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50423U - 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850423U CN206850423U CN201720706954.3U CN201720706954U CN206850423U CN 206850423 U CN206850423 U CN 206850423U CN 201720706954 U CN201720706954 U CN 201720706954U CN 206850423 U CN206850423 U CN 2068504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oltage
- module
- positive pole
- power supply
- di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包括:正极线缆、负极线缆、可控开关、电压输出模块、第一电压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正极线缆的两端分别连接外接电源的正极和内部电源的正极,正极线缆上设置有可控开关;负极线缆的两端分别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和内部电源的负极,负极线缆接地;电压输出模块,用于输出检测电压至正极线缆的第二端;第一电压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正极线缆第二端处的电压;控制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电压采集模块采集的第一电压,并根据第一电压控制可控开关的通断状态,保证在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误碰时,可控开关无法导通,避免出现大电流或火花等现象,更加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启动需要车载电池为其提供启动电源,而当车载电池的电量耗尽时,则需要在车载电池上连接外部电源,如外部锂电池等,为汽车的启动提供启动电源。
当前,外部电源均是通过电瓶夹实现与车载电池的连接。外部电源的正极和负极分别通过电瓶夹的正极线夹和负极线夹连接车载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电瓶夹的正极线夹和负极线夹误碰的情况,导致外部电源短路。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提供一种安全的连接装置,能够在电瓶夹的正极线夹和负极线夹误碰时,保护外接电源的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因电瓶夹的连接所导致的外部电源安全隐患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包括:正极线缆、负极线缆、可控开关、电压输出模块、第一电压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
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一端用于连接外接电源的正极,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内部电源的正极,所述正极线缆上设置有所述可控开关;
所述负极线缆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外接电源的负极,所述负极线缆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内部电源的负极,所述负极线缆接地;
所述电压输出模块,用于输出检测电压至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电压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所述正极线缆第二端处的电压;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压采集模块采集的第一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一电压控制所述可控开关的通断状态。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电压采集模块;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压采集模块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电压采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经所述第一二极管采集所述正极线缆第二端处的电压;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电压采集模块采集的第二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所述可控开关的通断状态。
可选的,所述可控开关为开关管模块;
所述开关管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所述控制模块,包括:驱动电路和控制器;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连接所述开关管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连接所述开关管模块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驱动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开关状态。
可选的,所述可控开关为双线圈继电器;
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设置在所述正极线缆中,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供电端连接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一端,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第一线圈输出端和第二线圈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第一线圈或第二线圈通电,以控制所述常开触点关闭或开启。
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控制器、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第一线圈输出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一控制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体二极管;
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第二线圈输出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体二极管;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漏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供电端;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漏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供电端;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一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供电端;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供电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第二电压采集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光耦;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光耦中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光耦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光耦的第二输出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电压输出模块,包括:稳压器、第五二极管和第三电阻;
所述稳压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一端,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
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二端。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电流检测模块和电压检测模块;
所述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外接电源的电压,并将检测到的电压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外接电源的供电电流,并将检测到的电流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电压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电压和/或所述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电流控制所述可控开关的通断状态。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提示模块;
所述提示模块,用于提示用户所述装置的状态和/或所述外接电源的状态;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和/或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所述提示模块。
可选的,所述提示模块,包括:指示灯和/或蜂鸣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正极线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外接电源和内部电源的正极,负极线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外接电源和内部电源的负极,正极线缆上设置有可控开关以控制外接电源为内部电源供电。通过电压输出模块在正极线缆的第二端处提供检测电压,以使控制模块可以通过正极线缆的第二端处的电压判断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是否误碰,以确定在可控开关导通时是否会导致外接电源短路。第一电压检测模块检测正极线缆第二端处的电压,控制模块获取第一电压检测模块检测的第一电压,并根据第一电压控制可控开关的通断状态,保证在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误碰时,可控开关无法导通,避免出现大电流或火花等现象,更加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控开关和控制模块的一种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控开关和控制模块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电路拓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电瓶夹短路检测方式,一般是以检流电阻两端的电压为依据来判断电瓶夹是否短路。然而,这必然会导致大电流通过检流电阻,容易烧毁电路,造成外接电源的损坏。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通过对线缆上电压的检测实现对外接电源短路的判断,可避免电瓶夹的两极误碰时出现大电流和火花等现象,进而避免了因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的连接所导致的外部电源安全隐患问题,更加安全、可靠。
基于上述思想,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该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包括:正极线缆101、负极线缆102、可控开关S1、电压输出模块200、第一电压采集模块301和控制模块400。
正极线缆101的第一端用于连接外接电源10的正极,正极线缆101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内部电源20的正极,正极线缆101上设置有可控开关S1。
负极线缆102的第一端用于连接外接电源10的负极,负极线缆102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内部电源20的负极,负极线缆102接地。
外接电源10和内部电源20的正负极分别通过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 102连接。外接电源10可以是锂电池、蓄电池等供电装置,内部电源20可以是汽车的电瓶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可控开关S1用于控制外接电源10的接通或断开来控制外接电源10为内部电源20供电。
电压输出模块200,用于输出检测电压至正极线缆101的第二端。
为了防止外接电源10短路,需保证在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误碰时可控开关S1不能闭合,因此,需要对正极线缆101的第二端和负极线缆102 的第二端是否连接在一起做出判断。但是,由于当可控开关S1打开时,正极线缆101的第二端处电压会一直保持为0,无法根据正极线缆101上的电压或电流对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是否误碰做出判断,电压输出模块200 在正极线缆101的第二端提供了检测电压,以使可控开关S1断开时,仍可以判断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是否误碰,从而在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 102误碰时避免可控开关S1闭合,保证装置和电源的安全。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压输出模块200,可以包括:稳压器LDO、第五二极管D5和第三电阻R3。
稳压器LDO的输入端连接正极线缆101的第一端,稳压器LDO的输出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正极线缆101的第二端。
可以理解的是,正极线缆101的第一端连接外接电源10的正极为稳压器 LDO供电,稳压器LDO输出的电压经第三电阻R3输出为小信号电压,为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的误碰检测提供电压变化判断依据。而第五二极管 D5可以防止反向电流造成器件损坏。
第一电压采集模块301,用于采集正极线缆101第二端处的电压。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电压采集模块301可以为现有的电压检测装置,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控制模块400,用于获取第一电压采集模块301采集的第一电压V1,并根据第一电压V1控制可控开关S1的通断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当可控开关S1断开、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未误碰时,第一电压V1等于检测电压。而当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误碰时,第一电压采集模块301短路,第一电压V1约为0。因此,控制模块400可以根据第一电压V1,判断出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是否误碰,并根据第一电压V1来控制可控开关S1的连通或断开,保证在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误碰时,无法连通正极线缆101,避免出现大电流或火花等现象,保证了外接电源10和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完好以及用户的安全,更加安全、可靠。
举例而言,当第一电压V1等于电压输出模块200提供的检测电压时,控制模块400控制可控开关S1可以被开通;当第一电压V1约为0(或小于预设的短路电压阈值)时,控制模块400控制可控开关S1维持在关断状态,可控开关S1此时不能被开通。
在实际应用中,控制模块400的供电可以由外接电源10提供。例如,可以在正极线缆101的第一端连接稳压器LDO为控制模块400供电。
此外,控制模块400还可以根据第一电压V1判断正极线缆101是否正确连接在内部电源20上,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可控开关S1导通。例如,当第一电压V1大于预设的导通电压(如1.8V)时,控制模块400控制可控开关S1导通,实现自动为内部电源20供电。
在本实施例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可以包括:提示模块。
提示模块,用于提示用户该装置的状态和/或外接电源10的状态。
作为一个示例,提示模块可以包括:指示灯,和/或,蜂鸣器。
同理,在实际应用中,提示模块的供电也可以由外接电源10或控制模块 400提供,这里不再赘述。
控制模块400,还用于根据第一电压V1控制提示模块。
可以理解的是,当根据第一电压V1判断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误碰时,控制模块400可以控制提示模块提示用户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 误碰,例如控制蜂鸣器鸣响。
本实施例中,正极线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外接电源和内部电源的正极,负极线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外接电源和内部电源的负极,正极线缆上设置有可控开关以控制外接电源为内部电源供电。通过电压输出模块在正极线缆的第二端处提供检测电压,以使控制模块可以通过正极线缆的第二端处的电压判断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是否误碰,以确定在可控开关导通时是否会导致外接电源短路。第一电压检测模块检测正极线缆第二端处的电压,控制模块获取第一电压检测模块检测的第一电压,并根据第一电压控制可控开关的通断状态,保证在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误碰时,可控开关无法导通,避免出现大电流或火花等现象,更加安全、可靠。
参见图2,该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还可以防止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反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 和第二电压采集模块302。
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正极线缆101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二电压采集模块302的输入端。
第二电压采集模块302的输出端连接控制模块400,用于经第一二极管 D1采集正极线缆101第二端处的电压。
当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连接正确、可控开关S1导通时,因第一二极管D1,电流无法流经第二电压采集模块302。此时,第二电压采集模块 302采集的电压为0。而当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反接时,负极线缆102 连接内部电源20的正极为高电平,即接地端为高电平,正极线缆101连接内部电源20的负极为低电平,第一二极管D1导通,第二电压采集模块302采集到正极线缆101第二端处的电压升高。因此,控制模块400可以根据第二电压采集模块302采集的电压,对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是否反接做出判断,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可控开关S1的连通或断开,以保证在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反接时可控开关S1不能连通。
控制模块400,还用于获取第二电压采集模块302采集的第二电压V2,并根据第二电压V2控制正极线缆101的连通或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电压V2升高时,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反接,控制模块400控制可控开关S1不能连通,更加安全、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模块400的供电可以由外接电源10提供。举例而言,可以在正极线缆101的第一端通过稳压器为控制模块400供电。
在本实施例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3,第二电压采集模块302,可以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光耦OC。
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
光耦OC中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接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一电阻R1 的第二端,光耦OC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控制模块400的第一输入端,光耦OC 的第二输出端接地。
可以理解的是,光耦OC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光耦OC中开关管的两端,光耦OC的另外两端连接内部发光二极管的两端。
当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反接时,接地端为高电平,正极线缆101 的第二端为低电平,即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和光耦OC中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为高电平,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一二极管D1组成的通路导通,光耦OC内部发光二极管导通发光,导致光耦OC中的开关管闭合,光耦OC的第一输出端的电压被拉低。控制模块400即可根据光耦OC的第一输出端的电压,判断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是否反接,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可控开关 S1的连通或断开。举例而言,当光耦OC的第一输出端的电压低于预设的反接电压阈值时,控制模块400判断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反接,控制可控开关S1不能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该安全连接装置也可以包括:提示模块,控制模块400 根据第二电压控制提示模块,以提示用户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反接。例如,当正极线缆101和负极线缆102反接时,控制模块400控制指示灯闪烁。
在实际应用中,控制模块400还可以控制提示模块提示用户外接电源10 的状态或当前的供电状态,例如,提示用户充电电流过流、外接电源10电压不足、外接电源10温度过高等。
相应的,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电流检测模块和电压检测模块。
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外接电源10的电压,并将检测到的电压发送至控制模块400;电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外接电源10的供电电流,并将检测到的电流发送至控制模块400。
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电压检测模块和电流检测模块,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控制模块400,还用于所述电压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电压和/或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电流控制可控开关S1的通断状态。
控制模块400根据电压检测模块和电流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可以判断出是否出现充电电流过流、外接电源10电压不足等情况,并可以通过控制可控开关S1的通断保证器件的安全,还可以控制提示模块发出相应提示以告知用户出现异常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压采集模块只有在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反接时,才会在正极线缆的第二端采集到高电平,因此,控制模块根据第二电压采集模块采集的第二电压,即可对正极线缆和负极线缆是否反接做出判断,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可控开关在正负极线缆反接时维持在断开状态,还可以通过提示模块提示用户连接装置所处的状态,保证了电源和连接装置的安全。
下面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控开关S1的具体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控开关S1至少存在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可控开关S1为开关管模块500,控制模块400,包括:控制器401a和驱动电路402a。
开关管模块500设置在正极线缆101中,包括: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
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连接开关管模块500的第一端,第一开关管Q1的漏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连接驱动电路402a的输出端。
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连接开关管模块500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连接驱动电路402a的输出端。
驱动电路402a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401a的输出端。
控制器401a通过驱动电路402a控制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的开关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可以为NMOS管 (N-Metal-Oxide-Semiconductor,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控制器401a控制驱动电路402a输出高电平至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使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导通;控制驱动电路402a输出低电平以使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保持断开。
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驱动电路 402a和控制器401a,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5所示,可控开关S1为双线圈继电器KA。
双线圈继电器KA的常开触点设置在正极线缆101中,双线圈继电器KA 的供电端连接正极线缆101的第一端,双线圈继电器KA的第一线圈输出端和第二线圈输出端分别连接控制模块400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
控制模块400,具体用于控制双线圈继电器KA的第一线圈或第二线圈上电,以控制常开触点关闭或开启。
需要说明的是,双线圈继电器KA的第一线圈通电时,双线圈继电器KA 的常开触点闭合;双线圈继电器KA的第二线圈通电时,双线圈继电器KA的常开触点维持打开状态,无法闭合。
在一个示例中,为了保护电路的安全,控制模块400,可以包括:控制器 401b、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和第一电容C1。
第三开关管Q3的源极接地,第三开关管Q3的漏极连接双线圈继电器KA 的第一线圈输出端,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连接控制器401b的第一控制端,第三开关管Q3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体二极管。
第四开关管Q4的源极接地,第四开关管Q4的漏极连接双线圈继电器KA 的第二线圈输出端,第四开关管Q4的栅极连接控制器401b的第二控制端,第四开关管Q4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体二极管。
可以理解的是,当控制第三开关管Q3导通时,双线圈继电器KA的第一线圈输出端接地,第一线圈导通;当控制第四开关管Q4导通时,双线圈继电器KA的第二线圈输出端接地,第二线圈导通。
在实际应用中,第三开关管Q3和第四开关管Q4均可以是NMOS管。
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三开关管Q3的漏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双线圈继电器KA的供电端。
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四开关管Q4的漏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双线圈继电器KA的供电端。
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正极线缆101的第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双线圈继电器KA的供电端。
可以理解的是,经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输出,可以为双线圈继电器KA的通断释放能量,第四二极管D4可以防止反向电流损坏电路。
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双线圈继电器KA的供电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示例中,还可以包括与第一电容C1并联的第二电容C2为双线圈继电器KA供电。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线缆、负极线缆、可控开关、电压输出模块、第一电压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
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一端用于连接外接电源的正极,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内部电源的正极,所述正极线缆上设置有所述可控开关;
所述负极线缆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外接电源的负极,所述负极线缆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内部电源的负极,所述负极线缆接地;
所述电压输出模块,用于输出检测电压至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电压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所述正极线缆第二端处的电压;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压采集模块采集的第一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一电压控制所述可控开关的通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电压采集模块;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压采集模块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电压采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经所述第一二极管采集所述正极线缆第二端处的电压;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电压采集模块采集的第二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所述可控开关的通断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开关为开关管模块;
所述开关管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所述控制模块,包括:驱动电路和控制器;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连接所述开关管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连接所述开关管模块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驱动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开关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开关为双线圈继电器;
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设置在所述正极线缆中,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供电端连接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一端,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第一线圈输出端和第二线圈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第一线圈或第二线圈通电,以控制所述常开触点关闭或开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控制器、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第一线圈输出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一控制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体二极管;
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第二线圈输出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体二极管;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漏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供电端;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漏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供电端;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一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供电端;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双线圈继电器的供电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压采集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光耦;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光耦中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光耦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光耦的第二输出端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输出模块,包括:稳压器、第五二极管和第三电阻;
所述稳压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一端,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
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正极线缆的第二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电流检测模块和电压检测模块;
所述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外接电源的电压,并将检测到的电压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外接电源的供电电流,并将检测到的电流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电压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电压和/或所述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电流控制所述可控开关的通断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提示模块;
所述提示模块,用于提示用户所述装置的状态和/或所述外接电源的状态;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和/或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所述提示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示模块,包括:指示灯和/或蜂鸣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06954.3U CN206850423U (zh) | 2017-06-16 | 2017-06-16 | 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06954.3U CN206850423U (zh) | 2017-06-16 | 2017-06-16 | 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850423U true CN206850423U (zh) | 2018-01-05 |
Family
ID=60800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06954.3U Active CN206850423U (zh) | 2017-06-16 | 2017-06-16 | 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850423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86559A (zh) * | 2017-06-16 | 2017-08-22 |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 |
CN109546642A (zh) * | 2019-01-02 | 2019-03-29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逆变器直流输入反接保护模块和装置 |
CN112366790A (zh) * | 2020-11-19 | 2021-02-12 |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
WO2022105411A1 (zh) * | 2020-11-19 | 2022-05-27 |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以及电瓶夹设备 |
-
2017
- 2017-06-16 CN CN201720706954.3U patent/CN20685042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86559A (zh) * | 2017-06-16 | 2017-08-22 |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 |
CN107086559B (zh) * | 2017-06-16 | 2020-06-02 |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 |
CN109546642A (zh) * | 2019-01-02 | 2019-03-29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逆变器直流输入反接保护模块和装置 |
CN112366790A (zh) * | 2020-11-19 | 2021-02-12 |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
WO2022105411A1 (zh) * | 2020-11-19 | 2022-05-27 |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以及电瓶夹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850423U (zh) | 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 | |
CN207354057U (zh) | 一种开关驱动电路、电池控制电路、电池和无人机 | |
CN106877278A (zh) | 一种基于负载检测的电路过载保护系统及保护方法 | |
CN204119020U (zh) | 一种pfc保护电路和空调器 | |
CN107294057A (zh) | 保护装置及方法、供电系统 | |
CN105553246B (zh) | 上下电驱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8581081U (zh) | 一种电池保护装置 | |
CN104868369B (zh) | 一种海底观测网接驳盒联网装置 | |
CN104218558B (zh) | 防浪涌高压保护电路 | |
CN209462021U (zh) | 一种防反接防过压保护装置、耳机及usb充电装置 | |
CN104218551B (zh) | 灯具浪涌保护电路以及灯具 | |
CN104167790B (zh) | 充电器、移动终端的充电控制系统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 |
CN103490390A (zh) | 具有双重保护功能的电池管理系统及方法 | |
CN108899972A (zh) | 一种充电器的充电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364688B (zh) | 一种三孔插座漏电检测电路 | |
CN209001614U (zh) | 一种充电器的充电控制电路 | |
CN205231727U (zh) | 开关电源输出接电池反接保护自动控制电路 | |
CN111060777A (zh) | 机器人无线充电监测模块 | |
CN204046218U (zh) | 一种节能升降压电池电路 | |
CN207475184U (zh) | 一种电池保护电路 | |
CN107086559A (zh) | 一种用于外接电源的安全连接装置 | |
CN107994683A (zh) | 一种光伏逆变器的开启系统 | |
CN108448681A (zh) |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充电器在线侦测方法 | |
CN109729613A (zh) | 一种恒流驱动保护电路、保护装置和电视机 | |
CN204216634U (zh) | 一种不间断电源的逆变与维修旁路互锁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