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76929U - 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 - Google Patents

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76929U
CN206876929U CN201720038842.5U CN201720038842U CN206876929U CN 206876929 U CN206876929 U CN 206876929U CN 201720038842 U CN201720038842 U CN 201720038842U CN 206876929 U CN206876929 U CN 2068769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cores
butterfly
sheath
line
butterfly she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3884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盛泽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Ligh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Ligh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Ligh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Ligh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03884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769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769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769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包括蝶形护套,所述蝶形护套包括左部、中部及右部,所述中部位于所述左部与右部之间,所述蝶形护套的中部内设有至少两条光纤芯,所述蝶形护套的中部的相对两侧端面均向内凹陷并各形成有一开槽,所述蝶形护套的左部和右部均内设有加强件,相邻光纤芯间隔设置互不接触,所述光纤芯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且光纤芯的轴线与所述蝶形护套轴线平行设置,所述开槽均为敞口槽,两个开槽呈对称设置于所述蝶形护套的相对两侧。本实用新型具有光纤芯易分离、能降低铺设工人劳动强度,能提高光纤接入工作效率的优点。

Description

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缆,具体涉及一种引入式光缆。
背景技术
光纤到户是一种光纤通讯的传输方法,是直接把光纤入到用户的家中所需的地方。其中,光纤芯到户的信号传输全部以光缆为媒介;从室外到用户段的光缆被称为引入光缆,此段光缆解决了光纤网络应用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现有的双芯引入式光缆,其两条光纤芯是并在一起的,由于光纤芯粘附力很强,在做光纤芯接入工作时,铺设工人难以将两条光纤芯分开,常发生光纤芯分开后又粘附在一起,进行双芯引入式光缆的接入十分费时,效率较低,且铺设工人劳动强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降低铺设工人劳动强度、能提高光纤铺设工作效率的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其特征在于包括蝶形护套,所述蝶形护套包括左部、中部及右部,所述中部位于所述左部与右部之间,所述蝶形护套的中部内设有至少两条光纤芯,所述蝶形护套的中部的相对两侧端面均向内凹陷并各形成有一开槽,所述蝶形护套的左部和右部均内设有加强件,相邻光纤芯间隔设置互不接触,所述光纤芯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且光纤芯的轴线与所述蝶形护套轴线平行设置,所述开槽均为敞口槽,两个开槽呈对称设置于所述蝶形护套的相对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相邻光纤芯是间隔设置相互不接触的,铺设工人进行蝶形护套的剥离后可以很轻松地将相邻的光纤芯分隔开,以降低铺设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铺设效率。公知的,光纤芯包括纤芯和外侧的包层,光纤芯间隔设置即相邻光纤芯的包层互不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蝶形护套径向截面呈长方形或椭圆形设置,蝶形护套径向截面长方向的一侧设有吊线护套,所述吊线护套内设有吊线,所述吊线与吊线护套同轴设置,所述吊线护套位于所述蝶形护套左部的左侧或右部的右侧,所述蝶形护套与所述吊线护套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吊线护套的径向截面呈圆缺形或圆形设置。通过在蝶形护套的一侧设置吊线护套以构成自承式光缆,以便于光缆搭设在电力杆塔上。
作为优选,相邻光纤芯之间的距离为0.2~0.3mm。上述设置既便于本实用新型的生产形成,也使相邻光纤芯不会贴在一起,以便于铺设工人进行光纤芯的分离接入。
作为优选,所述光纤芯的数量为两条,两条光纤芯位于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上。
作为优选,所述光纤芯的数量为四条,所述光纤芯呈以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为对称轴的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两条光纤芯,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左侧的两条光纤芯沿蝶形护套径向截面短方向间隔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光纤芯的数量为六条,六条光纤芯呈阵列设置,且相邻光纤芯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光纤芯呈以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为对称轴的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两条光纤芯,所述两条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上设有两条光纤芯,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左侧的两条光纤芯、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右侧的两条光纤芯、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上的两条光纤芯均沿蝶形护套径向截面短方向间隔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蝶形护套的径向截面呈以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连线的中点为中心的中心对称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吊线护套径向截面的外径与所述蝶形护套径向截面短方向相对两侧之间的距离相同。
本实用新型具有光纤芯易分离、能降低铺设工人劳动强度,能提高光纤接入工作效率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芯光缆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芯光缆光纤接入时的一种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四芯光缆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六芯光缆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由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1为双芯光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包括蝶形护套1,蝶形护套1包括左部11、中部12及右部13,中部12位于左部11与右部13之间,蝶形护套1的中部12内设有两条光纤芯2,两条光纤芯2间隔设置互不接触,光纤芯2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且光纤芯2的轴线与蝶形护套1轴线平行设置。蝶形护套1的中部的相对两侧端面均向内凹陷并各形成有一开槽14,蝶形护套1的左部11和右部13均内设有加强件15,开槽14均为V形敞口槽,两个开槽14呈对称设置于蝶形护套1的相对两侧。
其中,两条光纤芯2位于两个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上,相邻光纤芯2之间的距离为0.2~0.3mm,蝶形护套1的径向截面呈以两个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连线的中点为中心的中心对称结构。
实施例2
由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2为四芯自承式光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包括蝶形护套1,蝶形护套1包括左部11、中部12及右部13,中部12位于左部11与右部13之间,蝶形护套1的中部12内设有四条光纤芯2,四条光纤芯2间隔设置互不接触,光纤芯2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且光纤芯2的轴线与蝶形护套1轴线平行设置。蝶形护套1的中部的相对两侧端面均向内凹陷并各形成有一开槽14,蝶形护套1的左部11和右部13均内设有加强件15,开槽14均为V形敞口槽,两个开槽14呈对称设置于蝶形护套1的相对两侧。
光纤芯2呈以两个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为对称轴的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两条光纤芯2,两个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左侧的两条光纤芯2沿蝶形护套径向截面短方向间隔设置,两个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右侧的两条光纤芯2沿蝶形护套径向截面短方向间隔设置。相邻光纤芯2之间的距离为0.2~0.3mm,蝶形护套1的径向截面呈以两个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连线的中点为中心的中心对称结构。
蝶形护套1径向截面呈长方形设置,蝶形护套1径向截面长方向的一侧设有吊线护套3,吊线护套3内设有吊线31,吊线31与吊线护套3同轴设置,吊线护套3位于蝶形护套1左部11的左侧,蝶形护套1与吊线护套3一体成型设置,吊线护套3的径向截面呈圆形设置,吊线护套3径向截面的外径与蝶形护套1径向截面短方向相对两侧之间的距离相同。
实施例3
由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3为六芯自承式光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包括蝶形护套1,蝶形护套1包括左部11、中部12及右部13,中部12位于左部11与右部13之间,蝶形护套1的中部12内设有六条光纤芯2,六条光纤芯2间隔设置互不接触,光纤芯2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且光纤芯2的轴线与蝶形护套1轴线平行设置。蝶形护套1的中部的相对两侧端面均向内凹陷并各形成有一开槽14,蝶形护套1的左部11和右部13均内设有加强件15,开槽14均为V形敞口槽,两个开槽14呈对称设置于蝶形护套1的相对两侧。
六条光纤芯2呈阵列设置,且相邻光纤芯2之间的距离相同,光纤芯2呈以两个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为对称轴的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两条光纤芯,两条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上设有两条光纤芯2,两个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左侧的两条光纤芯2、两个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右侧的两条光纤芯2、两个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上的两条光纤芯2均沿蝶形护套1径向截面短方向间隔设置。相邻光纤芯2之间的距离为0.2~0.3mm,蝶形护套1的径向截面呈以两个开槽14槽底中心处间连线的中点为中心的中心对称结构。
蝶形护套1径向截面呈长方形设置,蝶形护套1径向截面长方向的一侧设有吊线护套3,吊线护套3内设有吊线31,吊线31与吊线护套3同轴设置,吊线护套3位于蝶形护套1左部11的左侧,蝶形护套1与吊线护套3一体成型设置,吊线护套3的径向截面呈圆形设置,吊线护套3径向截面的外径与蝶形护套1径向截面短方向相对两侧之间的距离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相邻光纤芯是间隔设置相互不接触的,铺设工人进行蝶形护套的剥离后可以很轻松地将相邻的光纤芯分隔开,以降低铺设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铺设效率。

Claims (4)

1.一种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其特征在于包括蝶形护套,所述蝶形护套包括左部、中部及右部,所述中部位于所述左部与右部之间,所述蝶形护套的中部内设有至少两条光纤芯,所述蝶形护套的中部的相对两侧端面均向内凹陷并各形成有一开槽,所述蝶形护套的左部和右部均内设有加强件,相邻光纤芯间隔设置互不接触,所述光纤芯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且光纤芯的轴线与所述蝶形护套轴线平行设置,所述开槽均为敞口槽,两个开槽呈对称设置于所述蝶形护套的相对两侧;所述蝶形护套的径向截面呈以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连线的中点为中心的中心对称结构;所述光纤芯的数量为两条,两条光纤芯位于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上;或所述光纤芯的数量为四条,所述光纤芯呈以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为对称轴的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两条光纤芯,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左侧的两条光纤芯沿蝶形护套径向截面短方向间隔设置;或所述光纤芯的数量为六条,六条光纤芯呈阵列设置,且相邻光纤芯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光纤芯呈以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为对称轴的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两条光纤芯,所述两条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上设有两条光纤芯,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左侧的两条光纤芯、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的右侧的两条光纤芯、两个开槽槽底中心处间的连线上的两条光纤芯均沿蝶形护套径向截面短方向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蝶形护套径向截面呈长方形或椭圆形设置,蝶形护套径向截面长方向的一侧设有吊线护套,所述吊线护套内设有吊线,所述吊线与吊线护套同轴设置,所述吊线护套位于所述蝶形护套左部的左侧或右部的右侧,所述蝶形护套与所述吊线护套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吊线护套的径向截面呈圆缺形或圆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其特征在于相邻光纤芯之间的距离为0.2~0.3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线护套径向截面的外径与所述蝶形护套径向截面短方向相对两侧之间的距离相同。
CN201720038842.5U 2017-01-13 2017-01-13 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 Active CN2068769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38842.5U CN206876929U (zh) 2017-01-13 2017-01-13 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38842.5U CN206876929U (zh) 2017-01-13 2017-01-13 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76929U true CN206876929U (zh) 2018-01-12

Family

ID=61325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38842.5U Active CN206876929U (zh) 2017-01-13 2017-01-13 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769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4762A (zh) * 2019-04-22 2019-06-14 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多芯数易识别的新型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4762A (zh) * 2019-04-22 2019-06-14 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多芯数易识别的新型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89291U (zh) 一种混合铜芯信号线的非金属自承式光电混合缆
CN206876929U (zh) 光纤芯易分离的蝶形引入式光缆
CN109298495A (zh) 基于光纤束结构的大芯数气吹微缆
CN209281025U (zh) 基于光纤束结构的大芯数气吹微缆
CN203552818U (zh) 一种高压棒形支柱光纤复合绝缘子
CN208861033U (zh) 一种新型双芯光缆
CN205374830U (zh) 一种双并排自承式皮线光缆
CN201965995U (zh) 192芯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CN102798950A (zh) 一种自承式大芯数蝶形引入光缆
CN206863299U (zh) 一种新型双护套蝶形光缆
CN201717055U (zh) 一种自承式光电复合缆
CN201662642U (zh) 全介质中心管式室内外用光缆
CN204614504U (zh) 光电复合缆
CN204044409U (zh) 一种全干式光纤带光缆
CN204705753U (zh) 一种光纤带引入光缆
CN204270677U (zh) 一种抗挤压型综合扁电缆
CN204188855U (zh) 接入网用蝶形引入光缆
CN206074860U (zh) 一种蝶形分支光缆
CN202929257U (zh) 自承式大芯数蝶形引入光缆
CN203191599U (zh) 超细光纤松套管
CN208847917U (zh) 一种方便光缆安装的夹具
CN205374833U (zh) 一种双芯皮线光缆分支盒
CN203054295U (zh) Ftth用分支型多股蝶形引入光缆
CN104252022A (zh) 一种全干式光纤带光缆及其成型方法
CN202905284U (zh) 一种多功能室内用光电复合软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