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92488U - 可切换透镜结构与3d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切换透镜结构与3d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92488U
CN206892488U CN201720774370.XU CN201720774370U CN206892488U CN 206892488 U CN206892488 U CN 206892488U CN 201720774370 U CN201720774370 U CN 201720774370U CN 206892488 U CN206892488 U CN 206892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strate
mentioned
switchable lenticular
lenticular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7437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坤
林明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Kangdexin Optronics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Kangdexin Optronics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Kangdexin Optronics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Kangdexin Optronics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7437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924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92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924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切换透镜结构与3D显示装置。该可切换透镜结构包括: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基底与设置在第一基底上的第一电极;透镜层,设置在第一基板的表面上,透镜层包括多个柱状透镜,第一电极位于至少部分柱状透镜的边界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处且与至少部分边界一一对应;电光材料分子,设置在透镜层的远离第一基板的表面上;第二基板,设置在透镜层的远离第一基板的表面上,且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基底与设置在第二基底上的第二电极,且任意一个第二电极对应一个第一电极设置,第二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位于与其对应的第一电极的内部、和与其对应的第一电极重合或者覆盖与其对应的第一电极。该可切换透镜结构降低了3D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

Description

可切换透镜结构与3D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3D显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切换透镜结构与3D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3D显示装置包括两个电极层,分别设置在上基板与下基板上,通过在这两个电极层之间施加电压以实现2D显示与3D显示。然而对于包括触控结构的3D显示装置来说,上述的两个电极层的存在,会屏蔽阻断使用者手指与该in-cell触控显示屏或on-cell触控显示屏间的电容感应效应,使得该触控屏丧失触控操作的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无法实现触控功能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3D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底1’、多个电极2’、电光材料分子3’、柱状透镜层4’、第二基底5’以及密封部6’。该3D显示装置中,将第一基底1’上所有的电极设置在同一个平面内,将第二基底5’上所有的电极设置在同一个平面内,对相邻的两个电极施加电压,二者之间产生一个横向电场,该横向电场使得电光材料分子的长轴方向发生偏转,最终沿着电场的方向,最终实现2D与3D显示,且任意两个相邻的子电极之间的空隙,可以耦合使用者手指与触控显示屏之间的电容感应效应,达到提供触控操作的目的。
但是,上述的3D显示装置中,将电极设置在同一个平面内,要使电光材料分子转动起来,就需要较大的电压,这样不利于产品的低功耗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切换透镜结构与3D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单层电极的3D显示装置功耗较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切换透镜结构,该可切换透镜结构包括: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基底与设置在上述第一基底上的多个第一电极;透镜层,设置在上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上述透镜层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柱状透镜,上述第一电极位于至少部分上述柱状透镜的边界在上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处且与至少部分上述边界一一对应;电光材料分子,设置在上述透镜层的远离上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第二基板,设置在上述透镜层的远离上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且上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基底与设置在上述第二基底上的多个第二电极,上述第二电极设置在上述第二基底的靠近上述透镜层的表面上,且任意一个上述第二电极对应一个上述第一电极设置,上述第二电极在上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位于与其对应的上述第一电极的内部、和与其对应的上述第一电极重合或者覆盖与其对应的上述第一电极。
进一步地,任意相邻的两个上述第一电极之间的间距均为PE,任意两个相邻的上述柱状透镜中心的间距均为PL,且PL=PE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数目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任意两个相邻的上述柱状透镜中心的间距均为PL,各上述第一电极或各上述第二电极的最大宽度W≤PL/4。
进一步地,按照上述柱状透镜的排列方向进行计数,上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奇数电极和第一偶数电极,上述第一奇数电极平行于上述第一偶数电极。
进一步地,上述可切换透镜结构还包括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上述第三电极平行于上述第四电极,上述第三电极与各上述第一奇数电极连接,上述第四电极与各上述第一偶数电极连接。
进一步地,按照垂直于上述柱状透镜的排列方向进行计算,上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奇数电极和第二偶数电极,上述第二奇数电极平行于上述第二偶数电极。
进一步地,上述可切换透镜结构还包括第五电极与第六电极,上述第五电极平行于上述第六电极,上述第五电极与各上述第二奇数电极连接,上述第六电极与各上述第二偶数电极连接。
进一步地,各上述第一电极或各上述第二电极为锯齿形电极或波浪形电极,上述锯齿形电极包括至少三个依次连接的直线电极段,上述波浪形电极包括至少两个连接的弧形电极段。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3D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显示结构与可切换透镜结构,上述可切换透镜结构设置在上述触控显示结构的出光方向上,该可切换透镜结构为任一种上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
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当将该可切换透镜结构应用在3D显示装置中时,通过对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同时对与各第一电极对应的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且保证对应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具有相同的电压以避免产生垂直电场,对于该电场中的电光材料分子中的分子来说,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之间的横向电场对其进行驱动,同时这两个第一电极对应的两个第二电极之间的横向电场也对其进行驱动,这样两个电场共同驱动电光材料分子,使其的长轴在较小的驱动电压下就可以发生偏转,最终沿着电场的方向,进而实现2D与3D显示。该可切换透镜结构降低了3D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且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电极之间的空隙以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隙,可以耦合使用者手指与触控显示屏之间的电容感应效应,达到提供触控操作的目的。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可切换透镜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可切换透镜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可切换透镜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再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可切换透镜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可切换透镜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第一电极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第二电极的简化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3D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第一基底;2'、电极;3'、电光材料分子;4'、柱状透镜层;5'、第二基底;6'、密封部;
1、第一基底;2、第一电极;3、第一配向层;4、电光材料分子;5、第二配向层;6、透镜层;7、第二电极;8、第二基底;9、密封部;10、第三电极;11、第四电极;12、第五电极;13、第六电极;21、第一奇数电极;22、第一偶数电极;71、第二奇数电极;72、第二偶数电极;01、触控显示结构;02、可切换透镜结构;03、观赏者;61、柱状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的具有单层电极的可切换透镜结构应用在3D显示装置时,驱动电压较大,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可切换透镜结构与3D显示装置。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可切换透镜结构,如图2所示,该可切换透镜结构包括第一基板、透镜层6、电光材料分子4与第二基板,其中,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基底1与设置在上述第一基底1上的多个第一电极2;透镜层6设置在上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上述透镜层6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柱状透镜61,上述第一电极2位于至少部分上述柱状透镜61的边界在上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处且与至少部分上述边界一一对应;电光材料分子4设置在上述透镜层6的远离上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当上述显示装置处于2D显示状态时,各上述电光材料分子的折射率与透镜层的折射率相同,当上述显示装置处于3D显示状态时,各上述电光材料分子的折射率与透镜层的折射率不同;第二基板设置在上述透镜层6的远离上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且上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基底8与设置在上述第二基底8上的多个第二电极7,上述第二电极7设置在上述第二基底8的靠近上述透镜层6的表面上,且任意一个上述第二电极7对应一个上述第一电极2设置,上述第二电极7在上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位于与其对应的上述第一电极2的内部、和与其对应的上述第一电极2重合或者覆盖与其对应的上述第一电极2。
上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应用在3D显示装置中时,通过对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同时对与各第一电极对应的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且保证对应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具有相同的电压以避免产生垂直电场,对于该电场中的电光材料分子中的分子来说,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之间的横向电场对其进行驱动,同时这两个第一电极对应的两个第二电极之间的横向电场也对其进行驱动,这样两个电场共同驱动电光材料分子,使其的长轴在较小的驱动电压下就可以发生偏转,最终沿着电场的方向,该方向与入射至电光材料分子处的影像光的偏振方向平行或垂直,进而实现2D或3D显示。
该可切换透镜结构降低了3D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且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电极之间的空隙以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隙,可以耦合使用者手指与触控显示屏之间的电容感应效应,达到提供触控操作的目的。
以图2的电极设置方式来说明具体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的控制方式,以正对纸面或屏幕的人的左右手方向为左右方向,该图中包括八个第一电极2、五个第二电极7,从左向右计数,向第一个第一电极、第三个第一电极以及第七个第一电极加5V电压,将第二个第一电极、第四个第一电极、第六个第一电极以及第八个第一电极接地,第五个第一电极加15V,向第二个第二电极、第三个第二电极以及第七个第二电极加5V电压,第二个第二电极以及第八个电极加0V,在这种情况下,有上下两层电极的组合用来驱动的电压值小于只有一层电极用来驱动的电压值,即减小了该结构的驱动电压,且能确保每个透镜内液晶分子所获得的电场相等,产生相同的透镜效果。
由于透镜的形状以及尺寸决定了这两个相邻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光材料分子的多少,所以,两个相邻的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场强度与透镜的形状以及尺寸有关。例如对于柱状透镜来说,两个相邻的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场强度与柱状透镜的曲率半径、高度以及任意两个相邻的上述柱状透镜61中心的间距均为PL均有关,当柱状透镜的高度增大时,两个相邻的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场应该增大,当PL增大时,两个相邻的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场也应该增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加在两个相邻第一电极上的电压,进而调整二者之间的电场的强度。
本申请的透镜层可以是凸透镜层也可以是凹透镜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透镜层,另外,上述的凸透镜层与凹透镜层分别具有凸表面与凹表面,具体的,凹表面与凸表面沿透镜层厚度方向的截面包括弧线和/或直线。
本申请的上述电光材料分子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任何符合电光特性的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作为电光材料分子。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电光材料分子为液晶分子。
上述电光材料分子具有寻常光折射率no与非常光折射率ne,第一电极之间以及第二电极之间的横向电场用来调整电光材料分子的长轴的方向,使得长轴的方向与入射至电光材料分子处的影像光的偏振方向垂直或者平行,进而使得电光材料分子的折射率为寻常光折射率no或非常光折射率ne,进而实现2D显示或3D显示。
本申请的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透镜层6为凹透镜层,且该凹透镜层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柱状凹透镜,各上述柱状凹透镜的折射率为nr,no=nr。这样,当电光材料分子的折射率为寻常光折射率no时,其与柱状凹透镜的折射率相同,使得影像光通过该可切换透镜结构时,实现显示装置的2D显示;当电光材料分子的折射率为非常光折射率ne时,其与柱状凹透镜的折射率不同,使得影像光通过该可切换透镜结构时,实现显示装置的3D显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任何透明电极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形成对应的电极。例如二者可以均是ITO电极。
本申请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可以采用任何结构的电极,只要第一电极之间可以形成横向电场并且第二电极之间可以形成横向电场,且保证第二电极与其对应的第一电极的电压相等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结构的电极作为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并且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结构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本申请中的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任何可行材料形成的基底,例如可以是软性透明薄膜基底,还可以是玻璃基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层作为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
另外,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的材料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二者为相同或者不同。
本申请中的各透镜层是由透明材料形成的,例如可以使用玻璃或UV可固化树脂(UV-Cured Resin,简称UV树脂)。但是并不限于这两种透明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透明材料制备透镜层。
为了取得更好的驱动效果,使得电光材料分子能够较快地发生偏转,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任意相邻的两个上述第一电极2之间的间距均为PE,任意两个相邻的上述柱状透镜61中心的间距均为PL,且PL=PE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电极2与上述第二电极7数目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电光材料分子发生有效偏转需要的驱动电压,进而降低了该可切换透镜的能耗。
为了使得电光材料分子能够更加高效地发生偏转,且同时进一步缓解或消除电极对手指的屏蔽作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任意两个相邻的上述柱状透镜61中心的间距均为PL,各上述第一电极2或各上述第二电极7的最大宽度W≤PL/4。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柱状透镜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如图2与图3所示,柱状透镜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本申请的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按照上述柱状透镜的排列方向进行计数,上述第一电极2包括第一奇数电极21和第一偶数电极22,上述第一奇数电极21平行于上述第一偶数电极22。即按照柱状透镜的排列方向进行计数,序数是奇数的即为第一奇数电极,序数是偶数的即为第一偶数电极。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柱状透镜的排列方向可以从左到右,也可以从右到左,同一个第一电极在两个方向上的计数结果可能不同,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第一电极来说,该第一电极从右向左计数,是第一奇数电极,从左向右计数,是第一偶数电极。因此,上述的“按照上述柱状透镜的排列方向计数”是指按照同一个方向计数得到的,也就是说,对于所有的第一电极的计数结果均按照同一个方向计数得到。图4中的计数方向为从左向右。本申请中的“左”与“右”均是按照人正对纸面或屏幕时判断出的方向。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当第一奇数电极施加的电压相同,第一偶数电极施加的电压也相同,为了更加方便地对第一奇数电极与第一偶数电极施加电压,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可切换透镜结构还包括第三电极10与第四电极11,上述第三电极10平行于上述第四电极11,上述第三电极10与各上述第一奇数电极21连接,上述第四电极11与各上述第一偶数电极22连接。
本申请的再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按照上述柱状透镜的排列方向进行计数,按照垂直于上述柱状透镜的排列方向进行计算,上述第二电极7包括第二奇数电极71和第二偶数电极72,上述第二奇数电极71平行于上述第二偶数电极72。
同样,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柱状透镜的排列方向可以从左到右,也可以从右到左,同一个第二电极在两个方向上的计数结果可能不同,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第二电极来说,该第二电极从右向左计数,是第二奇数电极,从左向右计数,是第一偶数电极。因此,上述的“按照上述柱状透镜的排列方向计数”是指按照同一个方向计数得到的,也就是说,对于所有的第二电极的计数结果均按照同一个方向计数得到的。图5中的计数方向为从左向右。本申请中的“左”与“右”均是按照人正对纸面或屏幕时判断出的方向。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奇数电极施加的电压相同,第二偶数电极施加的电压相同,为了更加方便地对第一奇数电极与第一偶数电极施加电压,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述可切换透镜结构还包括第五电极12与第六电极13,上述第五电极12平行于上述第六电极13,上述第五电极12与各上述第二奇数电极71连接,上述第六电极13与各上述第二偶数电极72连接。
本申请的各上述第一电极2或各上述第二电极7为锯齿形电极或波浪形电极,如图6所示,上述锯齿形电极包括至少三个依次连接的直线电极段,如图7所示,上述波浪形电极包括至少两个连接的弧形电极段。图6与图7只是示出了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体现其形状的简图,并不是真正的结构,真正的结构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必然具有宽度。
本申请的再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可切换透镜结构中还包括两个配向层,分别是第一配向层3与第二配向层5,这两个配向层用来使多个电光材料分子达到同一方向排列。
在制作过程中,第一配向层与第二配向层可以是通过旋转(Spin)、浸泡(Dipping)、凸版印刷或喷印(Inkjet Printing)等制程形成的。
第一配向层与第二配向层形成的将具体过程包括涂布以及热烘烤两个制程。
一般地,该第一配向层的原料与第二配向层的原料均是由聚酰亚胺(Polyimide)材料形成的。另外,该第一配向层与第二配向层还需经过配向的制程,才能让多个电光材料分子达到同一方向排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配向制程,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的配向制程选自摩擦制程(Rubbing Proess)或者光配向制程(Photo-Alignment Process)。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可切换透镜结构还包括密封部9,密封部9设置在上述间隙中,且上述第一基底1、上述透镜层6与上述密封部9形成密闭空间,或者上述第一基底1、上述第二基底8与上述密封部9形成密闭空间,透镜层6与电光材料分子4均设置在密封空间中。
本申请的另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3D显示装置,如图8所示,该3D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显示结构01与可切换透镜结构02,上述可切换透镜结构02设置在上述触控显示结构01的出光方向上,上述可切换透镜结构02为任一种上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02,观赏者03的位置在可切换透镜结构02的远离触控显示结构01的一侧。
该3D显示装置中由于包括上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使得其的能耗较小,且具有良好的触控操作体验效果。
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触控显示结构包括触控显示屏,上述触控显示屏为in cell触控显示屏或on cell触控显示屏。
但并不限于上述的触控显示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触控显示屏。
该触控显示屏中的显示屏,可以是LCD、OLED、QD或μLED。通过复数个像素,该显示屏可提供显示对应的显示影像。但是并不限于上述的显示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种类的显示屏。
本申请中的触控显示结构输出影像光,该影像光的偏振方向可以是任意的方向,即可以不与2D显示时的电光材料分子的长轴方向垂直,也可以与2D显示时的电光材料分子的长轴方向垂直。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影像光为任意偏振方向的线性偏振光,上述3D显示装置还包括相位延迟组件,相位延迟组件设置在上述可切换透镜结构与上述触控显示结构之间,该相位延迟组件用于调整上述影像光的偏振方向,使得调整后的上述偏振方向与上述可切换透镜结构中的电光材料分子的长轴方向垂直或者平行,当上述显示装置处于2D显示状态时,调整后的上述偏振方向与上述电光材料分子的长轴方向平行;当上述显示装置处于3D显示状态时,调整后的上述偏振方向与上述的电光材料分子的长轴方向垂直。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本申请的可切换透镜结构应用在3D显示装置中时,通过对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同时对与各第一电极对应的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且保证对应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具有相同的电压以避免产生垂直电场,对于该电场中的电光材料分子中的分子来说,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之间的横向电场对其进行驱动,同时这两个第一电极对应的两个第二电极之间的横向电场也对其进行驱动,这样两个电场共同驱动电光材料分子,使其的长轴在较小的驱动电压下就可以发生偏转,最终沿着电场的方向,进而实现2D与3D显示。该可切换透镜结构降低了3D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且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电极之间的空隙以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隙,可以耦合使用者手指与触控显示屏之间的电容感应效应,达到提供触控操作的目的。
2)、本申请的3D显示装置中由于包括上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使得其的能耗较小,且具有良好的触控操作体验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可切换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切换透镜结构包括:
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基底(1)与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1)上的多个第一电极(2);
透镜层(6),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所述透镜层(6)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柱状透镜(61),所述第一电极(2)位于至少部分所述柱状透镜(61)的边界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处且与至少部分所述边界一一对应;
电光材料分子(4),设置在所述透镜层(6)的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以及
第二基板,设置在所述透镜层(6)的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且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基底(8)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8)上的多个第二电极(7),所述第二电极(7)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8)的靠近所述透镜层(6)的表面上,且任意一个所述第二电极(7)对应一个所述第一电极(2)设置,所述第二电极(7)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位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2)的内部、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2)重合或者覆盖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极(2)之间的间距均为PE,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柱状透镜(61)中心的间距均为PL,且PL=PE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2)与所述第二电极(7)数目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柱状透镜(61)中心的间距均为PL,各所述第一电极(2)或各所述第二电极(7)的最大宽度W≤PL/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按照所述柱状透镜(61)的排列方向进行计数,所述第一电极(2)包括第一奇数电极(21)和第一偶数电极(22),所述第一奇数电极(21)平行于所述第一偶数电极(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切换透镜结构还包括第三电极(10)与第四电极(11),所述第三电极(10)平行于所述第四电极(11),所述第三电极(10)与各所述第一奇数电极(21)连接,所述第四电极(11)与各所述第一偶数电极(2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按照垂直于所述柱状透镜(61)的排列方向进行计算,所述第二电极(7)包括第二奇数电极(71)和第二偶数电极(72),所述第二奇数电极(71)平行于所述第二偶数电极(7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切换透镜结构还包括第五电极(12)与第六电极(13),所述第五电极(12)平行于所述第六电极(13),所述第五电极(12)与各所述第二奇数电极(71)连接,所述第六电极(13)与各所述第二偶数电极(7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电极(2)或各所述第二电极(7)为锯齿形电极或波浪形电极,所述锯齿形电极包括至少三个依次连接的直线电极段,所述波浪形电极包括至少两个连接的弧形电极段。
10.一种3D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显示结构(01)与可切换透镜结构(02),所述可切换透镜结构(02)设置在所述触控显示结构(01)的出光方向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切换透镜结构(02)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切换透镜结构(02)。
CN201720774370.XU 2017-06-29 2017-06-29 可切换透镜结构与3d显示装置 Active CN2068924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74370.XU CN206892488U (zh) 2017-06-29 2017-06-29 可切换透镜结构与3d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74370.XU CN206892488U (zh) 2017-06-29 2017-06-29 可切换透镜结构与3d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92488U true CN206892488U (zh) 2018-01-16

Family

ID=61298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74370.XU Active CN206892488U (zh) 2017-06-29 2017-06-29 可切换透镜结构与3d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9248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7900A (zh) * 2019-04-26 2019-07-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WO2023273721A1 (zh) * 2021-06-30 2023-01-05 纵深视觉科技(南京)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光调制模组及可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7900A (zh) * 2019-04-26 2019-07-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WO2023273721A1 (zh) * 2021-06-30 2023-01-05 纵深视觉科技(南京)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光调制模组及可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66064B (zh) 利用衍射元件的图像显示设备
CN103777801B (zh) 集成有触摸屏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1738808B (zh) 显示面板及其配向方法与操作方法以及彩色滤光基板
US9261738B2 (en) Fresnel liquid crystal lens and 2D/3D switchable display panel
CN102854670A (zh) 液晶显示视角控制方法、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器
CN106773446A (zh) 显示装置
CN103472636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JP200919282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EP2753087A1 (en) Liquid crystal lens element, display unit and terminal
CN102566157A (zh) 阵列基板和液晶显示器
CN103257486B (zh) 显示装置
CN101726952B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412675A (zh) 一种阵列基板、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11679464A (zh) 视角可切换的显示装置
CN112987349B (zh)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3412447A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6892488U (zh) 可切换透镜结构与3d显示装置
JP2014232148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3293779A (zh) 液晶盒、显示装置及两者的控制方法
CN109270752A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7942590A (zh) 阵列基板和液晶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JP586422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10082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206584147U (zh) 显示装置
CN215813616U (zh) 视角可切换的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2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6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2012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