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49596U - 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49596U
CN206749596U CN201720452651.3U CN201720452651U CN206749596U CN 206749596 U CN206749596 U CN 206749596U CN 201720452651 U CN201720452651 U CN 201720452651U CN 206749596 U CN206749596 U CN 2067495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ler
seat support
airbag structure
airbag
barocep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5265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凤东
庄惠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5265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495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495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495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该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包括:控制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椅座;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椅座连接的座椅靠背;设置于所述椅座中,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抽气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椅座中,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充气装置。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能够实现根据不同乘员的重量,对汽车座椅内的气体体积进行调节,使得不同体重乘坐在椅座上后所感受到的柔软度相同,提高汽车座椅乘坐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代汽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越来越注重汽车的舒适性。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座椅,大多都是在椅座上套设具有一定变形能力的坐垫,坐垫的变形程度根据人体的重量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不同重量的人坐在同一座椅上的舒适性感觉不相同,重量较重的人可能感觉座椅太硬,而重量太轻的人则感觉座椅太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用以实现使得不同重量的人坐在同一座椅上的所感受到的柔软度相同,以提高汽车的舒适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包括:
控制器;
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椅座;
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椅座连接的座椅靠背;
设置于所述椅座中,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抽气装置;以及
设置于所述椅座中,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充气装置。
优选地,所述椅座,包括:
椅座本体;
设置于所述椅座本体上的第一气囊结构;
设置于所述椅座本体与所述第一气囊结构之间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设置于所述第一气囊结构内的第一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一气囊结构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抽气装置和所述充气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座椅靠背包括:
与所述椅座本体连接的座椅靠背本体,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上的第二气囊结构;
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与所述第二气囊结构之间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设置于所述第二气囊结构内的第二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二气囊结构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抽气装置和所述充气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椅座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椅座本体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相邻的侧边上的第三气囊结构,所述第三气囊结构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抽气装置和所述充气装置连接;
设置于所述椅座本体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相邻的侧边上的第一距离传感器,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设置于所述第三气囊结构内的第三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三气压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座椅靠背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与所述椅座本体相邻的侧边上的第四气囊结构,所述第四气囊结构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抽气装置和所述充气装置连接;
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与所述椅座本体相邻的侧边上的第二距离传感器,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设置于所述第四气囊结构内的第四气压传感器,所述第四气压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囊结构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气囊结构两两贴合设置,多个第一气囊结构在第一端面上的面积之和与所述椅座本体在第二端面上的面积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第一气囊结构上与所述椅座本体相对的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椅座本体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端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囊结构在未进行抽气时的尺寸为25*25*25mm。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为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单片机或汽车车身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抽气装置为抽气泵,所述充气装置为充气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控制器根据坐在椅座上的不同重量的人的体重,对椅座内部进行充气或者抽气处理,使得重量较重和重量较轻的人坐在座椅上时所感受到的柔软程度相近,达到提高乘员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1、控制器;21、椅座本体;22、第一气囊结构;23、第一压力传感器;221、第一气压传感器;24、第三气囊结构;241、第三气压传感器;31、座椅靠背本体;32、第二气囊结构;321、第二气压传感器;33、第二压力传感器;34、第四气囊结构;341、第四气压传感器;4、抽气装置;5、充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参照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包括:
控制器1;
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的椅座;
分别与所述控制器1和所述椅座连接的座椅靠背;
设置于所述椅座中,并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的抽气装置4;以及
设置于所述椅座中,并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的充气装置5。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器1可以采用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车身控制器1或者采用单片机形成该控制器1。所述抽气装置4为抽气泵,所述充气装置5为充气泵。
为了保证不同重量的人坐在椅座上的舒适程度相当,需要使得乘员坐在椅座上后,使得椅座的变形程度一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充气装置5和抽气装置4对椅座内部进行抽气或者充气来实现上述效果。
控制器1根据获取到的人体的重量,根据预先存储在控制器1中的重量与椅座内部的气体体积相对应的第一表格来确定是对椅座进行抽气或者放气。该第一表格是通过预先进行多次试验获得的,每一体重数值分别对应于一第一气体体积,并且该第一气体体积能够保证乘员坐在座椅上后,座椅变形的程度相同。
充气装置5和抽气装置4通过汽车的内设电源进行供电。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实现使得不同重量的乘员坐在同一椅座上后,所感受到的椅座柔软度相同,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且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椅座,包括:
椅座本体21;
设置于所述椅座本体21上的第一气囊结构22;
设置于所述椅座本体21与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之间的第一压力传感器23,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23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设置于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内的第一气压传感器221,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221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抽气装置4和所述充气装置5连接。
乘员坐于第一气囊结构22上时,第一气囊结构22受压变形,在本实用新型中,以第一气囊结构22受压变形最大的位置处与椅座本体21之间的距离为3cm作为临界点,也即,当不同的乘员坐在椅座上时,第一气囊结构22受压变形后与椅座本体21之间的最小距离均为3cm,即表示不同重量的乘员坐在该椅座上所感受到的舒适度相同。
第一气囊结构22中装有初始体积为一固定值的气体。当有乘员坐在椅座上时,控制器1根据第一压力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气囊结构22所受到的压力计算出乘员的重量,再根据预先存储的第一表格,确定与乘员体重相对应的第一气囊结构22的第一待变化气体体积,通过控制抽气装置4或者充气装置5,使得第一气囊结构22内部的气体体积变化至第一待变化气体体积;并且,控制器1根据设置在第一气囊结构22内的第一气压传感器221检测到的第一气囊结构22内的实时压强进行计算,获得在第一气囊结构22充气或者抽气过程中,第一气囊结构22内部的实时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器1根据第一气压传感器221检测到的压强数据是通过公式
来确定第一气囊结构22内部的实时体积V,其中,P为第一气压传感器221检测到的压强,n为常数,T为温度值,R为一固定值。
以一举例进行解释说明,假设第一气囊结构22的初始体积为3L,根据试验得到,体重为50KG的乘员,应当保证第一气囊结构22内部的气体体积为2.5L,才能使得50KG的乘员坐在该椅座上后,第一气囊结构22变形后与椅座本体21之间的距离为3cm,此处,体重为50KG的乘员为第一个乘坐该椅座的乘员(第一乘员)。此时,控制器1控制抽气装置4启动,对第一气囊结构22进行抽气。控制器1根据第一气压传感器221检测到第一气囊结构22内部的实时压强,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第一气囊结构22内的实时体积。在控制器1计算出第一气囊结构22内的实时体积达到2.5L时,控制器1控制抽气装置4停止对第一气囊结构22进行抽气。在乘员离开后,控制器1将该乘员乘坐后的第一气囊结构22内的当前体积进行存储。
在下一乘员(第二乘员)乘坐于该座椅上时,假设该第二乘员的体重为60KG,控制器1根据第一表格中记载的内容确定出此时第一气囊结构22内部的气体体积应当为3.5L,才能使得此处第一气囊结构22受压变形后与第一乘员乘坐后产生的变形程度相同。此时,控制器1将第二乘员乘坐后第一气囊结构22的待变化气体体积(即上述的3.5L)与第一乘员乘坐后存储的当前体积(2.5L)进行比较,确定出应控制充气装置5对第一气囊结构22进行充气。同时,控制器1根据第一气压传感器221检测到第一气囊结构22内部的实时压强,计算出第一气囊结构22内的实时体积。在控制器1计算出第一气囊结构22内的实时体积已经达到3.5L时,控制器1控制充气装置5停止对第一气囊结构22进行充气。在第二乘员离开椅座后,控制器1记录此时第一气囊结构22内部气体的当前体积。若第二乘员的体重低于45KG,控制器1根据第一表格记载的内容确定出应当将第一气囊结构22内部的气体低于2.5L的数值,此时,控制器1控制抽气装置4对第一气囊结构22进行抽气,此处,原理与上述体重为50KG的第一乘员乘坐在该椅座上时的执行流程相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在乘员坐在椅座上后,通过对第一气囊结构22内部的气体进行调节,实现不同重量的人坐在椅座上后所感受到的柔软程度相当。
且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座椅靠背包括:
与所述椅座本体21连接的座椅靠背本体31,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31上的第二气囊结构32;
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31与所述第二气囊结构32之间的第二压力传感器33,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33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设置于所述第二气囊结构32内的第二气压传感器321,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321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所述第二气囊结构32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抽气装置4和所述充气装置5连接。
在控制器1中还预设存储有一第二表格,该第二表格中记录有根据多次试验得到的第二气囊结构32在不同压力下分别对应的第二气囊结构32中气体体积的数据信息,根据该第二表格,控制器1可以确定出在受到不同大小的压力后,第二气囊结构32内部的第二待变化气体体积。控制器1根据该第二待变化气体体积,与控制器1内部存储的第二气囊结构32内气体的当前体积进行比较,确定出第二气囊结构32是需要进行抽气还是充气,并控制抽气装置4或者充气装置5执行对应的操作。同时,控制器1根据第二气压传感器321检测到的第二气囊结构32内部的实时压强进行计算,获取到在充气或者抽气过程中,第二气囊结构32内部的实时气体体积,以判断第二气囊结构32内气体的实时体积是否已经变化至第二待变化气体体积。在判断出第二气囊结构32内气体的实时体积已经变化至上述的第二待变化气体体积时,控制器1控制抽气装置4或者充气装置5停止工作。
通过第二气囊结构32受压变形时,第二气囊结构32的最大变形位置处与座椅靠背本体31之间的距离是否达到一预设距离,来确定在某一压力下,第二气囊结构32内应当充有多少体积的气体合适。
控制器1根据第二气压传感器321检测到的压强对第二气囊结构32中气体的实时体积的计算与上述第一气囊结构22中的计算方式相同。
通过第二气囊结构32、第二压力传感器33和第二气压传感器321的配合使用,能够使得乘员在靠在座椅靠背上时,感受到的座椅靠背的柔软度相同,提高座椅靠背的舒适性。
且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述椅座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椅座本体21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31相邻的侧边上的第三气囊结构24,所述第三气囊结构24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抽气装置4和所述充气装置5连接;
设置于所述椅座本体21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31相邻的侧边上的第一距离传感器,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设置于所述第三气囊结构24内的第三气压传感器241,所述第三气压传感器241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在汽车出厂时,控制器1中存储有一第三气囊结构24内气体的初始体积。
椅座本体21与座椅靠背本体31相邻的侧边为第一侧边。第一距离传感器用于感应乘员与第一侧边之间最短的第一距离。第一距离传感器是基于红外线检测的原理对该第一距离进行检测的。
第三气囊结构24与第一侧边之间的最远距离为第二距离。
在控制器1中存储有第三表格,该第三表格中记录有与每一第一距离分别对应的第三气囊结构24内的第三待变化气体体积。对第三待变化气体体积的确定是通过试验进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之间呈预设倍数关系对第三待变化气体体积进行确定。例如,该预设倍数指第一距离为该第二距离的1.2倍,根据测得的第一距离计算出第二距离,再根据对第三气囊结构24进行抽气或者放气,确定出在第三气囊结构24与第一侧边之间的最远距离与第二距离的数值相同时,检测出第三气囊结构24内的当前体积,此处的当前体积即为第三表格中,与第一距离对应的第三待变化气体体积。
在实际使用中,控制器1根据第一距离传感器测得的第一距离从该第三表格中确定出第三气囊结构24的第三待变化气体体积的具体数值,根据该第三待变化气体体积与第三气囊结构24内的当前体积进行比对,确定对第三气囊结构24是进行充气或还是抽气。通过第三气压传感器241感应到的第三气囊结构24内的实时压强,计算出第三气囊结构24内的实时气体体积,在计算出第三气囊结构24内的实时气体体积与该第三待变化气体体积的数值相等时,停止对第三气囊结构24进行充气或抽气。
控制器1对第三气囊结构24内部进行抽气、充气以及停止充气和抽气的方式与上述第一气囊结构22和第二气囊结构32的控制原理相一致,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控制器1根据第三气压传感器241检测到的压强对第三气囊结构24中气体的实时体积的计算与上述第一气囊结构22中的计算方式相同。此处,对第三气囊结构24内的气体调节是为了保证乘员坐在椅座上后有足够的移动空间,同时,根据乘员坐在椅座上的所占比例大小,实时地调整第三气囊结构24内部的气体体积,使得第三气囊结构24进行收缩。
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座椅靠背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31与所述椅座本体21相邻的侧边上的第四气囊结构34,所述第四气囊结构34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抽气装置4和所述充气装置5连接;
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31与所述椅座本体21相邻的侧边上的第二距离传感器,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设置于所述第四气囊结构34内的第四气压传感器341,所述第四气压传感器341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在汽车出厂时,控制器1中存储有一第四气囊结构34内气体的初始体积。
座椅靠背本体31上与椅座本体21相邻的侧边为第二侧边。第二距离传感器用于感应乘员与第二侧边之间最短的第三距离,第二距离传感器是基于红外线检测的原理对该第三距离进行检测的。
第四气囊结构34与第二侧边之间的最远距离为第四距离。
在控制器1中存储有第四表格,该第四表格中记录有与每一第三距离分别对应的第四气囊结构34的第四待变化气体体积。对第四待变化气体体积的确定是通过试验进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第三距离与第四距离之间呈预设倍数关系对第四待变化气体体积进行确定。例如,该预设倍数为第三距离为该第四距离的1.2倍,根据测得的第三距离计算出第四距离,再根据对第四气囊结构34进行抽气或者放气,确定出在第四气囊结构34与第二侧边之间的最远距离与第四距离的数值相同时,检测出第四气囊结构34内的当前体积,此处的当前体积即为第四表格中,与第三距离对应的第四待变化气体体积。
在实际使用中,控制器1根据第二距离传感器测得的第三距离从该第四表格中确定出第四气囊结构34的第四待变化气体体积的具体数值,根据该第四待变化气体体积与第四气囊结构34内的当前体积进行比对,确定对第四气囊结构34是进行充气或还是抽气。通过第四气压传感器341感应到的第四气囊结构34内的实时压强,计算出第四气囊结构34内的实时气体体积,在计算出第四气囊结构34内的实时气体体积与该第四待变化气体体积的数值相等时,停止对第四气囊结构34进行充气或抽气。
控制器1对第四气囊结构34内部进行抽气、充气以及停止充气和抽气的方式与上述第一气囊结构22、第二气囊结构32和第三气囊结构24的控制原理相一致,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控制器1根据第四气压传感器341检测到的压强对第四气囊结构34中气体的实时体积的计算与上述第一气囊结构22中的计算方式相同。
此处,对第四气囊结构34内的气体调节是为了保证乘员靠在座椅靠背本体31上后有足够的移动空间,同时,根据乘员坐在座椅靠背本体31上的所占比例大小,实时地调整第四气囊结构34内部的气体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抽气装置4和充气装置5分别具有四个出口,每个出口分别对应与第一气囊结构22、第二气囊结构32、第三气囊结构24和第四气囊结构34上的开口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并且,每个出口位置处设置有一出口阀。控制器1在控制抽气装置4或充气装置5对上述的四个气囊结构充气或者抽气是通过对每一出口阀进行控制的。抽气装置4和抽气装置4分别包括4个出口阀,控制器与每一出口阀分别连接。
例如,在对第一气囊结构22进行抽气时,抽气装置4上与第一气囊结构22连通的第一出口对应的出口阀处于开启状态,另外三个出口对应的出口阀则处于关闭状态。充气装置5的四个出口阀的工作原理与抽气装置4的工作原理相一致,在此不进行赘述。
且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两两贴合设置,多个第一气囊结构22在第一端面上的面积之和与所述椅座本体21在第二端面上的面积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上与所述椅座本体21相对的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椅座本体21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端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气囊结构22为6个,2个第一气囊结构22组成一排,分成3排设置,并且,两个相邻的第一气囊结构22上的相对侧臂固定连接在一起。充气装置5和抽气装置4对第一气囊结构22进行抽气或充气时,是同时对6个第一气囊结构22进行操作的。
在第一气囊结构22为多个时,抽气装置4和充气装置5分别设置有一总出气道,每一气囊结构22分别通过一根分管道与该总出气道连接。
椅座本体21的第二端面为平面,并且,第一气囊结构22与椅座本体21相对的一侧端面(第一端面)固定贴合于椅座本体21的第二端面上,在对第一气囊结构22内部进行充气或抽气时,第一气囊结构22与第二端面配合的端面体积不会发生变化。
多个第一气囊结构22的设置,能够提高椅座上的结构的美观性。在未进行充气或者抽气时,每一第一气囊结构22的结构尺寸相同。
同理地的,也可以将第二气囊结构32设置为多个,且多个第二气囊结构32分别两两相互贴合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在未进行抽气时的尺寸优选为25*25*25mm。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能够实现根据乘员体重对第一气囊结构22内的气体体积进行调节,使得不同体重的乘员乘坐于椅座上时,所感受到的椅座的柔软度相同;还能够根据不同乘员施加在座椅靠背上的压力,对第二气囊结构32内的气体体积进行调节,使得不同乘员靠在座椅靠背上时所感受到的柔软度相同;同时,还能根据乘员与第一距离传感器和第二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对第三气囊结构24和第四气囊结构34内部的气体体积进行调节,以保证乘员坐在椅座上或靠在座椅靠背上后具有足够的移动空间;进而,提高汽车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器(1);
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的椅座;
分别与所述控制器(1)和所述椅座连接的座椅靠背;
设置于所述椅座中,并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的抽气装置(4);以及
设置于所述椅座中,并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的充气装置(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包括:
椅座本体(21);
设置于所述椅座本体(21)上的第一气囊结构(22);
设置于所述椅座本体(21)与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之间的第一压力传感器(23),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23)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设置于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内的第一气压传感器(221),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221)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抽气装置(4)和所述充气装置(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包括:
与所述椅座本体(21)连接的座椅靠背本体(31),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31)上的第二气囊结构(32);
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31)与所述第二气囊结构(32)之间的第二压力传感器(33),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33)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设置于所述第二气囊结构(32)内的第二气压传感器(321),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321)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所述第二气囊结构(32)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抽气装置(4)和所述充气装置(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椅座本体(21)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31)相邻的侧边上的第三气囊结构(24),所述第三气囊结构(24)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抽气装置(4)和所述充气装置(5)连接;
设置于所述椅座本体(21)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31)相邻的侧边上的第一距离传感器,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设置于所述第三气囊结构(24)内的第三气压传感器(241),所述第三气压传感器(241)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31)与所述椅座本体(21)相邻的侧边上的第四气囊结构(34),所述第四气囊结构(34)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抽气装置(4)和所述充气装置(5)连接;
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本体(31)与所述椅座本体(21)相邻的侧边上的第二距离传感器,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设置于所述第四气囊结构(34)内的第四气压传感器(341),所述第四气压传感器(341)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两两贴合设置,多个第一气囊结构(22)在第一端面上的面积之和与所述椅座本体(21)在第二端面上的面积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上与所述椅座本体(21)相对的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椅座本体(21)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端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2)在未进行抽气时的尺寸为25*25*2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1)为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单片机或汽车车身控制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装置(4)为抽气泵,所述充气装置(5)为充气泵。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调节系统。
CN201720452651.3U 2017-04-27 2017-04-27 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 Active CN2067495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52651.3U CN206749596U (zh) 2017-04-27 2017-04-27 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52651.3U CN206749596U (zh) 2017-04-27 2017-04-27 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49596U true CN206749596U (zh) 2017-12-15

Family

ID=60614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52651.3U Active CN206749596U (zh) 2017-04-27 2017-04-27 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4959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9290A (zh) * 2020-04-29 2020-08-21 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的自适应调节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829969A (zh) * 2021-10-18 2021-12-24 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调节结构、调节方法及工程机械座椅
CN115214433A (zh) * 2022-07-18 2022-10-21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控制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9290A (zh) * 2020-04-29 2020-08-21 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的自适应调节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829969A (zh) * 2021-10-18 2021-12-24 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调节结构、调节方法及工程机械座椅
CN113829969B (zh) * 2021-10-18 2023-02-24 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调节结构、工程机械座椅及工程机械
CN115214433A (zh) * 2022-07-18 2022-10-21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控制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9668B2 (en) Occupant and fidget detection of a seat assembly
CN106166964B (zh) 可调节式座椅组件
CN106166965B (zh) 可调节式座椅组件
CN206749596U (zh) 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
US9327625B2 (en) Vehicle seat
US9271578B2 (en) Mattress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pressure of mattress
US5155685A (en) Seat with fatigue lessening device
US9827888B2 (en) Seat assemblies with adjustable side bolster actuators
CN101224069A (zh) 垫体调整系统
CN111559290B (zh) 汽车座椅的自适应调节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372809A (zh) 具有包括数量减少的压力传感器的按摩囊的座椅组件
US11213140B2 (en) System for correcting passenger's posture in autonomous vehicle
US20180118060A1 (en) Incrementally adjustable seat assembly
CN107521380A (zh) 可调节的座椅组件和交通工具组件
CN106364431A (zh) 用于调整至少一个可由坐在车座内的人员感觉得到的座椅舒适特性的设备和方法
EP0778173A2 (de) Sitz mit druckveränderlichen Hohlkammern, die eine elastische Stützwand aufweisen
CN108791080A (zh) 用于汽车的控制系统
JP2009119181A (ja) 疲労軽減機能付き自動車用シート
JPS59230833A (ja) ドライバシ−ト
KR20130037359A (ko) 지능형 에어쿠션 타입의 의자 시스템
US20230264617A1 (en) Seat assembly
CN206812842U (zh) 一种可调式汽车头枕
CN110949188A (zh) 一种汽车座椅硬度的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
KR20200034106A (ko) 자율주행 차량용 시트의 승객 지지 시스템
CN207657658U (zh) 一种自适应汽车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