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64207U - 一种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64207U
CN206664207U CN201720243393.8U CN201720243393U CN206664207U CN 206664207 U CN206664207 U CN 206664207U CN 201720243393 U CN201720243393 U CN 201720243393U CN 206664207 U CN206664207 U CN 2066642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control valve
water pump
heater
electronic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4339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钊毅
林承伯
张新宇
吴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4339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642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642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642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冷暖循环系统,所述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包括:发动机、电子水泵、控制阀、调温装置、暖风装置,发动机、暖风装置、调温装置、电子水泵四者中任一者均与其他三者通过管道连通,第一控制阀设置在发动机、暖风装置、调温装置三者的管道连通处并控制自发动机和/或暖风装置流向调温装置的液体流量,第二控制阀设置在发动机与暖风装置的管道之间并控制自发动机流向暖风装置的液体流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冷暖循环系统的车辆。本实用新型的冷暖循环系统及车辆可以根据整车工况和采暖需求,切换发动机冷却和暖风工作模式,提高发动机的能量利用率,且将发动机循环水泵及暖风水泵合并,可简化系统布置,节约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逐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
为了将汽车发动机工作时高温零件所吸收的热量及时带走,使它们保持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的同时提高车内的温度,汽车设置有冷却系统及暖风系统。
但现有的汽车的冷却系统中,发动机与暖风装置串联布置,这样使得冷却液始终流经发动机与暖风装置,而无法根据外界环境等因素调节冷却循环的流经方向。因此,为保证发动机不工作时暖风循环继续正常工作,往往需要同时布置两个水泵,以分别驱动发动机冷却循环与暖风循环,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现状,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够满足在各种工作模式下的冷却和供暖需求的车辆冷暖循环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冷暖循环系统,该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包括发动机、暖风装置、调温装置、电子水泵、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发动机、所述暖风装置、所述调温装置、所述电子水泵四者中任一者均与其他三者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所述暖风装置、所述调温装置三者的管道连通处并控制自所述发动机和/或所述暖风装置流向所述调温装置的液体流量,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暖风装置的管道之间并控制自所述发动机流向所述暖风装置的液体流量。
进一步地,所述调温装置包括节温器和散热器,所述节温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电子水泵均管道连通,所述散热器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节温器与所述电子水泵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阀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连通至暖风装置并控制从所述暖风装置流入所述调温装置的液体流量,所述第二阀门连通至发动机并控制从所述发动机流入所述调温装置的液体流量,所述第三阀门连通至节温器并控制从所述发动机和/或暖风装置流入所述节温器的液体流量。
进一步地,所述暖风装置包括PTC加热器和暖芯,所述PTC加热器与所述电子水泵、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暖芯均管道连通,所述暖芯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PTC加热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包括暖风循环回路,所述暖风循环回路包括所述暖风装置、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调温装置和所述电子水泵,所述暖风装置、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调温装置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首尾连通形成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调温装置包括节温器和散热器,所述暖风装置包括PTC加热器和暖芯,所述节温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电子水泵均管道连通,所述散热器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节温器与所述电子水泵之间,所述PTC加热器与所述暖芯串联并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电子水泵与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所述PTC加热器、所述暖芯、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节温器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首尾连通并形成第一暖风循环回路,所述PTC加热器、所述暖芯、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节温器、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首尾连通并形成第二暖风循环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包括冷却循环回路,所述冷却循环回路包括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调温装置和所述电子水泵,所述发动机、所述调温装置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首尾连通形成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调温装置包括节温器和散热器,所述节温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电子水泵均管道连通,所述散热器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节温器与所述电子水泵之间;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节温器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首尾连通并形成第一冷却循环回路,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节温器、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首尾连通并形成第二冷却循环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包括加热采暖回路,在所述加热采暖回路中,第一控制阀断开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调温装置之间的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车辆冷暖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调温装置包括散热器和节温器,可控制冷却液流量以及对过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由暖风装置、调温装置、第一控制阀和电子水泵形成的暖风循环回路,和由发动机、第一控制阀、调温装置和电子水泵形成的冷却循环回路,可通过控制阀门的启停,根据不同需求工况调整冷却液流向,也可将发动机冷却循环回路与暖风循环回路串联起来,利用发动机余热对暖风循环回路进行加热,提升发动机的能量利用效率;将发动机循环水泵及暖风水泵合并,可简化系统布置,节省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辆冷暖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冷暖系统在加热采暖回路工作时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冷暖系统在冷却循环回路工作时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冷暖系统在暖风循环回路工作时的示意图。
箭头表示冷却液的流向,带有箭头的虚线表示冷却液不流经此条水路,连接线表示各组件的连接水管。
附图标记:1.发动机;2.暖风装置;21.PTC加热器;22.暖芯;3.调温装置;30.节温器;31.散热器;32.电子水泵;4.第一控制阀;41.第一阀门;42.第二阀门;43.第三阀门;5.第二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冷暖循环系统,该系统包括有发动机1、暖风装置2、调温装置3、电子水泵32,发动机1、暖风装置2、调温装置3、电子水泵32任一者均与其他三者通过管道连通。
其中,该车辆冷暖系统的各个组件可以但不限于通过连接水管连通。当然各个组件间也可以但不限于例如通过物理连接而连通。
其中,电子水泵32可设置在调温装置3的出水口或者进水口。优选地,为了方便对各连接管道进行布置,并为发动机1及时提供冷却液,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电子水泵32设置在调温装置3的出水口,从而为冷却液的流动提供动力。电子水泵的出水口分别与暖风装置2的进水口和发动机1的进水口连通。
第一控制阀4设置在发动机1、暖风装置2、调温装置3三者管道连通处,用以控制自发动机1和/或暖风装置2流向调温装置3的液体流量。第二控制阀5设置在发动机1与暖风装置2的连接管道之间,用以控制自发动机1流向暖风装置2的液体流量。
其中,第一控制阀4包括第一阀门41、第二阀门42、第三阀门43,第一阀门41连通至暖风装置2并控制从暖风装置2流入调温装置3的液体流量,第二阀门42连通至发动机1并控制从发动机1流入调温装置3的液体流量,第三阀门43连通至节温器30并控制从发动机1和/或暖风装置2流入节温器30的液体的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由暖风装置2、第一控制阀4、调温装置3和电子水泵32依次首尾连通形成的暖风循环回路,和由发动机1、第一控制阀4、调温装置3和电子水泵32依次首尾连通形成的冷却循环回路,在第一控制阀4与第二控制阀5的控制下,可以根据不同工况和供暖装置的需求调节冷却液的流向。
可选地,调温装置3包括节温器30和散热器31,暖风装置2包括PTC加热器21和暖芯22。发动机1的进水口和电子水泵32的出水口连通,发动机1的出水口分别与第一控制阀4的进水口和第二控制阀5的进水口连通。节温器30的进水口与第一控制阀4的出水口连通,节温器30的出水口分别与散热器31的进水口和电子水泵32的进水口连通。散热器31的出水口与电子水泵32的进水口连通,电子水泵32的出水口还与PTC加热器21的进水口连通,PTC加热器21的进水口还与第二控制阀5的出水口连通,PTC加热器21的出水口与暖芯22的进水口连通,暖芯22的出水口与第一控制阀4的进水口连通。进入调温装置3的冷却液在节温器30的控制下可以通过散热器31流入电子水泵32,也可以通过连接水管直接流入电子水泵32。
下面参照图2至图4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同工作模式下车辆的发动机系统的工作过程。
如图2所示,当发动机1工作或者刚停机时,且需要对车内进行供暖时,第二控制阀5开启,第一控制阀4的第一阀门41和第三阀门43开启,第二阀门42关闭,发动机1的出水口与PTC加热器21的进水口连通,暖芯22的出水口与节温器30的进水口连通,发动机1的出水口与节温器30的进水口不连通,形成加热采暖回路。冷却液可从发动机1的出水口通过第二控制阀5流入PTC加热器21,流出暖芯22出水口后通过第一控制阀4流入节温器30和散热器31,最后由电子水泵32泵入发动机1的进水口和暖风装置2的进水口依次循环。在此工作模式下,发动机1的冷却液通过第一控制阀流入暖风装置2,将带有发动机1的余热的冷却液通过暖风循环回路进行加热例如可以但不限于实现对车辆乘务舱的供暖等。
如图3所示,当发动机1工作或者刚停机,且不需要对车内进行供暖时,第二控制阀5关闭,第一控制阀4的第一阀门41关闭,第二阀门42开启,第三阀门43开启,发动机1的进水口与PTC加热器21的进水口不连通,暖芯22的出水口与节温器30的进水口不连通,发动机1的出水口与节温器30的进水口连通,形成冷却循环回路。冷却液流经发动机1、节温器30,在电子水泵32的作用下,流回发动机1,并形成第一冷却循环回路。另外,冷却液流经发动机1、节温器30、散热器31,再由电子水泵32泵回发动机1,并形成第二冷却循环回路。此外,为了加快冷却液的冷却速度,可以但不限于将由节温器30流入散热器31的冷却液流量增大,以使得冷却液流经第二冷却循环回路中的散热器31进行散热。在此工作模式下,发动机1的冷却液由冷却循环回路进行冷却循环。
如图4所示,当发动机1不工作例如节能(Ecology、Conservation andOptimization,ECO)模式运行下,且需要对车内进行供暖时,第二控制阀5关闭,第一控制阀4的第一阀门41开启,第二阀门42关闭,第三阀门43开启,发动机1的出水口与节温器30的进水口、PTC加热器21的进水口不连通,暖芯22的出水口与节温器30的进水口连通,并形成暖风循环回路。冷却液依次流经PTC加热器21、暖芯22、节温器30,最后由电子水泵32泵回PTC加热器21,并形成第一暖风循环回路。另外,冷却液依次流经PTC加热器21、暖芯22、节温器30、散热器31,最后由电子水泵32泵回PTC加热器21,并形成第二暖风循环回路。冷却液只通过暖风循环回路,不流入发动机1。过热的冷却液经过第二暖风回路中的散热器31进行散热,可以但不限于防止连接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等等。在此工作模式下,暖风循环回路连通,PTC加热器21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冷却液在暖风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可以但不限于为车厢供暖,利用其热量除霜除雾等等。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可选地,该车辆可为混合动力汽车,车辆冷暖系统可根据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和供暖需求进行暖风和冷却模式的切换。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暖风装置、调温装置、电子水泵、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
所述发动机、所述暖风装置、所述调温装置、所述电子水泵四者中任一者均与其他三者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所述暖风装置、所述调温装置三者的管道连通处并控制自所述发动机和/或所述暖风装置流向所述调温装置的液体流量,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暖风装置的管道之间并控制自所述发动机流向所述暖风装置的液体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装置包括节温器和散热器,所述节温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电子水泵均管道连通,所述散热器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节温器与所述电子水泵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连通至暖风装置并控制从所述暖风装置流入所述调温装置的液体流量,所述第二阀门连通至发动机并控制从所述发动机流入所述调温装置的液体流量,所述第三阀门连通至节温器并控制从所述发动机和/或暖风装置流入所述节温器的液体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风装置包括PTC加热器和暖芯,所述PTC加热器与所述电子水泵、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暖芯均管道连通,所述暖芯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PTC加热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包括暖风循环回路,所述暖风循环回路包括所述暖风装置、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调温装置和所述电子水泵,所述暖风装置、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调温装置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首尾连通形成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装置包括节温器和散热器,所述暖风装置包括PTC加热器和暖芯,所述节温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电子水泵均管道连通,所述散热器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节温器与所述电子水泵之间,所述PTC加热器与所述暖芯串联并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电子水泵与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所述PTC加热器、所述暖芯、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节温器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首尾连通并形成第一暖风循环回路,所述PTC加热器、所述暖芯、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节温器、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首尾连通并形成第二暖风循环回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包括冷却循环回路,所述冷却循环回路包括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调温装置和所述电子水泵,所述发动机、所述调温装置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首尾连通形成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装置包括节温器和散热器,所述节温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电子水泵均管道连通,所述散热器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节温器与所述电子水泵之间;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节温器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首尾连通并形成第一冷却循环回路,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节温器、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首尾连通并形成第二冷却循环回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包括加热采暖回路,在所述加热采暖回路中,第一控制阀断开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调温装置之间的连通。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冷暖循环系统。
CN201720243393.8U 2017-03-13 2017-03-13 一种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及汽车 Active CN2066642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43393.8U CN206664207U (zh) 2017-03-13 2017-03-13 一种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43393.8U CN206664207U (zh) 2017-03-13 2017-03-13 一种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64207U true CN206664207U (zh) 2017-11-24

Family

ID=60377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43393.8U Active CN206664207U (zh) 2017-03-13 2017-03-13 一种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64207U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78499A (zh) * 2018-11-12 2019-02-22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9733182A (zh) * 2018-12-29 2019-05-10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的热管理系统
CN109808548A (zh) * 2018-12-30 2019-05-28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方法及车辆
CN110067864A (zh) * 2019-05-31 2019-07-30 上海联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性阀门及使用该磁性阀门的车辆冷却系统
CN112145749A (zh) * 2020-09-29 2020-12-2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四通阀、暖通元件加热回路及车辆
CN113525018A (zh) * 2020-04-17 2021-10-22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一种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5214290A (zh) * 2021-04-28 2022-10-2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采暖系统和汽车
WO2024087696A1 (zh) * 2022-10-26 2024-05-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控制方法、热管理控制设备和车辆
CN109378499B (zh) * 2018-11-12 2024-06-04 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78499A (zh) * 2018-11-12 2019-02-22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9378499B (zh) * 2018-11-12 2024-06-04 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9733182A (zh) * 2018-12-29 2019-05-10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的热管理系统
CN109733182B (zh) * 2018-12-29 2021-06-22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的热管理系统
CN109808548A (zh) * 2018-12-30 2019-05-28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方法及车辆
CN110067864A (zh) * 2019-05-31 2019-07-30 上海联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性阀门及使用该磁性阀门的车辆冷却系统
CN113525018A (zh) * 2020-04-17 2021-10-22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一种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525018B (zh) * 2020-04-17 2023-07-04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一种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45749A (zh) * 2020-09-29 2020-12-2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四通阀、暖通元件加热回路及车辆
CN115214290A (zh) * 2021-04-28 2022-10-2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采暖系统和汽车
CN115214290B (zh) * 2021-04-28 2023-08-25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采暖系统和汽车
WO2024087696A1 (zh) * 2022-10-26 2024-05-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控制方法、热管理控制设备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64207U (zh) 一种车辆冷暖循环系统及汽车
CN206357959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废热利用系统
CN103723000B (zh) 用于具有乘客车厢的道路车辆的传热系统及其提供传热的方法
CN102529690B (zh) 一种温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7839433A (zh)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热管理系统
CN102941791A (zh) 电动车综合热循环系统
CN109795312B (zh) 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热管理系统
CN205736778U (zh) 混合动力空调系统
CN109578126B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高低温双循环冷却系统
CN105835653B (zh) 一种新能源车辆的集中式多工况热管理系统
CN201155358Y (zh) 发动机冷却装置
CN110978945B (zh) 一种增程式电车热管系统及其方法
CN111251800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05172522B (zh) 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06299411A (zh)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KR101703667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210258100U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07077971U (zh) 一种用于混动汽车的整车热管理装置
CN209336525U (zh) 一种应用于混合动力车型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3859051A (zh)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6499494A (zh) 汽车发动机零流量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65751A (zh) 车辆的温度控制装置
CN111186340A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量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06148575U (zh) 动力电池包温控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7067851A (zh) 混合动力车余热回收与散热复合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