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20657U - 一体式电源板 - Google Patents

一体式电源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20657U
CN206820657U CN201720278220.XU CN201720278220U CN206820657U CN 206820657 U CN206820657 U CN 206820657U CN 201720278220 U CN201720278220 U CN 201720278220U CN 206820657 U CN206820657 U CN 2068206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electric capacity
pin
piezo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7822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雄举
陈灿松
黄新乐
梁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Pearl River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Pearl River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Pearl River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Pearl River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7822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206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206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2065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式电源板,雷击浪涌防护电路、反激式开关电源和反馈电路,反激式开关电源分别与雷击浪涌防护电路和反馈电路连接;反激式开关电源包括供电电路、电流取样比较驱动电路和变压器,电流取样比较驱动电路与变压器的初级绕组连接,供电电路与变压器的辅助绕组连接;电流取样比较驱动电路包括第一MOS管、开关电源芯片、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四电容和第五二极管,开关电源芯片采用OB2273A3。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电源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实现输出短路或过载保护、故障去除后能自恢复输出、能解决传统反激式开关电源过载和过流问题。

Description

一体式电源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式电源板。
背景技术
开关电源的调节部分通常采用脉宽调制(PWM)技术,即在主变换器周期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输入电压或负载的变化来调节功率MOSFET管导通的占空比,从而使输出电压稳定。脉宽调制的方法有很多,市面上常采用的是一种高性能的固定频率电流型脉宽集成控制芯片UC3842。该芯片是专为离线的直流至直流变换器应用而设计的。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内部振荡器、高精度误差比较器、逐周电流取样比较、启动电流小、大电流图腾柱输出等,是驱动MOSFET的理想器件。
但是采用UC3842反激式开关电源的保护电路存在如下缺陷:(1)过载保护的缺陷:当电源过载或输出短路时,UC3842的保护电路动作,使输出脉冲的占空比减小,输出电压降低,UC3842的供电电压也跟着降低,当低到UC3842不能工作时,整个电路关闭,然后开始下一次启动过程。这种保护被称为“打嗝”式(hiccup)保护。在这种保护状态下,电源只工作几个开关周期,然后进入很长时间(几百ms到几s)的启动过程,因此它的平均功率很低。但是,由于变压器存在漏感等原因,有的开关电源在每个开关周期都有很高的开关尖峰电压,即使在占空比很小的情况下,辅助供电电压也不能降到足够低,所以不能实现理想的保护功能。
(2)过流保护的缺陷:UC3842的过流保护功能是通过其第三引脚实现的。当第三引脚上检测的电压高于lV时,就会使UC3842内部的比较器翻转,将PWM锁存器置零,使脉冲调制器处于关闭状态,从而实现了电路的过流保护。由于检测电阻能感应出峰值电感电流,所以自然形成逐个脉冲限流电路,只要检测电阻上的电平达到lV,脉宽调制器立即关闭,因此这种峰值电感电流检测技术可以精确限制输出的最大电流,使得开关电源中的磁性元件和功率器件不必设计较大的余量,就能保证稳压电源的工作可靠。
但是,通常我们采用的采样电阻都是金属膜或氧化膜电阻,这种电阻是有感的,当电流流过取样电阻时,就会感生一定的感性电压。这个电感分量在高频时呈现的阻抗会很大,因此它将消耗很大的功率。随着频率的增加,流过取样电阻的电流有可能在下一个振荡周期到来之前还没放完,取样电阻承受的电流将越来越大,这样将会引起UC3842的误操作,甚至会引起炸机。因此,UC3842的这种过流保护功能有时难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另外,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发现开关电源中的MOS管必须设计合理的散热片,否则在测试输出端进行短路保护功能时,会发现MOS管Q1在过流状态下温度过高,极易损坏。就算设计了散热片,假如产品处于短路状态,MOS管在过流状态下消耗很大的功率,既浪费电能,又损耗MOS管的使用寿命,还会存在炸机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实现输出短路或过载保护、故障去除后能自恢复输出、能解决传统反激式开关电源过载和过流问题的一体式电源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一体式电源板,包括雷击浪涌防护电路、反激式开关电源和反馈电路,所述反激式开关电源分别与所述雷击浪涌防护电路和反馈电路连接;所述反激式开关电源包括供电电路、电流取样比较驱动电路和变压器,所述电流取样比较驱动电路与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连接,所述供电电路与所述变压器的辅助绕组连接;
所述电流取样比较驱动电路包括第一MOS管、开关电源芯片、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四电容和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十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第八电阻的一端和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五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九电阻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六引脚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和开关电源芯片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四电容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三引脚通过所述第十七电阻接地,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五引脚分别与所述雷击浪涌防护电路和供电电路连接;所述开关电源芯片采用OB2273A3。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体式电源板中,所述反馈电路包括第二光耦、第三基准电压芯片、第十九电容、第二十二电容、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和第十八电阻,所述第二光耦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十九电容的一端和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十九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光耦的第一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光耦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十二电容的一端和第三基准电压芯片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基准电压芯片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三基准电压芯片的控制极分别与所述第二十二电容的另一端、第十五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十电阻连接主回路输出端,所述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体式电源板中,所述雷击浪涌防护电路包括直流输入端、第一保险丝、第二保险丝、第一压敏电阻、第二压敏电阻、第三压敏电阻、第四压敏电阻、第五压敏电阻、第六压敏电阻、第七压敏电阻、第八压敏电阻、第八放电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解电容、安规电容、第二十三电容、第二十四电容、第一共模电感、第三共模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直流输入端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一保险丝的一端和第二保险丝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保险丝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保险丝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保险丝的另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一端、第二压敏电阻的一端、第三压敏电阻的一端和第五压敏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压敏电阻的一端和第七压敏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压敏电阻的另一端、第五压敏电阻的另一端、第六压敏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七压敏电阻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八放电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放电管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一保险丝的另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和第一共模电感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直流输入端的第一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七压敏电阻的一端、第二电容的一端和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四压敏电阻的一端、安规电容的一端和第三共模电感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安规电容的另一端、第四压敏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三共模电感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三共模电感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十四电容的一端、第八压敏电阻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共模电感的第二引脚、第二十四电容的另一端和第八压敏电阻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解电容的正极和第二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解电容的负极和第二十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体式电源板中,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六二极管、第七稳压管二极管、第二十电容和第二十一电解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七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七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二十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一电解电容的正极和第十二电阻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七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十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二十一电解电容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十四引脚连接,所述第二十一电解电容的负极还与所述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十三引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体式电源板中,所述反激式开关电源还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十电容和第五电阻,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十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十电容的一端和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一端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七引脚连接。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电源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设有雷击浪涌防护电路、反激式开关电源和反馈电路,电流取样比较驱动电路包括第一MOS管、开关电源芯片、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四电容和第五二极管,开关电源芯片采用OB2273A3,采用OB2273A替代传统的UC28XX/UC38XX系列芯片,OB2273A是一款高度集成的电流模式PWM控制IC,其高性能体现在低待机功耗(小于100mW)和完整的保护范围内的自动恢复功能,包括逐周期电流限制(OCP)、过载保护(OLP)和VDD欠压锁定(UVLO),其提供了保护与锁存关闭包括过温保护(OTP)、过电压(固定或可调)保护(OVP),所以能实现输出短路或过载保护、故障去除后能自恢复输出、能解决传统反激式开关电源过载和过流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电源板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实施例中反激式开关电源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所述实施例中反馈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所述实施例中雷击浪涌防护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一体式电源板实施例中,其一体式电源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该一体式电源板包括雷击浪涌防护电路1、反激式开关电源2和反馈电路3,其中,反激式开关电源2分别与雷击浪涌防护电路1和反馈电路3连接;反激式开关电源2包括供电电路21、电流取样比较驱动电路22和变压器T1(参加图2)电流取样比较驱动电路22与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连接,供电电路21与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连接。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变压器T1为高频变压器。
图2为本实施例中反激式开关电源的电路原理图,图2中,第一MOS管Q1、开关电源芯片U1、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四电容C4和第五二极管D5构成电流取样比较驱动电路,其中,第一MOS管Q1的漏极与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第十一引脚连接,第一MOS管Q1的栅极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八电阻R8的一端和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和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均与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六引脚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GPW,第一MOS管Q1的源极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和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一端和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四引脚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和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GPW,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三引脚通过第十七电阻R17接地GPW,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一引脚接地GPW,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五引脚分别与雷击浪涌防护电路1和供电电路21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1采用OB2273A3。
当第一MOS管Q1导通时,输入电源加在变压器T1的初级电感(初级绕组)上,流过变压器T1的初级电感的电流线性上升,上升斜率就是输入电压Udc与电感量L的比值Udc=Ldi/dt,L为变压器T1的初级电感,i是变压器T1的初级电流。在第一MOS管Q1的源极与地间串接一个无感取样电阻(即第十六电阻R16),将变压器T1的初级电流转换成取样电压Ud=R16*i,在输出同样的功率下,输入直流电压越小,变压器T1的一次电流也越大,通过第一MOS管Q1的电流也越大。为保第一MOS管Q1不致损坏,需计算输入端初级电感峰值电流Ip=2Pout/(Udcmin*Dmax),其中,Pout为输出功率,Udcmin为最小输入电压,Dmax为最大占空比。选择功率第一MOS管Q1的最大峰值电流Icmax应大于1.3Ip。
取样电压Ud经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容C4的RC滤波后,送到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四引脚。当该取样电压Ud>0.75V时,第一MOS管Q1的开关导通脉宽将会被限制,当这种现象持续88mS后,系统进入过功率保护(OLP)状态,第一MOS管Q1的开关会立即关闭,系统进入自动恢复状态,直到故障解除后,系统恢复正常。而第四电阻R4、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和第五二极管D5组成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六引脚对第一MOS管Q1的栅极的驱动电路。第十七电阻R17为RTC热敏电阻,用于采集温度,使得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三引脚提供过温保护(OTP)。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OB2273A替代传统的UC28XX/UC38XX系列芯片,OB2273A是一款高度集成的电流模式PWM控制IC,其高性能体现在低待机功耗(小于100mW)和完整的保护范围内的自动恢复功能,包括逐周期电流限制(OCP)、过载保护(OLP)和VDD欠压锁定(UVLO),其提供了保护与锁存关闭包括过温保护(OTP)、过电压(固定或可调)保护(OVP),经过长时间实验证明这种保护不会导致第一MOS管Q1等器件发热损坏,所以能实现输出短路或过载保护、故障去除后能自恢复输出、能解决传统反激式开关电源过载和过流问题。
图3为本实施例中反馈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3中,反馈电路3包括第二光耦U2、第三基准电压芯片U3、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二电容C20、第十电阻R107、第十一电阻R11、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和第十八电阻R18,其中,第二光耦U2的第四引脚分别与第十九电容C19的一端和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二引脚连接,第二光耦U2的第三引脚与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二光耦U2的第一引脚分别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和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输出端VO1,第二光耦U2的第二引脚分别与第二十二电容C22的一端和第三基准电压芯片U3的阴极连接,第三基准电压芯片U3的阳极接地,第三基准电压芯片U3的控制极分别与第二十二电容C22的另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和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通过第十电阻R107连接主回路输出端VO,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接地GO。第三基准电压芯片U3的型号为TL431。
主回路输出端VO=12V输出,输出电压经第十电阻R10、第十五电阻R15和第十八电阻R18分压后得到采样电压,此采样电压与第三基准电压芯片U3提供的2.5V参考电压进行比较,当VO输出电压正常(12V)时,采样电压与第三基准电压芯片U3提供的2.5V参考电压相等,则第三基准电压芯片U3的阴极的电位不变,流过第二光耦U2中二极管的电流不变,也就是流过第二光耦U2的电流不变,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二引脚输入电压不变,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一引脚的电位稳定,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六引脚输出PWM驱动的占空比不变,输出电压稳定在设定值不变。
当VO输出12V电压因为某种原因偏高时,经第十电阻R10、第十五电阻R15和第十八电阻R18分压值就会大于2.5V,则第三基准电压芯片U3的阴极电位下降,流过光耦二极管的电流增大,则流过第二光耦U2中二极管的电流增大,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二引脚输入电压上升到大于2.5V,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六引脚输出驱动脉冲PWM的占空比下降,输出电压降低,这样就完成了主回路输出电压反馈稳压的作用。
最常见的电子设备危害不是由于直接雷击引起的,而是由于雷击发生时在电源和通讯线路中感应的电流浪涌引起的。一方面由于电子设备内部结构高度集成化(VLSI芯片),从而造成设备耐压、耐过电流的水平下降,对雷电(包括感应雷及操作过电压浪涌)的承受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侵入。浪涌电压可以从电源线或信号线等途径窜入通信设备,所以设计通信设备一定要考虑雷击浪涌防护电路。
图4为本实施例中雷击浪涌防护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4中,雷击浪涌防护电路1包括直流输入端LK1、第一保险丝F1、第二保险丝F2、第一压敏电阻RV1、第二压敏电阻RV2、第三压敏电阻RV3、第四压敏电阻RV4、第五压敏电阻RV5、第六压敏电阻RV6、第七压敏电阻RV7、第八压敏电阻RV8、第八放电管D8、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解电容C3、安规电容CX1、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一共模电感L1、第三共模电感L3、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其中,直流输入端LK1为直流40~63V输入端,直流输入端LK1的第二引脚为正电压引脚,第一引脚为接地引脚。
直流输入端LK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第一保险丝F1的一端和第二保险丝F2的一端连接,第二保险丝F2的另一端与第一保险丝F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保险丝F1的另一端还分别与第一压敏电阻RV1的一端、第二压敏电阻RV2的一端、第三压敏电阻RV3的一端和第五压敏电阻RV5的一端连接,第一压敏电阻RV1的另一端与第二压敏电阻RV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压敏电阻RV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六压敏电阻RV6的一端和第七压敏电阻RV7的一端连接,第三压敏电阻RV3的另一端、第五压敏电阻RV5的另一端、第六压敏电阻RV6的另一端和第七压敏电阻RV7的另一端均与第八放电管D8的一端连接,第八放电管D8的另一端接地。
第一保险丝F1的另一端还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和第一共模电感L1的第四引脚连接,直流输入端LK1的第一引脚分别与第七压敏电阻RV7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和第一共模电感L1的第一引脚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和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一共模电感L1的第三引脚分别与第四压敏电阻RV4的一端、安规电容CX1的一端和第三共模电感L3的第四引脚连接,第一共模电感L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安规电容CX1的另一端、第四压敏电阻RV4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第三共模电感L3的第一引脚连接,第三共模电感L3的第三引脚分别与第二十四电容C24的一端、第八压敏电阻RV8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三共模电感L3的第二引脚、第二十四电容C24的另一端和第八压敏电阻RV8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三电解电容C3的正极和第二十三电容C2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解电容C3的负极和第二十三电容C23的另一端连接。
其中第三压敏电阻RV3、第五压敏电阻RV5和第八放电管D8组成了共模正对大地EAR信号的防护电路,第六压敏电阻RV6、第七压敏电阻RV7和第八放电管D8组成了共模GND对大地EAR信号的防护电路,通过上述压敏电阻和第八放电管D8的共同吸收和泄放作用,可以实现共模5Ka雷击浪涌防护功能。
差模5Ka雷击浪涌能量首先经过第一压敏电阻RV1和第二压敏电阻RV2被吸收了一部分,剩余的能量经过第一共模电感L1,第一共模电感L1起到延迟和削缓波头电流的作用;第四压敏电阻RV4继续吸收差模雷击浪涌能量,安规电容CX1既能吸收能量,又能有效的减少电源纹波,降低低频端的电磁传导干扰,第二二极管D2起到进一步减低回路残压的作用;第三共模电感L3和第二共模电感L1一样起到延迟和削缓波头电流的作用,残余的能量经过第八压敏电阻RV8进一步吸收,残压已经对后续电路不会产生太大的威胁,第一二极管D1、第三电解电容C3和第二十三电容C23可以安全把残余能量吸收,从而完美完成输入端口差模5Ka雷击浪涌防护作用,第二十三电容C23为瓷片电容。
该一体式电源板可以实现直流输入端LK1的直流40~63V输入端电磁传导干扰峰值小于65dBuV,电磁传导干扰均值小于60dBuV。该雷击浪涌防护电路1的三级防雷击浪涌设计可以实现输入端口共模5Ka雷击浪涌和差模5Ka雷击浪涌防护。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供电电路21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十二电阻R12、第六二极管D6、第七稳压管二极管D7、第二十电容C20和第二十一电解电容C21,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二十三电容C23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阻R28与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五引脚连接,第七稳压二极管D7的负极与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五引脚连接,第七稳压二极管D7的正极接地,第二十电容C20的一端、第二十一电解电容C21的正极和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均与第七稳压二极管雷击浪涌防护电路1的负极连接,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和第二十一电解电容C21的负极均接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与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的第十四引脚连接,第二十一电解电容C21的负极还与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的第十三引脚连接。
开关电源芯片U1在上电时通过第三电解电容C3充电,第二十三电容C23滤波,再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分压,给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五引脚提供11~12V电压,使得开关电源芯片U1工作;系统启动后,通过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的第十三引脚和第十四引脚,由供电电路21给开关电源芯片U1的第五引脚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该反激式开关电源2还包括第三二极管D3、第十电容C107和第五电阻R5,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第十一引脚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分别与第十电容C107的一端和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十电容C107的另一端和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均与第二十三电容C23的一端和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第七引脚连接。
当第一MOS管Q1开通时,变压器T1初级绕组的电感电流在输入电压的作用下线性上升,储存能量。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感应电压到次级绕组,第四二极管D4反向偏置关断。第一MOS管Q1关断时,变压器T1初级绕组的电感电流被关断,由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电感电压反向(为上负下正),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感应电压感应到次级,第四二极管D4正向偏置导通,给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和第十三电容C13充电,并向负载(第七电阻R7)提供能量。开始下个周期。以上假设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和第十三电容C13的容量足够大,在第四二极管D4关断期间(开关开通期间)给负载和外部负载LK2提供能量。
总之,本实施例中,当提供的电压为38-60V宽输入,输入电流0-1A时,经过该一体式电源板转换后,可以输出12V电压,最大负载2.5A。采用OB2273A替代传统的UC28XX/UC38XX系列芯片,能实现输出短路或过载保护、故障去除后能自恢复输出、能解决传统反激式开关电源过载和过流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一体式电源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雷击浪涌防护电路、反激式开关电源和反馈电路,所述反激式开关电源分别与所述雷击浪涌防护电路和反馈电路连接;所述反激式开关电源包括供电电路、电流取样比较驱动电路和变压器,所述电流取样比较驱动电路与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连接,所述供电电路与所述变压器的辅助绕组连接;
所述电流取样比较驱动电路包括第一MOS管、开关电源芯片、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四电容和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十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第八电阻的一端和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五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九电阻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六引脚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和开关电源芯片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四电容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三引脚通过所述第十七电阻接地,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五引脚分别与所述雷击浪涌防护电路和供电电路连接;所述开关电源芯片采用OB2273A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电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电路包括第二光耦、第三基准电压芯片、第十九电容、第二十二电容、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和第十八电阻,所述第二光耦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十九电容的一端和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十九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光耦的第一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光耦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十二电容的一端和第三基准电压芯片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基准电压芯片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三基准电压芯片的控制极分别与所述第二十二电容的另一端、第十五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十电阻连接主回路输出端,所述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体式电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雷击浪涌防护电路包括直流输入端、第一保险丝、第二保险丝、第一压敏电阻、第二压敏电阻、第三压敏电阻、第四压敏电阻、第五压敏电阻、第六压敏电阻、第七压敏电阻、第八压敏电阻、第八放电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解电容、安规电容、第二十三电容、第二十四电容、第一共模电感、第三共模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直流输入端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一保险丝的一端和第二保险丝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保险丝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保险丝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保险丝的另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一端、第二压敏电阻的一端、第三压敏电阻的一端和第五压敏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压敏电阻的一端和第七压敏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压敏电阻的另一端、第五压敏电阻的另一端、第六压敏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七压敏电阻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八放电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放电管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一保险丝的另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和第一共模电感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直流输入端的第一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七压敏电阻的一端、第二电容的一端和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四压敏电阻的一端、安规电容的一端和第三共模电感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安规电容的另一端、第四压敏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三共模电感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三共模电感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十四电容的一端、第八压敏电阻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共模电感的第二引脚、第二十四电容的另一端和第八压敏电阻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解电容的正极和第二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解电容的负极和第二十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电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六二极管、第七稳压管二极管、第二十电容和第二十一电解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七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七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二十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一电解电容的正极和第十二电阻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七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十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二十一电解电容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十四引脚连接,所述第二十一电解电容的负极还与所述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十三引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电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激式开关电源还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十电容和第五电阻,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十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十电容的一端和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一端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七引脚连接。
CN201720278220.XU 2017-03-21 2017-03-21 一体式电源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8206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78220.XU CN206820657U (zh) 2017-03-21 2017-03-21 一体式电源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78220.XU CN206820657U (zh) 2017-03-21 2017-03-21 一体式电源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20657U true CN206820657U (zh) 2017-12-29

Family

ID=60750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78220.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820657U (zh) 2017-03-21 2017-03-21 一体式电源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206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0470A (zh) * 2020-06-10 2020-08-28 杰华特微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开关电源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0470A (zh) * 2020-06-10 2020-08-28 杰华特微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开关电源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11600470B (zh) * 2020-06-10 2023-08-29 杰华特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开关电源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593078U (zh) 新型蓄电池智能充电器
CN109599925A (zh) 新型蓄电池智能充电器
CN206850409U (zh) 一种带过压过温保护的电源适配器
CN100561816C (zh) 突波电流抑制电路及使用其的电源供应装置
CN206820657U (zh) 一体式电源板
CN201365201Y (zh) 一种开关电源的输入整流滤波电路
CN204794739U (zh) 低电压大电流同步整流电源
CN107086790A (zh) 反激式开关电源
WO2023273294A1 (zh) 一种大功率容性负载仪器的前端辅助电路
CN206743110U (zh) 反激式开关电源
CN115603552A (zh) 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交直流转换电路
CN206834987U (zh) 一种基于开关电源的反激变压器的控制系统
CN213402578U (zh) 一种感应取电电路及基于该电路的无源无线测温装置
CN208707543U (zh) 带过流保护自复位的开关电源
CN209389938U (zh) 低损耗开关电源适配器
CN211018675U (zh) 一种反激式ac-dc恒流电源箱
CN208226868U (zh) 一种反激电路
CN208571590U (zh) 一种带有可调过流检测的高电压大电流脉冲电源
CN108667320A (zh) 带过流保护自复位的开关电源
CN219812079U (zh) 一种同步整流的反激式交流-直流变换电源
CN207490784U (zh) 一种ac/dc转换器
CN216215853U (zh)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
CN212367120U (zh) 一种具有自泄放残余电压的净水器电源
CN204633590U (zh) 焊接电源的软启动电路
CN217486370U (zh) 一种网络通信设备用开关供电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