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11085U - 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11085U
CN207211085U CN201721038695.8U CN201721038695U CN207211085U CN 207211085 U CN207211085 U CN 207211085U CN 201721038695 U CN201721038695 U CN 201721038695U CN 207211085 U CN207211085 U CN 2072110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
rock
concrete structure
concrete
gr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3869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启贵
胡进华
杜华冬
颜家军
崔玉柱
刘晖
吴效红
周良景
田甜
王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3869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110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110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110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属混凝土重力坝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坝体;所述坝体包括上部混凝土结构和下部混凝土结构;所述上部混凝土结构位于下部混凝土结构上;所述上部混凝土结构与坝后岩体分离;所述下部混凝土结构与坝后岩体连接,且下部混凝土结构与坝基岩层的接触面为坡形阶梯;所述上部混凝土结构和下部混凝土结构的上游坝面为斜坡形;所述坝基岩层为硬岩。本实用新型可增加坝体的稳定性和坝后岩体的稳定性,并可保证坝体混凝土与坝后岩体的自然结合。

Description

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重力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重力坝为适应两岸地形地质条件或节省投资,通常在主河床坝段与岸坡之间设置连接坝段。对低水头宽阔河道,往往采用土石坝衔接。对峡谷坝址,衔接坝段多采用实体非溢流重力坝。
如铜街子水电站,坝址区左岸漫滩,宽约200m,长约1.5km。为避免坝轴线附近左岸小庙和桑树坪二处滑坡地带受库水位影响,左岸接头坝采用面板堆石坝;丹江口、葛洲坝、西津等水电站大坝岸边也采用土石坝衔接;景洪水电站两岸岩体风化强烈,坝肩部位全、强风化岩体严重,两岸采用混凝土重力坝衔接。
无论上述工程是采用土石坝衔接,还是采用实体重力坝衔接,连接坝段均单独承受作用在其上的荷载,保证自身的顺流向稳定以及侧向稳定、强度和刚度需要。
目前,对于一些水电站大坝工程,常需考虑当地人文需要,对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进行保护和利用,而国内外重力坝中,尚无对混凝土重力坝坝后岩体(人文自然景观)进行利用,使得混凝土重力坝坝体与坝后岩体(人文自然景观)联合受力的实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坝体与坝后岩体能够良好结合,且坝体与坝后岩体稳定的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包括坝体;所述坝体包括上部混凝土结构和下部混凝土结构;所述上部混凝土结构位于下部混凝土结构上;所述上部混凝土结构与坝后岩体分离;所述下部混凝土结构与坝后岩体连接,且下部混凝土结构与坝基岩层的接触面为坡形阶梯;所述上部混凝土结构和下部混凝土结构的上游坝面为斜坡形;所述坝基岩层为硬岩。
进一步地,所述坝体的重心与坝体底部端侧的坝踵的水平距离L2≥1/2坝宽L0
进一步地,所述坝体的重心与坝体底部端侧的坝踵的垂直高度H32≤1/3坝高H0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让坝体的上部混凝土结构与坝后岩体脱开,让坝体的下部混凝土结构向坝后岩体传力,并调整上游坝面和下部混凝土结构与坝基岩层的接触面的坡度,减小坝体向坝后岩体传力的大小,同时使得混凝土坝体向坝后岩体的传力尽可能向下,增加坝体的稳定性和坝后岩体的稳定性,且使该力与坝体的下部混凝土结构与坝基岩层的接触面尽可能正交,以正压为主,保证坝体混凝土与坝后岩体的自然结合。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的剖面图;
图2为现有技术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的传力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完建后(a)和正常运行时(b)的受力及重心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的传力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完建后(a)和正常运行时(b)的受力及重心位置示意图。
图中:坝体1(其中:上部混凝土结构11、下部混凝土结构12)、坝后岩体2、坝基岩层3、上游坝面4、坝踵5、硬岩6、软岩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大坝工程,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该工程岩层为横河向陡倾软硬相间岩层,右岸为高耸的“圣石”(坝后岩体3),该“圣石”(坝后岩体3)受当地土著朝拜,需保留。“圣石”(坝后岩体)自上游深沟算起,高达近百米,上游岩壁近乎直立,略向上游倒倾,“圣石”(坝后岩体3)从顶往底厚20m~50m,其上游硬岩的宽度D1约20m,再向上游,为软岩7深沟,岩层软弱,地形急剧降低高度H1为20m,且覆盖层深厚。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采用常规混凝土重力坝结构作为大坝与坝后岩体(“圣石”)的连接段,该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与坝后岩体2分开,上游坝面4为竖直面。该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的宽度D2为35m,而坝后岩体2上游硬岩6的宽度D1为20m,不足以布置混凝土重力坝,此时,在保留坝后岩体2的前提下,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将有一部分落于与硬岩6紧邻的软岩7上,整个坝体1的坝高H2为70m,施工时,工程量巨大。
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的混凝土重力坝结构主要承受自重G1和上游水压力F1,且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的重心落于软岩7上。
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的混凝土重力坝结构完建后坝体1的重心与坝体1底部端侧的坝踵5的水平距离L1为10.41m,垂直高度H31为33.35m,重心较高,将引起混凝土重力坝倾向上游的大变形;正常运行时,坝体1的重心与坝体1底部端侧的坝踵5的水平距离L1为10.41m,上游水压力F1的高度H41为22m,而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自重G1对下部软岩7的压力达28460KN,将会导致软岩压缩,且上游水压力F1通过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对下游坝后岩体2的压力达21780KN,使得坝后岩体2承受过大传力,且因软岩7抗滑参数低,从而大大降低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的抗滑稳定性和坝后岩体2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缺乏混凝土重力坝坝体与坝后岩体联合受力的研究而提出一种新的并可将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与坝后岩体2自然结合的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
如图4所示,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包括坝体1;所述坝体1包括上部混凝土结构11和下部混凝土结构12;所述上部混凝土结构11位于下部混凝土结构12上;所述上部混凝土结构11与坝后岩体2分离;所述下部混凝土结构12与坝后岩体2连接,且下部混凝土结构12与坝基岩层3的接触面为坡形阶梯;所述上部混凝土结构11和下部混凝土结构12的上游坝面4为斜坡形;所述坝基岩层3为硬岩6。
布置图4所示的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初拟坝形:根据坝后高耸岩体的高度和坝基岩层的地形,对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与坝后岩体2的结合高度、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的上游坝面4的坡比及坡顶高程、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的下部混凝土结构12与坝基岩层3的坡形阶梯接触面的各级阶梯的坡比及平台宽度进行设计,得到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的初始坝形;
2)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受力、稳定及变形分析:对步骤1)中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的初始坝形进行抗倾和抗滑分析、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与坝后岩体2的联合受力抗倾和抗滑分析、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向坝后岩体2的正压传力分析以及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的变形有限元分析;
3)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的坝形调整:根据步骤2)的分析结果,对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与坝后岩体2的结合高度、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的上游坝面4的坡比及坡顶高程、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的下部混凝土结构12与坝基岩层3的坡形阶梯接触面的各级阶梯的坡比及平台宽度进行调整;
4)参照步骤2)对步骤3)中调整坝形后的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重新进行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受力、稳定及变形分析;
5)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整个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落于硬岩岩层上,且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的自重与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的上游坝面4承受的上游水压力的合力与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的下部混凝土结构12与坝基岩层3的接触面正交,使得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与坝后岩体2处于正压状态,以得到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稳定、坝后岩体2稳定、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与坝后岩体2自然结合的混凝土重力坝坝体1的坝形。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岩前混凝土重力坝结构主要承受自重G2和上游水压力F2,且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的重心落于硬岩6上。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完建后坝体1的重心与坝体1底部端侧的坝踵5的水平距离L2为10.61m,垂直高度H32为14.45m;正常运行时,坝体1的重心与坝体1底部端侧的坝踵5的水平距离L2为10.41m,上游水压力F2的高度H42为12.97m,而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自重G2对下部硬岩6的压力为13500KN,且上游水压力F2通过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对下游坝后岩体2的压力为10770KN。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无论是在完建后,还是在正常运行时,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重心均大大降低,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对下部硬岩5和下游坝后岩体2的压力均大大降低,且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落于硬岩6上,大大提高了坝体1的稳定性和坝后岩体2的稳定性,且混凝土重力坝的坝体1对下游坝后岩体2的压力和坝体1的下部混凝土结构12与坝基岩层3的接触面近乎正交,使得坝后岩体2以正压为主,保证坝体1混凝土与坝后岩体2的良好结合。
其他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

Claims (3)

1.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包括坝体(1);所述坝体(1)包括上部混凝土结构(11)和下部混凝土结构(12);所述上部混凝土结构(11)位于下部混凝土结构(1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混凝土结构(11)与坝后岩体(2)分离;所述下部混凝土结构(12)与坝后岩体(2)连接,且下部混凝土结构(12)与坝基岩层(3)的接触面为坡形阶梯;所述上部混凝土结构(11)和下部混凝土结构(12)的上游坝面(4)为斜坡形;所述坝基岩层(3)为硬岩(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坝体(1)的重心与坝体(1)底部端侧的坝踵(5)的水平距离L2≥1/2坝宽L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坝体(1)的重心与坝体(1)底部端侧的坝踵(5)的垂直高度H32≤1/3坝高H0
CN201721038695.8U 2017-08-18 2017-08-18 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 Active CN2072110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38695.8U CN207211085U (zh) 2017-08-18 2017-08-18 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38695.8U CN207211085U (zh) 2017-08-18 2017-08-18 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11085U true CN207211085U (zh) 2018-04-10

Family

ID=61815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38695.8U Active CN207211085U (zh) 2017-08-18 2017-08-18 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110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3406A (zh) * 2017-08-18 2017-11-03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及其布置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3406A (zh) * 2017-08-18 2017-11-03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及其布置方法
CN107313406B (zh) * 2017-08-18 2022-12-20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及其布置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51529A (zh) 一种边坡倾斜钻孔自平衡虹吸排水方法
CN207211085U (zh) 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
CN205999897U (zh) 一种采用降水井的防渗帷幕临河基坑
CN211114015U (zh) 一种市政工程道路防汛雨水井结构
CN107313406A (zh) 岩前混凝土重力坝布置结构及其布置方法
CN106284378A (zh) 一种黄土地区边坡水土保持方法
CN203716126U (zh) 囱式导管架
CN206204890U (zh) 一种泥石流防护结构
CN206902664U (zh) 一种基于多层防护结构的水利工程生态护坡
CN206359956U (zh) 土木工程护坡台阶砖
CN108797614A (zh) 花岗岩人工削坡滑坡治理方法及应用
CN205046537U (zh) 深水裸岩平台
CN100575646C (zh) 山前坡地变电所的竖向建造方法
CN103614986A (zh) 一种适用于尾矿库排洪的无压流进水方法
CN103821533B (zh) 端墙式隧道洞门整体抗倾覆设计方法
CN206971178U (zh) 一种带有过滤槽的雨水滚水坝
CN206722516U (zh) 适应陡峭地形的输电塔
CN208933915U (zh) 一种防脱落的园林设计用生态护坡
CN209260662U (zh) 一种嵌合勾连框格生态护岸结构
CN205935883U (zh) 一种斜坡不等高电缆终端场
CN207619915U (zh) 一种水库低温水治理装置
CN206800333U (zh) 一种防渗墙与粘土心墙的连接结构
CN206768839U (zh) 泥石流用防护系统
CN105839581B (zh) 一种重力坝与不良地质岸坡的联接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02718424U (zh) 一种坡阶式布置的变电站场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