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48931U - 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48931U
CN206648931U CN201720308330.6U CN201720308330U CN206648931U CN 206648931 U CN206648931 U CN 206648931U CN 201720308330 U CN201720308330 U CN 201720308330U CN 206648931 U CN206648931 U CN 2066489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testing
fluid
pipe
out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083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雷
黄伟
石维
杨应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r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r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r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r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2030833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489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489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4893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包括电解实验端、循环管路和控温箱;所述电解实验端包括电解池和包裹于所述电解池外部的保温部;所述保温部通过所述循环管路与所述控温箱连接。本申请提供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免去了如现有的电化学实验设备,在实验过程中当需要提高或降低电解池温度时,需将电解池移动至相应容器中,均需要借助第三方加热或降温设备的麻烦;而且本实验装置可通过流体的转换和循环迅速达到温度切换的效果,减少中间的等待时间,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提高实验操作的便捷性。

Description

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化学缓蚀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腐蚀是指金属材料在环境介质的作用下,逐渐产生的损坏或变质现象,是一个表面电化学过程。通常认为:金属在含水介质中腐蚀时,金属表面同时进行着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这是两个方向相反而速度相等的电极反应。阴极反应是腐蚀介质中某一物质(通常是H+或溶解在水介质中的O2)在金属表面被还原的反应。阳极反应就是金属被氧化为金属离子或化合物的反应。腐蚀过程的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两者合起来,就是一个金属被氧化而腐蚀介质中某一物质被还原的氧化-还原反应。热力学研究揭示出绝大多数金属都具有与周围环境发生作用而转入氧化离子状态的倾向,即金属腐蚀是一种自发的趋势,不可避免。
腐蚀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腐蚀防护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金属腐蚀速率和腐蚀机理是研究腐蚀防护的主要内容,因此,腐蚀分析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腐蚀产物分析法中最为经典和直接的方法是失重法。该法通过测量金属试佯浸入腐蚀介质一定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来确定其腐蚀速率。根据缓蚀剂加入前后,腐蚀体系析氢或吸氧量的改变以及温度变化,可以从失重法中派生出量气法和量热法。失重法对均匀腐蚀有效,对有严重局部腐蚀的试样则不能反映真实腐蚀状况,需要运用电化学研究方法来解释其现象。
电化学是研究电和化学反应相互关系的科学。电和化学反应相互作用可通过电池来完成,也可利用高压静电放电来实现(如氧通过无声放电管转变为臭氧),二者统称电化学,后者为电化学的一个分支,称放电化学。由于放电化学有了专门的名称,因而,电化学往往专门指“电池的科学”。
电化学是研究两类导体形成的带电界面现象及其上所发生的变化的科学。如今已形成了合成电化学、量子电化学、半导体电化学、有机导体电化学、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等多个分支。电化学在化工、冶金、机械、电子、航空、航天、轻工、仪表、医学、材料、能源、金属腐蚀与防护、环境科学等科技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当前世界上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如能源、材料、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等都与电化学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关联在一起。
所有电化学体系至少含有浸在电解质溶液中或紧密附于电解质上的两个电极,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有必要采用隔膜将两电极分隔开。
电极(electrode)是与电解质溶液或电解质接触的电子导体或半导体,为多相体系。电化学体系借助于电极实现电能的输入或输出,电极是实施电极反应的场所。一般电化学体系分为二电极体系和三电极体系,用的较多的是三电极体系。相应的三个电极为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辅助电极。
工作电极:又称研究电极,是指所研究的反应在该电极上发生。一般来讲,对工作电极的基本要求是:工作电极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各式各样的能导电的固体材料均能用作电极。(1)所研究的电化学反应不会因电极自身所发生的反应而受到影响,并且能够在较大的电位区域中进行测定; (2)电极必须不与溶剂或电解液组分发生反应;(3)电极面积不宜太大,电极表面最好应是均一平滑的,且能够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表面净化等等。
工作电极的选择:通常根据研究的性质来预先确定电极材料为铂、金、银、铅、碳钢、黄铜、镁合金和导电玻璃等。采用固体电极时,为了保证实验的重现性,必须注意建立合适的电极预处理步骤,以保证氧化还原、表面形貌和不存在吸附杂质的可重现状态。在液体电极中,汞和汞齐是最常用的工作电极,它们都是液体,都有可重现的均相表面,制备和保持清洁都较容易,同时电极上高的氢析出超电势提高了在负电位下的工作窗口记被广泛用于电化学分析中。
辅助电极:又称对电极,辅助电极和工作电极组成回路,使工作电极上电流畅通,以保证所研究的反应在工作电极上发生,但必须无任何方式限制电池观测的响应。由于工作电极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时,辅助电极上可以安排为气体的析出反应或工作电极反应的逆反应,以使电解液组分不变,即辅助电极的性能一般不显著影响研究电极上的反应。但减少辅助电极上的反应对工作电极干扰的最好办法可能是用烧结玻璃、多孔陶瓷或离子交换膜等来隔离两电极区的溶液。
为了避免辅助电极对测量到的数据产生任何特征性影响,对辅助电极的结构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如与工作电极相比,辅助电极应具有大的表面积使得外部所加的极化主要作用于工作电极上。辅助电极本身电阻要小,并且不容易极化,同时对其形状和位置也有要求。
参比电极:是指一个已知电势的接近于理想不极化的电极。参比电极上基本没有电流通过,用于测定研究电极(相对于参比电极)的电极电势。在控制电位实验中,因为参比半电池保持固定的电势,因而加到电化学池上的电势的任何变化值直接表现在工作电极/电解质溶液的界面上。实际上,参比电极起着既提供热力学参比,又将工作电极作为研究体系隔离的双重作用。
参比电极需要具备的一些性能:(1)具有较大的交换电流密度,是良好的可逆电极,其电极电势符合Nernst方程;(2)流过微小的电流时电极电势能迅速恢复原状;(3)应具有良好的电势稳定性和重现性等。
参比电极的种类:不同研究体系可选择不同的参比电极。水溶液体系中常见的参比电极有:饱和甘汞电极(SCE)、Ag/AgCl电极、标准氢电极(SHE 或NHE)等。许多有机电化学测量是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尽管水溶液参比电极也可以使用,但不可避免地会给体系带入水分,影响研究效果,因此,建议最好使用非水参比体系。常用的非水参比体系为Ag/Ag+(乙腈)。工业上常应用简易参比电极,或用辅助电极兼做参比电极。
盐桥与鲁金毛细管:在测量工作电极的电势时,参比电极内的溶液和被研究体系的溶液组成往往不一样,为降低或消除液接电势,常选用盐桥;为减小未补偿的溶液电阻,常使用鲁金毛细管。
化学电源和电解装置:对于化学电源和电解装置,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通常合二为一。化学电源中电极材料可以参加成流反应,本身可溶解或化学组成发生改变。对于电解过程,电极一般不参加化学的或电化学的反应,仅是将电能传递至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电极/溶液界面。制备在电解过程中能长时间保持本身性能的不溶性电极一直是电化学工业中最复杂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不溶性电极除应具有高的化学稳定性外,对催化性能、机械强度等亦有要求。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实验室研究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用的三电极体系电解池,在实验过程中,如需要提高或降低电解池温度时,需要电解池移动至相应容器中,均需要借助第三方加热或降温设备,而且在无法达到温度快速切换的实验环境,造成实验数据的不准确和不稳定,容易对实验结果造成很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包括电解实验端、循环管路和控温箱;
所述电解实验端包括电解池和包裹于所述电解池外部的保温部;
所述保温部通过所述循环管路与所述控温箱连接。
优选地,所述保温部包括保温外壁,以及所述保温外壁的内部与所述电解池外部之间形成的流体腔。
优选地,所述循环管路包括均与所述流体腔连通的低温进水管21、低温出水管、高温进水管和高温出水管。
优选地,所述控温箱包括与所述高温进水管和所述高温出水管均连通的高温流体箱,以及与所述低温进水管21和所述低温出水管均连通的低温流体箱。
优选地,所述控温箱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高温流体箱内的升温部件和设置于所述低温流体箱内的制冷部件。
优选地,所述控温箱还包括两个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高温流体箱和所述低温流体箱内。
优选地,所述循环管路还包括四个电控自动阀门,分别设置于与所述流体腔连接一侧的所述低温进水管21、低温出水管、高温进水管和高温出水管。
优选地,所述循环管路还包括四个循环泵,分别设置于所述高温进水管、所述高温出水管、所述低温进水管21和所述低温出水管上。
优选地,所述循环管路还包括四个流速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高温进水管、所述高温出水管、所述低温进水管21和所述低温出水管上。
优选地,所述控温箱还包括中控系统;所述中控系统包括获取模块、控制模块、显示模块和输出模块;
所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流速传感器的数据信息;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向输出模块进行输出;
所述输出模块用于将所述控制模块输出的处理后的数据和指令向所述升温部件、所述制冷部件、所述电控自动阀门、所述循环泵进行输出,对其进行控制;
显示模块,用于对获取的数据信息和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显示。
本申请提供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由电解实验端、循环管路和控温箱组成,利用控温箱调节内部流体的温度,并通过控温箱连接的循环管路使内部流体在控温箱和电解实验端之间进行循环从而达到使电解实验端内温度迅速升温或降温的效果。免去了如现有的电化学实验设备,在实验过程中当需要提高或降低电解池温度时,需将电解池移动至相应容器中,均需要借助第三方加热或降温设备的麻烦;而且本实验装置可通过流体的转换和循环迅速达到温度切换的效果,减少中间的等待时间,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提高实验操作的便捷性。
进一步的,本申请中的电解实验端由保温外壁包裹内部的电解池,形成了中间的流体腔,用于放置内部的流体,由控温箱对流体进行升温或降温,并使流体通过循环管路在控温箱和流体腔内部进行循环,实现了对电解池实验温度进行调节和迅速改变的效果。通过流体的温度不同来改变电解池的实验温度,更容易在不同的温度间进行切换,免去了对单独加热设备进行降温或对单独降温设备加热从而对设备造成的损坏,使变温的实验操作更加便捷和安全。
进一步的,循环管路分别设置为低温进水管21、低温出水管、高温进水管和高温出水管;可分别将高温流体和低温流体分开设置,比如高温流体设置为水,低温流体设置为正己烷或乙醇。分别设置的流体,使流体腔内的流体的依据实验要求进行变换,从而改变了电解池的实验温度,使实验数据更加稳定,实验操作更加安全便捷。
进一步的,控温箱内设有高温流体箱和低温流体箱,分别放置高温流体和低温流体;从而形成了两条循环线路,第一条为:高温流体箱—高温进水管—流体腔—高温出水管—高温流体箱;第二条为:低温流体箱—低温进水管21—流体腔—低温出水管—低温流体箱。两条循环同时存在,当电解池需要设定为高温时,则启动第一条循环,即为高温流体箱—高温进水管—流体腔—高温出水管—高温流体箱,进行循环,电解池外部的流体腔内流入高温流体,达到升温目的;当电解池需要设定为低温时,则启动第二条循环,低温流体箱—低温进水管21—流体腔—低温出水管—低温流体箱,流体腔内的流体迅速更换为低温流体,进行循环,使电解池外部的流体腔内流入低温流体,达到温度状态由高温转换为迅速降温的状态。
进一步的,高温流体箱内设有升温部件,低温流体箱内设有制冷部件,分别设置的升温部件和制冷部件,使流体的升温和制冷同时进行,而当电解池需要相应的温度时,则把相应的流体通过循环管路输入进流体腔内,从而达到升温或降温的目的,使实验环境温度迅速切换。
进一步的,高温流体箱和低温流体箱内均设有温度传感器,通过温度传感器感知高温流体箱和低温流体箱内部的温度,从而可获取不同流体箱内的温度,更方便于记录和控制实验环境,为迅速调节实验温度提供了便利条件。
进一步的,循环管路上设有4个电控自动阀门,设置于靠近流体腔的一端,在实验环境需要的情况下增加电控自动阀门的数量,例如将电控自动阀门设于循环管路连接高温流体箱和低温流体箱的一端,通过电控自动阀门的设置,可方便的对循环管路内流体切换进行有效截留,更方便与管路或流体腔内的流体的迅速切换。
进一步的,四个循环泵分别设置于高温进水管、高温出水管、低温进水管21和低温出水管上。通过不同循环泵的启动和停止的互相切换,从而实现不同流体于流体腔内的输入或输出,例如,当需要向流体腔内输入高温流体时,首先进行流体腔内低温流体输出操作,关闭高温入水管、高温出水管的电控自动阀门,关闭低温入水管的电控自动阀门,开启低温出水管的电控自动阀门,打开低温流体箱循环泵,将低温流体全部输出至低温流体箱内,当低温流体输出结束,则关闭低温出水管和低温入水管的电控自动阀门,开启高温出水管和高温入水管的电控自动阀门,打开高温流体箱的循环泵,使流体进行循环。
进一步的,循环管路设有流速传感器,用于装置对管路内的流体的流速的数据进行监控,随时掌握系统运行情况。
进一步的,本申请中提供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还设有中控系统,具体的包括获取模块、控制模块、输出模块和显示模块;通过不同模块间的协同工作,使系统能够随时获取实验环境和系统运行的温度情况、流体切换情况、硬件工作状态、流体流速等情况,同时,可对系统的工作、温度切换、流体切换、高温或低温的最大阈值和最小阈值等等参数进行操作和设置,达到对实验温度切换的自动化操作,提高了实验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应当理解的是,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公开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公开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的中控系统的模块化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图对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任何人在本申请权利要求范围内所做的有限次的修改,仍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本申请提供一种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包括电解实验端1、循环管路2和控温箱3;
所述电解实验端1包括电解池11和包裹于所述电解池11外部的保温部12;
所述保温部12通过所述循环管路2与所述控温箱3连接。
上述,为本申请提供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由电解实验端1、循环管路2和控温箱3组成,利用控温箱3调节内部流体的温度,并通过控温箱3连接的循环管路2使内部流体在控温箱3和电解实验端1之间进行循环从而达到使电解实验端1内温度迅速升温或降温的效果。免去了如现有的电化学实验设备,在实验过程中当需要提高或降低电解池 11温度时,需将电解池11移动至相应容器中,均需要借助第三方加热或降温设备的麻烦;而且本实验装置可通过流体的转换和循环迅速达到温度切换的效果,减少中间的等待时间,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提高实验操作的便捷性。
优选地,所述保温部12包括保温外壁121,以及所述保温外壁121的内部与所述电解池11外部之间形成的流体腔122。
上述,本申请中的电解实验端1由保温外壁121包裹内部的电解池11,形成了中间的流体腔122,用于放置内部的流体,由控温箱3对流体进行升温或降温,并使流体通过循环管路2在控温箱3和流体腔122内部进行循环,实现了对电解池11实验温度进行调节和迅速改变的效果。通过流体的温度不同来改变电解池11的实验温度,更容易在不同的温度间进行切换,免去了对单独加热设备进行降温或对单独降温设备加热从而对设备造成的损坏,使变温的实验操作更加便捷和安全。
优选地,所述循环管路2包括均与所述流体腔122连通的低温进水管 21、低温出水管22、高温进水管23和高温出水管24。
上述,循环管路2分别设置为低温进水管21、低温出水管22、高温进水管23和高温出水管24;可分别将高温流体和低温流体分开设置,比如高温流体设置为水,低温流体设置为正己烷或乙醇。分别设置的流体,使流体腔122内的流体的依据实验要求进行变换,从而改变了电解池11的实验温度,使实验数据更加稳定,实验操作更加安全便捷。
优选地,所述控温箱3包括与所述高温进水管23和所述高温出水管24 均连通的高温流体箱31,以及与所述低温进水管21和所述低温出水管22 均连通的低温流体箱32。
上述,控温箱3内设有高温流体箱31和低温流体箱32,分别放置高温流体和低温流体;从而形成了两条循环线路,第一条为:高温流体箱31—高温进水管23—流体腔122—高温出水管24—高温流体箱31;第二条为:低温流体箱32—低温进水管21—流体腔122—低温出水管22—低温流体箱 32。两条循环同时存在,当电解池11需要设定为高温时,则启动第一条循环,即为高温流体箱31—高温进水管23—流体腔122—高温出水管24—高温流体箱31,进行循环,电解池11外部的流体腔122内流入高温流体,达到升温目的;当电解池11需要设定为低温时,则启动第二条循环,低温流体箱32—低温进水管21—流体腔122—低温出水管22—低温流体箱32,流体腔122内的流体迅速更换为低温流体,进行循环,使电解池11外部的流体腔122内流入低温流体,达到温度状态由高温转换为迅速降温的状态。
优选地,所述控温箱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高温流体箱31内的升温部件 33和设置于所述低温流体箱32内的制冷部件34。
上述,高温流体箱31内设有升温部件33,低温流体箱32内设有制冷部件34,分别设置的升温部件33和制冷部件34,使流体的升温和制冷同时进行,而当电解池11需要相应的温度时,则把相应的流体通过循环管路 2输入进流体腔122内,从而达到升温或降温的目的,使实验环境温度迅速切换。
优选地,所述控温箱3还包括两个温度传感器35,分别设置于所述高温流体箱31和所述低温流体箱32内。
上述,高温流体箱31和低温流体箱32内均设有温度传感器35,通过温度传感器35感知高温流体箱31和低温流体箱32内部的温度,从而可获取不同流体箱内的温度,更方便于记录和控制实验环境,为迅速调节实验温度提供了便利条件。
优选地,所述循环管路2还包括四个电控自动阀门25,分别设置于与所述流体腔122连接一侧的所述低温进水管21、低温出水管22、高温进水管23和高温出水管24。
上述,循环管路2上设有4个电控自动阀门25,设置于靠近流体腔122 的一端,在实验环境需要的情况下增加电控自动阀门25的数量,例如将电控自动阀门25设于循环管路2连接高温流体箱31和低温流体箱32的一端,通过电控自动阀门25的设置,可方便的对循环管路2内流体切换进行有效截留,更方便与管路或流体腔122内的流体的迅速切换。
优选地,所述循环管路2还包括四个循环泵26,分别设置于所述高温进水管23、所述高温出水管24、所述低温进水管21和所述低温出水管22 上。
上述,四个循环泵26分别设置于高温进水管23、高温出水管24、低温进水管21和低温出水管22上。通过不同循环泵26的启动和停止的互相切换,从而实现不同流体于流体腔122内的输入或输出,例如,当需要向流体腔122内输入高温流体时,首先进行流体腔122内低温流体输出操作,关闭高温入水管、高温出水管24的电控自动阀门25,关闭低温入水管的电控自动阀门25,开启低温出水管22的电控自动阀门25,打开低温流体箱32循环泵26,将低温流体全部输出至低温流体箱32内,当低温流体输出结束,则关闭低温出水管22和低温入水管的电控自动阀门25,开启高温出水管24和高温入水管的电控自动阀门25,打开高温流体箱31的循环泵26,使流体进行循环。
优选地,所述循环管路2还包括四个流速传感器27,分别设置于所述高温进水管23、所述高温出水管24、所述低温进水管21和所述低温出水管22上。
上述,循环管路2设有流速传感器27,用于装置对管路内的流体的流速的数据进行监控,随时掌握系统运行情况。
优选地,所述控温箱3还包括中控系统36;所述中控系统36包括获取模块361、控制模块362、显示模块364和输出模块363;
所述获取模块361,用于获取所述温度传感器35、所述流速传感器27 的数据信息;
所述控制模块362,用于根据所述获取模块361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向输出模块363进行输出;
所述输出模块363用于将所述控制模块362输出的处理后的数据和指令向所述升温部件33、所述制冷部件34、所述电控自动阀门25、所述循环泵26进行输出,对其进行控制;
显示模块364,用于对获取的数据信息和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显示。
上述,本申请中提供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还设有中控系统36,具体的包括获取模块361、控制模块362、输出模块363和显示模块364;通过不同模块间的协同工作,使系统能够随时获取实验环境和系统运行的温度情况、流体切换情况、硬件工作状态、流体流速等情况,同时,可对系统的工作、温度切换、流体切换、高温或低温的最大阈值和最小阈值等等参数进行操作和设置,达到对实验温度切换的自动化操作,提高了实验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申请人声明,本申请通过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申请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工艺设备和工艺流程。并且即不意味着本申请应依赖上述详细工艺设备和工艺流程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申请的任何改进,对本申请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解实验端、循环管路和控温箱;
所述电解实验端包括电解池和包裹于所述电解池外部的保温部;
所述保温部通过所述循环管路与所述控温箱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部包括保温外壁,以及所述保温外壁的内部与所述电解池外部之间形成的流体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路包括均与所述流体腔连通的低温进水管、低温出水管、高温进水管和高温出水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箱包括与所述高温进水管和所述高温出水管均连通的高温流体箱,以及与所述低温进水管和所述低温出水管均连通的低温流体箱。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箱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高温流体箱内的升温部件和设置于所述低温流体箱内的制冷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箱还包括两个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高温流体箱和所述低温流体箱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路还包括四个电控自动阀门,分别设置于与所述流体腔连接一侧的所述低温进水管、低温出水管、高温进水管和高温出水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路还包括四个循环泵,分别设置于所述高温进水管、所述高温出水管、所述低温进水管和所述低温出水管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路还包括四个流速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高温进水管、所述高温出水管、所述低温进水管和所述低温出水管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箱还包括中控系统;所述中控系统包括获取模块、控制模块、显示模块和输出模块;
所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流速传感器的数据信息;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向输出模块进行输出;
所述输出模块用于将所述控制模块输出的处理后的数据和指令向所述升温部件、所述制冷部件、所述电控自动阀门、所述循环泵进行输出,对其进行控制;
显示模块,用于对获取的数据信息和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显示。
CN201720308330.6U 2017-03-28 2017-03-28 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489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08330.6U CN206648931U (zh) 2017-03-28 2017-03-28 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08330.6U CN206648931U (zh) 2017-03-28 2017-03-28 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48931U true CN206648931U (zh) 2017-11-17

Family

ID=60279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08330.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48931U (zh) 2017-03-28 2017-03-28 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489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24604A (zh) * 2019-12-19 2020-04-17 韦正楠 一种地热水换热过程的腐蚀结垢实验检测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24604A (zh) * 2019-12-19 2020-04-17 韦正楠 一种地热水换热过程的腐蚀结垢实验检测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ewman et al.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Limmer et al. Charge fluctuations in nanoscale capacitors
CN103917863B (zh) 防腐性能劣化探测传感器以及供给热水供暖系统以及设备仪器
Fried The chemistry of electrode processes
CN101839964B (zh) 一种实时测量全钒液流电池荷电状态的方法及装置
JP2020518953A (ja) 電解液の健全性とシステム性能を維持するためのフロー電池洗浄サイクル
Bockelmann et al. Passivation of zinc anodes in alkaline electrolyte: part II. Influence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Arenas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cell geometry and electrolyte properties to the cell potential of Zn-Ce hybrid flow batteries
Allanore et al. Electrodeposition of metal iron from dissolved species in alkaline media
Bernard et al. Understanding aluminum behaviour in aqueous alkaline solution using coupled techniques: Part I. Rotating ring-disk study
Opu Effect of operating parameters on performance of alkaline water electrolysis
Lee et al.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s of pure Al and Al–Sn alloys in NaOH solution
Zhong et al. In situ study the 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 of tin under unipolar square wave electric field
Browne Electrochemistry
CN206648931U (zh) 温度骤变电化学缓蚀性能测试实验装置
Wang et al.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ritical conditions for crack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and optimal operation of SOECs
Tong et al. Corrosion rate simul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a vertical DC grounding electrode
Tantavichet et al. Low-and high-frequency pulse current and pulse reverse plating of copper
Tachikawa et al. Electrode kinetics of ferrocenium/ferrocene in some amide-based room-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
Tantavichet et al. Low and high frequency pulse current plating of copper onto a rotating disk electrode
Fa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rmoelectrochemistry
Balashov et al. Experimental system for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of aqueous corrosion at temperatures above 300 C
JPH0616024B2 (ja) 水中の水素濃度を測定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Nithya Sivakami et al. Study on Suitable Electrode for Energy Harvesting Using Galvanic Cell in Seawater
US3346471A (en) Use of composite d. c. power in anodic prote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7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