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12415U - 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及其散热组件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及其散热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12415U
CN207012415U CN201721421847.2U CN201721421847U CN207012415U CN 207012415 U CN207012415 U CN 207012415U CN 201721421847 U CN201721421847 U CN 201721421847U CN 207012415 U CN207012415 U CN 2070124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ng tube
radiating
shell
tube
dissipat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2184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继前
胡光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142184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124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124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124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及其散热组件,散热组件包括内部散热管及外壳散热管,红外发射组件通电后会同时产生热能和红外线,动力源驱动风扇转动产生气流,气流将红外发射组件产生的热能和红外线导向内部散热管,内部散热管两端开口且呈中空状,因此内部散热管的内壁可以增大与热能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传导热量,同时内部散热管起导向作用,气流将热能和红外线导向内部散热管。外壳散热管套设在内部散热管的外部,因此外壳散热管进一步传导热量,外壳散热管的侧壁上还开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孔,因此结合接触散热+空气散热的方式,可以达到三重散热的效果,散热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及其散热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理疗仪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及其散热组件。
背景技术
便携式红外理疗仪不仅能够随身携带,而且能够对人体进行精准理疗,具有红外效率高、理疗效果强的特点,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在便携式红外理疗仪中,产生红外线的电热丝在通电后会同时产生很多的热量,传统的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在散热效果方面不甚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散热效果较好的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及其散热组件。
一种便携式红外理疗仪的散热组件,包括:
内部散热管,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状;及
外壳散热管,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状,所述外壳散热管套设在所述内部散热管的外部,使所述内部散热管完全收容于所述外壳散热管的内部,且所述外壳散热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孔,所述散热孔贯穿所述外壳散热管的内壁与外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部散热管包括第一散热管及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一散热管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内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管位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一端,所述第一散热管与所述第二散热管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散热管的外径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外径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内径,所述第一散热管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散热管,使所述第一散热管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散热管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内径,所述第一散热管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散热管内,所述第一散热管的外壁贴附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内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长度,所述第二散热管套设于所述第一散热管外,使所述第一散热管完全收容于所述第二散热管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散热管的内壁上设有定位筋,所述定位筋用于防止所述内部散热管与所述外壳散热管之间相互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筋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筋沿径向间隔分布于所述外壳散热管的内壁,单个所述定位筋沿所述外壳散热管的轴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散热管包括固定部、散热部及导向部,所述散热部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导向部之间,所述固定部用于与壳体相固定,所述散热部用于散热,所述散热孔开设于所述散热部上,所述导向部的直径沿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包括多个侧壁,多个侧壁首尾相连围成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状的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具有多条相互平行的棱线,所述固定部的横截面图形与所述散热部的横截面图形大致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散热孔沿所述外壳散热管的轴向排列分布,单个所述散热孔沿所述外壳散热管的径向延伸。
一种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状;
如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一端;
红外发射组件,用于产生红外线,所述红外发射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
风扇及动力源,所述动力源驱动所述风扇转动产生气流,气流将所述红外发射组件产生的热能和红外线导向所述内部散热管。
上述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及其散热组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红外发射组件通电后会同时产生热能和红外线,动力源驱动风扇转动产生气流,气流将红外发射组件产生的热能和红外线导向内部散热管,内部散热管两端开口且呈中空状,因此内部散热管的内壁可以增大与热能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传导热量,同时内部散热管起导向作用,气流将热能和红外线导向内部散热管。外壳散热管套设在内部散热管的外部,因此外壳散热管进一步传导热量,外壳散热管的侧壁上还开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孔,因此结合接触散热+空气散热的方式,可以达到三重散热的效果,散热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的便携式红外理疗仪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便携式红外理疗仪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分解图;
图4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散热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散热组件的正视图;
图7为图4所示散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8为图4所示散热组件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请参阅图1及图2,为一实施方式中的便携式红外理疗仪10,包括壳体100、散热组件200、红外发射组件300、风扇400及动力源500。壳体100的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状,散热组件200位于壳体100的一端。具体地,壳体100包括第一外壳110及第二外壳120,第一外壳110与第二外壳120组装后形成壳体100。
具体地,散热组件200包括内部散热管210及外壳散热管220,内部散热管210的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状,外壳散热管220的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状。外壳散热管220套设在内部散热管210的外部,使内部散热管210完全收容于外壳散热管220的内部,且外壳散热管22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孔221,散热孔221贯穿外壳散热管220的内壁与外壁。
内部散热管210与外壳散热管220均为金属散热管,金属散热管具备较好的导热性能,能够实现高效率的散热。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内部散热管210和外壳散热管220还可以为其它具有较好散热性能的材质制成。
请参阅图1,具体到图1及图2所示实施方式中,内部散热管210包括第一散热管211及第二散热管212,第一散热管211的内径小于第二散热管212的内径,第一散热管211的外径与第二散热管212的外径相同。第一散热管211与第二散热管212一体成型,第一散热管211位于第二散热管212的一端,第一散热管211位于靠近红外发射组件300的那端,第二散热管212位于远离红外发射组件300的那端,第一散热管211的长度大于第二散热管212的长度。
红外发射组件300用于产生红外线,红外发射组件300收容于壳体100内。风扇400及动力源500也收容于壳体100内,动力源500驱动风扇400转动产生气流,气流将红外发射组件300产生的热能和红外线导向内部散热管210,并经过内部散热管210排出。动力源500可以为电机,电机通过固定架固定于壳体200的内侧壁上。风扇400可以为轴流风扇,吸入外界空气在壳体100内形成气流。
例如,红外发射组件通电后加热时可释放可见光,远红外加热器电热丝的外部覆盖一层稀土元素为主的烧结物,电热丝产生的热量加热烧结物,改变热辐射光线的频率范围,波长在3至30微米之间属于中长波,电阻值在40到200欧姆以内。在内部散热管210的内壁上涂布具有理疗功效的涂料,涂料释放的负离子、纳米银离子等也随气流一起导出。
上述便携式红外理疗仪10及其散热组件2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红外发射组件300通电后会同时产生热能和红外线,动力源500驱动风扇400转动产生气流,气流将红外发射组件300产生的热能和红外线导向内部散热管210,内部散热管210两端开口且呈中空状,因此内部散热管210的内壁可以增大与热能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传导热量,同时内部散热管210起导向作用,气流将热能和红外线导向内部散热管210。外壳散热管220套设在内部散热管210的外部,因此外壳散热管220进一步传导热量,外壳散热管220的侧壁上还开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孔221,因此结合接触散热+空气散热的方式,可以达到三重散热的效果,散热效果较好。
请参阅图3,在图3所示的散热组件200中,第一散热管211的内径小于第二散热管212的内径,第一散热管211的外径也小于第二散热管212的内径,且第一散热管211的一端伸入第二散热管212内,使第一散热管211部分收容于第二散热管212内。此时,第一散热管211的外壁与第二散热管212的内壁可以直接贴附,也可以通过定位筋贴附。
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散热管211的内径小于第二散热管212的内径,第一散热管211的外径也小于第二散热管212的内径,且第一散热管211的一端伸入第二散热管212内,第一散热管211的外壁贴附于第二散热管212的内壁上。
还有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管211的长度小于第二散热管212的长度,第二散热管212套设于第一散热管211外,使第一散热管211完全收容于第二散热管212内。这种结构的散热组件200经过第一散热管211、第二散热管212和外壳散热管220形成的三重接触散热方式,散热效果进一步提高。
请参阅图4至图8,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内部散热管210为内径与外径均相等的管状结构,内部散热管210完全收容于外壳散热管220内。
外壳散热管220的内壁上设有定位筋222,定位筋222用于防止内部散热管210与外壳散热管220之间相互移动。具体地,定位筋222为多个,多个定位筋222沿径向间隔分布于外壳散热管220的内壁,单个定位筋222沿外壳散热管220的轴向延伸。
外壳散热管220包括固定部223、散热部224及导向部225,散热部224位于固定部223与导向部225之间,固定部223用于与壳体100相固定,散热部224用于散热,散热孔221开设于散热部224上。导向部225的直径沿远离固定部223的方向逐渐减小,因此使红外线在导出时,产生逐渐聚集的趋势。
散热部224包括多个侧壁2241,多个侧壁2241首尾相连围成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状的管状结构。管状结构具有多条相互平行的棱线2242,固定部223的横截面图形与散热部224的横截面图形大致相同。因此,当固定部223与壳体100相互固定时,可以通过横截面图形相似的卡扣直接扣合,方便快捷,固定牢靠。
多个散热孔221沿外壳散热管220的轴向排列分布,单个散热孔221沿外壳散热管220的径向延伸。具体地,散热部224的相互对称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一排散热孔221,通过与空气接触的方式有效将红外发射组件300产生的热能散发出去。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红外理疗仪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部散热管,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状;及
外壳散热管,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状,所述外壳散热管套设在所述内部散热管的外部,使所述内部散热管完全收容于所述外壳散热管的内部,且所述外壳散热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孔,所述散热孔贯穿所述外壳散热管的内壁与外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散热管包括第一散热管及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一散热管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管位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一端,所述第一散热管与所述第二散热管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散热管的外径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外径相同;或
所述第一散热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内径,所述第一散热管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散热管,使所述第一散热管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散热管内;或
所述第一散热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内径,所述第一散热管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散热管内,所述第一散热管的外壁贴附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长度,所述第二散热管套设于所述第一散热管外,使所述第一散热管完全收容于所述第二散热管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散热管的内壁上设有定位筋,所述定位筋用于防止所述内部散热管与所述外壳散热管之间相互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筋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筋沿径向间隔分布于所述外壳散热管的内壁,单个所述定位筋沿所述外壳散热管的轴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散热管包括固定部、散热部及导向部,所述散热部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导向部之间,所述固定部用于与壳体相固定,所述散热部用于散热,所述散热孔开设于所述散热部上,所述导向部的直径沿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包括多个侧壁,多个侧壁首尾相连围成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状的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具有多条相互平行的棱线,所述固定部的横截面图形与所述散热部的横截面图形大致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孔沿所述外壳散热管的轴向排列分布,单个所述散热孔沿所述外壳散热管的径向延伸。
10.一种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状;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一端;
红外发射组件,用于产生红外线,所述红外发射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
风扇及动力源,所述动力源驱动所述风扇转动产生气流,气流将所述红外发射组件产生的热能和红外线导向所述内部散热管。
CN201721421847.2U 2017-10-27 2017-10-27 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及其散热组件 Active CN2070124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21847.2U CN207012415U (zh) 2017-10-27 2017-10-27 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及其散热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21847.2U CN207012415U (zh) 2017-10-27 2017-10-27 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及其散热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12415U true CN207012415U (zh) 2018-02-16

Family

ID=61478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21847.2U Active CN207012415U (zh) 2017-10-27 2017-10-27 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及其散热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124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38022U (zh) 远红外灯陶瓷理疗电吹风
CN105042651B (zh) 微波炉
CN207012415U (zh) 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及其散热组件
CN108426296B (zh) 一种高效电热膜取暖器
CN106196245B (zh) 一种速热电暖器
KR200458891Y1 (ko) 열풍 토출형 나노 카본 히터
CN106016432B (zh) 一种高热防烫电暖器
CN207949221U (zh) 一种基于石墨烯技术的速热远红外电吹风
CN204005398U (zh) 前端散热式的led照明灯
CN205979220U (zh) 一种led防爆灯
CN107596576B (zh) 便携式红外理疗仪
KR20070104875A (ko) 근적외선을 이용한 순간온수기
CN106705251A (zh) 一种智能净暖器系统
CN106196249B (zh) 一种散热片
CN206420064U (zh) 一种智能净暖器系统
CN109990372A (zh) 一种石墨烯电暖器
CN209415567U (zh) 一种踢脚线式电取暖器
CN207990561U (zh) 一种高效的灯具太阳花散热器
CN207024410U (zh) 便携式红外理疗仪及其红外发射组件
KR200455553Y1 (ko) 열풍 토출형 나노 카본 히터
CN209302038U (zh) 远红外超高频康复调理机
CN108800287A (zh) 一种太阳能取暖器
CN219995561U (zh) 一种电加热系统
JP3229546U (ja) Ptcセラミック加熱ドライヤー
CN203517448U (zh) Led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