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66206U - 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66206U
CN206666206U CN201720401417.8U CN201720401417U CN206666206U CN 206666206 U CN206666206 U CN 206666206U CN 201720401417 U CN201720401417 U CN 201720401417U CN 206666206 U CN206666206 U CN 2066662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avity
flocculant
battery
sel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0141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新华
张煜华
曾洪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versity WHU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WHU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to CN20172040141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662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662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662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包括壳体、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以及超声波发生装置,所述壳体通过两块隔板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腔体,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于壳体顶部,蓄电池和超声波发生装置设于壳体的上部腔体内,太阳能电池板所发电量储存在蓄电池内,蓄电池为超声波发生装置供电,壳体的中部腔体为絮凝剂储存腔体,絮凝剂储存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絮凝剂投放口,壳体的下部腔体为配重腔体,所述配重腔体用于安装配重来保持整个装置在水中竖直漂浮。本装置摆脱电缆及电网,同时将超声波除藻与絮凝剂聚合藻类相结合,弥补了两者的缺陷,既可有效将藻细胞破坏,又可达到较好的清除范围,达到了更节能、更高效的水体净化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节能减排与水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藻类清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为缺乏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³,占全球总量的6%,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只有2300m³。然而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分部在偏远地区的水资源后,人均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约为900m³,并且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衡。影响水资源不均匀分部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东部、南部和西南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干旱少雨。据统计,全国降水量小于400mm地区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2.2%,降水量仅占全国的11.1%;降水量400—800mm之间的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7.5%,降水量占全国的23.5%;降水量大于800mm的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0.3%,降水量却占全国的65.4%。同时,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也往往伴随的水环境安全的问题。
根据 2011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十大水系监测的 469 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 61.0%、25.3%和 13.7%。2012年的水质断面比例为68.9%、20.9%、10.2%。2013年的水质情况相比2012年无明显变化,将三年的水质情况取平均值得断面比例为67.2%、21.8%、11%。由此可见,我国的淡水环境问题突出。同样,海洋环境形势也十分严峻。近岸海域监测点位代表面积共 281012 平方千米。其中,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海水面积分别为 64809 平方千米、120739 平方千米、39127 平方千米、18008 平方千米和 38329 平方千米。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有机盐增加,在湖泊引起藻类大量生长繁殖形成水华,在近海藻类与微生物相结合大量繁殖形成赤潮的现象。赤潮、水华的产生会破坏水体功能,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氧量,使水生动植物死亡。此外,大量油状水华产生还会降低水体透明度及影响光线照射入水体,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破坏,丧失自我修复及净化功能。表征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有溶解氧、碳源和营养盐类(氮和磷)等。目前一般采用的指标是:水体中氮含量超过0.2~0.3 ppm,生化需氧量大于10 ppm,磷含量大于0.01~0.02 ppm,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 μmg/L。水体富营养化常导致藻类暴发性生长,形成水华或赤潮(H. Kenneth et al,2010) 水华指的是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藻类(尤其是蓝藻)的异常繁殖,某些藻种生物量(一般超过0.1mg/L)远超过其它藻种的平均水平的现象。
湖库富营养化的最直接结果是导致水中蓝藻、绿藻等藻类大量生长,最终形成赤潮、水华等现象,造成水中动植物因缺少光照和氧气死亡,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据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10年全年全海域发现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892 km2,赤潮发现次数与2009年(68次)基本持平,但对比过去二十年我国近岸赤潮发生频次,明显发现近十年比20世纪90年代十年间发生的频次增加。赤潮的发生不仅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而且会影响近海区域鱼、贝等海洋生物的繁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说,对赤潮、水华等现象的治理与防治是维持和保护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水华发生时,藻类大量聚集在水体表层,不仅影响水体景观,而且会阻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水-气界面间氧气的交换,而同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则会大量消耗氧气,使得水体溶解氧急剧下降,最终导致水中生物如鱼类等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水生生物种类减少、水生生态系统紊乱、水生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徐大伟等,2007;陈水勇等,1999;Diego-McGlone et al,2008)。此外很多藻类还会产生藻毒素、异味物质(土腥素、硫醇、吲哚、胺类、酮类等)和其它次生代谢的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各种水生和半水生动物或通过食物链传递威胁人类的健康(Bury et al,2007;Chorus et al,1999),在 1996 年,巴西就发生了一起因藻毒素污染肾透析用水导致 52 人死亡的严重事件(Azevedo et al,2002)。还有一些藻类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表明水华暴发时采集的水样 60%都含有毒素,而当饮用水源水中藻密度大于 105个/mL 时,人类将产生长期的疾病(Bartram et al,2003)。
现阶段除藻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物理除藻、化学除藻、生物除藻。物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机械去除法、紫外线照射法、超声波除藻、γ射线照射法、遮光法、过滤法、水体曝气等。水体曝气无二次污染,是现阶段较为理想的方法。
机械除藻大多采用人工打捞的方式,而人工打捞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理、财力、还是是治标不治本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现象。
化学方法包括投加药剂法、粘土絮凝法、预氧化法及活性炭法等,但其对水生生态的破坏较大。虽然活性炭法的效果较好,但因成本过高不适宜大范围使用。
生物方法包括水生生物法和水生植物法两种,但均会造成其它物种入侵,最终破坏生态平衡。
现阶段三类水体富营养化处理措施的优缺点为:物理法可避免二次污染,但物理法的去除效果相对较低,且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物理法还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往往需要依赖人工电网等。化学法可有效将藻类去除,但化学法存在试剂昂贵且易给水体带来二次污染物,破坏水生态环境的特点。生物法除藻效果也较为明显,但生物法有可能带来外来物种入侵,从而影响水生态平衡。
现有技术中,絮凝剂投放麻烦,此外絮凝剂无法较好破坏藻细胞,往往絮凝好的藻团还需人工打捞,不能大范围使用,会耗费人力物力。现阶段物理方法中的超声波除藻法效果较为明显,但超声波除藻法主要利用人工电缆电网,此外超声波除藻范围也是有待考虑的问题之一。范围过大将无法将藻类进行有效去除,范围过小又很难实现大面积除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将超声波除藻法和絮凝剂除藻法相结合,通过太阳能发电来为整个装置供电,既摆脱了超声波装置需要依赖人工电缆及电网的,又可使絮凝剂达到自动投放,省时省力。装置整体可漂浮在水面,随水流动进行藻类清理。装置工作时,首先通过太阳能电池板为蓄电池供电,由蓄电池将电能传递给絮凝剂投放口,控制絮凝剂投放的开闭,将絮凝剂投放入水体,达到将藻类絮凝的结果。同时,蓄电池通过将电能传递给超声波发生器,由超声波发生器将信号传递给超声波换能器,产生超声波,对絮凝好的藻团进行清理。通过絮凝剂将藻团絮集,克服超声波除藻范围有限,通过超声波将藻类清除,克服絮凝剂无法完全破坏藻细胞,二者相互结合,效率更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以及超声波发生装置,所述壳体通过两块隔板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腔体,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于壳体顶部,蓄电池和超声波发生装置设于壳体的上部腔体内,太阳能电池板所发电量储存在蓄电池内,蓄电池为超声波发生装置供电,壳体的中部腔体为絮凝剂储存腔体,絮凝剂储存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絮凝剂投放口,壳体的下部腔体为配重腔体,所述配重腔体用于安装配重来保持整个装置在水中竖直漂浮。
作为改进,所述超声波发生装置包括超声波发生器和超声波换能器,所述蓄电池通过交直流转换器给超声波发生器供电,所述超声波发生器用于产生超声波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超声波换能器产生超声波。
作为改进,所述絮凝剂投放口上设有盖板,所述盖板顶部与壳体之间通过销轴铰接,所述盖板在超声波振动下能间歇开合。
作为改进,所述壳体上设有驱动销轴旋转的伺服电机,通过伺服电机精确控制絮凝剂投放口开度大小。
作为改进,所述壳体的中部腔体储存的絮凝剂为硫酸铝、明矾、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铝铁、聚合硫酸铝铁、三氯化铁、以及硫酸铜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
作为改进,所述壳体外设有防水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装置摆脱电缆及电网,同时将超声波除藻与絮凝剂聚合藻类相结合,弥补了两者的缺陷,既可有效将藻细胞破坏,又可达到较好的清除范围,达到了更节能、更高效的水体净化效果。本实用新型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除藻率高,絮凝剂将藻类絮凝后,可减小水体浊度,增大水体的透明度,使光照能到达水体中下层,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水体中原有植物的生长,从而会使整个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并且超声波不会对水中的其他生物产生较大影响,即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理、财力,还可以极大的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够较为有效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切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太阳能电池板,2-导线,3-蓄电池,4-交直流转换器,5-超声波发生器,6-絮凝剂投放口,7-超声波换能器,8-配重,9-上部腔体,10-中部腔体,11-下部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包括壳体、太阳能电池板1、蓄电池3、以及超声波发生装置,所述壳体为上大下小的桶状结构,壳体内部通过两块隔板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腔体,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设于壳体顶部,蓄电池3和超声波发生装置设于壳体的上部腔体9内,太阳能电池板1所发电量储存在蓄电池3内,蓄电池3为超声波发生装置供电,壳体的中部腔体10为絮凝剂储存腔体,絮凝剂储存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絮凝剂投放口6,壳体的下部腔体11为配重腔体,所述配重腔体用于安装配重8来保持整个装置在水中竖直漂浮。
所述超声波发生装置包括超声波发生器5和超声波换能器7,所述蓄电池3通过交直流转换器4给超声波发生器5供电,所述超声波发生器5用于产生超声波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超声波换能器7产生超声波。
所述絮凝剂投放口6上设有盖板,所述盖板顶部与壳体之间通过销轴铰接,所述盖板在超声波振动下能间歇开合。
作为改进型,为了便于精确控制絮凝剂投放口6开度大小,实现絮凝剂精准定量投放,所述壳体上设有驱动销轴旋转的伺服电机,所述蓄电池3通过导线2与伺服电机相连为其供电。
所述壳体的中部腔体10储存的絮凝剂为硫酸铝、明矾、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铝铁、聚合硫酸铝铁、三氯化铁、以及硫酸铜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
为了提高放水效果,所述壳体外设有防水层。
本实施例使用方法:
1、所需设备
装置所需设备为:太阳能电池板1、超声波发生器5、超声波换能器7、蓄电池3、防水层、絮凝剂聚合氯化铝等。
2、超声波换能器7的选取
具体参数:
谐振频率(KHZ) 外形尺寸(直径*高)(mm) 功率(W) 谐振阻抗(Ω) 静态电容(PF)
59*99 60 28
3、太阳能电池板1面积
根据换能器参数计算太阳能板面积:
已知太阳能电池板1发电效率约为15%左右,采用单位面积最大输出功率为135W的太阳能电池板1,其所需面积公式:
4、絮凝剂的选择
首先对不同絮凝剂絮凝效果等参数进行归纳分析,分析如下:
1)硫酸铝(化学式Al2(SO4)3,式量342.15):铝盐作为除藻絮凝剂,其中硫酸铝对于藻类的去除率较高。硫酸铝吸附经历了三个阶段:快速吸附阶段、饱和吸附阶段和解吸阶段。硫酸铝对于自然水体中总磷的最大去除率可达到94.12%,平均去除率为77.46%;对于藻类的最大去除率为96.73%,平均去除率为95.29%。
2)明矾:明矾在自然水体中也有一定除藻作用。明矾对于自然水体中总磷的最大去除率为78.22%,对于藻类的去除率最大可以达到91.86%。
3)聚合氯化铝(PAC):PAC在自然水体中除藻时最大去除率为87.46%,浊度去除率为92.74%。
4)聚合氯化铝铁(PAFC):PAFC在自然水体中除藻时最大去除率为86.61%;浊度去除率为 87.46%。
5)聚合硫酸铝铁(PAFS):PAFS在自然水体中除藻时最大去除率为82.94%;浊度去除率为85.90%
6)三氯化铁:三氯化铁对于自然水体中的总磷的最大去除率为94.23%,平均去除率为80.11%;对于藻类最大去除率为94.78%,平均去除率为87.62%。
7)硫酸铜:硫酸铜对于水中藻类的去除效果也非常好,去除率最高可以达到82.79%。
本实施例主要采用絮凝剂为聚合氯化铝,以下是聚合氯化铝的净水原理:
聚合氯化铝的使用方法及净水原理:
聚合氯化铝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作用和沉淀物网捕机理达到水体净化的目的。聚合氯化铝稳定性高,经相关实验分析得到,聚合氯化铝的浊度去除率与除藻率分别为92.74%和87.46%
使用时,按照上述结构组装好本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在絮凝剂储存腔体内预先放置聚合氯化铝,在壳体的下部腔体11内添加配重8,然后将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放入待净化的水体中,太阳能电池板1发电存储在蓄电池3中,蓄电池3为超声波发生器5和超声波换能器7供电产生超声波,通过絮凝剂将藻类絮凝,超声波对絮凝好的藻团进行清理,通过超声波和絮凝剂双作用实现大面积有效的清除藻类。当水体中藻类富营养化不是很严重时,通过超声波振动来使絮凝剂投放口6上的盖板间歇开合投放絮凝剂,当水体中藻类富营养化严重时,通过盖板的销轴上设置的伺服电机准确控制制絮凝剂投放口6开度大小,实现絮凝剂精准定量投放。

Claims (6)

1.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以及超声波发生装置,所述壳体通过两块隔板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腔体,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于壳体顶部,蓄电池和超声波发生装置设于壳体的上部腔体内,太阳能电池板所发电量储存在蓄电池内,蓄电池为超声波发生装置供电,壳体的中部腔体为絮凝剂储存腔体,絮凝剂储存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絮凝剂投放口,壳体的下部腔体为配重腔体,所述配重腔体用于安装配重来保持整个装置在水中竖直漂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发生装置包括超声波发生器和超声波换能器,所述蓄电池通过交直流转换器给超声波发生器供电,所述超声波发生器用于产生超声波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超声波换能器产生超声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投放口上设有盖板,所述盖板顶部与壳体之间通过销轴铰接,所述盖板在超声波振动下能间歇开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驱动销轴旋转的伺服电机,通过伺服电机精确控制絮凝剂投放口开度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中部腔体储存的絮凝剂为硫酸铝、明矾、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铝铁、聚合硫酸铝铁、三氯化铁、以及硫酸铜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外设有防水层。
CN201720401417.8U 2017-04-17 2017-04-17 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 Active CN2066662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01417.8U CN206666206U (zh) 2017-04-17 2017-04-17 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01417.8U CN206666206U (zh) 2017-04-17 2017-04-17 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66206U true CN206666206U (zh) 2017-11-24

Family

ID=60380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01417.8U Active CN206666206U (zh) 2017-04-17 2017-04-17 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662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7234A (zh) * 2019-07-29 2019-10-22 黄翠玲 一种污水智能混药处理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7234A (zh) * 2019-07-29 2019-10-22 黄翠玲 一种污水智能混药处理装置
CN110357234B (zh) * 2019-07-29 2021-12-31 青岛天兰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智能混药处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95031B (zh) 一种污染水体泥水同步修复船及使用方法
CN104828962B (zh) 自发式超声曝气水体净化装置
CN102674549B (zh) 城市中水应用于景观水体的处理方法
CN204707771U (zh) 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CN104150600A (zh) 一种太阳能曝气水葫芦生态浮岛及其使用方法
CN102167446B (zh) 一种人工湿地及其建造方法
CN202214239U (zh) 一种除藻及藻毒素的超声波强化气浮装置
CN101786745B (zh) 一种可抗轻度风浪的大中型天然水体藻类污染应急修复工艺
CN206666206U (zh) 一种自驱式超声絮凝水体净化装置
CN105948149A (zh) 一种新型河道水处理净化剂
CN102674517A (zh) 水体蓝藻快速絮凝的方法
WO2014005253A1 (zh) 一种蓝藻的防治方法
CN202625962U (zh) 一种富营养化河流净化装置
CN101333020B (zh) 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藻华的方法及磁沉机浮床
CN101786712A (zh) 可抗风浪的受污染天然水体应急修复工艺
CN205590424U (zh) 一种太阳能水体生态修复装置
CN105565430A (zh) 浮筒式波浪能超声曝气净化装置
CN106417365A (zh)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的化学除藻剂及其使用方法
CN1587084A (zh) 利用紫外光辐照抑制水中蓝藻生长的方法及系统
CN205346986U (zh) 一种光能驱动曝气絮凝水体净化装置
CN204643906U (zh) 太阳能驱动超声波漂浮除藻装置
CN209178963U (zh) 一种浮藻治理装置
CN209703458U (zh) 一种浮式除藻系统
CN205472772U (zh) 浮筒式超声净化装置
CN202181244U (zh) 河湖污水的直接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