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87928U -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 - Google Patents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87928U
CN206987928U CN201720836011.2U CN201720836011U CN206987928U CN 206987928 U CN206987928 U CN 206987928U CN 201720836011 U CN201720836011 U CN 201720836011U CN 206987928 U CN206987928 U CN 2069879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exhaust aftertreatment
mixing arrangement
arcwall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3601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聪
王林
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neco Suzhou Emission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neco Suzhou Emission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neco Suzhou Emission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neco Suzhou Emission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3601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879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879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879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其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混合组件。所述混合组件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之间的混合器,其中所述第一板片设有分别位于两侧的第一进口与第二进口。所述混合器包括与第一进口连通的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的第二空间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第三空间。所述混合器设有从底部凸伸入所述第三空间中的第一隆起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隆起部下方的第二隆起部,以在所述第一隆起部与所述第二隆起部之间形成第四空间。所述第二板片设有与所述第四空间连通的出口。如此设置,增加了尿素蒸发的距离和时间,提高了气流混合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研究表明尾气后处理系统(例如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系统)管路中氨分布的均匀程度对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氨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局部区域氨过多从而易造成氨泄漏,而在另一些氨稀薄区域造成氮氧化合物(NOx)转化效率过低。长时间氨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催化剂老化不均匀,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整体性能。另外,尿素液滴的不均匀分布会造成局部管壁或混合结构温度过低,形成结晶,严重时会堵塞尾气管、导致发动机动力性能下降。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结晶能力较强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具有该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的尾气后处理封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混合组件,其中所述壳体设有用以安装尿素喷嘴以向所述混合组件中喷射尿素的安装座,所述混合组件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之间的混合器,其中所述第一板片设有分别位于两侧的第一进口与第二进口,所述混合器包括与第一进口连通的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的第二空间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的第三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的顶部与所述第三空间相连通,所述第二空间的顶部与所述第三空间也相连通;所述混合器设有从底部凸伸入所述第三空间中的第一隆起部,所述混合器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隆起部下方的第二隆起部,以在所述第一隆起部与所述第二隆起部之间形成第四空间;所述第一隆起部设有第一侧边以及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设有连通所述第三空间与所述第四空间的若干第一穿孔,所述第二侧边设有连通所述第三空间与所述第四空间的若干第二穿孔,所述第二板片设有与所述第四空间连通的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器设有第一弧形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弧形壁相配合的第一分隔壁,所述第一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壁与所述第一分隔壁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分隔壁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一弧形壁的底部的第一固定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壁的内侧的第一延伸臂;所述第一弧形壁与所述第一分隔壁之间定义了第一旋流方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器设有第二弧形壁以及与所述第二弧形壁相配合的第二分隔壁,所述第二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弧形壁与所述第二分隔壁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分隔壁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二弧形壁的底部的第二固定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弧形壁的内侧的第二延伸臂,所述第二弧形壁与所述第二分隔壁之间定义了第二旋流方向,其中所述第一旋流方向为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中的一个,所述第二旋流方向为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中的另一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旋流方向与所述第二旋流方向均在所述壳体的横截面内;所述第四空间还定义了位于所述横截面内的第三旋流方向与第四旋流方向,其中所述第三旋流方向与所述第一旋流方向大致相同,所述第四旋流方向与所述第二旋流方向大致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隆起部包括连接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顶边、自所述第一侧边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底边以及自所述第二侧边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二底边;所述第二隆起部包括第三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相对的第四侧边、连接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的第二顶边、自所述第三侧边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三底边以及自所述第四侧边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四底边。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的夹角呈锐角,所述第一顶边、第一底边以及第二底边均呈圆弧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隆起部与所述第二隆起部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的夹角呈锐角,所述第二顶边、第三底边以及第四底边均呈圆弧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底边以及所述第四底边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三空间以及所述第四空间在排气进入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板片堵住,使得绝大部分气流必须从第一、第二空间旋转进入到第三空间中,并在第四空间中呈双旋流流向所述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隆起部、所述第一弧形壁以及所述第二弧形壁是由一块板片弯折形成,整体上大致呈ω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出口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出口以及所述第二出口均位于所述第二板片的边缘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板片设有连通所述第四空间的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尿素喷嘴用以向所述第三空间中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其包括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的下游的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的下游的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所述尾气后处理封装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与所述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之间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所述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为前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隆起部以在所述第一隆起部与所述第二隆起部之间形成第四空间。如此设置,充分利用了横截面,增加了尿素蒸发的距离和时间,提高了气流混合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4是图1的右视图。
图5是去除图1中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去除图3中第一板片后的主视图。
图8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1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100,用于例如SCR等后处理系统中以处理发动机的尾气。所述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100包括壳体1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1内的混合组件2。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呈圆筒状,其设有向所述壳体1内凹陷的安装板11以及焊接在所述安装板11上的安装座(未图示)。所述安装座用以安装尿素喷嘴(未图示)以向所述混合组件2中喷射尿素。
所述混合组件2包括第一板片3、第二板片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板片3与所述第二板片4之间的混合器5。所述第一板片3固定在所述壳体1中。所述第一板片3设有分别位于两侧的第一进口31与第二进口32。另外,所述第一板片3还设有位于其中部的圆弧形的缺口33以及位于所述缺口33下方的凹口34。
请参图4及图6所示,所述第二板片4设有出口。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口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第一出口41以及第二出口42。所述第一出口41以及所述第二出口42均位于所述第二板片4的边缘处。
请参图6所示,所述混合器5包括与第一进口31连通的第一空间51、与所述第二进口32连通的第二空间5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空间51与所述第二空间52之间的第三空间53,所述第一空间51的顶部与所述第三空间53相连通,所述第二空间52的顶部与所述第三空间53也相连通。所述第一空间51、所述第二空间52以及所述第三空间53在排气进入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板片4堵住,使得绝大部分气流必须从第一、第二空间51、52进入到第三空间53中。所述尿素喷嘴用以向所述第三空间53中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
具体地,所述混合器5包括第一弧形壁54、与所述第一弧形壁54相配合的第一分隔壁55、第二弧形壁56、与所述第二弧形壁56相配合的第二分隔壁57、以及从底部凸伸入所述第三空间53中的第一隆起部58,其中所述第一空间51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壁54与所述第一分隔壁55之间,所述第二空间52位于所述第二弧形壁56与所述第二分隔壁57之间。所述第一分隔壁55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一弧形壁54的底部的第一固定部55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壁54的内侧的第一延伸臂552。所述第一弧形壁54与所述第一分隔壁55之间定义了第一旋流方向S1。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臂552呈弧形且所述第一延伸臂552与所述第一弧形壁54向同一方向折弯,使得所述第一旋流方向S1比较顺滑。所述第二分隔壁57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二弧形壁56的底部的第二固定部57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弧形壁56的内侧的第二延伸臂572。所述第二弧形壁56与所述第二分隔壁57之间定义了第二旋流方向S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延伸臂572呈弧形且所述第二延伸臂572与所述第二弧形壁56向同一方向折弯,使得所述第二旋流方向S2比较顺滑。其中,所述第一旋流方向S1为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中的一个,所述第二旋流方向S2为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中的另一个。请参图7中的空心箭头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旋流方向S1为顺时针方向,所述第二旋流方向S2为逆时针方向。如此设置,可以充分利用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100的横截面,以形成双旋流的方式提高尿素与排气的混合距离,提高尿素蒸发与混合的均匀性,抗结晶能力较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臂552与所述第一弧形壁54在自下而上的方向上形成逐渐收缩式的第一开口541。所述第二延伸臂572与所述第二弧形壁56在自下而上的方向上形成逐渐收缩式的第二开口561。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隆起部58、所述第一弧形壁54以及所述第二弧形壁56是由一块板片弯折形成,整体上大致呈ω形。
所述混合器5设有位于所述第一隆起部58下方的第二隆起部59,以在所述第一隆起部58与所述第二隆起部59之间形成第四空间50。所述第四空间50在排气进入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板片4堵住。所述混合器5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隆起部59下方且对应于所述凹口34的凹腔35。所述第一隆起部58设有第一侧边581、第二侧边582、连接所述第一侧边581与所述第二侧边582的第一顶边583、自所述第一侧边581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底边584以及自所述第二侧边582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二底边585。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边581与所述第二侧边582的夹角呈锐角,所述第一顶边583、第一底边584以及第二底边585均呈圆弧状。所述第一侧边581设有连通所述第三空间53与所述第四空间50的若干第一穿孔5811,所述第二侧边582设有连通所述第三空间53与所述第四空间50的若干第二穿孔5821。所述第一板片3的缺口33以及所述第二板片4的第一、第二出口41、42均与所述第四空间50相连通。所述第一穿孔5811与所述第二穿孔5821有利于实现尿素破碎使之成为更细的颗粒,并增强换热,从而利于更好的蒸发。排气混合物在穿过所述第一穿孔5811与第二穿孔5821时,容易在所述第一侧边581与第二侧边582的背风面形成流速较低的“死区”。然而,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缺口33能够让排气直接对该“死区”进行吹扫,从而有效降低了此处的结晶风险。同时,排气还能够对该区域进行加热,进一步降低结晶风险。
所述第一隆起部58与所述第二隆起部59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二隆起部59包括第三侧边591、与所述第三侧边591相对的第四侧边592、连接所述第三侧边591与所述第四侧边592的第二顶边593、自所述第三侧边591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三底边594以及自所述第四侧边592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四底边595。所述第三侧边591与所述第四侧边592的夹角呈锐角,所述第二顶边593、第三底边594以及第四底边595均呈圆弧状。请参图7所示,所述第三底边594以及所述第四底边595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内侧。
请参图7所示,所述第一旋流方向S1与所述第二旋流方向S2均在所述壳体1的横截面内。所述第四空间50还定义了位于所述横截面内的第三旋流方向S3与第四旋流方向S4,其中所述第三旋流方向S3与所述第一旋流方向S1大致相同,所述第四旋流方向S4与所述第二旋流方向S2大致相同。如此设置,可以充分利用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100的横截面,以形成双旋流的方式提高尿素与排气的混合距离,提高尿素蒸发与混合的均匀性,抗结晶能力较强。
当发动机的排气进入到所述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100中时,绝大部分排气自第一、第二进口31、32进入到混合器5中,一小部分排气直接穿过缺口33进入到第四空间50中,进入到凹腔35中的排气受到第二板片4的阻挡无法直接通过,可以给混合器5提供一定程度的加热;进入到第一、第二空间51、52中的排气在弧形结构的导引下分别从两侧旋转进入到第三空间53中;当满足喷射条件时,尿素喷嘴向第三空间53中喷射尿素,雾化的尿素液滴与发动机的排气一起旋转混合,并穿过第一、第二穿孔5811、5821进入到第四空间50中。请参图7所示,尿素液滴与发动机的排气的混合物在沿着第三旋流方向S3与第四旋流方向S4呈双旋流流向所述出口,最后自第一、第二出口41、42离开。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其包括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未图示)、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的下游的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未图示)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的下游的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未图示)。所述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位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与所述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为氧化催化器(DOC),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为柴油颗粒捕集器(DPF),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为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CR)。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上”、“下”、“顶部”、“底部”等方位不应当做局限的理解,因为根据元件摆放位置的不同,这些位置关系也应当进行适应性理解。另外,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混合组件,其中所述壳体设有用以安装尿素喷嘴以向所述混合组件中喷射尿素的安装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组件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之间的混合器,其中所述第一板片设有分别位于两侧的第一进口与第二进口,所述混合器包括与第一进口连通的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的第二空间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的第三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的顶部与所述第三空间相连通,所述第二空间的顶部与所述第三空间也相连通;所述混合器设有从底部凸伸入所述第三空间中的第一隆起部,所述混合器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隆起部下方的第二隆起部,以在所述第一隆起部与所述第二隆起部之间形成第四空间;所述第一隆起部设有第一侧边以及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设有连通所述第三空间与所述第四空间的若干第一穿孔,所述第二侧边设有连通所述第三空间与所述第四空间的若干第二穿孔,所述第二板片设有与所述第四空间连通的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器设有第一弧形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弧形壁相配合的第一分隔壁,所述第一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壁与所述第一分隔壁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壁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一弧形壁的底部的第一固定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壁的内侧的第一延伸臂;所述第一弧形壁与所述第一分隔壁之间定义了第一旋流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器设有第二弧形壁以及与所述第二弧形壁相配合的第二分隔壁,所述第二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弧形壁与所述第二分隔壁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隔壁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二弧形壁的底部的第二固定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弧形壁的内侧的第二延伸臂,所述第二弧形壁与所述第二分隔壁之间定义了第二旋流方向,其中所述第一旋流方向为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中的一个,所述第二旋流方向为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中的另一个。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流方向与所述第二旋流方向均在所述壳体的横截面内;所述第四空间还定义了位于所述横截面内的第三旋流方向与第四旋流方向,其中所述第三旋流方向与所述第一旋流方向大致相同,所述第四旋流方向与所述第二旋流方向大致相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隆起部包括连接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顶边、自所述第一侧边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底边以及自所述第二侧边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二底边;所述第二隆起部包括第三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相对的第四侧边、连接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的第二顶边、自所述第三侧边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三底边以及自所述第四侧边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四底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的夹角呈锐角,所述第一顶边、第一底边以及第二底边均呈圆弧状。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隆起部与所述第二隆起部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的夹角呈锐角,所述第二顶边、第三底边以及第四底边均呈圆弧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边以及所述第四底边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三空间以及所述第四空间在排气进入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板片堵住,使得绝大部分气流必须从第一、第二空间旋转进入到第三空间中,并在第四空间中呈双旋流流向所述出口。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隆起部、所述第一弧形壁以及所述第二弧形壁是由一块板片弯折形成,整体上大致呈ω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以及所述第二出口均位于所述第二板片的边缘处。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设有连通所述第四空间的缺口。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尿素喷嘴用以向所述第三空间中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
17.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其包括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的下游的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的下游的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后处理封装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与所述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之间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所述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16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
CN201720836011.2U 2017-07-11 2017-07-11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 Active CN2069879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36011.2U CN206987928U (zh) 2017-07-11 2017-07-11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36011.2U CN206987928U (zh) 2017-07-11 2017-07-11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87928U true CN206987928U (zh) 2018-02-09

Family

ID=61404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36011.2U Active CN206987928U (zh) 2017-07-11 2017-07-11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8792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11036A1 (zh) * 2017-07-11 2019-01-17 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
WO2019140895A1 (zh) * 2018-01-19 2019-07-25 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排气后处理装置
US10967329B2 (en) 2019-02-26 2021-04-06 Faurecia Emissions Control Technologies, Usa, Llc Automotive exhaust aftertreatment system having a swirl-back mixer
US11187132B2 (en) 2017-12-13 2021-11-30 Tenneco (Suzhou) Emission System Co., Ltd. Exhaust gas after-treatment mixing devic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11036A1 (zh) * 2017-07-11 2019-01-17 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
US10704448B2 (en) 2017-07-11 2020-07-07 Tenneco (Suzhou) Emission System Co., Ltd. Exhaust gas after-treatment mixing device and package therefor
US11187132B2 (en) 2017-12-13 2021-11-30 Tenneco (Suzhou) Emission System Co., Ltd. Exhaust gas after-treatment mixing device
WO2019140895A1 (zh) * 2018-01-19 2019-07-25 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排气后处理装置
US10967329B2 (en) 2019-02-26 2021-04-06 Faurecia Emissions Control Technologies, Usa, Llc Automotive exhaust aftertreatment system having a swirl-back mix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75287B (zh)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
CN206987928U (zh)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
CN208040491U (zh)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
CN109236429A (zh)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
CN107489500B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CN205714373U (zh)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
CN106640301A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CN205779152U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CN206111296U (zh) 混合组件
CN205605279U (zh) 混合组件
CN205779158U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CN206487537U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CN106246303A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CN206129367U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CN107559078A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CN205714370U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WO2018095140A1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CN207526559U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CN107795359A (zh) 混合腔组件
CN206360755U (zh) 排气后处理装置
CN207598327U (zh)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
CN108915830B (zh)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
CN205779177U (zh) 混合组件
CN207178013U (zh)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
CN109989810A (zh) 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及其封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