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97667U - 跟随式救生设备 - Google Patents

跟随式救生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97667U
CN206797667U CN201720613681.8U CN201720613681U CN206797667U CN 206797667 U CN206797667 U CN 206797667U CN 201720613681 U CN201720613681 U CN 201720613681U CN 206797667 U CN206797667 U CN 2067976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esaving appliance
wearable device
trailing type
lifesaving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1368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国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061368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976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976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9766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Alarm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跟随式救生设备,所述跟随式救生设备包括:可穿戴设备;以及救生设备主体,所述救生设备主体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是分离的,并且所述救生设备主体包括:救生装置,所述救生装置可漂浮在水上;以及推动装置,所述推动装置耦接至所述救生装置,并且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来驱动所述救生装置跟随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

Description

跟随式救生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救生设备,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跟随式救生设备。
背景技术
游泳是一种常见的健身运动方式,人们可以在游泳馆、江、河、湖、海或水库里游泳。在游泳的过程中,如果游泳者遇到体力不支或者其他意外情况,则极有可能发生溺水事故。在这些情况下,如果附近没有其他人发现处于危险中的游泳者,则游泳者极有可能因溺水而死亡。即使是在有附近的人发现游泳者的情况下,附近的人也不敢轻易下水去救人,因为游泳者在溺水的情况下出于求生的本能,会不顾一切地抓住或抱住救人者。这样,如果救人者水性不好或者体力不支,往往会导致救人者也处于危险之中。如果在该游泳场所存在诸如救生圈之类的救生装置,则救人者可以朝向游泳者扔去救生圈。然而,在扔出过程中会因空气阻力而无法扔到较远的距离。因此,在处于危险中的游泳者距离岸边较远的情况下无法将救生圈扔到游泳者所处的位置。此外,即使在游泳者距离岸边较近的情况下,也很难保证将救生圈准确地扔到游泳者所处的位置,这将会导致救援行动整体拖延,可能错过对游泳者的最佳救助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跟随式救生设备,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跟随式救生设备。所述跟随式救生设备包括: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可穿戴于人体上;以及救生设备主体,所述救生设备主体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是分离的,并且所述救生设备主体包括:救生装置,所述救生装置可漂浮在水上;以及推动装置,所述推动装置耦接至所述救生装置,并且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来驱动所述救生装置跟随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以第一速度运动,以使得所述救生装置跟随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阈值,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以第二速度朝向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以将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调整为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达到第二阈值,而停止对所述救生装置进行驱动或者驱动所述救生装置以小于所述第一速度的第三速度运动,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在预定时间段内不超过所述第二阈值,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持续地朝向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以第二速度朝向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并且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达到第二阈值,而停止对所述救生装置进行驱动或者驱动所述救生装置以小于所述第二速度的第三速度运动,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在预定时间段内不超过所述第一阈值,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持续地朝向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可穿戴设备指示人体的运动方向在预定时间段内连续地大角度改变,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持续地朝向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设备和所述救生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测距装置,所述测距装置被配置为测量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距装置包括超声波测距装置、电磁波测距装置和/或双目测距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距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救生装置上的三个测距传感器,并且由所述三个测距传感器感测得的距离可用于通过三边测量定位算法来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设备和所述救生设备主体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阈值而进行报警,其中所述第三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报警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可穿戴设备或所述救生设备主体的数据异常或者所述救生设备主体的电量低于预定标准而进行报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速度是固定的或可调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设备上设置有紧急开关,所述推动装置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紧急开关被触发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持续地朝向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设备和所述救生设备主体上设置有身份识别装置,所述身份识别装置被配置为验证所述可穿戴设备与所述救生设备主体之间对应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所述可穿戴设备对应于多个所述救生设备主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装置包括推进器以及转向器,所述推进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救生装置的运动速度,并且所述转向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救生装置的运动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进器为螺旋桨推进器、喷水式推进器或明轮推进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设备和所述救生装置分别包括用于测量其方位角的电子罗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救生装置包括救生圈、游泳圈、救生浮标、救生衣或可充气式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救生圈由密度小于水的泡沫金属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推动装置是一体的或者通过连接装置连接的分立设备。
在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能够在游泳者游泳的过程中跟随游泳者运行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在游泳者遇到体力不支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能够容易地得到救生装置。以此方式,在不影响游泳者的游泳体验的情况下,能够大大降低游泳者溺水的风险。
提供实用新型内容部分是为了简化的形式来介绍对概念的选择,它们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被进一步描述。实用新型内容部分无意标识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主要特征,也无意限制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跟随式救生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救生设备主体的结构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救生装置与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阈值设置;以及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通过救生装置与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可穿戴设备的位置和前进方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中所示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原理进行说明。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描述仅仅为了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进一步实现本公开,而并不意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应当注意的是,在可行情况下可以在图中使用类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类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类似或相同的功能。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容易地认识到,从下面的描述中,本文中所说明的结构和方法的替代实施例可以被采用而不脱离通过本文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如上文所述,在游泳者游泳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体力不支或者其他意外情况,则极有可能发生溺水事故。基于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跟随式救生设备,这种设备能够在游泳者游泳的过程中跟随游泳者运行。以此方式,在游泳者遇到体力不支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能够容易地得到救生装置,从而能够大大降低游泳者溺水的风险。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4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跟随式救生设备的工作原理。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跟随式救生设备的结构框图,以及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救生设备主体的结构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总体上,在此描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100包括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设备主体2。救生设备主体2可以包括救生装置201和推动装置202。
可穿戴设备1可以佩戴于人体上。例如,可穿戴设备1可以佩戴于游泳者的手腕上或脖子上,或者可以设置于泳镜上等。在其他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也可以佩戴于人体上的其他部位,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救生装置201能够漂浮在水上。救生装置201可以是救生圈、游泳圈、救生浮标、救生衣或可充气式设备。在救生装置201是可充气式设备的情况下,其可以已经充好气,也可以是还没有充气但能够响应于触发信号而进行充气。例如,可充气式设备可以包括气囊和用于提供气体的设施(诸如压缩气体气瓶等)。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对气囊进行充气时,可以触发压缩气体气瓶对气囊进行充气。在一个示例中,救生圈可以由泡沫塑料制成。在另一示例中,救生圈可以由密度小于水的泡沫金属制成,以便减小救生装置201的体积。例如,救生圈由整块或者分段连接泡沫金属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救生装置201,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推动装置202耦接至救生装置201,以在水中对救生装置201进行驱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推动装置202可以包括推进器以及转向器。推进器可以用于控制救生装置201的运动速度,而转向器可以用于控制救生装置201的运动方向。例如,推进器可以是螺旋桨推进器、喷水式推进器或明轮推进器等。推进器的数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以便提供不同大小的动力或者通过分别调节设置于不同部位的推进器的动力大小来调整救生装置201的运动方向。推进器的动力源可以为电力或燃料。在一些实施例中,救生设备主体2上还可以设置有太阳能电池,以便补充电力,从而增强救生设备主体2的续航能力。转向器可以包括电控制的船用舵机。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推动装置202,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救生装置201与推动装置202可以是一体的或者通过连接装置连接的分立设备。例如,在一些示例中,推动装置202可以直接设置在救生装置201上,在这种情况下,推动装置202能够直接带动救生装置201一起运动。在另一些示例中,推动装置202也可以通过诸如绳索之类的连接装置来耦接至救生装置201,在这种情况下,推动装置202能够通过上述连接装置来带动救生装置201一起运动。
救生设备主体2与可穿戴设备1是分离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救生设备主体2与可穿戴设备1可以通过无线信号3进行通信和测距。无线信号可以为超声波、电磁波或光电信号等。通过测量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推动装置202可以根据测得的距离来驱动救生装置201跟随可穿戴设备1运动,也即,能够驱动救生装置201跟随佩戴可穿戴设备1的游泳者运动。因此,利用这样的跟随式救生设备100,在游泳者遇到体力不支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游泳者能够容易地得到救生装置201。以此方式,在不影响游泳者的正常游泳体验的情况下,能够大大降低游泳者溺水的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装置201中的至少一个上可以设置有测距装置。测距装置用于测量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例如,测距装置可以包括超声波测距装置、电磁波测距装置和/或双目测距装置等。作为示例,超声波测距装置可以包括设置在可穿戴设备1上的超声波发射器和设置在救生装置201上的超声波接收器。在一个示例中,测距装置可以测量在某一时间点处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作为判断标准。在另一示例中,测距装置可以在某一时间段内多次测量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并且可以取距离的最大值或平均值作为判断标准。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测量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阈值设置。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距离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区间,即0至R2、R2至R1、R1至R3以及大于R3,其中R1为第一阈值,R2为第二阈值,R3为第三阈值,第一阈值R1大于第二阈值R2并且小于第三阈值R3。
在游泳者正常游泳的情况下,推动装置202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前进方向和速度来带动救生装置201跟随可穿戴设备1运动,以保持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特定距离。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推动装置202可以响应于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R1,而驱动救生装置201以第一速度沿与可穿戴设备1的运动方向平行的方向运动,以使得救生装置201可以跟随可穿戴设备1运动。第一速度可以是固定的或可调的。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速度可以是预先设定的固定速度。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速度可以由推动装置202根据可穿戴设备1的速度在合理的范围内自动调整。预先设定的固定速度优先级高于可调的速度。在另一实施例中,响应于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R1,推动装置202也可以驱动救生装置201以第一速度沿其他方向(例如与可穿戴设备1的运动方向呈小角度)运动,以使得救生装置201保持跟随可穿戴设备1。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响应于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R1,推动装置202也可以驱动救生装置201以第一速度朝向可穿戴设备1运动,以使得救生装置201保持跟随可穿戴设备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R1,则推动装置202可以调整前进方向和速度以减小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例如,推动装置202可以响应于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R1,而驱动救生装置201以第二速度朝向可穿戴设备1运动,以将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调整为小于第一阈值R1。在一些情况下,第二速度可以大于第一速度。在另一些情况下,第二速度可以等于或者甚至小于第一速度。通过使救生装置201以第二速度朝向可穿戴设备1运动,能够迅速地减小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以免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过大。在其他实施例中,推动装置202可以驱动救生装置201沿其他方向(例如略微偏离可穿戴设备1所处的位置的方向)运动,以减小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达到第二阈值R2,则推动装置202可以停止对救生装置201进行驱动。在这种情况下,推动装置202将在预定时间段内等待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再次拉开或未被拉开,例如该距离可能保持不变或者可能由于游泳者游向救生装置201而减小。下面将讨论救生设备主体2在推动装置202停止对救生装置201进行驱动之后时间里的进一步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推动装置202可以在停止对救生装置201进行驱动的情况下,响应于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在预定时间段内不超过第二阈值R2,而驱动救生装置201持续地朝向佩戴可穿戴设备1的游泳者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没有再次被拉开,说明游泳者可能处于溺水状态,需要得到救助。通过使救生装置201持续地朝向可穿戴设备1运动,可以使游泳者得到救生装置201以脱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推动装置202可以用于响应于救生装置1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R1,而驱动救生装置201以第二速度朝向可穿戴设备1运动,并且响应于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达到第二阈值R2,而停止对救生装置进行驱动或者驱动救生装置201以小于第二速度的第三速度运动。以此方式,可以确保救生装置201跟随可穿戴设备1运动。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推动装置202还用于响应于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在预定时间段内不超过第一阈值R1,而驱动救生装置201持续地朝向可穿戴设备1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在预定时间段内没有再次被拉开到大于R1,说明游泳者可能处于溺水状态,需要得到救助。通过使救生装置201持续地朝向可穿戴设备1运动,可以使游泳者得到救生装置201以脱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推动装置202可以响应于可穿戴设备1指示人体的运动方向在预定时间段内(例如1秒、2秒、3秒或5秒等)连续地大角度(例如,大于45度、大于60度或大于75度等)改变,而驱动救生装置201持续地朝向佩戴可穿戴设备1的游泳者运动。例如,在可穿戴设备1指示人体的运动方向在3秒内连续地以大于45度的角度改变多次(例如,两次、三次或四次等),则推动装置202驱动救生装置201持续地朝向佩戴可穿戴设备1的游泳者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游泳者可能处于溺水状态而胡乱扑腾,需要得到救助。通过使救生装置201持续地朝向可穿戴设备1运动,可以使游泳者得到救生装置201以脱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推动装置202可以在停止对救生装置201进行驱动的情况下,响应于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在预定时间段内再次被拉开(即大于第二阈值R2),而继续执行在上文中关于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R2的情况下所讨论的过程,在此将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达到第二阈值R2,推动装置202可以驱动救生装置201以小于第一速度的第三速度运动,也即救生装置201可以以较小的速度跟随可穿戴设备1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推动装置202同样可以在预定时间段内等待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再次拉开或未被拉开。针对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再次拉开或未被拉开,推动装置202可以采用与上文中所描述的类似的方法对救生装置201进行驱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设备主体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报警装置。报警装置可以响应于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阈值R3而进行报警。在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阈值R3的情况下,说明可穿戴设备1与救生设备主体2组成的系统可能出现了问题,例如救生设备主体2上的推动装置202可能出现故障。此时,通过采用报警装置进行报警,能够及时地提醒游泳者设备出现了问题,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报警装置可以采用声音、振动马达、蜂鸣器或指示灯等进行报警。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报警装置,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报警装置还可以响应于可穿戴设备1或救生设备主体2的数据异常而进行报警。例如,在可穿戴设备1或救生设备主体2超过预定时间无法接收到对方的信息的情况下,说明测距装置可能出现了问题,因此可以采用报警装置进行报警以提醒游泳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报警装置还可以响应于救生设备主体2的电量低于预定标准而进行报警,以便及时通知游泳者救生设备主体2可能存在电量不足的情况。在其他实施例中,报警装置还可以响应于救生设备主体2或可穿戴设备1出现其他异常情况而进行报警,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在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设备主体2都设置有报警装置的情况下,如果可穿戴设备1出现了问题,救生设备主体2上的报警装置可以通过诸如声音之类的方式进行报警,来提醒游泳者;而如果救生设备主体2出现了问题,则可穿戴设备1上的报警装置可以采用声音、振动或灯光指示等进行报警,从而提醒游泳者。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上可以设置有紧急开关,诸如按钮。推动装置202可以响应于紧急开关被触发而驱动救生装置201持续地朝向可穿戴设备1运动。以此方式,在游泳者出现意外情况时,可以主动触发紧急开关,以使得推动装置202在短时间内将救生装置201带到游泳者所处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推动装置202可以以较大的速度带动救生装置201运动,以便游泳者更快地得到救生装置201。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设备主体2上可以设置有身份识别装置。身份识别装置用于验证可穿戴设备1与救生设备主体2之间对应性,以确保救生设备主体2跟随正确的可穿戴设备1。以此方式,在多个游泳者均使用跟随式救生设备100的情况下,可以确保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干扰。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可穿戴设备1可以对应于多个救生设备主体2,这种情况对于紧急救援时尤其有用。在进行救援时,施救者通过佩戴在其身上的可穿戴设备1可以带着多个救生设备主体2前去施救。以此方式,不但能够在救人的时候尽可能地保全自己,而且还可以一次救尽可能多的落水者。
为了确保跟随式救生设备100能够在水中正常运行,可以对其中的电子部件进行防水处理。此外,为了避免推动装置202对游泳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可以向推动装置202添加保护装置。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采用铁网将推动装置罩住,以免游泳者的身体部位接触推动装置202。在其他示例中,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保护装置,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救生设备主体2上还可以设置有防撞装置,使得救生设备主体2在跟随可穿戴设备1运行的过程中不会撞到障碍物,比如河岸。
在一个实施例中,救生设备主体2还可以携带其他物品,例如药品、衣物等,以便于由游泳者使用。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的测量可以由可穿戴设备1一侧完成,也可以由救生设备主体2一侧完成。距离信息可以单方使用,也通过无线信号3由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设备主体2共享。
推动装置202的前进方向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确定。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测距装置可以包括设置在救生装置201上的三个测距传感器,并且由三个测距传感器感测得的距离用于通过三边测量定位算法来确定可穿戴设备1的位置,以便进一步利用可穿戴设备1在不同时间的位置来确定推动装置202的前进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三个测距传感器还可以设置在推动装置202上。以此方式,同样可以采用三边测量定位算法来确定可穿戴设备1的位置。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通过救生装置201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可穿戴设备1的位置和前进方向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可以通过设置在救生装置201上三个测距传感器S1、S2和S3分别测量它们与可穿戴设备1之间的距离。例如,三个测距传感器S1、S2和S3可以在某一时间点t1测得三个距离。通过这三个距离,采用三边测量定位算法可以确定可穿戴设备1在时间t1所处的位置P1。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的另一时间点t2,三个测距传感器S1、S2和S3可以测得另外的三个距离。类似地,通过这另外的三个距离,采用三边测量定位算法可以确定可穿戴设备1在时间t2所处的位置P2。将位置P1与位置P2连接,可以获得可穿戴设备1前进的方向(即游泳者游泳的方向)。根据所确定的方向,推动装置202可以调节或不调节其驱动救生装置201的方向,以保持跟随可穿戴设备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相对于救生设备主体2的方位可以用救生设备主体2上的一个旋转的小角度接收器来测得。当小角度接收器正对可穿戴设备1时,小角度接收器可以接收到信号。当小角度接收器处于其他角度时,小角度接收器接收不到信号。以此方式,可以大致判断出可穿戴设备1相对于救生设备主体2的方位。
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装置201的位置信息也可以由第三方给出,诸如高精度的全球定位系统(如GPS、北斗、伽利略,格洛纳斯等)。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装置201的位置信息也可以由构建好的局部的定位系统给出。例如,由基站和标签共同构建的局部定位系统也可以给出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装置201的位置信息。可穿戴设备1与救生装置201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信息既可以由第三方计算后给出,也可以由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装置201根据第三方给予的信息自行计算得出。通过上述方式,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设备主体2构成的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跟随或者接近策略。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装置201可以分别包括用于测量其方位角的电子罗盘。可以根据在不同时刻电子罗盘的方位角计算出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设备主体2的前进方向,从而计算出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设备主体2的前进方向的夹角。通过结合可穿戴设备1和救生装置201之间的距离信息,可以测出可穿戴设备1相对于救生装置201的具体方位。
利用根据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提供的跟随式救生设备100,在游泳者遇到体力不支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游泳者能够容易地得到救生装置201,从而大大降低了游泳者溺水的风险。而在游泳者正常游泳的过程中,救生装置201能够保持跟随游泳者运行,因而不会影响游泳者的正常游泳体验。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公开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公开的各实施例。

Claims (23)

1.一种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跟随式救生设备包括:
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可穿戴于人体上;以及
救生设备主体,所述救生设备主体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是分离的,并且所述救生设备主体包括:
救生装置,所述救生装置可漂浮在水上;以及
推动装置,所述推动装置耦接至所述救生装置,并且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来驱动所述救生装置跟随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以第一速度运动,以使得所述救生装置跟随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阈值,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以第二速度朝向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以将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调整为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达到第二阈值,而停止对所述救生装置进行驱动或者驱动所述救生装置以小于所述第一速度的第三速度运动,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在预定时间段内不超过所述第二阈值,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持续地朝向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以第二速度朝向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并且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达到第二阈值,而停止对所述救生装置进行驱动或者驱动所述救生装置以小于所述第二速度的第三速度运动,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在预定时间段内不超过所述第一阈值,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持续地朝向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可穿戴设备指示人体的运动方向在预定时间段内连续地大角度改变,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持续地朝向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和所述救生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测距装置,所述测距装置被配置为测量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装置包括超声波测距装置、电磁波测距装置和/或双目测距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救生装置上的三个测距传感器,并且由所述三个测距传感器感测得的距离可用于通过三边测量定位算法来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和所述救生设备主体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阈值而进行报警,其中所述第三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可穿戴设备或所述救生设备主体的数据异常或者所述救生设备主体的电量低于预定标准而进行报警。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速度是固定的或可调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上设置有紧急开关,所述推动装置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紧急开关被触发而驱动所述救生装置持续地朝向所述可穿戴设备运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和所述救生设备主体上设置有身份识别装置,所述身份识别装置被配置为验证所述可穿戴设备与所述救生设备主体之间对应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可穿戴设备对应于多个所述救生设备主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装置包括推进器以及转向器,所述推进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救生装置的运动速度,并且所述转向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救生装置的运动方向。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器为螺旋桨推进器、喷水式推进器或明轮推进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和所述救生装置分别包括用于测量其方位角的电子罗盘。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装置包括救生圈、游泳圈、救生浮标、救生衣或可充气式设备。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由密度小于水的泡沫金属制成。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随式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装置与所述推动装置是一体的或者通过连接装置连接的分立设备。
CN201720613681.8U 2017-05-27 2017-05-27 跟随式救生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976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13681.8U CN206797667U (zh) 2017-05-27 2017-05-27 跟随式救生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13681.8U CN206797667U (zh) 2017-05-27 2017-05-27 跟随式救生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97667U true CN206797667U (zh) 2017-12-26

Family

ID=60742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13681.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97667U (zh) 2017-05-27 2017-05-27 跟随式救生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97667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1804A (zh) * 2017-05-27 2017-08-11 杜国泽 跟随式救生设备
CN110979597A (zh) * 2019-11-25 2020-04-10 湘潭大学 一种智能救生泳裤
CN111317995A (zh) * 2020-02-28 2020-06-23 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车辆的运动辅助系统及交互方式
CN111559477A (zh) * 2019-09-11 2020-08-21 周为仁 一种智能随人游泳的救生棒(圈、板、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1804A (zh) * 2017-05-27 2017-08-11 杜国泽 跟随式救生设备
WO2018218940A1 (zh) * 2017-05-27 2018-12-06 杜国泽 跟随式救生设备
CN111559477A (zh) * 2019-09-11 2020-08-21 周为仁 一种智能随人游泳的救生棒(圈、板、艇)
CN110979597A (zh) * 2019-11-25 2020-04-10 湘潭大学 一种智能救生泳裤
CN111317995A (zh) * 2020-02-28 2020-06-23 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车辆的运动辅助系统及交互方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31804A (zh) 跟随式救生设备
CN206797667U (zh) 跟随式救生设备
CN108545161A (zh) 一种基于云服务器和救助终端的水上智能救生系统
CN105555655B (zh) 自推进船
CN206476070U (zh) 一种智能水上应急救生装置
US10373469B2 (en) Autonomous people rescue system for vessels and shipwrecks
CN110466718A (zh) 一种能自动跟踪游泳者的溺水救助装置
KR102065516B1 (ko) 수중 카메라를 이용한 안전 감시 시스템
CN206813270U (zh) 潜水救生装置以及系统
EP2118863A1 (en) Water alarm devices,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7416148A (zh) 自寻式仿生智能救生圈
CN101549746A (zh) 舷外快速救生系统
CN206491410U (zh) 多功能溺水报警手环
CN107554722A (zh) 一种用于水中救援的智能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JP2020037353A (ja) 捜索システム
CN110626474A (zh) 一种人机协同智能救生圈及其使用方法
CN204021227U (zh) 一种能自救的游泳装置
CN104784897A (zh) 溺水监控泳镜
CN105197201A (zh) 一种触发式定位发射的救生装置及救生方法
KR20140031498A (ko) 수상 구조로봇을 이용한 인명 구조시스템
CN207129117U (zh) 一种自动求救救生衣
CN108411768A (zh) 一种基于水上桥梁的智能汽车防护系统
Liu et al. A Novel Method for Recognition, Localization, and Alarming to Prevent Swimmers from Drowning
CN207902715U (zh) 一种多功能防溺水项圈
CN204861270U (zh) 防溺水安全泳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