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73935U - 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073935U CN207073935U CN201720918378.9U CN201720918378U CN207073935U CN 207073935 U CN207073935 U CN 207073935U CN 201720918378 U CN201720918378 U CN 201720918378U CN 207073935 U CN207073935 U CN 2070739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body
- temperature
- wind deflector
- sensitive
- wi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导风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一板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板体,第二板体为弹性件;感温连接件,感温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表面和贴合面相连,感温连接件被构造成在经过导风板的气流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时感温连接件变形至第一形态且在气流温度高于第二设定值时感温连接件变形至第二形态,其中在第一形态感温连接件拉动第二板体使得贴合面与第一表面贴合,在第二形态感温连接件推动第二板体朝向远离第一表面的方向凸出,第一设定值小于第二设定值。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可以对气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当导风板应用于空调器时,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在制热时,将导风组件摆转至朝斜下方导风的角度,以将热气流导向房间的底层。然而,由于导风组件的下导风板的导风面为凹面,根据康达效应,气流在经过物体表面时有随表面流动的倾向,因而,热气流在经上述下导风板后易向上流动,同时,热空气密度较小,难以流至房间的底层,从而导致热量集中在房间的顶层,使得房间内温度分布不均匀,舒适性较差;而且,将上述导风组件摆转至更朝向下方的角度,以使热气流吹向底层,会导致空调器的送风距离缩短,只有靠近空调器周围的区域的底层温度较高,同样会导致房间内温度分布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以更好地引导气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导风板的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可以更好地引导气流。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导风组件的空调器,所述空调器保证送风距离的同时,使得房间内温度更加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板,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为弹性件,所述第二板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二板体的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表面为贴合面;感温连接件,所述感温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表面和所述贴合面相连,所述感温连接件具有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所述感温连接件被构造成在经过所述导风板的气流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时所述感温连接件变形至所述第一形态且在气流温度高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感温连接件变形至第二形态,其中在所述第一形态所述感温连接件拉动第二板体使得所述贴合面与所述第一表面贴合,在所述第二形态所述感温连接件推动所述第二板体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设定值小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通过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设置感温连接件,感温连接件可以根据气流温度而变形至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从而调整导风板以使导风板更好地引导气流的流动。当导风板应用于空调器时,可以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板体形成为沿朝向第二表面的方向凸出的弧形板,从而当导风板应用于空调器时,可以遮挡空调器的出风口,并保证空调器的美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导风板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二板体的两个自由端的连线为基准连线,所述基准连线的长度为L,所述第二板体朝向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凸出时,所述贴合面与所述基准连线的最长凸出距离为B1,其中1/10≤B1/L≤1/4;所述第二板体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凸出时,所述第二板体的与所述贴合面相对的表面与所述基准连线的最长凸出距离为B2,其中1/10≤B2/L≤1/4。由此,通过设置B1和B2,进一步保证了第二板体对气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感温连接件为形状记忆材料件。由此,实现了感温连接件的自动变形以带动第二板体变形,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形状记忆材料为形状记忆合金或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具有无磁性、耐腐蚀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中的其中一个上形成有凹槽,所述感温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凹槽的壁面相连,在所述第一形态所述感温连接件完全容纳在所述凹槽内。由此,贴合面易与第一表面贴合,便于第二板体的上表面形成为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板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两端卡接相连,方便了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之间的装配连接,提高了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板;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通过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一导风板之间限定出通风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组件,通过采用上述的导风板,当导风组件应用于空调器时,导风组件可以根据空调器的出风温度更好地引导气流,以使房间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板体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板体上设有避让缺口以安装在所述连接件,从而方便了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的定位和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出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设在所述出风口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采用上述的导风组件,在保证送风距离的同时,使得房间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其中空调器处于关闭状态;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其中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
图3是图2中所示的导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第一导风板的爆炸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感温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其中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
图7是图6中所示的导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感温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组件的爆炸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导风效果示意图,其中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
附图标记:
空调器200、
壳体101、出风口101a、换热器102、风扇103、
导风组件100、通风通道100a、
第一导风板1、基准连线10a、
第一板体11、第一表面11a、第二表面11b、卡接槽111、凹槽112、
第二板体12、贴合面12a、避让缺口12b、卡接凸起121、
感温连接件13、
第二导风板2、连接件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长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包括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感温连接件13。
第一板体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a和第二表面11b,第二板体12为弹性件,第二板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固定在第一板体11上,第二板体12的朝向第一板体11的表面为贴合面12a。感温连接件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表面11a和贴合面12a相连,感温连接件13具有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感温连接件13被构造成在经过导风板的气流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时感温连接件13变形至第一形态且在气流温度高于第二设定值时感温连接件13变形至第二形态,其中在第一形态感温连接件13拉动第二板体12使得贴合面12a与第一表面11a贴合,在第二形态感温连接件13推动第二板体12朝向远离第一表面11a的方向凸出。
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表面11a可以位于第一板体11的上端,第二表面11b可以位于第一板体11的下端。第二板体12的前后两端(例如,图4中的前后两端)固定在第一板体11上,第二板体12位于第一板体11的上侧,则贴合面12a位于第二板体12的下端。感温连接件13设在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之间,感温连接件13的一端(例如,图4中的上端)与贴合面12a相连,感温连接件13的另一端(例如,图4中的下端)与第一表面11a相连,由于第二板体12为弹性件,则第二板体12可以在感温连接件13的作用下而发生变形。具体地,第二板体12可选为金属件或塑料件等。
气流在第二板体12的上侧从后向前沿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流经导风板,当气流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时,感温连接件13变形至第一形态(如图5所示),此时,感温连接件13可以向下拉动第二板体12以使贴合面12a与第一表面11a贴合,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朝向靠近第一表面11a的方向向下凹入,也就是说,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可以形成为凹面;当气流温度高于第二设定值时,感温连接件13变形至第二形态(如图8所示),此时,感温连接件13向上推动第二板体12以使贴合面12a与第一表面11a分离,第二板体12朝向远离第一表面11a的方向向上凸出,也就是说,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形成为凸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凹面”和“凸面”可以为圆弧面、椭圆弧面、双曲面或抛物面等中的至少一个,还可以为平面与圆弧面、椭圆弧面、双曲面或抛物面等中至少一个的组合。但不限于此。
具体地,如图1-图10所示,当导风板应用于空调器200时,导风板可转动地设在空调器200的出风口101a处,空调器200处于关闭状态时(如图1所示),导风板周围的空气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感温连接件13处于第一形态,导风板摆转至合适角度以遮挡出风口101a;空调器200处于制冷模式时(如图2所示),导风板摆转至合适角度,流经导风板的气流的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感温连接件13处于第一形态,出风口101a处的气流从后向前、沿着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流至导风板的前端时,气流可以继续向上流动,使得空调器200吹出的冷风不直接吹向用户,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性;空调器200处于制热模式时(如图6所示),同样导风板摆转至另一合适角度,流经导风板的气流的温度高于第二设定值,感温连接件13处于第二形态,出风口101a处的气流从后向前流至导风板时,气流沿着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继续流动,延长了风道,保证了空调器200的送风距离;同时,由于康达效应,气流沿着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流动至导风板的前端时可以继续向下流动,使气流流至房间的底层,使得整个房间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实现“暖足温心”的效果。
其中,第一设定值小于第二设定值,例如第一设定值可以为35°,第二设定值可以为4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可以根据空调器200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出风温度等参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通过在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设置感温连接件13,感温连接件13可以根据气流温度而变形至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从而调整导风板以使导风板更好地引导气流的流动。当导风板应用于空调器200时,可以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1形成为沿朝向第二表面11b的方向凸出的弧形板。例如,如图4所示,第二表面11b位于第一板体11的下端,第一板体11形成为向下凸出的弧形板,使得第一表面11a变形至第一形态时,便于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形成为凹面。同时,当导风板应用于空调器200时,导风板可转动地设在空调器200的出风口101a处,空调器200处于关闭状态时(如图1所示),导风板转动至将出风口101a遮挡住,第一板体11向外凸出以与空调器200的表面相匹配,提高了整个空调器200的美观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方向“外”是指远离空调器200的中心的方向。
进一步地,在导风板的横截面上,第二板体12的两个自由端的连线为基准连线10a,基准连线10a的长度为L,第二板体12朝向靠近第一表面11a的方向凸出时,贴合面12a与基准连线10a的最长凸出距离为B1,其中1/10≤B1/L≤1/4;第二板体12朝向远离第一表面11a的方向凸出时,第二板体12的与贴合面12a相对的表面与基准连线10a的最长凸出距离为B2,其中1/10≤B2/L≤1/4。
具体地,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可以大致均为等厚件,贴合面12a位于第二板体12的下端,当感温连接件13处于第一形态时,如图3-图5所示,感温连接件13向下拉动第二板体12,使第二板体12朝向靠近第一表面11a的方向向下凸出、且贴合面12a与第一表面11a贴合,此时,在导风板的横截面上,贴合面12a与基准连线10a之间的最长凸出距离为B1,B1满足1/10≤B1/L≤1/4,从而避免了B1/L过小、导致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趋于平缓,使得气流经过第二板体12后无法被引导向上流动,同时也避免了B1/L过大、导致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过于陡峭而影响送风距离和风量。
当感温连接件13处于第二形态时,如图7和图8所示,感温连接件13向上推动第二板体12,使第二板体12朝向远离第一表面11a的方向向上凸出、且贴合面12a与第一表面11a相互分离,此时,在导风板的横截面上,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与基准连线10a之间的最长凸出距离为B2,B2满足1/10≤B2/L≤1/4,从而避免了B2/L过小、导致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趋于平缓,使得气流经过第二板体12后无法被引导向下流动,同时也避免了B2/L过大、导致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过于陡峭而影响送风距离和风量。
由此,通过设置B1满足1/10≤B1/L≤1/4、B2满足1/10≤B2/L≤1/4,进一步保证了感温连接件13处于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时,导风板均对气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地,B1可以与B2相等,也就是说,感温连接件13处于第一形态时的第二板体12与感温连接件13处于第二形态时的第二板体12关于基准连线10a对称。
可选地,感温连接件13为形状记忆材料件。由此,无需设置其他装置,感温连接件13自身就可以感应流经导风板的气流的温度,从而根据气流温度自动调整至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同时简化了导风板的结构。
其中,形状记忆材料为热感型形状记忆材料。具体而言,当导风板应用于空调器200时,空调器200关闭,导风板周围的空气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感温连接件13自动调整至第一形态;空调器200制冷时,流经第二板体12的气流的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第二板体12同样自动变形至第一形态;空调器200制热时,流经导风板的气流的温度高于第二设定值,感温连接件13自动变形至第二形态。
进一步可选地,形状记忆材料为形状记忆合金或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等,具有无磁性、耐腐蚀等优点。如图5和图8所示,感温连接件13可选为弹簧件,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中的其中一个上形成有凹槽112,感温连接件13的一端与凹槽112的壁面相连,在第一形态感温连接件13完全容纳在凹槽112内。由此,感温连接件13变形至第一形态时,贴合面12a易与第一表面11a贴合,便于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形成为凹面。
例如,在图4的示例中,凹槽112形成在第一板体11上,凹槽112可以由第一表面11a的部分向下凹入形成,感温连接件13的下端与凹槽112的底壁相连。当感温连接件13处于第一形态时,感温连接件13可以完全容纳在凹槽112内,从而贴合面12a易与第一表面11a贴合,便于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形成为凹面。
可以理解的是,凹槽112还可以形成在第二板体12上,此时感温连接件13的上端可以与凹槽112的顶壁相连;或者,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上均形成有凹槽112,且第一板体11上的凹槽112与第二板体12上的凹槽112上下对应,此时感温连接件13的上端可以与第二板体12上的凹槽112的顶壁相连,感温连接件13的下端可以与第一板体11上的凹槽112的底壁相连。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第一板体11上形成有两个凹槽112,以分别容纳一个感温连接件13,两个凹槽112左右间隔设在第一板体11的左右两端,从而两个感温连接件13同时变形至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时,两个感温连接件13同时作用于第二板体12上,使得第二板体12受力均匀,更容易变形。当然,凹槽112和感温连接件13的个数及布置方式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而不限于此。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板体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板体11的两端卡接相连,从而方便了第二板体12与第一板体11之间的装配连接,提高了装配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板体12的两端还可以分别与第一板体11的两端固定相连或其他可拆卸方式连接例如通过螺栓结构相连。
具体地,第一板体1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卡接槽111,第二板体12的两端分别设有与卡接槽111配合的卡接凸起121。例如,在图4和图9的示例,卡接槽111分别形成在第一板体11的前端和后端,卡接槽11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贯穿第一板体11的左端和右端,第一板体11两端的卡接槽111可以由第一表面11a的一部分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向下凹入形成。卡接凸起121分别设在第二板体12的前端和后端,卡接凸起121沿左右方向分别延伸至第二板体12的左端和右端,第二板体12两端的卡接凸起121可以由贴合面12a的一部分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向下凸出形成。将卡接凸起121对应装配至卡接槽111内就可以完成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的装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效率高,同时保证了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之间的连接强度。
当然,卡接槽111还可以分别形成在第二板体12的两端,卡接凸起121分别对应形成在第一板体11的两端,同样可以通过卡接槽111与卡接凸起121的配合以将第二板体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板体11的两端卡接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卡接槽111可以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卡接槽,卡接凸起121可以对应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卡接凸起。但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组件100,包括第一导风板1和第二导风板2。第一导风板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板,第二导风板2通过连接件21设在第一导风板1的第一表面11a上,第二导风板2和第一导风板1之间限定出通风通道100a。
例如,如图3、图7和图9所示,第一导风板1和第二导风板2上下间隔设置,连接件21可以设在第二导风板2的左右两端,以将第二导风板2与第一板体11相连,使得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板体12之间限定出通风通道100a,其中连接件21所在的平面可以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平行以减小气流的流动阻力,保证送风距离。
当通风通道100a内的气流的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时,感温连接件13变形至第一形态,第二板体12的贴合面12a与第一表面11a贴合,使得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形成为凹面,气流被引导向上流动;当通风通道100a内的气流的温度高于第二设定值时,感温连接件13变形至第二形态,第二板体12的贴合面12a与第一表面11a分离,使得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形成为凸面,气流被引导向下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组件100,通过采用上述的导风板,当导风组件100应用于空调器200时,导风组件100可以根据空调器200的出风温度更好地引导气流,以使房间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体12完全覆盖第一表面11a,第二板体12上设有避让缺口12b以安装连接件21。例如,如图9所示,导风组件100包括第一导风板1和两个第二导风板2,其中两个第二导风板2左右间隔设置,每个第二导风板2的左右两端均设有连接件21。第二板体12上形成有两个避让缺口12b以分别与邻近导风组件100中心的两个连接件21对应,两个避让缺口12b的形状可以与两个连接件21的形状相适配,将两个避让缺口12b分别与上述两个连接件21一一对齐配合,方便了第二板体12与第一板体11的定位和装配。
可以理解的是,避让缺口12b的形状、位置及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200,包括壳体101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组件100。其中,壳体101上形成有出风口101a,导风组件100设在出风口101a处。
例如,如图1、图2、图6和图10所示,壳体101内设有换热器102和风扇103,出风口101a形成在壳体101的前侧,导风组件100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101a处。空调器200运行时,风扇103将经换热器102换热后的气流从出风口101a吹出,进而导风组件100可以对上述气流进行引导以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
具体地,空调器200处于制冷模式时(如图2所示),导风组件100摆转至合适角度,流经第二板体12的气流的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感温连接件13处于第一形态,出风口101a处的气流从后向前、沿着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流至导风板的前端时,气流可以继续向上流动,使得空调器200吹出的冷风不直接吹向用户,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性;空调器200处于制热模式时(如图5所示),导风组件100摆转至另一合适角度,流经第二板体12的气流的温度高于第二设定值,感温连接件13处于第二形态,出风口101a处的气流从后向前流至导风板时,气流在通风通道100a内沿着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继续流动,延长了风道,保证了空调器200的送风距离,同时,由于康达效应,气流沿着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流动至导风板的前端时可以继续向下流动,使气流流至房间的底层(如图8所示),使得整个房间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实现“暖足温心”的效果。
由此,通过采用上述的导风组件100,使得空调器200在制冷时,冷气流在出风口101a可以向上流动,而冷气流的密度较大,易下沉至房间的底层,从而使得房间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性;空调器200在制热时,热气流在出风口101a可以向下流动,使热气流流至房间的底层,从而同样使得房间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同时通风通道100a可以延长风道,保证了空调器200的送风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200,通过采用上述的导风组件100,在保证送风距离的同时,使得房间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2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导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为弹性件,所述第二板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二板体的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表面为贴合面;
感温连接件,所述感温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表面和所述贴合面相连,所述感温连接件具有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所述感温连接件被构造成在经过所述导风板的气流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时所述感温连接件变形至所述第一形态且在气流温度高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感温连接件变形至第二形态,其中在所述第一形态所述感温连接件拉动第二板体使得所述贴合面与所述第一表面贴合,在所述第二形态所述感温连接件推动所述第二板体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设定值小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形成为沿朝向第二表面的方向凸出的弧形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风板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二板体的两个自由端的连线为基准连线,所述基准连线的长度为L,
所述第二板体朝向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凸出时,所述贴合面与所述基准连线的最长凸出距离为B1,其中1/10≤B1/L≤1/4;
所述第二板体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凸出时,所述第二板体的与所述贴合面相对的表面与所述基准连线的最长凸出距离为B2,其中1/10≤B2/L≤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连接件为形状记忆材料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形状记忆材料为形状记忆合金或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中的其中一个上形成有凹槽,所述感温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凹槽的壁面相连,在所述第一形态所述感温连接件完全容纳在所述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两端卡接相连。
8.一种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板;
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通过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一导风板之间限定出通风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板体上设有避让缺口以安装在所述连接件。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出风口;
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设在所述出风口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918378.9U CN207073935U (zh) | 2017-07-26 | 2017-07-26 | 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918378.9U CN207073935U (zh) | 2017-07-26 | 2017-07-26 | 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073935U true CN207073935U (zh) | 2018-03-06 |
Family
ID=61522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918378.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073935U (zh) | 2017-07-26 | 2017-07-26 | 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07393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89611A (zh) * | 2017-07-26 | 2017-10-2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
CN109000354A (zh) * | 2018-09-25 | 2018-12-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
2017
- 2017-07-26 CN CN201720918378.9U patent/CN20707393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89611A (zh) * | 2017-07-26 | 2017-10-2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
CN107289611B (zh) * | 2017-07-26 | 2023-07-1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
CN109000354A (zh) * | 2018-09-25 | 2018-12-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9000354B (zh) * | 2018-09-25 | 2023-07-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25194A (zh) | 空调器 | |
CN107289612A (zh) | 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 |
CN106766067A (zh) | 一种空调导风结构、空调 | |
CN107461902A (zh) | 导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2252857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7073935U (zh) | 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 |
CN107289611A (zh) | 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 |
CN107355874A (zh) | 空调器和导风结构 | |
CN110056961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6739467U (zh)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107339792A (zh) | 空调器导风板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6051925A (zh) | 空调器 | |
CN106123268A (zh) |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207335105U (zh) | 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 |
CN215412152U (zh) | 送风组件及空调室内机组 | |
CN205351726U (zh) | 底盘结构及空调器 | |
CN203869165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
CN206514491U (zh) | 一种空调导风板、空调 | |
CN205860429U (zh) | 空调器 | |
CN207123055U (zh) | 空调装置 | |
CN207555920U (zh) | 导风板和空调器 | |
CN205641183U (zh) | 竖款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7328071A (zh) | 导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7655079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7073930U (zh) | 导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18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