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01884U - 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01884U
CN206901884U CN201720810128.3U CN201720810128U CN206901884U CN 206901884 U CN206901884 U CN 206901884U CN 201720810128 U CN201720810128 U CN 201720810128U CN 206901884 U CN206901884 U CN 2069018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degraded pond
microbial inoculum
overflow
complex microb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1012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建斌
芮文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Bio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Bio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Bio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Bio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1012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018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018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0188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包括污水降解池和用于对污水降解池曝气的曝气装置,所述污水降解池包括依次连接的多级溢流降解池,相邻溢流降解池之间通过隔板隔开,且隔板的高度从污水降解池导入微生物复合菌剂的进水端到出水末端方向依次降低。本实用新型的微生物复合菌剂能够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去除污水中的各类污染物。通过合理设计治理污水的系统,在第一级降解池内,加入混合菌剂;在每一级降解池内,都装有曝气管,逐级溢流,级级曝气,让污水在每一级池中,都能有接触菌剂,充分降解分解的机会。

Description

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活污水的主要问题是量大、面广、点多、分散,生活污水与厨余、粪便混合,一般只做简单沉淀,有的甚至直排。污水中的病原菌、 COD、氨氮、总氮、总磷等超标,达不到排放标准。如果按市政污水的处理方式,建管网收集,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这样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运营成本高,一时难以实现。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用有限的资金,使农村这样量大、面广、点多、分散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的,可持续的治理,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目的是充分降解生活污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包括污水降解池和用于对污水降解池曝气的曝气装置,所述污水降解池包括依次连接的多级溢流降解池,相邻溢流降解池之间通过隔板隔开,且隔板的高度从污水降解池导入微生物复合菌剂的进水端到出水末端方向依次降低。
所述溢流降解池的底端面为从进水端到出水端方向向下倾斜的倾斜面结构。
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源、输气管和曝气管,所述曝气源通过输气管与曝气管连接,所述曝气管设于溢流降解池内。
所述曝气管设于倾斜面结构的底侧边上。
所述曝气管的长度方向上均布有多个曝气孔,所述曝气管的外表面设有防护网。
所述曝气管与输气管的连接端设有单向阀。
所述曝气管与输气管的连接端设有流量控制阀。
所述系统还包括电机驱动机构和用于将溢流降解池内倾斜面结构上的固体污染物导向倾斜面结构底端的刮板,所述溢流降解池的内侧壁设有滑轨,所述电机驱动机构可带动刮板沿滑轨来回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微生物复合菌剂能够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去除污水中的各类污染物。通过合理设计治理污水的系统,在第一级降解池内,加入混合菌剂;在每一级降解池内,都装有曝气管,逐级溢流,级级曝气,让污水在每一级池中,都能有接触菌剂,充分降解分解的机会。使得从末端溢流降解池中流出的水体,已至少经过30天以上的静流、溢流、曝气降解之后,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 标准排出。每一个溢流降解池内底端面设置成倾斜面结构,便于对水体流动方向起导向作用,并且使得污水中的固体物质可以随着水流冲入倾斜面的底端侧边,便于汇集进行后续的处理。曝气管外表面设置防护网,避免污染物堵塞曝气孔,影响曝气管曝气。本发明投资小,见效快,成本低,运行简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降解池设置封盖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降解池内设置刮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溢流降解池,2、隔板,3、倾斜面结构,4、曝气源,5、输气管,6、曝气管,7、刮板,8、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2所示,如图1至2所示,为了便于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提供了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包括污水降解池和用于对污水降解池曝气的曝气装置,污水降解池包括依次连接的多级溢流降解池,相邻溢流降解池1之间通过隔板2隔开,且隔板2的高度从污水降解池导入微生物复合菌剂的进水端到出水末端方向依次降低。如此设置隔板的高度,便于导入的生活污水逐级溢流,并经过级级曝气,让污水在每一级溢流降解池中,都能有接触菌剂,充分降解分解的机会。多级溢流降解池可以为二级以上的多级溢流降解池,仅采用一个溢流降解池也可以,但是其降解分解的效果不如采用二级以上的多级溢流降解池。综合考虑成本及降解效果,优选采用四级溢流降解池。
在第一级溢流降解池的进水端可以设置引流结构,引流结构可以为设置在第一级溢流降解池进水端所在侧边顶端的槽型结构,槽型结构从溢流降解池侧边的外侧到内侧方向为向下倾斜的引流槽,引流槽可以为多个,便于污水引流导向第一级溢流降解池内。在最后一级溢流降解池的出水末端可以设置导流结构,通过此导流结构使得充分降解的污水经过最后一级溢流降解池导向集水池,便于后续的处理。导流结构包括导流板和密封固定于导流板两侧边的挡板,两者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焊接连接,此导流结构便于对降解后污水起引流作用。当然,也可以在两挡板的顶端设置封盖板,避免水流过大溢出,同时可以避免外界物质落入此导流结构内。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溢流降解池的底端面为从进水端到出水端方向向下倾斜的倾斜面结构3,目的是便于对水体流动方向起导向作用,并且使得污水中的固体物质可以随着水流冲入倾斜面的底端侧边,便于汇集进行后续的处理。需要处理时,仅需要将溢流降解池内的水导出后,取出其中的固体污染物即可。倾斜面的倾斜角为10~30°。溢流降解池的上端最好设置盖体,避免意外情况下,外界污染物从溢流降解池顶端进入池内,造成污染现象。
曝气装置包括曝气源4、输气管5和曝气管6,曝气源4通过输气管5与曝气管6连接,曝气管6设于溢流降解池1内倾斜面结构的底侧边上。具体设置时,将输气管固定于溢流降解池的外边侧,溢流降解池的侧边设置密封导向通道,曝气管的一端穿过密封导向通道与输气管连通连接,密封导向通道的设置,避免溢流降解池内的污水从此导向通道内流出,实施时,可以在密封导向通道的两端设置柔性密封胶套,曝气管过盈卡入柔性密封胶套内,有效防止漏水现象。在每一个曝气管与输气管的连接端设置单向控制阀,避免污水导入输气管路中。此外,在每一个曝气管与输气管的连接端可以单独设置一个流量控制阀,便于对相应的溢流降解池进行曝气量的调整,即根据各个溢流降解池的具体需要,进行调小曝气量或者增加曝气量,适应性更强。
曝气源4为电磁式空气泵,曝气管6的曝气量为200~300L/min,曝气时间为8~15min。优选的,曝气管的曝气量为280L/min。
在第一级溢流降解池内,每月按污水量0.08~0.15L/M3的投入量,加入上述微生物复合菌剂,每天曝气两次。优选的,每天为各溢流降解池早晚各进行一次曝气,每次曝气10min。优选的,按污水量0.1L/M3的投入量加入微生物复合菌剂。
曝气管6的长度方向上均布有多个曝气孔,曝气管6的外表面设有防护网。均布设置多个曝气孔保证曝气的均匀性,防护网可以采用挡泥网,避免打快固体污染物堵塞曝气孔,影响曝气。
如图3所示,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该系统还包括电机驱动机构和用于将溢流降解池内倾斜面结构上的固体污染物导向倾斜面结构底端的刮板7,溢流降解池的内侧壁设有滑轨8,电机驱动机构可带动刮板7沿滑轨8来回运动。电机驱动机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方法实现,通过电机驱动机构带动刮板沿滑轨运动,具体设置时,刮板的侧壁中间位置与滑轨连接且可沿滑轨运动。为了避免刮板的两侧壁与溢流降解池内壁相互摩擦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可沿在滑轨上设置滑块,刮板通过滑块与滑轨连接,通过电机驱动机构带动滑块及刮板沿滑轨运动。为了减小刮板对水流形成较大的阻力,刮板的板面可以设置多个漏水孔,并且,刮板的底部与倾斜面结构之间留有较小的距离,便于滑动,且便于部分污水从底部流通,当固体污染物累到一定厚度,可以通过刮板进行刮推操作,将固体污染物导向倾斜面的底端侧边。
所采用的微生物复合菌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各菌种:
解淀粉芽孢杆菌20~35%、枯草芽孢杆菌25~40%、地衣芽孢杆菌15~30%和胶质芽孢杆菌20~30%。
该微生物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是将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胶质芽孢杆菌分别依次经过接种培养、量产培养后,按照配方量将各量产培养后的菌种经交叉拮抗培养后制得。
其具体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分别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培养36~48h,培养温度为25~32℃;固体培养基采用琼脂。
B、将步骤A培养后的菌种,分别接种于摇瓶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6~48h,培养温度为28~30℃,摇瓶速度为50~70r/min;其中,液体培养基的成分为:每 L中含有蔗糖15g,葡萄糖12g,K2HPO4 0.3g,CaCO3 1.5g,NaCl 0.3g。四中菌的液体培养基相同。
C、将步骤B培养后的菌种分别接种于发酵罐中,进行量产培养。发酵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30~50g/L,糖蜜70~100g/L,尿素5~10g/L,KH2PO4 5~8g/L,其余为蒸馏水;pH值6.8~7.0;量产培养条件为:菌种接种量为3~10%;30℃以下培养120h,培养过程中每12h搅拌5min,每2h充气10min。培养后,发酵液中菌数达到10~15×1010/ml。
D、将步骤C量产培养后的菌种按照上述配方量混合,交叉拮抗培养,即可制得微生物复合菌剂。交叉拮抗培养所用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20~40g/L,糖蜜30~50g/L,尿素10~12g/L,P2O5 5~8g/L,KH2PO4 2~5g/L,其余为蒸馏水pH 值6.8~7.0。培养条件为:培养过程中每4h搅拌5min,每2h充气10min,共培养120h。混合液中活菌数为5~8×1010cfu/ml,即为成品。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理生活污水用微生物复合菌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各菌种:
解淀粉芽孢杆菌20%、枯草芽孢杆菌30%、地衣芽孢杆菌20%和胶质芽孢杆菌30%。
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分别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培养36~48h,培养温度为25℃;固体培养基采用琼脂。
B、将步骤A培养后的菌种,分别接种于摇瓶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6~48h,培养温度为28℃,摇瓶速度为60r/min;其中,液体培养基的成分为:每L中含有蔗糖15g,葡萄糖12g,K2HPO4 0.3g,CaCO3 1.5g,NaCl 0.3g。四中菌的液体培养基相同。
C、将步骤B培养后的菌种分别接种于发酵罐中,进行量产培养。发酵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30~50g/L,糖蜜70~100g/L,尿素5~10g/L,KH2PO4 5~8g/L,其余为蒸馏水;pH值6.8~7.0;量产培养条件为:菌种接种量为3~10%;30℃以下培养120h,培养过程中每12h搅拌5min,每2h充气10min。培养后,发酵液中菌数达到10~15×1010/ml。
D、将步骤C量产培养后的菌种按照上述配方量混合,交叉拮抗培养,即可制得微生物复合菌剂。交叉拮抗培养所用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20~40g/L,糖蜜30~50g/L,尿素10~12g/L,P2O5 5~8g/L,KH2PO4 2~5g/L,其余为蒸馏水pH 值6.8~7.0。培养条件为:培养过程中每4h搅拌5min,每2h充气10min,共培养120h。混合液中活菌数为5~8×1010cfu/ml,即为成品。
采用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中,采用四级溢流降解池,按每户每月产生5 M3污水计算,设计四级溢流降解池的具体尺寸具体为每一级降解池的长为2m,宽为2m,第一级溢流降解池的进水端高度为1.8m,第四级溢流降解池的出水端高度为1.4m,从第一级溢流降解池到底四级溢流降解池之间的中间隔板的高度依次为1.7m、1.6m、1.5m,底端面的倾斜面结构的倾斜角为20°,气源采用400W 电磁式空气泵,曝气管6的曝气量为280L/min,每月按污水量0.1L/M3的投入量,加入微生物复合菌剂,每天为四个溢流降解池早晚各进行一次曝气,每次 10min。
实施例2
一种治理生活污水用微生物复合菌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各菌种:
解淀粉芽孢杆菌30%、枯草芽孢杆菌35%、地衣芽孢杆菌15%和胶质芽孢杆菌20%。
一种治理生活污水用微生物复合菌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各菌种:
解淀粉芽孢杆菌20%、枯草芽孢杆菌30%、地衣芽孢杆菌20%和胶质芽孢杆菌30%。
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分别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培养36~48h,培养温度为32℃;固体培养基采用琼脂。
B、将步骤A培养后的菌种,分别接种于摇瓶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6~48h,培养温度为30℃,摇瓶速度为60r/min;其中,液体培养基的成分为:每L中含有蔗糖15g,葡萄糖12g,K2HPO4 0.3g,CaCO3 1.5g,NaCl 0.3g。四中菌的液体培养基相同。
C、将步骤B培养后的菌种分别接种于发酵罐中,进行量产培养。发酵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30~50g/L,糖蜜70~100g/L,尿素5~10g/L,KH2PO4 5~8g/L,其余为蒸馏水;pH值6.8~7.0;量产培养条件为:菌种接种量为3~10%;30℃以下培养120h,培养过程中每12h搅拌5min,每2h充气10min。培养后,发酵液中菌数达到10~15×1010/ml。
D、将步骤C量产培养后的菌种按照上述配方量混合,交叉拮抗培养,即可制得微生物复合菌剂。交叉拮抗培养所用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20~40g/L,糖蜜30~50g/L,尿素10~12g/L,P2O5 5~8g/L,KH2PO4 2~5g/L,其余为蒸馏水pH 值6.8~7.0。培养条件为:培养过程中每4h搅拌5min,每2h充气10min,共培养120h。混合液中活菌数为5~8×1010cfu/ml,即为成品。
采用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中,采用四级溢流降解池,按每户每月产生6 M3污水计算,设计四级溢流降解池的具体尺寸具体为每一级降解池的长为3m,宽为2m,第一级溢流降解池的进水端高度为1.8m,第四级溢流降解池的出水端高度为1.4m,从第一级溢流降解池到底四级溢流降解池之间的中间隔板的高度依次为1.7m、1.6m、1.5m,底端面的倾斜面结构的倾斜角为30°,气源采用500W 电磁式空气泵,曝气管6的曝气量为280L/min,每月按污水量0.12L/M3的投入量,加入微生物复合菌剂,每天为四个溢流降解池早晚各进行一次曝气,每次 10min。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包括污水降解池和用于对污水降解池曝气的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降解池包括依次连接的多级溢流降解池,相邻溢流降解池之间通过隔板隔开,且隔板的高度从污水降解池导入微生物复合菌剂的进水端到出水末端方向依次降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降解池的底端面为从进水端到出水端方向向下倾斜的倾斜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源、输气管和曝气管,所述曝气源通过输气管与曝气管连接,所述曝气管设于溢流降解池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设于倾斜面结构的底侧边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的长度方向上均布有多个曝气孔,所述曝气管的外表面设有防护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与输气管的连接端设有单向阀。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与输气管的连接端设有流量控制阀。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电机驱动机构和用于将溢流降解池内倾斜面结构上的固体污染物导向倾斜面结构底端的刮板,所述溢流降解池的内侧壁设有滑轨,所述电机驱动机构可带动刮板沿滑轨来回运动。
CN201720810128.3U 2017-07-06 2017-07-06 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018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10128.3U CN206901884U (zh) 2017-07-06 2017-07-06 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10128.3U CN206901884U (zh) 2017-07-06 2017-07-06 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01884U true CN206901884U (zh) 2018-01-19

Family

ID=61293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10128.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01884U (zh) 2017-07-06 2017-07-06 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018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11158B (zh) 一种基于小流域形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10240286B (zh) 一种基于生物碳固载化复合微生物处理的黑臭水体治理方法及其曝气复氧系统
CN107354105A (zh) 一种微生物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治理污水的系统
CN106517536A (zh) 复合菌种降解煤泥水中残留聚丙烯酰胺的方法
CN109626583A (zh) 一种稻田沟渠氮磷面源污染的生态强化拦截系统
CN109380088A (zh) 一种低丘红壤小流域生态治理系统
CN108112330A (zh) 施肥管理便捷有效的适生长花盆
CN209835909U (zh) 一种地埋式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08603838U (zh) 污水管道微生物处理系统
CN206901884U (zh) 一种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污水的系统
CN109574259A (zh) 一种去除低温地下水中高浓度硝酸盐的装置及地下水处理方法
CN219489742U (zh) 活菌式污水处理站
CN209411899U (zh) 一种去除低温地下水中高浓度硝酸盐的装置
CN107646285A (zh) 一种用于降低土壤盐碱度的生物技术设备
CN201506744U (zh) 净化处理禽畜养殖废水生物膜带分段曝气氧化塘
CN203976577U (zh) 一种城市河道、湖泊污水净化系统
CN103979737B (zh) 一种城市河道、湖泊污水净化系统
CN217127105U (zh) 一种一体化沼液无害化处理设备
CN206389862U (zh) 一种玉米种子营养土栽培装置
CN109287538A (zh) 一种螃蟹养殖水污染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CN210736488U (zh) 一种河道污水生态治理装置
CN211946452U (zh) 生活垃圾处理与生活污水处理与滴灌结合的设施
CN209507758U (zh) 一种用于河道土著微生物扩培装置
CN206814611U (zh) 一种牛粪粪污无味净化处理系统
CN207692573U (zh) 一种稻田灌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