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16613U -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新型磁耦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新型磁耦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16613U
CN207216613U CN201720641018.9U CN201720641018U CN207216613U CN 207216613 U CN207216613 U CN 207216613U CN 201720641018 U CN201720641018 U CN 201720641018U CN 207216613 U CN207216613 U CN 2072166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automobile
wireless charging
coupling arrangement
magnetic coupling
charg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4101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庭龙
边俊
刘小伟
傅成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n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n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n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ngn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2064101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166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166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1661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新型磁耦合结构,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谐振线圈耦合系数较小、磁场泄露较大的特点,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从系统谐振线圈自身参数和谐振磁链结构两方面进行综合优化分析,首先实现了无线充电系统在传输距离一定时同时具备高耦合系数、低磁场泄露以及较好鲁棒性的优化目标;其次,以实际电动汽车对充电装置体积和重量的限制为约束条件,通过该优化方法使磁耦合结构的重量在要求范围内。本方法一改传统谐振线圈参数的优化模式,进而提出一种新型磁耦合结构,对电动汽车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新型磁耦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系统磁耦合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用于磁耦合谐振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新型磁耦合结构。
背景技术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自2007年被MIT科学家首次提出后,由于其在体内医疗植入设备、便携式移动设备、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将研究目光集中在磁耦谐振式无线充电电动汽车上。而电动汽车因其固有的特性,使耦合谐振线圈必须具有较大的距离,这会导致线圈耦合系数较小,漏感较大。较小的耦合系数势必会限制传输效率,产生较大的磁场泄露,对周围空间环境会造成一定的电磁干扰。因此,在磁耦合谐振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磁耦合结构的优化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谐振线圈优的化方案不足,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谐振线圈耦合系数较小、磁场泄露较大的特点,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新型磁耦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新型磁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磁耦合结构包括发射线圈、接收线圈、铁氧体磁芯以及铝屏蔽层,车身底盘与地面距离固定为185mm;所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均由利兹线绕制而成;所述优化目标为传输效率高于97%、磁芯重量低于1kg、磁场泄露低于ICNIRP最高标准;所述新型磁耦合结构的优化设计工具为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 Maxwell;所述优化步骤为:
1)设定磁耦合结构的相关初始参数和设计约束条件;
2)基于初始单匝线圈线圈模型,以取得最大强耦合系数KQ为优化目标,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收发线圈外半径rout进行优化;
3)在找到最优外半径的基础上,同理对收发线圈内半径rin进行优化;
4)对收发线圈厚度tw进行优化;
5)以不降低KQ且满足系统对磁芯重量的要求和尽量节省磁芯材料为目的,利用Maxwell 软件中的非线性顺序编程算法对铁氧体磁芯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
6)判断优化后的铁氧体磁芯重量Z是否在限制范围内;
7)判断优化后的系统传输效率是否达到97%;
8)前面条件均满足后,通过公式(11)确定收发线圈匝数;
9)通过计算发射端电流I1和接收电流I2,使用有限元软件模拟磁场分布;
10)判断磁场泄露是否低于最高标准。
与现有的优化方案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方案其突出优点在于:本方案综合了耦合结构优化设计的两个方面,一是线圈自身参数的设计,包括线圈的形状、匝数、半径、材料等;二是谐振磁链结构的设计,包括引入磁芯、铝屏蔽层等,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磁耦合结构优化设计方案,该方案不仅可以提高系统耦合系数、降低磁场泄露,同时还在满足磁耦合结构重量限制的基础上增加系统对水平偏移的容忍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动汽车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结构图;
图2为为电动汽车MCR-WPT系统等效电路模型;
图3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磁耦合结构优化设计流程图;
图4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磁耦合结构仿真初始设计模型;
图5为发射侧磁芯参数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出的磁耦合结构优化设计方案做更进一步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仅以1kw级高尔夫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为例,而并非限制了本优化方案的范围及其应用。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磁耦合结构优化方法中,电动汽车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激励电源、功率放大器、磁耦合机构、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和蓄电池组成,其中灰色矩形示意磁场泄露。其中,功率放大器用于将激励电源提供的200V/50HZ 交流电转换成高频高压的交流电输送给磁耦合结构;而磁耦合结构一般包括励磁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负载线圈以及磁屏蔽层,它的工作过程是励磁线圈首先通过电磁感应将电能传递到发射线圈上,然后收发线圈因谐振进行高效的能量交换,最后负载线圈再通过电磁感应获取接收线圈上的电能;此后,负载线圈上的电压经整理滤波稳压电路后输送给蓄电池,从而完成整个充电过程。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SS型电动汽车MCR-WPT系统简化后的等效耦合模型,其中,I1、I2为发射和接收线圈电流,US为励磁线圈反射到发射线圈上的等效电压,Req为负载线圈反射到接收线圈上的等效电阻;R1和R2为谐振线圈等效串联电阻;M为互感;ω0是系统工作角频率。采用电路理论对模型进行分析,由KVL可得:
其中,ω0是系统工作角频率,X1和X2是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等效电抗;
当电源发射信号的频率与收发线圈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系统完全谐振,此时有X1=X2=0,通过求解电路方程可得系统传输效率为公式:
如图3所示,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磁耦合结构优化方法,其优化步骤为:
1)设定磁耦合结构的相关初始参数和设计约束条件;
2)基于初始单匝线圈线圈模型,以取得最大强耦合系数KQ为优化目标,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收发线圈外半径rout进行优化;
3)在找到最优外半径的基础上,同理对收发线圈内半径rin进行优化;
4)对收发线圈厚度tw进行优化;
5)以不降低KQ且满足系统对磁芯重量的要求和尽量节省磁芯材料为目的,利用Maxwell 软件中的非线性顺序编程算法对铁氧体磁芯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
6)判断优化后的铁氧体磁芯重量Z是否在限制范围内;
7)判断优化后的系统传输效率是否达到97%;
8)前面条件均满足后,通过公式(11)确定收发线圈匝数;
9)通过计算发射端电流I1和接收电流I2,使用有限元软件模拟磁场分布;
10)判断磁场泄露是否低于最高标准。
上述步骤1)中需首先根据系统线圈最大半径小于245mm、线圈最大厚度18mm、车底盘距地面距离185mm、磁芯重量低于1kg、输出电压150V、输出功率1kw等约束条件,选定相关初始参数在有限元仿真软件Maxwell中建立磁耦合结构的初始模型,如图4所示,其中,初始参数包括谐振线圈的优化参数包括外半径rout、内半径rin、线圈厚度tw以及线圈的宽度w;另择型号为PL-13铁氧体磁芯作为磁屏蔽层,初始形状为半径245mm、厚度为4mm 的圆柱。另选择电导率为33.9MS/m的铝片作为导体屏蔽层,其形状为半径290mm、厚度为1mm的圆柱。此外,为了尽量减少铝屏蔽层的涡流损耗,使铝屏蔽层和铁氧体磁芯具有5mm 的间距。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Maxwell对线圈进行优化时,可以建立单匝线圈模型,使用绞线电流传输路径模拟实际理想利兹线,同时忽略线圈的趋附效应和邻近效应以及导线内部的位移电流。
上述步骤2)中的强耦合系数KQ由下列公式推导而来:
先由[0024]知系统传输效率公式为:
设收发线圈耦合系数为k,品质因数为Q1、Q2,另设接收线圈外部品质因数为Qe,则:
将公式(2)代入到公式(1)可得:
通过公式(1)和公式(2)求解dη/dReq=0,可知当取得最佳等效负载Req,opt时可得最大传输效率ηmax,即:
引入强耦合系数KQ=k2Q1Q2,则式(4)可表示为:
由公式(5)可知,最大传输效率仅由强耦合系数KQ所决定,KQ越大,传输效率越高。
上述步骤2)中以强耦合系数KQ为优化目标,对收发线圈外半径rout进行优化的具体方法为令线圈宽度w和线圈厚度tw均为10mm,利用Maxwell软件的参数扫描功能对线圈外半径进行扫描,同时计算得出每一个外半径下的强耦合系数,由此可得出收发线圈外半径与强耦合系数关系的等高线图,而得到取最大KQ时的最优收发线圈外半径rout
上述步骤3)对收发线圈内半径优化、步骤4)对收发线圈厚度优化方法与步骤2)对收发线圈外半径优化方法一致。
上述步骤5)对铁氧体磁芯进行,由于铁氧体磁滞损耗Pcore=CmfaBmax β,Cm、α、β一般为常数,当工作频率f给定时,磁滞损耗仅取决去Bmax。通过对磁耦合结构进行有限元仿真,在后处理中可求得收发端磁芯磁感应强度分布图,从图中可知故大部分铁氧体磁芯未得到充分利用。为了使磁芯磁场分布均匀,尽量减少磁芯磁滞损耗和磁芯重量。基于磁芯磁感应强度与磁芯横截面积的大小成反比,提出磁芯厚度随半径方向逐渐减小且减小趋势与前磁感应强度幅值变化趋势相同的方案。但是出于对磁芯加工工艺复杂度的考虑,同时为简化优化过程,最终将磁芯厚度非线性变化设计用多段线性变化的厚度来代替,如图5所示,接收端与其相似,其中t1、t2、t3、L1、L2是根据优化目标需要确定的磁芯参数。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通过对磁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不仅能够降低磁芯磁滞损耗、达到磁芯重量限制的条件,还能增加系统对水平偏移的容忍性。
所述步骤6)中,基于磁芯重量与体积成线性关系,根据系统自身对磁芯重量的限制,设定磁芯重量低于Zmax=1kg,通过对体积的优化即可达到对重量的约束条件。
所述步骤7)中,判断传输效率是否高于97%。由公式(2)和(3)可得:
其中,a=R2/Req,从式(6)可知,当a一定时,可得取理想传输效率时的最小强耦合系数。当等效负载为22.5Ω,接收线圈等效串联电阻约为50-100mΩ时,如果要求η为97%以上,则KQ必须大于15750。
所述步骤8)中公式(11)是由如下公式推导所得:
为了尽可能减小接收端整流器产生电流I2的谐波分量,需满足下面公式:
为了达到电流I1的低谐波分量,需满足:
由公式(2)、(7)和(8)可得:
通常,谐振线圈的自感、互感和等效串联电阻可以进行如下表示:
L1=N1x 2L10 L2=N2x 2L20 M=N1xN1xM0 R1=N1x 2R10 R2=N2x 2R20 (10)
其中,N1x、N2x发射和接收线圈匝数,L10和L20为收发线圈单匝电感,R10和R20为收发线圈单匝电阻。
此外,将L2=N2x 2L20代入公式(9)可得:
所述步骤9)和步骤10)可通过计算法算出收发端电流,然后在有限元软件Maxwell中模拟磁场分布,从而判断磁场泄露是否低于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导则的标准。
另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磁耦合结构优化方法仅仅是以1kw级高尔夫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为例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做出其他改变,当然,依据本原理所做出的变化和修饰也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Claims (1)

1.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新型磁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磁耦合结构包括发射线圈、接收线圈、铁氧体磁芯以及铝屏蔽层,车身底盘与地面距离固定为185mm;所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均由利兹线绕制而成;所述磁耦合结构的传输效率高于97%、磁芯重量低于1kg、磁场泄露低于ICNIRP最高标准。
CN201720641018.9U 2017-06-05 2017-06-05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新型磁耦合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2166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41018.9U CN207216613U (zh) 2017-06-05 2017-06-05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新型磁耦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41018.9U CN207216613U (zh) 2017-06-05 2017-06-05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新型磁耦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16613U true CN207216613U (zh) 2018-04-10

Family

ID=61811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41018.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216613U (zh) 2017-06-05 2017-06-05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新型磁耦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1661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62569A (zh) * 2018-05-22 2018-12-07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导轨式无线电能发射装置
CN110504726A (zh) * 2019-08-23 2019-11-26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无线充电磁耦合装置的结构参数优化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62569A (zh) * 2018-05-22 2018-12-07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导轨式无线电能发射装置
CN110504726A (zh) * 2019-08-23 2019-11-26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无线充电磁耦合装置的结构参数优化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38323A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磁耦合结构优化方法
CN111106676B (zh) Lcc-s型mc-wpt系统的磁耦合机构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法
CN105634093B (zh) 一种多手机可移动三维无线充电装置
Yan et al. Design of UAV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on coupling coi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CN107482797B (zh) 基于谐振式无线功率传输的环形线圈电磁辐射预测方法
KR102524585B1 (ko) 무선 충전기 및 무선 전력 수신기
CN106532976A (zh) 一种基于13.56MHz超材料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CN104769811A (zh) 供电单元、受电单元和供电系统
CN104993614A (zh) 插入中继线圈的不对称的无线输电系统及方法
CN211405575U (zh)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
CN207216613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新型磁耦合结构
CN110350636B (zh)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Mastri et al. Gain expressions for resonant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links with one relay element
Wen et al. Optimization on three-coil long-range and dimension-asymmetri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09698561A (zh) 一种mcr-wpt系统过耦合区域传输效率电路分析方法
Dang et al. Elimination method for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valley of death in laterally misalign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Li et al. Maximizing transfer distance for WPT via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 by coupling coils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Moghaddami et al. Pareto optimization of circular power pads for contactless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harger
CN108831701A (zh) 用于磁谐振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磁芯结构
CN106202690B (zh) 一种降低无线充电系统电应力的设计方法
CN106298212B (zh) 基于磁性材料平板的无线电能传输线圈装置
Moshfegh et al. Conditions of maximum efficiency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between two helical wires
Adepoju et al.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metamaterial bas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Jinliang et al. Research on quality factor of the coils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based on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ce
CN109768628B (zh) 一种目标区域磁屏蔽方法及应用其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0

Termination date: 201906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