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57161U - 光学成像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757161U CN206757161U CN201720507509.4U CN201720507509U CN206757161U CN 206757161 U CN206757161 U CN 206757161U CN 201720507509 U CN201720507509 U CN 201720507509U CN 206757161 U CN206757161 U CN 2067571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axis
- imaging system
- optical
- optical ima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8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0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101150107467 ETP1 gen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101100173328 Arabidopsis thaliana ETP2 gen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3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3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29 infrared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13 gla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297 night vi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50 progres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第六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具有反曲点。光学成像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具备更大的收光以及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且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光学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组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组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组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搭载于便携设备上的光学系统,多采用四片或五片式透镜结构为主,然而由于便携设备不断朝提升像素并且终端消费者对大光圈的需求例如微光与夜拍功能,现有的光学成像系统已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要求。
因此,如何有效增加光学成像系统的进光量,并进一步提高成像的质量,便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能够利用六个透镜的屈光力、凸面与凹面的组合(本实用新型所述凸面或凹面原则上是指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距离光轴不同高度的几何形状变化的描述),进而有效提高光学成像系统的进光量,同时提高成像质量,以应用于小型的电子产品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机构组件参数的用语与其代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
请参照图7A、7B、7C,光学成像系统可包括一图像感测模块(未绘示),该图像感测模块包括有一基板以及设置于该基板上的一感光组件;光学成像系统另外可包括一镜片定位组件794,呈中空且可容置任一透镜,并使这些透镜排列于光轴上,该镜片定位组件包括有一物端部796以及一像端部798,该物端部796靠近物侧且具有一第一开口7962,该像端部798靠近像侧且具有一第二开口7982,该透镜定位组件794外壁包括二个切平面799,这些切平面799分别具有一成型灌口痕7992。前述该第一开口7962的内径为OD,该第二开口7982的内径为ID,其满足下列条件:0.1≦OD/ID≦10。该物端部796的最小厚度为OT以及该像端部798的最小厚度为IT,其满足下列条件:0.1≦OT/IT≦10。
请参照图8A、8B、8C,光学成像系统可包括一图像感测模块(未绘示),该图像感测模块包括有一基板以及设置于该基板上的一感光组件;光学成像系统另外可包括一镜片定位组件894,呈中空且可容置任一透镜,并使这些透镜排列于光轴上,该镜片定位组件包括有一物端部896以及一像端部898,该物端部896靠近物侧且具有一第一开口8962,该像端部898靠近像侧且具有一第二开口8982,该透镜定位组件894外壁包括三个切平面899,这些切平面899分别具有一成型灌口痕8992。前述该第一开口8962的内径为OD,该第二开口8982的内径为ID,其满足下列条件:0.1≦OD/ID≦10。该物端部896的最小厚度为OT以及该像端部898的最小厚度为IT,其满足下列条件:0.1≦OT/IT≦1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透镜参数的用语与其代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
与长度或高度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成像高度以HOI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高度以HO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以InTL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固定光阑(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以In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距离以IN12表示(例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以TP1表示(例示)。
与材料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以NA1表示(例示);第一透镜的折射律以Nd1表示(例示)。
与视角有关的透镜参数
视角以AF表示;视角的一半以HAF表示;主光线角度以MRA表示。
与出入瞳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光瞳直径以HEP表示;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是指系统最大视角入射光通过入射光瞳最边缘的光线于该透镜表面交会点(EffectiveHalf Diameter;EHD),该交会点与光轴之间的垂直高度。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与透镜面形深度有关的参数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1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2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深度(沉陷量)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透镜面型有关的参数
临界点C是指特定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一与光轴相垂直的切面相切的点。承上,例如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5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例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5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例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例示)。其他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临界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第六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11,该点沉陷量SGI611(例示),SGI611也就是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1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11(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21,该点沉陷量SGI621(例示),SGI611也就是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2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21(例示)。
第六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12,该点沉陷量SGI612(例示),SGI612也就是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1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12(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22,该点沉陷量SGI622(例示),SGI622也就是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2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22(例示)。
第六透镜物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13,该点沉陷量SGI613(例示),SGI613也就是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1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13(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23,该点沉陷量SGI623(例示),SGI623也就是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2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23(例示)。
第六透镜物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14,该点沉陷量SGI614(例示),SGI614也就是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1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14(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24,该点沉陷量SGI624(例示),SGI624也就是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2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24(例示)。
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反曲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或其沉陷量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像差有关的变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以ODT表示;其TV畸变(TVDistortion)以TDT表示,并且可以进一步限定描述在成像50%至100%视野间像差偏移的程度;球面像差偏移量以DFS表示;慧星像差偏移量以DFC表示。
光学成像系统的调制转换函数特性图(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用来测试与评估系统成像的反差对比度及锐利度。调制转换函数特性图的垂直坐标轴表示对比转移率(数值从0到1),水平坐标轴则表示空间频率(周期/毫米(cycles/mm);线对/毫米(lp/mm,line pairs per mm)。完美的成像系统理论上能100%呈现被摄物体的线条对比,然而实际的成像系统,其垂直轴的对比转移率数值小于1。此外,一般而言成像的边缘区域会比中心区域较难得到精细的还原度。可见光频谱在成像面上,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Q0、MTFQ3以及MTFQ7表示,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220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H0、MTFH3以及MTFH7表示,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440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0、MTF3以及MTF7表示,前述此三个视场对于镜头的中心、内视场以及外视场具有代表性,因此可用以评价特定光学成像系统的性能是否优异。若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系对应像素大小(Pixel Size)为含1.12微米以下的感光组件,因此调制转换函数特性图的四分之一空间频率、二分之一空间频率(半频)以及完全空间频率(全频)分别至少为110cycles/mm、220cycles/mm以及440cycles/mm。
光学成像系统若同时须满足针对红外线频谱的成像,例如用于低光源的夜视需求,所使用的工作波长可为850nm或800nm,由于主要功能在辨识黑白明暗所形成的物体轮廓,无须高分辨率,因此可仅需选用小于110cycles/mm的空间频率评价特定光学成像系统在红外线频谱频谱的性能是否优异。前述工作波长850nm当聚焦在成像面上,图像于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I0、MTFI3以及MTFI7表示。然而,也因为红外线工作波长850nm或800nm与一般可见光波长差距很远,若光学成像系统需同时能对可见光与红外线(双模)对焦并分别达到一定性能,在设计上有相当难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设置有反曲点,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并针对光学畸变与TV畸变进行校正。另外,第六透镜的表面可具备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
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一成像面;以及一透镜定位组件,其中所述透镜定位组件呈中空且可容置任一透镜,并使上述透镜排列于光轴上,所述透镜定位组件包括一物端部以及一像端部,所述物端部靠近物侧且具有一第一开口,所述像端部靠近像侧且具有一第二开口,所述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包括至少二个切平面,上述切平面分别具有至少一成型灌口痕,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TL,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于1/2HEP高度且平行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ETP1、ETP2、ETP3、ETP4、ETP5以及ETP6,前述ETP1至ETP6的总和为SETP,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TP1、TP2、TP3、TP4、TP5以及TP6,前述TP1至TP6的总和为STP,其满足下列条件:1.0≦f/HEP≦10.0;0deg<HAF≦150deg以及0.5≦SETP/STP<1。
优选地,所述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包括至少三个切平面,上述切平面分别具有至少一成型灌口痕。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径为OD,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为ID,其满足下列条件:0.1≦OD/ID≦10。
优选地,所述物端部的最小厚度为OT以及所述像端部的最小厚度为IT,其满足下列条件:0.1≦OT/IT≦10。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于1/2HEP高度且平行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ETP1、ETP2、ETP3、ETP4、ETP5以及ETP6,前述ETP1至ETP6的总和为SET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公式:0.2≦SETP/EIN<1。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包括一滤光组件,所述滤光组件位于所述第六透镜以及所述成像面之间,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滤光组件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IR,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滤光组件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PIR,其满足下列公式:0.1≦EIR/PIR≦1.1。
优选地,可见光在所述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E0≧0.2;MTFE3≧0.01;以及MTFE7≧0.01。
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BL,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成像面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公式:0.1≦EBL/BL≦1.5。
优选地,还包括一光圈,并且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S,其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
依据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一成像面;以及一透镜定位组件,其中所述透镜定位组件呈中空且可容置任一透镜,并使上述透镜排列于光轴上,所述透镜定位组件包括一物端部以及一像端部,所述物端部靠近物侧且具有一第一开口,所述像端部靠近像侧且具有一第二开口,所述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包括至少二个切平面,上述切平面分别具有至少一成型灌口痕,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六枚,且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两枚透镜的各自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TL,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TL,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条件:1.0≦f/HEP≦10.0;0deg<HAF≦150deg以及0.2≦EIN/ETL<1。
优选地,所述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包括至少三个切平面,上述切平面分别具有至少一成型灌口痕。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径为OD,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为ID,其满足下列条件:0.1≦OD/ID≦10。
优选地,所述物端部的最小厚度为OT以及所述像端部的最小厚度为IT,其满足下列条件:0.1≦OT/IT≦10。
优选地,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56,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0<ED56/IN56≦50。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12,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0<ED12/IN12≦10。
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于1/2HEP高度且平行于光轴的厚度为ETP6,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0<ETP6/TP6≦5。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且满足下列公式:0<IN12/f≦60。
优选地,可见光在所述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分别以MTFQ0、MTFQ3以及MTFQ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Q0≧0.2;MTFQ3≧0.01;以及MTFQ7≧0.01。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及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为波长小于500nm的光线滤除组件。
依据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一成像面;以及一透镜定位组件,其中所述透镜定位组件呈中空且可容置任一透镜,并使上述透镜排列于光轴上,所述透镜定位组件包括一物端部以及一像端部,所述物端部靠近物侧且具有一第一开口,所述像端部靠近像侧且具有一第二开口,所述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包括至少三个切平面,上述切平面分别具有至少一成型灌口痕,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六枚,且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二枚透镜的各自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TL,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TL,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条件:1≦f/HEP≦3;0deg<HAF≦150deg;以及0.2≦EIN/ETL<1。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径为OD,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为ID,其满足下列条件:0.1≦OD/ID≦10。
优选地,所述物端部的最小厚度为OT以及所述像端部的最小厚度为IT,其满足下列条件:1≦OT/IT≦10。
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BL,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成像面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公式:0.1≦EBL/BL≦1.5。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公式:0mm<HOS≦50mm。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一光圈、一图像传感器以及一驱动模块,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成像面,并且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S,所述驱动模块与各所述透镜相耦合并使各所述透镜产生位移,其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
单一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特别影响该1/2入射光瞳直径(HEP)范围内各光线视场共享区域的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厚度越大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也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特别是控制该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ETP)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ETP/TP)。例如第一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1表示。第二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前述ETP1至ETP6的总和为SETP,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满足下列公式:0.2≦SETP/EIN<1。
为同时权衡提升修正像差的能力以及降低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特别需控制该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ETP)与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ETP/TP)。例如第一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ETP1/TP1。第二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2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ETP2/TP2。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与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满足下列公式:0<ETP/TP≦5。
相邻两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以ED表示,前述水平距离(ED)平行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光轴,并且特别影响该1/2入射光瞳直径(HEP)位置各光线视场共享区域的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水平距离越大则修正像差的能力的可能性将提升,然而同时也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以及限制光学成像系统的长度“微缩”的程度,因此必须控制特定相邻两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ED)。
为同时权衡提升修正像差的能力以及降低光学成像系统的长度“微缩”的困难度,特别需控制该相邻两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ED)与该相邻两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IN)间的比例关系(ED/IN)。例如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以ED12表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12,两者间的比值为ED12/IN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以ED23表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23,两者间的比值为ED23/IN23。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相邻两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与该相邻两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两者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该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BL,该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该成像面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BL,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同时权衡提升修正像差的能力以及预留其他光学组件的容纳空间,可满足下列公式:0.1≦EBL/BL≦1.5。
光学成像系统可还包括一滤光组件,该滤光组件位于该第六透镜以及该成像面之间,该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滤光组件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IR,该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该滤光组件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PIR,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满足下列公式:0.1≦EIR/PIR≦1.1。
当│f1│>│f6│时,光学成像系统的系统总高度(HOS;Height of Optic System)可以适当缩短以达到微型化的目的。
当│f2│+│f3│+│f4│+│f5│以及│f1│+│f6│满足上述条件时,通过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具有弱的正屈折力或弱的负屈折力。所称弱屈折力,是指特定透镜的焦距的绝对值大于10。当本实用新型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具有弱的正屈折力,其可有效分担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而避免不必要的像差过早出现,反之若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具有弱的负屈折力,则可以微调校正系统的像差。
此外,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面可为凹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第六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他特征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图1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1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1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2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2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2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3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3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3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4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4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4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5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5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5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6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6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6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7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透镜定位组件的立体侧视图;
图7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透镜定位组件的俯视图,俯视方向自像端部的第二开口朝向物端部的第一开口,该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具有二个切平面,这些切平面分别具有一成型灌口痕;
图7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透镜定位组件的剖面图;
图8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的透镜定位组件的立体侧视图;
图8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的透镜定位组件的俯视图,俯视方向自像端部的第二开口朝向物端部的第一开口,该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具有三个切平面,这些切平面分别具有一成型灌口痕;
图8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的透镜定位组件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光学成像系统:10、20、30、40、50、60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
物侧面:112、212、312、412、512、612
像侧面:114、214、314、414、514、614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
物侧面:122、222、322、422、522、622
像侧面:124、224、324、424、524、624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
物侧面:132、232、332、432、532、632
像侧面:134、234、334、434、534、634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
物侧面:142、242、342、442、542、642
像侧面:144、244、344、444、544、644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
物侧面:152、252、352、452、552、652
像侧面:154、254、354、454、554、654
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860
物侧面:162、262、362、462、562、662
像侧面:164、264、364、464、564、664
红外线滤光片:180、280、380、480、580、680
成像面:190、290、390、490、590、690、790、890
图像传感器:192、292、392、492、592、692
镜片定位组件:794、894
物端部:796、896
像端部:798、898
第一开口:7962、8962
第二开口:7982、8982
切平面:799、899
成型灌口痕:7992、8992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
第一透镜的焦距:f1;第二透镜的焦距:f2;第三透镜的焦距:f3;
第四透镜的焦距:f4;第五透镜的焦距:f5;第六透镜的焦距:f6;
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HEP;Fno;F#
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HAF
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NA1
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NA2、NA3、NA4、NA5、NA6
第一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R2
第二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R4
第三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R6
第四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R8
第五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R10
第六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R12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1
第二至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2、TP3、TP4、TP5、TP6
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ΣTP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12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23
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34
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45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56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InRS61
第六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611;该点沉陷量:SGI611
第六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611
第六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621;该点沉陷量:SGI621
第六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621
第六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612;该点沉陷量:SGI612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612
第六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622;该点沉陷量:SGI622
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622
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
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
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SGC61
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SGC62
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HVT61
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HVT62
系统总高度(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HOS
图像传感器的对角线长度:Dg
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InS
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距离:InTL
第六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InB
图像传感器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最大像高):HOI
光学成像系统于成像时的TV畸变(TV Distortion):TDT
光学成像系统于成像时的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ODT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一成像面。光学成像系统还可包括一图像传感器,其设置于成像面。
光学成像系统可使用三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86.1nm、587.5nm、656.2nm,其中587.5nm为主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光学成像系统也可使用五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70nm、510nm、555nm、610nm、650nm,其中555nm为主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为PPR,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为NPR,所有具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所有具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的总屈折力以及总长度:0.5≦ΣPPR/│ΣNPR│≦1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ΣPPR/│ΣNPR│≦3.0。
光学成像系统可还包括一图像传感器,其设置于成像面。图像传感器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即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高度或称最大像高)为HOI,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其满足下列条件:HOS/HOI≦10;以及0.5≦HOS/f≦10。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HOS/HOI≦5;以及1≦HOS/f≦7。藉此,可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圈,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图像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成像系统的出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而容置更多光学组件,并可增加图像传感器接收图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则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前述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为InS,其满足下列条件:0.2≦InS/HOS≦1.1。藉此,可同时兼顾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及具备广角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0.1≦ΣTP/InTL≦0.9。藉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组件。
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R1/R2│≦20。藉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01≦│R1/R2│<10。
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7<(R11-R12)/(R11+R12)<50。藉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所产生的像散。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0<IN12/f≦60,较佳地IN12/f≦3.0。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f≦0.8。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1+IN12)/TP2≦10。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6+IN56)/TP5≦10。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2、TP3以及TP4,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4/(IN34+TP4+IN45)<1。藉此,有助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1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1,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2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2,可满足下列条件:0mm≦HVT61≦3mm;0mm<HVT62≦6mm;0≦HVT61/HVT62;0mm≦│SGC61│≦0.5mm;0mm<│SGC62│≦2mm;以及0<│SGC62│/(│SGC62│+TP6)≦0.9。藉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I≦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3≦HVT62/HOI≦0.8。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边缘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HVT62/HOS≦0.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S≦0.45。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边缘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1/(SGI611+TP6)≦0.9;0<SGI621/(SGI621+TP6)≦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1/(SGI611+TP6)≦0.6;0.1≦SGI621/(SGI621+TP6)≦0.6。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2/(SGI612+TP6)≦0.9;0<SGI622/(SGI622+TP6)≦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2/(SGI612+TP6)≦0.6;0.1≦SGI622/(SGI622+TP6)≦0.6。
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611│≦5mm;0.001mm≦│HIF621│≦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611│≦3.5mm;1.5mm≦│HIF621│≦3.5mm。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612│≦5mm;0.001mm≦│HIF622│≦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622│≦3.5mm;0.1mm≦│HIF612│≦3.5mm。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613│≦5mm;0.001mm≦│HIF623│≦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623│≦3.5mm;0.1mm≦│HIF613│≦3.5mm。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614│≦5mm;0.001mm≦│HIF624│≦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624│≦3.5mm;0.1mm≦│HIF614│≦3.5mm。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可通过具有高色散系数与低色散系数的透镜交错排列,而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上述非球面的方程式为:
z=ch2/[1+[1(k+1)c2h2]0.5]+A4h4+A6h6+A8h8+A10h10+A12h12+A14h14+A16h16+A18h18+A20h20+…(1)
其中,z为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k为锥面系数,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且A4、A6、A8、A10、A12、A14、A16、A18以及A20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料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重量。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控制热效应并且增加光学成像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设计空间。此外,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可为非球面,其可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除用以消减像差外,相较于传统玻璃透镜的使用甚至可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高度。
再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还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从而扩大应用层面。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还可视需求包括一驱动模块,该驱动模块可与这些透镜相耦合并使这些透镜产生位移。前述驱动模块可以是音圈马达(VCM)用于带动镜头进行对焦,或者为光学防抖元件(OIS)用于降低拍摄过程因镜头振动所导致失焦的发生频率。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还可视需求令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为波长小于500nm的光线滤除组件,其可通过该特定具滤除功能的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上镀膜或该透镜本身即由具可滤除短波长的材质所制作而达成。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还可视需求选择为一平面或一曲面。当成像面为一曲面(例如具有一曲率半径的球面),有助于降低聚焦光线于成像面所需的入射角,除有助于达成微缩光学成像系统的长度(TTL)外,对于提升相对照度同时有所帮助。
本实用新型的一态样是在提供一种塑料透镜定位组件,该塑料透镜定位组件可为一体成型,除用以容置与定位本实用新型的透镜外,塑料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还包括至少二个成型灌口痕,这些成型灌口痕可以依需求环绕于一轴心(例如光轴)对称方式设置,可产生较均匀的厚度配置,并提升结构强度。塑料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若具有二个成型灌口痕,则成型灌口痕之间夹角可为180度。塑料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若具有三个成型灌口痕,则成型灌口痕之间夹角可为120度。前述成型灌口痕可依需求设置于物端部的外壁或是设置于像端部的外壁。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A及图1B,其中图1A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1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1C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1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10、光圈10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红外线滤光片180、成像面190以及图像传感器192。
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12为凹面,其像侧面1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12具有二反曲点。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第一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1表示。
第一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1=-0.0031mm;│SGI111│/(│SGI111│+TP1)=0.0016。
第一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2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2=1.3178mm;│SGI112│/(│SGI112│+TP1)=0.4052。
第一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1=0.5557mm;HIF111/HOI=0.1111。
第一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12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2=5.3732mm;HIF112/HOI=1.0746。
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22为凸面,其像侧面12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22具有一反曲点。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第二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2表示。
第二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211=0.1069mm;│SGI211│/(│SGI211│+TP2)=0.0412;SGI221=0mm;│SGI221│/(│SGI221│+TP2)=0。
第二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1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211=1.1264mm;HIF211/HOI=0.2253;HIF221=0mm;HIF221/HOI=0。
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32为凹面,其像侧面1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32以及像侧面134均具有一反曲点。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3,第三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3表示。
第三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311=-0.3041mm;│SGI311│/(│SGI311│+TP3)=0.4445;SGI321=-0.1172mm;│SGI321│/(│SGI321│+TP3)=0.2357。
第三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1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311=1.5907mm;HIF311/HOI=0.3181;HIF321=1.3380mm;HIF321/HOI=0.2676。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42为凸面,其像侧面1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4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44具有一反曲点。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4,第四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4表示。
第四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411=0.0070mm;│SGI411│/(│SGI411│+TP4)=0.0056;SGI421=0.0006mm;│SGI421│/(│SGI421│+TP4)=0.0005。
第四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412=-0.2078mm;│SGI412│/(│SGI412│+TP4)=0.1439。
第四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1=0.4706mm;HIF411/HOI=0.0941;HIF421=0.1721mm;HIF421/HOI=0.0344。
第四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2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2=2.0421mm;HIF412/HOI=0.4084。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52为凸面,其像侧面1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5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54具有一反曲点。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第五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5表示。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1=0.00364mm;│SGI511│/(│SGI511│+TP5)=0.00338;SGI521=-0.63365mm;│SGI521│/(│SGI521│+TP5)=0.37154。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2=-0.32032mm;│SGI512│/(│SGI512│+TP5)=0.23009。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3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3=0mm;│SGI513│/(│SGI513│+TP5)=0;SGI523=0mm;│SGI523│/(│SGI523│+TP5)=0。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4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4=0mm;│SGI514│/(│SGI514│+TP5)=0;SGI524=0mm;│SGI524│/(│SGI524│+TP5)=0。
第五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1=0.28212mm;HIF511/HOI=0.05642;HIF521=2.13850mm;HIF521/HOI=0.42770。
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2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2=2.51384mm;HIF512/HOI=0.50277。
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3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3=0mm;HIF513/HOI=0;HIF523=0mm;HIF523/HOI=0。
第五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4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4=0mm;HIF514/HOI=0;HIF524=0mm;HIF524/HOI=0。
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62为凹面,其像侧面164为凹面,且其物侧面16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64具有一反曲点。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而改善像差。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第六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6表示。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611=-0.38558mm;│SGI611│/(│SGI611│+TP6)=0.27212;SGI621=0.12386mm;│SGI621│/(│SGI621│+TP6)=0.10722。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612=-0.47400mm;│SGI612│/(│SGI612│+TP6)=0.31488;SGI622=0mm;│SGI622│/(│SGI622│+TP6)=0。
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1=2.24283mm;HIF611/HOI=0.44857;HIF621=1.07376mm;HIF621/HOI=0.21475。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2=2.48895mm;HIF612/HOI=0.49779。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3=0mm;HIF613/HOI=0;HIF623=0mm;HIF623/HOI=0。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4=0mm;HIF614/HOI=0;HIF624=0mm;HIF624/HOI=0。
本实施例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TL,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条件:ETL=19.304mm;EIN=15.733mm;EIN/ETL=0.815。
本实施例满足下列条件,ETP1=2.371mm;ETP2=2.134mm;ETP3=0.497mm;ETP4=1.111mm;ETP5=1.783mm;ETP6=1.404mm。前述ETP1至ETP6的总和SETP=9.300mm。TP1=2.064mm;TP2=2.500mm;TP3=0.380mm;TP4=1.186mm;TP5=2.184mm;TP6=1.105mm;前述TP1至TP6的总和STP=9.419mm。SETP/STP=0.987。SETP/EIN=0.5911。
本实施例为特别控制各该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ETP)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ETP/TP),以在制造性以及修正像差能力间取得平衡,其满足下列条件,ETP1/TP1=1.149;ETP2/TP2=0.854;ETP3/TP3=1.308;ETP4/TP4=0.936;ETP5/TP5=0.817;ETP6/TP6=1.271。
本实施例为控制各相邻两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以在光学成像系统的长度HOS“微缩”程度、制造性以及修正像差能力三者间取得平衡,特别是控制该相邻两透镜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ED)与该相邻两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IN)间的比例关系(ED/IN),其满足下列条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12=5.285mm;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间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23=0.283mm;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34=0.330mm;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间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45=0.348mm;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间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56=0.187mm。前述ED12至ED56的总和以SED表示并且SED=6.433mm。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12=5.470mm,ED12/IN12=0.966。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23=0.178mm,ED23/IN23=1.590。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34=0.259mm,ED34/IN34=1.273。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45=0.209mm,ED45/IN45=1.664。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56=0.034mm,ED56/IN56=5.557。前述IN12至IN56的总和以SIN表示并且SIN=6.150mm。SED/SIN=1.046。
本实施例另满足以下条件:ED12/ED23=18.685;ED23/ED34=0.857;ED34/ED45=0.947;ED45/ED56=1.859;IN12/IN23=30.746;IN23/IN34=0.686;IN34/IN45=1.239;IN45/IN56=6.207。
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BL=3.570mm,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该成像面之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BL=4.032mm,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满足下列公式:EBL/BL=0.8854。本实施例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红外线滤光片之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IR=1.950mm,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红外线滤光片之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PIR=2.121mm,并满足下列公式:EIR/PIR=0.920。
红外线滤光片1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160及成像面1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光学成像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其数值如下:f=4.075mm;f/HEP=1.4;以及HAF=50.001度与tan(HAF)=1.1918。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f1=-7.828mm;│f/f1│=0.52060;f6=-4.886;以及│f1│>│f6│。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120至第五透镜15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95.50815mm;│f1│+│f6│=12.71352mm以及│f2│+│f3│+│f4│+│f5│>│f1│+│f6│。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为PPR,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为NPR,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具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f/f2+f/f4+f/f5=1.63290,所有具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f/f1│+│f/f3│+│f/f6│=1.51305,ΣPPR/│ΣNPR│=1.07921。同时也满足下列条件:│f/f2│=0.69101;│f/f3│=0.15834;│f/f4│=0.06883;│f/f5│=0.87305;│f/f6│=0.83412。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第六透镜像侧面164间的距离为InTL,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HOS,光圈100至成像面180间的距离为InS,图像传感器192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OI,第六透镜像侧面164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InTL+BFL=HOS;HOS=19.54120mm;HOI=5.0mm;HOS/HOI=3.90824;HOS/f=4.7952;InS=11.685mm;以及InS/HOS=0.5979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ΣTP=8.13899mm;以及ΣTP/InTL=0.52477。藉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组件。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114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8.99987。藉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R11-R12)/(R11+R12)=1.27780。藉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所产生的像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具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2+f4+f5=69.770mm;以及f5/(f2+f4+f5)=0.067。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单一透镜的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具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1+f3+f6=-38.451mm;以及f6/(f1+f3+f6)=0.127。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六透镜的负屈折力至其他负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6.418mm;IN12/f=1.57491。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0.025mm;IN56/f=0.00613。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TP1=1.934mm;TP2=2.486mm;以及(TP1+IN12)/TP2=3.36005。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TP5=1.072mm;TP6=1.031mm;以及(TP6+IN56)/TP5=0.98555。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IN34=0.401mm;IN45=0.025mm;以及TP4/(IN34+TP4+IN45)=0.74376。藉此,有助于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15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1,第五透镜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15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51=-0.34789mm;InRS52=-0.88185mm;│InRS51│/TP5=0.32458以及│InRS52│/TP5=0.82276。藉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15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像侧面15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0.515349mm;HVT5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61=-0.58390mm;InRS62=0.41976mm;│InRS61│/TP6=0.56616以及│InRS62│/TP6=0.40700。藉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61=0mm;HVT6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I=0.1031。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边缘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S=0.02634。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边缘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2,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3,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6,其满足下列条件:NA6/NA2≦1。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学成像系统于成像时的TV畸变为TDT,成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其满足下列条件:TDT=2.124%;ODT=5.076%。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E0约为0.84;MTFE3约为0.84;以及MTFE7约为0.75。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Q0、MTFQ3以及MTFQ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Q0约为0.66;MTFQ3约为0.65;以及MTFQ7约为0.51。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220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H0、MTFH3以及MTFH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H0约为0.17;MTFH3约为0.07;以及MTFH7约为0.1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红外线工作波长850nm当聚焦在成像面上,图像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I0、MTFI3以及MTFI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I0约为0.81;MTFI3约为0.8;以及MTFI7约为0.15。
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镜片定位组件794,呈中空且可容置任一透镜,并使这些透镜排列于光轴上,该镜片定位组件包括有一物端部796以及一像端部798,该物端部796靠近物侧且具有一第一开口7962,该像端部798靠近像侧且具有一第二开口7982,该透镜定位组件794外壁包括二个切平面799,这些切平面799分别具有一成型灌口痕7992。前述该第一开口7962的内径为OD,该第二开口7982的内径为ID,其满足下列条件:OD=5.8mm;ID=3.863mm;OD/ID=1.5014。该物端部796的最小厚度为OT以及该像端部798的最小厚度为IT,其满足下列条件:OT=0.1mm;IT=0.3mm;OT/IT=0.33。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二、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6依次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1-A20则表示各表面第1-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A及图2B,其中图2A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2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2C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2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光圈20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红外线滤光片280、成像面290以及图像传感器292。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12为凹面,其像侧面2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22为凹面,其像侧面2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222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2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32为凸面,其像侧面23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232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2为凸面,其像侧面2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24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52为凸面,其像侧面2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252以及像侧面254均具有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62为凹面,其像侧面264为凹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第六透镜像侧面264具有一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2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260及成像面2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表四、第二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数值: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及图3B,其中图3A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3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3C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3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光圈30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红外线滤光片380、成像面390以及图像传感器392。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12为凸面,其像侧面3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312以及像侧面314均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22为凸面,其像侧面3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322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3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32为凸面,其像侧面33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42为凸面,其像侧面3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52为凹面,其像侧面3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352以及像侧面354均具有二反曲点。
第六透镜3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62为凸面,其像侧面364为凹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3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360及成像面3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表六、第三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4A及图4B,其中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4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4C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4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光圈40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红外线滤光片480、成像面490以及图像传感器492。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12为凸面,其像侧面4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22为凸面,其像侧面4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22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4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32为凸面,其像侧面43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32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42为凸面,其像侧面4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4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4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52为凸面,其像侧面4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454具有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4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62为凹面,其像侧面464为凸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其像侧面464具有一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4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460及成像面4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表八、第四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5A及图5B,其中图5A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5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5C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5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光圈50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红外线滤光片580、成像面590以及图像传感器592。
第一透镜5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12为凸面,其像侧面5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52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22为凹面,其像侧面52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522以及像侧面524均具有二反曲点。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32为凸面,其像侧面5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42为凸面,其像侧面5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544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52为凸面,其像侧面55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52具有一反曲点以及像侧面554具有二反曲点。
第六透镜5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62为凸面,其像侧面564为凸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且其像侧面564具有一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并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5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560及成像面5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表十、第五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6A及图6B,其中图6A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6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第6C系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6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光圈60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第六透镜660、红外线滤光片680、成像面690以及图像传感器692。
第一透镜6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12为凸面,其像侧面6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22为凸面,其像侧面6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32为凸面,其像侧面63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32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42为凸面,其像侧面6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6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52为凸面,其像侧面6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6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62为凸面,其像侧面664为凹面,且其物侧面662以及像侧面664均具有二反曲点。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也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6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660及成像面6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表十二、第六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参照其例示性实施例而特别地显示及描述,将为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是,于不脱离以下权利要求范围及其等效物所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下可对其进行形式与细节上的各种变化。
Claims (25)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一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成像面;以及
一透镜定位组件,其中所述透镜定位组件呈中空且可容置任一透镜,并使上述透镜排列于光轴上,所述透镜定位组件包括一物端部以及一像端部,所述物端部靠近物侧且具有一第一开口,所述像端部靠近像侧且具有一第二开口,所述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包括至少二个切平面,上述切平面分别具有至少一成型灌口痕,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于1/2HEP高度且平行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ETP1、ETP2、ETP3、ETP4、ETP5以及ETP6,前述ETP1至ETP6的总和为SETP,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TP1、TP2、TP3、TP4、TP5以及TP6,前述TP1至TP6的总和为STP,其满足下列条件:1.0≦f/HEP≦10.0;0deg<HAF≦150deg以及0.5≦SETP/STP<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包括至少三个切平面,上述切平面分别具有至少一成型灌口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径为OD,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为ID,其满足下列条件:0.1≦OD/ID≦1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端部的最小厚度为OT以及所述像端部的最小厚度为IT,其满足下列条件:0.1≦OT/IT≦10。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于1/2HEP高度且平行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ETP1、ETP2、ETP3、ETP4、ETP5以及ETP6,前述ETP1至ETP6的总和为SET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公式:0.2≦SETP/EIN<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包括一滤光组件,所述滤光组件位于所述第六透镜以及所述成像面之间,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滤光组件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IR,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滤光组件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PIR,其满足下列公式:0.1≦EIR/PIR≦1.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可见光在所述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E0≧0.2;MTFE3≧0.01;以及MTFE7≧0.0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BL,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成像面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公式:0.1≦EBL/BL≦1.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光圈,并且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S,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其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
10.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一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成像面;以及
一透镜定位组件,其中所述透镜定位组件呈中空且可容置任一透镜,并使上述透镜排列于光轴上,所述透镜定位组件包括一物端部以及一像端部,所述物端部靠近物侧且具有一第一开口,所述像端部靠近像侧且具有一第二开口,所述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包括至少二个切平面,上述切平面分别具有至少一成型灌口痕,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六枚,且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两枚透镜的各自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TL,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条件:1.0≦f/HEP≦10.0;0deg<HAF≦150deg以及0.2≦EIN/ETL<1。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包括至少三个切平面,上述切平面分别具有至少一成型灌口痕。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径为OD,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为ID,其满足下列条件:0.1≦OD/ID≦10。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端部的最小厚度为OT以及所述像端部的最小厚度为IT,其满足下列条件:0.1≦OT/IT≦10。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56,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0<ED56/IN56≦50。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12,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0<ED12/IN12≦10。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于1/2HEP高度且平行于光轴的厚度为ETP6,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0<ETP6/TP6≦5。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且满足下列公式:0<IN12/f≦60。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可见光在所述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分别以MTFQ0、MTFQ3以及MTFQ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Q0≧0.2;MTFQ3≧0.01;以及MTFQ7≧0.01。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及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枚透镜为波长小于500nm的光线滤除组件。
20.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一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成像面;以及
一透镜定位组件,其中所述透镜定位组件呈中空且可容置任一透镜,并使上述透镜排列于光轴上,所述透镜定位组件包括一物端部以及一像端部,所述物端部靠近物侧且具有一第一开口,所述像端部靠近像侧且具有一第二开口,所述透镜定位组件的外壁包括至少三个切平面,上述切平面分别具有至少一成型灌口痕,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六枚,且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二枚透镜的各自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TL,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条件:1≦f/HEP≦3;0deg<HAF≦150deg;以及0.2≦EIN/ETL<1。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径为OD,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为ID,其满足下列条件:0.1≦OD/ID≦10。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端部的最小厚度为OT以及所述像端部的最小厚度为IT,其满足下列条件:1≦OT/IT≦10。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所述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BL,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成像面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公式:0.1≦EBL/BL≦1.5。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公式:0mm<HOS≦50mm。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一光圈、一图像传感器以及一驱动模块,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成像面,并且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S,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所述驱动模块与各所述透镜相耦合并使个所述透镜产生位移,其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207035U TWM537220U (zh) | 2016-05-13 | 2016-05-13 | 光學成像系統 |
TW105207035 | 2016-05-1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757161U true CN206757161U (zh) | 2017-12-15 |
Family
ID=58607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507509.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757161U (zh) | 2016-05-13 | 2017-05-09 | 光学成像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757161U (zh) |
TW (1) | TWM53722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67823A (zh) * | 2016-05-13 | 2017-11-21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10412725A (zh) * | 2018-04-28 | 2019-11-05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US11841550B2 (en) | 2020-05-20 | 2023-12-12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56376B (zh) * | 2017-08-30 | 2019-04-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37212B (zh) * | 2017-10-27 | 2018-10-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70539B (zh) * | 2018-03-14 | 2019-09-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TWI670516B (zh) * | 2018-06-13 | 2019-09-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731724B (zh) * | 2020-06-20 | 2021-06-21 |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鏡頭、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
-
2016
- 2016-05-13 TW TW105207035U patent/TWM537220U/zh unknown
-
2017
- 2017-05-09 CN CN201720507509.4U patent/CN206757161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67823A (zh) * | 2016-05-13 | 2017-11-21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07367823B (zh) * | 2016-05-13 | 2019-11-12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10412725A (zh) * | 2018-04-28 | 2019-11-05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US11841550B2 (en) | 2020-05-20 | 2023-12-12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37220U (zh) | 2017-0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67823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085280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168702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045179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206757161U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203030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045182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402432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483629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501920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483632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468823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483633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8279480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8279479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272147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367822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132642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468821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405792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08528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765398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443963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589520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15325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1112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1112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