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08788U - 耳机线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耳机线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08788U
CN206908788U CN201720622060.6U CN201720622060U CN206908788U CN 206908788 U CN206908788 U CN 206908788U CN 201720622060 U CN201720622060 U CN 201720622060U CN 206908788 U CN206908788 U CN 2069087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hole
control device
lin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2206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献春
邓寿彪
刘巍
郑世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172062206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087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087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087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提供了一种耳机线控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麦克风和连通装置,在壳体内设置有腔体,壳体的壳壁具有拾音孔,麦克风被设置在腔体内,连通装置具有通道和泄压孔,泄压孔被构造为用于使通道与外部空间连通,通道的一端与麦克风的声孔连通,通道的另一端与拾音孔连通,通道被构造为用于使声孔与拾音孔错开设置。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耳机线控装置的风噪大。实用新型的一个用途是用于耳机中。

Description

耳机线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线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带有通话功能的耳机,在外壳内设置有麦克风。麦克风的声孔通常与外壳的拾音孔相对设置。
在这种情况下,风吹来时直接吹进麦克风的声孔中,产生较大的风噪,导致通话质量下降。降低了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线控装置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耳机线控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麦克风和连通装置,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腔体,所述壳体的壳壁具有拾音孔,所述麦克风被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连通装置具有通道和泄压孔,所述泄压孔被构造为用于使所述通道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通道的一端与所述麦克风的声孔连通,所述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拾音孔连通,所述通道被构造为用于使所述声孔与所述拾音孔错开设置。
可选地,所述通道包括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连通孔,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拾音孔连通,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麦克风的声孔连通,所述泄压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另一端从所述连通装置穿出。
可选地,所述连通装置呈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长方体结构的一个面上,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长方体结构的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的面上,所述泄压孔从所述连通装置的侧部穿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连通装置的长边,所述连通孔呈扁平形状,所述连通孔的横截面的长边与所述连通装置的短边平行。
可选地,所述拾音孔和所述声孔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连通孔错开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平行,所述连通孔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垂直,所述泄压孔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平行。
可选地,所述连通装置包括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由所述第一凹槽所在的面向内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凹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另一端从所述连通装置穿出,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三凹槽围合,以形成所述泄压孔。
可选地,所述连通装置是一体成型的。
可选地,还包括PCB,所述PCB被设置在所述腔体中,所述麦克风被设置在所述PCB上,所述麦克风与所述PCB连接,在所述PCB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一端与所述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麦克风的声孔连通。
可选地,所述泄压孔的横截面积小于等于0.11mm2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拾音孔通过连通装置与麦克风的声孔连通。连通装置的通道使声孔与拾音孔错开设置。连通装置提高了风阻。外部进入的风通过通道,速度和压力得到消减,避免了风直接进入麦克风的声孔中,从而降低了风噪。
此外,连通装置还设置有泄压孔。泄压孔与通道连通。这样,外部进入的风可以通过泄压孔进行泄压,这样进一步减少了进入到声孔中的风的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降低风噪。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线控装置的沿横截面剖视图。
图2是图1另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线控装置的沿纵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通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通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按键;12:麦克风;13:上壳;14:PCB;15:泄压孔;16:拾音孔;17:连通装置;18:第一凹槽;19:第二凹槽;20:连通孔;21:下壳;22:第三凹槽;2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线控装置的沿横截面剖视图。图2是图1另一个角度的视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线控装置的沿纵截面的剖视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线控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麦克风12和连通装置17。在壳体内设置有腔体。壳体的壳壁具有拾音孔16。麦克风12被设置在腔体内。连通装置17具有通道和泄压孔15。泄压孔15被构造为用于使通道与外部空间连通。连通装置17位于麦克风12与壳体的壳壁之间。通道的一端与麦克风的声孔连通,通道的另一端与拾音孔16连通。通道被构造为用于使声孔与拾音孔16错开设置。错开设置即拾音孔16与声孔不直接相对。
例如,拾音孔16通过迂回路径或者弯曲路径与声孔连通,这样能够形成大的风阻。
在该装置中,声音由拾音孔拾取,经由通道到达麦克风的声孔。外部进入的风从拾音孔进入,经由泄压孔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拾音孔16通过连通装置17与麦克风12的声孔连通。连通装置17的通道使声孔与拾音孔16错开设置。连通装置17提高了风阻。外部进入的风通过通道,速度和压力得到消减,避免了风直接进入麦克风12的声孔中,从而降低了风噪。
此外,在连通装置17内还设置有泄压孔15。泄压孔15与通道连通。这样,外部进入的风可以通过泄压孔15进行泄压,这样进一步减少了进入到声孔中的风的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降低风噪。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泄压孔15的横截面积越大,则泄压效果越好,但会使麦克风12的拾音效果变差;泄压孔15的横截面积越小,则泄压效果越差,但麦克风12的拾音效果较好。
优选的是,泄压孔15的横截面积小于等于0.11mm2。该范围能够使风从泄压孔15进行泄压,又不会对麦克风12的拾音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1-3所示,壳体包括扣合在一起的上壳13和下壳21。在上壳13和下壳21的内部形成腔体。在下壳21的壳壁上设置有拾音孔16。连通装置17被设置在下壳21上。
在该例子中,如图4和5所示,通道包括第一凹槽18、第二凹槽19和用于连通第一凹槽18和第二凹槽19的连通孔20。第一凹槽18与拾音孔16连通。例如,连通装置17的一端与下壳21的内壁贴合,以对第一凹槽18的开口端进行密封。拾音孔16与第一凹槽18的开口端连通。
连通装置17的另一端与麦克风12贴合,以对第二凹槽19的开口端进行密封。第二凹槽19与麦克风12的声孔连通。
泄压孔15的一端与第一凹槽18连通,另一端从连通装置17穿出。例如,泄压孔15从连通装置17的侧壁穿出。与将泄压孔15与拾音孔16相对的设置方式相比,这种方式的拾音效果更好。
在该例子中,第一凹槽18的开口端具有大的面积。在连通装置17与拾音孔16装配时,由于开口端的面积远大于拾音孔16的截面积,故降低了连通装置17与壳体的装配难度。
同理,第二凹槽19的开口端具有大的面积。在连通装置17与声孔装配时,由于开口端的面积远大于声孔的截面积,故降低了连通装置17与麦克风12的装配难度。
此外,第一凹槽18和第二凹槽19还能对外部进入的风形成缓冲,从而降低了风的速度和压力,使得风噪进一步降低。
优选的是,如图4-5所示,连通装置17呈长方体结构。第一凹槽18位于长方体结构的一个面上。第二凹槽19位于长方体结构的与第一凹槽18相对的面上。泄压孔15从连通装置17的侧部穿出。这种结构便于第一凹槽18和第二凹槽19的加工。
此外,规整的外部结构,使得连通装置17的安装变得容易。
此外,规整的外部结构,使得连通装置17与拾音孔16和声孔的密封变得容易。
可选的是,第一凹槽18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凹槽19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连通装置17的长边,连通装置17的长边如图4中A所示。连通孔20呈扁平形状,连通孔20的横截面的长边(如图4中C所示)与连通装置17的短边平行,短边如图4中B所示。
通过这种方式,第一凹槽18和第二凹槽19的开口面积更大,长度更大,能适应不同类型的耳机线控装置的拾音孔16和声孔的装配。这使得连通装置17的通用性更强。
此外,连通孔20的横截面为扁平形状,这样能使声音更高效地传播,提高了麦克风12的拾音效果。
可选的是,拾音孔16和声孔中的至少一个与连通孔20错开设置。如图2所示,这种设置方式,能够形成多个拐点。每经过一个拐点,外部进入的风的流速和压力会得到消减。通过这种方式,能使通道产生更大的风阻,进一步减小了风噪的产生。
进一步地,拾音孔16和声孔均与连通孔20错开设置。外部的风至少经过4个拐点才能到达声孔中。这种结构使连通装置17的风阻最大。
优选的是,第一凹槽18的底部与第二凹槽19的底部平行,连通孔20与第一凹槽18的底部垂直。这样,拐点的角度为90°。外部进入的风在经过拐点时与拐点处的侧壁撞击力更大。侧壁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从而能进一步降低了风噪。
当然,连通孔20也可以与第一凹槽18的底部呈其他角度,只要能起到降低风噪的作用即可。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3-5所示,连通装置17包括第三凹槽22。第三凹槽22由第一凹槽18所在的面向内延伸形成。第一凹槽18和第三凹槽22位于连通装置17的同一侧。第三凹槽22的一端与第一凹槽18连通,另一端从连通装置17穿出。在装配时,壳体的内壁与第三凹槽22围合,以形成泄压孔15。
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泄压孔15的制作更容易。
泄压孔15越靠近拾音孔16,则泄压效果越好。这种设置方式,泄压孔15与拾音孔16的距离最近,使得泄压孔15的泄压效果良好。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泄压孔15的形状。
在其他示例中,泄压孔15为贯穿连通装置17的侧部的孔。同样能够起到泄压效果。
优选的是,连通装置17是一体成型的。例如,连通装置17由塑料、橡胶或者硅胶制作而成。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在连通装置17上形成第一凹槽18、第二凹槽19、第三凹槽22和连通孔20。
通过这种方式,连通装置17的制作变得容易。
在一个例子中,耳机线控装置还包括PCB14。PCB14被设置在腔体中。麦克风12被设置在PCB14上。麦克风12与PCB14连接。在PCB14上设置有通孔23。通孔23的一端与通道连通,另一端与麦克风12的声孔连通。例如,通孔23正对麦克风12的声孔。通孔23的另一端与第二凹槽19连通。
通过这种方式,麦克风12的信号传输更准确。
在一个例子中,在壳体上设置有按键11。按键11被设置在壳体的与拾音孔16相对的一侧。例如,按键11为音量键、切换键或者功能转换键中的至少一种。按键11与PCB14连接,以便进行各种操作。按键11位于上壳13上,拾音孔16位于下壳21上。
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充分利用了耳机线控装置的外部空间。
此外,耳机线控装置的外观良好。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耳机线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麦克风(12)和连通装置(17),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腔体,所述壳体的壳壁具有拾音孔(16),所述麦克风(12)被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连通装置(17)具有通道和泄压孔(15),所述泄压孔(15)被构造为用于使所述通道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通道的一端与所述麦克风的声孔连通,所述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拾音孔(16)连通,所述通道被构造为用于使所述声孔与所述拾音孔(16)错开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线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包括第一凹槽(18)、第二凹槽(19)和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凹槽(18)和所述第二凹槽(19)的连通孔(20),所述第一凹槽(18)与所述拾音孔(16)连通,所述第二凹槽(19)与所述麦克风(12)的声孔连通,所述泄压孔(1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18)连通,另一端从所述连通装置(17)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线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装置(17)呈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凹槽(18)位于所述长方体结构的一个面上,所述第二凹槽(19)位于所述长方体结构的与所述第一凹槽(18)相对的面上,所述泄压孔(15)从所述连通装置(17)的侧部穿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线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8)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凹槽(19)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连通装置(17)的长边,所述连通孔(20)呈扁平形状,所述连通孔(20)的横截面的长边与所述连通装置(17)的短边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线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孔(16)和所述声孔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连通孔(20)错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线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8)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凹槽(19)的底部平行,所述连通孔(20)与所述第一凹槽(18)的底部垂直,所述泄压孔(15)与所述第一凹槽(18)的底部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线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装置(17)包括第三凹槽(22),所述第三凹槽(22)由所述第一凹槽(18)所在的面向内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凹槽(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18)连通,另一端从所述连通装置(17)穿出,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三凹槽(22)围合,以形成所述泄压孔(15)。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耳机线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装置(17)是一体成型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线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CB(14),所述PCB(14)被设置在所述腔体中,所述麦克风(12)被设置在所述PCB(14)上,所述麦克风(12)与所述PCB(14)连接,在所述PCB(14)上设置有通孔(23),所述通孔(23)的一端与所述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麦克风(12)的声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线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孔(15)的横截面积小于等于0.11mm2
CN201720622060.6U 2017-05-31 2017-05-31 耳机线控装置 Active CN2069087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22060.6U CN206908788U (zh) 2017-05-31 2017-05-31 耳机线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22060.6U CN206908788U (zh) 2017-05-31 2017-05-31 耳机线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08788U true CN206908788U (zh) 2018-01-19

Family

ID=61286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22060.6U Active CN206908788U (zh) 2017-05-31 2017-05-31 耳机线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087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9952A (zh) * 2018-03-28 2018-08-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拾音控制组件及线控耳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9952A (zh) * 2018-03-28 2018-08-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拾音控制组件及线控耳机
CN108429952B (zh) * 2018-03-28 2019-09-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拾音控制组件及线控耳机
WO2019184815A1 (zh) * 2018-03-28 2019-10-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拾音控制组件及线控耳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70251U (zh) 麦克风防风噪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8391188B (zh) 一种扬声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US9055366B2 (en) Multi-driver earbud
EP2095677A1 (en) Improved wind noise reduction barrier
CN207382508U (zh) 麦克风封装结构及耳机
CN106878839A (zh) 麦克风防风噪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584583B (zh) 带通道的音频扬声器壳体
CN105474664A (zh) 耳机
WO2018157518A1 (zh) 麦克风防风噪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8307279A (zh) 扬声器箱
CN205754738U (zh) 一种防风降噪耳机麦克风
CN107360516B (zh) 扬声器箱
CN203590402U (zh) 一种耳机
CN208572340U (zh) 一种腔体结构组件、麦克风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8971810U (zh) 一种mems麦克风的封装结构
CN109413554A (zh) 一种指向性mems麦克风
CN206908788U (zh) 耳机线控装置
CN103916720B (zh) 移动终端
WO2019184815A1 (zh) 拾音控制组件及线控耳机
CN207304842U (zh) 一种用于耳机前腔的排气结构
CN204442689U (zh) Mems麦克风
CN207200968U (zh) 防水型扬声器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09072678U (zh) 一种mems麦克风的封装结构
CN206077650U (zh) 耳机麦克风及设有该麦克风的耳机
CN105979419B (zh) 一种防水防尘的降噪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