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85538U - 无线通信系统、轨旁天线系统,以及车载天线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轨旁天线系统,以及车载天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85538U
CN206685538U CN201720349826.8U CN201720349826U CN206685538U CN 206685538 U CN206685538 U CN 206685538U CN 201720349826 U CN201720349826 U CN 201720349826U CN 206685538 U CN206685538 U CN 2066855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trackside
electromagnetic wave
polarization type
wav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4982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4982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855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855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855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轨旁天线系统,以及车载天线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轨旁天线系统和车载天线系统,其中,轨旁天线系统包括:第一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一轨旁天线,用于生成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与多个第一轨旁天线交替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二轨旁天线,用于生成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车载天线系统包括:第一极化类型的第一车载天线,用于接收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与第一车载天线并列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第二车载天线,用于接收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其中,第一极化类型为水平极化类型,第二极化类型为垂直极化类型。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与轨道通信网络保持通信连贯性,提升列车通信效果。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轨旁天线系统,以及车载天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轨旁天线系统,以及车载天线系统。
背景技术
在轨道交通中,相关技术中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采用的是定向天线组网方式,车载无线基站、轨旁无线基站均采用双极化分集实现双信道或者全双工通信。
这种方式下,在列车运行过程中,车载无线基站与其当前所连的某一轨旁无线基站断开后,再与下一个无线基站连接的过程需要时间间隔,在该时间间隔内,列车与轨道的通信网络处于短暂的断开状态,通信过程不连贯,通信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能够有效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与轨道通信网络保持通信连贯性,提升列车通信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轨旁天线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载天线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轨旁天线系统和车载天线系统,其中,所述轨旁天线系统包括:第一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一轨旁天线,用于生成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与所述多个第一轨旁天线交替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二轨旁天线,用于生成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所述车载天线系统包括:第一极化类型的第一车载天线,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与所述第一车载天线并列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第二车载天线,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车载天线和/或所述第二车载天线架设在列车的车头和/或车尾,且,所述第一极化类型为水平极化类型,所述第二极化类型为垂直极化类型。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在列车轨道上设置多个第一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一轨旁天线,以及与多个第一轨旁天线交替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二轨旁天线,基于第一轨旁天线和第二轨旁天线实现通信区间的极化隔离,使得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电磁波信号部分重叠而不产生干扰,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电磁波信号重叠的部分信号能够作为通信链接的切换过渡区间,从而有效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与轨道通信网络保持通信连贯性,提升列车通信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的轨旁天线系统,包括:第一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一轨旁天线,用于生成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与所述多个第一轨旁天线交替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二轨旁天线,用于生成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极化类型为水平极化类型,所述第二极化类型为垂直极化类型。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的轨旁天线系统,通过在列车轨道上设置多个第一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一轨旁天线,以及与多个第一轨旁天线交替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二轨旁天线,基于第一轨旁天线和第二轨旁天线实现通信区间的极化隔离,使得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电磁波信号部分重叠而不产生干扰,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电磁波信号重叠的部分信号能够作为通信链接的切换过渡区间,从而有效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与轨道通信网络保持通信连贯性,提升列车通信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的车载天线系统,包括:第一极化类型的第一车载天线,用于接收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与所述第一车载天线并列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第二车载天线,用于接收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车载天线和/或所述第二车载天线架设在列车的车头和/或车尾,且,所述第一极化类型为水平极化类型,所述第二极化类型为垂直极化类型。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的车载天线系统,通过在列车的车头和/或车尾架设水平极化类型的第一车载天线和/或垂直极化类型的第二车载天线,实现在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通信链接的切换过渡区间,与第一轨旁天线和第二轨旁天线交替进行通信链接,从而有效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与轨道通信网络保持通信连贯性,提升列车通信效果。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交叉极化信号覆盖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列车运行过程中的通信切换过程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轨旁天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车载天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相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包括:轨旁天线系统101和车载天线系统102,其中,
轨旁天线系统101包括:
第一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一轨旁天线1011,用于生成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轨旁天线1011生成的电磁波信号,可以被称为第一电磁波信号。
与多个第一轨旁天线1011交替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二轨旁天线1012,用于生成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轨旁天线1012生成的电磁波信号,可以被称为第二电磁波信号。
其中,第一电磁波信号和第二电磁波信号的极化方向相互垂直。
其中,第一极化类型为水平极化类型,第二极化类型为垂直极化类型。
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交叉极化信号覆盖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00采用水平极化类型的第一轨旁天线1011,与垂直极化类型的第二轨旁天线1012交替架设在轨道旁,使得整个轨道线路被水平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和垂直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交替形成的无线信号场所覆盖。
在轨道交通中,相关技术中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采用的是定向天线组网方式,车载无线基站、轨旁无线基站均采用双极化分集实现双信道或者全双工通信。
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在列车轨道上设置多个第一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一轨旁天线1011,以及与多个第一轨旁天线1011交替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二轨旁天线1012,基于第一轨旁天线1011和第二轨旁天线1012实现通信区间的极化隔离,使得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电磁波信号部分重叠而不产生干扰,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电磁波信号重叠的部分信号能够作为通信链接的切换过渡区间,从而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与轨道通信网络保持通信连贯性。
车载天线系统102包括:
第一极化类型的第一车载天线1021,用于接收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
例如,第一车载天线1021的极化类型与第一轨旁天线1011的极化类型相同,因此,可以建立第一车载天线1021与列车当前驶入的区域中架设的第一轨旁天线1011之间的通信连接,使得第一车载天线1021能够接收第一轨旁天线1011所生成的第一电磁波信号。
与第一车载天线1021并列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第二车载天线1022,用于接收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例如,第二车载天线1022的极化类型与第二轨旁天线1012的极化类型相同,因此,可以建立第二车载天线1022与列车当前驶入的区域中架设的第二轨旁天线1012之间的通信连接,使得第二车载天线1022能够接收第二轨旁天线1012所生成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其中,第一车载天线1021和/或第二车载天线1022架设在列车的车头和/或车尾。
可选地,参见图3,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包括:
与每个第一轨旁天线1011相连的第一信号检测器103,用于检测是否接收到第一车载天线1021发送的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三电磁波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车载天线1021所发送的第一极化方向的电磁波信号,可以被称为第三电磁波信号。
与第一信号检测器103相连的第一控制器104,用于在第一信号检测器103检测到第三电磁波信号时,控制第一轨旁天线1011生成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
可选地,参见图3,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包括:
与每个第二轨旁天线1012相连的第二信号检测器105,用于检测是否接收到第二车载天线1022发送的第二极化方向的第四电磁波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车载天线1022所发送的第二极化方向的电磁波信号,可以被称为第四电磁波信号。
与第二信号检测器105相连的第二控制器106,用于在第二信号检测器105检测到第四电磁波信号时,控制第二轨旁天线1012生成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可选地,参见图3,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包括:
与第一轨旁天线1011相连的第一无线基站107,用于根据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和第三电磁波信号,与第一车载天线1021建立通信链接。
其中,第一无线基站107可以例如为无线访问接入点(Wireless Access Point,AP)无线基站。
其中,第一无线基站107,与其所连接的第一轨旁天线1011相邻架设的第二轨旁天线1012相连,用于根据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和第四电磁波信号,与第二车载天线1022建立通信链接。
可选地,参见图3,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包括:
分别与第一车载天线1021和第二车载天线1022相连的第二无线基站108,用于与第一无线基站107进行通信。
其中,第二无线基站108可以例如为无线访问接入点(Wireless Access Point,AP)无线基站。
举例而言,参见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列车运行过程中的通信切换过程示意图。图4中包括:第一轨旁天线41、第二轨旁天线42、第一车载天线43,以及第二车载天线44。
假设车辆从“右”向“左”行驶,其与轨道的通信过程依次经历了通信状态1、通信状态2、通信状态3、通信状态4、通信状态5、通信状态6,图4中分别以数字1、2、3、4、5、6进行简化标记,每个通信状态描述如下:
通信状态1、列车处在水平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中,仅第一车载天线与当前行驶区域的第一轨旁天线处于通信连接状态。
通信状态2、列车处在水平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中,且进入垂直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覆盖区域边缘,第一车载天线与当前行驶区域的第一轨旁天线仍处于通信连接状态。第二车载天线接收到垂直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触发与当前行驶区域的第二轨旁天线进行通信连接。
通信状态3、列车处在水平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和垂直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重叠覆盖区域中,第二车载天线,与当前行驶区域的第二轨旁天线连接的通信连接完成。车头即将越过轨旁的第一无线基站,第一车载天线即将驶离水平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覆盖区域,水平极化类型的通信连接即将断开。
通信状态4、列车仅处在垂直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中,第二车载天线与当前行驶区域的第二轨旁天线处于通信连接状态,第一车载天线与第一轨旁天线的通信连接已断开。
通信状态5、列车处在垂直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中,且进入水平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覆盖区域边缘,第二车载天线与当前行驶区域的第二轨旁天线仍处于通信连接状态。第一车载天线接收到水平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触发与当前行驶区域的第一轨旁天线进行通信连接。
通信状态6、列车处在垂直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和水平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中,第一车载天线与当前行驶区域的第一轨旁天线的通信连接建立完成。车头即将越过轨旁的第一无线基站,第二车载天线即将驶离垂直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覆盖区域,垂直极化类型的通信连接即将断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电磁波信号重叠的部分信号能够作为通信链接的切换过渡区间,使得列车与轨道间的通信能够在切换过渡区间内完成切换,从而有效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与轨道通信网络保持通信连贯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某一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处于通信连接状态时,另一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已完成连接,同理,某一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处于通信连接状态时,另一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才断开,有效避免相关技术中无线基站通信切换时延,为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列车轨道上设置多个第一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一轨旁天线,以及与多个第一轨旁天线交替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二轨旁天线,基于第一轨旁天线和第二轨旁天线实现通信区间的极化隔离,使得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电磁波信号部分重叠而不产生干扰,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电磁波信号重叠的部分信号能够作为通信链接的切换过渡区间,从而有效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与轨道通信网络保持通信连贯性,提升列车通信效果。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轨旁天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5,该轨旁天线系统501包括:
第一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一轨旁天线5011,用于生成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
与多个第一轨旁天线5011交替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二轨旁天线5012,用于生成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其中,第一极化类型为水平极化类型,第二极化类型为垂直极化类型。
其中,该轨旁天线系统501还包括:
与每个第一轨旁天线5011相连的第一信号检测器503,用于检测是否接收到第一车载天线发送的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三电磁波信号。
与第一信号检测器503相连的第一控制器504,用于在第一信号检测器503检测到第三电磁波信号时,控制第一轨旁天线5011生成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
与每个第二轨旁天线5012相连的第二信号检测器505,用于检测是否接收到第二车载天线发送的第二极化方向的第四电磁波信号。
与第二信号检测器505相连的第二控制器506,用于在第二信号检测器505检测到第四电磁波信号时,控制第二轨旁天线5012生成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与第一轨旁天线5011相连的第一无线基站507,用于根据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和第三电磁波信号,与第一车载天线建立通信链接。
其中,第一无线基站507,与其所连接的第一轨旁天线5011相邻架设的第二轨旁天线5012相连,用于根据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和第四电磁波信号,与第二车载天线建立通信链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电磁波信号重叠的部分信号能够作为通信链接的切换过渡区间,使得列车与轨道间的通信能够在切换过渡区间内完成切换,从而有效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与轨道通信网络保持通信连贯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某一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处于通信连接状态时,另一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已完成连接,同理,某一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处于通信连接状态时,另一极化类型的电磁波信号才断开,有效避免相关技术中无线基站通信切换时延,为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图1-图4实施例中对无线通信系统100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轨旁天线系统501,其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列车轨道上设置多个第一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一轨旁天线,以及与多个第一轨旁天线交替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二轨旁天线,基于第一轨旁天线和第二轨旁天线实现通信区间的极化隔离,使得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电磁波信号部分重叠而不产生干扰,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电磁波信号重叠的部分信号能够作为通信链接的切换过渡区间,从而有效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与轨道通信网络保持通信连贯性,提升列车通信效果。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车载天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6,车载天线系统602包括:
第一极化类型的第一车载天线6021,用于接收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
与第一车载天线6021并列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第二车载天线6022,用于接收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其中,第一车载天线6021和/或第二车载天线6022架设在列车的车头和/或车尾,且,所述第一极化类型为水平极化类型,所述第二极化类型为垂直极化类型。
其中,车载天线系统602还包括:
分别与所述第一车载天线6021和所述第二车载天线6022相连的第二无线基站6023,用于与第一无线基站进行通信;
所述第一无线基站与第一轨旁天线和第二轨旁天线相连,且,所述第一轨旁天线的极化类型为第一极化类型,所述第二轨旁天线的极化类型为第二极化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图1-图4实施例中对无线通信系统100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车载天线系统602,其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列车的车头和/或车尾架设水平极化类型的第一车载天线和/或垂直极化类型的第二车载天线,实现在相邻两个轨旁无线基站的通信链接的切换过渡区间,与第一轨旁天线和第二轨旁天线交替进行通信链接,从而有效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与轨道通信网络保持通信连贯性,提升列车通信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轨旁天线系统和车载天线系统,其中,
所述轨旁天线系统包括:
第一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一轨旁天线,用于生成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
与所述多个第一轨旁天线交替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二轨旁天线,用于生成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所述车载天线系统包括:
第一极化类型的第一车载天线,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
与所述第一车载天线并列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第二车载天线,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车载天线和/或所述第二车载天线架设在列车的车头和/或车尾,且,所述第一极化类型为水平极化类型,所述第二极化类型为垂直极化类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每个第一轨旁天线相连的第一信号检测器,用于检测是否接收到所述第一车载天线发送的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三电磁波信号;
与所述第一信号检测器相连的第一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一信号检测器检测到所述第三电磁波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一轨旁天线生成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每个第二轨旁天线相连的第二信号检测器,用于检测是否接收到所述第二车载天线发送的第二极化方向的第四电磁波信号;
与所述第二信号检测器相连的第二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二信号检测器检测到所述第四电磁波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二轨旁天线生成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轨旁天线相连的第一无线基站,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和所述第三电磁波信号,与所述第一车载天线建立通信链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第一无线基站,与其所连接的第一轨旁天线相邻架设的第二轨旁天线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和所述第四电磁波信号,与所述第二车载天线建立通信链接。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别与所述第一车载天线和所述第二车载天线相连的第二无线基站,用于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进行通信。
7.一种轨旁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旁天线系统包括:
第一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一轨旁天线,用于生成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
与所述多个第一轨旁天线交替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多个第二轨旁天线,用于生成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极化类型为水平极化类型,所述第二极化类型为垂直极化类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旁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每个第一轨旁天线相连的第一信号检测器,用于检测是否接收到第一车载天线发送的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三电磁波信号;
与所述第一信号检测器相连的第一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一信号检测器检测到所述第三电磁波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一轨旁天线生成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
所述第一车载天线的极化类型为第一极化类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旁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每个第二轨旁天线相连的第二信号检测器,用于检测是否接收到第二车载天线发送的第二极化方向的第四电磁波信号;
与所述第二信号检测器相连的第二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二信号检测器检测到所述第四电磁波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二轨旁天线生成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所述第二车载天线的极化类型为第二极化类型。
10.一种车载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天线系统包括:
第一极化类型的第一车载天线,用于接收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电磁波信号;
与所述第一车载天线并列架设,且为第二极化类型的第二车载天线,用于接收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车载天线和/或所述第二车载天线架设在列车的车头和/或车尾,且,所述第一极化类型为水平极化类型,所述第二极化类型为垂直极化类型。
CN201720349826.8U 2017-04-01 2017-04-01 无线通信系统、轨旁天线系统,以及车载天线系统 Active CN2066855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49826.8U CN206685538U (zh) 2017-04-01 2017-04-01 无线通信系统、轨旁天线系统,以及车载天线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49826.8U CN206685538U (zh) 2017-04-01 2017-04-01 无线通信系统、轨旁天线系统,以及车载天线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85538U true CN206685538U (zh) 2017-11-28

Family

ID=60399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49826.8U Active CN206685538U (zh) 2017-04-01 2017-04-01 无线通信系统、轨旁天线系统,以及车载天线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8553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47683A (zh) * 2018-03-15 2019-05-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地通信方法、系统和车载设备
CN111244600A (zh) * 2018-11-29 2020-06-05 深圳市超捷通讯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及具有所述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47683A (zh) * 2018-03-15 2019-05-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地通信方法、系统和车载设备
CN111244600A (zh) * 2018-11-29 2020-06-05 深圳市超捷通讯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及具有所述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13403B (zh) 基于广播的lte‑r同步操控通信系统及切换方法
CN1922899B (zh) 移动机和无线接口的配置方法
CN107172630B (zh) 用于高铁的基于分布式波束成形毫米波覆盖方法
EP2769487B1 (en) Handover for an intermediate nod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5095826B2 (ja) 移動体における移動通信中継方法及びそのリピータ
KR101597280B1 (ko) 고속철도용 무선통신망의 안정적 이중화 운용방법 및 무선통신 기반 고속철도 제어 시스템
US20130095750A1 (en) Mobile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934804B (zh)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车地无线通信的切换方法
CN105035126B (zh) 一种车载设备及列车通信系统
CN105722170B (zh) 一种基于双无线网卡的工业移动网络ap切换方法
CN206685538U (zh) 无线通信系统、轨旁天线系统,以及车载天线系统
CN101304910A (zh) 用于车辆和线路中心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CN101766039B (zh) 用于在无线的无线电网络中传输数据的方法
CN103517274A (zh) 支持高铁移动通信的无重叠无线覆盖系统及其切换方法
CN110366518B (zh) Ad-hoc通信网络
CN102123470B (zh) 基于电路域的gsm-r列控数据实时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2883382B (zh) 一种轨道交通中无线介质切换系统及其方法
JP2003198445A (ja) 光ファイバ沿線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2530026A (zh) 机车同步操控系统和方法
CN114286410A (zh) 一种基于列车位置和行驶方向的基站切换方法
CN210578514U (zh) 货运列车网络系统
CN108924901A (zh) 通信链路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2601196B (zh) 一种基于车载中继器的高铁5g通信系统
KR20080111789A (ko) 이동체에서의 무선통신 중계 방법 및 그 중계기
JP2013097437A (ja) 路側無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