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06850U - 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 - Google Patents
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706850U CN206706850U CN201621448565.7U CN201621448565U CN206706850U CN 206706850 U CN206706850 U CN 206706850U CN 201621448565 U CN201621448565 U CN 201621448565U CN 206706850 U CN206706850 U CN 2067068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ttom plate
- groove
- power consumption
- bed course
- insulating found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包括有底板和垫层,所述底板位于所述垫层上方,所述底板底部设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耗能单元,所述耗能单元的顶部与凹槽顶面相连接,所述耗能单元底部向下伸出凹槽且与垫层顶面相连接,所述底板与垫层之间相间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廉、耐久可靠,能够使现有废弃混凝土以及废旧轮胎实现循环再利用,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防灾减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隔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非常值得关注。目前常用的建筑结构的抗震方法,第一类是利用结构材料的强度和结构构件的塑性变形能力来抵抗地震作用使建筑结构自身能够抵抗地震波的冲击,但其建造成本较高,且抗震效果有时并不理想;第二类是结构消能减震技术,借助各种阻尼器等装置进行消能减震,但一般其成本较高;第三类是结构隔震技术,采用特殊的措施来隔离地震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其中,采用隔震技术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是通过在上部结构基础处设置隔震构造来吸收和阻断地震能量,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以提高结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对人和财产的影响,具有良好的隔震和抗震效果。
同时,作为建筑业主要材料的混凝土以及作为工业重要产品的轮胎的消耗量日益增多,其废混凝土以及废旧轮胎若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环境,特别是轮胎的降解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有必要为这些废弃物寻找一个新的使用途径,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从而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采用现有废弃混凝土以及废旧轮胎作为原料建造的隔震基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包括有底板和垫层,所述底板位于所述垫层上方,所述底板底部设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耗能单元,所述耗能单元的顶部与凹槽顶面相连接,所述耗能单元底部向下伸出凹槽且与垫层顶面相连接,所述底板与垫层之间相间隔。
优选地,所述垫层为全级配的再生骨料制备的垫层。所述再生骨料是指将废旧混凝土经过加工、破碎、分级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再生骨料。
更优选地,所述全级配的再生骨料选自连续粒级的再生粗骨料、多级配区的再生细骨料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再生粗骨料的连续粒级选自粒级为4.75mm~16mm、4.75mm~20mm、4.75mm~25mm、4.75mm~31.5mm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再生细骨料的多级配区选自Ⅰ级配区、Ⅱ级配区、Ⅲ级配区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Ⅰ级配区、Ⅱ级配区、Ⅲ级配区由建筑行业的一般技术规范定义,由细度模数确定不同配区中砂的粗细。
所述再生粗骨料为由建(构)筑废物中的混凝土、砂浆、石、砖瓦等加工而成的粒径大于4.75mm的颗粒。所述再生细骨料为由建(构)筑废物中的混凝土、砂浆、石、砖瓦等加工而成的粒径在0.08~4.75mm的颗粒。
优选地,所述底板为由再生混凝土制备的底板。所述底板的尺寸及配筋根据实际工况确定。所述再生混凝土为由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而成的新型混凝土。
更优选地,所述再生混凝土中的再生骨料取代率为50~100wt%。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再生骨料为再生粗骨料。所述再生粗骨料为由建(构)筑废物中的混凝土、砂浆、石、砖瓦等加工而成的粒径大于4.75mm的颗粒。
优选地,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平整。用于建造上部结构,如砖混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
优选地,所述垫层与底板的厚度之比为1-2:1。
优选地,所述凹槽与底板的厚度之比为1:1.5-2。
优选地,所述底板与垫层之间相间隔的距离为10-15cm。
所述凹槽在底板上的个数根据底板隔震以及承重要求所需要的耗能单元个数确定,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凹槽与耗能单元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2-1.5:1。所述耗能单元横截面积为废旧轮胎外皮所包裹的横截面积。所述凹槽尺寸根据耗能单元的尺寸(即废旧轮胎外皮尺寸)确定,以能够放入耗能单元为准。
优选地,所述凹槽与耗能单元的厚度之比为1:1.1-1.5。
优选地,所述耗能单元包括有外皮和内芯,所述外皮包裹在所述内芯外侧壁以及底部上。
更优选地,所述外皮为由废旧轮胎制备的外皮。所述废旧轮胎为任意废旧机动车的轮胎外胎。
更优选地,所述外皮为至少一层。所述外皮的每一层为一个废旧轮胎外胎。
更优选地,所述内芯为由再生混凝土浇筑制备的内芯。所述再生混凝土为由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而成的新型混凝土。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再生混凝土中的再生骨料取代率为50~100wt%。
最优选地,所述再生骨料为再生粗骨料。所述再生粗骨料为由建(构)筑废物中的混凝土、砂浆、石、砖瓦等加工而成的粒径大于4.75mm的颗粒。
更优选地,所述内芯的上下表面平整。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能够使现有废弃混凝土以及废旧轮胎实现循环再利用,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防灾减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可显著降低成本,耐久可靠。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通过废旧轮胎耗能单元与再生骨料垫层间的滑移来达到隔绝地震作用的效果。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可以在城市和乡村推广,应用范围广,特别是其中以废旧轮胎作为原料的耗能单元可采用任意组合以适用于任何尺寸和形式的隔震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隔震基础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隔震基础中具有单层外皮的耗能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及剖面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隔震基础中具有两层外皮的耗能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及剖面图3a、3b,其中,图3a为两层相同尺寸外皮叠放的耗能单元,图3b为两层不同尺寸外皮叠放的耗能单元。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隔震基础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矩形隔震基础,耗能单元2×3个)。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隔震基础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正方形隔震基础,耗能单元2×2个)。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隔震基础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圆形隔震基础,耗能单元7个)。
附图标记
1 垫层
2 耗能单元
3 底板
4 凹槽
5 外皮
6 内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6。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包括有底板3和垫层1,所述底板3位于所述垫层1上方,所述底板3底部设有至少一个凹槽4,所述凹槽4内设有耗能单元2,所述耗能单元2的顶部与凹槽4顶面相连接,所述耗能单元2底部向下伸出凹槽4且与垫层1顶面相连接,所述底板3与垫层1之间相间隔。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垫层1为全级配的再生骨料制备的垫层。所述全级配的再生骨料选自连续粒级的再生粗骨料、多级配区的再生细骨料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所述再生粗骨料的连续粒级选自粒级为4.75mm~16mm、4.75mm~20mm、4.75mm~25mm、4.75mm~31.5mm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再生细骨料的多级配区选自Ⅰ级配区、Ⅱ级配区、Ⅲ级配区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3为由再生混凝土制备的底板。所述再生混凝土中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100wt%。所述底板3的上表面平整,用于建造上部结构。所述垫层1与底板3的厚度之比为1-2:1,优选为1:1。所述底板3与垫层1之间相间隔的距离为10-15cm,优选为15cm。所述凹槽4与底板3的厚度之比为1:1.5-2。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耗能单元2包括有外皮5和内芯6,所述外皮5包裹在所述内芯6外侧壁以及底部上。所述外皮5为由废旧轮胎制备的外皮。所述外皮5为至少一层,所述外皮5的每一层为一个废旧轮胎外胎。所述内芯6为由再生混凝土浇筑制备的内芯。所述再生混凝土中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100wt%。所述内芯6的上下表面平整。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3的尺寸及配筋根据实际工况确定。如图1、4-6所示,所述凹槽4与底板3的厚度之比为1:1.5-2。所述凹槽4与耗能单元2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2-1.5:1。耗能单元的个数根据底板隔震以及承重要求确定,均匀分布。所述凹槽4与耗能单元4的厚度之比为1:1.1-1.5。如图4所示,当底板3为矩形,凹槽4呈正方形,其中的耗能单元2呈圆形,在底板3下的耗能单元2均匀分布为2排3列,共6个。如图5所示,当底板3为正方形,凹槽4呈正方形,其中的耗能单元2呈圆形,在底板3下的耗能单元2均匀分布为2排2列,共4个。如图6所示,当底板3为圆形,凹槽4呈圆形,其中的耗能单元2呈圆形,在底板3下的耗能单元2以1个为中心、环绕均匀分布6个,共7个。
下面结合图1-6,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的使用过程。
对底板3进行设计,如图4-6所示,底板3形状选自矩形、正方形和圆形中的一种,并确定底板3尺寸。对场地进行基坑开挖、护坡、排水以及平整等基本处理后,如图1所示,对场地进行隔震基础的建造。首先,在场地上铺设垫层1,垫层1采用全级配的再生骨料进行铺设,垫层1的上表面要求整平。
然后,在垫层1上铺设多个耗能单元2,耗能单元2上下表面平整且高度统一。铺设耗能单元2是将一层或多层的外皮5叠放,在其内芯6浇筑再生混凝土,并使内芯6得上下表面平整。其中再生混凝土中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100wt%。
再者,在耗能单元2上铺设预留凹槽4的底板3,并确保底板3与垫层1之间具有一定间隔距离。铺设底板3选自现场铺设或预制铺设中的一种。现场铺设是在耗能单元2上搭设模板,现场浇筑再生混凝土,形成预留凹槽4的底板3。预制铺设是在工厂内预制好预留凹槽4的底板3,运至现场直接铺设在耗能单元2上。其中底板3为由再生混凝土制备的底板,再生混凝土中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100wt%。底板3的上表面要求平整,用于建造上部结构。其中,垫层1与底板3的厚度之比为1:1。底板3与垫层1之间相间隔的距离为15cm。凹槽4与底板3的厚度之比为1:2。耗能单元的个数根据底板隔震以及承重要求确定,均匀分布。凹槽4与耗能单元2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2-1.5:1。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制备的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底板与垫层之间具有一定间隔距离,在地震到来时,可通过耗能单元与垫层之间的相互滑移,来达到为上部结构隔绝地震的效果。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8)
1.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板(3)和垫层(1),所述底板(3)位于所述垫层(1)上方,所述底板(3)底部设有至少一个凹槽(4),所述凹槽(4)内设有耗能单元(2),所述耗能单元(2)的顶部与凹槽(4)顶面相连接,所述耗能单元(2)底部向下伸出凹槽(4)且与垫层(1)顶面相连接,所述底板(3)与垫层(1)之间相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1)与底板(3)的厚度之比为1-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与底板(3)的厚度之比为1:1.5-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与垫层(1)之间相间隔的距离为10-1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与耗能单元(2)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2-1.5: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与耗能单元(2)的厚度之比为1:1.1-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单元(2)包括有外皮(5)和内芯(6),所述外皮(5)包裹在所述内芯(6)外侧壁以及底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皮(5)为至少一层,所述外皮(5)的每一层为一个废旧轮胎外胎。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48565.7U CN206706850U (zh) | 2016-12-27 | 2016-12-27 | 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48565.7U CN206706850U (zh) | 2016-12-27 | 2016-12-27 | 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706850U true CN206706850U (zh) | 2017-12-05 |
Family
ID=60472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448565.7U Active CN206706850U (zh) | 2016-12-27 | 2016-12-27 | 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70685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59529A (zh) * | 2016-12-27 | 2017-05-31 | 同济大学 | 一种隔震基础及其建造方法 |
-
2016
- 2016-12-27 CN CN201621448565.7U patent/CN20670685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59529A (zh) * | 2016-12-27 | 2017-05-31 | 同济大学 | 一种隔震基础及其建造方法 |
CN106759529B (zh) * | 2016-12-27 | 2019-03-01 | 同济大学 | 一种隔震基础及其建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93497B (zh) | 一种适用于多层建筑地基的多维隔震层、带结构 | |
CN105421188B (zh) | 装配式临时道路的施工方法 | |
CN103938797A (zh) | 免拆高性能水泥砂浆模板保温再生混凝土矩形柱及作法 | |
CN111535348B (zh) | 一种强震下桩筏复合隔震槽基础结构 | |
CN202730579U (zh) | 可周转的施工场地硬化用预制混凝土块 | |
CN204000523U (zh) | 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预制路面 | |
CN108033737A (zh) | 一种再生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及其成型方法 | |
CN206706850U (zh) | 一种资源再利用型隔震基础 | |
CN205576857U (zh) | 一种适用水利水电工程的超高堆石坝结构 | |
CN104278683A (zh) | 一种地库顶板绿化堆坡的方法 | |
CN202689240U (zh) | 一种石砌墙体 | |
WO2014106432A1 (zh) | 一种用于基础沉降控制的方法 | |
CN113998958A (zh) | 一种混凝土及地面跳仓施工方法 | |
Sereshkeh et al. | Induced settlement reduction of adjacent masonry building in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s | |
CN201224941Y (zh) | 环保型结构保温混凝土砌块、砌体及抗震住宅 | |
CN102444237A (zh) | 一种去掉板肋下四个肋角的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 | |
CN106759529B (zh) | 一种隔震基础及其建造方法 | |
CN105421189A (zh) | 具有透水挡墙的道路结构 | |
CN105780737A (zh) | 一种适用水利水电工程的超高堆石坝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6973019U (zh) | 预制装配式临时停车场施工结构 | |
CN102102456A (zh) | 粉状物料储存库 | |
CN205743206U (zh) | 一种用于抗震的建筑结构 | |
CN108643132B (zh) | 在石渣料中注入复合浆材的碾压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7620301A (zh) | 一种地质加固装置 | |
Sinenko et al. | Practical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Russi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