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93988U - 倾斜桩 - Google Patents

倾斜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93988U
CN207193988U CN201720922525.XU CN201720922525U CN207193988U CN 207193988 U CN207193988 U CN 207193988U CN 201720922525 U CN201720922525 U CN 201720922525U CN 207193988 U CN207193988 U CN 2071939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support
support pile
afterbody
guan lia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2252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刁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2092252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939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939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939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倾斜桩。倾斜桩包括双排桩,且双排桩的至少一排倾斜设置。上述倾斜桩,由于采用了双排支护桩结构,因此具有更大的强度,并可以改善基坑支护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倾斜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基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倾斜桩。
背景技术
桩排支护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基坑支护形式之一。桩排结构与地下连续墙相比,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平面布置灵活等诸多优点。间隔排列的桩排式支护适用于无地下水或允许坑外降水的情况,当设置止水帷幕或与其他混合式桩组成并排连续墙体时,也可用于软弱含水地层。
目前所采用的排桩均为竖直桩,其在进行基坑支护时有诸多缺点,影响了排桩的应用。首先,相同开挖深度的桩顶位移大,内力大,使桩后地面产生较大变形,危及周围环境。其次,当桩的强度不够时容易导致护坡桩折断而使基坑失稳。再次,采用竖直排桩使基坑可能开挖的深度较小,在开挖深度较大时,排桩很容易发生倾覆破坏,因此支护结构需要更大截面和插入深度。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可以更好的应用于基坑支护。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包括:提供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第三支护桩、第四支护桩、第一冠梁、第二冠梁以及第一连梁;
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包括第一桩头部、第一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第一桩尾部的第一桩体部,所述第二支护桩包括第二桩头部、第二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的第二桩体部,所述第三支护桩包括第三桩头部、第三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三桩头部和所述第三桩尾部的第三桩体部,所述第四支护桩包括第四桩头部、第四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四桩头部和所述第四桩尾部的第四桩体部;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一位置处使所述第一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一倾角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一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二位置处使所述第二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二倾角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二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沿待挖基坑边沿的第一方向排列;使所述第一冠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冠梁远离基坑中心的侧支撑基坑边沿内侧;在待挖基坑的边沿外侧的第三位置处使所述第三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三倾角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三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在待挖基坑的边沿外侧的第四位置处使所述第四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四倾角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四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使所述第二冠梁分别与所述第三桩尾部和所述第四桩尾部固定连接;以及使所述第一连梁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冠梁和所述第二冠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桩头部、所述第二桩头部向基坑内侧倾斜,且所述第三桩头部和所述第四桩头部向基坑外侧倾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角和所述第二倾角在0-30°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倾角和所述第四倾角在0-30°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倾角和所述第四倾角在10-20°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角和所述第二倾角在25-30°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与所述第二支护桩与重力方向垂直,所述第三支护桩和所述第四支护桩的桩头部向基坑内侧倾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倾角和所述第四倾角在0-30°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倾角和所述第四倾角在10-25°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与所述第二支护桩的桩头部向基坑内侧倾斜,所述第三支护桩和所述第四支护桩与重力方向垂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角和所述第二倾角在0-30°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角和所述第二倾角在20-30°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使所述第一连梁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冠梁和所述第二冠梁还包括:使所述第一连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一桩尾部在所述第一冠梁的固定连接处和所述第三桩尾部在所述第二冠梁的固定连接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坑支护方法还包括提供第二连梁,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使所述第二连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一冠梁和所述第二冠梁。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坑支护方法还包括提供第三连梁,以及在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使所述第三连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一冠梁和所述第二冠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梁与所述第一连梁和/或所述第二连梁交叉。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倾斜桩,包括: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第三支护桩、第四支护桩、第一连梁、第一冠梁和第二冠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包括第一桩头部、第一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桩尾部的第一桩体部,所述第二支护桩包括第二桩头部、第二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的第二桩体部,所述第一冠梁包括沿其长度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支护桩包括第三桩头部、第三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三桩头部和所述第三桩尾部的第三桩体部,所述第四支护桩包括第四桩头部、第四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四桩头部和所述第四桩尾部的第四桩体部;所述第二冠梁包括沿其长度间隔排列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头部分别向远离所述第一冠梁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三桩尾部和所述第四桩尾部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桩头部和所述第四桩头部分别向远离所述第二冠梁且与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头部一致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一连梁在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冠梁和所述第二冠梁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和所述第三支护桩彼此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桩头部与所述第三桩头部彼此远离且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三桩尾部彼此靠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护桩和所述第四支护桩彼此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桩头部与所述第四桩头部彼此远离且所述第二桩尾部和所述第四桩尾部彼此靠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与所述第三支护桩的夹角在0-60°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与所述第三支护桩的夹角在30-60°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支护桩或所述第二支护桩桩径的2-2.5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和所述第二支护桩的桩径为300mm-60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冠梁和所述第二冠梁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梁与所述第二连梁平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其边长大于支护桩横截面的最大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的横截面的边长为支护桩横截面最大尺寸的2-3倍。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倾斜桩,可以倾斜的支护基坑,从而改善基坑支护效果。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倾斜桩,通过设置双排支护桩,可以进一步提高基坑支护强度,避免基坑边缘土体坍塌。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倾斜桩,由于设置了双排倾斜桩,因此可以在相同情况下,使基坑的挖掘深度更大,有效避免基坑周边土体坍塌。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倾斜桩,通过进一步设置双排桩的倾斜方向、倾斜角度,可以更好的适应复杂的施工环境。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倾斜桩,通过连梁连接两排支护桩,并进一步使连梁交叉设置,可以提高倾斜桩的强度。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并更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基坑支护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法示意图;
图3为支护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方基坑支护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排倾斜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排倾斜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开挖基坑前,通常需要使用支护桩对基坑进行支护,以例如避免基坑发生侧面坍塌,影响基坑的施工。图1为一种常用的基坑支护方法的示意图。参见图1,支护桩结构包括三根竖直的支护桩1,例如,这三根示意的支护桩1可以采用逐个压入的方式进入土体。图中支护桩1深入基坑底部3以下,以获得较高的支撑强度。例如,支护桩1位于基坑底部之下的部分占支护桩1长度的1倍-3倍,以确保对基坑的有效支撑。在将支护桩1(图中示意了三根)例如压入土体后,可以将冠梁2与三个支护桩1的外侧固定连接。该冠梁2的侧面例如可以支撑基坑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图2所示为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护方法进行基坑支护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护桩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和图3,该基坑支护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支护4、第二支护桩5、第三支护桩、第四支护桩、第一冠梁6、第二冠梁和连接第一冠梁6和第二冠梁9的第一连梁10。其中第一支护桩4包括第一桩头部41、第一桩尾部42和连接第一桩头部41和第一桩尾部42的第一桩体部43。第二支护桩5包括第二桩头部51、第二桩尾部52和连接第二桩头部51和第二桩尾部52的第二桩体部53。第三支护桩7包括第三桩头部71、第三桩尾部72和连接第三桩头部71和第三桩尾部72的第三桩体部73,第四支护桩8包括第四桩头部81、第四桩尾部82和连接第四桩头部81和第四桩尾部82的第四桩体部83。
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一位置处使第一桩体部43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一倾角进入土体,其中第一桩头部41到达桩底预定位置;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二位置处使第二桩体部53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二倾角进入土体,其中第二桩头部51到达桩底预定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沿待挖基坑边沿的第一方向排列,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位于基坑边沿。此外,该方法还需要使第一冠梁6分别与第一桩尾部42和第二桩尾部52固定连接,且第一冠梁6远离基坑中心的侧支撑基坑边沿内侧。
同样地,在待挖基坑的边沿外侧的第三位置处使第三桩体部73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三倾角进入土体,其中第三桩头部71到达桩底预定位置;在待挖基坑的边沿外侧的第四位置处使第四桩体部83以与重力方向呈第四倾角进入土体,其中第四桩头部81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使所述第二冠梁9分别与所述第三桩尾部72和所述第四桩尾部82固定连接;以及使第一连梁10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固定连接第一冠梁6和第二冠梁9。通过设置双排冠梁和支护桩,可以进一步改善基坑支护效果,赋予基坑更大支护强度。
需要解释的是,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位于基坑边沿,第三位置和第三位置位于基坑边沿外侧。也就是说,相对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距离基坑更远。例如,第三位置可以与第一位置对应,例如,二者的连线可以与基坑的中轴线相交。同样,第四位置离开如可以对应第二位置,例如,二者的连线可以与基坑的中轴线相交。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改善基坑的受力均匀性,从而可以更好的避免基坑坍塌。图2中示意了基坑底部31和基坑外侧土体32。
此外,对于上述双排桩结构,例如,第一冠梁6可以与第二冠梁9平行设置。例如,第一连梁10可以与第一冠梁6和第二冠梁9垂直。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可以在第一冠梁6和第二冠梁9之间设置多个连梁。这些连梁可以彼此平行设置,例如,还可以设置与这些平行的连梁相交叉的连梁。具体地,例如,第一冠梁6和第二冠梁9之间具有3条彼此平行的连梁以及沿对角线(位于外侧的两条相互平行的连梁与两个冠梁构成的矩形的对角线)倾斜设置的两条连梁,例如,这两条倾斜设置的连梁的交点在矩形的中心。通过同时设置平行的连梁及倾斜设置地连梁,进而使基坑支护结构整体上更加稳定,从而更好的避免基坑坍塌。另外,第一连梁10与第一冠梁6的固定连接点可以大致在第一桩尾部42在第一冠梁6上的固定位置,且第一连梁10与第二冠梁9的固定连接点可以大致在第三桩尾部72在第二冠梁9上的固定位置。即第一连梁10和第二连梁11在冠梁上的固定点大致与支护桩在冠梁上的固定点相同。通过选择连梁在冠梁的固定点,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并且能够使连梁、支护桩及冠梁彼此配合,提高基坑支护强度。
继续参见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固定于第一冠梁6的第一支护桩4的桩头部41和第二支护桩5的桩头部51可以向基坑内侧倾斜,固定于第二冠梁9的第三支护桩7的桩头部71和第四支护桩8的桩头部71可以向基坑外侧倾斜。进一步地,第一倾角和第二倾角可以在0-30°的范围内,进一步可以在25-30°的范围内;第三倾角和第四倾角可以在0-30°的范围内,进一步可以在10-20°的范围内。通过使不同冠梁及其上固定的支护桩向不同方向倾斜,可以提高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另外,通过使向基坑外侧倾斜的支护桩的倾斜角度略小于向基坑内侧倾斜的支护桩,可以降低施工难度,并能进一步提高对基坑的支护强度。
参见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固定于第一冠梁6的第一支护桩4和第二支护桩5可以与重力方向相同,固定于第二冠梁9的第三支护桩7的桩头部71和第四支护桩8的桩头部71可以向基坑内侧倾斜,也即向第一支护桩4和第二支护桩5倾斜。例如,第三支护桩7的桩头部71和第四支护桩8的桩头部81可以与支护桩5的桩头部与支护桩4大致在一个平面内。进一步地,第三倾角和第四倾角例如可以在0-30°的范围内,进一步可以在10-20°的范围内。通过使第一冠梁6上固定的支护桩垂直于土体,并使第二冠梁9固定的支护桩的桩头部向基坑内侧倾斜,可以更好的适应复杂的施工环境,便于尺寸更大的基坑的挖掘。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两个冠梁固定的支护桩均垂直于土体,或者靠近基坑的冠梁固定的支护桩的桩头部向基坑内侧倾斜,同时远离基坑的冠梁上固定连接的支护桩垂直于土体。通过改变不同排支护桩的倾斜方式,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并能更好的适应基坑支护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支护桩可以采用压入的方式进入相应土体。具体地,例如,在上述第一位置压入预制桩后,可以间隔例如1-2根桩的距离压入下一根预制桩。支护桩的数量可以根据基坑的尺寸、压桩条件、土层结构等来确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在具体操作时,基坑支护可以按如下步骤实施:
(1)测量定位,确定支护桩的压入位置。
在该步骤中,应当根据基坑的实际尺寸在基坑边缘位置压入支护桩,以便在开挖基坑时,支护桩可以对基坑侧面土体进行有效支撑,防止造成基坑侧面的土体坍塌。
(2)将压桩机就位,调平。
在该步骤中,使压桩机到达预定位置,以便能够对支护桩稳定的施加压力,进而更好的保证支护桩稳定的进入土体。
(3)吊桩喂桩。
具体地,在该步骤中,压桩机可以吊起支护桩,例如可以将支护桩预置于土层表面,例如也可以将支护桩进入土体一部分,完成支护桩的初始设置。
(4)桩体部对中调直。
在该步骤中,例如将支护桩定位到预定位置,且定位误差可以小于20mm,以确保支护桩有效支撑基坑。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加快施工速度,可以首先将待压支护桩全部定位到预定位置,在随后的步骤,再将这些已定位的支护桩压入土体。例如,也可以每次操作一根或几根支护桩,其可以根据施工场地和条件确定。以下以每次操作一根桩为例说明。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法中相邻两根桩的桩间距可以取2-2.5倍桩径。桩深的倾斜角度可以为0-30°,进一步地,桩身(相当于桩体部)的倾斜角度可以为10-25°。例如,不同桩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或不同,并且不同桩的倾斜方向可以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同一排(固定于同一冠梁的支护桩)的支护桩的桩头部(进入土体的前端部分)例如都朝向基坑内侧或外侧倾斜,即这些桩的倾斜方向相同。例如,图2即示意了靠近基坑的所有支护桩的桩头部41,51均向基坑内侧倾斜,远离基坑的所有支护桩的桩头部71,72均向基坑外侧倾斜。从而简化施工难度,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使周边土体受力一致,改善支护效果。进一步地,设置于同一排的桩的倾斜角度之差例如在5°以内,例如,这些支护桩的倾斜角度完全一致,以确保支护桩均匀支撑基坑,避免部分桩的支护效果差而导致基坑坍塌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垂直设置的支护桩。图4示意了支护桩4,5的桩头部向垂直于土体,支护桩7,8的桩头部向基坑内侧倾斜。通过设置桩间距、调整不同桩的倾斜方向和角度,可以更好的适用施工环境,改善支护效果。
优选地,在一些支护方法中,例如,同一排的支护桩可以同时包括垂直的支护桩,以及向基坑内外两侧倾斜的支护桩。此外,这些倾斜和垂直的支护桩可以以一定规律排列。例如,第一根支护桩的桩头部朝向基坑内侧倾斜,与之相邻的第二根支护桩的桩头部垂直进入土体,并且与第二根支护桩相邻的第三跟支护桩的桩头部朝向基坑外侧倾斜,第四根支护桩的桩头部朝向基坑内侧倾斜,与之相邻的第五根支护桩的桩头部垂直进入土体,并且与第五根支护桩相邻的第六跟支护桩的桩头部朝向基坑外侧倾斜,并按此规律以此设置更多根支护桩。另外,同一排支护桩中设置的三种方式的支护桩也可以按不同于上述顺序的排列方式排列,在此不做赘述。通过同时采用向不同方向倾斜支护桩,并使之按一定规律依次设置,例如可以使基坑边缘的土体32受力更加均匀,支护效果更好,整个倾斜桩作为整体也将更加稳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即在同一排支护桩同时包括三种方式的支护桩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设置三种支护桩的倾斜角度。桩头部向基坑内侧倾斜的支护桩的倾斜角度可以在10-30°的范围内,桩头部向基坑外侧倾斜的支护桩的倾斜角度可以在5-25°的范围内。通过进一步设置向基坑外侧倾斜的支护桩的倾斜角度以及向基坑内侧倾斜的支护桩的倾斜角度,可以在降低施工难度的基础上,改善基坑支护效果。
(5)压桩。
每次下压,例如,桩深入土中可以约为1.5~2.0m。然后松夹,上升,再压,再夹。如此反复进行,将一节桩压下。当一节桩压至距地面80~100cm时,可进行接桩或放入送桩器,将桩压至设计标高。桩底深度例如可以为基坑开挖深度的2~2.5倍。
(6)接桩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焊接的方式进行接桩操作。焊接时先将四角点焊接固定,然后对称焊接。焊缝应保证质量和设计尺寸。
(7)送桩
静压桩的送桩作业可采用现场预制的专门送桩器(例如铁包混凝土)来进行。送桩操作中,可以将桩一直下压,直至被压桩的桩顶标高符合终压控制条件为止。
(8)终止压桩
(9)压入下一根桩
可以采用跳桩施工方法,间隔1~2根桩压入下一根预制桩,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将所有桩压入土体。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在倾斜排桩施工的同时,例如也可以进行隔水帷幕的施工。施工位置约在基坑边外侧距离倾斜排桩的桩尾部0.5-1m处,(即隔水帷幕的施工位置在支护桩远离基坑外的位置),并且隔水帷幕的搅拌桩桩底的标高与倾斜桩桩底标高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隔水帷幕的施工步骤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1、定位:深层搅拌机到达指定桩位,对中。
2、预搅下沉:待深层搅拌机的冷却水循环正常后,启动搅拌机电机,放松搅拌机吊索使搅拌机沿导向架搅拌切土下沉。
3、制备水泥浆:待深层搅拌机下沉到一定深度时,即开始按设计确定的配合比搅拌水泥浆,待压浆前将水泥浆倒入集料斗中。
4、提升喷浆搅拌:深层搅拌机下沉到设计深度后,开启灰浆泵将水泥浆压入地基中,且边喷浆、边旋转,同时严格按照设计确定的提升速度提升深层搅拌机。
5、重复上、下搅拌:深层搅拌机提升至设计深度的顶面标高时,集料斗中的水泥浆应正好排空。为使软土和水泥浆搅拌均匀,可再次将搅拌机边旋转边沉入土中,至设计加固深度后在将搅拌机提升出地面。
6、清洗:清洗全部管路中残存的水泥浆,并将粘附在搅拌头的软土清洗干净。
7、移位:将深层搅拌机移至下一桩位,重复上述步骤。
通过对各支护桩设置隔水帷幕,可以确保支护桩可靠的工作,在加强支护桩强度的同时,可以避免开挖基坑时可能发生的渗水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通常情况下,可以针对每根支护桩分别进性隔水帷幕的施工。例如,可以是在支护桩全部被压入土体后,统一进性隔水帷幕施工,以提高施工效率。但也可以是在每压入一根支护桩之后,即进性隔水帷幕施工,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可以在完成隔水帷幕的施工后,进行冠梁施工。冠梁施工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1、冠梁土方采用机械分区开挖,例如先开挖第一层土方至支护桩设计桩顶(即前文所述的桩尾部)标高位置,清除余土后开始破除桩浮浆至设计标高。桩芯顶面的混凝土要凿毛处理,清除桩顶浮渣。如设计标高桩头砼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须继续破除直至砼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不足标高段冠梁砼时一同浇筑成型。
2、桩间土例如人工整平至冠梁底标高,并夯填实密实。
3、桩尾端破除后即可按冠梁剖面配筋进行钢筋制作。钢筋下料、绑扎误差确保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对冠梁分段浇筑的结合部位例如可以预留钢筋。
4、对冠梁标高进行校核并安装模板。模板支护时须确保模板稳定、牢固,以防浇筑砼时模板变形。模板截面尺寸按冠梁剖面制作。
5、完成钢筋工程。纵筋最好采用HRB335级或HRB400级钢筋,箍筋及拉结筋应采用HPB300级和HRB335级钢筋。侧面纵筋直径不应小于2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顶底面纵筋直径不应小于20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50mm;拉结筋直径应采用6~12mm,间距不应大于500mm。
6、完成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排桩主筋锚入冠梁不应小于35d(d为钢筋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给出了隔水帷幕和冠梁的设置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非旨在限制隔水帷幕和冠梁的施工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其他的施工方式或对上述施工方式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好的施工效果。
在基坑支护的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基坑所处的土层特点、周边环境等情况,选择适当的基坑支护方式。以下就支护桩对基坑的几种支护方式进行简要介绍,但并非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
1、悬臂桩支护。当基坑开挖较浅、地质条件较好、环境要求(尤其是变形要求)不高时,可以采用悬臂桩支护形式。在悬臂桩桩身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就可以进行土层的开挖。
2、内撑式支护。当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地基软弱、环境要求高时,可以采用内撑式支护。首先将基坑土方开挖至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梁底的垫层底面,然后凿开支护结构与围檩的连接面,并进行钢筋混凝土支撑垫层施工,随后绑扎支撑钢筋,支立侧模板,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并养护,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时进行拆模和清理工作。
3、拉锚式支护。当基坑土层条件较好,达到拉锚条件,并且周边环境要求不高时,可以采用拉锚式支护。当基坑首先土层开挖至第一道锚杆中心线以下一定深度处,利用机械钻孔,按照规定制作锚杆并插送杆件,随后进行注浆形成锚固段,最后当锚固体达到一定强度后将其进行张拉及锁定。
需要指出,对于分层开挖的基坑,例如,可以针对不同的排桩支护形式,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施工直至开挖至基坑的底部。在基坑挖好后,例如可以对基坑坑底进行清理、整平,并进行随后的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倾斜桩结构。这种倾斜桩例如主要用于基坑挖掘时的土体支撑,特别是用于放置基坑侧面土体坍塌等。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倾斜桩结构支护基坑时的示意图。参见图5,该倾斜桩结构包括:第一支护桩4、第二支护桩5、第三支护桩7、第四支护桩8、第一冠梁6、第二冠梁9和第一连梁10;其中第一支护桩4包括第一桩头部41、第一桩尾部42和连接第一桩头部41和第一桩尾部42的第一桩体部43,第二支护桩5包括第二桩头部51、第二桩尾部52和连接第二桩头部51和第二桩尾部52的第二桩体部53,第一冠梁6包括沿其长度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三支护桩7包括第三桩头部72、第三桩尾部73和连接第三桩头部71和第三桩尾部72的第三桩体部73,第四支护桩8包括第四桩头部81、第四桩尾部82和连接第四桩头部81和第四桩尾部82的第四桩体部83。
第二冠梁9包括沿其长度间隔排列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第一桩尾部42和第二桩尾部52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一桩头部41和第二桩头部51分别向远离第一冠梁6的方向伸出;第三桩尾部72和第四桩尾部82分别与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三桩头部71和第四桩头部81分别向远离第二冠梁6且与第一桩头部41和第二桩头部51一致的方向伸出。第一连梁10在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与第一冠梁6和第二冠梁9固定连接。通过采用双排支护桩,可以进一步改善支护效果,提高支护强度。
如图5所示,第一冠梁6所固定连接的支护桩桩头部与第二冠梁9所固定连接的支护桩的桩头部可以彼此远离,同时第一冠梁6所固定连接的支护桩的桩尾部与第二冠梁9所固定连接的支护桩的桩尾部可以彼此靠近。在采用此类倾斜桩进行基坑支护时,可以将倾斜桩压入土体,并使第一冠梁6及所固定的支护桩靠近基坑边沿,同时,第二冠梁9及所固定连接的支护桩设置于基坑外侧。由于两排支护桩分别向两个方向倾斜,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对基坑的支护强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倾斜桩结构可以倾斜地(例如向基坑内侧倾斜)支护基坑,且支撑强度大、稳定性好,从而有效避免基坑发生坍塌。
继续参见图5,例如,第三支护桩7和第四支护桩8与第一支护桩4和第二支护桩5分别相对设置。具体地,第三支护桩7与第一支护桩4相对设置,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倾斜桩使用时,第三支护桩7的桩头部向基坑外侧倾斜,第一支护桩4的桩头部向基坑内侧倾斜。例如,第三支护桩7和第一支护桩4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例如,倾斜角度均在0-30°的范围内。例如,第一支护桩的倾斜角度在20-30°之间,第三支护桩的倾斜角度在10-20°之间。同样,第四支护桩8与第二支护桩5相对设置,例如,在该倾斜桩用于支护基坑时,第四支护桩8的桩头部向基坑外侧倾斜,第二支护桩5的桩头部向基坑内侧倾斜。例如,第四支护桩8和第二支护桩5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例如,倾斜角度均在0-30°的范围内。例如,第二支护桩的倾斜角度在20-30°之间,第四支护桩的倾斜角度在10-20°之间。在图4中,第二冠梁9分别与第三支护桩7和第四支护桩8的桩尾部固定连接,第一连梁10和第二连梁11分别连接与第一冠梁6和第二冠梁9固定连接。如上所述,第一冠梁6和第二冠梁9之间可以设置多条连梁,并可以使倾斜桩具有更大的强度。通过采用双排结构的支护桩,可以使支护桩整体结构更为稳固,以便能够更好的支护基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梁10的两端与第一冠梁6和第二冠梁9的固定连接位置可以分别与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护桩4和第三支护桩7的桩尾部在冠梁上的固定连接点相同。同样,第二连梁11的两端与第一冠梁6和第二冠梁9的固定连接位置可以分别与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护桩5和第四支护桩8的桩尾部在冠梁上的固定连接点相同。从而通过将固定连接点设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使连梁、冠梁和支护桩彼此配合,进而可以简化施工难度,提高连接强度。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排倾斜桩结构。与图5相比,图6所示意的双排倾斜桩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中一排支护桩的桩头部向另一排支护桩所在平面倾斜。例如,第二排支护桩向第一排支护桩倾斜。进一步地,第一排支护桩的桩头部和第二排支护桩的桩头部大致处于同一表面,以便两排支护桩可以进入土体同样深度,进而更好的支护基坑。在该双排倾斜桩实际使用时,例如,可以将第一排支护桩在靠近基坑边缘的位置垂直的进入土体,而使第二排支护桩向基坑内侧(也即向第一排支护桩)的桩头部倾斜地进入土体。该支护桩可以更好的适用于基坑施工环境有限的情况,并且具有良好的支护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冠梁例如可以为长方体结构,其高度(实际使用时的重力方向的尺寸)不小于支护桩桩径的0.6倍,且宽度不小于支护桩桩径。第一冠梁的横截面例如可以为正方形,并且第一冠梁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边超出支护桩的长度至少为第一冠梁的横截面边长的1/2。通过设置第一冠梁的形状及与支护桩的对应尺寸关系,可以确保倾斜桩结构稳定,从而更好的支护基坑。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护桩的桩头部例如可以为锥尖形。例如,沿支护桩的长度方向上,锥尖的长度例如可以是支护桩长度的1/20-1/10,锥尖的锥角例如为30-45°。通过将桩头部设置为锥尖形,并且设置锥尖的长度和锥角大小,可以使支护桩更容易的进入土体,同时可以避免桩头部发生损坏。
优选地,围绕桩体部靠近锥尖尾部的位置可以设置环形槽,槽的深度例如为桩径的1/25-1/30,槽的宽度例如可以为1-2cm。通过在桩体部靠近锥尖的位置设置环形槽,可以使支护桩进入土体后与接触的土体彼此咬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支护桩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护桩的横截面例如可以Ω形,从而可以使支护桩更容易的进入土体,并能够增加其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力,进而改善基坑支护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护桩的横截面可以为梯形。例如,梯形的短边长度在长边的1/2-1/4,从而既可以使支护桩容易地压入土体,又可以使进入土体的支护桩与土体的作用力更强,从而提高对基坑支护的稳定性。
以上实施例可以彼此组合,并具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倾斜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第三支护桩、第四支护桩、第一连梁、第一冠梁和第二冠梁;
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包括第一桩头部、第一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桩尾部的第一桩体部,所述第二支护桩包括第二桩头部、第二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的第二桩体部,所述第一冠梁包括沿其长度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三支护桩包括第三桩头部、第三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三桩头部和所述第三桩尾部的第三桩体部,所述第四支护桩包括第四桩头部、第四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四桩头部和所述第四桩尾部的第四桩体部;所述第二冠梁包括沿其长度间隔排列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
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头部分别向远离所述第一冠梁的方向伸出;
所述第三桩尾部和所述第四桩尾部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桩头部和所述第四桩头部分别向远离所述第二冠梁且与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头部一致的方向伸出;
所述第一连梁在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冠梁和所述第二冠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桩和所述第三支护桩彼此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桩头部与所述第三桩头部彼此远离且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三桩尾部彼此靠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倾斜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护桩和所述第四支护桩彼此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桩头部与所述第四桩头部彼此远离且所述第二桩尾部和所述第四桩尾部彼此靠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倾斜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桩与所述第三支护桩的夹角在0-60°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倾斜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桩与所述第三支护桩的夹角在30-60°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倾斜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支护桩或所述第二支护桩桩径的2-2.5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倾斜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桩和所述第二支护桩的桩径为300mm-6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冠梁和所述第二冠梁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倾斜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梁与所述第二连梁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冠梁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其边长大于支护桩横截面的最大尺寸。
CN201720922525.XU 2017-07-27 2017-07-27 倾斜桩 Active CN2071939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22525.XU CN207193988U (zh) 2017-07-27 2017-07-27 倾斜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22525.XU CN207193988U (zh) 2017-07-27 2017-07-27 倾斜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93988U true CN207193988U (zh) 2018-04-06

Family

ID=61799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22525.XU Active CN207193988U (zh) 2017-07-27 2017-07-27 倾斜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939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40779A (zh) * 2018-11-24 2019-03-08 天津大学 主动式x形双排桩基坑支护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40779A (zh) * 2018-11-24 2019-03-08 天津大学 主动式x形双排桩基坑支护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25377A (zh) 一种基坑斜撑桩施工方法及其辅助工具
CN111287193A (zh) 利用钢板桩和混凝土预制桩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支护方法
CN111636417A (zh) 一种注浆型钢管桩及其施工方法
CN107740419A (zh) 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
CN108978680B (zh) 一种淤泥质土电梯基坑支护施工装置及方法
CN107366290A (zh) 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
CN207193988U (zh) 倾斜桩
CN107574825A (zh) 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
CN107620309A (zh) 基坑支护方法
CN109267575A (zh) 软土区坑中坑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
CN111287194A (zh) 利用倾斜钢板桩的可回收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支护方法
CN208649910U (zh) 一种锁扣钢管拼接桩围堰
CN109440781A (zh) 主动式倾斜双排桩基坑支护方法
CN107630456A (zh) 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
CN216339582U (zh) 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组合斜向支撑
CN207362852U (zh) 倾斜桩
CN207331701U (zh) 倾斜桩
CN207073136U (zh) 倾斜桩
CN207244630U (zh) 倾斜桩
CN109440778A (zh) 主动式双向倾斜排桩基坑支护方法
CN111962522A (zh) 一种倾斜楔形桩与竖直管桩的组合支护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CN112065433A (zh) 一种顶管工作井支护、止水组件及施工方法
CN212248262U (zh) 利用倾斜钢板桩的可回收基坑支护结构
CN109440779A (zh) 主动式x形双排桩基坑支护方法
CN209620033U (zh) 主动式双向倾斜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