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32642A - 光学成像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32642A CN107132642A CN201611180355.9A CN201611180355A CN107132642A CN 107132642 A CN107132642 A CN 107132642A CN 201611180355 A CN201611180355 A CN 201611180355A CN 107132642 A CN107132642 A CN 1071326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axis
- imaging system
- optical
- optical ima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9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101150107467 ETP1 gen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101100173328 Arabidopsis thaliana ETP2 gen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0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043 peripheral vi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29 infrared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13 gla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297 night vi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3 weig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8—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designed for infrared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两个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第七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具有反曲点。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具备更大的收光以及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光学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增加,。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为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像素方向发展,因此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搭载于便携设备上的光学系统,多采用五片或六片式透镜结构,然而,由于便携设备不断朝像素提升方向发展,并且终端消费者对大光圈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例如微光与夜拍功能,现有的光学成像系统已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要求。
因此,如何有效增加光学成像镜头的进光量,并进一步提高成像的质量,便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及光学影像撷取镜头,能够利用七个透镜的屈光力、凸面与凹面的组合(本发明所述凸面或凹面原则上指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距离光轴不同高度的几何形状变化的描述),进而有效提高光学成像系统的进光量,同时提高成像质量,以应用于小型的电子产品上。
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透镜参数的用语与其代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
与长度或高度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成像高度以HOI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高度以HO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的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七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以InTL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的固定光栏(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以In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距离以IN12表示(例示);光学成像系统中的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以TP1表示(例示)。
与材料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以NA1表示(例示);第一透镜的折射律以Nd1表示(例示)。
与视角有关的透镜参数:
视角以AF表示;视角的一半以HAF表示;主光线角度以MRA表示。
与出入瞳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以HEP表示;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指系统最大视角入射光通过入射瞳最边缘的光线于该透镜表面交会点(Effective HalfDiameter;EHD),该交会点与光轴之间的垂直高度。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与透镜面形深度有关的参数:
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71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72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深度(沉陷量)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透镜面型有关的参数:
临界点C指特定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一与光轴相垂直的切面相切的点。承上,例如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5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例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5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例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例示)。其他透镜例如第七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临界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1,该点沉陷量SGI71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1(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1,该点沉陷量SGI72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1(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2,该点沉陷量SGI712(例示),SGI712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2(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2,该点沉陷量SGI722(例示),SGI722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2(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3,该点沉陷量SGI713(例示),SGI713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3(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3,该点沉陷量SGI723(例示),SGI723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3(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4,该点沉陷量SGI714(例示),SGI714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4(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4,该点沉陷量SGI724(例示),SGI724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4(例示)。
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反曲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或其沉陷量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像差有关的变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以ODT表示;其TV畸变(TVDistortion)以TDT表示,并且可以进一步限定描述在成像50%至100%视野间像差偏移的程度;球面像差偏移量以DFS表示;慧星像差偏移量以DFC表示。
光学成像系统的调制转换函数特性图(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用来测试与评估系统成像的反差对比度及锐利度。调制转换函数特性图的垂直坐标轴表示对比转移率(数值从0到1),水平坐标轴则表示空间频率(cycles/mm;lp/mm;line pairs permm)。完美的成像系统理论上能100%呈现被摄物体的线条对比,然而实际的成像系统,其垂直轴的对比转移率数值小于1。此外,一般而言,成像的边缘区域会比中心区域较难得到精细的还原度。可见光频谱在成像面上,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Q0、MTFQ3以及MTFQ7表示,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220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H0、MTFH3以及MTFH7表示,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440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0、MTF3以及MTF7表示,前述此三个视场对于镜头的中心、内视场以及外视场具有代表性,因此可用以评价特定光学成像系统的性能是否优异。若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系对应像素大小(Pixel Size)为含1.12微米以下的感光元件,因此调制转换函数特性图的四分之一空间频率、半数空间频率(半频)以及完全空间频率(全频)分别至少为110cycles/mm、220cycles/mm以及440cycles/mm。
光学成像系统若同时须满足针对红外线频谱的成像,例如用于低光源的夜视需求,所使用的工作波长可为850nm或800nm,由于主要功能在辨识黑白明暗所形成的物体轮廓,无须高分辨率,因此可仅需选用小于110cycles/mm的空间频率评价特定光学成像系统在红外线频谱频谱的性能是否优异。前述工作波长850nm当聚焦在成像面上,影像于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I0、MTFI3以及MTFI7表示。然而,也因为红外线工作波长850nm或800nm与一般可见光波长差距很远,若光学成像系统需同时能对可见光与红外线(双模)对焦并分别达到一定性能,在设计上有相当难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可同时对可见光与红外线(双模)对焦并分别达到一定性能,并且其第七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设置有反曲点,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七透镜的角度,并针对光学畸变与TV畸变进行补正。另外,第七透镜的表面可具备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一成像面,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均具有屈折力,且至少一透镜的材质为玻璃,至少一透镜的材质为塑料,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和f7,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该成像面与光轴的交点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TL,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于1/2HEP高度且平行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ETP1、ETP2、ETP3、ETP4、ETP5、ETP6以及ETP7,前述ETP1至ETP7的总和为SETP,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TP1、TP2、TP3、TP4、TP5、TP6以及TP7,前述TP1至TP7的总和为STP,其满足下列条件:1.0≤f/HEP≤10.0;0deg<HAF≤150以及0.5≤SETP/STP<1。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一成像面,且第一透镜的材质为玻璃,该第二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的材质为玻璃,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七透镜具有屈折力。该第二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和f7,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成像面的距离为HOS,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TL,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TL,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条件:1.0≤f/HEP≤10.0;0deg<HAF≤150;以及0.2≤EIN/ETL<1。
依据本发明再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一成像面。,第一透镜的材质为玻璃,该第二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的材质为塑料,该第二透镜至该第四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五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该多个透镜中至少一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七透镜具有屈折力。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和f7,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成像面的距离为HOS,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TL,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TL,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条件:1.0≤f/HEP≤10;0deg<HAF≤100;以及0.2≤EIN/ETL<1。
单一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特别影响该1/2入射瞳直径(HEP)范围内各光线视场共享区域的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厚度越大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特别是控制该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ETP)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ETP/TP)。例如第一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1表示。第二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前述ETP1至ETP7的总和为SETP,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满足下列公式:0.3≤SETP/EIN<1。
为同时权衡提升修正像差的能力以及降低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特别需控制该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ETP)与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ETP/TP)。例如第一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ETP1/TP1。第二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2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ETP2/TP2。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与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满足下列公式:0.2≤ETP/TP≤3。
相邻两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以ED表示,前述水平距离(ED)平行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光轴,并且特别影响该1/2入射瞳直径(HEP)位置各光线视场共享区域的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水平距离越大则修正像差的能力的可能性将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以及限制光学成像系统的长度“微缩”的程度,因此必须控制特定相邻两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ED)。
为同时权衡提升修正像差的能力以及降低光学成像系统的长度“微缩”的困难度,特别需控制该相邻两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ED)与该相邻两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IN)间的比例关系(ED/IN)。例如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以ED12表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12,两者间的比值为ED12/IN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以ED23表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23,两者间的比值为ED23/IN23。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相邻两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与该相邻两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两者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BL,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该成像面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BL,本发明的实施例为同时权衡提升修正像差的能力以及预留其他光学元件的容纳空间,可满足下列公式:0.2≤EBL/BL<1.1。光学成像系统可进一步包括一滤光元件,该滤光元件位于该第七透镜以及该成像面之间,该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滤光元件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IR,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该滤光元件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PIR,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满足下列公式:0.1≤EIR/PIR≤1.1。
当│f1│>︱f7︱时,光学成像系统的系统总高度(HOS;Height of Optic System)可以适当缩短以达到微型化的目的。
当│f2│+│f3│+│f4│+│f5│+︱f6│以及︱f1│+︱f7│满足上述条件时,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弱的正屈折力或弱的负屈折力。弱屈折力指特定透镜的焦距的绝对值大于10。当本发明中的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弱的正屈折力,其可有效分担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而避免不必要的像差过早出现,反之,若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弱的负屈折力,则可以微调补正系统的像差。
此外,第七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面可为凹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第七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1B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1C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2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2C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3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3B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3C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4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4C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5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5C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6A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6B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6C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7A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7B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7C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8A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8B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8C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附图标记说明:光学成像系统:10、20、30、40、50、60、70、80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
物侧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
像侧面:114、214、314、414、514、614、714、814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
物侧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
像侧面:124、224、324、424、524、624、724、824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
物侧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
像侧面:134、234、334、434、534、634、734、834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
物侧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
像侧面:144、244、344、444、544、644、744、844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
物侧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
像侧面:154、254、354、454、554、654、754、854
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860
物侧面:162、262、362、462、562、662、762、862
像侧面:164、264、364、464、564、664、764、864
第七透镜:170、270、370、470、570、670、770、870
物侧面:172、272、372、472、572、672、772、872
像侧面:174、274、374、474、574、674、774、874
红外线滤光片:180、280、380、480、580、680、780、880
成像面:190、290、390、490、590、690、790、890
影像感测元件:192、292、392、492、592、692、792、892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
第一透镜的焦距:f1
第二透镜的焦距:f2
第三透镜的焦距:f3
第四透镜的焦距:f4
第五透镜的焦距:f5
第六透镜的焦距:f6
第七透镜的焦距:f7
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HEP
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HAF
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NA1
第二透镜至第七透镜的色散系数:NA2、NA3、NA4、NA5、NA6、NA7
第一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R2
第七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3、R14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1
第二至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2、TP3、TP4、TP5、TP6、TP7
所有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ΣTP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12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23
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34
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45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56
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67
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InRS71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711;该点沉陷量:SGI711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711
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721;该点沉陷量:SGI721
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721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712;该点沉陷量:SGI712
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712
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722;该点沉陷量:SGI722
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722
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71
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72
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SGC71
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SGC72
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HVT71
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HVT72
系统总高度(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HOS
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InS
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的距离:InTL
第七透镜像侧面至该成像面的距离:InB
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最大像高):HOI
光学成像系统于结像时的TV畸变(TV Distortion):TDT
光学成像系统于结像时的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ODT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一成像面。光学成像系统还可包含一影像感测元件,其设置于成像面,成像高度于以下个实施例均趋近为3.91mm。
光学成像系统可使用三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86.1nm、587.5nm、656.2nm,其中587.5nm为主要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光学成像系统亦可使用五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70nm、510nm、555nm、610nm、650nm,其中555nm为主要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为PPR,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为NPR,所有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所有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的总屈折力以及总长度:0.5≤ΣPPR/│ΣNPR│≤1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ΣPPR/│ΣNPR│≤3.0。
光学成像系统可进一步包含一影像感测元件,其设置于成像面。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即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高度或称最大像高)为HOI,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其满足下列条件:HOS/HOI≤10;以及0.5≤HOS/f≤10。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HOS/HOI≤5;以及1≤HOS/f≤7。藉此,可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圈,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质量。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成像系统的出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而容置更多光学元件,并可提高影像感测元件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则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前述光圈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S,其满足下列条件:0.2≤InS/HOS≤1.1。藉此,可同时兼顾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及具备广角的特性。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七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于光轴上所有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0.1≤ΣTP/InTL≤0.9。藉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合格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R1/R2│≤20。藉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01≤│R1/R2│<10。
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3,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4,其满足下列条件:-7<(R13-R14)/(R13+R14)<50。藉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所产生的像散。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f≤3.0。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67,其满足下列条件:IN67/f≤0.8。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1+IN12)/TP2≤10。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6以及TP7,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67,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7+IN67)/TP6≤10。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3、TP4以及TP5,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七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4/(IN34+TP4+IN45)<1。藉此,有助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7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1,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7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2,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71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71,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72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72,可满足下列条件:0mm≤HVT71≤3mm;0mm<HVT72≤6mm;0≤HVT71/HVT72;0mm≤︱SGC71︱≤0.5mm;0mm<︱SGC72︱≤2mm;以及0<︱SGC72︱/(︱SGC72︱+TP7)≤0.9。藉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条件:0.2≤HVT72/HOI≤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3≤HVT72/HOI≤0.8。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条件:0≤HVT72/HOS≤0.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HVT72/HOS≤0.45。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11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711/(SGI711+TP7)≤0.9;0<SGI721/(SGI721+TP7)≤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711/(SGI711+TP7)≤0.6;0.1≤SGI721/(SGI721+TP7)≤0.6。
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12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712/(SGI712+TP7)≤0.9;0<SGI722/(SGI722+TP7)≤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712/(SGI712+TP7)≤0.6;0.1≤SGI722/(SGI722+TP7)≤0.6。
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11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711︱≤5mm;0.001mm≤│HIF721︱≤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711︱≤3.5mm;1.5mm≤│HIF721︱≤3.5mm。
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12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712︱≤5mm;0.001mm≤│HIF722︱≤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722︱≤3.5mm;0.1mm≤│HIF712︱≤3.5mm。
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13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713︱≤5mm;0.001mm≤│HIF723︱≤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723︱≤3.5mm;0.1mm≤│HIF713︱≤3.5mm。
第七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14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714︱≤5mm;0.001mm≤│HIF724︱≤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724︱≤3.5mm;0.1mm≤│HIF714︱≤3.5mm。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可通过具有高色散系数与低色散系数的透镜交错排列,从而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上述非球面的方程式为:
z=ch2/[1+[1(k+1)c2h2]0.5]+A4h4+A6h6+A8h8+A10h10+A12h12+A14h14+A16h16+A18h18+A20h20+…(1)
其中,z为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k为锥面系数,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且A4、A6、A8、A10、A12、A14、A16、A18以及A20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料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料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重量。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时,则可以控制热效应并且增加光学成像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设计空间。此外,光学成像系统中的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可为非球面,其可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除用以消减像差外,相较于传统玻璃透镜的使用甚至可减少透镜的使用数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发明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高度。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还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从而扩大应用层面。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还可视需求包括一驱动模块,该驱动模块可与该多个透镜相耦合并使该多个透镜产生位移。前述驱动模块可以是音圈马达(VCM),用于带动镜头进行对焦,或者为光学防手振元件(OIS),用于降低拍摄过程因镜头振动所导致失焦的发生频率。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还可视需求令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波长小于500nm的光线滤除元件,其可通过该特定具滤除功能的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上镀膜或该透镜本身即由具可滤除短波长的材质制作而成。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还可视需求选择为一平面或一曲面。当成像面为一曲面(例如具有一曲率半径的球面),有助于降低聚焦光线于成像面所需的入射角,除有助于达成微缩光学成像系统的长度(TTL)外,对于提升相对照度也有帮助。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如图1A及图1B所示,其中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1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1C为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1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光圈10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以及第七透镜170、红外线滤光片180、成像面1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192。
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12为凹面,其像侧面1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12具有一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14具有两个反曲点。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第一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1表示。
第一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1=-0.1110mm;SGI121=2.7120mm;TP1=2.2761mm;︱SGI111︱/(︱SGI111︱+TP1)=0.0465;︱SGI121︱/(︱SGI121︱+TP1)=0.5437。
第一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2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2=0mm;SGI122=4.2315mm;︱SGI112︱/(︱SGI112︱+TP1)=0;︱SGI122︱/(︱SGI122︱+TP1)=0.6502。
第一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1=12.8432mm;HIF111/HOI=1.7127;HIF121=7.1744mm;HIF121/HOI=0.9567。
第一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12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面最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2=0mm;HIF112/HOI=0;HIF122=9.8592mm;HIF122/HOI=1.3147。
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22为凸面,其像侧面1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第二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2表示。
第二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21表示。
第二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1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21表示。
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32为凸面,其像侧面13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3,第三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3表示。
第三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21表示。
第三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12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22表示。
第三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1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21表示。
第三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12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22表示。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42为凸面,其像侧面1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42具有一反曲点。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4,第四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4表示。
第四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411=0.0018mm;︱SGI411︱/(︱SGI411︱+TP4)=0.0009。
第四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2表示。
第四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1=0.7191mm;HIF411/HOI=0.0959。
第四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2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2表示。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52为凹面,其像侧面1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52以及像侧面154均具有一反曲点。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第五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5表示。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1=-0.1246mm;SGI521=-2.1477mm;︱SGI511︱/(︱SGI511︱+TP5)=0.0284;︱SGI521︱/(︱SGI521︱+TP5)=0.3346。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2表示。
第五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1=3.8179mm;HIF521=4.5480mm;HIF511/HOI=0.5091;HIF521/HOI=0.6065。
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2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2表示。
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62为凸面,其像侧面164为凹面,且其物侧面162以及像侧面164均具有一反曲点。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而改善像差。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第六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6表示。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611=0.3208mm;SGI621=0.5937mm;︱SGI611︱/(︱SGI611︱+TP6)=0.5167;︱SGI621︱/(︱SGI621︱+TP6)=0.6643。
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1=1.9655mm;HIF621=2.0041mm;HIF611/HOI=0.2621;HIF621/HOI=0.2672。
第七透镜1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72为凸面,其像侧面174为凹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其物侧面172以及像侧面174均具有一反曲点。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7,第七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以ETP7表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11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711=0.5212mm;SGI721=0.5668mm;︱SGI711︱/(︱SGI711︱+TP7)=0.3179;︱SGI721︱/(︱SGI721︱+TP7)=0.3364。
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11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711=1.6707mm;HIF721=1.8616mm;HIF711/HOI=0.2228;HIF721/HOI=0.2482。
本实施例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TL,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条件:ETL=26.980mm;EIN=24.999mm;EIN/ETL=0.927。
本实施例满足下列条件,ETP1=2.470mm;ETP2=5.144mm;ETP3=0.898mm;ETP4=1.706mm;ETP5=3.901mm;ETP6=0.528mm;ETP7=1.077mm。前述ETP1至ETP7的总和SETP=15.723mm。TP1=2.276mm;TP2=5.240mm;TP3=0.837mm;TP4=2.002mm;TP5=4.271mm;TP6=0.300mm;TP7=1.118mm;前述TP1至TP7的总和STP=16.044mm。SETP/STP=0.980。SETP/EIN=0.629。
本实施例为特别控制各该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厚度(ETP)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ETP/TP),以在制造性以及修正像差能力间取得平衡,其满足下列条件,ETP1/TP1=1.085;ETP2/TP2=0.982;ETP3/TP3=1.073;ETP4/TP4=0.852;ETP5/TP5=0.914;ETP6/TP6=1.759;ETP7/TP7=0.963。
本实施例为控制各相邻两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以在光学成像系统的长度HOS“微缩”程度、制造性以及修正像差能力三者间取得平衡,特别是控制该相邻两透镜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水平距离(ED)与该相邻两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IN)间的比例关系(ED/IN),其满足下列条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12=4.474mm;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间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23=0.349mm;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34=1.660mm;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间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45=1.794mm;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间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56=0.714mm。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间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67=0.284mm。前述ED12至ED67的总和以SED表示并且SED=9.276mm。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12=4.552mm,ED12/IN12=0.98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23=0.162mm,ED23/IN23=2.15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34=1.927mm,ED34/IN34=0.862。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45=1.515mm,ED45/IN45=1.184。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56=0.050mm,ED56/IN56=14.285。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IN67=0.211mm,ED67/IN67=1.345。前述IN12至IN67的总和以SIN表示并且SIN=8.418mm。SED/SIN=1.102。
本实施另满足以下条件:ED12/ED23=12.816;ED23/ED34=0.210;ED34/ED45=0.925;ED45/ED56=2.512;ED56/ED67=2.512;IN12/IN23=28.080;IN23/IN34=0.084;IN34/IN45=1.272;IN45/IN56=30.305;IN56/IN67=0.236。
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BL=1.982mm,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该成像面之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BL=2.517mm,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满足下列公式:EBL/BL=0.7874。本实施例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红外线滤光片之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IR=0.865mm,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红外线滤光片之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PIR=1.400mm,并满足下列公式:EIR/PIR=0.618。
本实施例以下所述以及反曲点相关特征依主要参考波长555nm所得。
红外线滤光片1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170及成像面190之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光学成像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其数值如下:f=4.3019mm;f/HEP=1.2;以及HAF=59.9968度与tan(HAF)=1.7318。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七透镜170的焦距为f7,其满足下列条件:f1=-14.5286mm;︱f/f1│=0.2961;f7=8.2933;│f1│>f7;以及︱f1/f7│=1.7519。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120至第六透镜16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f6,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f6│=144.7494;︱f1│+︱f7│=22.8219以及│f2│+│f3│+│f4│+│f5│+︱f6│>︱f1│+︱f7│。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为PPR,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为NPR,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f/f2+f/f4+f/f5+f/f7=1.7384,所有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f/f1+f/f3+f/f6=-0.9999,ΣPPR/│ΣNPR│=1.7386。同时亦满足下列条件:︱f/f2│=0.1774;︱f/f3│=0.0443;︱f/f4│=0.4411;︱f/f5│=0.6012;︱f/f6│=0.6595;︱f/f7│=0.5187。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第七透镜像侧面174间的距离为InTL,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HOS,光圈100至成像面180间的距离为InS,影像感测元件192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OI,第七透镜像侧面174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InTL+BFL=HOS;HOS=26.9789mm;HOI=7.5mm;HOS/HOI=3.5977;HOS/f=6.2715;InS=12.4615mm;以及InS/HOS=0.4619。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于光轴上所有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ΣTP=16.0446mm;以及ΣTP/InTL=0.6559。藉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114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129.9952。藉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172的曲率半径为R13,第七透镜像侧面174的曲率半径为R14,其满足下列条件:(R13-R14)/(R13+R14)=-0.0806。藉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所产生的像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2+f4+f5+f7=49.4535mm;以及f4/(f2+f4+f5+f7)=0.1972。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四透镜140的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1+f3+f6=-118.1178mm;以及f1/(f1+f3+f6)=0.1677。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一透镜的负屈折力至其他负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4.5524mm;IN12/f=1.0582。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TP1=2.2761mm;TP2=0.2398mm;以及(TP1+IN12)/TP2=1.3032。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160与第七透镜17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6以及TP7,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67,其满足下列条件:TP6=0.3000mm;TP7=1.1182mm;以及(TP7+IN67)/TP6=4.4322。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3、TP4以及TP5,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第七透镜像侧面174间的距离为InTL,其满足下列条件:TP3=0.8369mm;TP4=2.0022mm;TP5=4.2706mm;IN34=1.9268mm;IN45=1.5153mm;以及TP4/(IN34+TP4+IN45)=0.3678。藉此,有助于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61=-0.7823mm;InRS62=-0.2166mm;以及│InRS62︱/TP6=0.722。藉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61=3.3498mm;HVT62=3.9860mm;以及HVT61/HVT62=0.840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17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17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71,第七透镜像侧面17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17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72,第七透镜17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7,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71=-0.2756mm;InRS72=-0.0938mm;以及│InRS72︱/TP7=0.0839。藉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17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1,第七透镜像侧面17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71=3.6822mm;HVT72=4.0606mm;以及HVT71/HVT72=0.9068。藉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72/HOI=0.5414。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72/HOS=0.1505。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七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2,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3,第七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7,其满足下列条件:1≤NA7/NA2。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学成像系统于结像时的TV畸变为TDT,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其满足下列条件:│TDT│=2.5678%;│ODT│=2.1302%。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E0约为0.35;MTFE3约为0.14;以及MTFE7约为0.28。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Q0、MTFQ3以及MTFQ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Q0约为0.126;MTFQ3约为0.075;以及MTFQ7约为0.177。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220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H0、MTFH3以及MTFH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H0约为0.01;MTFH3约为0.01;以及MTFH7约为0.01。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红外线工作波长850nm当聚焦在成像面上,影像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I0、MTFI3以及MTFI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I0约为0.01;MTFI3约为0.01;以及MTFI7约为0.01。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二、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表一为图1A、图1B和图1C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1-A20则表示各表面第1-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第二实施例
如图2A及图2B所示,其中图2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2C为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2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光圈20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以及第七透镜270、红外线滤光片280、成像面2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292。
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12为凸面,其像侧面214为凹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22为凹面,其像侧面224为凹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32为凸面,其像侧面234为凸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2为凸面,其像侧面244为凸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52为凹面,其像侧面254为凸面。
第六透镜2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62为凸面,其像侧面264为凸面。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2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2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72为凸面,其像侧面274为凹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第七透镜物侧面272以及像侧面274均具有一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2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270及成像面290之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表四、第二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三实施例
如图3A及图3B所示,其中图3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3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3C为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3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光圈30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以及第七透镜370、红外线滤光片380、成像面3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392。
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12为凸面,其像侧面314为凹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22为凹面,其像侧面324为凹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32为凸面,其像侧面334为凸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42为凸面,其像侧面344为凸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52为凹面,其像侧面354为凸面。
第六透镜3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62为凸面,其像侧面364为凸面。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3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37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72为凸面,其像侧面374为凹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其物侧面372具有一反曲点以及像侧面374具有两个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3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370及成像面390之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表六、第三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四实施例
如图4A及图4B所示,其中图4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4C为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4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光圈40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以及第七透镜470、红外线滤光片480、成像面4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492。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412为凸面,其像侧面414为凹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422为凹面,其像侧面424为凹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432为凸面,其像侧面434为凸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442为凸面,其像侧面444为凸面。
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452为凹面,其像侧面454为凹面。
第六透镜460可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462为凸面,其像侧面464为凸面。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4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4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72为凸面,其像侧面474为凹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其物侧面472以及像侧面474均具有一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4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470及成像面490之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表八、第四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五实施例
如图5A及图5B所示,其中图5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5C为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5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光圈50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以及第七透镜570、红外线滤光片580、成像面5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592。
第一透镜5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512为凸面,其像侧面514为凹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522为凹面,其像侧面524为凹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532为凸面,其像侧面534为凸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542为凸面,其像侧面544为凸面。
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552为凹面,其像侧面554为凹面。
第六透镜560可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562为凸面,其像侧面564为凸面。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5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5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72为凸面,其像侧面574为凹面,且其物侧面572以及像侧面564均具有一反曲点。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
红外线滤光片5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570及成像面590之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表十、第五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六实施例
如图6A及图6B所示,其中图6A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6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6C为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6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光圈60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第六透镜660、第七透镜670、红外线滤光片680、成像面6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692。
第一透镜6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612为凸面,其像侧面614为凹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622为凹面,其像侧面624为凹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632为凸面,其像侧面634为凸面。
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42为凸面,其像侧面6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4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6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652为凹面,其像侧面654为凹面。
第六透镜6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662为凸面,其像侧面664为凸面。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6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6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672为凸面,其像侧面674为凹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亦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6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670及成像面690之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表十二、第六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七实施例
如图7A及图7B所示,其中图7A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7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7C为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7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光圈70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第六透镜760、第七透镜770、红外线滤光片780、成像面7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792。
第一透镜7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712为凸面,其像侧面714为凹面。
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722为凹面,其像侧面724为凹面。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732为凸面,其像侧面734为凸面。
第四透镜7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742为凸面,其像侧面7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744均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7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752为凹面,其像侧面754为凹面。
第六透镜7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762为凸面,其像侧面764为凸面。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7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7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772为凸面,其像侧面774为凹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亦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7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770及成像面790之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表十四、第七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十三及表十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十三及表十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八实施例
如图8A及图8B所示,其中图8A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8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8C为本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7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光圈800、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第六透镜860、第七透镜870、红外线滤光片880、成像面8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892。
第一透镜8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812为凸面,其像侧面8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812以及像侧面814均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822为凸面,其像侧面8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822以及像侧面824均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8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832为凸面,其像侧面8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832以及像侧面834均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8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842为凸面,其像侧面8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8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852为凹面,其像侧面85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8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862为凹面,其像侧面864为凸面,且其物侧面862以及像侧面864均具有一反曲点。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8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8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872为凸面,其像侧面874为凹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亦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8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870及成像面890之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76.7754mm;以及f3/ΣPP=0.2346。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单一透镜的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29.9308mm;以及f1/ΣNP=0.4139。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单一透镜的负屈折力至其他负透镜。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表十六、第八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十三及表十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十五以及表十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本案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为准。
虽然本发明已参照其例示性实施例而特别地显示及描述,将为所属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所理解的是,于不脱离本案权利要求范围及其等效物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下可对其进行形式与细节上的各种变更。
Claims (25)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七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
一成像面;
其中,至少一透镜的材质为玻璃以及至少一透镜的材质为塑料,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和f7,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该成像面与光轴的交点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TL,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于1/2HEP高度且平行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ETP1、ETP2、ETP3、ETP4、ETP5、ETP6以及ETP7,前述ETP1至ETP7的总和为SETP,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TP1、TP2、TP3、TP4、TP5、TP6以及TP7,前述TP1至TP7的总和为STP,其满足下列条件:1.0≤f/HEP≤10.0;0deg<HAF≤150deg以及0.5≤SETP/STP<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TL,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条件:0.2≤EIN/ETL<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于1/2HEP高度且平行于光轴的厚度分别为ETP1、ETP2、ETP3、ETP4、ETP5、ETP6以及ETP7,前述ETP1至ETP6的总和为SETP,其满足下列公式:0.3≤SETP/EIN<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各透镜之间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面为一平面或一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E0≥0.2;MTFE3≥0.01;以及MTFE7≥0.0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系统包括一滤光元件,该滤光元件位于该第七透镜以及该成像面之间,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滤光元件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IR,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该滤光元件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PIR,其满足下列公式:0.1≤EIR/PIR≤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BL,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该成像面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公式:0.1≤EBL/BL≤1.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光圈,该光圈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S,该光学成像系统设有一影像感测元件于该成像面,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1≤InS/HOS≤1.1;以及0≤HIF/HOI≤0.9。
10.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七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
一成像面;
其中,第一透镜的材质为玻璃,该第二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的材质为玻璃,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该第二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和f7,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该成像面与光轴的交点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TL,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TL,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条件:1.0≤f/HEP≤10.0;0deg<HAF≤150以及0.2≤EIN/ETL<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第七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67,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67,其满足下列条件:0<ED67/IN67≤50。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第二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12,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0<ED12/IN12≤35。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各透镜之间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于1/2HEP高度且平行于光轴的厚度为ETP6,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0<ETP6/TP6≤3。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于1/2HEP高度且平行于光轴的厚度为ETP7,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7,其满足下列条件:0<ETP7/TP7≤5。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且满足:0<IN12/f≤60。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红外线工作波长850nm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分别以MTFI0、MTFI3以及MTFI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I0≥0.01;MTFI3≥0.01;以及MTFI7≥0.01。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分别以MTFQ0、MTFQ3以及MTFQ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Q0≥0.2;MTFQ3≥0.01;以及MTFQ7≥0.01。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波长小于500nm的光线滤除元件。
20.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七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
一成像面;
其中,第一透镜的材质为玻璃,该第二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的材质为塑料,该第二透镜至该第四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五透镜至该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该多个透镜中至少一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和f7,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该成像面与光轴的交点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TL,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TL,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IN,其满足下列条件:1.0≤f/HEP≤10;0deg<HAF≤100;以及0.2≤EIN/ETL<1。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各透镜之间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成像面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BL,该第七透镜像侧面上与光轴的交点至该成像面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BL,其满足:0.1≤EBL/BL≤1.1。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像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至该第七透镜物侧面上于1/2HEP高度的坐标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距离为ED67,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67,其满足下列条件:0<ED67/IN67≤50。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67,且满足下列公式:0<IN67/f≤5.0。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一光圈、一影像感测元件以及一驱动模块,该影像感测元件设置于该成像面,于该光圈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S,该驱动模块能够与该多个透镜相耦合并使该多个透镜产生位移,其满足:0.1≤InS/HOS≤1.1。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105924 | 2016-02-26 | ||
TW105105924A TWI588528B (zh) | 2016-02-26 | 2016-02-26 | 光學成像系統(四)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32642A true CN107132642A (zh) | 2017-09-05 |
CN107132642B CN107132642B (zh) | 2020-04-21 |
Family
ID=59680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180355.9A Active CN107132642B (zh) | 2016-02-26 | 2016-12-19 | 光学成像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57565B2 (zh) |
CN (1) | CN107132642B (zh) |
TW (1) | TWI588528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70662A (zh) * | 2018-11-27 | 2019-01-25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1580251A (zh) * | 2020-05-22 | 2020-08-25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29978B (zh) * | 2016-03-02 | 2021-06-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二) |
TWI604213B (zh) * | 2016-03-02 | 2017-11-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四) |
TWI716382B (zh) * | 2016-03-04 | 2021-01-2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二) |
TWI629533B (zh) * | 2016-03-04 | 2018-07-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四) |
TWI621874B (zh) * | 2016-05-20 | 2018-04-2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二) |
TWI614519B (zh) * | 2016-06-02 | 2018-02-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TWI646351B (zh) * | 2016-07-06 | 2019-01-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四) |
US10502933B2 (en) * | 2017-01-06 | 2019-12-10 | Abilit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
TWI629535B (zh) | 2017-02-18 | 2018-07-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40811B (zh) | 2017-06-16 | 2018-11-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46365B (zh) * | 2017-07-26 | 2019-01-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TWI789568B (zh) * | 2020-01-17 | 2023-01-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JP7497574B2 (ja) | 2020-01-29 | 2024-06-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装置および移動体 |
TWI807361B (zh) * | 2021-07-07 | 2023-07-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80967A (zh) * | 2015-11-06 | 2017-05-17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06707465A (zh) * | 2015-11-13 | 2017-05-24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97146B (zh) * | 2013-12-27 | 2015-08-21 |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七片式光學影像擷取鏡頭與七片式光學影像擷取模組 |
JP6372744B2 (ja) * | 2014-06-13 | 2018-08-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撮像光学系、カメラ装置および車載カメラ装置 |
TWI557426B (zh) * | 2014-06-25 | 2016-11-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TWI601997B (zh) * | 2015-08-28 | 2017-10-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二) |
-
2016
- 2016-02-26 TW TW105105924A patent/TWI588528B/zh active
- 2016-09-26 US US15/276,578 patent/US9857565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2-19 CN CN201611180355.9A patent/CN10713264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80967A (zh) * | 2015-11-06 | 2017-05-17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06707465A (zh) * | 2015-11-13 | 2017-05-24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70662A (zh) * | 2018-11-27 | 2019-01-25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1580251A (zh) * | 2020-05-22 | 2020-08-25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1580251B (zh) * | 2020-05-22 | 2022-02-08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857565B2 (en) | 2018-01-02 |
TWI588528B (zh) | 2017-06-21 |
CN107132642B (zh) | 2020-04-21 |
TW201730614A (zh) | 2017-09-01 |
US20170248771A1 (en) | 2017-08-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855654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707465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556913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547071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680967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483629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402432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153250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132641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589523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085286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8279473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8957688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132642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272143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15325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483628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8279475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085279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085280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153252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8427173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79722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827947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7045179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