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29822U - 一种电子施封锁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施封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29822U
CN206829822U CN201720634051.9U CN201720634051U CN206829822U CN 206829822 U CN206829822 U CN 206829822U CN 201720634051 U CN201720634051 U CN 201720634051U CN 206829822 U CN206829822 U CN 206829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g
lock
sealing
threading hole
electric 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3405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存云
鲍宗奖
倪博文
潘星佑
孙佳炜
禹华夏
石宁
尹志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hengx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gxi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gxia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gxi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3405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298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29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2982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e Frames And Binding Bands (AREA)
  • Burglar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子施封锁,涉及电子铅封技术领域。该电子施封锁包括封锁外壳,其上开设有外穿线孔;锁止部件,转动设置于封锁外壳内,其上开设有内穿线孔;封锁绳,一端固定连接在封锁外壳上,另一端经过外穿线孔和内穿线孔后穿出封锁外壳;射频标签,固定附着在锁止部件上,用于被读取设备识别;屏蔽膜,固定附着在封锁外壳上,用于遮挡射频标签。本实用新型将电子施封锁的启封、施封两种状态与射频标签的不可识读、可识读相关联,避免了施封锁在启封状态下读取标签信息,造成系统误判的缺陷,保证了物资运输的安全可靠性;通过施封、启封状态的反复切换,实现了电子施封锁的重复、多次使用,减少了一次性施封锁的浪费和固体污染的产出。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施封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铅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施封锁。
背景技术
电子施封锁一般用于对计量设备或货物等需要锁紧的部位进行封锁,以确保锁扣未在使用过程中或运输途中被非法开启。其不仅适用于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运输领域,也可应用于供电、供气、供水等能源计量行业,以及军械施封、化工、矿山、金融、货柜、外贸商检、企业产品封装检验、防偷盗泄密等领域。现有施封锁中一般设置有无线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标签,通过RFID读写器可以读取RFID标签里面记录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读写器把信息写到RFID标签里面。然而,现有电子施封锁有两个不足,第一个不足在于只能一次性使用,从而造成严重浪费和环境固体废料污染,实际上施封锁的主要功能是保留开启痕迹,未必一定要通过一次性的设计来保证。第二个不足在于,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读取标签信息内容的动作与铅封是否已经在物理上锁扣住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容易发生许多物质管理漏洞,例如当锁扣未扣上时,工作人员仍然可以读取标签信息内容,系统在已经读取了标签信息后,误以为铅封已经处于锁扣状态,并标示电子铅封已处于锁扣状态,但事实上电子铅封并未锁扣上,从而使得铅封的使用失去了意义,不能确保物资在运输途中一直处于锁好的状态。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封锁,采用了射频标签和屏蔽膜,在启封状态下,屏蔽膜遮挡住射频标签,位置重叠,射频标签无法读取,施封状态下,屏蔽膜与射频标签位置不重叠,射频标签可以读取。该封锁虽然可以通过信息设备远距离识别工作状态,但是该封锁结构为一次性设计,一旦施封,要想启封只能毁坏封锁。因此,上述封锁未就复用性给出结构设计,也未针对复用性结构解决屏蔽膜遮挡射频标签的问题提出对应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所述,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施封锁,以解决现有施封锁易造成系统误判,且不可重复利用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施封锁,包括:
封锁外壳,其上开设有外穿线孔;
锁止部件,转动设置于封锁外壳内,其上开设有内穿线孔;
封锁绳,一端固定连接在封锁外壳上,另一端经过外穿线孔和内穿线孔后穿出封锁外壳;
射频标签,固定附着在锁止部件上,用于被读取设备识别;
屏蔽膜,固定附着在封锁外壳上,用于遮挡射频标签;
当锁止部件旋转至启封位置时,所述外穿线孔与内穿线孔对齐,所述封锁绳能自由移动,此时所述屏蔽膜与射频标签位置重叠;当锁止部件旋转至施封位置时,所述外穿线孔与所述内穿线孔错开一定角度,所述封锁绳被卡死,此时所述屏蔽膜与射频标签位置无重叠。
作为优选,所述锁止部件包括锁芯和穿线芯子,所述锁芯的底部连接有转轴,所述锁芯的顶部与穿线芯子固定连接,所述穿线芯子上贯穿开设有所述内穿线孔。上述锁芯和穿线芯子的设置,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增加了电子施封锁的工作可靠性。
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开启或锁止锁止部件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能记录锁芯的开启和锁止信息。当所述锁芯处于开启状态时,转轴能够带动锁止部件进行旋转,当所述锁芯处于锁止状态时,转轴空转,无法带动锁止部件旋转。
作为优选,所述锁芯顶部设置有凸块,所述穿线芯子的底部设置有盲孔,所述锁芯与穿线芯子通过凸块和盲孔固定连接。优选地,上述凸块为异形凸块,上述盲孔为与凸块相适配的异型孔,该结构的设置,不仅方便安装,而且保证了穿线芯子与锁芯连接的紧密牢固。
作为优选,所述锁芯为能保留开启、锁止记录的机械锁芯或电子锁芯。上述锁芯通过记录其开启、锁止状态,能够有效提醒收货人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是否被非法打开,确保该电子施封锁的使用可靠性。
作为优选,所述封锁外壳的侧壁设有用于安装屏蔽膜的屏蔽膜安装槽,所述锁芯侧壁设有用于放置射频标签的射频标签槽。具体地,该屏蔽膜安装槽的形状、尺寸与屏蔽膜的形状、尺寸相适配,该射频标签槽的形状、尺寸与射频标签的形状、尺寸相适配,以实现屏蔽膜及射频标签的准确定位、牢固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屏蔽膜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射频标签的形状、大小相适配。当所述屏蔽膜的中心与射频标签的中心重合时,所述屏蔽膜能够遮住射频标签,使得射频标签中的数据不能被读取。
作为优选,所述封锁外壳、锁芯及穿线芯子均为圆柱形结构。由于该电子施封锁采用转动式结构,通过锁止部件与封锁外壳之间的相互转动来实现射频标签的遮挡或露出,因此将封锁外壳、锁芯及穿线芯子均设置为圆柱形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该电子施封锁的具体应用。
作为优选,所述屏蔽膜为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的金属膜。采用金属膜提高了该屏蔽膜的电磁屏蔽能力,可有效抑制电磁波,减小电磁干扰,防止RFID读取设备读取到射频标签的信息。另外,上述屏蔽膜也可以采用导电导磁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射频标签为超高频RFID标签、高频RFID标签、低频RFID标签或近距离无线通讯(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标签等。上述设置扩大了该电子施封锁的适用范围,保证了各种不同货物的运输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在启封状态下,锁止部件处于启封位置,外穿线孔与内穿线孔对齐,封锁绳的活动端可以自由出入穿线孔,此时屏蔽膜与射频标签大部分或完全重叠,射频标签无法被读取设备识读;而在执行施封动作时,首先将封锁绳穿过外穿线孔和内穿线孔,然后旋转锁止部件,让内穿线孔转动固定角度,将封锁绳扭转卡住,由于封锁绳无法从穿线孔抽出,从而实现对货物的铅封,此时射频标签与屏蔽膜不再重叠,射频标签可以被正常识读;当需要重新启封时,只需再将锁止部件从施封位置旋转到启封位置,并拔出封锁绳即可。
本实用新型将电子施封锁的启封、施封两种状态与射频标签的不可识读、可识读相关联,避免了电子施封锁在启封状态下读取射频标签信息,易造成系统误判的缺陷,保证了物资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本实用新型通过施封、启封状态的反复切换,实现了电子施封锁的重复、多次使用,从而减少了一次性施封锁的浪费和固体污染的产出;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方案,本实用新型大大提高了电子施封锁利用率,节约了资源。同时,该电子施封锁设置射频标签,方便操作者使用读取设备远距离扫读来检查封锁的工作状态,大大提高了货物封装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施封锁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处于启封位置);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施封锁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处于施封位置);
图4是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施封锁的爆炸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施封锁去除封锁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施封锁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施封锁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处于启封位置);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施封锁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处于施封位置);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封锁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封锁外壳;11-外穿线孔;2-锁止部件;21-锁芯;22-穿线芯子;221-内穿线孔;3-封锁绳;4-射频标签;5-屏蔽膜;6-转轴;7-封盖;71-封盖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优选的电子施封锁,该电子施封锁包括封锁外壳1、锁止部件2、封锁绳3、射频标签4和屏蔽膜5。其中,封锁外壳1的壳壁上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外穿线孔11。锁止部件2转动安装在封锁外壳1内,其包括锁芯21和固定在锁芯21上方的穿线芯子22。锁芯21顶部设置有凸块,穿线芯子22的底部设置有盲孔,锁芯21与穿线芯子22通过凸块和盲孔固定连接。该连接方式,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增加了电子施封锁的工作可靠性。优选地,此处的凸块为异形凸块,盲孔为与异形凸块相适配的异型孔,该结构的设置,不仅方便安装,而且保证了穿线芯子22与锁芯21连接的紧密牢固性。
锁芯21的底部与转轴6活动连接,用于带动锁止部件2转动。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锁芯21具有两个工作状态:开启状态和锁止状态。处于开启态时,锁止部件2可随转轴6旋转;处于锁止状态时,转轴6空转,锁止部件2无法转动。另外,该锁止部件2旋转时有固定的两个位置:启封位置和施封位置,当锁芯21处于开启状态时,锁止部件2可以从施封位置旋转到启封位置,或者从启封位置旋转到施封位置。
进一步地,上述穿线芯子22上贯穿开设有内穿线孔221,用于与外穿线孔11配合,实现封锁绳3的放松和夹紧。上述封锁绳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封锁外壳1上,另一端经过外穿线孔11和内穿线孔221后穿出封锁外壳1。上述射频标签4固定附着在锁止部件2上,方便操作者使用读取设备远距离扫读来检查封锁的工作状态,大大提高货物封装的工作效率。上述屏蔽膜5贴在封锁外壳1的特定位置上,用于遮挡射频标签4。当锁止部件2旋转至启封位置时,外穿线孔11与内穿线孔221对齐,封锁绳3能自由移动,此时屏蔽膜5与射频标签4位置重叠,射频标签4不能被识读;当锁止部件2旋转至施封位置时,外穿线孔11与内穿线孔221错开一定角度,封锁绳3被卡死,此时屏蔽膜5与射频标签4位置无重叠,射频标签4可以被正常识读。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子施封锁的启封、施封两种状态与射频标签4的不可识读、可识读相关联,避免了电子施封锁在启封状态下读取射频标签4信息,从而造成系统误判的缺陷,保证了物资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上述封锁外壳1的外形为圆柱或圆筒形,锁芯21及穿线芯子22为圆柱形,由于该电子施封锁采用转动式结构,通过锁止部件2与封锁外壳1之间的相互转动来实现射频标签4的遮挡或露出,因此将封锁外壳1、锁芯21及穿线芯子22均设置为圆柱形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该电子施封锁的具体应用。
作为优选,该电子施封锁还包括用于开启或锁止锁止部件2的专用电子设备,该专用电子设备能记录锁止部件2的开启和锁止信息。本实用新型中锁芯21为能保留开启、锁止记录的机械锁芯或电子锁芯。上述锁芯21通过记录其开启、锁止状态,能够有效提醒收货人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是否被非法打开,确保该电子施封锁的使用可靠性。
具体地,当锁芯21为机械锁芯时,必须包含密码转盘结构,并且不包含可视的密码输入刻度或手动的密码输入装置,而且必须用专用电子设备进行开启,专用电子设备必须包含可控制转动角度的电动机伺服系统、实时时钟芯片、远距离通讯芯片、处理器、存储器,利用电动机旋转角度来开启、锁止机械锁芯,并且将操作时的信息记录到存储器,记录的操作信息至少包括时间。
当锁芯21为电子锁芯时,必须包含处理器、电气接头和电驱动部件,必须用专用电子设备开启,专用电子设备至少包含电池、电气接头、处理器、远距离通讯芯片和存储器,利用电子锁芯处理器与专用电子设备间的电气接头互相连接,实现供电以及电子锁芯处理器与专用电子设备处理器之间的密码验证,电子锁芯驱动电驱动部件实现开启,同时专用电子设备处理器记录开启、锁止信息到存储器。
进一步地,屏蔽膜5的形状、大小与射频标签4的形状、大小相适配,当屏蔽膜5的中心与射频标签4的中心重合时,屏蔽膜5能够遮住射频标签4,使得射频标签4中的数据不能被读取。优选地,屏蔽膜5可以为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的金属膜,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异形等。此处采用金属膜提高了该屏蔽膜5的电磁屏蔽能力,可有效抑制电磁波,减小电磁干扰,防止RFID读取设备读取到射频标签4的信息。另外,上述屏蔽膜5也可以采用其它导电导磁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封锁外壳1的侧壁设有屏蔽膜安装槽,其两侧为内凹的形状,用于安装屏蔽膜5。锁芯21侧壁设有用于放置射频标签4的射频标签槽,射频标签槽的大小、形状与射频标签4相匹配,射频标签槽的深度与射频标签4的厚度一致,使得射频标签4能嵌合在射频标签槽内部。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射频标签4可以为超高频RFID标签、高频RFID标签、低频RFID标签或近场通讯NFC。上述设置扩大了该电子施封锁的适用范围,保证了各种不同货物的运输安全性。
进一步地,封锁外壳1与穿线芯子22之间还设置有封盖7,封盖7上开设有封盖孔71。封盖7套设于穿线芯子22上,其形状、大小、结构与穿线芯子22相匹配。在封锁开启时,封盖7上的封盖孔71与封锁外壳1上的外穿线孔11、穿线芯子22上的内穿线孔221对齐在一直线上;封锁锁止时,封盖孔71与内穿线孔221错开一定角度。
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如下:
在启封状态下,锁止部件2处于如图1和图2所示的启封位置,锁芯21处于锁止状态,此时转动转轴6,锁止部件2无法跟转,穿线芯子22上的内穿线孔221与封锁外壳1上的外穿线孔11对齐,封锁绳3的活动端可以自由出入外穿线孔11和内穿孔22。此时屏蔽膜5与射频标签4绝大部分重叠,此时用RFID读取设备识读,因无法读取,可判断该电子施封锁处于启封状态或发生损坏。
执行施封动作时,首先将封锁绳3的活动端穿过外穿线孔11及内穿线孔221,直到封锁绳3的穿出长度达到预期,然后用专用电子设备开启锁芯21,此时旋转转轴6,锁止部件2带动穿线芯子22转动,将封锁绳3扭转成如图4所示的施封状态并卡住,此时用专用电子设备锁止锁芯21,锁止部件2不再跟随转轴6转动,当抽拉封锁绳3的时候,因为扭转而无法从穿线孔抽出,此时如图3所示,射频标签4与屏蔽膜5错开足够的角度,此时用RFID读取设备识读,因可以读取,可判断该电子施封锁处于施封状态。
当需要重新启封时,首先将锁芯21开启,然后旋转转轴6,带动锁止部件2上的穿线芯子22从图3所示施封位置旋转到图1所示的启封位置,此时内穿线孔221与外穿线孔11对齐,封锁绳3的活动端可以自由出入穿线孔;拔出封锁绳3后,再将锁芯21锁止,此时锁止部件2不再跟随转轴6旋转,屏蔽膜5与射频标签4大部分重叠,此时用RFID读取设备识读,因无法读取,可判断该电子施封锁重新回复启封状态或被毁坏。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施封、启封状态的反复切换,实现了电子施封锁的重复、多次使用,从而减少了一次性施封锁的浪费和固体污染的产出。而且每次施封、启封时,必须开/闭锁止部件2,通过锁止部件2的专用电子设备即可记录该电子施封锁被操作的信息。由于该电子施封锁在启封时射频标签4无法识读,在施封时可以识读,只要用相应的读取设备远程尝试识读,既可以知道该电子施封锁处于何种状态,从而实现了通过读取设备远距离检查施封锁工作状态的功能。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电子施封锁,其特征在于,包括:
封锁外壳(1),其上开设有外穿线孔(11);
锁止部件(2),转动设置于封锁外壳(1)内,其上开设有内穿线孔(221);
封锁绳(3),一端固定连接在封锁外壳(1)上,另一端经过外穿线孔(11)和内穿线孔(221)后穿出封锁外壳(1);
射频标签(4),固定附着在锁止部件(2)上,用于被读取设备识别;
屏蔽膜(5),固定附着在封锁外壳(1)上,用于遮挡射频标签(4);
当锁止部件(2)旋转至启封位置时,所述外穿线孔(11)与内穿线孔(221)对齐,所述封锁绳(3)能自由移动,此时所述屏蔽膜(5)与射频标签(4)位置重叠;当锁止部件(2)旋转至施封位置时,所述外穿线孔(11)与所述内穿线孔(221)错开一定角度,所述封锁绳(3)被卡死,此时所述屏蔽膜(5)与射频标签(4)位置无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施封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部件(2)包括锁芯(21)和穿线芯子(22),所述锁芯(21)的底部连接有转轴(6),所述锁芯(21)的顶部与穿线芯子(22)固定连接,所述穿线芯子(22)上贯穿开设有所述内穿线孔(2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施封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开启和锁止锁芯(21)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能记录锁芯(21)的开启和锁止信息;当所述锁芯(21)处于开启状态时,锁止部件(2)能随转轴(6)旋转,当所述锁芯(21)处于锁止状态时,锁止部件(2)无法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施封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21)顶部设置有凸块,所述穿线芯子(22)的底部设置有盲孔,所述锁芯(21)与穿线芯子(22)通过凸块和盲孔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施封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21)为能保留开启、锁止记录的机械锁芯或电子锁芯。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施封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锁外壳(1)的侧壁设有用于安装屏蔽膜(5)的屏蔽膜安装槽,所述锁芯(21)侧壁设有用于放置射频标签(4)的射频标签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施封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膜(5)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射频标签(4)的形状、大小相适配,当所述屏蔽膜(5)的中心与射频标签(4)的中心重合时,所述屏蔽膜(5)能够遮住射频标签(4),使得射频标签(4)中的数据不能被读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施封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锁外壳(1)、锁芯(21)及穿线芯子(22)均为圆柱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施封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膜(5)为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的金属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施封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标签(4)为超高频RFID标签、高频RFID标签、低频RFID标签或近距离无线通讯标签。
CN201720634051.9U 2017-06-02 2017-06-02 一种电子施封锁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8298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34051.9U CN206829822U (zh) 2017-06-02 2017-06-02 一种电子施封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34051.9U CN206829822U (zh) 2017-06-02 2017-06-02 一种电子施封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29822U true CN206829822U (zh) 2018-01-02

Family

ID=60773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34051.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829822U (zh) 2017-06-02 2017-06-02 一种电子施封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298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0517A (zh) * 2017-06-02 2017-08-18 圣享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施封锁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0517A (zh) * 2017-06-02 2017-08-18 圣享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施封锁
CN107060517B (zh) * 2017-06-02 2022-07-08 上海圣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施封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00247B2 (en) Asset seal device and method
CN107060517A (zh) 一种电子施封锁
CN105190730B (zh) 安全密封装置和方法
US7270353B2 (en) Multiple transponder seal device
US20060202824A1 (en) Electronic seal and method of shipping container tracking
US6888241B1 (en) Electronic multipurpose seal with passive transponder
RU2345938C1 (ru) Контейнер многократного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с радиочастотным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онным запечатывающим средством
US20080073422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cking and managing cargo containers
CN101425192A (zh) 一种电子签封的方法及电子签封锁
JP4435678B2 (ja) ロック機構付き多目的封止装置
CN104700484A (zh) 一种智能挂锁管理系统
CN206829822U (zh) 一种电子施封锁
CN101173577B (zh) 一种锁封方法及其id码电子锁
CN204480360U (zh) 一种智能挂锁管理系统
EP2590154A1 (en) Secure sealing device
CN103895955A (zh) 可安全传递指令的运钞袋装置
CN103670044B (zh) 防护系统
CN113593400A (zh) 一种rfid电子铅封系统
US20090199606A1 (en) Tamper evident seal
CN103895940A (zh) 可双向认证的运钞袋装置
CN216249289U (zh) 一种rfid电子铅封系统
CN206021396U (zh) 射频封签保护装置
CN203143296U (zh) 可安全传递指令的运钞袋装置
CN208564271U (zh) 一种门体红外线安防设备
CN203909817U (zh) 一种基于rfid的白酒基酒身份识别与信息采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Bao Zongjiang

Inventor after: Wang Lili

Inventor after: Sun Jiawei

Inventor after: Yu Huaxia

Inventor after: Shi Ning

Inventor after: Yin Zhiquan

Inventor before: Pan Cunyun

Inventor before: Bao Zongjiang

Inventor before: Ni Bowen

Inventor before: Pan Xingyou

Inventor before: Sun Jiawei

Inventor before: Yu Huaxia

Inventor before: Shi Ning

Inventor before: Yin Zhiqu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23

Address after: 201313 Wanhang Road, Wanxiang Town,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99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SHENGX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313 Wanhang Road, Wanxiang Town,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99

Patentee before: SHENGHENG GROUP CO.,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70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