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67731U - 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67731U
CN206767731U CN201720456570.0U CN201720456570U CN206767731U CN 206767731 U CN206767731 U CN 206767731U CN 201720456570 U CN201720456570 U CN 201720456570U CN 206767731 U CN206767731 U CN 2067677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locculating chamber
types
distributing
flocculation sedi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565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文
徐乐芳
陈守应
吕仕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Chutian Liangjiang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Chuti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Guizhou Chut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Chuti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Guizhou Chut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zhou Chuti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565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677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677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677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包括进水管、与进水管连接的第一絮凝室、搅拌机、与第一絮凝室连接的第二絮凝室、与第二絮凝室连接的配水室、与配水室连接的出水堰槽、与出水堰槽连接的出水斗以及与配水室连接的排泥管,所述配水室内设置有斜管沉淀区,所述搅拌机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絮凝室外部的电机及设置于电机输出轴上的若干个搅拌桨叶。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机械搅拌絮凝、斜管沉淀、水力排泥结合在一起,简化了设备结构并减少了占地面积,当原水水量、悬浮物浓度适度变化时,仍能有较好的悬浮物分离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特别是指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
背景技术
应用自然沉降的方法实现固液分离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方法,但是这种处理方法效率较低。通过在原水中添加絮凝剂,可有效地使原水中的悬浮物形成大的颗粒,加速沉降分离,提高了水处理效率和出水水质;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悬浮物分离的效率,现有技术中常使用水力循环澄清设备或具有机械搅拌装置的澄清设备对原水进行处理;水力循环澄清设备的结构较简单,但是对水质、水量、进水压力和水温的变化适应性较差,水头损失较大,且水力循环对来水量和水压的可变范围很窄,变化稍大就导致絮凝效果差,沉淀后出水水质差,使用范围有限。而具有机械搅拌装置的澄清设备由于加入了机械搅拌装置后,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形成泥渣的活性,增加原水中悬浮物的碰撞机会,强化碰撞机率,从而提高沉降分离的效率,提高设备单位面积的产水量,提高了设备运行稳定性,水量损失小,但是设备结构较复杂,加工及维修难度很大,工程成本较高,当原水水量或压力出现变化时则设备絮凝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水量损失也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主要包括进水管、与进水管连接的第一絮凝室、搅拌机、与第一絮凝室连接的第二絮凝室、与第二絮凝室连接的配水室、与配水室连接的出水堰槽、与出水堰槽连接的出水斗以及与配水室连接的排泥管,所述配水室内设置有斜管沉淀区,所述搅拌机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絮凝室外部的电机和设置于电机输出轴上的若干个搅拌桨叶。
所述搅拌桨叶包括环形固定盘、支承杆和桨叶,固定盘套装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支承杆的一端固定在固定盘上,支承杆的另一端固定在桨叶的侧面上。
所述桨叶的端面相对于固定盘的端面向外伸出。
所述配水室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斜管沉淀区下部的配水区和设置于所述斜管沉淀区上部的清水区。
所述第二絮凝室、配水室设置于所述第一絮凝室的两侧面。
所述第一絮凝室的底部设有沉砂斗。
所述进水管的圆周面上连接有放空管。
所述配水室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排泥管连接的泥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机械搅拌、斜管沉淀以及絮凝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水处理设备,使原水中悬浮物在投加絮凝药剂后进行高效絮凝反应,形成絮体凝结成较大矾花沉淀,细小悬浮物经斜管进一步沉淀后出水,保证出水水质稳定。当原水水量、水质、水温及水压出现变化时,采用机械搅拌絮凝的方式,仍然能够具有较好的絮凝、沉淀效果,使水处理效果更加稳定。与常规工艺设备相比,施工时间段,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对矿井废水的处理非常适用,设备出水经消毒后可直接回用到井下作为除尘使用。本实用新型简化了设备结构,使水处理效果更加稳定,当原水水量、水温及水压出现变化时,仍然能够具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减少了水量损失,改善出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进水管,2-第一絮凝室,3-第二絮凝室,4-配水区,5-出水堰槽,6-出水斗,7-排泥管,8-斜管沉淀区,9-电机,10-固定盘,11-搅拌桨叶,12-清水区,13-放空管,14-泥斗,15-旋转爬梯,16-人行过道,17-桨叶,18-支承杆,19-沉砂斗,20-搅拌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包括进水管1、与进水管1连接的第一絮凝室2、搅拌机、与第一絮凝室2连接的第二絮凝室3、与第二絮凝室3连接的配水室、与配水室连接的出水堰槽5、与出水堰槽5连接的出水斗6以及与配水室连接的排泥管7,配水室内设置有斜管沉淀区8,搅拌机包括设置于第一絮凝室2外部的电机9和设置于电机9输出轴上的若干个搅拌桨叶11。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使用了机械搅拌、斜管沉淀以及絮凝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水处理设备,简化了设备结构,使水处理效果更加稳定,当原水水量、水温及水压出现变化时,仍然能够具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减少了水量损失,改善出水效果。
进一步地,搅拌桨叶11若仅有一组时,优选搅拌桨叶11的底部距离第一絮凝室2底部为500mm,搅拌桨叶11的顶部距离第一絮凝室2顶部200mm。进一步地,搅拌桨叶11还可分为若干组时,最下面一组搅拌桨叶11的底部距离第一絮凝室2底部是500mm,最上面搅拌桨叶11的顶部距离第一絮凝室顶部200mm,优选搅拌桨叶11是2组,每组搅拌桨叶为12片的情况,当具有2组搅拌桨叶11时,优选搅拌机中的每片桨叶宽度为100至250mm之间,这使得搅拌桨叶11的总面积小于水流截面积的10%至20%;
搅拌桨叶11包括环形固定盘10、支承杆18和桨叶17,电机9的输出轴上设有减速机,减速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搅拌轴20,从而增大了电机的输出力矩,延长了电机输出轴的作用长度,固定盘10套装在搅拌轴20上,电支承杆18的一端固定在固定盘10上,支承杆18的另一端固定在桨叶17的侧面上。
进一步,桨叶17的端面相对于固定盘10的端面向外伸出。这样在水处理过程中,水中悬浮物在搅拌机、絮凝、沉淀的双重作用下,具有更多的碰撞机会,沉淀在固定盘10的端面上,提高了沉降分离的效率,使搅拌作用、絮凝作用和沉淀作用的配合达到最优效果。
电机9可设置于第一絮凝室2的上部。优选第一絮凝室和第二絮凝室的絮凝时间均为12至15分钟,当搅拌桨叶11具有2组时,优选使第一组搅拌桨叶11的中心线速度约为0.5-0.6米每秒,而第一组搅拌桨叶11的中心线速度为0.4-0.5米每秒;这使机械搅拌、斜管沉淀以及絮凝三种技术方法之间的匹配度达到最优的效果,扩大了设备的使用范围,当原水水量、水压和水温出现变化时,絮凝效果良好且保持稳定,优化了出水效果。
配水室还包括设置于斜管沉淀区8下部的配水区4和设置于斜管沉淀区8上部的清水区12。斜管沉淀区8可设置于配水室的中部。出水堰槽5设置于清水区12上部。
第二絮凝室3、配水室设置于第一絮凝室2的两侧面。
第一絮凝室2的底部设有沉砂斗19。
进水管1的圆周面上连接有放空管13。
配水室的底部设有与排泥管7连接的泥斗14。
该设备的水处理工艺流程是,原水从进水管进入设备中,首先进入到配水室下部的沉砂斗中,经过搅拌机的搅拌作用和絮凝作用处理后进入第二絮凝室,再第二絮凝室通过斜管沉淀作进一步的处理,处理后的水到达清水区,经过出水堰槽的收集,经过出水斗排出。
进一步地,优选CT絮凝沉淀设备是圆筒形,其圆周面上设有旋转爬梯15,其顶部设有人行过道16。采用该技术方案,使设备的维修更加方便,维修人员可随时进入到设备顶端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检修。

Claims (8)

1.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1)、与进水管(1)连接的第一絮凝室(2)、搅拌机、与第一絮凝室(2)连接的第二絮凝室(3)、与第二絮凝室(3)连接的配水室、与配水室连接的出水堰槽(5)、与出水堰槽(5)连接的出水斗(6)以及与配水室连接的排泥管(7),所述配水室内设置有斜管沉淀区(8),所述搅拌机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絮凝室(2)外部的电机(9)和设置于电机(9)输出轴上的若干个搅拌桨叶(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T型絮凝沉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桨叶(11)包括环形固定盘(10)、支承杆(18)和桨叶(17),固定盘(10)套装在所述电机(9)的输出轴上,支承杆(18)的一端固定在固定盘(10)上,支承杆(18)的另一端固定在桨叶(17)的侧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CT型絮凝沉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叶(17)的端面相对于固定盘(10)的端面向外伸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T型絮凝沉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室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斜管沉淀区(8)下部的配水区(4)和设置于所述斜管沉淀区(8)上部的清水区(1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T型絮凝沉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絮凝室(3)、配水室设置于所述第一絮凝室(2)的两侧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T型絮凝沉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絮凝室(2)的底部设有沉砂斗(19)。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T型絮凝沉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的圆周面上连接有放空管(13)。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T型絮凝沉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室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排泥管(7)连接的泥斗(14)。
CN201720456570.0U 2017-04-27 2017-04-27 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 Active CN2067677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56570.0U CN206767731U (zh) 2017-04-27 2017-04-27 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56570.0U CN206767731U (zh) 2017-04-27 2017-04-27 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67731U true CN206767731U (zh) 2017-12-19

Family

ID=60635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56570.0U Active CN206767731U (zh) 2017-04-27 2017-04-27 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677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36234A (zh) * 2018-11-30 2019-02-15 贵州楚天两江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除磷工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36234A (zh) * 2018-11-30 2019-02-15 贵州楚天两江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除磷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08483B1 (en) Waste water treatment equipment
CN102976526B (zh) 一种投加石灰的强制外循环式高效沉淀方法及其设备
CN206486333U (zh) 一种混凝沉淀一体化反应器
CN208814853U (zh) 快速生化池与高效沉淀池结合的黑臭水处理系统
CN108328811A (zh) 可循环利用微砂的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CN204752298U (zh) 一种高密度澄清池
CN109824186B (zh) 通过负压提升矿物质砂循环高速沉淀池工艺
CN102020346A (zh) 一种高效混凝沉淀池
CN107473339B (zh) 一种矿井水磁混凝处理装置及工艺
CN110963654A (zh) 一种工程泥浆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16604162U (zh) 一种中水站石灰软化密度沉淀池
CN206767731U (zh) 一种ct型絮凝沉淀器
CN206735879U (zh) 一体化高效磁混凝沉淀装备
CN108421282A (zh) 一种异位土壤淋洗固液分离装置及工艺
CN112390411A (zh) 一种化工污水用处理装置
CN101880078A (zh) 高效低耗混凝澄清污泥浓缩成套设备
CN111302460A (zh) 一种降低水煤浆气化灰水悬浮物的方法
CN208561944U (zh) 一种地表水预处理装置及石墨烯过滤器
CN105884080A (zh) 煤化工废水的同步除钙镁硅预处理装置和应用方法
CN105967496A (zh) 一种高盐污泥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JP6640837B2 (ja) 水処理装置および水処理方法
CN108946890A (zh) 一种集净化与浓缩为一体的污水处理系统
CN102849834B (zh) 一种化学反应-沉淀一体化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CN108545817A (zh) 一种多角度搅拌的絮凝池
CN200987928Y (zh) 高效反应深锥沉降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203

Address after: Room B406, Standard auxiliary building of Jiny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Guiyang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izhou Chutian Liangjiang Environ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550081 Unit 10 of Commercial Office Building, Jinbei Building, No. 7, Jinyang North Road, Guanshan Lake District,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Co-patentee before: Guizhou Chuti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atentee before: Guizhou Chut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