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28577U - 一种天线弹片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天线弹片和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28577U
CN206628577U CN201720306764.2U CN201720306764U CN206628577U CN 206628577 U CN206628577 U CN 206628577U CN 201720306764 U CN201720306764 U CN 201720306764U CN 206628577 U CN206628577 U CN 2066285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contact
sub
contact part
base portion
tie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0676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石文
林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0676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285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285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285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线弹片和终端,涉及通信领域,用以解决天线弹片的射频信号衰减较大的问题。该天线弹片包括:基部、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第一弹性接触部与基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弹性接触部为自第一连接点朝靠近基部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第一连接点为基部的第一端与第一弹性接触部的连接点;第二弹性接触部与基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弹性接触部为自第二连接点朝远离基部的第一端的方向,且靠近第一弹性接触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第二连接点为基部的第二端与第二弹性接触部的连接点;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滑动接触。两个弹性接触部滑动接触,使天线弹片的回路路径较短,降低了射频信号的衰减。

Description

一种天线弹片和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线弹片和终端。
背景技术
天线是终端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终端性能的不断提升以及功能的不断增多,对天线设计的要求有所提高。天线弹片是天线与信号主板之间的部件,在设计天线弹片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使天线弹片的性能更优。
现有的天线弹片可以分为开放式天线弹片和闭环式天线弹片。开放式天线弹片只有一个力臂,而闭环式天线弹片有两个力臂。现有的天线弹片受设计空间的限制,天线弹片的回路路径较长,导致射频信号衰减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弹片和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天线弹片的回路路径较长,导致射频信号衰减较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弹片,包括:基部、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
第一弹性接触部与基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弹性接触部为自第一连接点朝靠近基部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第一连接点为基部的第一端与第一弹性接触部的连接点;
第二弹性接触部与基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弹性接触部为自第二连接点朝远离基部的第一端的方向,且靠近第一弹性接触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第二连接点为基部的第二端与第二弹性接触部的连接点;
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滑动接触。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天线弹片,该天线弹片包括:基部、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
第一弹性接触部与基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弹性接触部为自第一连接点朝靠近基部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第一连接点为基部的第一端与第一弹性接触部的连接点;
第二弹性接触部与基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弹性接触部为自第二连接点朝远离基部的第一端的方向,且靠近第一弹性接触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第二连接点为基部的第二端与第二弹性接触部的连接点;
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滑动接触。
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天线弹片,包括:基部、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第一弹性接触部与基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弹性接触部为自第一连接点朝靠近基部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第一连接点为基部的第一端与第一弹性接触部的连接点;第二弹性接触部与基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弹性接触部为自第二连接点朝远离基部的第一端的方向,且靠近第一弹性接触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第二连接点为基部的第二端与第二弹性接触部的连接点;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滑动接触。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滑动接触,从而使天线弹片的回路路径较短,有效降低了射频信号的衰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天线弹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天线弹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天线弹片,包括:基部1、第一弹性接触部2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
第一弹性接触部2与基部1的第一端D连接;第一弹性接触部2为自第一连接点朝靠近基部1的第二端K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第一连接点为基部1的第一端D与第一弹性接触部2的连接点;
第二弹性接触部3与基部1的第二端K连接;第二弹性接触部3为自第二连接点朝远离基部1的第一端D的方向,且靠近第一弹性接触部2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第二连接点为基部1的第二端K与第二弹性接触部3的连接点;
第一弹性接触部2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滑动接触。
天线弹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部1、第一弹性接触部2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天线弹片焊接在终端的主板上,即基部1焊接在终端的主板上。终端的天线置于终端的后壳上,当将终端的后壳扣在终端上时,后壳上的天线便可以与天线弹片相接触,也即终端后壳上的天线可以与天线弹片的第一弹性接触部2相接触。如图1所示,第一弹性接触部2上的A点即为终端后壳上的天线与天线弹片的接触点。
第一弹性接触部2与基部1的第一端D连接,第一弹性接触部2与基部1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第一弹性接触部2为自第一连接点朝靠近基部1的第二端K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
第二弹性接触部3与基部1的第二端K连接,第二弹性接触部3与基部1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第二弹性接触部3为自第二连接点朝远离基部1的第一端D的方向,且靠近第一弹性接触部2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其中,第一弹性接触部2与基部1的第一端D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为一体成型,第二弹性接触部3与基部1的第二端K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为一体成型。
天线弹片无论是处于受力状态还是处于非受力状态,第一弹性接触部2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都是滑动接触的,即第一弹性接触部2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之间可能会产生相对运动,但是两者一直处于接触的状态。
由于第一弹性接触部2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一直是滑动接触的,因此天线弹片的回路路径就比较短,天线馈点回路比较短,有效降低了射频信号的衰减。图1中的黑色粗线条部分即为天线弹片的回路路径。
可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弹性接触部2包括:
自第一连接点朝靠近基部1的第二端K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子连接部21;
自子连接部21的目标端E沿着与基部1呈预设第一角度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子水平部22,子连接部21的目标端E为区别于子连接部21与基部1的连接端的一端;
自子水平部22的目标端F朝靠近第二弹性接触部3的方向折弯形成的子凸起部23,子水平部22的目标端F为区别于子水平部22与子连接部21的连接端的一端。
从第一连接点开始,子连接部21、子水平部22和子凸起部23顺次连接。其中,子连接部21与基部1的第一端D之间的连接关系、子连接部21与子水平部22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子水平部22与子凸起部23之间的连接关系均可以为一体成型。其中,预设第一角度可以为零度,即子水平部22与基部1可以是平行的。
可选的,如图1所示,子连接部21为U型结构。
子连接部21位于基部1和子水平部22之间,即子连接部21用于连接基部1和子水平部22。
可选的,如图1所示,子凸起部23包括:
自子水平部22的目标端F朝远离基部1的第一端D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的子倾斜部231;
自子倾斜部231的目标端G朝靠近基部1的第二端K的方向折弯形成的子弯折部232,子倾斜部231的目标端G为区别于子倾斜部231与子水平部22的连接端的一端;
自子弯折部232的目标端H沿着与子倾斜部231呈预设第二角度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子滑动接触部233,子弯折部232的目标端H为区别于子弯折部232与子倾斜部231的连接端的一端。
从子水平部22的目标端F开始,子倾斜部231、子弯折部232和子滑动接触部233顺次连接。其中,子倾斜部231与子水平部22之间的连接关系、子弯折部232与子倾斜部231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子滑动接触部233与子弯折部232之间的连接关系均可以为一体成型。其中,预设第二角度可以为零度,即子滑动接触部233与子倾斜部231可以是平行的。
可选的,如图1所示,子弯折部232为C型结构。
子弯折部232位于子倾斜部231和子滑动接触部233之间。
可选的,如图1所示,子滑动接触部233与第二弹性接触部3滑动接触。
如前所述,天线弹片无论是处于受力状态还是处于非受力状态,第一弹性接触部2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都是滑动接触的,更具体的,即第一弹性接触部2中的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是滑动接触的。也即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之间可能会产生相对运动,但是两者一直处于接触的状态。
可选的,如图1所示,第二弹性接触部3包括:
自第二连接点朝远离基部1的第一端D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接触臂31;
自第一弹性接触臂31的目标端J朝远离基部1的第一端D的方向折弯形成的第二弹性接触臂32,第一弹性接触臂31的目标端J为区别于第一弹性接触臂31与基部1的连接端的一端。
从第二连接点开始,第一弹性接触臂31和第二弹性接触臂32顺次连接。其中,第一弹性接触臂31与基部1的第二端K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二弹性接触臂32与第一弹性接触臂31之间的连接关系均可以为一体成型。
可选的,如图1所示,子滑动接触部233与目标弯折点33滑动接触,目标弯折点33为形成于第一弹性接触臂31和第二弹性接触臂32之间的弯折点。
第一弹性接触臂31和第二弹性接触臂32之间的弯折点为目标弯折点33。如前所述,天线弹片无论是处于受力状态还是处于非受力状态,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都是滑动接触的,更具体的,即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目标弯折点33是滑动接触的,也即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目标弯折点33之间可能会产生相对运动,但是两者一直处于接触的状态。
当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目标弯折点33滑动接触时,天线弹片的回路路径就比较短,天线馈点回路比较短,有效降低了射频信号的衰减。并且当天线弹片处于受力状态时,施加的外力越大,天线弹片的压缩量越大,天线弹片的回路路径会变得更短,天线馈点回路也更短,这样便可以大大减少射频信号的反射,即大大减少射频信号的衰减。
如图2所示,A点为终端后壳上的天线与天线弹片的接触点,B点为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的接触点,即目标弯折点33。
当终端后壳上的天线与天线弹片相接触时,终端后壳上的天线与天线弹片之间会存在接触阻抗,即在A点会存在接触阻抗。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滑动接触时,两者之间也会存在接触阻抗,即天线弹片内部也会存在接触阻抗,也即在B点存在接触阻抗。
由于A点和B点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比较短,因此可以有效提高A点处和B点处的接触力度,即可以有效提高终端后壳上的天线与天线弹片的接触力度以及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之间的接触力度。由于接触力度越大,接触阻抗会越小,因此A点的接触阻抗和B点的接触阻抗会比较小,即终端后壳上的天线与天线弹片之间的接触阻抗以及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之间的接触阻抗会比较小,这样射频信号的衰减就会减少。
当施加的外力越大时,即从A点向下施加的力越大时,天线弹片的压缩量越大,A点和B点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越小,此时A点的接触力度和B点的接触力度会更大,A点的接触阻抗和B点的接触阻抗会更小,此时射频信号的衰减就会大大减少。
可选的,如图1所示,第二弹性接触部3与基部1的夹角大于九十度。
第二弹性接触部3与基部1的夹角大于九十度,可以保证A点和B点的接触力度是比较大的,即可以保证终端后壳上的天线与天线弹片之间的接触力度以及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之间的接触力度是比较大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终端后壳轻微松动时,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仍然是保持滑动接触的。例如,当终端受到撞击导致终端后壳轻微松动时,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的接触点与基部1之间的距离会增大,即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的接触点相对于基部1的高度会增加,但是由于此时子滑动接触部233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仍然为接触状态,天线弹片的回路路径仍然比较短,因此仍然可以降低射频信号的衰减。确保了天线弹片的可靠性。
并且由于天线弹片由基部1、第一弹性接触部2和第二弹性接触部3这三者共同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天线弹片的还原度更好,即耐疲劳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
第二实施例
如图3所示,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图。
终端300包括射频(RadKo Frequency,RF)电路310、存储器320、输入单元330、显示单元340、处理器350、音频电路360、通信模块370、电源380及天线弹片390。
其中,输入单元330可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终端3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信号输入。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输入单元330可以包括触控面板331。触控面板33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331上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控面板33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该处理器350,并能接收处理器35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331。除了触控面板331,输入单元330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332,其他输入设备33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天线弹片390包括基部、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
第一弹性接触部与基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弹性接触部为自第一连接点朝靠近基部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第一连接点为基部的第一端与第一弹性接触部的连接点;
第二弹性接触部与基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弹性接触部为自第二连接点朝远离基部的第一端的方向,且靠近第一弹性接触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第二连接点为基部的第二端与第二弹性接触部的连接点;
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滑动接触。
可选的,第一弹性接触部包括:
自第一连接点朝靠近基部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子连接部;
自子连接部的目标端沿着与基部呈预设第一角度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子水平部,子连接部的目标端为区别于子连接部与基部的连接端的一端;
自子水平部的目标端朝靠近第二弹性接触部的方向折弯形成的子凸起部,子水平部的目标端为区别于子水平部与子连接部的连接端的一端。
可选的,子连接部为U型结构。
可选的,子凸起部包括:
自子水平部的目标端朝远离基部的第一端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的子倾斜部;
自子倾斜部的目标端朝靠近基部的第二端的方向折弯形成的子弯折部,子倾斜部的目标端为区别于子倾斜部与子水平部的连接端的一端;
自子弯折部的目标端沿着与子倾斜部呈预设第二角度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子滑动接触部,子弯折部的目标端为区别于子弯折部与子倾斜部的连接端的一端。
可选的,子弯折部为C型结构。
可选的,子滑动接触部与第二弹性接触部滑动接触。
可选的,第二弹性接触部包括:
自第二连接点朝远离基部的第一端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接触臂;
自第一弹性接触臂的目标端朝远离基部的第一端的方向折弯形成的第二弹性接触臂,第一弹性接触臂的目标端为区别于第一弹性接触臂与基部的连接端的一端。
可选的,子滑动接触部与目标弯折点滑动接触,目标弯折点为形成于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之间的弯折点。
可选的,第二弹性接触部与基部的夹角大于九十度。
其中,显示单元340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终端300的各种菜单界面。显示单元340可包括显示面板341,可选的,可以采用LCD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Kc LKght-EmKttKng DK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341。
应注意,触控面板331可以覆盖显示面板341,形成触摸显示屏,当该触摸显示屏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35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35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触摸显示屏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
触摸显示屏包括应用程序界面显示区及常用控件显示区。该应用程序界面显示区及该常用控件显示区的排列方式并不限定,可以为上下排列、左右排列等可以区分两个显示区的排列方式。该应用程序界面显示区可以用于显示应用程序的界面。每一个界面可以包含至少一个应用程序的图标和/或wKdget桌面控件等界面元素。该应用程序界面显示区也可以为不包含任何内容的空界面。该常用控件显示区用于显示使用率较高的控件,例如,设置按钮、界面编号、滚动条、电话本图标等应用程序图标等。
其中处理器350是终端3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第一存储器321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第二存储器322内的数据,执行终端3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终端300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35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
终端可以是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者导航产品等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终端中的天线弹片,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滑动接触,使天线弹片的回路路径较短,天线馈点回路比较短,有效降低了射频信号的衰减。并且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相配合使该天线弹片的耐疲劳性更好,可靠性也更好,使用寿命更长。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天线弹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部、第一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
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与所述基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为自第一连接点朝靠近所述基部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所述第一连接点为所述基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的连接点;
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与所述基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为自第二连接点朝远离所述基部的第一端的方向,且靠近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所述第二连接点为所述基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的连接点;
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滑动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包括:
自所述第一连接点朝靠近所述基部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子连接部;
自所述子连接部的目标端沿着与所述基部呈预设第一角度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子水平部,所述子连接部的目标端为区别于所述子连接部与所述基部的连接端的一端;
自所述子水平部的目标端朝靠近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的方向折弯形成的子凸起部,所述子水平部的目标端为区别于所述子水平部与所述子连接部的连接端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子连接部为U型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凸起部包括:
自所述子水平部的目标端朝远离所述基部的第一端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的子倾斜部;
自所述子倾斜部的目标端朝靠近所述基部的第二端的方向折弯形成的子弯折部,所述子倾斜部的目标端为区别于所述子倾斜部与所述子水平部的连接端的一端;
自所述子弯折部的目标端沿着与所述子倾斜部呈预设第二角度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子滑动接触部,所述子弯折部的目标端为区别于所述子弯折部与所述子倾斜部的连接端的一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弯折部为C型结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滑动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滑动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包括:
自所述第二连接点朝远离所述基部的第一端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接触臂;
自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的目标端朝远离所述基部的第一端的方向折弯形成的第二弹性接触臂,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的目标端为区别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与所述基部的连接端的一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滑动接触部与目标弯折点滑动接触,所述目标弯折点为形成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和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之间的弯折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与所述基部的夹角大于九十度。
1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弹片。
CN201720306764.2U 2017-03-27 2017-03-27 一种天线弹片和终端 Active CN2066285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06764.2U CN206628577U (zh) 2017-03-27 2017-03-27 一种天线弹片和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06764.2U CN206628577U (zh) 2017-03-27 2017-03-27 一种天线弹片和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28577U true CN206628577U (zh) 2017-11-10

Family

ID=60208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06764.2U Active CN206628577U (zh) 2017-03-27 2017-03-27 一种天线弹片和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285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2870A (zh) * 2021-03-24 2021-04-2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弹片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2870A (zh) * 2021-03-24 2021-04-2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弹片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80914B1 (ko) 표시된 대상의 줌을 제어하는 전자 기기 및 방법
CN106469011B (zh) 一种信息显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959106A (zh) 一种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
US20120151420A1 (e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veying Gesture Commands
KR101523379B1 (ko) 휴대 단말기에서 터치스크린 상의 터치 지점의 위치 보정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장치
CN107977132A (zh) 一种信息显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518605A (zh) 一种终端的触摸操作方法及装置
CN105824495A (zh) 一种单手操作移动终端的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CN106384577B (zh) 一种显示屏的背光调整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4866110A (zh) 一种手势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系统
CN106445340B (zh) 一种双屏终端显示立体图像的方法和装置
CN107819922B (zh) 一种无线耳机的中继调整方法、无线耳机及移动终端
CN102866916A (zh) 一种终端及动态加载应用程序界面的方法
CN107908313A (zh) 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及电子装置
CN108475161A (zh) 显示方法及终端
CN106527802A (zh) 一种检测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6126034A (zh) 一种按键功能设置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526523B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操作界面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857354A (zh) 一种界面显示方法及终端设备
CN206628577U (zh) 一种天线弹片和终端
CN107003758A (zh) 鬼点处理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10402442B (zh) 一种指纹录入方法及终端
CN105959449A (zh) 一种按键连接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06840543B (zh) 一种进水检测装置、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511597A (zh) 一种基于浏览器的页面控制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