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79342U - 一种织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79342U
CN207079342U CN201720354356.4U CN201720354356U CN207079342U CN 207079342 U CN207079342 U CN 207079342U CN 201720354356 U CN201720354356 U CN 201720354356U CN 207079342 U CN207079342 U CN 2070793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bric
nexine
yarn
top layer
profi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543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广明
于文同
叶时平
屠利平
寇勇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yarn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Wanzi Fab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Wanzi Fab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Wanzi Fab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543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793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793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793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织物,其中,该织物由多个经纱和多个纬纱相互交织形成,且包含:一表层、一里层、设置在表层和里层之间的中间层。各经纱的各部分分别为表层、中间层、里层的一部分,并在表层、中间层、里层之间进行穿梭并交替循环。并且,各经纱在与表层中的纬纱、中间层中的纬纱、里层中的纬纱之间的纬纱相互交织后,表层和里层之间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和多个用于填充羽绒的立体空腔。同现有技术相比,该结构不会造成织物的整体厚薄不一,避免出现褶皱的现象,且相邻的两个立体空腔之间不会出现缝隙而使其保温性较差。并且,该结构使得无需采用人工裁剪和缝合的方式来获取,因而可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织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服装面料,尤其涉及一种织物。
背景技术
羽绒服作为传统服装的一种,大多包括面料、里料和胆料,且都要经过防绒处理,再经过服装设计、裁剪和缝制,最终成为消费者身上的羽绒服。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羽绒服面料的防绒效果不稳定,质量上较难把关,而由于均需经过缝制,一方面缝制费工时,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而且生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针孔的位置存在钻绒的问题,影响穿着效果。此外,还可采用一种将两片均经过防绒处理过的布料,通过胶水粘合成间距大小不等的横条、竖条或方格,然而,采用胶水粘合时,存在牢度差、胶水易变色影响外观的问题。无缝直充双层面料,上下两层部分连接预留下可填充空间,填入填充物后,制成衣服。
上述面料由针脚紧密缝合,或者无缝双层面料,沿缝处无填充保温材料,或填充材料被挤压得很薄,故沿缝处出现保温薄弱区域,影响整体保温效果,同时羽绒等填充材料会从缝纫孔中渗出。在填充物状态下,沿缝处的厚度明显比中间处薄,导致沿缝处的保温性处于劣势。
在立体织物面料方面,已经公开的有,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6192164A中所提及的一种立体织物。中间层分别与外层、内层交错接结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和立体空腔,且各连接面均包括2个以上的接结点。这样三层立体结构面料虽然解决了填充后,整体厚薄不一,沿缝处因薄而使保温性劣势的问题。但是,由于表层经纱、中间层经纱及里层经纱为分别独立的织造系统,经纱张力不易控制,再加上中间层密度比外层密度和内层密度过度小的话,织造时中间纱易松,容易导致开口不清,织造难度大,而且染色加工后,中间层与外层和内层的收缩差导致面料表面容易出现不平整、褶皱等不良等问题。
因此,如何防止立体多层面料出现褶皱,保证其保暖性,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防止立体多层面料出现褶皱,保证其保暖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织物,由多个经纱和多个纬纱相互交织形成,其中,所述织物包含:一表层、一里层、设置在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之间的中间层;
各经纱的各部分分别为所述表层、所述中间层、所述里层的一部分,并在所述表层、所述中间层、所述里层之间进行穿梭并交替循环;
并且,各经纱在与所述表层中的纬纱、所述中间层中的纬纱、所述里层中的纬纱相互交织后,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之间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和多个用于填充羽绒的立体空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该织物中的各经纱均与其表层、中间层、里层中的纬纱相互交织,且在三者之间进行穿梭并交替循环,并且在表层和里层之间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且通过连接面将表层与里层之间的空间分割成多个用于填充羽绒的立体空腔。因此在织造的过程中,无需单独采用中间层或接结纱连接,即可使得织物在织造后为带有多个立体空腔的立体结构,并且立体空腔之间的连接面由经纱和中间层中的纬纱相互交织而成,因此不会造成织物的整体厚薄不一,避免出现褶皱的现象,且相邻的两个立体空腔之间不会出现缝隙而使其保温性较差的现象。并且,该结构使得无需采用人工裁剪和缝合的方式来获取带有立体空腔的织物,可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
进一步的,为了满足实际的设计需求,所述连接面包含:N个连接单元;其中,所述N为大于1的正整数,且相邻的两个连接单元沿所述织物的经向相互连接,并同时分别与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连接;并且,所述连接面中的各经纱在各连接单元内相互平行或交叉。从而可使得连接面能够满足三层或四层以上设计的需求,并使得该织物具有多个立体空腔,以提升该织物的保暖性。
进一步的,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的经纱和纬纱中均至少有一种包含由多个异形纤维丝构成异形纤维纱,且所述异形纤维纱的重量在所述织物中的占比为一预设的比例,且当所述异形纤维纱和所述织物中的非异形纤维纱相互交织后,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的覆盖系数均大于或等于1600。由于该织物的经纱和纬纱中至少有部分为异形纤维纱,且异形纤维纱5的重量在织物中具有一定的占比,通过异形纤维纱在与非异形纤维纱之间相互配合支撑,在保证织物强度的情况下就能达到防绒效果,并且由于异形纤维纱是由多个截面为异形的异形纤维丝集束而成,且异形纤维丝在相互抱和缠绕后产生多个不规则的孔隙,并使得异形纤维纱较为蓬松,从而使得经纱和纬纱进行相互交织后,各组纱线之间的排列较为紧密,并使得织物与传统的纤维面料相比,在同等的经纬纱密度下,其孔隙不规则性较强,且数量较多,通常小于1μm~20μm,即小于羽绒的直径,从而可防止羽绒从织物中钻出,并且借助孔隙的数量优势,提升了织物的透气度,保证了织物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为了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所述织物的覆盖系数2300。以使得织物无需是否采用轧光工艺,均可在透气度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满足防绒的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5%。从而可确保织物中异形纤维纱在达到百分之五时,即可在提升织物防绒的同时,提升织物的透气度。
进一步的,为了较好的在提升织物防绒的同时,能够较大幅度的提升织物的透气度,优选的,所述所述比例的范围为20%~90%。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异形纤维丝的截面为三角形、丫形、五角形、三叶形、四叶形、五叶形、扇形、十字形、星字形中的任意一种及其组合。
进一步的,为了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所述异形纤维纱的纤度为10D~150D,所述非异形纤维纱的纤度为10D~150D。
进一步的,为了增大异形纤维纱中的孔隙量,并减小单个孔隙的大小,所述异形纤维丝的纤度为1.1丹尼尔以下。
进一步的,所述非异形纤维纱中至少有部分为弹性纤维纱,且所述弹性纤维纱与非弹性纤维纱之间的数量存在一预设比。由于非异形纤维纱中至少有部分为弹性纤维纱,从而使得织物中的相邻之间的纱线在异形纤维纱、弹性纤维纱、非异形纤维纱的相互作用下,排列更为紧密,并且通过弹性纤维纱的回弹性能,使得纱线之间呈密实的互补排列,相互约束,以确保织物在外力作用时时,纱线之间难以产生相对移动,从而可进一步避免织物出现部分孔隙过大而产生钻绒的现象。并且由于弹性纱的存在,使得当羽绒受到外界挤压和摩擦时,靠近织物表层或里层的羽绒受到内部羽绒的斥力和空气斥力,被挤压向外穿射的过程中,碰触到弹性纱时,由于弹性作用,被缓冲弹回,所以不易从织物中穿出,所以增加了防绒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比小于95%。从而可保证确保织物中有足够多的弹性纤维纱使得各纱线之间呈密实的互补排列,相互约束。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预设比的范围为10%~80%,以保证织物的透气性和防绒性均处于较佳的数值。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纤维纱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或聚酰胺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所构成。
进一步的,根据GB/T14272附录E标准测得所述织物的防钻绒性为50根以下。
进一步的,根据JISL1096:2010标准测得所述织物的透气度大于等于1cc/cm2。由此可知,可使得本申请中的织物在能够实现防钻绒性的情况下,并保证透气性满足舒适穿着的要求,相比普通的织物具有较大的优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异形纤维纱和非异形纤维纱相互交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中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以下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织物,如图1所示,一种织物,由多个经纱和多个纬纱相互交织形成,其中,织物包含:一表层1、一里层3、设置在表层1和里层3之间的中间层2。
各经纱的各部分分别为表层1、中间层2、里层3的一部分,并在表层1、中间层2、里层3之间沿不同的位置进行穿梭并交替循环。
并且,各经纱10在与表层1中的纬纱20、中间层2中的纬纱20、里层3中的纬纱20相互交织后,表层1和里层3之间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和多个用于填充羽绒的立体空腔4。
综上所述可知,由于该织物中的各经纱10均与其表层1、中间层2、里层3中的纬纱20相互交织,且在三者之间进行穿梭并交替循环,并且在表层1和里层3之间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图中未标示),且通过连接面将表层1与里层3之间的空间分割成多个用于填充羽绒(或棉纤维等保暖材料)的立体空腔4(图中未标示)。因此在织造的过程中,无需单独采用单独的面料或接结纱连接,即可使得织物在织造后为带有多个立体空腔4的立体结构,并且立体空腔4之间的连接面由经纱10和中间层2中的纬纱20相互交织而成,因此不会造成织物的整体厚薄不一,避免出现褶皱的现象,且相邻的两个立体空腔4之间不会出现缝隙而使其保温性较差的现象。并且,该结构使得无需采用人工裁剪和缝合的方式来获取带有立体空腔4的织物,可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满足实际的设计需求,连接面包含:多个连接单元,且相邻的两个连接单元沿织物的经向(如表层中经纱的延伸方向)相互连接,并同时分别与表层1和里层3连接。并且,连接面中的各经纱10在各连接单元内相互平行或交叉。从而可使得连接面满足三层或四层以上设计的需求,并使得该织物具有多个立体空腔4,以提升该织物的保暖性。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该连接单元中各经纱10相互平行,且表层1与中间层2中的经纱之间形成立体空腔4,中间层2与里层3之间形成立体空腔4,各经纱10在表层1或里层3中穿梭后,每相邻的两段(如图1中所示的101和102)呈一预设的夹角,且在本实施例中,该夹角优选为120度,显然,在本实施例中,该夹角还可以为60度、90度等,而本实施例仅以此为例作说明。
详细地,作为优选的方式,该织物中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中的经纱10均采用规格为75D-48f-DTY的常规涤纶(非异形纤维纱),而其纬纱20的规格均分为两种,其中,如下表1所示,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中的纬纱1均选用75D-48f-DTY的常规涤纶(非异形纤维纱),纬纱2均选用规格为75D-24f-DTY且截面为十字形的涤纶(异形纤维纱)。并且,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的纬纱20中的纬纱1与纬纱2之间的配列均为3:1。
其中,该织物采用多臂喷气织机进行织造,其中,表层1和里层3均按经纱密度为10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74根/英寸,而中间层2按照经纱密度为5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37根/英寸的规格织造坯布,且该织造出的坯布采用如精练(温度95℃)→中间定型(180℃)→分散染料染色(135℃*30min)→干燥(150℃)→树脂加工(拒水剂30g/l)→成品定型等加工→单面轧光(180℃)的染色及后整理加工后,即可获得该织物。其中,该织物的表层1和里层的经纱密度均为108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87根/英寸,覆盖系数为1689。而中间层的经纱密度为54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43根/英寸,覆盖系数为840。并且,作为优选的测试标准,根据JISL1096:2010标准测得该织物的表层和里层的透气度为1.29cc/cm2,而根据GB/T14272附录E标准测得该织物的表层1和里层3的防钻绒性为42根。
并且,可根据实际的需求,使得该织物中除在表层和里层的纬纱中采用异形纤维纱外还可以在表层和里层的经纱中采用异形纤维纱,或表层和里层的纬纱中均采用异形纤维纱的方式实现上述目的。因此,本实施例对于采用何种方式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
另外,作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各异形纤维纱5在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中的纬纱20中均等距间隔设置排列。以通过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可使得异形纤维纱5在织物中的分布较为均匀,以使得织物中的孔隙分布较为均匀,以避免造成织物出现局部透气性不好的现象。
另外,作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异形纤维纱5之间设置有非异形纤维纱6。从而可避免因相邻的两个非异形纤维纱6之间出现孔隙较大或因过于紧密而导致钻绒或透气性较小的现象。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织物,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提供的织物的纱线规格、结构、织造工艺、加工工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2中,该织物中的在其为坯布时,其表层1、里层3的经纬纱密度均为经纱密度:120根/英寸,纬纱密度:92根/英寸中间层的为经纱密度:60根/英寸,纬纱密度:46根/英寸,而在其由坯布加工成成品后,其表层1、里层3的经纱密度均为:128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106根/英寸,覆盖系数为2026。而中间层2的经纱密度为:64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53根/英寸,覆盖系数为1013。并且,根据上述实施例1中采用的方法测得其透气度为1.13cc/cm2,而其防钻绒性为35根。
由此可知,在织物的表层和里层的覆盖系数变大时,该织物的防绒性逐渐增加,但透气度有所减小,但在表层和里层的覆盖系数为2026时,仍能保证在1.0cc/cm2以上。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织物,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中提供的织物的纱线规格、结构、织造工艺、加工工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的织物在其为坯布时,其表层1里层3的经纱密度均为:143根/英寸,纬纱密度:102根/英寸,中间层2的经纱密度为:71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0根/英寸,而在其由坯布加工成成品后,其表层1、里层3的经纱密度均为:152根/英寸,纬纱密度:118根/英寸,覆盖系数为2338,中间层2的经纱密度为:76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8根/英寸,覆盖系数为1160。并且,上述实施例1中采用的方法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透气度为1.12cc/cm2,而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防钻绒性为38根。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的织物在其由坯布加工成成品的过程中,未采用轧光工艺处理。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织物,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中提供的织物的纱线规格、结构、织造工艺、经纬纱密度、覆盖系数、加工工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提供的织物的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的纬纱20中,其纬纱1(非异形纤维纱)与纬纱2(异形纤维纱)的配比均为3:1,而在本实施例4中,织物的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中的纬纱20的纬纱1与纬纱2的配比均为2:1,并根据上述实施例1中采用的方法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透气度为1.30cc/cm2,而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防钻绒性为35根。
实施例5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织物,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中提供的织物的纱线规格、结构、织造工艺、覆盖系数、加工工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5提供的织物的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的纬纱20中,其纬纱1(非异形纤维纱)与纬纱2(异形纤维纱)的配比均为1:1,并根据上述实施例1中采用的方法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透气度为1.39cc/cm2,而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防钻绒性为32根。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异形纤维纱5在织物中所占的比例大于25%,以保证织物中的孔隙分布较为均匀,防止出现极个别的孔隙过大而出现钻绒的现象。
实施例6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织物,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中提供的织物的纱线规格、结构、织造工艺、覆盖系数、加工工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6提供的织物的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中,其纬纱20中的纬纱1与纬纱2的配比为1:2,并根据上述实施例1中采用的方法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透气度为1.51cc/cm2,而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防钻绒性为30根。
实施例7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织物,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中提供的织物的纱线规格、结构、织造工艺、加工工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7中,该织物在其为坯布时,其表层1里层3的经纱密度均为:167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111根/英寸,中间层2的经纱密度为:84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55根/英寸,而在其由坯布加工成成品后,其表层1和里层3的经纱密度均为:178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128根/英寸,覆盖系数均为:2650,而中间层2的经纱密度为:89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64根/英寸,覆盖系数均为:1325。并且,根据上述实施例1中采用的方法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透气度为1.10cc/cm2,而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防钻绒性为23根。
实施例8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提供了一种织物,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中提供的织物的结构、织造工艺、经纬纱密度、加工工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8中的非异形纤维纱6中至少有部分为弹性纤维纱,且弹性纤维纱的重量在织物中的占比为一预设比。
具体地,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织物纬纱1采用规格为75D-36f的PBT/PE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纤维。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上述实施例1中采用的方法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透气度为1.35cc/cm2,而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防钻绒性为12根。
详细地,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为了在提升织物透气性的情况下保证织物的防绒性,上述预设比的范围可以为10%~80%,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各弹性纤维纱在纬纱20中等距间隔设置排列。通过采用这种设置方式,使得与弹性纤维纱相邻的纱线均可收到弹性纤维纱的作用,进一步保证织物在洗涤或外力作用时时,纱线之间难以产生相对移动,从而可进一步避免织物出现部分孔隙过大而产生钻绒的现象。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个弹性纤维纱之间设置有非弹性纤维纱。从而可避免因相邻的两个弹性纤维纱之间出现孔隙较大或因过于紧密而导致钻绒或透气性较小的现象。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弹性纤维纱除了采用PBT/PET复合纤维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采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或聚酰胺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所构成所构成。
实施例9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提供了一种织物,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中提供的织物的结构、织造工艺、覆盖系数、经纬纱密度、加工工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8的织物的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中的经纱10均采用75D-24f-DTY常规涤纶。而在本实施例9中提供的织物的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的纬纱20中,不仅纬纱1均采用的PBT/PET纤维(作为优选的弹性纤维纱),而且其经纱10均采用规格为75D-36f的PBT/PET纤维(作为优选的弹性纤维纱)。并且,该织物在其为坯布时,其表层1里层3的经纱密度均为:167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118根/英寸,中间层2的经纱密度为:84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59根/英寸,而在其由坯布加工成成品后,其表层1和里层3的经纱密度均为:178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136根/英寸,覆盖系数均为:2647,而中间层2的经纱密度为:89根/英寸,纬纱密度为:68根/英寸,覆盖系数为:1324。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上述实施例1中采用的方法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透气度为1.29cc/cm2,而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防钻绒性为15根。
实施例10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0提供了一种织物,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0中提供的织物的结构、织造工艺、覆盖系数、经纬纱密度、加工工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0的织物的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中,其纬纱20中的纬纱1均采用规格为T65R3540ST/R的短纤维纱。并且该织物在其为坯布时,其表层1和里层3的经纱密度均为:157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98根/英寸,中间层2的经纱密度为:78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50根/英寸,而在其由坯布加工成成品后,其表层1和里层3的经纱密度均为:167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113根/英寸,覆盖系数均为:2641,而中间层2的经纱密度为:83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58根/英寸,覆盖系数为:1332。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上述实施例1中采用的方法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透气度为3cc/cm2,而测得其表层1和里层3的防钻绒性为8根。
实施例11
在本实施例11提供的织物与实施例1中提供的织物的规格、结构、织造工艺、覆盖系数、经纬纱密度、加工工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中连接单元中的各经纱10相互平行,而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11中连接单元中的各经纱10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经纱10相互交叉。并且,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11各连接单元在依次连接后,连接面中各经纱10构成的中间层2为两层。
对比例12
本对比例12中织物为普通织物,其表层、中间层、里层中的经纱10和纬纱20均为75D-48f-DTY的常规涤纶,与上述实施例1相比,在采用同样的组织结构和工艺制造而成成品后,其表层和里层的覆盖系数均为2312,经纱密度均为149根/英寸,纬纱密度均为118根/英寸,而中间层的的覆盖系数均为1152,经纱密度为74根/英寸,纬纱密度为59根/英寸。并且,根据上述实施例1中采用的方法测得其透气度为0.5cc/cm2,而测得其防钻绒性为30根。
由此可知,本实施例中的织物在使得织物的覆盖系数小于普通织物覆盖系数的情况下,即织物的投影占比小于普通织物的投影占比的情况下,仍能具有较好的防绒性和透气性。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1至11及对比例12提供的织物及其检测结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到如下表1所示。
其中,对覆盖系数(CF)的计算公式为:
覆盖系数(CF)=经纱密度(数量/英寸)×SQRT(经纱丹尼尔)+纬纱密度(数量/英寸)×SQRT(纬纱丹尼尔);
防钻绒性检测:根据GB/T14272附录E标准进行检测;
透气度检测:采用JIS L 1096-2010标准进行检测。
表1 实施例参数对比表
通过对表1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通过实施例1和实施例11及对比例12中的内容可知,由于该织物中的各经纱10均与其表层1、中间层3、里层2中的纬纱20相互交织,且在三者之间进行穿梭并交替循环,并且在表层1和里层2之间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且通过连接面将表层1与里层2之间的空间分割成多个用于填充羽绒的立体空腔4。因此在织造的过程中,无需单独采用单独的面料或接结纱连接,即可使得织物在织造后为带有多个立体空腔4的立体结构,并且立体空腔4之间的连接面由经纱和中间层中的纬纱相互交织而成,因此不会造成织物的整体厚薄不一,避免出现褶皱的现象,且相邻的两个立体空腔4之间不会出现缝隙而使其保温性较差的现象。并且,该结构使得无需采用人工裁剪和缝合的方式来获取带有立体空腔的织物,可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并且,可根据实际需求使得连接面满足三层或四层(中间层)以上设计的需求。
进一步的,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至11及对比例12中提供的织物分析可知,在上述各实施例1至11中,各织物的表层和里层中的经纱和纬纱中均至少有一种包含由多个异形纤维丝构成异形纤维纱,且该异形纤维纱的重量在织物中的占比为一预设的比例(大于或等于5%),且表层和里层的覆盖系数均大于或等于1600时。并且,在实施例1-3中,各个实施例得到的织物,其透气度以及防钻绒性均相接近,不同的是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覆盖系数可以小于2300,而实施例1的覆盖系数等于1680,且加工时均需要经过轧光才能达到一定的防钻绒性,而实施例3的覆盖系数接近2300,且不需要经过轧光就能达到同样的防钻绒性,可见,为了减少加工工序,节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设计防绒织物时,织物的覆盖系数最好大于或等于2300。
通过实施例3至实施例6可知,各个实施例中提供的织物,覆盖系数接近,洗前洗后的防钻绒性也接近,不同的是随着织物表层和里层中异形纤维纱5和非异形纤维纱6配列的减小,即逐渐提高异形纤维纱5的重量在织物的占比(即预设的比例),透气度呈增加的趋势,这突破了现有的认为透气度和防钻绒性呈反比的常规理念,呈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异形纤维纱5是由多个截面为异形的异形纤维丝集束而成,且异形纤维丝在相互抱和缠绕后产生多个不规则的孔隙,并使得异形纤维纱5较为蓬松,从而使得经纱和纬纱进行相互交织后,各组纱线之间的排列较为紧密,并使得织物与传统的纤维面料相比,在同等的经纬纱密度下,其孔隙不规则性较强,且数量较多,通常小于1μm~20μm,即小于羽绒的直径,因此可以确保在相似的覆盖系数下,通过提高异形纤维纱5的重量在织物的占比的方式,实现在保证防钻绒性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透气度。并且,与对比例12中提及的用于对比的普通织物相比,同样的覆盖系数,从实施例3到实施例6中提供的织物的表层和里层的透气度是对比例12中提供的普通织物的表层和里层的透气度的2.24-3.02倍,可见增加织物表层和里层中的异形纤维纱5后,相比没有异形纤维纱5的织物,在同样保证防钻绒的前提下,其透气度得到了提高。
从实施例1至2及实施例6至7中可以看出,相同的工艺、材料、配列下,通过大幅度提高覆盖系数以提高织物防钻绒性时,织物的透气度会随之下降。
而通过对比实施例8中和实施例9可知,在同样的覆盖系数下,将织物中的非异形纤维纱6中的纱线设为PBT/PET弹性纤维纱后,却能在提高防钻绒性的时候,透气度依然增加,主要是因为由于弹性纤维纱的存在,使得当羽绒在向织物外穿射的过程中,碰触到弹性纤维纱时,由于弹性作用,被缓冲弹回,所以不易从织物的表层或里层中穿出,所以增加了防绒性能。并且制成弹性纤维纱的纤维,由于弹性收缩,各个纱线内纤维的表面凹凸不平,使得各个纤维之间的空隙增加,所以相比普通的纱,同样的覆盖系数条件下,换气的空隙数量增加,从而增加了换气量,所以能在增加防钻绒性的同时,透气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所以通过在表层和里层中的经纱或纬纱中选用弹性纤维纱或提升弹性纤维纱在织物中的占比的方式(优选为20%~90%),可以同时提高防钻绒性和透气度。
从实施例8和实施例9中可以看出,实施例9通过将实施例8中织物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中的纬纱1换成T/R短纤维纱后,其防钻绒性与实施例8中的接近,但透气度有了大幅提高,主要是因为短纤维纱带有多孔结构的,因此利于气流交换,不需要增加纱线与纱线之间的间隙,也即在保证防绒性的前提下,也能提高透气度,所以防绒性和透气度并不是一直呈现反比的关系,而是可以在不降低防绒性的条件下,大幅度增加透气度。因此,当织物的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中均包含短纤维纱、弹性纤维纱和异形纤维纱5时,其透气度和防钻绒的测试结果为所有实施例中最佳,所以是最优选的方案。
实施例作用与效果
根据实施例1-11和对比例12提供的织物,由于该织物中的各经纱均与其表层1、中间层2、里层3中的纬纱相互交织,且在三者之间进行穿梭并交替循环,并且在表层1和里层3之间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且通过连接面将表层1与里层3之间的空间分割成多个用于填充羽绒的立体空腔4。因此在织造的过程中,无需单独采用单独的面料或接结纱连接,即可使得织物在织造后为带有多个立体空腔4的立体结构,并且立体空腔4之间的连接面由经纱和中间层2中的纬纱相互交织而成,因此不会造成织物的整体厚薄不一,且相邻的两个立体空腔4之间不会出现缝隙而使其保温性较差的现象。并且,该结构使得无需采用人工裁剪和缝合的方式来获取带有立体空腔4的织物,可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
进一步的,由于织物的表层和里层之间的连接面包含多个连接单元,且相邻的两个连接单元沿织物的经向相互连接,并同时分别与表层和里层连接。并且,连接面中的各经纱在各连接单元内相互平行或交叉。因此,可根据实际需求使得连接面满足三层或四层(中间层)以上设计的需求。
进一步的,由于该织物表层和里层中的经纱和纬纱中均至少有部分为异形纤维纱,且异形纤维纱的重量在织物中的占比为一预设的比例,通过异形纤维纱在与非异形纤维纱之间相互配合支撑,在保证织物强度的情况下就能达到防绒效果,并且由于异形纤维纱是由多个截面为异形的异形纤维丝集束而成,且异形纤维丝在相互抱和缠绕后产生多个不规则的孔隙,并使得异形纤维纱较为蓬松,从而使得经纱和纬纱进行相互交织后,各组纱线之间的排列较为紧密,并使得织物与传统的纤维面料相比,在同等的经纬纱密度下,其孔隙不规则性较强,且数量较多,通常小于1μm~20μm,即小于羽绒的直径,从而可防止羽绒从织物中钻出,并且借助孔隙的数量优势,提升了织物的透气度,保证了织物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为了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并使得织物无需是否采用轧光工艺,均可在透气度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满足防绒的需求。因此,为了减少加工工序(无需轧光处理),节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设计防绒织物时,织物的覆盖系数最好大于或等于2300。
进一步的,非异形纤维纱中至少有部分为弹性纤维纱,由于其弹性能力,缓和了羽绒穿刺的能力,所以进一步提高了防绒性,并且由于弹性收缩,弹性纤维纱内部的纤维之间的间隙也增加,所以同时也提高了透气度,并且最优采用的弹性纤维纱可以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采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简称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纤维(简称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纤维(简称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简称PTT或PPT)或聚酰胺纤维(简称PA)中的一种或多种所构成。由于其弹性机理为两种组分的热收缩差异形成,所以弹性能更持久。并且,部分异形纤维纱5也具有低弹性,因而可进一步提升织物的透气度。
另外,实施例1-11的织物中,异形纤维纱5优先采用截面为十字型的纱线,还可以选用截面为三角形、丫形、五角形、三叶形、四叶形、五叶形、扇形、星字形等非圆形截面中任意一种及其组合。非异形纤维纱6优先采用常规涤纶,还可以采用聚酰氨纤维纱线、醋酸纤维纱线、棉纤维纱线、麻纤维纱线、聚酯纤维纱线、再生纤维素纱线、蛋白质纤维纱线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
另外,实施例1-11中,非异形纤维纱6的纤度优选为75D、50D、20D,异形纤维纱5的纤度为75D,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织物中,非异形纤维纱6的纤度选择范围可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在10D~150D之间进行选择,而异形纤维纱5的纤度选择范围可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在10D~150D之间进行选择,以避免因纤度太大导致手感不好,舒适度不高,耐磨性较差,或因纤度太小,导致目前的织机无法实现高经密或高纬密的织造。
进一步的,实施例1-11的织物中,其表层、中间层、里层中异形纤维纱5与非异形纤维纱6的配列范围均为3:1-1:2,是为了使得上述织物中的异形纤维纱5的重量在该织物的占比,即预设的比例大于等于5%,以防止其占比太小,透气度得不到显著提高并且无法防绒,而作为优选的一种方式,该占比的预设比例的范围可为20%~90%,以便于通过异形纤维纱5和其他的非异形纤维纱6相互配合,在保证防绒性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织物的透气度。并且,值得一提,上述异形纤维纱5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在织物中的占比也可以是百分之百。
进一步的,为了满足实际的设计需求,上述织物中表层1、中间层2、里层3中的异形纤维纱与非异形纤维纱之间的配比可以大于或等于25%,以保证织物中的孔隙分布较为均匀,防止出现极个别的孔隙过大而出现钻绒的现象。或者,经纱和纬纱中均包含异形纤维纱。从而可在保证织物中的孔隙分布较为均匀,防止出现极个别的孔隙过大而出现钻绒的现象。并且,上述各实施例中的表层、中间层、里层中异形纤维纱和非异形纤维纱之间的配比也可以是相互相同的,而上述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阐述和说明。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确保织物中有足够多的弹性纤维纱使得各纱线之间呈密实的互补排列,相互约束。上述织物中弹性纤维纱的重量在该织物中的占比小于95%。其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该占比的预设比的范围为10%~80%,以保证织物的透气性和防绒性均处于较佳的数值。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上述异形纤维丝的纤度可以为1.1丹尼尔以下,以增大异形纤维纱中的孔隙量,并减小单个孔隙的大小。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经纱10采用的均是非异形纤维纱6,并将纬纱20中的部分纱线选用异形纤维纱5的设置方式。显然,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异形纤维纱5为经纱10,非异形纤维纱6为纬纱20的设置方式,因此上述实施例对于非异形纤维纱6与异形纤维纱5之间为何种排列组合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仅仅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织物,包括:由多个经纱和多个纬纱相互交织形成,其中,所述织物包含:一表层、一里层、设置在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之间的中间层,其特征在于:
各经纱的各部分分别为所述表层、所述中间层、所述里层的一部分,并在所述表层、所述中间层、所述里层之间进行穿梭并交替循环;
并且,各经纱在与所述表层中的纬纱、所述中间层中的纬纱、所述里层中的纬纱相互交织后,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之间形成交错分布的连接面和多个用于填充羽绒的立体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包含:N个连接单元;其中,所述N为大于1的正整数,且相邻的两个连接单元沿所述织物的经向相互连接,并同时分别与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连接;
并且,所述连接面中的各经纱在各连接单元内相互平行或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的经纱和纬纱中均至少有一种包含由多个异形纤维丝构成异形纤维纱,且所述异形纤维纱的重量在所述织物中的占比为一预设的比例,且当所述异形纤维纱和所述织物中的非异形纤维纱相互交织后,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的覆盖系数均大于或等于16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系数均大于或等于230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比例的范围为20%~9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纤维丝的截面为三角形、丫形、五角形、三叶形、四叶形、五叶形、扇形、十字形、星字形中的任意一种及其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纤维纱的纤度为10D~150D,所述非异形纤维纱的纤度为10D~150D。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纤维丝的纤度为1.1丹尼尔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异形纤维纱中至少有部分为弹性纤维纱,且所述弹性纤维纱的重量在所述织物中的占比为一预设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比小于95%。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比的范围为10%~80%。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纤维纱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或聚酰胺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所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根据GB/T14272附录E标准测得所述织物的防钻绒性为50根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根据JISL1096:10标准测得所述织物的透气度大于等于1cc/cm2
CN201720354356.4U 2017-04-06 2017-04-06 一种织物 Active CN2070793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54356.4U CN207079342U (zh) 2017-04-06 2017-04-06 一种织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54356.4U CN207079342U (zh) 2017-04-06 2017-04-06 一种织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79342U true CN207079342U (zh) 2018-03-09

Family

ID=61427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54356.4U Active CN207079342U (zh) 2017-04-06 2017-04-06 一种织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7934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83603A (zh) * 2017-04-06 2017-08-22 浙江万姿布业有限公司 一种织物及其用途
CN110359167A (zh) * 2018-08-30 2019-10-22 广州天思品汇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弹力面料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83603A (zh) * 2017-04-06 2017-08-22 浙江万姿布业有限公司 一种织物及其用途
CN110359167A (zh) * 2018-08-30 2019-10-22 广州天思品汇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弹力面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19846C (en) Textile structures comprising core spun yarn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for manufacture
CN106435916A (zh) 水溶性维纶无捻纱或弱捻纱多层面料及其织造方法
CN204265955U (zh) 一种丝光绒经编面料
CN107083603B (zh) 一种织物及其用途
CN206768326U (zh) 一种织物
CN207079342U (zh) 一种织物
CN106367865A (zh) 一种涤纶纤维/粘胶纤维双层垫纱面料织物的生产工艺
CN207537638U (zh) 多层无捻纱织物
CN104047093A (zh) 纯铜氨纤维高密仿真丝大提花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92061A (zh) 一种纺织布料及其纺织工艺
CN202536883U (zh) 大有光与全消光交织毛毯
CN106868685B (zh) 一种织物及其用途
CN207105779U (zh) 涤纶衬衫面料
CN105463661B (zh) 一种双面织物
CN107083602A (zh) 一种织物及其用途
CN106987969B (zh) 一种织物及其用途
CN106929978A (zh) 一种织物及其用途
CN202099483U (zh) 一种超细pvc包覆纱面料
CN206916307U (zh) 一种织物
CN106868684A (zh) 一种织物及其用途
CN214137629U (zh) 一种透气舒适型天丝面料
CN106350914A (zh) 一种纺织布料及其纺织工艺
CN206768327U (zh) 一种织物
CN206916311U (zh) 一种织物
CN206690649U (zh) 一种抗菌防火面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201

Address after: 312073 1,2 seashore hills in Keqiao Coastal Industrial Zone,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Yiyarn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2030 No. 46, 47, 1st floor, East Market of China Textile City, Keqiao District,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Wanzi Fabric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