出口长15cm,上翻身单的背面的伸出口设置约束手套13,约束手套的上沿开口采用调节紧缩口结构14,患者的手部从伸出口伸出放入约束手套13,可以观察局部皮肤黏膜判断病情,同时防止转运病人时患者自行将管路牵拉,造成损伤,提拉扣、固定带、约束手套均设置在背面,保证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前面平整无物,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减少病患的不适。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沿处分别设置一个提拉扣,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下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上翻身单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缝线连接牢固,易于实现,缝线可以为一条。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设置在中线位置一条缝线3固定连接,且该位置便于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随时为患者左右变换体位,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之后在上翻身单背面垫软枕支撑患者,且中线位置也不会造成患者背部的不适感。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包括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上翻身1单设置在下翻身单2上,上翻身单1宽于下翻身单2,便于根据患者的体重面积灵活性调整包裹,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上翻身单宽于下翻身单,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固定连接,下翻身2单采用承重较好的粗厚棉织物或麻织物,使用翻身单为患者更换体位可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以及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腰背痛,上翻身单1采用棉布床单,贴身舒适,上翻身单1用于包裹固定患者,减少为患者翻身时对患者的暴露,保护其自尊心,也可起到保暖的作用,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固定配合使用,根据患者具体需要摆放的体位做灵活调整,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下翻身单2的背面四周边沿处设置多个提拉扣,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牵拉,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带,固定带相连,便可起固定患者作用,且便于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节,上翻身单左右两侧横向剪裁伸出口,大小以男子单手伸出为宜,伸出口长15cm,上翻身单的背面的伸出口设置约束手套13,约束手套的上沿开口采用调节紧缩口结构14,患者的手部从伸出口伸出放入约束手套13,可以观察局部皮肤黏膜判断病情,同时防止转运病人时患者自行将管路牵拉,造成损伤,提拉扣、固定带、约束手套均设置在背面,保证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前面平整无物,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减少病患的不适。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沿处分别设置一个提拉扣,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下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上翻身单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缝线3固定连接,连接牢固,易于实现,,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设置在中位置两侧的两条缝线固定连接,两条缝线距离中线位置为4-5cm,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间固定牢固,且便于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随时为患者左右变换体位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之后在上翻身单背面垫软枕支撑患者,且中线位置附近固定缝制也不会造成患者背部的不适感。
实施例4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包括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上翻身1单设置在下翻身单2上,上翻身单1宽于下翻身单2,便于根据患者的体重面积灵活性调整包裹,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上翻身单宽于下翻身单,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固定连接,下翻身2单采用承重较好的粗厚棉织物或麻织物,使用翻身单为患者更换体位可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以及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腰背痛,上翻身单1采用棉布床单,贴身舒适,上翻身单1用于包裹固定患者,减少为患者翻身时对患者的暴露,保护其自尊心,也可起到保暖的作用,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固定配合使用,根据患者具体需要摆放的体位做灵活调整,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下翻身单2的背面四周边沿处设置多个提拉扣,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牵拉,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带,固定带相连,便可起固定患者作用,且便于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节,上翻身单左右两侧横向剪裁伸出口,大小以男子单手伸出为宜,伸出口长15cm,上翻身单的背面的伸出口设置约束手套13,约束手套的上沿开口采用调节紧缩口结构14,患者的手部从伸出口伸出放入约束手套13,可以观察局部皮肤黏膜判断病情,同时防止转运病人时患者自行将管路牵拉,造成损伤,提拉扣、固定带、约束手套均设置在背面,保证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前面平整无物,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减少病患的不适。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沿处分别设置一个提拉扣,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下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上翻身单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粘扣固定连接,连接牢固,易于实现,方便快捷。
实施例5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包括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上翻身1单设置在下翻身单2上,上翻身单1宽于下翻身单2,便于根据患者的体重面积灵活性调整包裹,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上翻身单宽于下翻身单,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固定连接,下翻身2单采用承重较好的粗厚棉织物或麻织物,使用翻身单为患者更换体位可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以及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腰背痛,上翻身单1采用棉布床单,贴身舒适,上翻身单1用于包裹固定患者,减少为患者翻身时对患者的暴露,保护其自尊心,也可起到保暖的作用,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固定配合使用,根据患者具体需要摆放的体位做灵活调整,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下翻身单2的背面四周边沿处设置多个提拉扣,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牵拉,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带,固定带相连,便可起固定患者作用,且便于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节,上翻身单左右两侧横向剪裁伸出口,大小以男子单手伸出为宜,伸出口长15cm,上翻身单的背面的伸出口设置约束手套13,约束手套的上沿开口采用调节紧缩口结构14,患者的手部从伸出口伸出放入约束手套13,可以观察局部皮肤黏膜判断病情,同时防止转运病人时患者自行将管路牵拉,造成损伤,提拉扣、固定带、约束手套均设置在背面,保证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前面平整无物,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减少病患的不适。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沿处分别设置一个提拉扣,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下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上翻身单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缝线3或粘扣固定连接,连接牢固,易于实现,缝线可以为一条或多条,多条缝线缝制在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中线位置附近。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四个提拉扣纵向设置,四个提拉扣分别为第一提拉扣5、第二提拉扣6,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第一提拉扣5、第二提拉扣6,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的侧边距下翻身单2侧沿4-6cm第一提拉扣5上沿距下翻身单上沿50-60cm,第二提拉扣6上沿距下翻身单上沿80-85cm,第三提拉扣7下沿距下翻身单下沿50-60cm,第四提拉扣8下沿距下翻身单下沿80-85cm,下翻身单2的上下两侧中心处分别设置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横向设置,上提拉扣9的上边缘距下翻身单的上沿25-30cm,下提拉扣10的下边缘距下翻身单的下沿25-30cm,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有效节省力度,而人体承重量最大的位置在腰臀部,故中间处设置两个提拉扣即第二提拉扣6和第三提拉扣7,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
实施例6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包括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上翻身1单设置在下翻身单2上,上翻身单1宽于下翻身单2,便于根据患者的体重面积灵活性调整包裹,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上翻身单宽于下翻身单,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固定连接,下翻身2单采用承重较好的粗厚棉织物或麻织物,使用翻身单为患者更换体位可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以及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腰背痛,上翻身单1采用棉布床单,贴身舒适,上翻身单1用于包裹固定患者,减少为患者翻身时对患者的暴露,保护其自尊心,也可起到保暖的作用,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固定配合使用,根据患者具体需要摆放的体位做灵活调整,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下翻身单2的背面四周边沿处设置多个提拉扣,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牵拉,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带,固定带相连,便可起固定患者作用,且便于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节,上翻身单左右两侧横向剪裁伸出口,大小以男子单手伸出为宜,伸出口长15cm,上翻身单的背面的伸出口设置约束手套13,约束手套的上沿开口采用调节紧缩口结构14,患者的手部从伸出口伸出放入约束手套13,可以观察局部皮肤黏膜判断病情,同时防止转运病人时患者自行将管路牵拉,造成损伤,提拉扣、固定带、约束手套均设置在背面,保证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前面平整无物,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减少病患的不适。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沿处分别设置一个提拉扣,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下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上翻身单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缝线3或粘扣固定连接,连接牢固,易于实现,缝线可以为一条或多条,多条缝线缝制在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中线位置附近。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设置在中线位置一条缝线3固定连接,且该位置便于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随时为患者左右变换体位,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之后在上翻身单背面垫软枕支撑患者,且中线位置也不会造成患者背部的不适感。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设置在中位置两侧的两条缝线固定连接,两条缝线距离中线位置为4-5cm,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间固定牢固,且便于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随时为患者左右变换体位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之后在上翻身单背面垫软枕支撑患者,且中线位置附近固定缝制也不会造成患者背部的不适感。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四个提拉扣纵向设置,四个提拉扣分别为第一提拉扣5、第二提拉扣6,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第一提拉扣5、第二提拉扣6,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的侧边距下翻身单2侧沿4-6cm第一提拉扣5上沿距下翻身单上沿50-60cm,第二提拉扣6上沿距下翻身单上沿80-85cm,第三提拉扣7下沿距下翻身单下沿50-60cm,第四提拉扣8下沿距下翻身单下沿80-85cm,下翻身单2的上下两侧中心处分别设置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横向设置,上提拉扣9的上边缘距下翻身单的上沿25-30cm,下提拉扣10的下边缘距下翻身单的下沿25-30cm,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有效节省力度,而人体承重量最大的位置在腰臀部,故中间处设置两个提拉扣即第二提拉扣6和第三提拉扣7,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
上翻身单1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两对固定带分别为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横向距离上翻身单侧沿45-55cm,第一固定带11纵向设置在第一提拉扣5和第二提拉扣6中间位置,第二固定带12纵向设置在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中间位置,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即对应下翻身单边两侧边沿的位置,左右上下各两对,置于上翻身单的背面,背面设置保证上翻身单1与患者的接触面面平整无物,防止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上翻身单1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实施例7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包括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上翻身1单设置在下翻身单2上,上翻身单1宽于下翻身单2,便于根据患者的体重面积灵活性调整包裹,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上翻身单宽于下翻身单,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固定连接,下翻身2单采用承重较好的粗厚棉织物或麻织物,使用翻身单为患者更换体位可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以及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腰背痛,上翻身单1采用棉布床单,贴身舒适,上翻身单1用于包裹固定患者,减少为患者翻身时对患者的暴露,保护其自尊心,也可起到保暖的作用,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固定配合使用,根据患者具体需要摆放的体位做灵活调整,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下翻身单2的背面四周边沿处设置多个提拉扣,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牵拉,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带,固定带相连,便可起固定患者作用,且便于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节,上翻身单左右两侧横向剪裁伸出口,大小以男子单手伸出为宜,伸出口长15cm,上翻身单的背面的伸出口设置约束手套13,约束手套的上沿开口采用调节紧缩口结构14,患者的手部从伸出口伸出放入约束手套13,可以观察局部皮肤黏膜判断病情,同时防止转运病人时患者自行将管路牵拉,造成损伤,提拉扣、固定带、约束手套均设置在背面,保证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前面平整无物,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减少病患的不适。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沿处分别设置一个提拉扣,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下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上翻身单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缝线3或粘扣固定连接,连接牢固,易于实现,缝线可以为一条或多条,多条缝线缝制在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中线位置附近。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设置在中线位置一条缝线3固定连接,且该位置便于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随时为患者左右变换体位,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之后在上翻身单背面垫软枕支撑患者,且中线位置也不会造成患者背部的不适感。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设置在中位置两侧的两条缝线固定连接,两条缝线距离中线位置为4-5cm,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间固定牢固,且便于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随时为患者左右变换体位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之后在上翻身单背面垫软枕支撑患者,且中线位置附近固定缝制也不会造成患者背部的不适感。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四个提拉扣纵向设置,四个提拉扣分别为第一提拉扣5、第二提拉扣6,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第一提拉扣5、第二提拉扣6,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的侧边距下翻身单2侧沿4-6cm第一提拉扣5上沿距下翻身单上沿50-60cm,第二提拉扣6上沿距下翻身单上沿80-85cm,第三提拉扣7下沿距下翻身单下沿50-60cm,第四提拉扣8下沿距下翻身单下沿80-85cm,下翻身单2的上下两侧中心处分别设置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横向设置,上提拉扣9的上边缘距下翻身单的上沿25-30cm,下提拉扣10的下边缘距下翻身单的下沿25-30cm,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有效节省力度,而人体承重量最大的位置在腰臀部,故中间处设置两个提拉扣即第二提拉扣6和第三提拉扣7,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
上翻身单1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两对固定带分别为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横向距离上翻身单侧沿45-55cm,第一固定带11纵向设置在第一提拉扣5和第二提拉扣6中间位置,第二固定带12纵向设置在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中间位置,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即对应下翻身单边两侧边沿的位置,左右上下各两对,置于上翻身单的背面,背面设置保证上翻身单1与患者的接触面面平整无物,防止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上翻身单1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提拉扣为椭圆形或长方形,提拉扣小以成年男性单手能伸入抓握拎起为宜。椭圆形提拉扣的短轴为3.5cm,椭圆形提拉扣的长轴为15cm,长方形提拉扣的长宽为3.5x15cm,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采用布制长条,易于生产实现,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的带尾处设置粘扣4,连接固定方便快捷。
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中间位置设置的约束手套13,预防躁动或瞻望的患者自行拔脱管路,约束手套下沿开口并设置拉链15,约束手套内放置隔板,约束手套13的长宽为20x18cm保证患者不会对自身造成损伤,如拔管、抓伤等。
上翻身单1长为190-210cm,上翻身1单宽为190-210cm,下翻身单长2为190-210cm,下翻身单2宽为90-110cm,病床标准长款,上翻身单1宽度大于下翻身单2,上翻身单1尺寸设置便于根据患者的体重面积灵活性调整包裹,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
实施例8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包括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上翻身1单设置在下翻身单2上,上翻身单1宽于下翻身单2,便于根据患者的体重面积灵活性调整包裹,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上翻身单宽于下翻身单,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固定连接,下翻身2单采用承重较好的粗厚棉织物或麻织物,使用翻身单为患者更换体位可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以及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腰背痛,上翻身单1采用棉布床单,贴身舒适,上翻身单1用于包裹固定患者,减少为患者翻身时对患者的暴露,保护其自尊心,也可起到保暖的作用,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固定配合使用,根据患者具体需要摆放的体位做灵活调整,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下翻身单2的背面四周边沿处设置多个提拉扣,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牵拉,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带,固定带相连,便可起固定患者作用,且便于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节,上翻身单左右两侧横向剪裁伸出口,大小以男子单手伸出为宜,伸出口长15cm,上翻身单的背面的伸出口设置约束手套13,约束手套的上沿开口采用调节紧缩口结构14,患者的手部从伸出口伸出放入约束手套13,可以观察局部皮肤黏膜判断病情,同时防止转运病人时患者自行将管路牵拉,造成损伤,提拉扣、固定带、约束手套均设置在背面,保证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前面平整无物,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减少病患的不适。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沿处分别设置一个提拉扣,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下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上翻身单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缝线3或粘扣固定连接,连接牢固,易于实现,缝线可以为一条或多条,多条缝线缝制在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中线位置附近。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设置在中线位置一条缝线3固定连接,且该位置便于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随时为患者左右变换体位,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之后在上翻身单背面垫软枕支撑患者,且中线位置也不会造成患者背部的不适感。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设置在中位置两侧的两条缝线固定连接,两条缝线距离中线位置为4-5cm,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间固定牢固,且便于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随时为患者左右变换体位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之后在上翻身单背面垫软枕支撑患者,且中线位置附近固定缝制也不会造成患者背部的不适感。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四个提拉扣纵向设置,四个提拉扣分别为第一提拉扣5、第二提拉扣6,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第一提拉扣5、第二提拉扣6,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的侧边距下翻身单2侧沿4-6cm第一提拉扣5上沿距下翻身单上沿50-60cm,第二提拉扣6上沿距下翻身单上沿80-85cm,第三提拉扣7下沿距下翻身单下沿50-60cm,第四提拉扣8下沿距下翻身单下沿80-85cm,下翻身单2的上下两侧中心处分别设置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横向设置,上提拉扣9的上边缘距下翻身单的上沿25-30cm,下提拉扣10的下边缘距下翻身单的下沿25-30cm,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有效节省力度,而人体承重量最大的位置在腰臀部,故中间处设置两个提拉扣即第二提拉扣6和第三提拉扣7,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
上翻身单1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两对固定带分别为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横向距离上翻身单侧沿45-55cm,第一固定带11纵向设置在第一提拉扣5和第二提拉扣6中间位置,第二固定带12纵向设置在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中间位置,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即对应下翻身单边两侧边沿的位置,左右上下各两对,置于上翻身单的背面,背面设置保证上翻身单1与患者的接触面面平整无物,防止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上翻身单1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提拉扣为椭圆形或长方形,提拉扣小以成年男性单手能伸入抓握拎起为宜。椭圆形提拉扣的短轴为3.5cm,椭圆形提拉扣的长轴为15cm,长方形提拉扣的长宽为3.5x15cm,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采用布制长条,易于生产实现,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的带尾处设置粘扣4,连接固定方便快捷。
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中间位置设置的约束手套13,预防躁动或瞻望的患者自行拔脱管路,约束手套下沿开口并设置拉链15,约束手套内放置隔板,约束手套13的长宽为20x18cm保证患者不会对自身造成损伤,如拔管、抓伤等。
实施例9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包括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上翻身1单设置在下翻身单2上,上翻身单1宽于下翻身单2,便于根据患者的体重面积灵活性调整包裹,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上翻身单宽于下翻身单,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固定连接,下翻身2单采用承重较好的粗厚棉织物或麻织物,使用翻身单为患者更换体位可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以及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腰背痛,上翻身单1采用棉布床单,贴身舒适,上翻身单1用于包裹固定患者,减少为患者翻身时对患者的暴露,保护其自尊心,也可起到保暖的作用,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固定配合使用,根据患者具体需要摆放的体位做灵活调整,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下翻身单2的背面四周边沿处设置多个提拉扣,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牵拉,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带,固定带相连,便可起固定患者作用,且便于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节,上翻身单左右两侧横向剪裁伸出口,大小以男子单手伸出为宜,伸出口长15cm,上翻身单的背面的伸出口设置约束手套13,约束手套的上沿开口采用调节紧缩口结构14,患者的手部从伸出口伸出放入约束手套13,可以观察局部皮肤黏膜判断病情,同时防止转运病人时患者自行将管路牵拉,造成损伤,提拉扣、固定带、约束手套均设置在背面,保证上翻身单1和下翻身单2前面平整无物,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减少病患的不适。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沿处分别设置一个提拉扣,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下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上翻身单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缝线3或粘扣固定连接,连接牢固,易于实现,缝线可以为一条或多条,多条缝线缝制在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中线位置附近。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设置在中线位置一条缝线3固定连接,且该位置便于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随时为患者左右变换体位,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之后在上翻身单背面垫软枕支撑患者,且中线位置也不会造成患者背部的不适感。
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通过设置在中位置两侧的两条缝线固定连接,两条缝线距离中线位置为4-5cm,上翻身单1与下翻身单2间固定牢固,且便于在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随时为患者左右变换体位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之后在上翻身单背面垫软枕支撑患者,且中线位置附近固定缝制也不会造成患者背部的不适感。
下翻身单2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四个提拉扣纵向设置,四个提拉扣分别为第一提拉扣5、第二提拉扣6,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第一提拉扣5、第二提拉扣6,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的侧边距下翻身单2侧沿5cm第一提拉扣5上沿距下翻身单上沿55cm,第二提拉扣6上沿距下翻身单上沿85cm,第三提拉扣7下沿距下翻身单下沿55cm,第四提拉扣8下沿距下翻身单下沿85cm,下翻身单2的上下两侧中心处分别设置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横向设置,上提拉扣9的上边缘距下翻身单的上沿30cm,下提拉扣10的下边缘距下翻身单的下沿30cm,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有效节省力度,而人体承重量最大的位置在腰臀部,故中间处设置两个提拉扣即第二提拉扣6和第三提拉扣7,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上提拉扣9和下提拉扣10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
上翻身单1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两对固定带分别为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横向分别距离上翻身单左右侧沿50cm,第一固定带11纵向设置在第一提拉扣5和第二提拉扣6中间位置,第二固定带12纵向设置在第三提拉扣7和第四提拉扣8中间位置,固定带位于上翻身单左右两侧,即对应下翻身单边两侧边沿的位置,左右上下各两对,置于上翻身单的背面,背面设置保证上翻身单1与患者的接触面面平整无物,防止不必要的压力性溃疡;上翻身单1包裹患者后,左右两边固定带相连接,起固定患者作用,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调整,保证安全。
提拉扣为椭圆形或长方形,提拉扣小以成年男性单手能伸入抓握拎起为宜。椭圆形提拉扣的短轴为3.5cm,椭圆形提拉扣的长轴为15cm,长方形提拉扣的长宽为3.5x15cm,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采用布制长条,易于生产实现,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的带尾处设置粘扣4,连接固定方便快捷。
第一固定带11和第二固定带12中间位置设置的约束手套13,预防躁动或瞻望的患者自行拔脱管路,约束手套下沿开口并设置拉链15,约束手套内放置隔板,约束手套13的长宽为20x18cm保证患者不会对自身造成损伤,如拔管、抓伤等。
上翻身单1长为200cm,上翻身1单宽为200cm,下翻身单长2为200cm,下翻身单2宽为100cm,病床标准长款,上翻身单1宽度大于下翻身单2,上翻身单1尺寸设置便于根据患者的体重面积灵活性调整包裹,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便于整理,不影响整洁美观。
使用例: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上翻身用于包裹固定患者,减少为患者翻身时对患者的暴露,保护其自尊心,也可起到保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增加安全性能,固定带起到防止患者跌落的同时,将患者的双手从两侧开口处拿出,放入约束手套内,也可预防躁动或瞻望的患者自行拔脱管路,医务人员直接将双手伸入提拉扣并抓紧进行发力,有效节省力度,下翻身单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四个提拉扣纵向设置,而人体承重量最大的位置在腰臀部,故中间处设置两个提拉扣即第二提拉扣和第三提拉扣,均匀受力,保证患者安全。
不搬动患者的情况下随时为患者左右变换体位,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之后在上翻身单背面垫软枕既可,且中线位置缝线固定上翻身单和下翻身单也不会造成患者背部的不适感。
摆放局部体位,在在操作时需要扶抱患者头部偏向护理人员侧,或抬高床头造成患者滑落时,可直接抓握下翻身单的提拉扣进行牵拉,不会损伤患者皮肤,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中心处分别设置上提拉扣和下提拉扣,上提拉扣和下提拉扣便于做局部位置的牵拉调整。
外出检查需要将病患移动至平车时,可先使用上翻身单包裹好患者,并用固定带固定,减少为患者翻身时对患者的暴露,保护其自尊心,也可起到保暖的作用,再将床与平车紧挨,直接牵拉抓握下层翻身单的提拉扣将患者移动至平车,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避免护理人员在使用常规翻身单抓握时,对手指造成损伤与疼痛。
俯卧位通气操作时,上翻身单包裹固定患者并连接固定带,可直抓握上翻身单的固定带,为患者更换体位,加大患者的安全性。
为患者翻身扣背时,只需一人或两人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扣,既可完成操作,操作更加方便,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能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在徒手为患者更换体位时产生的职业腰背痛,避免护理人员在使用常规翻身单抓握时,对手指造成损伤与疼痛,有效节力,在操作过程中灵活运用身体肌肉发力度,或更换发力的肌群,减少护理人员的疲劳感;可根据患者具体需要摆放的体位做灵活调整,对外出检查,需要移动至平车上,或摇高床头后滑落的患者,可以通过抓握提拉扣做直接的牵拉,避免了患者皮肤的摩擦破损和护理人员的人力消耗;上翻身单在不用于包裹患者时,是平面铺展在患者身下的,也可收于床单床褥下,不影响整洁美观;为患者翻身扣背时,只需一人或两人提拉上翻身单的固定扣,既可完成操作,操作更加方便,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有效保证患者安全,上翻身单在用于包裹患者时,可起到保暖,遮盖患者,保护其隐私,保护其自尊心,减少清醒患者的恐惧心理,更重要的是增加安全性能,固定带起到防止患者跌落的同时,将患者的双手从两侧开口处拿出,放入约束手套内,也可预防躁动或瞻望的患者自行拔脱管路。
本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更换体位医护和患者的双向安全性,规范临床操作,临床护理操作方便,特别便于危重病人的术中、术后以及在ICU病房患者的移床、变换体位和俯卧位通气等护理操作,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生产实现,使用效率高,可用于手术室、ICU病房、普通病房、急诊科、病人转运过程中,使用范围广,便于推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包括上翻身单和下翻身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身单设置在所述下翻身单上,所述上翻身单宽于所述下翻身单,所述上翻身单与所述下翻身单固定连接;
所述下翻身单的背面四周边沿处设置多个提拉扣,所述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带,所述上翻身单左右两侧横向剪裁伸出口,所述上翻身单的背面的所述伸出口下设置约束手套,约束手套的上沿开口采用调节紧缩口结构,下沿开口设置拉链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翻身单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所述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沿处分别设置一个提拉扣,所述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身单与所述下翻身单通过缝线或粘扣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身单与所述下翻身单通过设置在中线位置一条缝线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身单与所述下翻身单通过设置在中线位置两侧的两条缝线固定连接,两条所述缝线距离所述中线位置为4-5c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翻身单的左右两侧沿处分别设置四个提拉扣,四个所述提拉扣纵向设置,所述四个提拉扣分别为第一提拉扣、第二提拉扣,第三提拉扣和第四提拉扣,所述第一提拉扣、所述第二提拉扣,所述第三提拉扣和所述第四提拉扣的侧边距所述下翻身单侧沿4-6cm所述第一提拉扣上沿距所述下翻身单上沿50-60cm,所述第二提拉扣上沿距所述下翻身单上沿80-85cm,所述第三提拉扣下沿距所述下翻身单下沿50-60cm,所述第四提拉扣下沿距所述下翻身单下沿80-85cm,所述下翻身单的上下两侧中心处分别设置上提拉扣和下提拉扣,所述上提拉扣和下提拉扣横向设置,所述上提拉扣的上边缘距所述下翻身单的上沿25-30cm,所述下提拉扣的下边缘距所述下翻身单的下沿25-30cm;
所述上翻身单的背面设置有两对固定带,两对所述固定带为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横向距离所述上翻身单侧沿45-55cm,所述第一固定带纵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提拉扣和所述第二提拉扣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带纵向设置在所述第三提拉扣和所述第四提拉扣中间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扣为椭圆形或长方形,椭圆形所述提拉扣的短轴为3.5cm,椭圆形所述提拉扣的长轴为15cm,长方形所述提拉扣的长宽为3.5x15cm,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采用布制长条,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的带尾处设置粘扣。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中间位置设置的所述约束手套,所述约束手套下沿开口并设置拉链,所述约束手套内放置隔板,所述约束手套的长宽为20x18c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身单长为190-210cm,所述上翻身单宽为190-210cm,所述下翻身单长为190-210cm,所述下翻身单宽为90-110cm。
CN201621464903.6U 2016-12-29 2016-12-29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2209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64903.6U CN207220968U (zh) 2016-12-29 2016-12-29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64903.6U CN207220968U (zh) 2016-12-29 2016-12-29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20968U true CN207220968U (zh) 2018-04-13

Family

ID=61838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64903.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220968U (zh) 2016-12-29 2016-12-29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2096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84969A (zh) * 2018-07-16 2018-11-13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多功能翻身转移垫
CN109998196A (zh) * 2019-05-15 2019-07-12 嘉兴市第一医院 过床转运背心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84969A (zh) * 2018-07-16 2018-11-13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多功能翻身转移垫
CN109998196A (zh) * 2019-05-15 2019-07-12 嘉兴市第一医院 过床转运背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19407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пасения и переноски
US8161583B1 (en) Easy change support bed pad
US1165406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ving, turning, and positioning a patient
CN210811879U (zh) 一种一体式约束带
CN207220968U (zh) 一种多用转运翻身单
CN201361161Y (zh) 肩胸约束带
US20060185078A1 (en) Patient turning aid
CN213552759U (zh) 一种约束床单
CN201040061Y (zh) 多功能帆布担架
CN209301561U (zh) 多功能翻身巾单
CN101336858A (zh) 防坠床床单
TW201433304A (zh) 救護運送裝置
CN206167246U (zh) 一种新型防下滑床单
CN220344682U (zh) 一种用于头低足高位的支撑装置
CN219020301U (zh) 简易过床服
CN215132550U (zh) 一种一体式婴幼儿眼科手术颈仰卧位体位垫
CN213218427U (zh) 一种多功能病床中单
CN217065489U (zh) 一种医用护理保暖肩带
CN215124651U (zh) 一种主要用于平车转运过程中的保暖披肩
CN215960708U (zh) 一种多功能体位固定带
CN213666047U (zh) 一种防坠床上肢固定带
CN210301511U (zh) 多功能翻身单
CN211409770U (zh) 一种手术室用转运床接送病人专用被
CN217489106U (zh) 一种一次性多功能可裁式中单
US20230018683A1 (en) Cover device for decubitus ulcer preven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912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