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50792U - 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50792U
CN207150792U CN201721114689.6U CN201721114689U CN207150792U CN 207150792 U CN207150792 U CN 207150792U CN 201721114689 U CN201721114689 U CN 201721114689U CN 207150792 U CN207150792 U CN 2071507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jig arm
attaching clamp
line
line atta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1468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彬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Suiy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1468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507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507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507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涉及声学产品技术领域,包括中部铰接在一起的两夹臂,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两所述夹臂的一端为夹紧状态,另一端为分开状态;两所述夹臂中的一个所述夹臂的分开端设有卡线部,所述卡线部包括具有开口的卡线孔,所述耳机线能够从所述开口处进入到所述卡线孔内并被约束在所述卡线孔内。本实用新型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控耳机不能满足人们在运动中佩戴的需求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能够将耳机线固定到佩戴者的贴身衣物上,使得耳机线及线控盒不会随意晃动,提高了佩戴的舒适性,满足了人们在动力中佩戴线控耳机的需求。

Description

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接受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部件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声波,是手机、随身听、收音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必不可少的配件。耳机包括有线耳机和以蓝牙进行通信的无线耳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大幅提高,蓝牙耳机已经成为生活的日常品。
目前,市场上新出现一种线控蓝牙耳机,此种耳机自带线控盒,可配备较大容量的电池,具有续航持久,操作方便等优点,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庞。但是此种耳机在佩戴的时候都存在线控盒和耳机线易晃动的缺点,给佩戴者带来很大的不便,舒适感差,无法满足人们在运动中佩戴线控蓝牙耳机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此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能够将耳机线固定到佩戴者的贴身衣物上,使得耳机线及线控盒不会随意晃动,满足了人们在运动中佩戴线控耳机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耳机线固定夹,包括中部铰接在一起的两夹臂,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两所述夹臂的一端为夹紧状态,另一端为分开状态;两所述夹臂中的一个所述夹臂的分开端设有卡线部,所述卡线部包括具有开口的卡线孔,所述耳机线能够从所述开口处进入到所述卡线孔内并被约束在所述卡线孔内。
其中,所述卡线部与所述夹臂为一体结构。
其中,所述卡线孔由所述夹臂的本体及由所述本体向回弯折形成的弯折部共同围成。
其中,位于所述开口位置处的所述本体上设有向所述弯折部凸起的凸缘,所述凸缘与所述弯折部之间的尺寸小于所述耳机线的线径,所述弯折部具有回弹性。
其中,位于所述开口位置的所述弯折部向所述凸缘靠拢,并弯折向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倾斜延伸。
其中,所述凸缘为弧形凸起。
其中,两所述夹臂的中部通过铰轴铰接在一起,两所述夹臂的夹紧端相对应的位置均安装有磁铁,位于两所述夹臂上的所述磁铁相互吸引。
其中,两所述夹臂相背的表面上均设有凹陷的安装槽,所述磁铁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磁铁的表面与相应的所述夹臂的表面齐平。
其中,两所述夹臂的夹紧端均设有相互凸出的凸齿,位于两所述夹臂上的所述凸齿交错设置。
一种耳机,包括扬声部件及与所述扬声部件电连接的耳机线,所述耳机线上安装有耳机线固定夹,所述耳机线固定夹为上述耳机线固定夹。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耳机线固定夹包括中部铰接在一起的两夹臂,在无外力作用下,两夹臂的一端为夹紧状态,另一端为分开状态;两夹臂中的一个夹臂的分开端设有卡线部,卡线部包括具有开口的卡线孔,耳机线能够从开口处进入到卡线孔内,并被约束在卡线孔内。在进行耳机佩戴时,可将耳机线(尤其是带有线控盒一侧的耳机线)从开口处塞进卡线孔内,然后用固定夹的夹紧端夹在佩戴者的贴身衣物上,将耳机线固定在佩戴者的贴身衣物上,能够有效的避免耳机线及线控盒在运动中随意晃动,提高了佩戴的方便性和舒适性,满足了人们在运动中佩戴线控耳机的需求。
由于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机线上安装有耳机线固定夹,在人们佩戴时可通过固定夹将耳机线固定在贴身衣物上,使得耳机线和线控盒在运动中不会随意晃动,佩戴的方便性和舒适性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控耳机不能满足人们在运动中佩戴的需求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能够将耳机线固定到佩戴者的贴身衣物上,使得耳机线及线控盒不会随意晃动,提高了佩戴的舒适性,满足了人们在动力中佩戴线控耳机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耳机线固定夹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耳机线固定夹的卡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耳机线固定夹卡住耳机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耳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第一夹臂,11、第一夹臂本体,110、凸缘,112、弯折部,1120、导向部,12、卡线部,120、卡线孔,122、开口,14、第一连接部,140、第一铰接孔,18、第一凸齿,20、第二夹臂,21、第二夹臂本体,24、第二连接部,240、第二铰接孔,26、安装槽,28、第二凸齿,30、铰轴,40、磁铁,50、耳机线,52、线控盒,54、扬声部件,100、耳机线固定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方位均以本附图所示的方位为准,仅代表相对的位置关系,不代表绝对的位置关系。
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带有序号的技术特征命名(如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等)只是为了区分技术特征,并不代表各技术特征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顺序等。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和图4共同所示,一种耳机线固定夹,包括中部铰接在一起的两夹臂,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两夹臂的一端为夹紧状态,两夹臂的另一端为分开状态。两夹臂中的一个夹臂的分开端设有卡线部12,卡线部12包括具有开口122的卡线孔120,耳机线50能够从开口122处进入到卡线孔120内,并被约束在卡线孔120内。在佩戴耳机时,将耳机线卡在卡线孔120内,再将固定夹夹在佩戴者的贴身衣物上,能够有效的避免耳机线和线控盒随意晃动,大大的提高了佩戴的方便性和舒适性。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为了能够更清楚、明白的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中将两个夹臂分别定义为第一夹臂10和第二夹臂20,相应的位于第一夹臂10上的与位于第二夹臂20上的相同的部件以第一来命名,如第一夹臂本体11;相应的位于第二夹臂20上的与位于第一夹臂10上的相同部件以第二来命名,如第二夹臂本体21。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第一夹臂10与第二夹臂20结构基本相同,且相对设置。第一夹臂10包括板状的第一夹臂本体11,第一夹臂本体11相对第二夹臂20的一面的两侧边缘位置各设有一向第二夹臂20方向伸出的第一连接部14,两第一连接部14相对平行设置在第一夹臂本体11延伸方向上的中部。第二夹臂20包括板状的第二夹臂本体21,第二夹臂本体21相对第一夹臂10的一面的两侧靠近边缘的位置各设有一向第一夹臂10方向伸出的第二连接部24,两第二连接部24相对平行设置在第二夹臂本体21延伸方向上的中部。第一连接部14和第二连接部24结构相同,优选为圆角三角形,在第一连接部14的圆角部位设有第一铰接孔140,在第二连接部24的圆角部位设有第二铰接孔240。在两夹臂组装时将两第二连接部24插入到两第一连接部14之间,使得第一铰接孔140与第二铰接孔240相对,将一铰轴30同时穿过第一铰接孔140和第二铰接孔240,将第一夹臂10与第二夹臂20铰接在一起。本实施方式中卡线部12设置在第一夹臂10上。
如图1、图2和图3共同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卡线部12与第一夹臂10为一体结构,卡线孔120由第一夹臂本体11的端部向回弯折围成,为了更便于描述,定义第一夹臂本体11向回弯折的部位为弯折部112,即卡线孔120由第一夹臂本体11及由第一夹臂本体11向回弯折形成的弯折部112共同围成。第一夹臂本体11与弯折部112之间留有卡线孔120的开口122。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臂本体11的长度大于第二夹臂本体21的长度,卡线部12位于第一夹臂本体11长出第二夹臂本体21的部位,在使用时更方便,不会相互干涉。
如图3和图4共同所示,本实施方式优选位于开口122位置处的第一夹臂本体11上设有向弯折部112凸起的凸缘110,凸缘110与弯折部112之间的距离小于耳机线50的线径,同时弯折部112具有回弹性,能够更方便快速的将耳机线50卡进或移出卡线孔120,并且保证耳机线50卡进卡线孔120后不会自动脱出。
如图3和图4共同所示,本实施方式进一步的优选位于开口122位置处的弯折部112向凸缘110靠拢,在开口122处形成瓶颈结构,而后弯折部112弯折向远离第一夹臂本体11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导向部1120。更进一步的,凸缘110为弧形凸起。导向部1120及弧形凸缘110的设置对耳机线50的卡入起到了导向作用,操作更方便快捷。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优选第一夹臂10和第二夹臂20均由具有弹性的硬质工程塑料制成,如PC(聚碳酸酯)、POM(聚甲醛)或PEEK(聚醚醚酮)等,但并不限于上述几种,只要具有一定刚性和回弹性的工程塑料均可。
如图1、图2和图3共同所示,两夹臂的夹紧端设有相互凸出的凸齿,位于两夹臂上的凸齿交错设置。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夹臂本体11相对第二夹臂20的一面设有向第二夹臂20凸出的第一凸齿18,在第二夹臂本体21相对第一夹臂10的一面设有向第一夹臂10凸出的第二凸齿28。第一凸齿18设置在第一夹臂本体11的端部偏靠内的位置,第二凸齿28设置在第二夹臂本体21端部的边缘位置,在第一夹臂10与第二夹臂20的夹紧端处于夹紧状态时,第一凸齿18与第二凸齿28交错设置,形成啮合的状态。第一凸齿18和第二凸齿28的设置能够大大的增加第一夹臂10与第二夹臂20的咬合力,增加固定夹与佩戴者衣物的摩擦力,可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衣物从第一夹臂10与第二夹臂20之间滑出,使用可靠性更高。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本实施方式优选在第一夹臂10和第二夹臂20的夹紧端相对应的位置各安装一块磁铁40,且两磁铁40相靠近一侧的磁极相反,即两磁铁40相互吸引,从而将第一夹臂10和第二夹臂20的夹紧端吸合在一起形成夹紧状态。采用磁铁吸合的方法使得两夹臂的夹紧端处于夹紧状态与常规的在铰轴上套设扭簧的方式相比,磁铁的使用寿命要比扭簧更长,因此采用磁铁替代扭簧使得固定夹稳定性更好,损坏机率更低,使用寿命更长。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本实施方式优选在第一夹臂本体11和第二夹臂本体21相背的表面上各设有一凹陷的安装槽26(安装槽26是设在第二夹臂本体21上的安装槽,第一夹臂本体11上的安装槽图中未示出),即两夹臂相背的表面上均设有安装槽,两磁铁40分别安装在相应的安装槽内。进一步优选磁铁40的表面与相应的夹臂本体的表面齐平。安装槽的设置能够增强磁铁40与夹臂本体的结合强度,有效的降低了磁铁40从夹臂本体上脱落的风险,同时使得固定夹外形更美观。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一种耳机,包括两个扬声部件54及与两扬声部件54电连接的耳机线50,本实施方式中耳机为线控蓝牙耳机,两扬声部件54电连接在耳机线50的两端,耳机线50靠近其中一个扬声部件54的位置处设有线控盒52。耳机线50上还可拆卸的安装有耳机线固定夹100,耳机线固定夹100为实施例一所述的耳机线固定夹,与耳机线50卡装。
如图5所示,为了能够更好的起到固定耳机线50和线控盒52的作用,本实施方式优选耳机线固定夹100卡装到耳机线50靠近线控盒52的部位上。
本说明书仅是以线控蓝牙耳机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进行示例性阐述,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的耳机线固定夹不仅适用于线控蓝牙耳机,其可适用于任何一种带有耳机线的耳机,包括设有线控盒和不设有线控盒的耳机,本实施例对耳机的种类并不做限定,只要是在耳机线上安装本实用新型耳机线固定夹的耳机,用于防止耳机线/耳机线和线控盒晃动的耳机产品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耳机线固定夹的耳机能够将耳机线固定到佩戴者的贴身衣物上,使得耳机线及线控盒不会随意晃动,提高了佩戴的舒适性,满足了人们在动力中佩戴线控耳机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耳机线固定夹,包括中部铰接在一起的两夹臂,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两所述夹臂的一端为夹紧状态,另一端为分开状态;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夹臂中的一个所述夹臂的分开端设有卡线部,所述卡线部包括具有开口的卡线孔,所述耳机线能够从所述开口处进入到所述卡线孔内并被约束在所述卡线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线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线部与所述夹臂为一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线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线孔由所述夹臂的本体及由所述本体向回弯折形成的弯折部共同围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线固定夹,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开口位置处的所述本体上设有向所述弯折部凸起的凸缘,所述凸缘与所述弯折部之间的尺寸小于所述耳机线的线径,所述弯折部具有回弹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线固定夹,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开口位置的所述弯折部向所述凸缘靠拢,并弯折向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倾斜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线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为弧形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耳机线固定夹,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夹臂的中部通过铰轴铰接在一起,两所述夹臂的夹紧端相对应的位置均安装有磁铁,位于两所述夹臂上的所述磁铁相互吸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线固定夹,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夹臂相背的表面上均设有凹陷的安装槽,所述磁铁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磁铁的表面与相应的所述夹臂的表面齐平。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线固定夹,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夹臂的夹紧端均设有相互凸出的凸齿,位于两所述夹臂上的所述凸齿交错设置。
10.耳机,包括扬声部件及与所述扬声部件电连接的耳机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线上安装有耳机线固定夹,所述耳机线固定夹为权利要求1至9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耳机线固定夹。
CN201721114689.6U 2017-09-01 2017-09-01 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 Active CN2071507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14689.6U CN207150792U (zh) 2017-09-01 2017-09-01 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14689.6U CN207150792U (zh) 2017-09-01 2017-09-01 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50792U true CN207150792U (zh) 2018-03-27

Family

ID=61676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14689.6U Active CN207150792U (zh) 2017-09-01 2017-09-01 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507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07022A (zh) * 2020-03-31 2020-07-14 段冬雨 一种多功能护耳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07022A (zh) * 2020-03-31 2020-07-14 段冬雨 一种多功能护耳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285434A1 (en) Earhook and earbud headset
US2020031452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n earpiece
CN207150792U (zh) 耳机线固定夹及设有该固定夹的耳机
CN204559839U (zh) 耳挂式耳机、耳挂式耳麦及耳挂挂架
KR101109018B1 (ko) 사용성이 향상된 핸즈프리 장치
CN209218387U (zh) 一种脖挂式蓝牙喇叭
CN203608328U (zh) 一种蓝牙耳机
CN204291299U (zh) 耳机型音响装置
CN206380060U (zh) 一种耳挂结构
CN208241846U (zh) 一种佩戴牢固的耳机
CN202143193U (zh) 一种弹性防噪音耳塞式耳机
CN207820157U (zh) 一种新型无线耳机
CN101773320A (zh) 耳坠蓝牙
CN213250998U (zh) 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场景信息识别的智能盲人眼镜
CN210518769U (zh) 一种随变式颈挂运动蓝牙耳机
CN212012984U (zh) 一种颈挂式无线耳机
CN204721576U (zh) 一种双卷线盘式可收线耳机
CN111654771B (zh) 一种收音部位可调的平板式骨传导耳机
CN216391383U (zh) 一种磁吸有线无线两用自卷贴耳式超薄耳机
CN211063765U (zh) 头戴式耳机的贴耳结构
CN211296923U (zh) 一种具有夹爪结构的耳机
CN216057425U (zh) 一种可切换佩戴方式的耳机
CN209072705U (zh) 耳机
CN221103541U (zh) 一种头戴耳机三键控制板pcb
CN219761263U (zh) 一种具有自动扩声功能的智能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3

Address after: 18/F, Building 2, Shandong Priv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Minghui International), No. 39 Shiling Road,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66035 (centralized office area)

Patentee after: Qingdao Suiy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1205 Workshop No. 1, 3 and 5 of Edelle Light Industrial Products Processing Base, Weifang Comprehensive Free Trade Zone, east of Weifang Comprehensive Free Trade Zone, south of Yuqing East Street, Gaoxin Second Road,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