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33989U - 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 - Google Patents

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33989U
CN207033989U CN201621093839.5U CN201621093839U CN207033989U CN 207033989 U CN207033989 U CN 207033989U CN 201621093839 U CN201621093839 U CN 201621093839U CN 207033989 U CN207033989 U CN 2070339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ducing
centre circle
rolling element
circle
bal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9383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109383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339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339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339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套圈轴承的变径中间层套圈。提出了一种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两层滚动体和平衡套;每个双半变径中圈的内、外圆周上轴向间隔距离分别设有滚动体轨道,中圈厚度均匀,在两层滚动体之间轴向沿两层滚动体的圆周弧度变径,将中圈由直筒形制成波纹管状的变径中圈,其双半变径中圈的变径尺度应使内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大于外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双半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与平衡套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可有效的消除三套圈轴承中圈的倾覆力矩,为三套圈轴承高速运转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以成倍的提高轴承高速运转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套圈轴承的变径中间层套圈。
背景技术:
在国内外轴承的研究领域已经发现了三套圈轴承能够降低摩擦7/8—9/10(实用轴承技术手册),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因为:三套圈轴承所存在的许多致命缺陷也同时远远大于其优点,所以:三套圈轴承的研究和实施一直停滞不前,例如:
(1)弯折力矩:因为:三套圈轴承的中圈悬浮设置在两层滚动体的两层游隙之间,两层滚动体分别沿中圈的内、外圆周轨道间隔距离分布,内、外两层滚动体径向作用在中圈圆周上的接触压力无法象双套圈轴承那样直接传递到主轴和轴承座的圆周面,所以:在中圈内外圆周的接触点上形成应力集中点,由于弯折力矩等于力乘以距离,因此两层滚动体沿圆周轨道的间隔距离与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对中圈构成弯折力矩的全部要素(如图14所示),中圈受到的弯折力压的力学结构就象将木板的两端支起后用铁锤砸木板的中间一样,其致命的危害是致使中圈产生变形和疲劳裂纹,因为:径向轴承在的转动中各层滚动体沿圆周滚道为2-3-2-3交替受力,所以:中圈所受到的力是两层滚动体的交变弯折压力(交变应力),“在工程中,交变压力(交变应力)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破坏力,它如同将铁板反复弯折一样造成构件的快速疲劳损坏,特别是用于高速转动的轴承,滚动体的离心重力对中间层套圈和外套圈的滚道形成严重的离心应力和拉应力,加剧了滚动体对中圈的弯折压力和摩擦阻力,加速了滚动体和滚道的疲劳损坏,并引致中圈在交变压力下产生反复变形,致使滚道内部裂纹、滚道剥离、直至造成突发事故,统计表明:在机械与航空等领域中,构件的破坏大都是疲劳引起的,而且疲劳破坏带有突发性,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消除三套圈轴承中圈存在的应力集中问题是三套圈轴承设计的首要问题,
(2)倾覆力矩:目前,能够检索到的三套圈滚动轴承绝大多数为单排滚动体结构,为缩小轴承的直径,中圈多为变径结构,其内外两层滚动体沿中圈轴向间隔距离设置,由此,内外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与两层滚动体的轴向间隔距离构成典形的力偶矩(如图15所示),力偶矩作用在中间层套圈上就是倾覆力矩,当轴承套圈发生倾覆力矩时,无论各套圈的轴心线发生的角度差大小或是否出现角度差,都会迫使套圈与滚动体发生挤压和摆动,造成轴承的摩擦阻力急剧增加,并造成轴承过热损坏,
在日常交通工具中,有大量的轮轴需要两个单排滚动体的轴承配对使用,例如:自行车轮轴、摩托车轮轴、重载汽车轮轴等等,但是:实验准确的证实:单排滚动体的三套圈轴承无论单独或配对都是根本无法应用的,单排滚动体的三套圈轴承无论两层滚动体轴向是否存在距离,中圈都会在复杂力矩作用下产生无法平衡的倾覆力矩,试验显示:在刚加上径向负荷时,中圈的轴心线与轴承轴心线立刻发生角度差并形成倾覆状态,而中圈的这种倾覆力矩通过预紧都不能消除,
(3)由于:传统三套圈轴承的中圈受到两层滚动体的弯折压力和在复杂力矩作用下产生的倾覆力矩是先天致命缺陷,它们中的任何一项都是限制轴承承载力和高速转动的瓶颈,因此:虽然一个世纪过去了,却迄今为止还没有厂家能够研发并制造出能够用于高速转动的三套圈滚动轴承,甚至连普通汽车轮轴转动速度所需用的三套圈滚动轴承还都不能够实现,由此,我国的轴承专著(实用轴承技术手册)中明确阐明:“三套圈轴承主要用在低速大扭矩运行的设备以降低启动阻力,还用于相反双向运行的设备、摆振设备和轴芯不稳需要补尝的设备等”,而且必须增加一排滚动体来减少中间层套圈的倾复力矩和摆震,
发明内容:
众所周知:任何人都可以轻松的折断一根竹筷,却从未有人能拉断一根竹筷,这是因为:
竹筷受到弯折时,其内部分子的内力不能够形成合力,而被逐层折断,而竹筷受到拉力时,等截面上的各纤维受力均匀,应力均匀分布,其内部分子的内力能够形成合力,所以,具有强大的抗拉强度,金属材料也是如此,材料力学的理论显示:等截面金属杆受到拉力时,金属构件的内部应力趋向均匀,等截面上的应力均匀分布,各金属纤维受力均匀,分子内力形成合力,而等截面金属杆受到弯折力时,等截面上的应力分布为受力侧金属纤维被压缩,相背侧的金属纤维被拉伸,其分子内力不能够形成合力,因此:金属的抗拉力强度远大于抗弯折强度,
因为:拉力的力学定义是:“拉力与阻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二力平衡合力为零,拉力的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构件承受拉力时其内部各分子受到的应力趋向均匀,或构件各处压力均匀,实践中人们发现:均压是构件消除弯折力矩的力学基础,均压更是构件抗拒变形及疲劳的重要因素,因而,将构件的受力结构设置为承受拉力是实现构件内部分子力趋向均匀和均压的重要方案,
特别是:轴承在服役中会受到各种冲击负荷,因为:轴承套圈的淬火硬度在62-65HRC之间,冲击脆性显著增大,而中圈悬浮设置在两层滚动体2-3-2-3三点支撑的交变弯折压力下必然形成交变应力集中,当冲击负荷叠加在中圈的压力支点上时,引致应力集中与冲击负荷相叠加,所以:其破坏性是致命的,然而,实验与研究证实:金属杆在承受拉力状态下加载冲击拉伸负荷时,由于金属材料内部分子形成合力,应力分布趋向均匀,因此其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均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例如:在冲击拉伸时,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增加近一倍,抗拉强度增加约1、2%(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方建等;天津市质量监督检验站第十五站----陈妍),由此可见:将轴承中圈承受两层滚动体的弯折压力改变为承受两层滚动体的拉力,对轴承承载力和耐冲击力的提高,保障轴承运转的安全是何等的重要,以上理论是本实用新型“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由径向承受弯折压力改变为径向承载拉力的重要理论依据,
特别注意:将中圈变径是改变中圈力学结构的手段,而使变径中圈承载拉力才具有实质性的创造意义,因为:拉力的力学定义是:“拉力与阻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二力平衡合力为零,拉力的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单纯的将中圈变径不一定就能够形成拉力,例如:中圈通过梯形变径可能因应力集中在直角处而形成弯折力矩(如图14所示);而单排滚动体的变径中圈会因内外两层滚动体的轴向间隔距离而形成力偶矩(如图15所示),并引致中圈出现倾覆力矩,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两层滚动体和平衡套;其特征是:每个双半变径中圈的内、外圆周上轴向间隔距离分别设有滚动体轨道,变径中圈的轴向断面显示:中圈厚度均匀,在两层滚动体之间轴向沿两层滚动体的圆周弧度变径,将中圈由直筒形制成波纹管状的变径中圈,其双半变径中圈的变径尺度应使内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大于外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即: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的两层滚动体圆周轨道槽的直径在圆周轨道的直径线上相互交错,
中圈通过变径过程将两层滚动体由传统的径向排列在中圈圆周的内、外两侧转变为轴向排列在中圈变径后形成的波纹管状的内、外凹槽两侧,使变径中圈与内、外两层滚动体相切点之间形成切线关系,即: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在内、外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其中圈承载的力是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双半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与平衡套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在平衡套的外圆周中部设有一圈定位台肩,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大直径端的内圆周与平衡套的外圆周同轴心相互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轨道截面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所述内层滚动体为两组成品轴承,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大直径端延长,大直径端的内圆周设置一组成品轴承,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各设置一层外层滚动体,并使中圈大直径端内圆周成品轴承外套圈滚动体轨道的直径大于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成品轴承滚动轨道的直径。
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两层滚动体和平衡套;其特征是:每个双半变径中圈的内、外圆周上轴向间隔距离分别设有滚动体轨道,变径中圈的轴向断面显示:中圈厚度均匀,在两层滚动体之间轴向沿两层滚动体的圆周弧度变径;将中圈由直筒形制成波纹管状的变径中圈,其双半变径中圈的变径尺度应使内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大于外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即: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的两层滚动体圆周轨道槽的直径在圆周轨道的直径线上相互交错,
中圈通过变径过程将两层滚动体由传统的径向排列在中圈圆周的内、外两侧转变为轴向排列在中圈变径后形成的波纹管状的内、外凹槽两侧,使变径中圈与内、外两层滚动体相切点之间形成切线关系,即: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在内、外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其中圈承载的力是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双半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与平衡套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在平衡套的内圆周中部设有一圈定位台肩,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大直径端的外圆周与平衡套的内圆周同轴心相互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轨道截面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所述滚动体为四组成品轴承,每个双半变径中圈的大直径端的内圆周设置一组成品轴承,小直径端延长,每个小直径端的外圆周设置一组成品轴承,并使中圈内圆周内成品轴承滚动体轨道的直径大于中圈外圆周上成品轴承滚动体轨道的直径,每组成品轴承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轴承。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小直径端延长段的外圆周与平衡套的内圆周同轴心相互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所述外层滚动体为两组成品轴承,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小直径端延长,在小直径端的外圆周各设置一组成品轴承,大圆周端的内圆周设置滚动体轨道,并使中圈内圆周上滚动体轨道的直径大于中圈外圆周上成品轴承滚动体轨道的直径,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小直径端延长段的外圆周与平衡套的内圆周同轴心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每组成品轴承和滚动体滚道的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大直径端的外圆周设有平衡套插装座的双半变径中圈、内外两层滚动体和平衡套;其特征是:每个双半变径中圈的内、外圆周上轴向间隔距离分别设有滚动体轨道,变径中圈的轴向断面显示:中圈厚度均匀,在两层滚动体之间轴向沿两层滚动体的圆周弧度变径;将中圈由直筒形制成波纹管状的变径中圈,其双半变径中圈的变径尺度应使内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大于外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即: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的两层滚动体圆周轨道槽的直径在圆周轨道的直径线上相互交错,
中圈通过变径过程将两层滚动体由传统的径向排列在中圈圆周的内、外两侧转变为轴向排列在中圈变径后形成的波纹管状的内、外凹槽两侧,使变径中圈与内、外两层滚动体相切点之间形成切线关系,即: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在内、外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其中圈承载的力是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双半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与平衡套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分别在大直径端的外圆周上设置平衡套插装座,平衡套插装座的另一端设置平衡套插装定位抬肩,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设置在大直径端外圆周上的平衡套插装座与平衡套同轴心相互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及轨道截面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大直径端的内圆周设有平衡套插装座的双半变径中圈、内外两层滚动体和平衡套;其特征是:每个双半变径中圈的内、外圆周上轴向间隔距离分别设有滚动体轨道,变径中圈的轴向断面显示:中圈厚度均匀,在两层滚动体之间轴向沿两层滚动体的圆周弧度变径;将中圈由直筒形制成波纹管状的变径中圈,其双半变径中圈的变径尺度应使内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大于外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即: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的两层滚动体圆周轨道槽的直径在圆周轨道的直径线上相互交错,
中圈通过变径过程将两层滚动体由传统的径向排列在中圈圆周的内、外两侧转变为轴向排列在中圈变径后形成的波纹管状的内、外凹槽两侧,使变径中圈与内、外两层滚动体相切点之间形成切线关系,即: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在内、外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其中圈承载的力是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双半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与平衡套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分别在大直径端的内圆周上设置平衡套插装座,平衡套插装座的另一端设置平衡套插装定位抬肩,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设置在大直径端内圆周上的平衡套插装座与平衡套同轴心相互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及轨道截面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设有平衡套插装座的双半变径中圈、内外两层滚动体,其特征是:两个大直径端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平衡套插装座的双半变径中圈,通过大直径端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平衡套插装座同轴心相互插接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及轨道截面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外层滚动体和一组双列滚动体的成品轴承;其特征是:双半变径中圈大直径端的内圆周设置一组双列滚动体的成品轴承,双半变径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设有一圈滚动体轨道,并使中圈大直径端内圆周成品轴承外套圈滚动体轨道的直径大于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滚动体轨道的直径,变径中圈的轴向断面显示:中圈厚度均匀,轴向断面在成品轴承外套圈与小圆周端滚动体之间变径;在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使成品轴承的外套圈与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滚动体两相切点之间的中圈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其中圈承载的拉力是力学定义的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与双列滚动体的成品轴承外套圈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大直径端的内圆周与同一个双列滚动体成品轴承的外套圈同轴心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轨道截面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所述外层滚动体为两组成品轴承,双半变径中圈大直径端的内圆周设置一组双列滚动体的成品轴承,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各设置一组成品轴承,并使中圈大直径端内圆周成品轴承外套圈滚动体轨道的直径大于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成品轴承滚动轨道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的有益效果是:
1、实践中人们发现:均压是构件消除弯折力矩的力学基础,均压更是构件抗拒变形及疲劳的重要因素,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沿内外两层滚动体圆弧变径后,中间层套圈在内外两层滚动体之间形成切线关系,即:形成力学定义中的切向拉力结构,因为:拉力的力学定义是:“拉力与阻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二力平衡合力为零,拉力的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中圈变径并承受拉力时,其内部分子力受力均匀形成合力,使中圈内部应力处于均压状态,有效消除应力集中和弯折压力,因而能够极大的提高了中间层套圈的承载力和耐冲击力,为有效地减小中间套圈的厚度创造了关键条件,为进一步加大变径的尺度,降低两层滚动体和中间层套圈的重心差和摆动差创造了重要条件,
2、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半变径中圈通过平衡套平衡组合的方案,可以使两个单排滚动体三套圈轴承的双半变径中圈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刚度和旋转的精度,以有效的消除三套圈轴承中圈的倾覆力矩,为三套圈轴承高速运转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以成倍的提高轴承高速运转的稳定性,
3、材料力学阐明:“由于弯曲正应力沿截面高度方向呈线性分布,在中性轴附近弯曲正应力很小,而在截面的上下边缘处弯曲正应力最大,因此,应尽可能将材料配置在距中性轴较远处,以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潜能,在工程中的钢梁大多采用工字形和将钢板压成瓦楞状的波纹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将薄钢板压成瓦楞状的波纹能够数倍或数十倍的的提高薄钢板的刚度,所以:利用瓦楞波纹强化钢板的刚度是工程制造中最常用的力学结构方式,将直筒形的中圈制成瓦楞状波纹的变径中圈,可以成倍的提高中圈的圆周抗压刚度,当中圈在滚动体2—3—2的交变压力作用下局部受力时,变径中圈圆周的瓦楞状波纹可以对整个套圈提供有力的刚度支撑,可以有效消除和降低中圈在重载荷或冲击负荷时的变形率,
4、在内、外径相同的三套圈轴承中,只有本实用新型“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才能够在可以在不增加轴承尺寸的条件下还能够在中圈的内外轨道内装入更多更大的滚动体,真正大幅度提高轴承的承载力、使用寿命和旋转精度,
5、“承载拉力的双半变径中间层套圈及三套圈轴承”是轴承力学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创新,将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与平衡套同轴心组合,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并承载拉力本是发明的特定结构,也是本发明的核心技术,它可以与世界各国最先进的轴承材料、热处理及加工工艺、技术精度、设计参数、润滑技术相结合,达到更高的轴承技术境界,为我国的航空发动机、风力发电机、铁路高速列车轮对、磁悬浮列车辅助轮对及重载汽车乘用汽车轮对等更多领域服务,以实现大幅度减少摩擦阻力和磨耗,提高机械效率和增加轴承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大直径端的内圆周与平衡套同轴心插接组装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大直径端的外圆周与平衡套同轴心插接组装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大直径端外圆周设置平衡套插装座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与平衡套同轴心组装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大直径端内圆周设置平衡套插装座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与平衡套同轴心组装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大直径端内、外圆周分别设置平衡套插装座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同轴心互揷接组装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小直径端外圆周、大直径端内圆周各设有一组成品轴承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小直径端的外圆周延长段与平衡套同轴心插接组装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小直径端的外圆周延长段与平衡套同轴心插接组装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小直径端外圆周设有一组成品轴承,大直径端内圆周设有滚动体轨道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小直径端外圆周延长段与平衡套同轴心插接组装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大直径端内圆周设有一组双列滚动体成品轴承,小直径端外圆周设有滚动体轨道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大直径端内圆周与同一个双列滚动体成品轴承外套圈同轴心插接组装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大直径端内圆周设有一组双列滚动体成品轴承,小直径端外圆周设有一组成品轴承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大直径端内圆周与同一个双列滚动体成品轴承外套圈同轴心插接组装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小直径端外圆周设有滚动体轨道,大直径端内圆周设有一组成品轴承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大直径端内圆周与平衡套同轴心插接组装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为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13 是本实用新型中圈承受切向拉力的力学结构图包括图13(a)、图13(b)及图13(c);
图14 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传统三套圈轴承的中圈承受弯折压力和应力集中示意图,其中图14(a)为中圈径向端面弯折压力与应力集中图,图14(b)为中圈轴向端面弯折压力与应力集中图;
图15 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传统三套圈轴承的中圈承受倾覆力矩示意图,其中图15(a)为由力偶距引致中圈倾复力矩图,图15(b)为由复杂力矩引致的中圈倾复力矩图。
图中:1双半变径中圈,1-1平衡套插装座,1-2平衡套插装定位抬肩,2外圆周轨道,3内圆周轨道,4内层滚动体,5外层滚动体,6平衡套,6-1平衡套定位抬肩,7成品轴承,8双列滚动体成品轴承,D1内圆周滚动体轨道直径,D2外圆周滚动体轨道直径,A滚动体与中圈切线,B中圈轴向断面中心线,F1、F2作用在中圈上的切向拉力线,F3外层滚动体压力,F4内层滚动体压力,C、D直角处的应力集中点,F5外层滚动体法向压力,F6内层滚动体法向压力,α倾复力矩引致的轴心线倾复角度改变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它由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内层滚动体4、外两层滚动体5、平衡套6、平衡套定位抬肩6-1、内层滚动体滚道直径D1、外层滚动体滚道直径D2组成,每个双半变径中圈1的内、外圆周上轴向间隔距离分别设有内圆周滚动体轨道3和外圆周滚动体轨道2,轴向断面显示:“中间层套圈1厚度均匀,在内层滚动体4和外层滚动体5之间轴向沿两层滚动体的圆周弧度变径;将直筒形的中间层套圈制成波纹管状的变径中间层套圈,滚动体4置于内圆周滚动体轨道3内,滚动体5置于外圆周滚
动体轨道2内,其双半变径中圈1的变径尺度使内层滚动体圆周轨道3的直径D1大于外层滚动体圆周轨道2的直径D2,即:轴向投影显示,双半变径中圈1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的两
层滚动体圆周轨道槽的直径在圆周轨道的直径线上相互交错,重要的是:中圈通过变径使两层滚动体由径向排列在中圈圆周的内、外两侧转变为轴向排列在中圈变径后形成的波纹管状的内、外凹槽两侧,使变径中圈1与内层滚动体4和外两层滚动体5相切点之间形成切线关系,即: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F1-F2,在内层滚动体4和外两层滚动体5的法向压力下,其中圈承载的力是力学定义的切向拉力(如图13所示),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通过与平衡套6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6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在平衡套6的外圆周中部设有一圈定位台肩6-1,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通过大直径端的内圆周与平衡套6的外圆周同轴心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使用时如图15所示的三套圈轴承,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轨道截面形状为球角接触形轨道。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的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它由两个大圆周端外圆周设有平衡套插装座的双半变径中圈1、内层滚动体4、外两层滚动体5、平衡套6组成,每个双半变径中圈1的内、外圆周上轴向间隔距离分别设有内圆周滚动体轨道3和外圆周滚动体轨道2,轴向断面显示:“中圈1厚度均匀,在内层滚动体4和外层滚动体5之间轴向沿两层滚动体的圆周弧度变径,将直筒形的中圈制成波纹管状的变径中圈,滚动体4置于内圆周滚动体轨道3内,滚动体5置于外圆周滚动体轨道2内,其双半变径中圈1的变径尺度使内层滚动体圆周轨道3的直径D1大于外层滚动体圆周轨道2的直径D2,即:轴向投影显示,双半变径中圈1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的两层滚动体圆周轨道槽的直径在圆周轨道的直径线上相互交错,重要的是:中圈通过变径使两层滚动体由径向排列在中间层套圈圆周的内、外两侧转变为轴向排列在中间层套圈变径后形成的波纹管状的内、外凹槽两侧,使变径中间层套圈1与内层滚动体4和外两层滚动体5相切点之间形成切线关系,即: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F1-F2,在内层滚动体4和外两层滚动体5的法向压力下,其中圈承载的力是力学定义的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通过与平衡套6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6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分别在大直径端的外圆周上设置平衡套插装座1-1,平衡套插装座的另一端设置平衡套插装定位抬肩1-2,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通过设置在大直径端外圆周上的平衡套插装座1-1与平衡套6的内圆周同轴心相互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轨道截面形状为球角接触形轨道。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的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它由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平衡套6、和两组成品轴承7组成,在双半变径中圈1大直径端的内圆周和小直径端的外圆周各设置一组成品轴承7,并使中圈内圆周上成品轴承轨道的直径D1大于中圈外圆周上成品轴承滚动体轨道的直径D2,双半变径中圈厚度均匀,双半变径中圈轴向断面在内外两组成品轴承6之间变径,重要的是:使双半变径中圈在内层成品轴承的外套圈与外层成品轴承内套圈两相切点之间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其双半变径中圈承载的拉力是力学定义的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1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与平衡套6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小直径端的外圆周延长段与平衡套6的内圆周同轴心插接
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成品轴承7为深沟球
轴承。
实施例4:
如图7所示的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它由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内层滚动体4、外两层滚动体5、平衡套6组成,平衡套6的内圆周中部设有定位抬肩6-1,每个
双半变径中圈1的内、外圆周上轴向间隔距离分别设有内圆周滚动体轨道3和外圆周滚动体轨道2,轴向断面显示:“中间层套圈1厚度均匀,在内层滚动体4和外层滚动体5之间轴向沿两层滚动体的圆周弧度变径;将直筒形的中间层套圈制成波纹管状的变径中间层套圈,滚动体4置于内圆周滚动体轨道3内,滚动体5置于外圆周滚动体轨道2内,其双半变径中圈1的变径尺度使内层滚动体圆周轨道3的直径D1大于外层滚动体圆周轨道2的直径D2,即:轴向投影显示,双半变径中圈1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的两层滚动体圆周轨道槽的直径在圆周轨道的直径线上相互交错,
重要的是:中圈通过变径使两层滚动体由径向排列在中间层套圈圆周的内、外两侧转变为轴向排列在中间层套圈变径后形成的波纹管状的内、外凹槽内,使变径中间层套圈1与内层滚动体4和外两层滚动体5相切点之间形成切线关系,即: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F1-F2,在内层滚动体4和外两层滚动体5的法向压力下,其中圈承载的力是力学定义的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通过与平衡套6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6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在平衡套6的内圆周中部设有一圈定位台肩6-1,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通过小直径端的外圆周与平衡套6的外圆周同轴心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轨道截面形状为球角接触形轨道。
实施例5:
如图9所示的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外层滚动体5和一组双列角接触球成品轴承8,双半变径中圈1大直径端的内圆周设置一组双列角接触球成品轴承8,双半变径中圈1小直径端外圆周上设有一圈滚动体轨道2,并使中圈大直径端内圆周双列角接触球成品轴承8外套圈滚动体轨道的直径D1大于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滚动体轨道2的直径D2,中圈轴向断面在成品轴承8外套圈与小圆周端滚动体之间变径;中间层套圈厚度均匀,重要的是:在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使双列角接触球成品轴承8的外套圈与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滚动体两相切点之间的中圈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其中圈承载的拉力是力学定义的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与双列角接触球成品轴承8的外套圈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直接通过大直径端的内圆周与同一个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外套圈的外圆周同轴心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轨道截面形状为球形角接触。
实施例6:
如图10所示的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它由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两组成品轴承7和一组双列角接触球成品轴承8组成,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大圆周端的内圆周共同设置一组双列角接触球成品轴承8,小圆周端的外圆周各设置一组成品轴承7,并使中圈内圆周上成品轴承8滚动体轨道的直径D1大于中圈外圆周上成品轴承7滚动体轨道的直径D2,双半变径中圈厚度均匀,双半变径中圈轴向断面在内层双列角接触球成品轴承8外套圈与外层成品轴承7的内套圈之间变径,重要的是:使双半变径中圈在内层成品轴承8的外套圈与外层成品轴承7内套圈两相切点之间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其双半变径中圈承载的拉力是力学定义的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
圈1通过与双列角接触球成品轴承8的外套圈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直接通过大直径端的内圆周与双列角接触球成品轴承8的外
套圈的外圆周同轴心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每组成品轴承7和双列角接触球成品轴承8均为球角接触轴承。
实施例7:
如图11所示的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双半变径中圈1、两组成品轴承7、外层滚动体5和平衡套6;其特征是:每个双半变径中圈1大直径端延长,
大直径端的内圆周设置一组成品轴承7,每个双半变径中圈1小直径端外圆周上各设置一层滚动体5,并使中圈大直径端内圆周成品轴承7外套圈滚动体轨道的直径D1大于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成品轴承滚动轨道的直径D2,变径中圈的轴向断面显示:中圈厚度均匀,轴向断面在成品轴承7外套圈与小直径端滚动体5之间变径;重要的是:在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使中圈大直径端内圆周成品轴承7的外套圈与中圈小直径端滚动体5两相切点之间的中圈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其中圈承载的拉力是力学定义的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与平衡套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Claims (11)

1.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两层滚动体和平衡套;其特征是:每个双半变径中圈的内、外圆周上轴向间隔距离分别设有滚动体轨道,变径中圈的轴向断面显示:中圈厚度均匀,在两层滚动体之间轴向沿两层滚动体的圆周弧度变径,将中圈由直筒形制成波纹管状的变径中圈,其双半变径中圈的变径尺度应使内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大于外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即: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的两层滚动体圆周轨道槽的直径在圆周轨道的直径线上相互交错,
中圈通过变径过程将两层滚动体由传统的径向排列在中圈圆周的内、外两侧转变为轴向排列在中圈变径后形成的波纹管状的内、外凹槽两侧,使变径中圈与内、外两层滚动体相切点之间形成切线关系,即: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在内、外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其中圈承载的力是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双半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与平衡套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在平衡套的外圆周中部设有一圈定位台肩,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大直径端的内圆周与平衡套的外圆周同轴心相互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轨道截面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其特征是:所述内层滚动体为两组成品轴承,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大直径端延长,大直径端的内圆周设置一组成品轴承,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各设置一层外层滚动体,并使中圈大直径端内圆周成品轴承外套圈滚动体轨道的直径大于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成品轴承滚动轨道的直径。
3.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两层滚动体和平衡套;其特征是:每个双半变径中圈的内、外圆周上轴向间隔距离分别设有滚动体轨道,变径中圈的轴向断面显示:中圈厚度均匀,在两层滚动体之间轴向沿两层滚动体的圆周弧度变径;将中圈由直筒形制成波纹管状的变径中圈,其双半变径中圈的变径尺度应使内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大于外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即: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的两层滚动体圆周轨道槽的直径在圆周轨道的直径线上相互交错,
中圈通过变径过程将两层滚动体由传统的径向排列在中圈圆周的内、外两侧转变为轴向排列在中圈变径后形成的波纹管状的内、外凹槽两侧,使变径中圈与内、外两层滚动体相切点之间形成切线关系,即: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在内、外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其中圈承载的力是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双半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与平衡套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在平衡套的内圆周中部设有一圈定位台肩,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大直径端的外圆周与平衡套的内圆周同轴心相互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轨道截面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其特征是:所述滚动体为四组成品轴承,每个双半变径中圈的大直径端的内圆周设置一组成品轴承,小直径端延长,每个小直径端的外圆周设置一组成品轴承,并使中圈内圆周内成品轴承滚动体轨道的直径大于中圈外圆周上成品轴承滚动体轨道的直径,每组成品轴承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轴承。
5.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两层滚动体和平衡套;其特征是:每个双半变径中圈的内、外圆周上轴向间隔距离分别设有滚动体轨道,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的小直径端延长,变径中圈的轴向断面显示:中圈厚度均匀,在两层滚动体之间轴向沿两层滚动体的圆周弧度变径;将中圈由直筒形制成波纹管状的变径中圈,其双半变径中圈的变径尺度应使内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大于外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即: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的两层滚动体圆周轨道槽的直径在圆周轨道的直径线上相互交错,
中圈通过变径过程将两层滚动体由传统的径向排列在中圈圆周的内、外两侧转变为轴向排列在中圈变径后形成的波纹管状的内、外凹槽两侧,使变径中圈与内、外两层滚动体相切点之间形成切线关系,即: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在内、外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其中圈承载的力是力学定义的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双半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与平衡套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在平衡套的内圆周中部设有一圈定位台肩,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小直径端延长段的外圆周与平衡套的内圆周同轴心相互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轨道截面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6.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两层滚动体和平衡套;其特征是:所述外层滚动体为两组成品轴承,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小直径端延长,在小直径端的外圆周各设置一组成品轴承,大圆周端的内圆周设置滚动体轨道,并使中圈内圆周上滚动体轨道的直径大于中圈外圆周上成品轴承滚动体轨道的直径,变径中圈的轴向断面显示:中圈厚度均匀,中圈轴向断面在成品轴承内套圈与内层滚动体之间变径;在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使中间层套圈在内层滚动体与外层成品轴承内套圈两相切点之间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其中圈承载的拉力是力学定义的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与平衡套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小直径端延长段的外圆周与平衡套的内圆周同轴心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组成品轴承和滚动体滚道的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7.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大直径端的外圆周设有平衡套插装座的双半变径中圈、内外两层滚动体和平衡套;其特征是:每个双半变径中圈的内、外圆周上轴向间隔距离分别设有滚动体轨道,变径中圈的轴向断面显示:中圈厚度均匀,在两层滚动体之间轴向沿两层滚动体的圆周弧度变径;将中圈由直筒形制成波纹管状的变径中圈,其双半变径中圈的变径尺度应使内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大于外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即: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的两层滚动体圆周轨道槽的直径在圆周轨道的直径线上相互交错,
中圈通过变径过程将两层滚动体由传统的径向排列在中圈圆周的内、外两侧转变为轴向排列在中圈变径后形成的波纹管状的内、外凹槽两侧,使变径中圈与内、外两层滚动体相切点之间形成切线关系,即: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在内、外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其中圈承载的力是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双半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与平衡套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分别在大直径端的外圆周上设置平衡套插装座,平衡套插装座的另一端设置平衡套插装定位抬肩,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设置在大直径端外圆周上的平衡套插装座与平衡套同轴心相互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及轨道截面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8.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大直径端的内圆周设有平衡套插装座的双半变径中圈、内外两层滚动体和平衡套;其特征是:每个双半变径中圈的内、外圆周上轴向间隔距离分别设有滚动体轨道,变径中圈的轴向断面显示:中圈厚度均匀,在两层滚动体之间轴向沿两层滚动体的圆周弧度变径;将中圈由直筒形制成波纹管状的变径中圈,其双半变径中圈的变径尺度应使内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大于外层滚动体圆周轨道的直径,即: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的两层滚动体圆周轨道槽的直径在圆周轨道的直径线上相互交错,
中圈通过变径过程将两层滚动体由传统的径向排列在中圈圆周的内、外两侧转变为轴向排列在中圈变径后形成的波纹管状的内、外凹槽两侧,使变径中圈与内、外两层滚动体相切点之间形成切线关系,即: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在内、外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其中圈承载的力是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双半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与平衡套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平衡套为圆筒形的套筒结构,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分别在大直径端的内圆周上设置平衡套插装座,平衡套插装座的另一端设置平衡套插装定位抬肩,两个双半变径中圈通过设置在大直径端内圆周上的平衡套插装座与平衡套同轴心相互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及轨道截面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9.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设有平衡套插装座的双半变径中圈、内外两层滚动体,其特征是:两个大直径端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平衡套插装座的双半变径中圈,通过大直径端内、外圆周上分别设置平衡套插装座同轴心相互插接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内、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及轨道截面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10.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包括:两个双半变径中圈、外层滚动体和一组双列滚动体的成品轴承;其特征是:双半变径中圈大直径端的内圆周设置一组双列滚动体的成品轴承,双半变径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设有一圈滚动体轨道,并使中圈大直径端内圆周成品轴承外套圈滚动体轨道的直径大于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滚动体轨道的直径,变径中圈的轴向断面显示:中圈厚度均匀,轴向断面在成品轴承外套圈与小圆周端滚动体之间变径;在两层滚动体的法向压力下,使成品轴承的外套圈与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滚动体两相切点之间的中圈形成一条切向拉力线,其中圈承载的拉力是力学定义的切向拉力,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所承载的拉力和平衡作用是两个双半变径中圈与双列滚动体的成品轴承外套圈同轴心组合后的力学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两个双半变径中圈直接通过大直径端的内圆周与同一个双列滚动体成品轴承的外套圈同轴心插接,组合为一体,保持高度的同心度和刚度,形成平衡组合式的变径中圈,
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设置的滚动体轨道截面形状为深沟球形、球角接触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其特征是:所述外层滚动体为两组成品轴承,双半变径中圈大直径端的内圆周设置一组双列滚动体的成品轴承,每个双半变径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各设置一组成品轴承,并使中圈大直径端内圆周成品轴承外套圈滚动体轨道的直径大于中圈小直径端外圆周上成品轴承滚动轨道的直径。
CN201621093839.5U 2016-09-30 2016-09-30 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 Active CN2070339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93839.5U CN207033989U (zh) 2016-09-30 2016-09-30 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93839.5U CN207033989U (zh) 2016-09-30 2016-09-30 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33989U true CN207033989U (zh) 2018-02-23

Family

ID=61471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93839.5U Active CN207033989U (zh) 2016-09-30 2016-09-30 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339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7242A (zh) * 2021-07-05 2021-10-29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一种检测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力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7242A (zh) * 2021-07-05 2021-10-29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一种检测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力的方法
CN113567242B (zh) * 2021-07-05 2022-02-18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一种检测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力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89339B (zh) 大型卧式摆线减速器
Heathcote The ball bearing: in the making, under test and on service
CN102889341B (zh) 大型星轮齿轮箱
CN102192279B (zh) 土压平衡盾构机摆线减速器
CN103906935B (zh) 用于作业机械的回转连接结构
KR20080091246A (ko) 3열 비대칭 구름 베어링
CN108081872B (zh) 基于内凹六边形负泊松比支撑结构的非充气轮胎
CN207033989U (zh) 轴承用承载拉力的平衡组合式双半变径中圈
CN102192274B (zh) 矿磨机锥齿-摆线大传动比减速器
CN203079610U (zh) 短轴式卷扬提升式升船机用卷筒装置
CN106326570A (zh) 球、锥混合双列轮毂轴承最佳预紧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MX2013012035A (es) Rodamiento grande.
CN101379310B (zh) 多列的滚动轴承
CN103357799A (zh) 轧制制造复杂形状环形元件的设备
CN202029639U (zh) 轮子
US9566624B2 (en) Support roller
CN103089820B (zh) 用于圆柱形滚动体的径向保持架,尤其是滚针轴承保持架
CN102825170A (zh) 无扭矩滚压式调直机
CN106050312A (zh) 周向拉杆转子所用的轮盘、周向拉杆转子及燃气轮机
CN103089821A (zh) 用于圆柱形滚动体的径向保持架,尤其是滚针轴承保持架
CN102889340B (zh) 大型立式摆线减速器
CN202719091U (zh) 变速比装置
CN103567335B (zh) 斜盘式等速模具
CN202921842U (zh) 斜盘式等速模具
CN210945917U (zh) 一种锥面梭子轨道副和圆织机梭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