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06928U - 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006928U CN207006928U CN201720542704.0U CN201720542704U CN207006928U CN 207006928 U CN207006928 U CN 207006928U CN 201720542704 U CN201720542704 U CN 201720542704U CN 207006928 U CN207006928 U CN 2070069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box
- superconducting
- direct combustion
- chopp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涉及余热回收设备领域,包括进水装置、出水装置、分水装置和空液换热装置,分水装置设置在空液换热装置上并分别与进水装置和出水装置连接,进水装置用于接收余热液体并送入分水装置。空液换热装置包括多根超导管和换热框架,换热框架具有一空气流通腔,以供空气流通,多根超导管设置在空气流通腔内且并列排布在换热框架上,每根超导管的两端均与分水装置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纤短切直燃燃烧炉空气预热系统对余热液体的热量进行了更有效的回收利用,提高了天然气的利用率,减少了天然气消耗,减轻了对环境的热污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能源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天然气在我国能源革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的能源。如今在我国天然气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大约为6%,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16年我国消费天然气大概为2.6亿吨标准煤。天然气毫无疑问是未来替代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不二之选。
现有的天然气燃烧设备通常没有尾气余热回收设计,同时现有的天然气燃烧设备的燃烧效率低下,天然气的利用率比较低,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玻纤行业,天然气的燃烧投入尤为明显,设计一种既能提高天然气的燃烧效率,又能减少对环境热污染的实用新型成为一种迫在眉睫的需求。
鉴于此,发明人联想到若能够把提高天然气燃烧效率以及天然气尾气余热回收相结合则一举两得,即避免了对环境的热污染,又提高了天然气利用率,节约了成本。此设备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石油、化工、玻纤、化纤、机械、钢铁等领域,使天然气在工业领域的利用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为解决煤改气产生的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提供一种方法。经发明人调研发现,现有的天然气余热回收系统中对烘箱余热系统中的余热液体没有进行第二次的余热回收,一方面增加了对环境的热污染,另一方面又浪费了余热。
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减少了对环境的热污染同时又能提高余热利用率的短切直燃预热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能够对余热液体的热量进行回收同时对燃烧空气进行预热,提高燃烧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用于回收余热液体的热量,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包括进水装置、出水装置、分水装置和空液换热装置,分水装置设置在空液换热装置上并分别与进水装置和出水装置连接,进水装置用于接收余热液体并送入分水装置。空液换热装置包括多根超导管和换热框架,换热框架具有一空气流通腔,以供空气流通,多根超导管设置在空气流通腔内且并列排布在换热框架上,每根超导管的两端均与分水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分水装置包括第一分水器、第二分水器和第三分水器,第一分水器和第三分水器均设置在换热框架的一端,第二分水器设置在换热框架的另一端,第一分水器的一端与进水装置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多根超导管连接,第二分水器与多根超导管连接,第三分水器的一端与多根超导管连接,另一端与出水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换热框架包括第一容置匣、第二容置匣和两个连接板,第一容置匣和第二容置匣平行且相对设置,两个连接板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容置匣的两端,两个连接板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容置匣的两端,第一容置匣、第二容置匣和两个连接板共同围成空气流通腔,进水装置和出水装置分别设置在第一容置匣的两端,第一分水器与第三分水器均设置在第一容置匣内,第二分水器设置在第二容置匣内。
进一步地,第一容置匣靠近超导管的一端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一孔板,第一孔板上具有多个第一通孔,每个第一通孔与超导管相匹配,多根超导管一一对应地穿过第一通孔并与第一分水器或第三分水器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容置匣靠近超导管的一端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二孔板,第二孔板上具有多个第二通孔,每个第二通孔与超导管相匹配,多根超导管一一对应地穿过第二通孔并与第二分水器连通。
进一步地,每根超导管的外周面设置有螺旋散热片,螺旋散热片螺旋绕设于超导管的外周面并与超导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还包括温度测定装置,温度测定装置包括温度显示器和两个测温仪,温度显示器固定连接在换热框架的侧壁上并与两个测温仪电性连接,两个测温仪分别设置在空气流通腔的两端,分别用于测量入风温度与出风温度。
进一步地,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还包括自动增压装置,自动增压装置与进水装置连接,用于将余热液体注入空液换热装置。
进一步地,空液换热装置还包括两个防尘网,两个防尘网分别罩设于换热框架的两侧,以防止杂质进入并堵塞空气流通腔。
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用于回收余热液体的热量,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包括进水装置、出水装置、分水装置和空液换热装置,分水装置设置在空液换热装置上并分别与进水装置和出水装置连接。空液换热装置包括进风管道、出风管道、多根超导管和换热框架,换热框架具有一空气流通腔,进风管道与空气流通腔的一端连通,出风管道空气流通腔的另一端连通,多根超导管设置在空气流通腔内且并列排布在换热框架上,每根超导管的两端均与分水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进水装置和出水装置均与分水装置连接。换热框架具有一空气流通腔,以供空气流通,多根超导管设置在空气流通腔内且并列排布在换热框架上,分水装置与多根超导管连通。常温空气和高温液体在空液换热装置中完成热量传递。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纤短切直燃燃烧炉空气预热系统对余热液体的热量进行了更有效的回收利用,提高了天然气的利用率,减少了天然气消耗,减轻了对环境的热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换热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110-进水装置;130-出水装置;150-分水装置;151-第一分水器;153-第二分水器;155-第三分水器;170-空液换热装置;171-超导管;173-换热框架;1731-第一容置匣;1733-第二容置匣;1735-连接板;1737-第二孔板;175-防尘罩;190-温度测定装置;191-温度显示器;193-测温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100,用于回收余热液体的热量,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100包括进水装置 110、出水装置130、分水装置150、空液换热装置170、温度测定装置190和自动增压装置(图未示)。分水装置150设置在空液换热装置170上并分别与进水装置110和出水装置130连接,进水装置110 用于接收余热液体并送入分水装置150。分水装置150与空液换热装置170连接,用于将进水装置110中注入的余热液体送入空液换热装置170换热后再注入出水装置130。温度测定装置190设置在空液换热装置170的两侧。自动增压装置与进水装置110连接,用于将余热液体注入空液换热装置170。
进水装置110包括进水管与第一连接法兰,进水管的一端伸入空液换热装置170并与分水装置150连通,进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法兰固定连接。出水装置130包括出水管与第二连接法兰,出水管的一端伸入空液换热装置170并与分水装置150连通,出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法兰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自动增压装置为一增压泵,与第一连接法兰通过管道连接,用于向进水管内增压,以使余热液体能够迅速地流入空液换热装置170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参见图2,空液换热装置170包括多根超导管171、换热框架173 和两个防尘罩175,换热框架173具有一空气流通腔,以供空气流通,多根超导管171设置在空气流通腔内且并列排布在换热框架173上,每根超导管171的两端均与分水装置150连接。两个防尘网分别罩设于换热框架173的两侧,以防止杂质进入并堵塞空气流通腔。
在本实施例中,多根超导管171分三排并列设置在换热框架173 上,每排超导管171等间距设置,而相邻两排的超导管171交错设置,以增大整体换热面积。
每根超导管171的外周面设置有螺旋散热片(图中未标号),螺旋散热片螺旋绕设于超导管171的外周面并与超导管171固定连接。
分水装置150包括第一分水器151、第二分水器153和第三分水器155,第一分水器151和第三分水器155均设置在换热框架173的一端,第二分水器153设置在换热框架173的另一端,第一分水器 151的一端与进水装置110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多根超导管171连接,第二分水器153与多根超导管171连接,第三分水器155的一端与多根超导管171连接,另一端与出水装置13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水器15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入水管和多个第一连接管,第一入水管与进水管连通,多个第一连接管一一对应地与多跟超导管171连通,以将从进水管中的余热液体对应地送入预定数量的多根超导管171内进行换热。第二分水器153包括相互连通的多个第二入水管和多个第二连接管,多个第二入水管一一对应地与预定数量的多根超导管171连通,多个第二连接管一一对应地与剩下数量的多根超导管171连通,以将经过一次换热后的余热液体再次送入多根超导管171进行换热。第三分水器155包括相互连通的多个第三入水管与第三连接管,多个第三入水管一一对应地与剩下数量的多根超导管171连通,第三连接管与出水管连通,以将余热液体排出。
参见图3,换热框架173包括第一容置匣1731、第二容置匣1733 和两个连接板1735,第一容置匣1731和第二容置匣1733平行且相对设置,两个连接板1735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容置匣1731 的两端,两个连接板1735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容置匣1733 的两端,第一容置匣1731、第二容置匣1733和两个连接板1735共同围成空气流通腔,进水装置110和出水装置130分别设置在第一容置匣1731的两端,第一分水器151与第三分水器155均设置在第一容置匣1731内,第二分水器153设置在第二容置匣1733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置匣1731靠近超导管171的一端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一孔板(图未示),第一孔板上具有多个第一通孔,每个第一通孔与超导管171相匹配,多根超导管171一一对应地穿过第一通孔并与第一分水器151或第三分水器155连通。第二容置匣1733靠近超导管171的一端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二孔板1737,第二孔板1737 上具有多个第二通孔,每个第二通孔与超导管171相匹配,多根超导管171一一对应地穿过第二通孔并与第二分水器153连通。
参见图4,温度测定装置190包括温度显示器191和两个测温仪 193,温度显示器191固定连接在换热框架173的侧壁上并与两个测温仪193电性连接,两个测温仪193分别设置在空气流通腔的两端,分别用于测量入风温度与出风温度。用于实时显示该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100的换热效果。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对进入燃烧室的空气进行预热后通入燃烧室内与天然气进行混合,天然气的气体体积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减少了天然气的消耗,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天然气的利用效率和燃烧效率。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该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100主要用于对经过换热烘箱换热处理后的高温余热液体进行二次换热处理。当然,并不仅仅限于此,也可以对燃烧设备直接排出的高温液体或高温气体等进行换热处理,但凡是经过燃烧设备或其他换热设备排出的余热,本实用新型均能进行回收再利用。也就是说,无论热量回收是否来自换热烘箱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100,其工作原理如下:高温的余热液体通过增压泵增压后注入进水装置 110,在经过第一分水器151将高温的余热液体注入多根超导管171,空气通过空气流通腔,并与多根超导管171中的余热液体进行热交换,对即将进入燃烧室的空气进行预热,提高后续的燃烧效率,减少天然气的消耗量。多根超导管171中的余热液体流入第二分水器153 并通过第二分水器153再次流入余下数量的多根超导管171进行二次换热,经过二次换热后的余热液体温度降低并流入第三分水器155,第三分水器155将降温后的余热液体送入出水装置130,排出到外界。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100,能够对高温的余热液体的热量进行充分回收,同时能够对进入燃烧室的空气进行预热,提高了后续的燃烧效率和天然气的利用率。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100(图未示),其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进风管道(图未示) 与出风管道(图未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100,用于回收余热液体的热量,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100包括进水装置110、出水装置130、分水装置150和空液换热装置170,分水装置150设置在空液换热装置170上并分别与进水装置110和出水装置13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空液换热装置170包括进风管道、出风管道、多根超导管171和换热框架173,换热框架173具有一空气流通腔,进风管道与空气流通腔的一端连通,出风管道与空气流通腔的另一端连通,多根超导管171设置在空气流通腔内且并列排布在换热框架173上,每根超导管171的两端均与分水装置150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100,在空气流通腔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管道与出风管道,增加了换热空气的流量的可控性,也使换热空气的导向性更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用于回收余热液体的热量,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包括进水装置、出水装置、分水装置和空液换热装置,所述分水装置设置在所述空液换热装置上并分别与所述进水装置和所述出水装置连接,所述进水装置用于接收所述余热液体并送入所述分水装置;
所述空液换热装置包括多根超导管和换热框架,所述换热框架具有一空气流通腔,以供空气流通,多根所述超导管设置在所述空气流通腔内且并列排布在所述换热框架上,每根所述超导管的两端均与所述分水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装置包括第一分水器、第二分水器和第三分水器,所述第一分水器和所述第三分水器均设置在所述换热框架的一端,所述第二分水器设置在所述换热框架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分水器的一端与所述进水装置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多根所述超导管连接,所述第二分水器与多根所述超导管连接,所述第三分水器的一端与多根所述超导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装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框架包括第一容置匣、第二容置匣和两个连接板,所述第一容置匣和所述第二容置匣平行且相对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置匣的两端,两个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置匣的两端,所述第一容置匣、所述第二容置匣和两个连接板共同围成所述空气流通腔,所述进水装置和所述出水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匣的两端,所述第一分水器与所述第三分水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匣内,所述第二分水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匣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匣靠近所述超导管的一端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一孔板,所述第一孔板上具有多个第一通孔,每个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超导管相匹配,多根所述超导管一一对应地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第一分水器或所述第三分水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匣靠近所述超导管的一端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二孔板,所述第二孔板上具有多个第二通孔,每个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超导管相匹配,多根所述超导管一一对应地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与所述第二分水器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超导管的外周面设置有螺旋散热片,所述螺旋散热片螺旋绕设于所述超导管的外周面并与所述超导管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还包括温度测定装置,所述温度测定装置包括温度显示器和两个测温仪,所述温度显示器固定连接在所述换热框架的侧壁上并与两个所述测温仪电性连接,两个所述测温仪分别设置在所述空气流通腔的两端,分别用于测量入风温度与出风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还包括自动增压装置,所述自动增压装置与所述进水装置连接,用于将所述余热液体注入所述空液换热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液换热装置还包括两个防尘网,两个所述防尘网分别罩设于所述换热框架的两侧。
10.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用于回收余热液体的热量,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包括进水装置、出水装置、分水装置和空液换热装置,所述分水装置设置在所述空液换热装置上并分别与所述进水装置和所述出水装置连接;
所述空液换热装置包括进风管道、出风管道、多根超导管和换热框架,所述换热框架具有一空气流通腔,所述进风管道与所述空气流通腔的一端连通,所述出风管道与所述空气流通腔的另一端连通,多根所述超导管设置在所述空气流通腔内且并列排布在所述换热框架上,每根所述超导管的两端均与所述分水装置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542704.0U CN207006928U (zh) | 2017-05-16 | 2017-05-16 | 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542704.0U CN207006928U (zh) | 2017-05-16 | 2017-05-16 | 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006928U true CN207006928U (zh) | 2018-02-13 |
Family
ID=61444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542704.0U Active CN207006928U (zh) | 2017-05-16 | 2017-05-16 | 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00692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96072A (zh) * | 2019-02-19 | 2019-04-30 | 嘉兴市桐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玻纤短切纱换热设备以及短切纱换热循环系统 |
-
2017
- 2017-05-16 CN CN201720542704.0U patent/CN20700692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96072A (zh) * | 2019-02-19 | 2019-04-30 | 嘉兴市桐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玻纤短切纱换热设备以及短切纱换热循环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439810U (zh) | 一种疏水扩容器乏汽回收系统 | |
CN111780413A (zh) | 一种煤矿井口的高效防冻保温系统及方法 | |
CN207006928U (zh) | 一种玻纤短切纱直燃换热系统 | |
CN212925192U (zh) | 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系统导热介质排出单元 | |
CN218167046U (zh) | 一种nmp合成反应器 | |
CN205842621U (zh) | 汽温变化速率实时监控系统 | |
CN201402012Y (zh) | 热交换用水循环系统 | |
CN204788462U (zh) | 基于无线传感器的循环水换热器故障诊断实验系统 | |
CN207439208U (zh) | 一种分体式加热装置换热器 | |
CN207019503U (zh) | 一种高置槽换热系统以及改质沥青生产系统 | |
CN211988031U (zh) | 一种直接采用净烟气作热源的尿素热解系统 | |
CN210787183U (zh) | 一种火力发电厂水汽加药氨水的配药装置 | |
CN206353864U (zh) | 一种节能式热煤油自动加热系统 | |
CN209512611U (zh) | 悬挂式快速冷却器、高炉熔渣回收余热发电的装置 | |
CN204799274U (zh) | 悬挂水管式等温糠醛加氢反应器 | |
CN205299973U (zh) | 一种流体电加热防爆换热器 | |
CN206222973U (zh) | 石墨负极材料混捏余热回收装置 | |
CN207515218U (zh) | 一种自带双燃烧器的换热器 | |
CN214611549U (zh) | 能监控水合程度的热法磷酸生产系统 | |
CN217383846U (zh) | 一种火电厂凉水塔的节能利用装置 | |
CN201615605U (zh) | 采用热媒加热的纺丝箱体加热系统 | |
CN212158706U (zh) | 一种基于总线传输的熔炼炉体冷却水流量在线智能监测系统 | |
CN221839874U (zh) | 一种集成锅炉系统 | |
CN204612577U (zh) | 电厂空冷测温系统 | |
CN202349990U (zh) | 一种用于水泥双压余热电站的加药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