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11233U -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11233U
CN206611233U CN201720342400.XU CN201720342400U CN206611233U CN 206611233 U CN206611233 U CN 206611233U CN 201720342400 U CN201720342400 U CN 201720342400U CN 206611233 U CN206611233 U CN 2066112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oil
complement
heat
oil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4240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华
杨豫森
徐波
谭智
陈辉
展望
陈超
朱明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pu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mpel Thermal Developmen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mpel Thermal Development Ltd filed Critical Hempel Thermal Development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112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112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16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 E21B43/24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using heat, e.g. steam inj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2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2Heat recovery pumps, i.e. heat pump based systems or units able to transfer the thermal energy from one area of the premises or part of the facilities to a different one, improv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6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spe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2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using renewable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包括油田伴生气收集系统、风电光伏发电系统、热电联产系统、余热回收系统、油田供热装置、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所述热电联产系统包括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所述风电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分布式风力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所述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油田污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所述油田供热装置包括油田电注汽锅炉、油田伴热电锅炉。本实用新型将分布式能源应用到油田伴热、管道加热、油井注汽加热等油田生产和集输过程中,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实现能源资源分级高效利用。

Description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布式能源应用领域,尤其涉及油气田分布式能源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分布式能源是一种建在用户端的能源供应方式,可独立运行,也可并网运行,是以资源、环境效益最大化确定方式和容量的系统,将用户多种能源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状况进行系统整合优化,采用需求应对式设计和模块化配置的新型能源系统,是相对于集中供能的分散式供能方式。目前中国分布式能源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对分布式能源的认识存在不足,尚有很大的发展利用空间。
油气田是能源系统中生产一次能源种类中最重要的石油和天燃气两种产品的生产设施,随着国内国际的去煤化进程,国际上各个国家对石油和天燃气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目前国内外的油气田的开采方式和生产运行方式与一百多年前的生产方式没有太多变化。很多油田将伴生气点天灯直接烧掉是比比皆是,油田的采出水的污水排放及原油开采生产过程中巨大的电力消耗和其他能源粗放型地应用也是随处可见。目前油气田的开采运行方式急需变革。
如申请号 201521081545.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油田分布式能源利用系统,它包括气液分离器、燃气发电机组、吸收式热泵、原油粗产品换热器、沉降罐、污水换热器。本实用新型利用油田集输系统伴生天然气产生电能和热能就近供集输系统使用,并回收低品位污水余热资源,实现集输系统能源资源分级高效匹配利用。但现有技术中仅考虑了热泵和燃气发电两种技术,整个系统中没有考虑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没有实现真正的多种能源的互补生产与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将分布式能源利用应用到油田伴热、管道加热、油井注汽加热等油田生产和集输过程中,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实现能源资源分级高效利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包括油田伴生气收集系统、风电光伏发电系统、热电联产系统、余热回收系统、油田供热装置、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所述热电联产系统包括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风电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分布式风力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油田污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油田供热装置包括油田电注汽锅炉、油田伴热电锅炉。
优选的是,所述油气田伴生气收集系统收集来的伴生气送入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进行发电和供热。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和所述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回收的热量输送给油田电注汽锅炉和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用于注汽锅炉给水加热和油田伴热。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的热源包括油田伴热电锅炉产热、热电联产系统中各分布式热电联产机组余热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油田电注汽锅炉采用电加热方式,包括高压电极热水锅炉或高压固体蓄热电锅炉。所述高压电极热水锅炉加热注汽锅炉给水,或者所述高压固体蓄热电锅炉通过电加热产生高压蒸汽,然后用于油田稠油区块的,便于稠油深井的开采。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油田伴热电锅炉包括电阻式锅炉、电极式锅炉或固体蓄热电锅炉。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空气源热泵和所述污水源热泵余热回收的热量用于油田伴热或注汽锅炉给水加热。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分布式风力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和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所发电量输送到区域电网。所述区域电网为油田内部局域网,区域电网与外界供电电网连接,区域电网所产电量用于油田现场供电,或输送转卖到外界供电电网用于盈利。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分布式风力发电的风机根据油田当地的风资源情况,可采用小型常规风机或小型微风发电机组;分布式光伏发电根据当地日照情况和场地条件,可采用常规太阳能发电板和薄膜太阳能发电等,也可以根据现场建筑条件,将风电光伏发电系统得微风发电机和建筑一体化充放电系统进行结合。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污水源热泵包括直接式污水源热泵和间接式污水源热泵。所述污水源热泵型号根据油田采出水流量和水况选择。所述污水源热泵的换热器材采用海军铜,主要成份包括有机树脂、纳米SiO2。所述空气热源泵根据工况下的温度条件选择。
本实用新型中,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中的发电装置产生的电力可以上网,也可以直接在厂内应用,组成局部能源微网系统;所述的多能互补是指油田伴热和注汽的热能和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能结合电锅炉实现电能到热能的多种能源的互补系统。
本实用新型中的能源微网系统可以与外界电网相连,也可以油田局部的能源微网自己独立运行,既解决了油田供电问题,油可以将多余的电量上网,获取经济效益。本实用新型回收低品位余热和油田废天然气、伴生气,节省了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将分布式能源应用到油田伴热、管道加热、油井注汽加热等油田生产和集输过程中,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实现能源资源分级高效利用。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示说明:
1-区域电网,2-油田电注汽锅炉,3-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4-油气田伴生气收集系统,5-分布式风力发电,6-污水源热泵,7-油田伴热电锅炉,8-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9-分布式光伏发电,10-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1-空气源热泵,12-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3-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4-热力输送方向,15-电力输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为详细的描述,实施例只对本实用新型具有示例性作用,而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作用;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作出的非实质性修改,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实线箭头为热力输送方向14,虚线箭头为热力输送方向15。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包括油田伴生气收集系统、风电光伏发电系统、热电联产系统、余热回收系统、油田供热装置、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所述热电联产系统包括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3、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3、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2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风电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分布式风力发电5、分布式光伏发电9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油田污水源热泵6、空气源热泵11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油田供热装置包括油田电注汽锅炉2、油田伴热电锅炉7。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气田伴生气收集系统4收集来的伴生气送入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3进行发电和供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3和所述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回收的热量输送给油田电注汽锅炉2和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用于注汽锅炉给水加热和油田伴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的热源包括油田伴热电锅炉7产热、热电联产系统中各分布式热电联产机组余热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田电注汽锅炉2采用电加热方式,包括高压电极热水锅炉或高压固体蓄热电锅炉。所述高压电极热水锅炉加热注汽锅炉给水,或者所述高压固体蓄热电锅炉通过电加热产生高压蒸汽,然后用于油田稠油区块的,便于稠油深井的开采。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田伴热电锅炉7包括电阻式锅炉、电极式锅炉或固体蓄热电锅炉。
本实施例中,所述空气源热泵11和所述污水源热泵6余热回收的热量用于油田伴热或注汽锅炉给水加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布式风力发电5、分布式光伏发电9、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3、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2和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3所发电量输送到区域电网1。所述区域电网1为油田内部局域网,区域电网1与外界供电电网连接,区域电网1所产电量用于油田现场供电,或输送转卖到外界供电电网用于盈利。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布式风力发电5的风机根据油田当地的风资源情况,可采用小型常规风机或小型微风发电机组;分布式光伏发电9根据当地日照情况和场地条件,可采用常规太阳能发电板和薄膜太阳能发电等,也可以根据现场建筑条件,将风电光伏发电系统得微风发电机和建筑一体化充放电系统进行结合。
本实施例中,
所述污水源热泵6包括直接式污水源热泵6和间接式污水源热泵6。所述污水源热泵6型号根据油田采出水流量和水况选择。所述污水源热泵6的换热器材采用海军铜,主要成份包括有机树脂、纳米SiO2。所述空气热源泵根据工况下的温度条件选择。
本实用新型中,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中的发电装置产生的电力可以上网,也可以直接在厂内应用,组成局部能源微网系统;所述的多能互补是指油田伴热和注汽的热能和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能结合电锅炉实现电能到热能的多种能源的互补系统。
本实用新型中的能源微网系统可以与外界电网相连,也可以油田局部的能源微网自己独立运行,既解决了油田供电问题,油可以将多余的电量上网,获取经济效益。本实用新型回收低品位余热和油田废天然气、伴生气,节省了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将分布式能源应用到油田伴热、管道加热、油井注汽加热等油田生产和集输过程中,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实现能源资源分级高效利用。
实施例2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包括风电光伏发电系统、油田供热装置、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所述风电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分布式风力发电5、分布式光伏发电9,所述油田供热装置包括油田电注汽锅炉2、油田伴热电锅炉7。
如图1所示,不包含本实例未描述的其他设施,图中实线箭头为热力输送方向14,虚线箭头为热力输送方向15。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的热源包括油田伴热电锅炉7产热、油田电注汽锅炉2产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田电注汽锅炉2采用电加热方式,可以是高压电极热水锅炉加热注汽锅炉给水,也可以是高压固体蓄热电锅炉直接产生高压蒸汽,然后用于油田稠油区块的,便于稠油深井的开采。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分布式风电、光伏发电根据油气田现场情况合理安装,所发电量可用于油气田现场供电也可以上网卖电。
本实施例中,所述风电光伏发电系统为分布式风力发电5机组和分布式光伏发电9系统,其中分布式风电的风机根据油田当地的风资源情况,可采用小型常规风机或小型微风发电机组;分布式光伏发电9系统根据当地日照情况和场地条件,可采用常规太阳能发电板和薄膜太阳能发电等,也可以根据现场建筑条件,将微风发电机和分布式光伏与建筑一体化进行结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田供热装置包括油田电注汽锅炉2、油田伴热电锅炉7,其中油田伴热电锅炉7可以是电阻式锅炉、电极式锅炉和固体蓄热电锅炉等三种热水锅炉。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中的发电装置产生的电力可以上网,也可以直接在厂内应用,组成局部能源微网系统;所述的多能互补是指油田伴热和注汽的热能和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能结合电锅炉实现电能到热能的多种能源的互补系统。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能源微网系统可以与外界电网相连,也可以油田局部的能源微网自己独立运行。
实施例3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包括油气田伴生气收集系统4、热电联产系统、油田供热装置、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所述热电联产系统包括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3、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3、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2,所述油田供热装置包括油田电注汽锅炉2、油田伴热电锅炉7
如图1所示,不包含本实例未描述的其他设施,图中实线箭头为热力输送方向14,虚线箭头为热力输送方向15。本实施例中,所述油气田伴生气收集系统4收集来的伴生气送入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3进行发电和供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3和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回收的热量可以输送给油田电注汽锅炉2和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用于注汽锅炉给水加热和油田伴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的热源包括油田伴热电锅炉7产热、各分布式热电联产机组余热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田电注汽锅炉2采用电加热方式,可以是高压电极热水锅炉加热注汽锅炉给水,也可以是高压固体蓄热电锅炉直接产生高压蒸汽,然后用于油田稠油区块的,便于稠油深井的开采。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分布式燃气热电联产机组、分布式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2和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3根据油气田现场情况合理安装,所发电量可用于油气田现场供电也可以上网卖电。
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电联产系统包括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3、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3、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2,所有上述各种分布式热电联产技术都要根据油田当地资源情况采用一种或几种的自由组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田供热装置包括油田电注汽锅炉2、油田伴热电锅炉7,其中油田伴热电锅炉7可以是电阻式锅炉、电极式锅炉和固体蓄热电锅炉等三种热水锅炉。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中的发电装置产生的电力可以上网,也可以直接在厂内应用,组成局部能源微网系统;所述的多能互补是指油田伴热和注汽的热能和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能结合电锅炉实现电能到热能的多种能源的互补系统。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能源微网系统可以与外界电网相连,也可以油田局部的能源微网自己独立运行。
实施例4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包括热电联产系统、余热回收系统、油田供热装置、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所述热电联产系统包括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3、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2,所述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油田污水源热泵6、空气源热泵11,所述油田供热装置包括油田电注汽锅炉2、油田伴热电锅炉7。
如图1所示,不包含本实例未描述的其他设施,图中实线箭头为热力输送方向14,虚线箭头为热力输送方向15。本实施例中,所述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回收的热量可以输送给油田电注汽锅炉2和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用于注汽锅炉给水加热和油田伴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的热源包括油田伴热电锅炉7产热、各分布式热电联产机组余热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田电注汽锅炉2采用电加热方式,可以是高压电极热水锅炉加热注汽锅炉给水,也可以是高压固体蓄热电锅炉直接产生高压蒸汽,然后用于油田稠油区块的,便于稠油深井的开采。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空气源热泵11和油田污水源热泵6余热回收的热量用于油田伴热或注汽锅炉给水加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分布式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2和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3根据油气田现场情况合理安装,所发电量可用于油气田现场供电也可以上网卖电。
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电联产系统包括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3、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2,所有上述各种分布式热电联产技术都要根据油田当地资源情况采用一种或几种的自由组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余热回收系统油田污水源热泵6、空气源热泵11,其中油田污水源热泵6回收系统,要根据油田采出水的流量和问题对热泵设备进行合理选型;空气源热泵11也要根据现场的室外温度情况,合理选型。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田供热装置包括油田电注汽锅炉2、油田伴热电锅炉7,其中油田伴热电锅炉7可以是电阻式锅炉、电极式锅炉和固体蓄热电锅炉等三种热水锅炉。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中的发电装置产生的电力可以上网,也可以直接在厂内应用,组成局部能源微网系统;所述的多能互补是指油田伴热和注汽的热能和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能结合电锅炉实现电能到热能的多种能源的互补系统。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能源微网系统可以与外界电网相连,也可以油田局部的能源微网自己独立运行。
实施例5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包括风电光伏发电系统、热电联产系统,所述热电联产系统包括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3、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2,所述风电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分布式风力发电5、分布式光伏发电9。
如图1所示,不包含本实例未描述的其他设施,图中实线箭头为热力输送方向14,虚线箭头为热力输送方向15。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分布式风电、光伏发电、分布式燃气热电联产机组、分布式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2和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3根据油气田现场情况合理安装,所发电量可用于油气田现场供电也可以上网卖电。
本实施例中,所述风电光伏发电系统为分布式风力发电5机组和分布式光伏发电9系统,其中分布式风电的风机根据油田当地的风资源情况,可采用小型常规风机或小型微风发电机组;分布式光伏发电9系统根据当地日照情况和场地条件,可采用常规太阳能发电板和薄膜太阳能发电等,甚至可以根据现场建筑条件,将微风发电机和分布式光伏与建筑一体化进行结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电联产系统包括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3、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3、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2,所有上述各种分布式热电联产技术都要根据油田当地资源情况采用一种或几种的自由组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中的发电装置产生的电力可以上网,也可以直接在厂内应用,组成局部能源微网系统;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能源微网系统可以与外界电网相连,也可以油田局部的能源微网自己独立运行。
尽管具体地参考其优选实施例来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作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而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上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了详细描述,但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包括油田伴生气收集系统、风电光伏发电系统、热电联产系统、余热回收系统、油田供热装置、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联产系统包括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3)、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3)、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2)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风电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分布式风力发电(5)、分布式光伏发电(9)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油田污水源热泵(6)、空气源热泵(11)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油田供热装置包括油田电注汽锅炉(2)、油田伴热电锅炉(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田伴生气收集系统(3)收集来的伴生气送入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3)进行发电和供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3)和所述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回收的热量输送给油田电注汽锅炉(2)和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用于注汽锅炉给水加热和油田伴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田管道及油罐伴热系统(8)的热源包括油田伴热电锅炉(7)产热、热电联产系统中各分布式热电联产机组余热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田电注汽锅炉(2)采用电加热方式,包括高压电极热水锅炉或高压固体蓄热电锅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热水锅炉加热注汽锅炉给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固体蓄热电锅炉通过电加热产生高压蒸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田伴热电锅炉(7)包括电阻式锅炉、电极式锅炉或固体蓄热电锅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11)和所述污水源热泵(6)余热回收的热量用于油田伴热或注汽锅炉给水加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风力发电(5)、分布式光伏发电(9)、伴生气/燃气内燃机热电联产机组(3)、光热蝶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10)、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12)和分布式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机组(13)所发电量输送到区域电网(1)。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电网(1)为油田内部局域网,区域电网(1)与外界供电电网连接,区域电网(1)所产电量用于油田现场供电,或输送转卖到外界供电电网用于盈利。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风力发电(5)的风机包括小型常规风机或小型微风发电机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光伏发电(9)包括太阳能发电板和薄膜太阳能发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光伏发电系统还包括建筑一体化充放电系统。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源热泵(6)包括直接式污水源热泵(6)和间接式污水源热泵(6)。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源热泵(6)型号根据油田采出水流量和水况选择。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源热泵(6)的换热器材采用海军铜,主要成份包括有机树脂、纳米SiO2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热源泵根据工况下的温度条件选择。
CN201720342400.XU 2017-03-29 2017-04-01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Active CN20661123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991429 2017-03-29
CN201710199142 2017-03-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11233U true CN206611233U (zh) 2017-11-03

Family

ID=5919561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42400.XU Active CN206611233U (zh) 2017-03-29 2017-04-01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CN201710214439.8A Pending CN106911182A (zh) 2017-03-29 2017-04-01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14439.8A Pending CN106911182A (zh) 2017-03-29 2017-04-01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0661123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1182A (zh) * 2017-03-29 2017-06-30 赫普热力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CN109687428A (zh) * 2018-11-28 2019-04-26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运行优化控制系统及方法
US11955782B1 (en) 2022-11-01 2024-04-09 Typhon Technology Solutions (U.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racturing of underground formations using electric grid powe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58483A (zh) * 2017-03-29 2017-07-18 赫普热力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矿山煤矿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CN114718528B (zh) * 2022-04-10 2024-03-15 大庆岩玉丰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碳举升储油智能采油和监控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10867A1 (en) * 2004-07-19 2006-01-19 Shaw Peter A Individual cogeneration plant
CN101482006A (zh) * 2009-02-05 2009-07-15 北京博奇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油田的热电联产系统
CN201582782U (zh) * 2009-05-27 2010-09-15 周宝星 一种油气田用煤气两用的低压蒸汽发生装置
CN102353166A (zh) * 2011-07-14 2012-02-15 北京时代博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油田污水低温热能回收工艺及系统
CN204190671U (zh) * 2014-11-04 2015-03-04 李树林 油气生产物联网新能源供电系统
CN206611233U (zh) * 2017-03-29 2017-11-03 赫普热力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1182A (zh) * 2017-03-29 2017-06-30 赫普热力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CN109687428A (zh) * 2018-11-28 2019-04-26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运行优化控制系统及方法
US11955782B1 (en) 2022-11-01 2024-04-09 Typhon Technology Solutions (U.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racturing of underground formations using electric grid pow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1182A (zh) 2017-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11233U (zh)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CN204254930U (zh) 耦合多种可再生能源的城市污水冷热电联供系统
WO2018176691A1 (zh) 一种油气田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CN102926955A (zh) 一种独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CN206669847U (zh) 热电厂区域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CN104265380B (zh) 一种复合能源分布式应用系统
CN103047778A (zh) 聚光太阳热能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CN102747843B (zh) 一种生态房屋供能系统及方法
Sonar Renewable energy based trigeneration systems—technologi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N204152561U (zh) 一种复合能源分布式应用系统
CN104747351B (zh) 水蒸气动力装置
CN207247335U (zh) 一种农村分布式风电供暖系统
Hanna Green energy and green buildings in Egypt
CN103288285A (zh) 塔式聚光太阳能光热储能发电海水淡化制盐滩涂养殖系统
CN106969399A (zh) 一种清洁能源发电的消纳调峰系统及其消纳调峰方法
CN206280187U (zh) 风能集成于火电机组的联合发电系统
CN209593000U (zh) 一种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与资源综合供能系统
CN204615717U (zh) 可再生能源集群式电源发电系统
CN204226129U (zh) 太阳能热发电综合能源利用系统
CN114216152A (zh) 一种偏远地区能源供给系统
CN209042494U (zh) 一种基于免费动力源的多能互补蓄能供能系统
CN203978518U (zh) 一种可再生能源公共服务系统
CN206280188U (zh) 风能集成于火电机组的联合发电系统
Yan et al.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in China
CN214275797U (zh) 一种生物质热气斯特林机热电联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0176 building 12, 18 Chuang thirteen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Hep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Beijing City, Tongzhou District branch of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irteen street, 18 Hospital No. 12 Building 2 Room 201

Patentee before: HEMPEL thermal development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0176 building 12, yard 18, Kechuang 13th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HEPP Energy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building 12, 18 Chuang thirteen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Hep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3

Address after: 100176 building 12, yard 18, Kechuang 13th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HEPU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ij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building 12, yard 18, Kechuang 13th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HEPP Energy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