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51985U - 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 - Google Patents

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51985U
CN206651985U CN201621354913.4U CN201621354913U CN206651985U CN 206651985 U CN206651985 U CN 206651985U CN 201621354913 U CN201621354913 U CN 201621354913U CN 206651985 U CN206651985 U CN 2066519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chest
belly
left foot
diaphrag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5491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志勇
秦海力
门颖群
李奎
谢增
郑晓旭
吴正伟
胡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TMMU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MMU
Original Assigne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MM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MMU filed Critical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MMU
Priority to CN20162135491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519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519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5198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其特征在于:该心肺复苏器由胸部按压装置和腹部提压装置构成,实施心肺复苏时,胸部按压装置放置于被救助人胸部,腹部提压装置放置于该被救助人的腹部;胸部按压装置包括胸部弧形板和左脚支耳;腹部提压装置包括腹部弧形板和右脚支耳。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提出一个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该复苏器通过脚踩方式按压胸部和提压腹部,能同时建立人工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这样就能实现心肺复苏;同时,摒弃传统心肺复苏法的手臂按压方式,这样大幅节省了医护人员的体力和劳动强度,从而使医护人员能够长时间、持续地进行救助,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Description

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
背景技术
为医护人员所熟知的是,传统心肺复苏法按照30:2的比例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法(以下简称CPR)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心泵”和“胸泵”两种机制发挥作用:按压胸壁时胸内为正压,同时心脏受到胸壁挤压,右心室射血到肺部,左心室射血到主动脉;当胸廓和心脏松弛时,胸腔内为负压,胸腔附近血液流入胸部静脉及心腔。主动脉和右心房压力差是决定心机灌注的主要因素,胸腔正压增加可提高主动脉压,胸腔负压增加能促进静脉回流和心肌灌注,胸腔负压越低,心肌灌注量越大,心输出量和全身主要器官的灌注流量越多。
胸外按压通过按压胸廓和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建立人工血液循环,以减小各器官的缺血缺氧损伤,争取抢救时间。然而CPR的抢救成功率很低,抢救成功的被救助人也极易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这与CPR的局限性有关:
1、传统胸外按压复苏心肺的方法,将血液循环和呼吸过程分成了两个独立的部分,按压胸廓时仅有血液流动而肺部无气体交换,人工呼吸时肺部血液没有流动,因此通气/血流比严重失衡,即使有血流流过重要器官也无法保证缺氧损伤,脑部缺氧是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因此,心肺复苏通常需要多人合作,但这在院前急救中很难实现。
2、胸外按压的泵血量低,挤压时心肌灌注量降低,并不足以满足全身各器官的供血供氧,长时间的胸外按压使施救者消耗大量的体力,按压频率和深度都会降低,心肺复苏的效果也随之下降。
3、按压过程中会给被救助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按压时用力过猛造成的肋骨骨折,骨折断端可刺伤肺和心脏造成二次损伤,再如被救助人已经存在心脏损伤,按压时必然加重损伤甚至引起心脏破裂,若按压位置较低,可直接导致腹部脏器特别是肝脏的破裂损伤,且这类肝脏破裂在早起较难诊断,严重威胁被救助人的生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全新的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欲大幅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其特征在于:该心肺复苏器由胸部按压装置(X)和腹部提压装置(F)构成,实施心肺复苏时,胸部按压装置(X)放置于被救助人(R)胸部,所述腹部提压装置(F)放置于该被救助人的腹部;
所述胸部按压装置(X)包括胸部弧形板(1)和左脚支耳(4),其中胸部弧形板(1)材质为合金弹簧钢,其弧顶朝上,在胸部弧形板底面的中心处固设有一个胸部硅胶块(2);所述胸部硅胶块(2)为长方体结构,并沿胸部弧形板(1)的轴线方向设置,且胸部硅胶块(2)底面为水平面;所述胸部弧形板(1)顶面的中心处沿轴向设有一个左脚支撑凸台(3),在左脚支撑凸台顶面设有一个n形的所述左脚支耳(4),该左脚支耳中间过孔的轴心线与胸部弧形板(1)轴心线垂直,且医护人员的左脚掌可插入左脚支耳(4)的中间过孔内;
所述胸部弧形板(1)的两侧分别活套有一个胸部支撑块(5),该胸部支撑块的滑动孔(5a)上孔壁设有一个上限位斜锲(5b);所述左脚支撑凸台(3)两侧的胸部弧形板(1)顶面对称设有一组定位凹坑(1a),该胸部弧形板的两侧面对称设有一个下限位斜锲(1b);当所述上限位斜锲(5b)的锲形部卡入对应的一个定位凹坑(1a)中时,可以防止胸部支撑块(5)移动,且所述下限位斜锲(1b)与上限位斜锲(5b)相配合,可防止胸部支撑块(5)从胸部弧形板(1)上退出;
所述腹部提压装置(F)包括腹部弧形板(6)和右脚支耳(10),其中腹部弧形板(6)材质为合金弹簧钢,其弧顶朝上,该腹部弧形板底面的中心处固设有一个弧顶朝上的腹部硅胶块(7),且腹部硅胶块(7)顶面与腹部弧形板(6)底面贴合;所述腹部硅胶块(7)沿腹部弧形板(6)的轴线方向设置,且腹部硅胶块(7)下表面贴有医用双面胶(8);所述腹部弧形板(6)顶面的中心处沿轴向设有右脚支撑凸台(9),该右脚支撑凸台顶面设有一个n形的所述右脚支耳(10),该右脚支耳中间过孔的轴心线与腹部弧形板(6)轴心线垂直,且使用时医护人员的右脚插入右脚支耳(10)的中间过孔内;
所述腹部弧形板(6)的两侧分别活套有一个腹部支撑块(11),该腹部支撑块的滑动过孔(11a)上孔壁设有一个上部限位斜锲(11b);所述右脚支撑凸台(9)两侧的腹部弧形板(6)顶面对称设有一组定位坑(6a),该腹部弧形板的两侧面对称设有一个下部限位斜锲(6b);当所述上部限位斜锲(11b)的锲形部卡入对应的一个定位坑(6a)中时,可以防止腹部支撑块(11)移动,且上部限位斜锲(11b)与所述下部限位斜锲(9b)相配合,可防止腹部支撑块(11)从腹部弧形板(6)上退出。
救助前,需要将被救助人(R)仰面平躺在地上,根据被救助人(R)的胖瘦程度调整两个胸部支撑块(5)及腹部支撑块(11)位置,并将胸部按压装置(X)放置于被救助人(R)的胸部,胸部硅胶块(2)与胸骨下方接触,而两个胸部支撑块(5)分居于被救助人(R)两侧,且两个胸部支撑块(5)支撑在地面上。并且,掀起被救助人(R)的衣服,并暴露出被救助人(R)腹部,再将腹部提压装置(F)放置于被救助人(R)腹部,且腹部硅胶块(7)通过医用双面胶(8)与被救助人(R)腹部接触和固定,且腹部支撑块(11)分居于被救助人(R)两侧,且两个腹部支撑块(11)支撑在地面上。
救助时,医护人员的左脚可伸入左脚支耳(4)的中间过孔内,进而向下压被救助人(R)的胸腔,此时通过胸部硅胶块(2)使被救助人(R)的胸腔为正压状态;医护人员的右脚可伸入右脚支耳(10)的中间过孔内,先通过腹部硅胶块(7)向下压被救助人(R)的腹腔,此时被救助人(R)的腹腔为正压状态,再通过腹部硅胶块(7)和医用双面胶(8)向上拉被救助人(R)的腹腔,此时被救助人(R)的腹腔为负压状态。救助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左脚伸入左脚支耳(4)内并向下压,其右脚站在地面上,随后将右脚伸入右脚支耳(10)中,然后将左脚取出后站在地面上,右脚上抬,再将左脚伸入左脚支耳(4)中,如此往复进行操作。
腹部提压装置(F)向下压和向上提的过程改变被救助人(R)的腹内压力,并使膈肌上下移动,腹腔容积和压力随之变化发挥“胸泵”。胸腔变化同时利于新鲜气体入肺和肺部气体排除,发挥“肺泵”作用。膈肌上升抬挤心脏发挥“心泵”作用,提高心输血量,同时建立人工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腹部提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胸外按压呼吸循环不同步的问题。同时,腹部提压与胸部按压相配合,能更加有效地同时建立人工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综上,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提出一个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该复苏器通过脚踩方式按压胸部和提压腹部,能同时建立人工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这样就能实现心肺复苏;同时,摒弃传统心肺复苏法的手臂按压方式,这样大幅节省了医护人员的体力和劳动强度,从而使医护人员能够长时间、持续地进行救助,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另外,本复苏器将作用力分散到整个胸腔和腹腔,避免用力过大而造成胸骨骨折,进而防止刺伤心脏或者肺部产生二次损伤,且按压时整个胸、腹腔受力,增大受压面积并使负压达到最大状态,这样不仅增加了回心血量还使肺部气体交换更加彻底,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减轻被救助人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后遗症,进而从根本上克服了现有CPR方法的诸多缺陷。
为了有效增大接触面积,提高救助成功率,同时又不对被救助人(R)造成伤害,所述胸部弧形板(1)和腹部弧形板(6)的轴向宽度均为80mm。
为了便于制作,所述胸部弧形板(1)与左脚支撑凸台(3)为整体式结构,且所述腹部弧形板(6)与右脚支撑凸台(9)为整体式结构。
为了可靠地实现定位,所述定位凹坑(1a)和定位坑(6a)结构相同,并为条形结构,且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
为了便于等距调节,相邻两个所述定位凹坑(1a)之间的间距相等,且相邻两个所述定位坑(6a)之间的间距也相等。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提出一个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该复苏器通过脚踩方式按压胸部和提压腹部,能同时建立人工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这样就能实现心肺复苏;同时,摒弃传统心肺复苏法的手臂按压方式,这样大幅节省了医护人员的体力和劳动强度,从而使医护人员能够长时间、持续地进行救助,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另外,本复苏器将作用力分散到整个胸腔和腹腔,避免用力过大而造成胸骨骨折,进而防止刺伤心脏或者肺部产生二次损伤,且按压时整个胸、腹腔受力,增大受压面积并使负压达到最大状态,这样不仅增加了回心血量还使肺部气体交换更加彻底,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减轻被救助人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后遗症,进而从根本上克服了现有CPR方法的诸多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胸部按压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腹部提压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3所示,一种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该心肺复苏器由胸部按压装置X和腹部提压装置F构成,实施心肺复苏时,胸部按压装置X放置于被救助人R胸部,腹部提压装置F放置于该被救助人的腹部。
如图2所示,胸部按压装置X包括胸部弧形板1和左脚支耳4,其中胸部弧形板1材质为合金弹簧钢,其材质要求是要有一定结构强度,又要有一定的弹性,以便按压时发生一定的弹性形变。胸部弧形板1的弧顶朝上,胸部弧形板1的轴向宽度均为80mm。在胸部弧形板1底面的中心处固设有一个胸部硅胶块2。胸部硅胶块2为长方体结构,并沿胸部弧形板1的轴线方向设置,且胸部硅胶块2底面为水平面,且胸部硅胶块2的作用是缓冲,避免与被救助人R的身体刚性接触,从而避免伤害被救助人R。使用时,胸部硅胶块2与被救助人R的胸骨下方接触。
胸部弧形板1顶面的中心处沿轴向设有一个左脚支撑凸台3,胸部弧形板1与左脚支撑凸台3为整体式结构,在左脚支撑凸台3顶面设有一个的左脚支耳4。左脚支耳4为n形结构,该左脚支耳4中间过孔的轴心线与胸部弧形板1轴心线垂直,且医护人员的左脚掌可插入左脚支耳4的中间过孔内。
如图2所示,胸部弧形板1的两侧分别活套有一个胸部支撑块5,该胸部支撑块5的滑动孔5a上孔壁设有一个上限位斜锲5b。左脚支撑凸台3两侧的胸部弧形板1顶面对称设有一组定位凹坑1a,该胸部弧形板的两侧面对称设有一个下限位斜锲1b。当上限位斜锲5b的锲形部卡入对应的一个定位凹坑1a中时,可以防止胸部支撑块5移动,且下限位斜锲1b与上限位斜锲5b相配合,可防止胸部支撑块5从胸部弧形板1上退出。定位凹坑1a为条形结构,定位凹坑1a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且相邻两个定位凹坑1a之间的间距相等。
如图3所示,腹部提压装置F包括腹部弧形板6和右脚支耳10,其中腹部弧形板6材质为合金弹簧钢,其材质要求是要有一定结构强度,又要有一定的弹性,以便按压时发生一定的弹性形变。腹部弧形板6的弧顶朝上,腹部弧形板6的轴向宽度为80mm。腹部弧形板6底面的中心处固设有一个弧顶朝上的腹部硅胶块7,且腹部硅胶块7顶面与腹部弧形板6底面贴合。腹部硅胶块7沿腹部弧形板6的轴线方向设置,且腹部硅胶块7下表面贴有医用双面胶8。腹部弧形板6顶面的中心处沿轴向设有右脚支撑凸台9,腹部弧形板6与右脚支撑凸台9为整体式结构。右脚支撑凸台9顶面设有一个右脚支耳10,该右脚支耳10为n形结构,右脚支耳10中间过孔的轴心线与腹部弧形板6轴心线垂直,且使用时医护人员的右脚插入右脚支耳10的中间过孔内。
腹部弧形板6的两侧分别活套有一个腹部支撑块11,该腹部支撑块的滑动过孔11a上孔壁设有一个上部限位斜锲11b。右脚支撑凸台9两侧的腹部弧形板6顶面对称设有一组定位坑6a,该腹部弧形板的两侧面对称设有一个下部限位斜锲6b。定位坑6a为条形结构,定位坑6a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且相邻两个定位坑6a之间的间距也相等。当上部限位斜锲11b的锲形部卡入对应的一个定位坑6a中时,可以防止腹部支撑块11移动,且上部限位斜锲11b与下部限位斜锲9b相配合,可防止腹部支撑块11从腹部弧形板6上退出。
救助前,需要将被救助人R仰面平躺在地上,根据被救助人R的胖瘦程度调整两个胸部支撑块5及腹部支撑块11位置,并将胸部按压装置X放置于被救助人R的胸部,胸部硅胶块2与胸骨下方接触,而两个胸部支撑块5分居于被救助人R两侧,且两个胸部支撑块5支撑在地面上。并且,掀起被救助人R的衣服,并暴露出被救助人R腹部,再将腹部提压装置F放置于被救助人R腹部,且腹部硅胶块7通过医用双面胶8与被救助人R腹部接触和固定,且腹部支撑块11分居于被救助人R两侧,且两个腹部支撑块11支撑在地面上。
救助时,医护人员的左脚可伸入左脚支耳4的中间过孔内,进而向下压被救助人R的胸腔,此时通过胸部硅胶块2使被救助人R的胸腔为正压状态;医护人员的右脚可伸入右脚支耳10的中间过孔内,先通过腹部硅胶块7向下压被救助人R的腹腔,此时被救助人R的腹腔为正压状态,再通过腹部硅胶块7和医用双面胶8向上拉被救助人R的腹腔,此时被救助人R的腹腔为负压状态。救助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左脚伸入左脚支耳4内并向下压,其右脚站在地面上,随后将右脚伸入右脚支耳10中,然后将左脚取出后站在地面上,右脚上抬,再将左脚伸入左脚支耳4中,如此往复进行操作。
腹部提压装置F向下压和向上提的过程改变被救助人R的腹内压力,并使膈肌上下移动,腹腔容积和压力随之变化发挥“胸泵”。胸腔变化同时利于新鲜气体入肺和肺部气体排除,发挥“肺泵”作用。膈肌上升抬挤心脏发挥“心泵”作用,提高心输血量,同时建立人工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腹部提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胸外按压呼吸循环不同步的问题。同时,腹部提压与胸部按压相配合,能更加有效地同时建立人工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提出一个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该复苏器通过脚踩方式按压胸部和提压腹部,能同时建立人工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这样就能实现心肺复苏;同时,摒弃传统心肺复苏法的手臂按压方式,这样大幅节省了医护人员的体力和劳动强度,从而使医护人员能够长时间、持续地进行救助,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另外,本复苏器将作用力分散到整个胸腔和腹腔,避免用力过大而造成胸骨骨折,进而防止刺伤心脏或者肺部产生二次损伤,且按压时整个胸、腹腔受力,增大受压面积并使负压达到最大状态,这样不仅增加了回心血量还使肺部气体交换更加彻底,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减轻被救助人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后遗症,进而从根本上克服了现有CPR方法的诸多缺陷,从而可以完全取代现有的CPR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其特征在于:该心肺复苏器由胸部按压装置(X)和腹部提压装置(F)构成,实施心肺复苏时,胸部按压装置(X)放置于被救助人(R)胸部,所述腹部提压装置(F)放置于该被救助人的腹部;
所述胸部按压装置(X)包括胸部弧形板(1)和左脚支耳(4),其中胸部弧形板(1)材质为合金弹簧钢,其弧顶朝上,在胸部弧形板底面的中心处固设有一个胸部硅胶块(2);所述胸部硅胶块(2)为长方体结构,并沿胸部弧形板(1)的轴线方向设置,且胸部硅胶块(2)底面为水平面;所述胸部弧形板(1)顶面的中心处沿轴向设有一个左脚支撑凸台(3),在左脚支撑凸台顶面设有一个n形的所述左脚支耳(4),该左脚支耳中间过孔的轴心线与胸部弧形板(1)轴心线垂直,且医护人员的左脚掌可插入左脚支耳(4)的中间过孔内;
所述胸部弧形板(1)的两侧分别活套有一个胸部支撑块(5),该胸部支撑块的滑动孔(5a)上孔壁设有一个上限位斜锲(5b);所述左脚支撑凸台(3)两侧的胸部弧形板(1)顶面对称设有一组定位凹坑(1a),该胸部弧形板的两侧面对称设有一个下限位斜锲(1b);当所述上限位斜锲(5b)的锲形部卡入对应的一个定位凹坑(1a)中时,可以防止胸部支撑块(5)移动,且所述下限位斜锲(1b)与上限位斜锲(5b)相配合,可防止胸部支撑块(5)从胸部弧形板(1)上退出;
所述腹部提压装置(F)包括腹部弧形板(6)和右脚支耳(10),其中腹部弧形板(6)材质为合金弹簧钢,其弧顶朝上,该腹部弧形板底面的中心处固设有一个弧顶朝上的腹部硅胶块(7),且腹部硅胶块(7)顶面与腹部弧形板(6)底面贴合;所述腹部硅胶块(7)沿腹部弧形板(6)的轴线方向设置,且腹部硅胶块(7)下表面贴有医用双面胶(8);所述腹部弧形板(6)顶面的中心处沿轴向设有右脚支撑凸台(9),该右脚支撑凸台顶面设有一个n形的所述右脚支耳(10),该右脚支耳中间过孔的轴心线与腹部弧形板(6)轴心线垂直,且使用时医护人员的右脚插入右脚支耳(10)的中间过孔内;
所述腹部弧形板(6)的两侧分别活套有一个腹部支撑块(11),该腹部支撑块的滑动过孔(11a)上孔壁设有一个上部限位斜锲(11b);所述右脚支撑凸台(9)两侧的腹部弧形板(6)顶面对称设有一组定位坑(6a),该腹部弧形板的两侧面对称设有一个下部限位斜锲(6b);当所述上部限位斜锲(11b)的锲形部卡入对应的一个定位坑(6a)中时,可以防止腹部支撑块(11)移动,且上部限位斜锲(11b)与所述下部限位斜锲(9b)相配合,可防止腹部支撑块(11)从腹部弧形板(6)上退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胸部弧形板(1)和腹部弧形板(6)的轴向宽度均为8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胸部弧形板(1)与左脚支撑凸台(3)为整体式结构,且所述腹部弧形板(6)与右脚支撑凸台(9)为整体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坑(1a)和定位坑(6a)结构相同,并为条形结构,且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定位凹坑(1a)之间的间距相等,且相邻两个所述定位坑(6a)之间的间距也相等。
CN201621354913.4U 2016-12-09 2016-12-09 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519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54913.4U CN206651985U (zh) 2016-12-09 2016-12-09 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54913.4U CN206651985U (zh) 2016-12-09 2016-12-09 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51985U true CN206651985U (zh) 2017-11-21

Family

ID=60314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54913.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51985U (zh) 2016-12-09 2016-12-09 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519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91337A (zh) * 2016-12-09 2017-03-15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一种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91337A (zh) * 2016-12-09 2017-03-15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一种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
CN106491337B (zh) * 2016-12-09 2019-03-1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一种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5938B (zh) 向患者自动传递胸部按压及通气的设备
Ralston et 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ith interposed abdominal compression in dogs
Lune et al. Optimizing 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ith an inspiratory impedance threshold valve
Steen et al. Evaluation of LUCAS, a new device for automatic mechanical compression and active decompression resuscitation
Cha et al. Hemodynamic effect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s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sternum in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Hill et al. The Influence of the Force of Gravity on the Circulation: Part II. 1 Section I. The Action of the Respiratory Pump. Section II. The Escape of the Heart from Vagal Arrest. Section III. The Mean Pressure of the Vascular System
CN106377412A (zh) 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方法
Rubertsson et al. Blood flow and perfusion pressure during open-chest versus closed-ches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igs
CN109620694A (zh) 一种急诊科心脑肺复苏抢救辅助设备
JP6290916B2 (ja) 循環流回復装置
Wu et al. A comparison of 2 types of chest compressions in a porcine model of cardiac arrest
Iglesias et al. Chest compressions versus ventilation plus chest compressions in a pediatric asphyxial cardiac arrest animal model
CN105125190A (zh) 一种电动电控智能反馈控制型急救系统
Zhang et al. Standard versus abdominal lifting and compression CPR
CN206651985U (zh) 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
CN111494194A (zh) 一种气动机械式胸腹联动交互自动按压机
Malzer et al. Hemodynamic effects of active compression-decompession after prolonged CPR
Guly et al. Active decompression improves the haemodynamic state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N106491337B (zh) 一种胸腹部组合心肺复苏器
CN110141487A (zh) 一种机械式心肺复苏装置
CN206621532U (zh) 一种胸腹心肺复苏器
Youngquist et al. Supportive technology in the resuscitation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CN210277684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急诊科心肺复苏支架
CN209332673U (zh) 能直观测控按压深度的轻便型心脏按压器
Cordier Methods of artificial respir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1

Termination date: 201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