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89597U - 运维工具及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运维工具及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089597U CN207089597U CN201720855573.1U CN201720855573U CN207089597U CN 207089597 U CN207089597 U CN 207089597U CN 201720855573 U CN201720855573 U CN 201720855573U CN 207089597 U CN207089597 U CN 2070895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ype ship
- catamaran type
- intertidal
- maintenance tools
- intertidal zo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7—Offshore wind turbine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运维工具及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运维工具包括双体式船,其上设有两栖船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两栖船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通过系固装置可拆卸地设置于双体式船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运维工具,通过在双体式船上同时设置两栖船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使得在进行运维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利用双体船配合两栖船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解决了采用潮间带拖拉机进行运维只能在滩涂行走,不能跨海作业的问题,同时解决了不能够跨过风机基桩附近深坑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使用两栖船进行运维,运维部件不能运至潮间带风电机组的问题。利用该运维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运维不便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维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维工具及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
背景技术
海上风电正处于加速发展期,尤其是潮间带风电场已经颇具规模。潮间带是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潮间带风电场即设置在这一区域的风电厂。风电场内风电机组的定期检修、小故障排除、部件更换等工作均需要运维人员前往或者运维人员与运维的设备一起被运送至风电机组处。随着海上风电场建设高潮的来临,今后几年潮间带风电场的运维工作也会进入高峰期。
海上环境比陆上要复杂,潮间带风电机组周边的情况要更复杂于一般的海上风电场,除了面临台风、雷暴、气流、洋流以外,船舶出行受潮汐影响大,加大了对潮间带风电机组运维的难度。现有技术中,主要是采用潮间带运维船的形式以使得人员和设备能够被运送到海上的风力发电机组。目前潮间带运维船主要有两种方式:
1、由单体船运送运维人员和备件,驶进风场,侧靠风机,进行人员登靠及备件吊装。单体船具备优良的耐波性,造价低廉等优点。但单体船存在稳性低的缺点,当海面风浪较大,单体船在航行过程中容易发生侧翻事故,而且单体船在登靠风机时,通常只能采用侧靠的方式,这种方式风险较大,同样容易发生侧翻。
2、采用双体船运送运维人员和备件,通过顶靠风机桩基保持船和风机的相对稳定,再进行人员及备品备件转运。双体船拥有较快的航速,充裕的甲板面积,优秀的稳性及稳定的坐滩能力,顶靠方式更安全等诸多优势。但双体船必须保证具有一定的水深才可以安全行驶的缺点,当水深达不到双体船的吃水要求时,双体船则无法使用。
除了上述两种运维船之外,还出现了潮间带陆上运输器等陆上自走装置及小型两栖船。其中,潮间带陆上运输器等陆上自走装置能在风电场滩涂展开运维工作,主要适用于水深低于0.5m的地方,因此潮间带陆上运输器并不能够直接从陆地跨海行驶至潮间带风电机组附近。而且目前风机基桩受潮流冲刷影响,在风机基桩附近形成有6-7m的深坑,导致潮间带陆上运输器无法靠近。
小型两栖船具备水陆航行能力,无吃水限制,可在任意时间到达风电场的各个机位点进行运维活动,同时兼顾保障应急救援作用。但是小型两栖船在滩涂地面的行走速度只有6km/h,而且两栖船只能够用于载人,而不能够装载质量较大的运维部件进行运输,无法实现运维人员与运维部件同时达到潮间带风电机组的目的。而且,小型两栖船因为船身尺寸较小,抗浪能力差,因此极少应用于从港口至潮间带风电机组的跨海作业。
因此,当需要对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进行运维时,都存在着不能及时、快速、方便地到达需运维点的问题,且不能满足维护设备的运输需求,降低了对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运维的效率,影响了设置在潮间带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可靠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维工具及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运维工具不能满足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运维需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运维工具及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运维工具包括双体式船,双体式船上设有两栖船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两栖船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通过系固装置可拆卸地设置于双体式船上。
可选地,在双体式船的至少一端设置有车辆跳板,两栖船和/或潮间带陆上运输器通过车辆跳板上下双体式船。
可选地,车辆跳板可转动地设置在双体式船上,运维工具还包括驱动车辆跳板运动并控制车辆跳板位置的升降控制装置,升降控制装置包括驱动件,驱动件固定设置在双体式船上;滑轮组,滑轮组包括至少一个导向滑轮;钢丝绳,钢丝绳绕设在滑轮组上,且钢丝绳的一端与驱动件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与车辆跳板连接。
可选地,系固装置包括挂设部,挂设部与两栖船或潮间带陆上运输器连接;柔性连接部,柔性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挂设部连接,柔性连接部的第二端设置在双体式船上。
可选地,系固装置还包括固定部,柔性连接部的第二端通过固定部与双体式船固定连接,柔性连接部包括链条,链条的第一端上连接有挂设部;角度调整件,角度调整件连接在链条的第二端和固定部之间。
可选地,角度调整件包括螺旋钩。
可选地,固定部包括底座,底座固定设置在双体式船上,底座上设置有多个位置调节槽;卡接件,卡接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底座的位置调节槽内;卸扣,卸扣可拆卸地连接在角度调整件和卡接件之间。
可选地,系固装置包括轨道和卡扣件,轨道固定设置在双体式船上,卡扣件设置在两栖船或潮间带陆上运输器上,卡扣件卡接在轨道上潮间带陆上运输器。
可选地,两栖船包括水田轮和/或履带;潮间带陆上运输器包括水田轮和/或履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包括前述的运维工具。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运维工具,通过在双体式船上同时设置两栖船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使得在进行运维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利用双体船配合两栖船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解决了采用潮间带拖拉机进行运维只能在滩涂行走,不能跨海作业的问题,同时解决了不能够跨过风机基桩附近深坑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使用两栖船进行运维,运维部件不能运至潮间带风电机组的问题。利用该运维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运维不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运维工具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运维工具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系固装置与两栖船连接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系固装置与潮间带陆上运输器连接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系固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两栖船;2、潮间带陆上运输器;3、系固装置;31、挂设部;32、链条;33、角度调整件;34、底座;35、卡接件;36、卸扣;4、车辆跳板;5、缓冲件;6、舷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性实施例。
结合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运维工具包括双体式船,双体式船上设有两栖船1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两栖船1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通过系固装置3可拆卸地设置于双体式船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运维工具,通过在双体式船上同时设置两栖船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使得在进行运维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利用双体船配合两栖船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解决了采用潮间带拖拉机进行运维只能在滩涂行走,不能跨海作业的问题,同时解决了不能够跨过风机基桩附近深坑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使用两栖船进行运维,运维部件不能运至潮间带风电机组的问题。利用该运维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运维不便的问题。
具体地,两栖船1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可分别设置在双体式船上靠近两端的位置,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可将运维的人员安置在双体式船的中间位置或者将运维所需的设备等大型部件设置在双体式船的中间位置,从而有效地保证双体式船的稳性,同时两栖船1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上下双体式船也更加方便。将两栖船1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通过系固装置3设置成与双体式船可拆卸地连接,不仅仅有效地防止了当浪冲上甲板后,两栖船1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被海浪冲击发生位移,而且当需要使用两栖船1或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时也可方便地将其从双体式船上脱离投入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两栖船1可以是任何能够满足使用需求的两栖船1,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可以是潮间带拖拉机或者其他能够满足使用需求的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例如潮间带吊车等,可根据实际运维需求灵活选择使用。
为了方便两栖船1可顺利在露滩、有水、深水状态下行驶,并且防止两栖船1陷入滩涂地面,在两栖船1上设置有轮式行走装置,该轮式行走装置可采用水田轮式结构或履带。优选地,两栖船1采用水田轮,这样一来,当两栖船1陷入滩涂地面后,可将轮子抬起,用沙填满或工具轮胎深陷区域,可使两栖船1顺利脱离。当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桩基附近被海水冲刷出一个深坑时,运维人员可乘坐两栖船1选择一个相对于风电机组的爬梯的固定方位进入冲刷坑,即可实现人员的上下风机。由于两栖船1具有水上速度快、机动灵活的特点,两栖船1还可被用来应急救援。
在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上也可以设置水田轮式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改善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在滩涂地面或者0.5m及其以下水位的潮间带地面上的附着性能,并发挥出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较大的牵引力。
当然,两栖船1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也可采用履带式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双体式船可采用双轴推进的形式,具备特定的浅水航行特性,即在充分考虑涉水深度的情况下,必须严格确保双体式船艏艉设计吃水要求。为满足双体式船经常登靠码头平台或接滩的要求,双体式船总体设计时需充分考虑该船的纵倾调节要求,即在预设压载舱情况下,根据登靠或接滩区域的坡度特性,船舶驾驶人员通过调拨压载舱内的压载水,即能够迅速调整船舶的艏艉吃水,以满足在各预设航行路线下,双体式船均能将运维工具、运维设备及人员顺利运达和回收。
因此,甲板以下的结构采用钢质,上建采用铝合金材料,以降低船舶重心,保证稳性要求。主要参数推荐为:船长:26m,船宽8m,总排水量145t,航速15kn。
下面针对本实施例中的双体式船的甲板厚度、结构的设计校核进行简单的介绍说明:
现有技术中的双体式船船长约为:25-28m,主甲板厚度为4-6mm的Q235船用钢,而本实施例中的双体式船必须参考船舶规范对滚装甲板的要求进行轮印载荷校核(考虑1mm的腐蚀余量),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双体式船的甲板厚度t计算如下。
其中,轮印长度U=~0.4m,轮印宽度V=~0.3m,主轮印载荷P=~0.975t(以上数据参考潮间带拖拉机的数据,因为潮间带拖拉机的重量及轮印载荷都大于两栖船1)
轮印长宽比U/V处于1到2之间,载荷系数C、K选取如下:
K=0.51(0.79-u/v)+4.58/(0.62+v/s)=3.653
C=1-(0.156u/v+0.009)(2.5-l/s)=4.063
综上,根据计算得出的甲板厚度t以及考虑到的1mm的腐蚀余量,本实施例中的双体式船的主甲板厚度至少应选取7mm厚的Q235船用钢板,甲板相应的加强筋及加强结构也要相应选取匹配尺寸。
本实施例中,采用双体式船的一个优势就是具备良好的稳性。双体式船在装载两栖船1、潮间带拖拉机、运维设备以及运维人员以后忍让具备良好的稳性。下表为双体式船在装载前后的重心高度及初稳性高度对比表:
项目 | 装载前状态 | 装载后状态 |
排水量 | 139.5 | 146 |
吃水 | 1.41 | 1.44 |
重心高 | 2.52 | 2.59 |
初稳性高 | 3.649 | 3.545 |
由上表内容可知,在装载两栖船1、潮间带拖拉机、运维设别以及人员前后,对双体式船的影响较小,满足规范要求,具备较高的稳性储备。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单轴或多轴推进的形式,船体的结构以及外形尺寸等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调整。
如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系固装置3包括挂设部31和柔性连接部,挂设部31与两栖船1或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连接;柔性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挂设部31连接,柔性连接部的第二端设置在双体式船上。
具体的,结合参考图3和图4,挂设部31用以将柔性连接部的第一端挂设在两栖船1或潮间带拖拉机上,挂设部31可以采用挂钩、卡扣等结构,只要该结构能实现牢固、稳定的挂设即可。挂设部31可由30SiMN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屈强比(一般在0.85左右)以及较高的韧性和疲劳强度。
可选地,参考图5,系固装置3还包括固定部和角度调整件33,柔性连接部的第二端通过固定部与双体式船固定连接,柔性连接部包括链条32,链条32的第一端上连接有挂设部31;角度调整件33连接在链条32的第二端和固定部之间。
具体的,固定部固定设置在双体式船上用以固定柔性连接部的第二端。柔性连接部可以采用链条32的形式,具体地可采用无档锚链或者其他能够实现柔性连接的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柔性连接部可由BM2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具有很好的耐磨性能。链条32与车辆甲板之间的角度尽可能在30°~60°之间,以保证最优地系固效果。
在柔性连接部和固定部之间设置角度调整件33的目的在于自动地调整挂设部31与两栖船1或潮间带拖拉机的挂设方向,满足不同角度的挂设需求。角度调整件33具体地可采用螺旋钩的形式,螺旋钩的两端具有弯钩结构,两端的弯钩结构螺纹连接在一螺纹连接件上,由于采用了螺纹连接的形式,因此可满足不同角度的调整需求,极大地提高了挂设部31的挂设便利性和方向。螺旋钩的材料可使用16Mn,这种材料成本低,可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球头铰等形式满足不同角度的调整需求。
可选地,参考图5,固定部还包括底座34、卡接件35和卸扣36,底座34固定设置在双体式船上,底座34上设置有多个位置调节槽;卡接件35可移动地设置在底座34的位置调节槽内;卸扣36可拆卸地连接在角度调整件33和卡接件35之间。
底座34固定设置在双体式船上,其上设置位置调节槽的目的在于方便卡接件35在其中根据两栖船1或潮间带拖拉机的具体位置灵活地调整卡接件35与底座34的相对位置,从而满足挂设部31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的挂设需求。当然,也可省去设置底座34,直接使用双体式船上的眼板代替。卡接件35可以采用球头钩的结构,其材料可使用30SiMn材料制成,卡接件35也可采用其他能够实现卡接功能的元件代替。设置卸扣36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方便运维人员将两栖船1和潮间带拖拉机从双体式船上卸下投入使用。卸扣36的材料也可采用30SiMn,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屈强比(一般在0.85左右)以及较高的韧性和疲劳强度。
参考图2,为确保两栖船1以及潮间带拖拉机能有效系固,在两栖船1以及潮间带拖拉机的每侧的系固装置3不能少于2个;同时应采用车轮制动装置和垫木或垫胶,以有效防止车辆的前后滑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系固装置3的破断强度(MSL)需要根据设备制造厂商提供的设备测试试验所得的断裂强度(kN)来确定。当系固装置3由上述几个部件连接而成时,其强度由最弱的部件强度来确定。各种系固装置3的强度MSL(最大安全工作负荷)由破断强度按照下述方法计算确定。
系固装置3的安全系数:
考虑到各设备之间的受力不均匀以及装配不当引起的强度降低等因素影响,系固装置3的计算强度(CS)值应在其最大安全工作负荷MSL的基础上再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K(通常K=1.5),即:CS=MSL/1.5。本实施方式中系固装置3所选取设备可参照规范选取破断强度(MSL)为50%。
系固装置3受力分析计算方法:
货物受力分析:
货物在纵x、横y、垂z方向上的外力由下式计算:F(x,y,z)=m×a(x,y,z)+Fw(x,y)+Fs(x,y)
其中:F(x,y,z)为纵、横、垂向受力;m为货物单元的质量;a(x,y,z)为纵、横、垂向加速度;Fw(x,y)为由风压引起的纵、横向受力;Fs(x,y)为由海浪拍击引起的纵,横向受力。
力和力矩的平衡计算:
横向滑动:按公式Fy≤μ×m×g+CS1×f1+……+CSn×fn进行核算。
其中:n为有效系固索的根数;Fy为货物受到的横向外力,单位为kN;μ为摩擦系数(钢-木或钢-胶:μ=0.3);m为货物单元的质量,单位为t;g为重力加速度,取值:9.81m/s2;CSi为系固装置3计算强度,单位为kN;fi为μ和垂直系固角α的系数(f=μsinα+cosα)。其中垂向系固角α>60°时,系固装置3防止货物单元滑动的作用将降低,除用于防止滑动和提供预应力外,在平衡计算中不应计入该设备;水平系固角>30°时,也不应计入横向滑动平衡计算;
横向翻转:按公式Fy×h≤b×m×g+CS1×L1+CS2×L2+……+CSn×Ln进行核算。
其中:n、Fy、m、g、CS同前述公式中的含义;h为货物翻转力臂,单位是m;b为货物稳定力臂,单位为m;Li为系固力臂,单位为m;
纵向滑动:一般情况下横向系固装置3的纵向分力足够防止纵向滑动。若产生了纵向滑动,则按公式Fx≤μ(m×g-Fz)+CS1×f1+CS2×f2+……+CSn×fn进行核算。
其中:n、μ、m、g同前述公式中的含义;Fz为货物受到的垂向外力,单位为kN;CSi为纵向系固装置3计算强度,单位为kN;横向系固装置3的纵向分力应不大于0.5CS;
根据运维船耐波性试验的数据以及参考规范要求,双体式船在航速15kn时,两栖船1及潮间带拖拉机最大惯性力为:
纵向加速度ax:3.27m/s2
横向加速度ax:5.95m/s2
垂向加速度ax:1.96m/s2
项目 | 两栖船1 | 潮间带拖拉机 |
总重量 | 1.65 | 3 |
纵向惯性力Fx | 5.39 | 8.9 |
横向惯性力Fy | 9.82 | 16.2 |
垂向惯性力Fz | 3.23 | 5.34 |
横翻转力矩My | 12.77 | 30.78 |
其中,两栖船1的重心高不应超过1.3m,潮间带拖拉机的重心高不应超过1.9m。
最终,经过计算后,该硒鼓装置的拉力负荷为41.2kN,断裂负荷为82.6kN。因此,在选择上述各个部件时,应满足各个部件的拉力负荷以及断裂负荷至少在该范围内。
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系固装置3包括轨道和卡扣件,轨道固定设置在双体式船上,卡扣件设置在两栖船1或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上,卡扣件卡接在轨道上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对两栖船1以及潮间带拖拉机的系固方式由轨道和卡扣件相互卡接实现。具体来说,轨道与双体式船固定设置,在两栖船1和潮间带拖拉机上设置卡扣件,当两栖船1和潮间带拖拉机停靠在双体式船上后,设置在两栖船1和潮间带拖拉机上的卡扣件卡接在轨道内以完成对两栖船1和潮间带拖拉机的固定。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螺栓等方式实现两栖船1和潮间带拖拉机在双体式船上的固定。
优选地,参考图1,在双体式船的至少一端设置有车辆跳板4,车辆跳板4可转动地设置在双体式船上,两栖船1和/或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通过车辆跳板4上下双体式船;运维工具还包括驱动车辆跳板4运动并控制车辆跳板4位置的升降控制装置,升降控制装置可包括驱动件、滑轮组和钢丝绳。其中,驱动件固定设置在双体式船上;滑轮组包括至少一个导向滑轮;钢丝绳绕设在滑轮组上,且钢丝绳的一端与驱动件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与车辆跳板4连接。
具体来说,设置车辆跳板4的目的在于便于两栖船1或潮间带拖拉机能够方便地经过车辆跳板4上下双体式船,车辆跳板4可铰接在双体式船的任何一端,也可以将车辆跳板4与双体式船的连接方式设置成其他形式。在本实施例中,车辆跳板4的长度可设置为4.5m,最大使用角度17°(最大使用角度为使用状态下,车辆跳板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这与两栖船1以及潮间带拖拉机的爬坡能力相匹配。另外,为保证跳板角度不超过17°,本船的型深和干舷要小于同类型其他船舶,本船型深为2.8m,吃水1.5m,干舷1.3m。同时,本船需要设置舷墙6(中部尾部0.5m,首部0.7m),设置舷墙6保证了两栖船1以及潮间带拖拉机在甲板上驾驶的安全,也阻止了甲板上浪。
升降控制装置控制车辆跳板4升降的方式为:控制驱动件(驱动件可以包括电机及与之连接的绞盘)转动,带动绕设在其上的钢丝绳收卷,使钢丝绳带动车辆跳板4升起,或者控制驱动件转动,带动绕设在其上的钢丝绳放出,使钢丝绳带动车辆跳板4放下。其中,滑轮组的导向滑轮可以对钢丝绳起到导向的作用,也可以设置若干动滑轮绕设在钢丝绳上以减小驱动件的载荷。驱动件还可以是除绞盘和电机等外能够实现该功能的元件,钢丝绳也可由其他能够实现同样功能的元件代替。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车辆跳板4的驱动方式还可利用液压连杆组合的方式,或者手动葫芦收放的驱动方式,在此不作详细列举。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在双体式船上设置吊装设备,以此来实现两栖船1和潮间带拖拉机上下双体式船的目的。或者,在双体式船上设置牵引设备,以进一步提高两栖船1和潮间带拖拉机上下双体式船的便利性及安全性。
优选地,为了减小双体式船与岸基或者潮间带风电机组桩基的磨损、磕碰,沿着双体式船的边缘位置还设置有缓冲件5,例如可在双体式船的边缘位置挂设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的缓冲件5以达到上述目的。
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运维工具对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进行运维的实施步骤如下:
两栖船1及潮间带拖拉机在港口准备登船,双体式船在港口系泊完毕,放下车辆跳板4;两栖船1及潮间带拖拉机依次开上双体式船,两栖船1及潮间带拖拉机通过系固装置3系固完毕后,双体式船从港口驶入潮间带风电场,在乘潮水位(即涨潮水位较高时)期间进入预定的锚泊地或承接平台;双体式船顶靠承接平台停泊后,放下车辆跳板4,松开系固装置3,两栖船1及潮间带拖拉机依次驶至承接平台,分别展开运维工作;双体式船在乘潮水位期间,将较重的备品备件运送至指定风电机组,利用风电机组平台上的吊机,将较重备品备件吊运至风电机组的平台;待运维工作结束,等待每天的第二次乘潮水位到来,两栖船1及潮间带拖拉机在承接平台依次开上双体式船,利用系固装置3对两栖船1及潮间带拖拉机系固完毕,双体式船返回码头基地,运维结束。
通过上述过程,解决了两栖船1运维时不能运输备品备件的问题,也解决了潮间带拖拉机不能适应较深水位运输,通达性不好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双体式船由于吃水深度限制不能应急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包括如前所述的运维工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通过使用如前所述的运维工具,使得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各项资源被充分合理地利用,极大的提高了对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效率及经济性,保证了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可通达的,能够及时排除故障与隐患,大大的保证了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运维工具,通过在双体式船上同时设置两栖船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使得在进行运维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单独的运维工具对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运维不便、具有很大局限性的问题,实现了潮间带陆上运输器能够顺利地从陆地抵达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并跨过风机基桩附近深坑的目的;解决了单独使用两栖船,运维人员与运维部件不能同时运至潮间带风电机组的问题;当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附近的水深不能满足双体式船行驶时,可通过两栖船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分别将人员和设备运送到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打破了使用单独的运维工具对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运维的局限性,大大提升了对潮间带风电机组运维的便利性。通过在双体式船上设置车辆跳板,提升了两栖船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上下双体式船的便利性。通过在双体式船上设置缓冲件,减小了双体式船与岸基或者潮间带风电机组桩基的磨损、磕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通过使用如前所述的运维工具,使得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各项资源被充分合理地利用,极大的提高了对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效率及经济性,保证了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可通达的,能够及时排除故障与隐患,大大的保证了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运维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双体式船,所述双体式船上设有两栖船(1)和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所述两栖船(1)和所述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通过系固装置(3)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双体式船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维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双体式船的至少一端设置有车辆跳板(4),所述两栖船(1)和/或所述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通过所述车辆跳板(4)上下所述双体式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维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跳板(4)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双体式船上,所述运维工具还包括驱动所述车辆跳板(4)运动并控制所述车辆跳板(4)位置的升降控制装置,所述升降控制装置包括: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双体式船上;
滑轮组,所述滑轮组包括至少一个导向滑轮;
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绕设在所述滑轮组上,且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辆跳板(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维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系固装置(3)包括:
挂设部(31),所述挂设部(31)与所述两栖船(1)或所述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连接;
柔性连接部,所述柔性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挂设部(31)连接,所述柔性连接部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双体式船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维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系固装置(3)还包括固定部,所述柔性连接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双体式船固定连接,所述柔性连接部包括:
链条(32),所述链条(32)的第一端上连接有所述挂设部(31);
角度调整件(33),所述角度调整件(33)连接在所述链条(32)的第二端和所述固定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维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整件(33)包括螺旋钩。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维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
底座(34),所述底座(34)固定设置在所述双体式船上,所述底座(34)上设置有多个位置调节槽;
卡接件(35),所述卡接件(35)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34)的所述位置调节槽内;
卸扣(36),所述卸扣(36)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角度调整件(33)和所述卡接件(35)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维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系固装置(3)包括轨道和卡扣件,所述轨道固定设置在所述双体式船上,所述卡扣件设置在所述两栖船(1)或所述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上,所述卡扣件卡接在所述轨道上潮间带陆上运输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运维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栖船(1)包括水田轮和/或履带;
所述潮间带陆上运输器(2)包括水田轮和/或履带。
10.一种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运维工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855573.1U CN207089597U (zh) | 2017-07-14 | 2017-07-14 | 运维工具及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855573.1U CN207089597U (zh) | 2017-07-14 | 2017-07-14 | 运维工具及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089597U true CN207089597U (zh) | 2018-03-13 |
Family
ID=61544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855573.1U Active CN207089597U (zh) | 2017-07-14 | 2017-07-14 | 运维工具及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08959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44604A (zh) * | 2018-11-06 | 2020-05-12 | 江苏金风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海上风电场的运维交通方案的推荐方法和设备 |
CN114455025A (zh) * | 2022-03-11 | 2022-05-10 | 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登陆艇实现水上运输罐车的方法 |
-
2017
- 2017-07-14 CN CN201720855573.1U patent/CN20708959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44604A (zh) * | 2018-11-06 | 2020-05-12 | 江苏金风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海上风电场的运维交通方案的推荐方法和设备 |
CN111144604B (zh) * | 2018-11-06 | 2023-08-08 | 江苏金风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海上风电场的运维交通方案的推荐方法和设备 |
CN114455025A (zh) * | 2022-03-11 | 2022-05-10 | 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登陆艇实现水上运输罐车的方法 |
CN114455025B (zh) * | 2022-03-11 | 2023-06-20 | 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登陆艇实现水上运输罐车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35274B2 (en) | Seaworthy, watertight, floatable container for an offshore wind turbine maintenance program | |
KR101572395B1 (ko) | 수직 가변형 해양 세일 시스템 | |
DK2558358T3 (en) | Marine lifting device | |
CN102712350B (zh) | 海上风轮机安装 | |
CN106828812B (zh) | 半潜式深海风电安装平台及其风力发电机组整体安装方法 | |
CN207089597U (zh) | 运维工具及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系统 | |
CN106965906A (zh) | 一种海上三筒基础式风电整机安装船及其一步式施工方法 | |
CN208559704U (zh) | 一种开放海岸的浮桥滚装运输系统 | |
CN206634171U (zh) | 半潜式深海风电安装平台 | |
CN104097750B (zh) | 一种多功能维保船 | |
BR112014019390B1 (pt) | Plataforma semissubmersível | |
CN108216502A (zh) | 一种开放海岸的浮桥滚装运输系统 | |
CA2020443A1 (en) | Personnel transfer system | |
Crowle et al. | Tow Out Calculations for Floating Wind Turbines | |
CN111039195A (zh) | 内河两栖式起重工程船及使用方法 | |
CN206297709U (zh) | 半潜式船 | |
Ran et al. | The Study on Control Methods to Semi-submersible Vessel Loading 300,000-ton FPSO | |
CN211644417U (zh) | 内河两栖式起重工程船 | |
CN210942155U (zh) | 一种海上风场风机安装作业工程船 | |
GB2334004A (en) | Sail craft | |
Pitchersky et al. | Handling Problems at the Ocean-Air Interface | |
WARD et al. | A TOWED PLANING HULL SLED FOR FAST SURFACE DELIVERY OF POLLUTION CONTROL EQUIPMENT | |
CN115285653A (zh) | 大节段钢箱梁远洋运输装置及方法 | |
AMECY | REPORT DOCUMENTATION PAGE OWN& 07ZVN | |
Ré et al. | LIFEBOAT EVACUATION PERFORMANCE BENCHMARK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