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19499U - 散热器与散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与散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19499U
CN207019499U CN201720952906.2U CN201720952906U CN207019499U CN 207019499 U CN207019499 U CN 207019499U CN 201720952906 U CN201720952906 U CN 201720952906U CN 207019499 U CN207019499 U CN 2070194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cooling tube
pipe
heat
seal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5290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路尔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Tsinghua Taihao Sanbo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Tsinghua Taihao Sanbo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Tsinghua Taihao Sanbo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Tsinghua Taihao Sanbo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5290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194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19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194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与散热设备,涉及散热技术领域。该散热器包括导热体、密封管、冷却管、进水管以及出水管,该导热体设置于该密封管的内部,该密封管与该冷却管交错排布,该进水管的一端与该冷却管的一端导通,该出水管的一端与该冷却管的另一端导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与散热设备能够实现无需提供额外的能源进行散热,并且能够实现快速散热的效果。

Description

散热器与散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器与散热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制造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散热设备进入人们的视线中,其中,散热设备的散热能力一直是人们的关注重点。
目前在散热器散热设计时,一般有两种结构,一种为安装在发动机的前端,通过发动机带动冷却风扇,为散热器提供冷却空气,将散热器表面散热片热量与冷却空气进行热交换;另一种为散热器与发动机分体式安装,在散热器的散热芯体部位安装散热风机,通过外部提供电源,带动风机提供冷却空气,实现热交换。第一种情况,为达到散热的目的,需发动机提供动力,带动风扇搅动空气进行热交换,需消耗发动机机械能。第二种情况,通过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风扇搅动空气进行热交换,需消耗一定电能量,实现散热要求。以上两种方式,要达到散热的目的都需要带动风扇运转,并且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如在厢体内使用时,需预留进排风风道,保障散热需求,由于风道的存在,无法将厢体密封,从而达到静音的目的。且两种散热器交换的热量无法快速远距离扩散,使得散热能力较弱,由于红外扫描装置能够根据热量扫描出散热设备的内部结构,所以无法实现红外隐身,从而可能导致散热设备的内部结构被他窃取。
有鉴于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以实现快速散热的效果,且无需消耗外部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设备,以实现快速散热的效果,且无需消耗外部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散热器的散热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方面,本实施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导热体、密封管、冷却管、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导热体设置于所述密封管的内部,所述密封管与所述冷却管交错排布,所述密封管与所述冷却管紧密连接,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管的一端导通,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管的另一端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密封管均为折线形,且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密封管的形状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密封管均为波浪形,且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密封管的形状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一水室与第二水室,所述第一水室分别与所述冷却管的一端、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导通,所述第二水室分别与所述冷却管的另一端、所述出水管的一端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还包括加水口与放水口,所述加水口与所述第一水室导通,所述放水口与所述第二水室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体包括液态热超导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液态热超导介质为无机液态热超导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还包括外壳,所述密封管与所述冷却管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均穿过所述外壳。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还包括接头,所述接头安装于所述外壳外且穿过所述外壳与所述密封管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散热设备,所述散热设备包括本体、水泵以及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导热体、密封管、冷却管、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导热体设置于所述密封管的内部,所述密封管与所述冷却管交错排布,所述密封管与所述冷却管紧密连接,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管的一端导通,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管的另一端导通,所述本体内设置有冷却室,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分别与所述冷却室导通,所述水泵安装于所述本体的内部,且所述水泵与所述进水管或所述出水管连接。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与散热设备,该散热器包括导热体、密封管、冷却管、进水管以及出水管,导热体设置于密封管的内部,密封管与冷却管交错排布,进水管的一端与冷却管的一端导通,出水管的一端与冷却管的另一端导通,通过进水管与出水管可以与散热设备内部导通,从而使散热设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至冷却管内的液体中,同时,冷却管内的液体能够在机械内部、进水管、密封管以及出水管之间流动,当冷却管的液体流动至冷却管时,冷却管与密封管之间会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冷却管内液体的热量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至密封管内的导热体,通过导热体进行散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与散热设备能够实现无需提供额外的能源进行散热,并且能够实现快速散热的效果。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处于第一视角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处于第二视角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冷却管与密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冷却管与密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设备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散热器;111-散热装置;1111-导热体;1112-密封管;112-冷却管;113-进水管;114-出水管;115-第一水室;116-第二水室;117-加水口;118-放水口;119-外壳;120-接头;200-散热设备;210-本体;220-冷却室;230-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处于第一视角的散热器10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处于第二视角的散热器100,请参阅图1与图2,该散热器100包括散热装置111(图1与图2未标出)、冷却管112、进水管113、出水管114、第一水室115、第二水室116以及外壳119,散热装置111与冷却管112交错排布,第一水室115分别与冷却管112的一端、进水管113的一端导通,第二水室116分别与冷却管112的另一端、出水管114的一端导通,密封管1112、冷却管112、第一水室115以及第二水室116均设置于外壳119内,进水管113与出水管114的另一端均穿过外壳119。
具体地,请参阅图3,散热装置111包括密封管1112与导热体1111,导热体1111设置于密封管1112的内部,密封管1112与冷却管112交错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导热体1111为液态热超导介质,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态热超导介质为无机液态热超导介质。当然地,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它散热能力较强的导热体1111,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做任何限定。
无机液态热超导介质为多种无机元素的混合物,在制作本实施例提供的导热体1111与密封管1112时,采用多种无机元素的混合物作为主要导热介质注入到密封管1112的腔体内,经密封成型后,形成具有高速传热性能的散热装置111。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热体1111为液态的混合物,在受热时以分子振荡为主要传热形式,将热量沿密封管1112与冷却管112接触的一端传递至密封管1112的另一端,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11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热传热速度快,自元件一端加热,数秒钟就可将热量传递到另一端。
第二,传热能力远高于金属材料,热阻趋于零,元件轴向温差趋于零。
第三,导热系数高,传热能力大当量导致系数14MW/m·℃,是纯银的3.2万倍。轴向热流密度27.2MW/m,径向热流密度158kW/m2。
第四,安全性高,工作时元件内腔压力低,不会发生高温爆管,从而保证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11的正常运行。
第五,使用寿命长,元件介质自身能够有效抑制氢、氧的产生,与常用金属材料不发生化学反应,不产生不凝性气体,可以保持不低于1l万小时稳定运行。
通过设置散热装置111,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100的散热能力明显增强,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风扇等外加散热装置设进行散热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100在散热的过程中无需消耗能源,并且不会产生噪声。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管112内装有用于导热的液体,例如水或防冻液等液体。为了使冷却管112与散热装置111之间进行有效的热交换,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100采用翅式结构,即冷却管112与密封管1112均设置为弯折的形状。
作为本实施例实现的一种实现方式,冷却管112与密封管1112均为折线形,且冷却管112与密封管1112的形状匹配,从而使得密封管1112与冷却管112紧贴,当冷却管112中有较热的液体流过时,液体首先将热量传递给冷却管112的管壁,再由冷却管112的管壁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至密封管1112,并最终将热量传递至导热体1111,从而实现散热。并且,相对于线接触的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折线形的接触方式使得冷却管112与密封管1112的接触面积更大,使得热量传递更加迅速,从而利于将热量传导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100外。
请参阅图4,作为本实施例实现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冷却管112与密封管1112均为波浪形,且冷却管112与密封管1112的形状匹配,从而使得密封管1112与冷却管112紧贴,当冷却管112中有较热的液体流过时,液体首先将热量传递给冷却管112的管壁,再由冷却管112的管壁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至密封管1112,并最终将热量传递至导热体1111,从而实现散热。并且,相对于线接触的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波浪形的接触方式使得冷却管112与密封管1112的接触面积更大,使得热量传递更加迅速,从而利于将热量传导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100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强冷却管112与密封管1112之间的热传递能力,冷却管112与密封管1112均采用铝质材料制作而成。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将散热装置111中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100的外部,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100还包括接头120,接头120安装于外壳119外且穿过外壳119与密封管1112连,从而使密封管1112内的导热体1111将热量传递至靠近接头120的一端,然后通过接头120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器100的外部,从而实现了将热量快速的传递到远距离进行释放。
为了实现储液的目的,以便于液体在冷却管112内的循环流动,本实施例的散热器100设置了第一水室115与第二水室116,从而保证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100内有足够的液体流动,从而使得散热能力较强。
不仅如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冷却管112或其它管道可能出现漏液的情况的出现,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液体。不仅如此,若不更换冷却管112内的液体,而持续使用冷却管112内的液体进行热量的传递,则可能导致液体自身产生氢、氧,与金属冷却管112化学反应,影响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100的使用寿命。有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100还包括加水口117与放水口118,加水口117与第一水室115导通,放水口118与第二水室116导通。并且,当该散热器100正常放置时,加水口117位于散热器100的顶部,放水口118位于散热器100的底部。当散热器100使用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可打开放水口118,将冷却管112内的液体放出,然后再关闭放水口118,从加水口117出加入新的液体,完成冷却管112内液体的更换,从而延长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10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散热器100密封的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100在加工时会在恒温恒湿车间组装后真空炉钎焊,从而使散热器100达到全密封效果。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散热设备200,该散热设备200包括本体210、水泵230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100,本体210内设置有冷却室220,进水管113与出水管114分别与冷却室220导通,水泵230安装于本体210的内部,且水泵230与进水管113或出水管114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1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100的结构与功能均相同,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不再多散热器100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设备200的具体散热原理为:
冷却室220、进水管113、第一水室115、冷却管112、第二水室116、出水管114首尾连接,从而形成一环形通路,使液体能够在通路内部循环流动,并且水泵230能够为液体的流动提供动力源。当散热设备200工作时会产生热量,从而使冷却室220内的液体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后的液体流动至冷却室220时,能够与散热装置111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了散热的功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设备200能够实现有效的散热,从而使散热设备200的内部不会聚集较多的热量,实现了红外隐身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与散热设备,该散热器包括导热体、密封管、冷却管、进水管以及出水管,导热体设置于密封管的内部,密封管与冷却管交错排布,进水管的一端与冷却管的一端导通,出水管的一端与冷却管的另一端导通,通过进水管与出水管可以与散热设备内部导通,从而使散热设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至冷却管内的液体中,同时,冷却管内的液体能够在机械内部、进水管、密封管以及出水管之间流动,当冷却管的液体流动至冷却管时,冷却管与密封管之间会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冷却管内液体的热量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至密封管内的导热体,通过导热体进行散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与散热设备能够实现无需提供额外的能源进行散热,并且能够实现快速散热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导热体、密封管、冷却管、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导热体设置于所述密封管的内部,所述密封管与所述冷却管交错排布,所述密封管与所述冷却管紧密连接,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管的一端导通,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管的另一端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密封管均为折线形,且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密封管的形状匹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密封管均为波浪形,且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密封管的形状匹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一水室与第二水室,所述第一水室分别与所述冷却管的一端、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导通,所述第二水室分别与所述冷却管的另一端、所述出水管的一端导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加水口与放水口,所述加水口与所述第一水室导通,所述放水口与所述第二水室导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包括液态热超导介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热超导介质为无机液态热超导介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外壳,所述密封管与所述冷却管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均穿过所述外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接头,所述接头安装于所述外壳外且穿过所述外壳与所述密封管连接。
10.一种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设备包括本体、水泵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器,所述本体内设置有冷却室,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分别与所述冷却室导通,所述水泵安装于所述本体的内部,且所述水泵与所述进水管或所述出水管连接。
CN201720952906.2U 2017-08-01 2017-08-01 散热器与散热设备 Active CN2070194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52906.2U CN207019499U (zh) 2017-08-01 2017-08-01 散热器与散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52906.2U CN207019499U (zh) 2017-08-01 2017-08-01 散热器与散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19499U true CN207019499U (zh) 2018-02-16

Family

ID=61477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52906.2U Active CN207019499U (zh) 2017-08-01 2017-08-01 散热器与散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194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1357A (zh) * 2017-08-01 2017-12-01 江西清华泰豪三波电机有限公司 散热器与散热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1357A (zh) * 2017-08-01 2017-12-01 江西清华泰豪三波电机有限公司 散热器与散热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51857B (zh) 一种芯片冷却系统
CN101922778B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空调装置
CN110456893A (zh) 一种增强型浸泡式冷却机箱
CN201844486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空调装置
CN204795958U (zh) 一种高效冷却水箱
CN207019499U (zh) 散热器与散热设备
WO2018176535A1 (zh) 一种新型机械泵液冷散热系统
CN107509362A (zh) 一种相变冷却型电子机箱
CN201742673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05784670U (zh) 一种高效冷凝装置
CN207939940U (zh) 一种采用超导热管散热的集装箱
CN204921449U (zh) 一种热水循环泵泵轴
CN105261597B (zh) 一种管道散热模组
CN104185324A (zh) 一种电磁加热设备的闭式循环散热系统
CN104879315B (zh) 一种利用热管冷却的热水循环泵泵轴
CN110784069A (zh) 一种基于气-液相变的电机定子铁芯冷却结构及定子铁芯、电机和电机冷却方法
CN208242072U (zh) 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
CN107421357A (zh) 散热器与散热设备
CN207705184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10351966U (zh) 一种新型环保冷却装置
CN209726884U (zh) 一种实现滴状凝结的热管
CN105041706B (zh) 一种热水循环泵泵轴
CN114518005A (zh) 管道壁面套管式冷却循环散热方法
CN106231871A (zh) 一种电动车辆控制器的散热装置
CN207819633U (zh) 一种基于相变散热结构的新能源汽车用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