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67506U - 镜头模组 - Google Patents

镜头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67506U
CN207067506U CN201720842065.XU CN201720842065U CN207067506U CN 207067506 U CN207067506 U CN 207067506U CN 201720842065 U CN201720842065 U CN 201720842065U CN 207067506 U CN207067506 U CN 2070675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
eyeglass
barrel
angle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4206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韦传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AC Opt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675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675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和镜片组,镜片组包括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均包括光学成像部及周边部,第二镜片的周边部通过与第一镜片的周边部形成配合结构定位于镜头筒内,配合结构包括位于第一镜片的第一配合部及位于第二镜片的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沿着第一镜片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包括第一平面、第一斜面、第二斜面及第二平面,第二配合部沿着第二镜片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包括部分与第一平面贴合的第三平面、第三斜面、自第三斜面倾斜延伸的第四斜面及自第四斜面水平延伸的第四平面,第一斜面与第三斜面之间形成镂空间隙,第二斜面与第四斜面至少部分贴靠,第二平面与第四平面相对设置。

Description

镜头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镜头模组。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对镜头模组拍摄的出的物体的影像质量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拍摄出的物体的影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镜头模组内各镜片的光轴的同轴度有关。
相关技术中的镜头模组包括开设有透光孔的镜头筒和设于镜头筒内的镜片组,镜片组包括至少两片光学镜片,过透光孔几何中心的直线以及这些光学镜片的光轴应当重合,即应当保证有高的同轴度。此外,各光学镜片相互之间的连接也应该具有高的稳定性。但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光学镜片间偏心比较敏感,因此比较难保证有高的同轴度和稳定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镜头模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度好、稳定性高的镜头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和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所述镜片组包括自物侧向像侧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所述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均包括光学成像部及设于所述光学成像部周围的周边部,所述第二镜片的周边部通过与所述第一镜片的周边部形成配合结构定位于所述镜头筒内,所述配合结构包括位于第一镜片周边部上的第一配合部及位于第二镜片周边部上的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沿着第一镜片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平面、自第一平面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自第一斜面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及自第二斜面水平延伸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二配合部沿着第二镜片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部分与所述第一平面贴合的第三平面、自第三平面倾斜延伸的第三斜面、自第三斜面倾斜延伸的第四斜面及自第四斜面水平延伸的第四平面,其中,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三斜面之间形成镂空间隙,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至少部分贴靠,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相对设置。
优选的,第一斜面、第二斜面、第三斜面及第四斜面均自物侧向着像侧倾斜延伸。
优选的,第一斜面、第二斜面、第三斜面及第四斜面均自像侧向着物侧倾斜延伸。
优选的,所述镜头筒包括内壁及与所述内壁相对的外壁,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镜头筒的内壁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三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四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四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第三夹角、第四夹角均大于等于0°且小于9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优选的,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和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所述镜片组包括自物侧向像侧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所述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均包括光学成像部及设于所述光学成像部周围的周边部,所述第二镜片的周边部通过与所述第一镜片的周边部形成配合结构定位于所述镜头筒内,所述配合结构包括位于第一镜片周边部上的第一配合部及位于第二镜片周边部上的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沿着第一镜片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平面、自第一平面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自第一斜面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及自第二斜面水平延伸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二配合部沿着第二镜片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与所述第一平面贴合的第三平面、自第三平面倾斜延伸的第三斜面、自第三斜面倾斜延伸的第四斜面及自第四斜面水平延伸的第四平面,其中,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三斜面至少部分贴靠,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之间形成镂空间隙,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相对设置。
优选的,第一斜面、第二斜面、第三斜面及第四斜面均自物侧向着像侧倾斜延伸。
优选的,第一斜面、第二斜面、第三斜面及第四斜面均自像侧向着物侧倾斜延伸。
优选的,所述镜头筒包括内壁及与所述内壁相对的外壁,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镜头筒的内壁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三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四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四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第三夹角、第四夹角均大于等于0°且小于9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镜头模组具有的第二配合精度能够保证镜片组内各镜片的同轴度,第一配合精度则能够保证镜片组与镜头筒有较高的同轴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镜头模组的部分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镜头模组中第一镜片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镜头模组中第二镜片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镜头模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镜头模组的部分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镜头模组的部分放大图;
图9为图7所示镜头模组中第一镜片的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镜头模组中第二镜片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镜头模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镜头模组的部分放大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实施例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镜头模组的部分放大图;
图15为图13所示镜头模组中第一镜片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3所示镜头模组中第二镜片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实施例镜头模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镜头模组的部分放大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实施例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镜头模组的部分放大图;
图21为图19所示镜头模组中第一镜片的示意图;
图22为图19所示镜头模组中第二镜片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实施例镜头模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所示镜头模组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与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第一实施例的各结构示意图。所述镜头模组100包括镜头筒1、收容于所述镜头筒1内的镜片组2及遮光件3。
所述镜头筒1包括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筒壁11、自所述第一筒壁11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12及由所述第一筒壁11和所述第二筒壁12围设形成的收容空间13。所述镜头筒1还包括内壁14及与所述内壁14相对应的外壁15。所述内壁14由所述第一筒壁11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筒壁12的内壁共同形成,所述外壁15由所述第一筒壁11的外壁15与所述第二筒壁12的外壁共同形成。所述镜头筒1还包括通光孔17。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镜片组2包括自物侧向像侧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第三镜片23及第四镜片24,所述各镜片均包括弧形部25及设于所述弧形部25周围的周边部26。在本实施例一中,所述镜片组2包括了4个镜片,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需要只设置不同数量的镜片。
所述第一镜片21包括远离所述第一筒壁11的上表面211及与所述上表面211相对设置的下表面212。所述第一镜片21通过胶与所述镜头筒11固定,所述第一镜片21也可通过与所述镜头筒1的内壁14过盈配合固定。
所述第二镜片22包括远离所述第一筒壁11的上表面221及与所述上表面221相对设置的下表面222。所述第二镜片22的周边部26通过与所述第一镜片21的周边部26形成配合结构27定位于所述镜头筒1的收容空间13内,所述配合结构27包括位于第一镜片21周边部26上的第一配合部28及位于第二镜片22周边部26上的第二配合部29,所述第一配合部28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21的下表面212上,所述第二配合部29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片22的上表面221上。
所述第一配合部28沿着第一镜片21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平面281、自第一平面281向像侧且靠近光轴的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282、自第一斜面282向像侧且靠近光轴的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283及自第二斜面283水平延伸的第二平面284,所述第二配合部29沿着第二镜片22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平面281贴合的第三平面291、自第三平面291向像侧且靠近光轴的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三斜面292、自第三斜面292向像侧且靠近光轴的方向倾斜延伸的第四斜面293及自第四斜面293水平延伸的第四平面294,其中,所述第一斜面282与所述第三斜面292之间形成镂空间隙,所述第二斜面283与所述第四斜面293至少部分贴靠,所述第二平面284与所述第四平面294相对设置。其中,当所述第一镜片21上的第一斜面282的斜率等于所述第二斜面283的斜率时,所述第二镜片22上的第三斜面292的斜率不等于所述第四斜面293的斜率;当所述第二镜片22上的第三斜面292的斜率等于所述第四斜面293的斜率时,所述第一镜片21上的第一斜面282的斜率不等于所述第二斜面283的斜率。例如,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一中,所述第二镜片22上的第三斜面292的斜率就等于所述第四斜面293的斜率,此时只需所述第一镜片21上的第一斜面282的斜率不等于所述第二斜面283的斜率即可。
如图2与图6所示,所述第一斜面282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一夹角41,所述第一夹角41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且小于90°;所述第二斜面283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二夹角42,所述第二夹角42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且小于90°;所述第三斜面292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三夹角43,所述第三夹角43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且小于90°;所述第四斜面293与光轴之间形成第四夹角44,所述第四夹角44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且小于90°。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一的另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二斜面283与光轴之间的第二夹角42为90°,所述第四斜面293与光轴之间形成第四夹角44为90°,第一斜面282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一夹角41、第三斜面292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三夹角43均小于90°。所述第一镜片21上的平面与斜面之间的连接可以是圆弧面,也可以是两个面直接呈角度连接,所述第二镜片22上的平面与斜面的连接亦是如此。在本实施例一中,所述第一斜面282与所述第二斜面283之间通过圆弧面连接,所述第二斜面283与所述第二平面284之间也是通过圆弧面连接,其他平面与斜面之间则是直接呈角度连接;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二斜面283与所述第二平面284之间是通过圆弧面连接,所述第三斜面292与所述第四斜面293之间也是通过圆弧面接连,其他平面与斜面之间则是直接呈角度连接。
所述第一镜片21可与所述镜头筒1的内壁14过盈配合,也可与内壁14无压力配合,第二镜片22、第三镜片23与所述头筒1的内壁14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二镜片22的上表面221通过与所述第一镜片21的下表面212之间的配合结构27定位与所述镜头筒1内,所述第三镜片23的上表面通过与所述第二镜片22的下表面222之间的配合结构27定位与所述镜头筒1内,所述第四镜片24与所述镜头筒1的内壁14过盈配合或无压力配合后用胶固定,以使得所述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第三镜片23、第四镜片24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的收容空间13内,或者,所述第四镜片24上表面也可与所述第三镜片2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配合结构27定位于所述镜头筒1内,如此,第四镜片24也可与所述镜头筒1的内壁14间隔设置,最后用挡塞固定于所述第四镜片24的下方以使得整个镜头模组100结构稳固。本实用新型中并不限制所述镜片的数量,且任意两相邻的镜片之间均可设置配合结构27达到定位镜片的效果。
所述遮光件3包括遮光片31及遮光板32,所述遮光片31的厚度小于所述遮光板32的厚度,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的镜片之间设置遮光片31或遮光板32,本实施例一中,所述第一镜片21与第二镜片22之间、第二镜片22与第三镜片23之间设置了遮光片31,所述遮光片31夹持于所述第一镜片21的第二平面284与所述第二镜片22的第四平面294之间。所述第三镜片23与第四镜片24之间设置了遮光板32。所述遮光片31可以吸收杂散光,所述遮光板32具有挡光的作用,同时,遮光板32反射出的光也可被遮光片31吸收。所述遮光片31可以是冲压遮光片,所述遮光板32可以是塑胶/金属遮光板。
请参阅图7与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的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镜头模组200包括镜头筒1’、收容于所述镜头筒1’内的镜片组2’及遮光件3’。
所述镜头筒1’包括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筒壁11’、自所述第一筒壁11’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12’及由所述第一筒壁11’和所述第二筒壁12’围设形成的收容空间13’。所述镜头筒1’还包括内壁14’及与所述内壁14’相对应的外壁15’。所述内壁14’由所述第一筒壁11’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筒壁12’的内壁共同形成,所述外壁15’由所述第一筒壁11’的外壁15’与所述第二筒壁12’的外壁共同形成。所述镜头筒1’还包括通光孔17’。
如图7至图11所示,所述镜片组2’包括自物侧向像侧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第三镜片23’及第四镜片24’,所述各镜片均包括弧形部25’及设于所述弧形部25’周围的周边部26’。在本实施例二中,所述镜片组2’包括了4个镜片,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需要只设置不同数量的镜片。
所述第一镜片21’包括远离所述第一筒壁11’的上表面211’及与所述上表面211’相对设置的下表面212’。所述第一镜片21’通过胶与所述镜头筒11’固定,所述第一镜片21’也可通过与所述镜头筒1’的内壁14’过盈配合固定。
所述第二镜片22’包括远离所述第一筒壁11’的上表面221’及与所述上表面221’相对设置的下表面222’。所述第二镜片22’的周边部26’通过与所述第一镜片21’的周边部26’形成配合结构27’定位于所述镜头筒1’的收容空间13’内,所述配合结构27’包括位于第一镜片21’周边部26’上的第一配合部28’及位于第二镜片22’周边部26’上的第二配合部29’,所述第一配合部28’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21’的下表面212’上,所述第二配合部29’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片22’的上表面221’上。
所述第一配合部28’沿着第一镜片21’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平面281’、自第一平面281’向物侧且靠近光轴的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282’、自第一斜面282’向物侧且靠近光轴的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283’及自第二斜面283’水平延伸的第二平面284’,所述第二配合部29’沿着第二镜片22’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平面281’贴合的第三平面291’、自第三平面291’向物侧且靠近光轴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三斜面292’、自第三斜面292’向物侧且靠近光轴方向倾斜延伸的第四斜面293’及自第四斜面293’水平延伸的第四平面294’,其中,所述第一斜面282’与所述第三斜面292’之间形成镂空间隙,所述第二斜面283’与所述第四斜面293’至少部分贴靠,所述第二平面284’与所述第四平面294’相对设置。其中,当所述第一镜片21’上的第一斜面282’的斜率等于所述第二斜面283’的斜率时,所述第二镜片22’上的第三斜面292’的斜率不等于所述第四斜面293’的斜率;当所述第二镜片22’上的第三斜面292’的斜率等于所述第四斜面293’的斜率时,所述第一镜片21’上的第一斜面282’的斜率不等于所述第二斜面283’的斜率。例如,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二中,所述第一镜片21’上的第一斜面282’的斜率就等于所述第二斜面283’的斜率,此时只需所述第二镜片22’上的第三斜面292’的斜率不等于所述第四斜面293’的斜率即可。
如图8与图12所示,所述第一斜面282’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一夹角41’,所述第一夹角41’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且小于90°;所述第二斜面283’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二夹角42’,所述第二夹角42’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且小于90°;所述第三斜面292’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三夹角43’,所述第三夹角43’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且小于90°;所述第四斜面293’与光轴之间形成第四夹角44’,所述第四夹角44’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且小于90°。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二的另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二斜面283’与光轴之间的第二夹角42’为90°,所述第四斜面293’与光轴之间形成第四夹角44’为90°,第一斜面282’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一夹角41’、第三斜面292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三夹角43’均小于90°。所述第一镜片21’上的平面与斜面之间的连接可以是圆弧面,也可以是两个面直接呈角度连接,所述第二镜片22’上的平面与斜面的连接亦是如此。在本实施例二中,所述第三斜面292’与所述第四斜面293’之间通过圆弧面连接,所述第四斜面293’与所述第四平面294’之间也是通过圆弧面连接,其他平面与斜面之间则是直接呈角度连接;在本实施例二的另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斜面282’与所述第二斜面283’之间是通过圆弧面连接,所述第四斜面293’与所述第四平面294’之间也是通过圆弧面接连,其他平面与斜面之间则是直接呈角度连接。
所述第一镜片21’可与所述镜头筒1’的内壁14’过盈配合,也可与内壁14’无压力配合,第二镜片22’、第三镜片23’与所述头筒1’的内壁14’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二镜片22’的上表面221’通过与所述第一镜片21’的下表面212’之间的配合结构27’定位与所述镜头筒1’内,所述第三镜片23’的上表面通过与所述第二镜片22’的下表面222’之间的配合结构27’定位与所述镜头筒1’内,所述第四镜片24’与所述镜头筒1’的内壁14’过盈配合或无压力配合后用胶固定,以使得所述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第三镜片23’、第四镜片24’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的收容空间13’内,或者,所述第四镜片24’上表面也可与所述第三镜片2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配合结构27’定位于所述镜头筒1’内,如此,第四镜片24’也可与所述镜头筒1’的内壁14’间隔设置,最后用挡塞固定于所述第四镜片24’的下方以使得整个镜头模组200结构稳固。本实用新型中并不限制所述镜片的数量,且任意两相邻的镜片之间均可设置配合结构27’达到定位镜片的效果。
请参阅图13与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实施例的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一种镜头模组300包括镜头筒101以及设置在镜头筒101内且与镜头筒101相连的镜片组。镜头筒101包括开有通光孔101C的第一筒壁101A、自第一筒壁101A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101B以及由第一筒壁101A和第二筒壁101B形成的收容空间101D。镜片组包括自物侧至像侧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镜片102、第二镜片103、第三镜片104以及第四镜片105。第一镜片102、第二镜片103、第三镜片104和第四镜片105均具有上表面、与所述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和连接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侧面,第二镜片103和第三镜片104的侧面与第二筒壁101B不抵接,第一镜片102和第四镜片105的侧面与第二筒壁101B抵接。
如图15所示,第一镜片102包括上表面102A、与上表面102A相对的下表面102B以及连接上表面102A和下表面102B的侧面102C。如图16所示,第二镜片103包括上表面103A、与上表面103A相对的下表面103B和连接上表面103A和下表面103B的侧面103C。
第一筒壁101A上朝向收容空间101D的表面设有与第一镜片的上表面抵接的第一抵接部101E,第二筒壁101B上朝向收容空间101D的表面设有与第一镜片102的侧面抵接的第二抵接部101F和与第四镜片105的侧面抵接的第三抵接部101G。第二抵接部101F与第一镜片102的侧面相互抵接,使得第一镜片102与镜头筒101共光轴。第三抵接部101G与第四镜片105的侧面相互抵接,使得第四镜片105与镜头筒101共光轴。
如图15,第一镜片102包括光学成像部102F及设于光学成像部102F周围的周边部102E,周边部102E上设有第一配合部1111,第一配合部1111沿着第一镜片102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平面1021、自第一平面1021向着像侧且靠近光轴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1022、自第一斜面1022向着像侧且靠近光轴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1023以及自第二斜面1023水平延伸的第二平面1024。如图16,第二镜片103包括光学成像部103F及设于光学成像部103F周围的周边部103E,周边部103E上设有第二配合部1112,第二配合部1112沿着第二镜片103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三平面1031、自第三平面1031向着像侧且靠近光轴倾斜延伸的第三斜面1032、自第三斜面1032向着像侧且靠近光轴倾斜延伸的第四斜面1033以及自第四斜面1033水平延伸的第四平面1034。
第一配合部1111与第二配合部1112形成配合结构111,使得第二镜片103定位于镜头筒101内。也就是说,第二镜片103的周边部103E通过与第一镜片102的周边部102E形成配合结构111定位于镜头筒101内,使得第二镜片103与第一镜片102共光轴。其中,第一平面1021与第三平面相互贴合,第一斜面1022与第三斜面1032至少部分贴靠,第二斜面1023与第四斜面1033之间形成镂空间隙,可以做消光处理,减少杂散光的产生。第二平面1024与第四平面1034相对间隔设置。
第一斜面1022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θ1,满足0°≤θ1<90°,可减少组装时镜片的变形;第二斜面1023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二夹角θ2,满足0°≤θ2<90°;第三斜面1032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三夹角θ3,满足0°≤θ3<90°,可减少组装时镜片的变形;第四斜面1033与光轴之间形成第四夹角θ4,满足0°≤θ4<90°。
在本实施例三中第一斜面1022的斜率不等于第二斜面1023的斜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斜面1022的斜率也可以等于第二斜面1023的斜率,但是,当第一斜面1022的斜率等于第二斜面1023的斜率时,第三斜面1032的斜率不等于第四斜面1033的斜率。在本实施例三中第三斜面1032的斜率不等于第四斜面1033的斜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斜面1032的斜率也可以等于第四斜面1033的斜率,但是,当第三斜面1032的斜率等于第四斜面1033的斜率时,第一斜面1022的斜率不等于第二斜面1023的斜率。
在第一镜片102的第二平面1024和第二镜片103的第四平面1034之间,设有第一遮光片107,用于挡住周边部多余的光线,减少杂散光的发生。第一遮光片107为中空环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107为黑色塑料材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也可以是其他材质,用于减弱杂散光的发生。同样的,第二镜片103与第三镜片104之间也是通过相同的配合结构配合定位,使得第三镜片与第二镜片共光轴,同时稳定的组装在镜头筒内。第二镜片103和第三境片之间还设有第二遮光片108。第三镜片104和第四镜片105之间还设有遮光板109,遮光板109为中空环形,用于阻挡杂散光,同时增强装配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遮光板109为塑料材质,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板也可以为其他材质,例如金属材质。
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种情况:
如图17与图18所示,一种镜头模组300’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均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θ1=0°,第三夹角θ3=0°(未图示,参考图14),θ3’满足0°≤θ3’<90°;θ4’满足0°≤θ4’<90°。进一步减少组装时镜片的变形,进一步增强组装稳定性。
请参阅图19与图2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实施例的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一种镜头模组400包括镜头筒201以及设置在镜头筒201内且与镜头筒201相连的镜片组。镜头筒201包括开有通光孔201C的第一筒壁201A、自第一筒壁201A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201B以及由第一筒壁201A和第二筒壁201B形成的收容空间201D。镜片组包括自物侧至像侧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镜片202、第二镜片203、第三镜片204以及第四镜片205。第一镜片202、第二镜片203、第三镜片204和第四镜片205均具有上表面、与所述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和连接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侧面,第二镜片203和第三镜片204的侧面与第二筒壁201B不抵接,第一镜片202和第四镜片205的侧面与第二筒壁201B抵接。
如图21所示,第一镜片202包括上表面202A、与上表面202A相对的下表面202B以及连接上表面202A和下表面202B的侧面202C。如图22所示,第二镜片203包括上表面203A、与上表面203A相对的下表面203B和连接上表面203A和下表面203B的侧面203C。第一筒壁201A上朝向收容空间201D的表面设有与第一镜片的上表面抵接的第一抵接部201E,第二筒壁201B上朝向收容空间201D的表面设有与第一镜片202的侧面抵接的第二抵接部201F和与第四镜片205的侧面抵接的第三抵接部201G。第二抵接部201F与第一镜片202的侧面相互抵接,使得第一镜片202与镜头筒201共光轴。第三抵接部201G与第四镜片205的侧面相互抵接,使得第四镜片205与镜头筒201共光轴。
如图21,第一镜片202包括光学成像部202F及设于光学成像部202F周围的周边部202E,周边部202E上设有第一配合部2111,第一配合部2111沿着第一镜片202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平面2021、自第一平面2021向着物侧且靠近光轴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2022、自第一斜面1022向着物侧且靠近光轴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2023以及自第二斜面2023水平延伸的第二平面2024。如图22,第二镜片203包括光学成像部203F及设于光学成像部203F周围的周边部203E,周边部203E上设有第二配合部2112,第二配合部2112沿着第二镜片203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三平面2031、自第三平面2031向着物侧且靠近光轴倾斜延伸的第三斜面2032、自第三斜面2032向着物侧且靠近光轴倾斜延伸的第四斜面2033以及自第四斜面2033水平延伸的第四平面2034。
第一配合部2111与第二配合部2112形成配合结构211,使得第二镜片203定位于镜头筒201内。也就是说,第二镜片203的周边部203E通过与第一镜片202的周边部202E形成配合结构211定位于镜头筒201内,使得第二镜片203与第一镜片202共光轴。其中,第一平面2021与第三平面相互贴合,第一斜面2022与第三斜面2032至少部分贴靠,第二斜面2023与第四斜面2033之间形成镂空间隙,可以做消光处理,减少杂散光的产生。第二平面2024与第四平面2034相对间隔设置。
第一斜面2022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β1,满足0°≤θ1<90°,可减少组装时镜片的变形;第二斜面2023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二夹角β2,满足0°≤β2<90°;第三斜面2032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三夹角β3,满足0°≤β3<90°,可减少组装时镜片的变形;第四斜面2033与光轴之间形成第四夹角β4,满足0°≤β4<90°。
在本实施例四中第一斜面2022的斜率不等于第二斜面2023的斜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斜面2022的斜率也可以等于第二斜面2023的斜率,但是,当第一斜面2022的斜率等于第二斜面2023的斜率时,第三斜面2032的斜率不等于第四斜面2033的斜率。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斜面2032的斜率不等于第四斜面2033的斜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斜面2032的斜率也可以等于第四斜面2033的斜率,但是,当第三斜面2032的斜率等于第四斜面2033的斜率时,第一斜面2022的斜率不等于第二斜面2023的斜率。
在第一镜片202的第二平面2024和第二镜片203的第四平面2034之间,设有第一遮光片207。同样的,第二镜片203与第三镜片204之间也是通过相同的配合结构配合定位,使得第三镜片与第二镜片共光轴,同时稳定的组装在镜头筒内。第二镜片203和第三境片之间还设有第二遮光片208。第三镜片204和第四镜片205之间还设有遮光板209,遮光板209为中空环形,用于阻挡杂散光,同时增强装配稳定性。
第四实施例的另一种情况:
如图23与图24所示,一种镜头模组400’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均与上一实施例相同,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β1=0°,第三夹角β3=0°(未图示,参考图20),β2’满足0°≤β2’<90°;β4’0°满足≤β4’<90°,进一步减少组装时镜片的变形,进一步增强组装稳定性。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镜头模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配合结构的配合,使得各镜片之间能够保持较高的同心度,同时,中间的镜片无需与镜头筒内壁挤压配合,因此镜片不易变形,保证了镜片安装的精确度与稳定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和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所述镜片组包括自物侧向像侧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所述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均包括光学成像部及设于所述光学成像部周围的周边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片的周边部通过与所述第一镜片的周边部形成配合结构定位于所述镜头筒内,所述配合结构包括位于第一镜片周边部上的第一配合部及位于第二镜片周边部上的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沿着第一镜片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平面、自第一平面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自第一斜面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及自第二斜面水平延伸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二配合部沿着第二镜片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部分与所述第一平面贴合的第三平面、自第三平面倾斜延伸的第三斜面、自第三斜面倾斜延伸的第四斜面及自第四斜面水平延伸的第四平面,其中,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三斜面之间形成镂空间隙,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至少部分贴靠,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一斜面、第二斜面、第三斜面及第四斜面均自物侧向着像侧倾斜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一斜面、第二斜面、第三斜面及第四斜面均自像侧向着物侧倾斜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筒包括内壁及与所述内壁相对的外壁,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镜头筒的内壁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三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四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四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第三夹角、第四夹角均大于等于0°且小于90°。
6.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和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所述镜片组包括自物侧向像侧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所述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均包括光学成像部及设于所述光学成像部周围的周边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片的周边部通过与所述第一镜片的周边部形成配合结构定位于所述镜头筒内,所述配合结构包括位于第一镜片周边部上的第一配合部及位于第二镜片周边部上的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沿着第一镜片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平面、自第一平面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自第一斜面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及自第二斜面水平延伸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二配合部沿着第二镜片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与所述第一平面贴合的第三平面、自第三平面倾斜延伸的第三斜面、自第三斜面倾斜延伸的第四斜面及自第四斜面水平延伸的第四平面,其中,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三斜面至少部分贴靠,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之间形成镂空间隙,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一斜面、第二斜面、第三斜面及第四斜面均自物侧向着像侧倾斜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一斜面、第二斜面、第三斜面及第四斜面均自像侧向着物侧倾斜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筒包括内壁及与所述内壁相对的外壁,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镜头筒的内壁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三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四斜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第四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第三夹角、第四夹角均大于等于0°且小于90°。
CN201720842065.XU 2016-07-15 2017-07-12 镜头模组 Active CN20706750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48615 2016-07-15
CN201620748733 2016-07-15
CN201620748507 2016-07-15
CN201620748526 2016-07-15
CN201620748507X 2016-07-15
CN2016207486157 2016-07-15
CN2016207485262 2016-07-15
CN2016207487338 2016-07-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67506U true CN207067506U (zh) 2018-03-02

Family

ID=61511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42065.XU Active CN207067506U (zh) 2016-07-15 2017-07-12 镜头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675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3059B (zh) * 2018-10-09 2021-07-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組(十一)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3059B (zh) * 2018-10-09 2021-07-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組(十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3305B (zh) 一种基于曲面微透镜阵列的近眼显示光学系统
CN106462050A (zh) 用于半球形和球形成像的宽视场阵列相机
CN104865680B (zh) 光学镜头及应用该光学镜头的电子设备
US20080074345A1 (en) Multi-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6515587U (zh) 遮光片及具有该遮光片的镜头模组
CN112764579B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7067506U (zh) 镜头模组
WO2020172957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及其终端器件
CN106161897A (zh) 一种摄像头和移动终端
CN206339740U (zh) 一种镜头模组
EP3816727A1 (en) Screen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92400B (zh)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CN206523690U (zh) 镜头模组
CN106101317A (zh) 成像机构及终端
EP3249464B1 (en) Display device
CN208421297U (zh) 导光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6523683U (zh) 镜头模组
CN207965441U (zh) 一种红外透盖及具有其的红外成像装置
CN207965304U (zh) 镜头模组
CN206523687U (zh) 镜头模组
WO2022143682A1 (zh)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
CN106113481A (zh) 一种pet膜贴附方法及移动终端
US20220301466A1 (en) Projection system and stitching method of multiple projection images
CN206990842U (zh) 一种遮光圈及微型镜头
CN215771152U (zh) 一种光线透过率增加的显示结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000 133 Weixin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after: Rui Sheng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133 Weixin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000, No. 133, Xin Lu,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after: Chengrui optics (Suzhou)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No. 133, Xin Lu,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Ruisheng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