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98135U -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盖体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盖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98135U
CN207098135U CN201720771212.9U CN201720771212U CN207098135U CN 207098135 U CN207098135 U CN 207098135U CN 201720771212 U CN201720771212 U CN 201720771212U CN 207098135 U CN207098135 U CN 2070981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ral slot
protuberance
ejection
lid
contact 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7121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友华
许红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7121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981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98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981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盖体,通过顶出面位于凸出部下方,当所述旋转装置由关闭位置旋转至打开位置时,所述顶出部向上抵顶所述顶出面至所述顶出面位于所述接触部上方,使得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接触部上方,有利于通过顶出部将盖体退出中央插槽,并且在盖体退出中央插槽的过程中,由于顶出部抵接顶出面,对盖体产生一个向上的作用力,避免了用力过猛或者拔出方向有误而导致凸出部挤压接触部,使得端子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导致端子的电性连接性能不良。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盖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盖体,尤其是指一种保护端子,用于吸取安装的盖体及具有该盖体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习知在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过程中,利用一种盖体固定于电连接器中,然后通过真空吸嘴吸附盖体,从而将电连接器定位于电路板上,请参考大陆专利CN201120448655.7,其揭示一种卡缘连接器组件,卡缘连接器组件包括一卡缘连接器和一盖体,卡缘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凹设一中央插槽,多个端子设于绝缘本体并且每一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凸伸进中央插槽两侧,盖体包括一连接部,连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吸取平面和一底面,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连接吸取平面和底面,自底面凹设多个凹槽且贯穿侧面,一插接部自底面向下延伸,插接部下方具有一凸出部,当盖体与卡缘连接器组装之后,底面抵接于绝缘本体的表面且绝缘本体显露于凹槽,插接部收容于中央插槽中,并且凸出部位于接触部下方并且抵接两侧的接触部,凸出部与接触部在上下方向的投影上有重叠,从而将盖体固定于卡缘连接器中。利用一真空吸取装置吸附吸取平面,从而将卡缘连接器定位于电路板上,从而实现安装自动化。
但是,将卡缘连接器固定于电路板之后,用一工具夹持住连接部的凹槽,从而将盖体拔出卡缘连接器的插槽,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用力不当,导致凸出部在退出中央插槽的过程当中,凸出部与接触部之间产生不当的碰撞和摩擦,从而导致端子发生塑性变形,导致电子卡与端子的电性连接效果不良。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盖体,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旋转装置退出盖体以保护端子的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盖体。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沿纵长方向延伸,所述绝缘本体向下凹设一中央插槽,所述中央插槽纵长设置,多个端子,设于所述中央插槽至少一侧,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凸伸入所述中央插槽,二旋转装置,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中央插槽的两端,所述旋转装置于一关闭位置与一打开位置之间活动,所述旋转装置下端具有一顶出部;一盖体,盖设于所述中央插槽上,其具有:一插接部,收容于所述中央插槽,所述插接部侧向凸设一凸出部,二顶出面,分别位于所述顶出部上方且与所述顶出部抵接,所述顶出面位于所述凸出部下方;当所述旋转装置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顶出面位于所述接触部下方,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接触部的下方并且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接触部于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重叠,当所述旋转装置位于打开位置时,所述顶出部向上抵顶所述顶出面至所述顶出面位于所述接触部上方,使得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接触部上方。
进一步,所述顶出面末端的侧向宽度小于所述顶出部与主体部连接的一端的侧向宽度,且等于所述顶出面的侧向宽度。
进一步,自所述凸出部向下延伸形成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具有一底面和自所述底面向上延伸并且朝向远离所述插接部沿着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导引面,所述底面位于所述顶出面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凸出部呈弧形。
进一步,所述插接部具有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凸出部上方,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中央插槽相对两侧。
进一步,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凸出部之间具有一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侧向宽度小于所述凸出部和所述抵接部侧向宽度,所述抵接部,所述中间部与所述凸出部围成一收容空间,所述接触部凸伸入所述收容空间。
进一步,所述中央插槽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相对的二所述接触部,所述中间部侧向宽度等于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中央插槽之前相对的二所述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盖体进一步具有二固定部,二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用以固定所述盖体于所述绝缘本体,当所述旋转装置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绝缘本体的干涉面积小于当旋转装置处于关闭位置时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绝缘本体的干涉面积。
进一步,所述盖体进一步具有二固定部,二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用以固定所述盖体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固定部下端具有所述顶出面,所述旋转装置进一步具有一锁扣部,所述锁扣部与所述顶出部于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当所述旋转装置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固定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顶出部与所述锁扣部之间。
进一步,所述盖体进一步具有一连接部,所述插接部自所述连接部向下延伸而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面,所述中央插槽自所述对接面向下凹设而成,多个端子槽位于所述中央插槽的至少一侧,多个所述端子固定于多个所述端子槽中,全部所述端子槽贯穿所述对接面,所述连接部抵接所述对接面,所述电连接器的全部所述端子槽均被所述连接部覆盖。
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另一技术方案:一盖体,用以盖设一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具有纵长设置的一中央插槽和位于所述中央插槽纵长两端的二顶出部及位于所述中央插槽的至少一侧的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部,盖设于所述中央插槽上;一插接部,自连接部向下延伸且收容于所述中央插槽,所述插接部侧向凸设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被所述端子挡止向上移动;二顶出面,分别位于所述顶出部上方且用于与所述顶出部抵接,所述顶出面位于所述凸出部下方。
进一步,所述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凸伸入所述中央插槽,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中央插槽之后,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接触部的下方并且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接触部于上下方向的投影重叠。
进一步,所述中央插槽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相对的二所述接触部,所述插接部具有一中间部,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凸出部上方,所述中间部侧向宽度等于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中央插槽之前相对的二所述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凸出部向下延伸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下端具有一底面和自所述底面向上延伸并且朝向远离所述插接部沿着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导引面,所述底面位于所述顶出面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插接部具有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凸出部上方,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中央插槽相对两侧。
进一步,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凸出部之间具有一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侧向宽度小于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凸出部的侧向宽度,从而所述抵接部,所述中间部与所述凸出部围成一收容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顶出面位于凸出部下方,当所述旋转装置由关闭位置旋转至打开位置时,所述顶出部向上抵顶所述顶出面至所述顶出面位于所述接触部上方,使得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接触部上方,有利于通过顶出部将盖体退出中央插槽,并且在盖体退出中央插槽的过程中,由于顶出部抵接顶出面,对盖体产生一个向上的作用力,避免了用力过猛或者拔出方向有误而导致凸出部挤压接触部,使得端子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导致端子的电性连接性能不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的盖体盖设于电连接器之前的立体图;
图3为图2的盖体盖设于电连接器之前沿着插接部上下方向的中心线X侧向剖开的剖视图;
图4为图1的盖体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5为图1的盖体盖设于电连接器之后,电连接器的旋转装置处于关闭位置时,盖体和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6为图1的盖体盖设于电连接器之后,电连接器的旋转装置处于打开位置时,盖体和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7为图5的盖体和电连接器于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6的盖体和电连接器于B—B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图7的盖体和电连接器于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0为图8的盖体和电连接器于D—D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 对接面 10
中央插槽 101 长槽 1011 短槽 1012
防呆肋 102 端子槽 103 安装面 11
固定脚 110 收容部 12 收容壁 121
枢接孔 1210 U型壁 122 收容槽 123
导引槽 124
旋转装置 2 主体部 20 枢接轴 201
顶出部 21 锁扣部 22
端子 3 卡持部 31 干涉部 310
接触部 32 焊接部 33
盖体 400 吸取部 40 竖直部 41
加强肋 410 连接部 42 上表面 421
下表面 422 插接部 43 抵接部 431
中间部 432 凸出部 433 导引部 434
底面 4341 导引面 4342 凹槽 436
长部 437 短部 438 固定部 44
锁扣面 441 顶出面 442 侧面 443
突出部 4430 端面 444
操作空间 A 收容空间 B
中心线 X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一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一电连接器100和盖设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上的一盖体400,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安装于一电路板(未图示)上,其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一绝缘本体1,两个旋转装置2和多个端子3,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一中央插槽101,用以供一电子卡(未图示)插入,多个所述端子3分别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并且部分凸伸入所述中央插槽101中,从而电性接触所述电子卡(未图示),两个所述旋转装置2枢接于所述中央插槽101的纵长两端,所述盖体400盖设于所述中央插槽101之上。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在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接面10和一安装面11,自所述对接面10向下凹设所述中央插槽101,所述中央插槽101内具有一防呆肋102,所述防呆肋102相对于所述中央插槽101相对于所述中央插槽101沿上下方向的中心线偏心设置,使得所述中央插槽101分成长短不相同的一长槽1011和一短槽1012,自所述安装面11向下延伸多个固定脚110,多个所述固定脚110用以抵接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上,使得所述安装面11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之间具有间隙。多个端子槽103分成两排设于所述中央插槽101的相对两侧,每一排所述端子槽103均沿着纵向方向排列,每一所述端子槽103与所述中央插槽101相贯通,所述端子槽103向上贯穿所述安装面11,向下贯穿所述安装面11。自所述对接面10向上凸伸形成位于所述中央插槽101纵向两端的两个收容部12,所述收容部12具有两个收容壁121,两个所述收容壁121相对设置,且沿着纵向方向延伸,一U型壁122连接两个所述收容壁121,两个所述收容壁121和所述U型壁122围成一收容槽123和一导引槽124,所述U型壁122位于所述收容槽123与所述导引槽124之间,所述中央插槽101与所述收容槽123,所述导引槽124两两贯通,且所述导引槽124相对于所述收容槽123更加靠近所述中央插槽101。两个枢接孔1210分别位于所述收容槽123的相对两侧,每一所述枢接孔1210分别自对应的所述收容壁121面朝所述收容槽123凹设而成。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旋转装置2枢接于所述收容部12中,所述旋转装置2于一关闭位置和一打开位置之间做旋转活动,所述旋转装置2具有一主体部20,自所述主体部20下端延伸一顶出部21,自所述主体部20上端延伸一锁扣部22,可以锁扣所述盖体400和所述电子卡,所述顶出部21和所述锁扣部22上下相对设置,所述主体部20两侧分别凸伸一枢接轴201。所述旋转装置2安装于所述收容部12后,所述主体部20和所述顶出部21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23中,所述枢接轴201与所述枢接孔1210枢接配合,所述锁扣部22位于所述收容部12的上方。当所述旋转装置2位于打开位置时,所述顶出部21末端进入所述中央插槽101内。
请参阅图1和图3,多个所述端子3分成两排分别收容于两排所述端子槽103中,每一所述端子3具有一卡持部31,每一排端子3的所述卡持部31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每一所述卡持部31具有干涉部310,所述干涉部310与所述端子槽103干涉配合,从而固定所述端子3于所述端子槽103中,位于同一排且任何相邻的两个所述卡持部31的所述干涉部310于纵向方向上下错位设置,从而增强所述绝缘本体1的强度,自所述卡持部31向上延伸一接触部32,所述接触部32凸伸进所述中央插槽101中,自所述卡持部31向下延伸一焊接部33,所述焊接部33超出所述安装面11,用以焊接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上,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焊接部33是通过SMT的方式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
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所述盖体4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一吸取部40,所述吸取部40的顶面是一水平光滑的平面,用以被真空吸嘴吸附,从而将所述盖体400及与所述盖体400组装在一起的所述电连接器100放置在电路板的适当位置。自所述吸取部40向下延伸一竖直部41,所述竖直部41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竖直部41下方连接一连接部42,所述吸取部40的侧向宽度等于所述连接部42的侧向宽度,且所述吸取部40,所述连接部42的侧向宽度均大于所述竖直部41的侧向宽度,所述竖直部41两侧具有一操作空间A,所述操作空间A由所述吸取部40与所述连接部42围设而成,所述竖直部41两侧朝向所述操作空间A凸伸多个加强肋410,所述加强肋410连接所述吸取部40与所述连接部42,从而增强所述盖体400的强度,增加真空吸嘴吸附所述吸取部40的稳定性。
所述连接部42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表面421与一下表面422,所述上表面421与所述竖直部41相连,自所述下表面422向下延伸一插接部43。所述插接部43具有一抵接部431与所述下表面422连接,所述抵接部431的侧向宽度等于所述中央插槽101的侧向宽度,自所述抵接部431向下延伸一中间部432,所述中间部432的侧向宽度等于所述盖体400盖设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之前两排所述接触部32之间的距离,自所述抵接部431向下延伸一凸出部433,所述凸出部433的侧向宽度大于所述盖体400盖设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之前两排所述接触部32之间的距离,所述抵接部431的侧向宽度大于所述中间部432的侧向宽度,所述凸出部433的侧向宽度大于所述中间部432的侧向宽度,所述中间部432的两侧分别具有一收容空间B,所述收容空间B由所述抵接部431与所述凸出部433围设而成。自所述凸出部433向下延伸一导引部434,所述导引部434的侧向宽度小于所述盖体400盖设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之前两排所述接触部32之间的距离,所述导引部434具有一底面4341,所述底面4341两侧分别具有一导引面4342,所述导引面4342自所述底面4341向上延伸至所述凸出部433并且朝向远离所述插接部43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X的方向倾斜延伸,自所述底面4341向上凹设一凹槽436,所述凹槽436向上延伸至所述抵接部431,所述凹槽436相对于所述插接部43沿着上下方向的中心线X偏离设置,使得所述插接部43分成长短不相同的一长部437和一短部438。
两个固定部44分别设于所述连接部42的两端,每一所述固定部44上端具有一锁扣面441,所述锁扣面441位于所述吸取部40的上方,所述固定部44下端具有一顶出面442,所述顶出面442位于所述凸出部433的下方,并且位于所述底面4341的上方,所述顶出部21的侧向宽度由所述顶出部21与所述主体部20连接的一端朝向所述顶出部21末端逐渐减小,所述顶出面442的侧向宽度小于所述顶出部21与所述主体部20连接的一端的侧向宽度,并且等于所述顶出部21末端的宽度,从而保证了所述顶出面442与所述顶出部21抵接的部分与所述顶出部21可以得到充分的接触,从而增加顶出部21推顶所述顶出面442的稳定性,使得顶出部21容易推顶所述盖体400。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443连接所述锁扣面441和所述顶出面442,一端面444连接所述锁扣面441,所述顶出面442和两个所述侧面443,自每一所述侧面443凸伸一突出部4430,所述突出部4430延伸至所述端面44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4430也可以设置成不延伸至所述端面444,其中两个所述突出部4430相对设置。
请参阅图5,图7和图9,将所述盖体400组装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之后,所述旋转装置2处于关闭位置,所述连接部42抵接所述对接面10,所述吸取部40位于所述中央插槽101上方并且位于两个所述收容部12之间,所述插接部43收容于所述中央插槽101中,所述凹槽436对应与所述防呆肋102配合,所述长部437对应收容于所述长槽1011,所述短部438对应收容于所述短槽1012,两个所述固定部44分别收容固定于对应的两个所述收容部12中。
其中,所述下表面422抵接所述对接面10,并且所述下表面422在上下方向上完全覆盖所述中央插槽101和全部所述端子槽103,避免灰尘或者污垢进入所述绝缘本体1内,污染所述端子3,使得所述端子3的电性性能变差,从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电性连接性能。所述插接部43收容于所述中央插槽101,所述抵接部431位于所述中央插槽101的开口处,因为所述抵接部431的侧向宽度等于所述中央插槽101的侧向宽度,所述抵接部431可以抵接于所述中央插槽101的两个相对侧壁,从而防止所述中央插槽101的侧壁因高温而朝向所述中央插槽101变形翘曲。两排所述接触部32分别凸伸进所述中间部432两侧的所述收容空间B,因为所述中间部432的侧向宽度等于所述盖体400安装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之前的两排所述接触部32之间的侧向距离, 所述凸出部433位于两排所述接触部32的下方,且所述凸出部433与所述盖体400安装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之后的两排所述接触部32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使得两排所述接触部32之间的侧向距离在组装前后不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所述盖体400盖设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之后,所述端子3没有发生弹性变形,防止所述端子3因为高温时受到应力作用,导致所述端子3的弹性变形变成塑性变形,从而使得所述端子3的电性能力不良。避免了凸出部433与接触部32抵接从而导致所述端子3产生塑性变形而导致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电性连接不良,同时因为所述凸出部433的侧向宽度大于两排接触部32之间的距离,所述接触部32相对于所述凸出部433具有在上下方向止挡的作用,有利于所述盖体400固定于所述中央插槽101中,当然在其他事实例中,也可以利用所述端子3的其他部分来止挡所述凸出部433。所述底面4341相对于顶出面442更加靠近所述中央插槽101的底壁,从而使得所述插接部43占据所述中央插槽101的体积变大,从而更加有利于防尘,更好地保护所述端子3。
所述固定部44固定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23和所述导引槽124中,所述锁扣面441位于所述收容部12的上方,所述顶出面442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23和所述中央插槽101中,并且所述顶出面442位于两排所述接触部32的下方并且位于所述顶出部21上方,所述顶出部31向上推顶所述顶出面442,从而顶出所述盖体400,所述突出部4430收容于所述导引槽124中并且所述突出部4430与所述导引槽124的侧壁干涉配合,从而加强了所述盖体40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固定。所述端面444位于所述顶出部21和所述锁扣部22之间,所述锁扣面441与所述顶出面442部分位于所述顶出部21和所述锁扣部22之间,从而使得所述旋转装置2对所述固定部44具有上下方向的止挡作用,更好地稳固所述盖体400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中。
请参阅图6,图8和图10,在将所述电子卡(未图示)插接于所述中央插槽101之前,首先旋转所述旋转装置2至打开位置,所述顶出部21向上推动所述顶出面442至所述顶出面442位于两排所述接触部32上方,从而将所述盖体400向上推动,然后使用外用工具(未图示)通过所述操作空间A夹持所述吸取部40,将所述盖体400从所述电连接器100中拔出,将所述盖体400退出所述电连接器100。当所述旋转装置2位于打开位置时,所述顶出面442位于两排所述接触部32上方,所述凸出部433位于两排所述接触部32上方,并且所述凸出部433相对于所述顶出面442更加远离所述接触部32,解除了两排所述接触部32对于所述凸出部433退出所述中央插槽101的止挡作用,使得所述盖体400更加容易退出所述电连接器100,另一方面,所述顶出部21几乎只对所述顶出面442具有向上的作用力,使得所述插接部43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因为用力不当导致所述端子3产生塑性变形,使得所述端子3电性连接不良。所述突出部4430仍与所述导引槽124的侧壁干涉配合,此时所述突出部4430与所述导引槽124侧壁的干涉面积小于当所述旋转装置2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突出部4430与所述导引槽124侧壁的干涉面积,使得所述旋转装置2顶退出所述盖体400后,所述盖体400仍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方便外用工具将所述盖体400取出所述电连接器10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当旋转装置2自关闭位置旋转到打开位置时,顶出部21向上推动顶出面442,至顶出面442位于两排接触部32上方,使得凸出部433位于两排接触部32上方,从而解除了两排所述接触部32对于所述凸出部433退出中央插槽101的止挡作用,使得盖体400容易退出所述电连接器100,另一方面,顶出部21几乎只对顶出面442具有向上的作用力,使得插接部43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因为用力不当导致端子3产生塑性变形,使得端子3电性连接不良。
2、盖体400完全覆盖中央插槽101和全部端子槽103,避免灰尘或者污垢进入绝缘本体1内,污染端子3,使得端子3的电性性能变差。
3、抵接部431收容于中央插槽101内并且抵接部431抵接于所述中央插槽101的两个相对侧壁,从而防止中央插槽101的侧壁因高温而朝向中央插槽101变形翘曲。
4、两排接触部32分别凸伸进中间部432两侧的收容空间B,因为中间部432的侧向宽度等于盖体400安装于电连接器100之前的两排接触部32之间的侧向距离, 凸出部433位于两排接触部32的下方,且凸出部433与盖体400安装于电连接器100之后的两排接触部32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使得两排接触部32之间的侧向距离在盖体400组装前后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盖体400盖设于电连接器100之后,端子3没有发生弹性变形,防止端子3因为高温时受到应力作用,导致端子3的弹性变形变成塑性变形,从而使得端子3的电性能力不良。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沿纵长方向延伸,所述绝缘本体向下凹设一中央插槽,所述中央插槽纵长设置,
多个端子,设于所述中央插槽至少一侧,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凸伸入所述中央插槽,
二旋转装置,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中央插槽的两端,所述旋转装置于一关闭位置与一打开位置之间活动,所述旋转装置下端具有一顶出部,
一盖体,盖设于所述中央插槽上,其具有:
一插接部,收容于所述中央插槽,所述插接部侧向凸设一凸出部,
二顶出面,分别位于所述顶出部上方且与所述顶出部抵接,所述顶出面位于所述凸出部下方;
当所述旋转装置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顶出面位于所述接触部下方,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接触部的下方并且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接触部于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重叠,当所述旋转装置位于打开位置时,所述顶出部向上抵顶所述顶出面至所述顶出面位于所述接触部上方,使得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接触部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面末端的侧向宽度小于所述顶出部与主体部连接的一端的侧向宽度,且等于所述顶出面的侧向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凸出部向下延伸形成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具有一底面和自所述底面向上延伸并且朝向远离所述插接部沿着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导引面,所述底面位于所述顶出面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呈弧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具有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凸出部上方,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中央插槽相对两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凸出部之间具有一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侧向宽度小于所述凸出部和所述抵接部侧向宽度,所述抵接部,所述中间部与所述凸出部围成一收容空间,所述接触部凸伸入所述收容空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插槽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相对的二所述接触部,所述中间部侧向宽度等于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中央插槽之前相对的二所述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进一步具有二固定部,二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用以固定所述盖体于所述绝缘本体,当所述旋转装置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绝缘本体的干涉面积小于当旋转装置处于关闭位置时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绝缘本体的干涉面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进一步具有二固定部,二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用以固定所述盖体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固定部下端具有所述顶出面,所述旋转装置进一步具有一锁扣部,所述锁扣部与所述顶出部于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当所述旋转装置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固定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顶出部与所述锁扣部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进一步具有一连接部,所述插接部自所述连接部向下延伸而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面,所述中央插槽自所述对接面向下凹设而成,多个端子槽位于所述中央插槽的至少一侧,多个所述端子固定于多个所述端子槽中,全部所述端子槽贯穿所述对接面,所述连接部抵接所述对接面,所述电连接器的全部所述端子槽均被所述连接部覆盖。
11.一盖体,用以盖设一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具有纵长设置的一中央插槽和位于所述中央插槽纵长两端的二顶出部及位于所述中央插槽的至少一侧的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连接部,盖设于所述中央插槽上;
一插接部,自连接部向下延伸且收容于所述中央插槽,所述插接部侧向凸设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被所述端子挡止向上移动;
二顶出面,分别位于所述顶出部上方且用于与所述顶出部抵接,所述顶出面位于所述凸出部下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凸伸入所述中央插槽,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中央插槽之后,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接触部的下方并且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接触部于上下方向的投影重叠。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插槽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相对的二所述接触部,所述插接部具有一中间部,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凸出部上方,所述中间部侧向宽度等于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中央插槽之前相对的二所述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向下延伸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下端具有一底面和自所述底面向上延伸并且朝向远离所述插接部沿着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导引面,所述底面位于所述顶出面的下方。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具有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凸出部上方,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中央插槽相对两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凸出部之间具有一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侧向宽度小于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凸出部的侧向宽度,从而所述抵接部,所述中间部与所述凸出部围成一收容空间。
CN201720771212.9U 2017-06-29 2017-06-29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盖体 Active CN207098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71212.9U CN207098135U (zh) 2017-06-29 2017-06-29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盖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71212.9U CN207098135U (zh) 2017-06-29 2017-06-29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盖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98135U true CN207098135U (zh) 2018-03-13

Family

ID=61554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71212.9U Active CN207098135U (zh) 2017-06-29 2017-06-29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盖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981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4943A (zh) * 2018-05-24 2019-12-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4943A (zh) * 2018-05-24 2019-12-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CN110534943B (zh) * 2018-05-24 2022-09-2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7691B (zh) 电连接器
CN202042700U (zh) 连接器
CN206524421U (zh) 电连接器
CN109742606A (zh) 电连接器
CN105390853A (zh) 电连接器
CN201285832Y (zh) 电连接器
CN106654656A (zh) 连接器
CN209561681U (zh) 一种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06461121U (zh) 电连接器
CN207098135U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盖体
CN108616015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TW483191B (en) Card connector
CN201142437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1927846U (zh) 电连接器
CN207442027U (zh) 信号传输组件、及浮动式连接器与其焊接件
US2015005683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7282806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7275866A (zh) 电连接器
CN201018028Y (zh) 电连接器
CN207098098U (zh) 电连接器
CN209487764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102055090A (zh) 电连接器
CN209786263U (zh) 五孔插座的保护门结构及五孔插座
CN201181774Y (zh) 电连接器
CN109994894A (zh) 电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