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96632U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196632U CN207196632U CN201720611181.0U CN201720611181U CN207196632U CN 207196632 U CN207196632 U CN 207196632U CN 201720611181 U CN201720611181 U CN 201720611181U CN 207196632 U CN207196632 U CN 2071966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rod
- arc
- air conditioner
- purification assembly
- air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罩壳,其顶部形成有进风口;驱动装置,设置在罩壳上,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的齿轮、与齿轮啮合的弧形齿条、导轨组件以及连杆,连杆的第一端与弧形齿条转动连接,连杆由弧形齿条的驱动可转动且可滑动地设置;净化组件,与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并由连杆带动可转动且可滑动地与导轨组件配合,以由连杆带动在远离进风口的位置与遮蔽进风口的位置之间运动,并且净化组件运动至遮蔽进风口的位置时,对进入室内机的气流进行净化。其实现了空调室内机的功能的扩展和空调室内机工作环境的空气质量的提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器(Air Conditioner,简称空调器)是用于向封闭的空间或区域直接提供经过处理的空气的电器,在现有技术中,空调器一般用于对工作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随着人们对环境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空调器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由于人们对空气洁净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出现了一些在空调器内设置净化装置的方案,其对进入空调器的部分空气进行净化,然而这些带有净化功能的空调器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仅能对部分空气进行净化,净化效果较差;另外,由于净化装置长时间工作,即使空气处于非常清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工作,使得净化装置使用寿命降低,并且还容易带来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扩展空调室内机的功能和提升空调室内机工作环境的空气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罩壳,其顶部形成有进风口;驱动装置,设置在罩壳上,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的齿轮、与齿轮啮合的弧形齿条、导轨组件以及连杆,连杆的第一端与弧形齿条转动连接,连杆由弧形齿条驱动可转动且可滑动地设置;净化组件,与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并由连杆带动可转动且可滑动地与导轨组件配合,以由连杆带动在远离进风口的位置与遮蔽进风口的位置之间运动,并且净化组件运动至遮蔽进风口的位置时,对进入室内机的气流进行净化。
可选地,驱动装置为两个,两个驱动装置分别设置于罩壳横向两侧边框处,并且相对设置。
可选地,导轨组件包括:基座,设置在罩壳的横向侧端的边框处;侧盖,扣合在基座上,侧盖与基座构成容纳齿轮、弧形齿条及连杆的空间;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基座与齿轮连接;并且侧盖远离基座的一侧形成有导轨,净化组件由连杆带动沿导轨运动。
可选地,基座朝向弧形齿条的一侧形成有弧形槽;弧形齿条靠近基座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滚轮,滚轮容纳在弧形槽中并与弧形槽滑动相接;弧形齿条由电机通过齿轮的驱动沿弧形槽滑动。
可选地,室内机还包括前面板,设置在罩壳的前部,并且净化组件由连杆带动在前面板的内侧的位置与进风口的内侧的位置之间运动。
可选地,导轨由第一弧形段和与第一弧形段弧度不同的第二弧形段相接而成,第一弧形段位于罩壳的横向侧端的边框与进风口对应的位置,第二弧形段向前下方延伸至前面板的内侧;并且第二弧形段位于弧形槽的外侧,以使得净化组件的运动路径位于弧形槽的外侧,从而可节省室内机的内部空间。
可选地,净化组件包括:托架,托架与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净化模块,设置于托架上。
可选地,托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部,连接部设置在净化模块的两个相对的端边,连接部与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可选地,连接部的第一端与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连接部的第二端与导轨滑动配合。
可选地,两个连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卡槽,以将净化模块的两个端边分别卡合在相应的第一卡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连杆由弧形齿条驱动可转动并可滑动,从而带动与连杆转动连接的净化组件可转动并可滑动地与导轨组件配合,进而使得净化组件在远离进风口的位置与遮蔽进风口的位置之间运动,并且,净化组件运动至遮蔽进风口的位置时,可对进入室内机的气流进行净化。由此实现净化组件净化模式与非净化模式的转换,实现空调器功能的扩展和使用的灵活。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设计精巧、结构紧凑,方便布置在空间狭小的室内机中,为净化组件在远离进风口的位置与遮蔽进风口的位置之间的移动提供稳定的动力和移动轨道。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导轨由第一弧形段和与第一弧形段弧度不同的第二弧形段相接而成,由此形成有不规则形状的导轨,并且位置较低的第二弧形段位于弧形槽的外侧,齿轮驱动弧形齿条在弧形槽中滑动,弧形齿条与净化组件通过连杆连接,净化组件由连杆的带动配合不规则形状的导轨运动,使得净化组件的运动路径位于弧形槽的外侧,从而可节省室内机的内部空间,方便室内机中换热器和风机的布置,减小室内机的体积。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净化组件运动至前面板内侧时示意图;
图2是图1隐去前面板后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净化组件运动至进风口内侧时的示意图;
图4是图3隐去进风格栅后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净化组件及驱动装置的组合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净化组件及驱动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驱动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导轨组件中基座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导轨组件中侧盖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剖面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液调节装置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液调节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净化组件150运动至前面板130内侧时的示意图,图2是图1隐去前面板130后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净化组件150运动至进风口121内侧时的示意图,图4是图3隐去进风格栅122后的示意图。
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一般性地可以包括机体骨架110、罩壳120、驱动装置140和净化组件150等。机体骨架110上布置有换热器和风机,罩壳120罩扣在机体骨架110上,以封闭换热器和风机,罩壳120的顶部形成有进风口121,罩壳120的前部设置有前面板130,前面板130可拆卸地安装在罩壳120上。
驱动装置140可以包括电机、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的齿轮、与齿轮啮合的弧形齿条、连杆和导轨组件,连杆的第一端与弧形齿条转动连接,电机驱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弧形齿条滑动,连杆由弧形齿条驱动可转动且可滑动地设置,也即是,连杆随弧形齿条滑动的同时,与弧形齿条产生转动的相对运动。
导轨组件设置在罩壳120上,与净化组件150的运动路径一致,净化组件150与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连杆带动净化组件150可转动并可滑动地与导轨组件配合,由此使得净化组件150的运动路径为在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与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之间运动,并且净化组件150运动至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时,可对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进行净化。
净化组件150由连杆驱动由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向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运动时,净化组件150可以运动至将进风口121完全显露的位置,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不经过净化组件150直接进入室内机100。
净化组件150也可以运动至遮蔽部分进风口121的位置,以显露进风口121的另一部分,从进风口121显露的部分进入的气流不经过净化组件150直接进入室内机,从进风口121被遮蔽部分进入的气流需经过净化组件150的净化后进入室内机100。由此可降低净化组件150的风阻,降低空调器的能耗。在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实际运行中,净化组件150由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运动至远离进风口121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当前空气质量和用户需求进行调节。
净化组件150由连杆145驱动由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向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运动时,净化组件150可以运动至完全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需经净化组件150充分净化后进入室内机100。净化组件150也可以运动至遮蔽部分进风口121的位置,对通过被遮蔽部分进风口121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进行净化。在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实际运行中,净化组件150由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运动至遮蔽进风口121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当前空气质量和用户需求进行调节。
例如,当空气质量为中或较差时,净化组件150可以由驱动装置140驱动调整为净化模式,即:净化组件150可以由连杆带动从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运动至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净化组件150可以完全遮蔽进风口121,净化组件150与空气充分接触,对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进行充分净化,提升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
当空气质量为良或优时,净化组件150可以由驱动装置140驱动调整为非净化模式,即,净化组件150可以由连杆的驱动从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运动至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将进风口121显露,从而可降低净化组件150的风阻,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如图3所示,罩壳120的顶部可以形成进风格栅122,以此来限定出进风口121。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可以是进风格栅122的内侧,净化组件150在运动至进风格栅122的内侧时,可以遮蔽进风口121,由此可以对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进行净化。
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可以是前面板130的内侧或者是机体骨架110的后侧,前面板130的内侧可以是前面板130与换热器之间的空间,机体骨架110的后侧可以是机体骨架110的后部空间,也即是,机体骨架110靠近墙壁的一侧。
净化组件150可设置于室内机100的滤尘网的内侧,净化组件150在由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运动至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时,净化组件150位于滤尘网的内侧,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首先经过滤尘网进行粗过滤,再经过净化组件150进行精细过滤,得到充分净化之后再进入室内机100中,经与换热器换热后,再经过出风口进入室内环境中。
气流在经过净化组件150之前,先经过滤尘网过滤其中的灰尘、颗粒等杂质,可以避免气流中的灰尘、颗粒等杂质进入净化组件150而影响净化组件150的使用,同时,也避免了净化组件150在长时间使用后堆积灰尘而需要频繁清洗或更换。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净化组件150及驱动装置140的组合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净化组件150及驱动装置140的爆炸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驱动装置140的爆炸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导轨组件中基座146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导轨组件中侧盖147的示意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40可以为两个,两个驱动装置140分别设置于罩壳120横向两侧边框处,并且相对设置。
横向是指罩壳120的长度方向。罩壳120从顶部至前部形成有开口,罩壳120位于开口处的部分构成了罩壳120的边框,罩壳120的位于顶部的开口即为进风口121,罩壳120的位于前部的开口上覆盖有前面板130。
导轨组件可以包括基座146和扣合在基座146上的侧盖147。基座146可以设置在罩壳120的横向侧端的边框处,例如基座146可通过螺钉固定在罩壳120的横向侧端的边框处,侧盖147与基座146构成一个容纳空间,齿轮142、弧形齿条143和连杆145均布置在由侧盖147和基座146构成的容纳空间中。
电机141的输出轴穿过基座146与齿轮142连接,连杆145的第一端与弧形齿条143转动连接,连杆145的第二端与净化组件150转动连接,侧盖147远离基座146的一侧形成有与净化组件150的运动路径一致的导轨147-1。
连杆145的第二端可设置有定位滑柱145-1,定位滑柱穿过导轨147-1与净化组件150转动连接,导轨147-1在其延伸方向上形成有镂空区,定位滑柱145-1穿过镂空区与净化组件150转动连接,连杆145随弧形齿条143运动的过程中,定位滑柱145-1在镂空区中滑动,净化组件150由连杆145驱动沿导轨147-1运动。
基座146朝向弧形齿条143的一侧还可以形成有弧形槽146-1,弧形齿条143靠近基座146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滚轮144,滚轮144可以容纳在弧形槽146-1中并与弧形槽146-1滑动相接。由此可以使得弧形齿条143沿弧形槽146-1稳定滑动,提高驱动装置140运行的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基座146可以包括基座本体146-3,基座本体146-3的侧部形成有弧形槽146-1,基座本体146-3的下表面可形成有第一立板146-4,第一立板146-4上形成有避让孔,电机141的输出轴可以穿过避让孔与齿轮142连接。
为减小驱动装置140所占空间,电机141可以安装在基座146上,第一立板146-4远离侧盖147的一侧设置有电机安装螺柱,电机141上设置有具有安装孔的凸耳,电机141通过穿过安装孔与电机安装螺柱配合的螺纹紧固件安装在基座146上。由此实现电机141与基座146的安装,便于电机141带动齿轮142转动。
基座146上的避让孔还可以作为齿轮142的放置位,形成容纳齿轮142的空间,从而合理分配驱动装置140中各组成部分的位置,由此形成的驱动装置140的整体结构设计精巧、结构紧凑,方便布置在空间狭小的室内机100中。
侧盖147包括一侧盖本体147-3,侧盖本体147-3远离基座146的一侧形成有导轨147-1,侧盖本体147-3的下表面可形成有第二立板147-4,第一立板146-4和第二立板147-4的其中一个可以设置定位柱146-5,另一个可以设置与定位柱146-5适配的定位孔147-5,以方便侧盖147与基座146的扣合。
基座本体146-3的外形可以与侧盖本体147-3的外形适配。例如,基座本体146-3可以由两段不同弧度的圆弧相接而成,侧盖本体147-3与基座本体146-3相对应的部分可以由两段不同弧度的圆弧相接而成,基座146的整体外形与侧盖147的整体外形类似,便于侧盖147与基座146的扣合。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基座本体146-3和侧盖本体147-3的其中一个可以设置卡台146-2,另一个可以设置与卡台146-2适配的卡合槽147-2,卡台146-2卡合在卡合槽147-2中,从而将基座146扣合在侧盖147上。由此进一步减小了驱动装置140所占空间。
电机141通过齿轮142驱动弧形齿条143沿弧形槽146-1滑动,弧形齿条143在滑动过程中,连杆145随弧形齿条143滑动,并与弧形齿条143之间产生转动的相对运动,净化组件150由连杆145带动并配合导轨147-1的路径沿导轨147-1运动,由此实现净化组件150在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与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之间运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净化组件150由驱动装置140驱动可由前面板130的位置与进风口121内侧的位置之间运动,净化组件150运动至进风口121内侧的位置可以完全遮蔽进风口121,以对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进行净化。
导轨147-1可以包括第一弧形段147-1-1和与第一弧形段147-1-1相接的第二弧形段147-1-2,第一弧形段147-1-1与第二弧形段147-1-2的弧度不同,也即是指第一弧形段147-1-1与第二弧形段147-1-2的弯曲程度不同,由此形成与净化组件150运动路径一致的不规则形状的导轨147-1。
第一弧形段147-1-1可位于罩壳120横向侧端的边框与进风口121对应的位置,第二弧形段147-1-2可向前下方延伸至前面板130的内侧。第二弧形段147-1-2位于弧形槽146-1的外侧,也即是说,与弧形槽146-1所在的位置相比,第二弧形段147-1-2更靠近前面板130。
净化组件150由连杆145带动沿不规则形状的导轨147-1可以在前面板130的内侧的位置与进风口121的内侧的位置之间运动,并且净化组件150的运动路径位于弧形槽146-1的外侧。
与直接利用弧形齿条143带动净化组件150,并采用弧形导轨为净化组件150提供滑动轨道的方案相比,连杆145带动净化组件150配合不规则形状的导轨147-1的运动所占的空间更小,可以节省空调室内机100的内部空间。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剖面图。为便于清楚、直观地了解利用弧形齿条143带动净化组件150,并采用弧形导轨为净化组件150提供滑动轨道的方案与弧形齿条143通过连杆145带动净化组件150配合不规则形状的导轨147-1的运动的方案的不同,图10示出了不规则形状的导轨147-1和弧形导轨B的路径,如图10所示,A为由第一弧形段147-1-1和与第一弧形段147-1-1弧度不同的第二弧形段147-1-2相接而成的不规则形状的导轨147-1的路径,B为规则形状的弧形导轨的路径,不规则形状的导轨147-1位于弧形导轨的外侧。
相应地,如果净化组件150直接由弧形齿条143带动沿弧形导轨运动,净化组件150的运动轨迹位于外侧,如果净化组件150由连杆145带动沿不规则形状的导轨147-1运动,净化组件150的运动轨迹应位于内侧。因此,净化组件150由连杆145带动沿不规则形状的导轨147-1的运动所需空间更小,可以让出室内机100的更多内部空间,无需增大室内机100的体积,室内机100在布置驱动装置140和净化组件150的同时,也可为换热器160及风机170的布置提供足够的空间。
净化组件150位于两个相对设置的驱动装置140之间,并与两个连杆145的第二端分别转动连接,两个驱动装置140同步运行,连杆145带动净化组件150配合导轨147-1的限位而运动。由此增加了净化组件150运动的稳定性。
如图5、6所示,净化组件150可以包括托架和置于托架上的净化模块151,托架与连杆145的第二端转动连接,电机141驱动齿轮142转动,齿轮142驱动弧形齿条143沿弧形槽146-1滑动,弧形齿条143通过与其转动连接的连杆145带动托架和净化模块151运动,连杆145随弧形齿条143滑动的同时,与弧形齿条143存在转动的相对运动,托架和净化模块151随连杆145滑动的同时,与连杆145存在转动的相对运动。
弧形齿条143在规则的弧形槽146-1中滑动,通过连杆145带动托架和净化模块151沿不规则形状的导轨组件运动,从而实现净化组件150在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与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之间运动,并且净化组件150的运动空间减小,可以让出室内机100的更多内部空间,无需增大室内机100的体积。
当净化组件150运动至进风口121内侧时,净化模块151可以完全遮蔽进风口121,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经净化模块151充分净化后进入室内机100。由此提升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
净化模块151的形状和大下可以根据室内机100的内部空间和进风口121的大小进行确定,例如,净化模块151可以呈弧形,在净化组件150运动至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时,净化模块151的弧形面可以完全遮蔽进风口121,由此实现了对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的充分净化。
净化模块151可以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静电吸附模块、等离子净化模块151、负离子发生模块和陶瓷活性炭装置等,静电吸附模块、等离子净化模块151、负离子发生模块和陶瓷活性炭装置均可以呈弧形状。
静电吸附模块可以吸附带电的PM2.5颗粒物,高效过滤环境中PM2.5颗粒物,等离子净化模块151可以对专有非对等离子进行捕捉,高效杀灭细菌、病毒,并分解成微量H2O、CO2进入空气,负离子发生模块可以向空气中释放负离子,形成氧负离子,高效除尘灭菌,净化空气,同时活跃空气分子,改善人体肺部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托架可以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部152,两个连接部152设置在净化模块151的两个相对的端边。连接部152的第一端与连杆145的第二端转动连接,连接部152的第二端与导轨147-1滑动配合。
连接部152的第一端可设置一第一限位柱,第一限位柱具有一安装槽,连杆145的第二端上的定位滑柱145-1可以安装在第一限位柱的安装槽中,并可在安装槽中自由转动。连接部152的第二端可设置一第二限位柱,在净化组件150由连杆145带动沿导轨147-1运动过程中,第二限位柱可以在导轨147-1的镂空区中滑动。
连接部152的形状可以与净化模块151的外形一致,例如,净化模块151为弧形,连接部152的形状也可以为弧形,便于净化模块151与连接部152的连接。两个连接部152可以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卡槽。也即是说,与其中一个连杆145连接的连接部152具有的第一卡槽的槽口方向和与另一个连杆145连接的连接部152具有的第一卡槽的槽口方向相对,净化模块151的两个端边卡合在对应的连接部152之间,并与对应的第一卡槽卡合。
托架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净化模块151侧边的侧边框153,侧边框153具有第二卡槽,净化模块151的侧边卡合在第二卡槽中。
托架上可以布置一个净化模块151,净化模块151的两个端边分别卡合在对应的连接部152的卡槽中,两个电机141分别通过驱动对应的齿轮142和齿条143带动连杆145运动,从而带动托架和净化模块151同步运动,在托架和净化模块151运动到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时,净化模块151对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进行净化。
托架上还可以布置两个净化模块151,侧边框153的中部位置可以设置一结合部,以连接两个净化模块151,并且两个净化模块151位于结合部位置处的侧边可以相互抵靠。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净化组件150由驱动装置140驱动在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与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之间移动,在不开启净化功能时,净化组件150移出进风口121,运动至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此时,净化组件150处于非净化位置;在开启净化功能后,净化组件150由驱动装置带动,移动至遮蔽进风口121位置,此时,净化组件150处于净化位置,对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进行净化。
由于净化组件150在净化位置和非净化位置时,室内机风机产生气流的风阻明显不同,在开启净化功能后,气流经过过滤,必然导致经过换热器160的换热效果衰减,容易出现高负荷问题,可以根据空调器的运行模式进行相应控制,使空调器在净化时减少对空调器的正常制冷或者制热功能的影响。
例如在开启净化功能后,可以设定室内机100的换热器管温的目标管温,并实时检测室内机100的换热器管温,根据检测管温与目标管温的温差对空调器的制冷系统进行反馈控制。
一种具体的控制方式为:
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如果在净化后换热器管温低于目标管温不超过第一温差阈值(例如3度)时,可以根据差值对室内机100的风机进行反馈控制,换热器管温温度越低,室内机100的风机转速越快。如果室内机100风机转速的提升不能保证换热器管温维持在与目标管温温差在第一温差阈值以内时,则增加压缩制冷循环的节流装置的开度,如果仍不能保证换热器管温维持在与目标管温温差在第二温差阈值以内时,则对压缩机进行降频,从而防止室内机100换热器温度过低而出现高负荷。
在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行时,如果在净化后换热器管温高于目标管温不超过第一温差阈值(例如3度)时,可以根据差值对室内机100的风机进行反馈控制,换热器管温温度越高,室内机100的风机转速越快。如果室内机100风机转速的提升不能保证换热器管温维持在与目标管温温差在第一温差阈值以内时,则增加压缩制冷循环的节流装置的开度,如果仍不能保证换热器管温维持在与目标管温温差在第二温差阈值以内时,则对压缩机进行降频,从而防止室内机100换热器温度过高而出现高负荷。
上述第一温差阈值和第二温差阈值可以根据室内机100换热器的规格和使用要求进行配置,例如将第一温差阈值设置正负3摄氏度,将第二温差阈值设置为正负5摄氏度。
另外,当净化组件150由驱动装置驱动在净化模式与非净化模式之间转换时,净化组件150与换热器160表面的垂直距离相对较近。由此,当净化组件150移动至遮挡某一部分换热器160时,会在该局部区域产生相对较大的风阻,影响该局部区域的换热效率。从而使得换热器160产生局部温差,容易发生凝露或冻结等问题,使其换热能力减弱。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器160具有多个换热区域和至少一个电子膨胀阀161,且配置成根据净化组件150的位置调节电子膨胀阀161的开度以控制进入多个换热区域的冷媒量。
电子膨胀阀161可以为多个。电子膨胀阀161的具体数量可以和换热区域的数量相同,以使每个换热区域均具有一个与之相对的电子膨胀阀161,从而可以通过与其相对应的电子膨胀阀161直接调节控制进入其内的冷媒输入量,从而适应各换热区域的由于风阻不同而产生差异的换热效率,进而使得换热器160各个区域的换热效果大致相同。
多个换热区域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位于进风口121下方的第一换热区域和位于进风口121前沿的前侧下方(第二换热区域即前面板内侧对应的区域);
净化组件150由驱动装置140驱动移动至进风口121的内侧时,净化组件150遮蔽进风口,此时净化组件150所处的位置即为第一位置,进风口121进风路径的下游即为第一换热区域。
净化组件150由驱动装置140驱动移动至前面板130的内侧时,进风口121显露。此时,净化组件150的位置即为第二位置。此时,前面板内侧对应的区域即为第二换热区域。
换热器160可具有用于引导冷媒流入的总导流管路162以及用于分别向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输送冷媒的第一导流管路163和第二导流管路164。电子膨胀阀161可设置于第一导流管路163或第二导流管路164的输入端,以调节进入第一导流管路163和/或第二导流管路164的冷媒量。
净化组件150在净化模式下,净化组件150由驱动装置140驱动移动至完全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以对进入室内机100的空气进风净化。此时,位于净化组件150内侧,进风口121下方的第一换热区域受净化组件150的风阻的影响较为明显。由此,需要限制流入第一换热区域的冷媒,和/或增加流入第二换热区域的冷媒。
当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稍好,用户不要求室内机100的净化组件启动净化模式时,净化组件150由驱动装置140驱动由完全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向前面板130内侧的位置移动,不与环境空气大面积接触的位置,以减少或尽量避免与空气接触。此时,位于净化组件150后侧、大致垂直于进风口121所在平面的第二换热区域受净化组件150的风阻的影响较为明显。由此,需要限制流入第二换热区域的冷媒,和/或增加流入第一换热区域的冷媒。
也即是,根据净化组件150的不同移动位置,换热器160可相应地划分出不同的换热区域。进一步地,当净化组件150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室内机可立即通过直接调节各个换热区域的冷媒输入量,从而迅速地使换热器160整体的换热效果得到均衡,避免换热器160出现局部温差过大的现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电子膨胀阀16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该电子膨胀阀161可设置在第二导流管路164的输入端,并配置成当净化组件150由驱动装置140驱动移动至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时,电子膨胀阀161增大其开度至第一开度。也即是,当净化组件150位于第一位置时,其风阻使得流经第一换热区域的气流减少,进而使第一换热区域内的冷媒换热量减小。此时,电子膨胀阀161可将其开度增大,以使流入第二换热区域的冷媒增多,流入第一换热区域的冷媒减少。由此,使得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的换热压力及换热效率与流经其的风量相适应,使得其二者的换热效果得到均衡。
相应地,当净化组件150由驱动装置14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电子膨胀阀161减小其开度至小于第一开度的第二开度。也即是,位于第二位置的净化组件150的风阻使得流经第二换热区域的气流减少,进而使第二换热区域内的冷媒换热量减小。此时,电子膨胀阀161可将其开度减小,以使流入第二换热区域的冷媒减少,流入第一换热区域的冷媒增多。由此,使得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的换热效果得到均衡。
具体地,由于位于进风口121下方的第一换热区域相较于位于罩壳内部前侧的第二换热区域更易于接触到较多的环境空气,换热效率相对较高。因此,可将电子膨胀阀161直接设置在为第二换热区域输送冷媒的第二导流管路164的输入端,从而可预先限制进入第二换热区域的冷媒输入量,以预防或适当限制换热器160可能产生的换热效果不均衡。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器160的换热区域的个数也可以为大于两个的其他数值。相应地,净化组件150的移动位置也可进一步细分。在本实施例中,净化组件150的多个移动位置可分别对应多组各换热区域的理想冷媒输入量。也即是,针对换热器160可能出现的多种换热效率不均的情况,分别设置相应的冷媒输入量分流比例,以使对换热器160的各分支管路中冷媒输入量的调节更加准确迅速。
本实施例通过将电子膨胀阀161设置在第二换热区域的第二导流管路164的输入端,使得当净化组件150的位置改变时,仅需电子膨胀阀161改变一相对较小的开度差值即可使得两个换热区域的换热压力得到均衡,从而提高了电子膨胀阀161的调节速度,且使得电子膨胀阀161的调节幅度更平缓稳定,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第一开度和第二开度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室内机的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度可以为70~80%之间的任意开度值。例如可以为70%、72%、74%、76%、78%或80%等。第二开度可以为15~50%之间的任意开度值,例如可以为15%、20%、25%、30%、35%、40%、45%或50%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60具有三段式的壳体,壳体包括水平设置在进风口121下方的第一换热段165、自第一换热段165的前端向前侧下方延伸的第二换热段166以及自第二换热段166的下端向下竖直延伸的第三换热段167。第一导流管路163和第二导流管路164均配置成自第二换热段166接入罩壳。
也即是,第一导流管路163和第二导流管路164的输入端可沿同一延伸方向接入位于换热器160中段位置的第二换热段166。由此使得冷媒输入管路机构紧凑,所占空间小。进一步地,第一导流管路163和第二导流管路164的位于第二换热段166内部的管路分别沿相反方向延伸,从而可以避免两个换热区域各自的导流管路中的冷媒相互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段165和至少部分第二换热段166形成第一换热区域。第三换热段167和至少部分第二换热段166形成第二换热区域。第一导流管路163在第二换热段166内弯曲向上延伸至第一换热段165,以覆盖全部第一换热区域。第二导流管路164在第二换热段166内弯曲向下延伸至第三换热段167,以覆盖全部第二换热区域。
也即是,第二换热段166的上半部分属于第一换热区域,第二换热段166的下半部分属于第二换热区域。由此,当净化组件150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其对换热器160产生的主要影响基本上都位于第一导流管路163和第二导流管路164的输入端所在的第二换热段166上。从而使得净化组件150的风阻对于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的换热效果的影响较为相似。由此,将第一导流管路163和第二导流管路164的输入端均设置在换热器160的中段位置,既可减小电子膨胀阀161开度的调节幅度,又可减少其调节次数,使得换热器160的运行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以分别检测第一换热区域的第一表面温度和第二换热区域的第二表面温度。进一步地,电子膨胀阀161可配置成当第一表面温度和第二表面温度的差值大于一预设的温度差值时,电子膨胀阀161增大或减小一预设的开度值。
也即是,电子膨胀阀161的开度首先可根据净化组件150的移动位置进行即时的调节(增大至第一开度或减小至第二开度)。而后,在换热器160运行的过程当中,电子膨胀阀161还可根据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的第一表面温度和第二表面温度进行实时的调整,从而使得换热器160各区域的换热效果持续维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保证了用户的使用效果。
具体地,第一表面温度和第二表面温度的温度差值可以根据换热器160的性能、室内机的净化模式等进一步地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该温度差值可以为0.5~2℃之间的任意温度值。例如可以为0.5℃、0.7℃、0.9℃、1℃、1.5℃、2℃等。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该温度差值可以优选为1℃,以保证换热器160的各区域表面温度不会相差过大,且可避免电子膨胀阀161开度的调节过于频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表面温度和第二表面温度的差值大于温度差值的情况下,电子膨胀阀161配置成:当第一表面温度小于第二表面温度时,电子膨胀阀161增大开度值。当第一表面温度大于第二表面温度时,电子膨胀阀161减小开度值。具体地,预设的开度调节值可以为1~10%之间的任意值。例如可以为1%、2%、3%、4%、5%、6%、7%、8%、9%或10%等。
也即是,当电子膨胀阀161的开度根据净化组件150的移动位置进行了初次调节之后,在换热器160的工作过程中,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的换热效果可能会受空调室内壁挂机所处室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较小的差异,从而导致换热器表面温度不均衡。此时,根据换热器160各换热区域的表面温度差值,较小幅度地调整电子膨胀阀161的开度,可以实现对换热器160内冷媒输入量进行实时调控,迅速消除换热器160上的局部温差。特别地,这种微调还可以为优化第一开度、第二开度等初次调节时所需的预设开度值提供数据支持,极有助于空调室内壁挂机的功能完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时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分液调节装置70,设置于总导流管路162的下游,第一导流管路163和第二导流管路164的上游。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液调节装置70的示意性正视图,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液调节装置70的示意性剖视图。
参见图12,分液调节装置70具有分流腔,分流腔内设置有一弹性件700以将其内部空间分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以分别容纳至少部分流入分流腔的冷媒。具体地,分液调节装置70还包括与其冷媒输入口连通的总导流管路162、第一导流管路163和第二导流管路164。总导流管路162配置成引导冷媒进入分流腔。第一导流管路163配置成与第一子腔室连通,以引导第一子腔室内的冷媒流出分液调节装置70。第二导流管路164配置成与第二子腔室连通,以引导第二子腔室内的冷媒流出分液调节装置70。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管路163配置成与第一换热区域的冷媒接收口连通,以引导第一子腔室内的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区域。第二导流管路164配置成与第二换热区域的冷媒接收口连通,以引导第二子腔室内的冷媒进入第二换热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700由固定部710和活动部720组成。固定部710呈弧形,且配置成其外周侧端缘固定于分流腔的内壁上。活动部720配置成其部分周侧端缘与固定部710的至少部分内周侧端缘连接,其另一部分周侧边缘与固定部710的至少部分内周侧端缘和/或与分流腔的部分内壁邻接,以将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内的冷媒分隔开,并分别将其内冷媒输送至两个换热区域的冷媒管路中。
参见图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700可以为片状。固定部710和活动部720可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截面形状,该截面形状具有与分流腔的至少一个截面相同的形状和尺寸,以将其内部空间分隔为两部分。
也即是,当两个换热区域的制冷效果相似时,二者的换热压力也较为均衡,从而使得分别与两个换热区域连通的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内流体压力大致相等。由此,当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内的压力相等时,弹性件700不会受到与其垂直的作用力,或该作用力远小于其自身的回弹力,从而避免活动部720与固定部710或分流腔内壁之间产生间隙,进而防止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内产生流体交换,以使两个换热区域能够维持当前的较为均衡的换热效果,避免其出现局部温差过大情况的出现,增强了换热器运行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固定部710的与分流腔内壁相连接的部分(以下简称连接部)相对于活动部720的与固定部710的至少部分内周侧端缘和/或与分流腔的内壁相邻接的部分(以下简称邻接部)远离分流腔接收冷媒的输入口。
由此,当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内的压力不相等时,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的压差会导致弹性片受到与其垂直的作用力。当该作用力大于弹性件700自身的回弹力时,活动部720与分流腔内壁之间产生间隙,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相互连通,并产生流体交换以调节分别进入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内的冷媒的量。
当净化组件在净化位置和非净化位置之间移动切换时,其对两个换热区域产生的风阻不同,进而使得两个换热区域的换热效率出现差异。
具体地,当净化组件150位于与第一子腔室连通的第一换热区域的进风路径上游时,所述第一换热区域的风阻增大,换热效率降低,其内冷媒温度逐渐低于第二换热区域内的冷媒温度,从而使得第一换热区域内流体压力逐渐小于第二换热区域内的流体压力。
相应地,与第一换热区域连通的第一子腔室内的流体压力逐渐小于与第二换热区域连通的第二子腔室内的流体压力。当两个子腔室的流体压力差产生的作用力大于弹性件700自身的回弹力时,活动件的位于邻接部的一端受力向流体压力小的第一子腔室弯曲,从而使得第一子腔室靠近分流腔的冷媒输入口处的横截面积减小,并使得第二子腔室靠近分流腔的冷媒输入口处的横截面积增大。由此,弯曲的活动部720可引导相对更多的冷媒流入第二子腔室,并限制流入第一子腔室内的冷媒量,从而使得与第一子腔室连通的第一换热区域和与第二子腔室连通的第二换热区域的温度差及换热压力差逐渐减小,直至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的压力差所产生的作用力小于弹性件700的回弹力。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具有弹性件700的分液调节装置70进行冷媒分流,使得当换热器的各换热区域的换热效果产生较明显差异时,该弹性件700可在换热效果差异引起的分液腔内压力差的作用下,自动地调节进入各换热区域的冷媒的量,而不需要额外的检测或监控装置,从而简化了空调室内机的结构,降低了其制造成本。
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连杆145与弧形齿条143转动连接,由弧形齿条143的驱动可转动并可滑动,从而带动与连杆145连接的净化组件150可转动并可滑动地与导轨组件配合,进而使得净化组件150在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与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之间运动,由此实现净化组件150净化模式与非净化模式的转换,实现空调器功能的扩展和使用的灵活。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中,驱动装置140的整体结构设计精巧、结构紧凑,方便布置在空间狭小的室内机100中,为净化组件150在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与进风口121的内侧之间的移动提供稳定的动力和移动轨道。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中,导轨147-1由第一弧形段147-1-1和与第一弧形段147-1-1弧度不同的第二弧形段147-1-2相接而成,由此形成有不规则形状的导轨147-1,并且位置较低的第二弧形段147-1-2位于弧形槽146-1的外侧,齿轮142驱动弧形齿条143在弧形槽146-1中滑动,弧形齿条143与净化组件150通过连杆145连接,净化组件150由连杆145带动配合不规则形状的导轨147-1运动,使得净化组件150的运动路径位于弧形槽146-1的外侧,从而可节省室内机100的内部空间,方便室内机100中换热器160和风机170的布置,减小室内机100的体积。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中,通过将换热器160分为多个换热区域,并针对流经多个换热区域的风量的不同,调节各换热区域内的冷媒输入量。从而在保证室内机100整体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的同时,避免换热器160出现局部温差过大情况的出现,增强了换热器160运行的稳定性,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使用体验。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罩壳,其顶部形成有进风口;
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罩壳上,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的齿轮、与齿轮啮合的弧形齿条、导轨组件以及连杆,所述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弧形齿条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由所述弧形齿条驱动可转动且可滑动地设置;
净化组件,与所述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并由所述连杆带动可转动且可滑动地与所述导轨组件配合,以由所述连杆带动在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位置与遮蔽所述进风口的位置之间运动,并且所述净化组件运动至遮蔽所述进风口的位置时,对进入所述室内机的气流进行净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罩壳横向两侧边框处,并且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组件包括:
基座,设置在所述罩壳的横向侧端的边框处;
侧盖,扣合在所述基座上,所述侧盖与所述基座构成容纳所述齿轮、所述弧形齿条及所述连杆的空间;
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基座与所述齿轮连接;并且
所述侧盖远离所述基座的一侧形成有导轨,所述净化组件由所述连杆带动沿所述导轨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朝向所述弧形齿条的一侧形成有弧形槽;
所述弧形齿条靠近所述基座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滚轮,所述滚轮容纳在所述弧形槽中并与所述弧形槽滑动相接;
所述弧形齿条由所述电机通过所述齿轮的驱动沿所述弧形槽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前面板,设置在所述罩壳的前部;并且
所述净化组件由所述连杆带动在所述前面板的内侧的位置与所述进风口的内侧的位置之间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由第一弧形段和与所述第一弧形段弧度不同的第二弧形段相接而成,所述第一弧形段位于所述罩壳的横向侧端的边框与所述进风口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弧形段向前下方延伸至所述前面板的内侧;并且
所述第二弧形段位于所述弧形槽的外侧,以使得所述净化组件的运动路径位于所述弧形槽的外侧,从而可节省所述室内机的内部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组件包括:
托架,所述托架与所述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净化模块,设置于所述托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包括:
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净化模块的两个相对的端边,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导轨滑动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连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卡槽,以将所述净化模块的两个端边分别卡合在相应的所述第一卡槽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611181.0U CN207196632U (zh) | 2017-05-27 | 2017-05-27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611181.0U CN207196632U (zh) | 2017-05-27 | 2017-05-27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196632U true CN207196632U (zh) | 2018-04-06 |
Family
ID=61793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611181.0U Active CN207196632U (zh) | 2017-05-27 | 2017-05-27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19663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20977A (zh) * | 2017-05-27 | 2017-12-0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2017
- 2017-05-27 CN CN201720611181.0U patent/CN20719663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20977A (zh) * | 2017-05-27 | 2017-12-0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CN107420977B (zh) * | 2017-05-27 | 2019-12-0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20977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6461240A (zh) | 利用选择性过滤来净化空气的空调器 | |
CN107062419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2333997A (zh) | 同时供排型换气扇及空调装置 | |
CN107514676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7036171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196632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5561111U (zh) | 一种恒温除湿系统 | |
CN205980056U (zh) | 一种新风机和空气净化机一体机 | |
CN209623000U (zh) | 一种智能追踪可升降旋转式厨房环境机室内机 | |
CN107388359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7166522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7388357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0485895U (zh) | 一种新型带滤网净化并可调节新风、回风风量的新风空调 | |
CN107238130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7514678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6440065A (zh) |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
CN107143920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7514677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7166524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7504556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7388541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7395086U (zh) | 新风机节能控制装置 | |
CN107420978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7327923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