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92967U - 光源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光源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92967U
CN206592967U CN201720205960.0U CN201720205960U CN206592967U CN 206592967 U CN206592967 U CN 206592967U CN 201720205960 U CN201720205960 U CN 201720205960U CN 206592967 U CN206592967 U CN 206592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light
angle
wedge piece
outgo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0596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淑苗
李琦
董嵩松
安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0596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92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92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92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源组件,包括:独立控制的中心光源和周边光源;汇聚平行镜组件,所述中心光源发出的光线穿过所述汇聚平行镜组件后汇聚并平行出射;散射片,从所述汇聚平行镜组件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散射片出射;第一汇聚透镜,从所述散射片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汇聚透镜出射;其中所述中心光源经所述汇聚平行镜组件、所述散射片和所述第一汇聚透镜后出射的光线向中心区域出射,所述周边光源出射的光线向环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外周区域出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组件的光线照射范围的外围部分和中心部分可以单独调节。

Description

光源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源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光源组件的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和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统一进行调整,由于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和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要求并不一致,因此在对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进行提升的同时,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也必然会提升,从而引起对方来车及行人的眩目,影响交通安全;此外在对大灯的亮度进行提升的同时,现有技术对光路进行反复处理,增大了光的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源组件,该光源组件的光线照射范围的外围部分和中心部分可以单独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组件,包括:独立控制的中心光源和周边光源;汇聚平行镜组件,所述中心光源发出的光线穿过所述汇聚平行镜组件后汇聚并平行出射;散射片,从所述汇聚平行镜组件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散射片出射;第一汇聚透镜,从所述散射片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汇聚透镜出射;其中所述中心光源经所述汇聚平行镜组件、所述散射片和所述第一汇聚透镜后出射的光线向中心区域出射,所述周边光源出射的光线向环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外周区域出射。
进一步地,所述周边光源为LED光源。
进一步地,所述汇聚平行镜组件包括:第二汇聚透镜和凹透镜,从所述中心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二汇聚透镜汇聚出射,从所述第二汇聚透镜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凹透镜平行出射。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柱面镜,从所述第一汇聚透镜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柱面镜出射。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光源和所述周边光源的色温可调。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光源为三原色激光光源。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光源包括:多个红色激光二极管、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和多个蓝色激光二极管。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中心光源的内侧,所述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中心光源的外侧,所述多个蓝色激光二极管设置在多个所述绿色激光二极管和多个所述红色激光二极管之间,且所述红色激光二极管的数量为n1,所述绿色激光二极管的数量为n2,所述蓝色激光二极管的数量为n3,所述n1、所述n2和所述n3满足如下关系式:(14~18)∶(6~10)∶(1~5)。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红色激光二极管的点亮个数可变、多个所述绿色激光二极管的点亮个数可变、多个所述蓝色激光二极管的点亮个数可变。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光源和所述周边光源的亮度可调。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光源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组件可分别调整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和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可以将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调高,提升光线的照射距离,同时可以将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调低,避免过高的亮度对行人和对方的车辆造成炫目而影响交通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DMD水冷板本体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DMD水冷板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水冷板本体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水冷板本体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周边光源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心光源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光源的光路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光源的光路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DMD水冷板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水冷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调节机构100,后楔角片101,前楔角片102,第一电机103,第二电机104,第一齿圈105,第二齿圈106,第一齿轮107,第二齿轮108,第一磁性件115,第二磁性件116,前套筒117,后套筒118,外套筒119,光源120,中心光源120a,周边光源120b,散射片121,第一汇聚透镜122,第二汇聚透镜123,凹透镜124,柱面镜125,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绿色激光二极管127,蓝色激光二极管128,风冷水排129,换热器130,第一通断阀131,第一水泵132,第二通断阀133,第二水泵134,第一三通阀135,第二三通阀136,第一单向阀137,第二单向阀138,光源水冷板139,DMD水冷板140,DMD水冷板本体141,进水插接头142,出水插接头143,DMD水冷板壳体144,DMD水冷板冷却通道145,隔板146,光源水冷板本体147,光源水冷板冷却通道148,光源水冷板壳体149,凸起结构150,保护壳151,保护壳本体152,保护壳盖板153,光源水冷板安装槽154,光源水冷板盖板155,光源槽板156,光源槽157,光源透镜槽板158,光源透镜薄压片159,光源透镜压板160,控制板161,DMD水冷板盖板162,垫片163,第一垫片164,第二垫片165,紧固弹簧166,紧固卡簧16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18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照灯系统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照灯系统可以包括光源、汇聚平行镜组件,散射片、第一汇聚透镜、调节机构100、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
其中,光源包括中心光源和周边光源,中心光源和周边光源独立进行控制,也就是可以分别控制中心光源和周边光源的亮度,二者进行亮度调节时互不影响。
由此,可以分别调整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和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可以将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调高,提升光线的照射距离,同时可以将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调低,避免过高的亮度对行人和对方的车辆造成炫目而影响交通安全。
光源发出的光线闯过汇聚平行镜组件后汇聚并平行出射,也就是说,汇聚平行镜组件具有聚光的作用,能够将发散的光线汇聚到一起,提升光线的亮度;同时可以使得光线平行出射。
从汇聚平行镜组件出的光线经过散射片出射,散射片可以使得光线更加均匀,避免局部区域的亮度过高而影响车灯照射效果。此外,均匀的光线还可以提升驾驶员的驾车体验,避免驾驶员长期注视不均匀的照明光线而造成视觉疲劳。
从散射片出射的光线经过第一汇聚透镜后出射,第一汇聚透镜可以对从散射片出射的光线进行汇聚。
从第一汇聚透镜出来的光线可以依次经过反射镜或DMD芯片后进入到调节机构100中,调节机构100可以对光源组件发出的光进行调整以改变光线的出射方向,例如可以控制调节机构100使得光线向左、向右、向上或向下偏转。
调节机构100可以包括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并置,即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并排布置,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均为楔形且具有薄端和厚端,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均构造为可透光的透光组件,并且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可绕自身旋转轴线转动。
调节机构100进一步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后楔角片101绕自身的轴线转动,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前楔角片102绕自身的轴线转动。由于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为彼此独立的驱动机构,因此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转动速度和转动方向可以分别进行调节。例如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可以同速同向转动或者同速反向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前方”即朝向光线出射的方向,“后”即为远离光线出射的方向。例如,前楔角片102为靠近灯罩的楔角片,后楔角片101与灯罩的距离稍远于前楔角片102。
通过转动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可以改变光线在进入到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的偏折方向,且通过改变光线在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中传播的距离可以改变光线的偏折角度。
由于两个楔角片分别采用了各自的驱动机构(即,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因此两个楔角片可以独立控制、互不干涉,这样增加了调节响应速度,同时调节范围相对更广,能够实现光线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的多方向调节以及耦合方向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楔角片101的前侧面和前楔角片102的后侧面贴合设置,由此降低了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空间占用,避免前照灯系统的外形太大而影响车辆的整体观感。
为了降低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在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之间设置润滑脂等。当然,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之间也可以间隔开以避免二者彼此磨损,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使用寿命,并同时提高光线的出射量。
前楔角片102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的夹角与后楔角片10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的夹角相等。由此,可以保证穿过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的光线可以水平出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楔角片102的外轮廓和后楔角片101的外轮均为圆形,圆形结构的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转动更加容易,且在相同出射面积的前提下,圆形的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占用的空间更小,方便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布置。
进一步地,后楔角片101的外轮廓的直径和前楔角片102的外轮廓直径相同。也就是说,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大小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同轴布置。由此,更加方便光线出射,且前照灯系统的整体占用空间进一步得到了降低。
进一步地,后楔角片101的前侧面和前楔角片102的后侧面平行设置。例如,后楔角片101的前侧面和前楔角片102的后侧面均可以垂直于水平面设置。由此,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转动更加容易,且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可以同轴转动而不会彼此干涉。
更进一步的,后楔角片101的前侧面和后楔角片101的外周面正交,前楔角片102的后侧面与前楔角片102的外周面正交。例如,后楔角片101的前侧面垂直设置,前楔角片102的后侧面垂直设置。
由此,光线穿过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透过率高,且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的占用空间少,方便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楔角片102的薄端与后楔角片101的厚端正对且前楔角片102的厚端与后楔角片101的薄端正对时,前楔角片102的前侧面与后楔角片101的后侧面平行。此时为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的初始位置且光线经过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后向正前方出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楔角片101的转动方向和前楔角片102的转动方向相同或相反。也就是说,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可以同向转动,也可以反向转动。
进一步地,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转动速度相同,由此单位时间内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转动角度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中,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结构完全相同,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可以相互替换,进而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生产成本得到了降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0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设置成用于驱动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中至少一个绕自身的旋转轴线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103和第二电机104,第一电机103用于驱动后楔角片101绕自身的旋转轴线转动,第二电机104用于驱动前楔角片102绕自身的旋转轴线转动。
也就是说,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分别由单独的电机进行驱动,由此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互相独立,二者的转动不受对方的影响。
进一步地,第一电机103和后楔角片101之间通过第一齿圈105和第一齿轮107相连,第一齿圈105内嵌设有后楔角片101,第一齿圈105外设置有沿周沿分布的轮齿,第一齿轮107与第一电机103的驱动轴相连,第一齿圈105和第一齿轮107啮合。第一电机103转动,由于第一电机103的驱动轴与第一齿圈105啮合,因此第一电机103可以驱动第一齿圈105转动,进而第一齿圈105上的后楔角片101也可以发生转动。
第二电机104和前楔角片102之间通过第二齿圈106和第二齿轮108相连,第二齿圈106内嵌设有前楔角片102,第二齿圈106外设置有沿周沿分布的轮齿,第二齿轮108与第二电机104的驱动轴相连,第二齿圈106和第二齿轮108啮合。第二电机104转动,由于第二电机104的驱动轴与第二齿圈106啮合,因此第二电机104可以驱动第二齿圈106转动,进而第二齿圈106上的前楔角片102也可以发生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调节机构100还包括支撑座,支撑座用于支撑第一齿圈105和第二齿圈106以使得第一齿圈105和第二齿圈106可以分别绕自身的旋转轴线转动。支承座可以是瓦片状,并可支撑在第一齿圈105和第二齿圈106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0还包括用于检测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是否处在初始位置的初始位置感应装置。由此,可以确保前照灯准确地调整转动角度,提升驾驶人员的驾车体验。
例如,在安装调试初始位置感应装置的过程中,可以标定电子零位与机械零位的对应关系,进而用电子零位确定机械零位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初始位置传感器包括霍尔传感器和磁性件,霍尔传感器固定安装,例如霍尔传感器可以固定安装在支撑座上,磁性件设置在第一齿圈105和第二齿圈106上,霍尔传感器通过感知第一齿圈105和第二齿圈106上磁性件的磁通量来确定第一齿圈105和第二齿圈106的转动角度以及初始位置。
考虑到较宽的环境温度范围,霍尔传感器应该尽量选择带温度补偿的型号,磁铁应该选择工作温度和距离温度比较高、机械强度好,磁场强的磁铁。优选地,磁性件为钕铁硼镀层磁铁。
进一步地,霍尔传感器与磁性件之间的距离对磁感应强度影响非常明显,必须确保磁性件与霍尔传感器表面之间距离在合适的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霍尔传感器与磁性件的距离为s,所述s满足:s≤3mm。优选地,s=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齿圈105和第二齿圈106为非透光件。由此,可以避免光线穿过第一齿圈105和第二齿圈106而被外界感知,进而提升了车辆的整体光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与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偏心设置。也就是说,驱动组件没有设置在光线的传播路径上,避免其影响光线的传递。例如,驱动组件可以设置在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的径向外侧上。
上面的实施例中描述的是利用双电机驱动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采用双电机作为动力源,结构简单、紧凑,同时电机可以采用微型电机,这样可以进一步缩小调节机构100的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下面将要描述的实施例中,采用另外一种驱动方式作为两个楔角片的动力源。
参照图3-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调节机构100包括磁性驱动组件,磁性驱动组件设置成利用磁力驱动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绕自身的旋转轴转动。由此,可以省去了电机占用的空间,大大降低了调节机构100的体积,且结构简单、调整方便。
具体地,如图3所示,磁性驱动件包括第一磁性件115和第二磁性件116,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磁性件115,第二磁性件116与每个楔角片上的第一磁性件115对应设置。
换言之,第二磁性件116也可以是两个且可以分别与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上的第一磁性件115作用,进而驱动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转动,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可以同向或反向转动,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可以同速或非同速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前照灯的调节机构100还包括前套筒117和后套筒118,前楔角片102嵌套设置在前套筒117内,后楔角片101嵌套设置在后套筒118内,第一磁性件115分别设置在前套筒117和后套筒118上。第一磁性件115和第二磁性件116的作用力可以带动前套筒117和后套筒118转动,进而驱动设置在前套筒117内的前楔角片102和设置在后套筒118内的后楔角片101转动。
更进一步地,前套筒117和后套筒118上均设置有安装第一磁性件115的安装槽。由此,提高了第一磁性件115的安装稳定性,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前照灯的调节机构100的整体观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磁性件115构造为环形以构成前套筒117和后套筒118。也就是说,前套筒117和后套筒118本身即为磁性件,例如前套筒117和后套筒118可以由磁铁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磁性件115为磁钢,第二磁性件116为电磁线圈。电磁线圈通电以产生磁场进而与磁钢相互作用,以实现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的转动。当然,两个磁性件也可以都为电磁线圈。并且,电磁线圈中通入电流的大小的改变使得楔角片的驱动速度相应变化,电磁线圈中通入电流的方向变化使得楔角片能在顺时针转动与逆时针转动之间进行切换。
进一步地,电磁线圈排列成环形。由此,第二磁性件116的磁场分布均匀,第一磁性件115和第二磁性件116可以更加稳定地彼此作用,提高了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转动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磁性驱动件还包括前套筒117、后套筒118和外套筒119,外套筒119设置在前套筒117和后套筒118的径向外侧。第一磁性件115和第二磁性件116均为电磁线圈,第一磁性件115嵌设在前套筒117和后套筒118上,第二磁性件116嵌设在外套筒119上。
通过改变第前套筒117上的电磁线圈和后套筒118上的电磁线圈的电流流向,可以调整前套筒117和后套筒118的转动方向,进而能够调整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转动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磁性驱动组件还包括外套筒119,第一磁性件115为磁钢环,磁钢环设置在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的外周沿,第二磁性件116为电磁线圈,第二磁性件116嵌设在外套筒119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套筒117与外套筒119之间、后套筒118与外套筒119之间可以设置有滚珠。由此,显著降低了前套筒117与外套筒119之间的摩擦力、后套筒118与外套筒119之间的摩擦力,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转动更加容易。
采用上述的磁性件的驱动方式的好处是:两个磁性件无需通过其它硬性连接结构如机械轴等直接连接,两个磁性件可以“非接触”的形式实现驱动,这样两个磁性件之间无需布置硬性连接结构如驱动轴等,零部件减少,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尺寸更小。而且采用“非接触”的方式对整个前大灯的布置降低了难度,驱动机构不易暴露,提升了整个前大灯的感观。
下面详细描述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具体参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楔角片102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的夹角与后楔角片10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的夹角为α,且所述α满足:10°≤α≤30°,由此可以确保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的尺寸不至于过大,且同时保证光线在经过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后具有足够的偏转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薄端厚度为t1,厚端厚度为t2,所述t1满足:2mm≤t1≤3mm,所述t2满足:14mm≤t2≤20mm。由此,限制了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尺寸,确保后光线在经过楔角片和前楔角片102能够具有足够的光线出射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薄端厚度为t1,厚端厚度为t2,所述t1和所述t2满足:1/8≤t1/t2≤1/6。由此,可以确保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的尺寸不至于过大,且同时保证光线在经过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后具有足够的偏转角度。
进一步地,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外轮廓均为圆形且直径相同。由此,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尺寸得到降低,进而整体的调节机构100和前照灯系统的尺寸得到了降低,提升了车辆的整体观感。
更进一步的地,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外轮廓直径为d,所述t1与所述d满足:1/23≤t1/d≤1/17,所述t2与所述d满足:1/3≤t2/d≤1/2.5。由此,当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尺寸确定时,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厚度也能够得到确定。可以理解的是,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薄端和厚端之间为均匀过渡。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中,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外轮廓的直径为d,所述d满足:45mm≤d≤55mm。由此,可以确保大灯组件具有足够的出射量的同时,其尺寸不至于过大。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设计人员可以根据车型的大小来对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外轮廓直径进行自行设计,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折射率为n,所述n满足:1.3≤n≤1.7。经过多次试验后发现,当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折射率满足上述条件时,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尺寸不至于过大,且能够保证经过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光线能够具有足够的偏折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材质为玻璃、亚克力、硅胶或塑料。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材料最好满足上述折射率的要求。
当然,两个楔角片的折射率也可以不同。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后楔角片101的折射率与前楔角片102的折射率不同。由此,可以根据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折射率不同来调整穿过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光线的出射角度。
在该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进而实现后楔角片101的折射率和前楔角片102的折射率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调节机构100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设置成用于驱动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分别绕自身的旋转轴线转动。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需要设置两个驱动件如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驱动后楔角片和前楔角片,由于折射率二者不同,因此通过匹配两个驱动件的不同驱动速度,同样可以实现光线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多个方向以及耦合方向的偏转。在该实施例中,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这样通过控制两个电机以不同驱动速度工作,可以实现两个楔角片转动速度的不同,由此匹配折射率的差异,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对光线偏转的需求。
可选地,第一驱动件为第一电机,第二驱动件为第二电机。
下面详细描述调节机构100的工作过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机构100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驱动组件相连且用于控制驱动组件驱动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反向旋转以使得经两个楔角片射出的出射光线向左或向右偏转,或控制驱动组件驱动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先同向旋转、再反向旋转以使得经两个楔角片射出的出射光线向上或向下偏转。
控制器可以根据方向盘的转动角度、路况或车辆的行驶状态来控制驱动组件,使得驱动组件驱动前楔角片102和后楔角片101转动以实现车灯出射的光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偏转。
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具有初始位置,当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后楔角片101的薄端位于最上侧,后楔角片101的后端位于最下侧,前楔角片102的薄端位于最下侧,前楔角片102的后端位于最上侧。
下面的具体示例均以初始状态为最开始的阶段来进行调节。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顺时针”和“逆时针”为在后楔角片101的后方和前楔角片102的后方来分别对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进行调整。
当第一驱动件驱动后楔角片101顺时针转动且第二驱动件驱动前楔角片102逆时针转动时,经过两个楔角片射出的光线水平向右偏转。优选地,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同速转动且转动角度相同。由此,光线在偏转的过程中更加平稳,提升了前照灯照射效果。
由此,车辆在向右转动时,只需控制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驱动后楔角片101顺时针转动、前楔角片102逆时针转动,即可以使得光线水平向右偏转,调节简单、方便,且光线偏转的响应速度快。
当第一驱动件驱动后楔角片101逆时针转动且第二驱动件前楔角片102顺时针转动时,经过两个楔角片射出的出射光线水平向左偏转。优选地,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同速转动且转动角度相同。由此,光线在偏转的过程中更加平稳,提升了前照灯的照射效果。
由此,车辆在向左转动时,只需控制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驱动后楔角片101逆时针转动、前楔角片102顺时针转动,即可以使得光线水平向左偏转,调节简单、方便,且光线偏转的响应速度快。
当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驱动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均顺时针转动90°,第一驱动件再驱动后楔角片101顺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再驱动前楔角片102逆时针转动时,经过两个楔角片射出的出射光线垂直向上偏转。优选地,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同速转动且转动角度相同。由此,光线在偏转的过程中更加平稳,提升了前照灯的照射效果。
由此,车辆在上坡时,只需控制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驱动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先顺时针转动90°,再驱动后楔角片101顺时针转动、前楔角片102逆时针转动,即可以使得光线垂直向上偏转,调节简单、方便,且光线偏转的响应速度快。
当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驱动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均顺时针转动90°,第一驱动件再驱动后楔角片101逆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再驱动前楔角片102顺时针转动时,经过两个楔角片射出的出射光线垂直向下偏转。优选地,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同速转动且转动角度相同。由此,光线在偏转的过程中更加平稳,提升了前照灯的照射效果。
由此,车辆在下坡时,只需控制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驱动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先顺时针转动90°,再驱动后楔角片101逆时针转动、前楔角片102顺时针转动,即可以使得光线垂直向下偏转,调节简单、方便,且光线偏转的响应速度快。
当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驱动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均顺时针转动且转动角度小于90°,第一驱动件再驱动后楔角片101顺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再驱动前楔角片102逆时针转动时,经过两个楔角片射出的出射光线向右上方偏转。
当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驱动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均顺时针转动且转动角度小于90°,第一驱动件再驱动后楔角片101逆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再驱动前楔角片102顺时针转动时,经过两个楔角片射出的出射光线向左下方偏转。
当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驱动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均逆时针转动且转动角度小于90°,第一驱动件再驱动后楔角片101顺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再驱动前楔角片102逆时针转动时,经过两个楔角片射出的出射光线向左上方偏转。
当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驱动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均逆时针转动且转动角度小于90°,第一驱动件再驱动后楔角片101逆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再驱动前楔角片102顺时针转动时,经过两个楔角片射出的出射光线向右上方偏转。
上述的调节方式都需要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回归到零位时才能调节,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调节方式,该调节方式无需将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归零,而是直接在已经偏转的角度上计算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要偏转的角度。
具体地,由控制模块根据方向盘转角、地图、前后桥位置等传感器确定车灯需要偏转的角度,反向计算出后楔角片101及前楔角片102的目标位置,由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驱动后楔角片101及前楔角片102由现阶段的位置偏转至目标位置,而无需将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位置回归至零位。
后楔角片101及前楔角片102顺时针偏转还是逆时针偏转需要由目标位置与现阶段位置进行计算,选取差值小于180°的旋转方向。后楔角片101和前楔角片102的旋转角度可以根据反向查表方式实现。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照灯调节机构100结构简单,可以实现车灯向任意方向调节,光线的出射范围广,且调节方便、光线偏转的响应速度快,提升了驾驶人员的驾车感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照灯系统还包括车灯的散热系统。
由于传统车灯的光源发出的热量较少,一般的风冷以及自然散热都能满足其需求,但像素式车灯的光源为激光光源,激光光源的发射装置激光二极管,它具有高亮度、低功耗等优点,但是其产生的热量也较多。如果要保证其正常工作,必须设计一套散热系统将热量散发出去。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灯的散热系统,该车灯的散热系统可以冷却车灯,将车灯产生的大量热量散发出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照灯系统还包括散热系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系统可以应用于投影式前照灯的散热,但不限于此。
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灯的散热系统可以包括光源组件冷却板、风冷水排129和换热器130。
其中,光源组件冷却板可以对光源以及光源相关的组件进行冷却,避免光源组件的温度过高而影响其工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组件包括:光源和DMD芯片,但不限于此。
风冷水排129可选择地与光源组件冷却板相连以将光源组件冷却板吸收的热量散失。换热器130与车辆的压缩机相连,换热器130可选择地与光源组件冷却板相连以将光源组件冷却板吸收的热量传递给压缩机的冷媒。
也就是说,光源组件冷却板吸收的光源组件的热量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散失掉,一种途径是传递给风冷水排129,携带热量的冷却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将热量散失到大气中;另一种途径是传递给换热器130,携带热量的冷却水与压缩机的低温冷媒进行热交换以将热量传递给压缩机。
需要说明的是,光源组件冷却板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冷却介质传递至风冷水排129中,光源水冷板139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冷却介质传递至换热器130中。光源组件冷却板与风冷水排129之间、光源组件冷却板与风冷水排129之间可以通过管路相连,可选地,冷却介质可以为冷却水。
当光源组件的散热量较小时,可以将光源组件冷却板与风冷水排129相连,进而热量可以被冷却水带到风冷水排129并散失到大气中;当光源组件的散热量较大时,可以将光源组件冷却板与换热器130相连,进而光源组件产生的热量可以被冷却水带到换热器130中并传递给冷媒。
一般来讲,光源组件冷却板与换热器130相连时的散热效果高于光源组件冷却板与风冷水排129相连时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灯的散热系统,通过设置与光源组件冷却板相连的风冷水排129和换热器130,使得光源组件冷却板吸收的光源热量可以通过风冷水排129或换热器130散失掉,大大降低了光源组件的温度,确保光源组件能够在合适的温度下工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光源组件的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光源组件冷却板与风冷水排129首尾相连以构成风冷散热通路,风冷散热通路上设置有第一通断阀131。
当第一通断阀131打开时,风冷散热通路导通,冷却水可以在风冷散热通路中流通,冷却水可以将光源组件冷却板吸收的光源组件的热量带到风冷水排129,风冷水排129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以将热量散失到大气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风冷散热通道上还设置有第一水泵132。第一水泵132可以提高风冷散热通道的流通效果,使得冷却水快速地在风冷散热通道内流通,提高风冷水排129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光源组件冷却板与换热器130首尾相连以构成水冷散热通道,水冷散热通道上设置有第二通断阀133。
当第二通断阀133打开时,水冷散热通道导通,冷却水可以在水冷散热通道内流通,冷却水可以将光源水冷板139吸收的光源组件的热量带到换热器130,冷却与水与冷媒在换热器130中进行热交换以将热量散失到冷媒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水冷散热通道上还设置有第二水泵134。第二水泵134可以提高水冷散热通道的流通效果,使得冷却水快速地在水冷散热通道内流通,提高换热器130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光源组件冷却板的排水口、风冷水排129的进水口和换热器130的进水口通过第一三通阀135相连;光源组件冷却板的进水口、风冷水排129的排水口和换热器130的排水口通过第二三通阀136相连。
由此,简化了散热系统的结构,光源组件冷却板所在的散热通道更加简洁,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散热系统的成本。
进一步地,第二三通阀136与风冷水排129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37,第二三通阀136与换热器130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38。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单向阀137的流通方向为风冷水排129的出水口到光源组件冷却板的进水口的方向,第二单向阀138的流通方向为换热器130的出水口到光源组件冷却板的进水口的方向。
由此,当风冷散热通道和水冷散热通道中的一个导通时,冷却液不会进入到风冷散热通道和水冷散热通道中的另一个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光源组件冷却板包括用于冷却光源本体的光源水冷板139和用于冷却DMD芯片的DMD水冷板140,光源水冷板139与DMD水冷板140串联设置。
如图8-9所示,具体地,DMD水冷板140的出水口与光源水冷板139的进水口相连,DMD水冷板140的进水口、风冷水排129的出水口和换热器130的出水口通过第二三通阀136相连,光源水冷板139的出水口、风冷水排129的进水口和换热器130的进水口通过第一三通阀135相连。
DMD水冷板140包括进水插接头142、出水插接头143和DMD水冷板本体141,进水插接头142和出水插接头143分别与DMD水冷板本体141内的冷却水道连通,其中进水插接头142和出水插接头143为宝塔头接头。
宝塔头接头包括与DMD水冷板本体141配合的配合端和自由端,宝塔头接头本体的横截面积在从配合端到自由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宝塔头接头的外周构造为阶梯型结构。由此,进水插接头142和出水插接头143与冷却水管路的配合难度得到了降低,且由于进水插接头142和出水插接头143的外周构造为阶梯状结构,可以提高进水插接头142和出水插接头143与冷却水管路配合的密封性和稳固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光源水冷板139和DMD水冷板140的冷却水道构造为异形结构以增大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例如,可以在冷却水道内增加隔板或凸起等提高冷却水道的接触面积。在介绍DMD水冷板140和光源水冷板139的过程中还会详细描述。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DMD水冷板140和光源水冷板139,DMD水冷板140可以对DMD芯片进行冷却。
如图7-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DMD水冷板140可以包括DMD水冷板本体141、进水插接头142和出水插接头143。
其中,DMD水冷板本体141内设置有DMD水冷板冷却通道145,DMD水冷板本体141上设置有与DMD水冷板冷却通道145两端连通的DMD水冷板进水口和DMD水冷板出水口。
进水插接头142设置在DMD水冷板进水口,出水插接头143设置在DMD水冷板出水口,进水插接头142和出水插接头143为宝塔头接头。
宝塔头接头包括与DMD水冷板本体141配合的配合端和自由端,宝塔头接头本体的横截面积在从配合端到自由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宝塔头接头的外周构造为阶梯型结构。由此,进水插接头142和出水插接头143与冷却水管路的配合难度得到了降低,且由于进水插接头142和出水插接头143的外周构造为阶梯状结构,可以提高进水插接头142和出水插接头143与冷却水管路配合的密封性和稳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DMD水冷板140,DMD水冷板本体141内设置有DMD水冷板冷却通道145,DMD水冷板本体141可以对DMD芯片进行充分冷却。
此外,采用宝塔头接头的进水插接头142和出水插接头143,可以显著提高DMD水冷板140的密封性,且安装效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7所示,DMD水冷板本体141包括DMD水冷板壳体144和DMD水冷板盖板162,DMD水冷板壳体144具有敞口,DMD水冷板盖板162用于盖设所述敞口。DMD水冷板壳体144与DMD水冷板盖板162限定出了DMD水冷板冷却通道145,当需要对DMD水冷板本体141进行维修时,可以方便地将DMD水冷板盖板162从DMD水冷板壳体144上拆卸下来,进而降低了维修难度,提高了维修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DMD水冷板壳体144上或DMD水冷板盖板162上设置有多个隔板146,多个隔板146分隔DMD水冷板冷却通道145。
由此,显著提高了DMD冷却水道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冷却水可以更好地与DMD水冷板本体141接触,提高了DMD水冷板140的吸热能力,DMD水冷板140可以从DMD芯片吸收更多的热量,确保DMD芯片处于相对稳定的工作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DMD芯片安装在DMD水冷板壳体144上,具体地,DMD芯片安装在DMD水冷板壳体144上正对敞口的侧壁上。其中,DMD芯片与DMD水冷板壳体144之间设置有垫片163。
由此,提高了DMD芯片安装在DMD水冷板壳体144的稳固性,DMD芯片不容易从DMD水冷板壳体144上脱落。优选地,垫片163包括第一垫片164和第二垫片165,第一垫片164和第二垫片165重叠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DMD水冷板140还包括保护壳151,DMD水冷板本体141设置在保护壳151内。由此,可以保护DMD芯片和DMD水冷板本体141,避免DMD芯片和DMD水冷板140受到外界因素的损坏。
进一步地,保护壳151包括保护壳本体152和保护壳盖板153,保护壳盖板153盖设在保护壳本体152上,保护壳本体152与保护壳盖板153之间限定出保护壳151安装空间,DMD水冷板本体141设置在保护壳151安装空间内。
更进一步地,保护壳本体152与保护壳盖板153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由此,保护壳本体152和保护壳盖板153之间安装和拆卸更加快捷方便、提高了保护壳151的安装效率和维修效率。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保护壳本体152与保护壳盖板153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固定,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DMD水冷板本体141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光路组件上。由此,DMD水冷板140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DMD水冷板本体141的安装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紧固件穿设DMD水冷板本体141,紧固件上套设有紧固弹簧166和紧固卡簧167,紧固弹簧166和紧固卡簧167分别设置在DMD水冷板本体141的两侧,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DMD水冷板本体141设置在紧固弹簧166和紧固卡簧167之间。
由此有效避免了紧固件松动的现象,提高了紧固件紧固DMD水冷板本体141与光路组件连接的稳定性。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水冷板139。
如图10-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水冷板139包括光源水冷板本体147,所述光源水冷板本体147内设置有光源水冷板冷却通道148,光源水冷板本体147上设置有与光源水冷板冷却通道148两端连通的光源水冷板进水口和光源水冷板出水口,其中光源本体上形成有敞开的安装槽,光源的一部分安装在安装槽内。
冷却水可以从光源水冷板进水口进入到光源水冷板冷却通道148内,然后从光源水冷板出水口流出。光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在光源水冷板本体147上,光源水冷板本体147可以对光源进行冷却以使得光源能够保持在合适的工作温度。
如图18所示光源水冷板本体147上形成有顶部敞开的光源水冷板安装槽154,光源的至少一部分安装在光源水冷板安装槽154内。由此,设置在光源水冷板安装槽154内的光源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冷却,提高了光源水冷板139的冷却效率,使得光源能够在合适的温度下工作,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光源的工作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水冷板139,通过在光源水冷板本体147上形成安放光源的光源水冷板安装槽154,使得光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冷却,提高了光源水冷板139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光源水冷板冷却通道148围绕光源水冷板安装槽154设置。由此,光源水冷板冷却通道148可以更加充分地对光源进行冷却,提高了光源水冷板139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光源水冷板本体147包括光源水冷板壳体149和光源水冷板盖板155,光源水冷板盖板155盖设在光源水冷板壳体149上。光源水冷板壳体可以与光源水冷板盖板155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
由此,光源水冷板盖板155可以容易地安装在光源水冷板壳体149上,提高了光源水冷板本体147的安装效率。且在需要对光源水冷板139进行维修时,光源水冷板盖板155可以容易地从光源水冷板壳体149上拆卸,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光源水冷板本体147的维修效率。
光源水冷板壳体149上可以设置有凸起结构150,凸起结构150位于光源水冷板冷却水道中148中,由此可以提高冷却水与光源水冷板冷却水道148的接触面积,提高光源水冷板壳体149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光源水冷板139还包括光源槽板156,光源槽板156安装有另一部分光源,所述光源水冷板壳体的与光源水冷板盖板155正对的侧壁上形成有光源槽板安装槽,所述光源槽板156设置在光源槽板安装槽内。光源水冷板本体147可以对光源槽板156上的光源的热量进行吸收,避免光源的热量过高而影响其工作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地,光源槽板156上设置有多个光源槽157,光源的所述一部分与中心部分的多个光源槽157正对,外周部分的多个光源槽157安装光源的所述另一部分。
也就是说,光源的所述一部分虽然不直接安装在光源槽板156上,但是光源槽板156的中心部分上设置有多个光源槽157以避让光源的所述一部分发出的光线,避免光源槽板156遮挡光源的所述一部分发出的光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光源水冷板139还包括光源透镜安装板组件,光源透镜安装板组件设置有多个透镜安装孔,多个透镜安装孔用于安装透镜,且多个透镜安装孔与多个光源槽157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光源透镜安装板组件包括光源透镜槽板158、光源透镜薄压片159和光源透镜压板160,光源透镜槽板158通过光源透镜薄压片159和光源透镜压板160压合固定在光源槽板156上。
光源透镜安装板组件从下到上依次为:光源透镜槽板158、光源透镜薄压片159和光源透镜压板160。光源透镜薄压片159和光源透镜压板160主要是为了在调整光源透镜时减少透镜与透镜之间的相互影响。
优选地,光源槽板156上形成有与光源透镜安装板组件对应的安装板组件容纳槽。由此,光源透镜安装板组件安装更加稳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光源水冷板139还包括控制板161,控制板161与光源通讯连接以控制光源的亮度。由此,可以通过改变光源的亮度来提高投影区域的亮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灯的散热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光源水冷板139,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灯的散热系统具有上述光源水冷板139,因此可以对光源进行更加有效地散热,使得光源保持在相对稳定地工作温度下。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光源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组件包括光源120、汇聚平行镜组件、散射片121和第一汇聚透镜122。
其中,如图12所示,光源120包括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周边光源120b设置在中心光源120a的外周,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独立进行控制,也就是可以分别控制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的亮度,二者进行亮度调节时互不影响。
由此,可以分别调整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和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可以将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调高,提升光线的照射距离,同时可以将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调低,避免过高的亮度对行人和对方的车辆造成炫目而影响交通安全。
如图15所示,光源120发出的光线穿过汇聚平行镜组件后汇聚并平行出射,也就是说,汇聚平行镜组件具有聚光的作用,能够将发散的光线汇聚到一起,提升光线的亮度;同时可以使得光线平行出射。
从汇聚平行镜组件出的光线经过散射片121出射,散射片121可以使得光线更加均匀,避免局部区域的亮度过高而影响车灯照射效果。
从散射片121出射的光线经过第一汇聚透镜122后出射,第一汇聚透镜122可以对从散射片121出射的光线进行汇聚。
其中周边光源120b经过汇聚平行镜组件、散射片121和第一汇聚透镜122后出射的光线向中心区域出射,中心光源120a经过汇聚平行镜组件、散射片121和第一汇聚透镜122后出射的光线向外周区域出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组件,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可以分别单独进行控制,在对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内的亮度进行调节时可以互不影响,进而可以分别调整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和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使得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和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各自满足使用要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汇聚平行镜组件包括第二汇聚透镜123和凹透镜124,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二汇聚透镜123汇聚出射,从第二汇聚透镜123出射的光线经过凹透镜124平行出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组件还包括柱面镜125,从第一汇聚透镜122出射的光线经过柱面镜125出射。柱面镜125可以适当地汇聚光线,当从第一汇聚透镜122出射的光线不满足使用要求时,可以采用柱面镜125进行再次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的至少一个为光纤耦合激光光源。
具体地,中心光源120a为光纤耦合激光光源,光纤耦合激光光源包括中心光源本体和光纤,中心光源本体设置在光纤的一端,光纤内具有光路传递通道,中心光源本体发出的光线在光路传递通道的壁上经过多次反射后从光线的另一端出射。
中心光源120a采用光纤耦合激光光源,可以减少光线的损耗,降低了能耗,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心光源120a的亮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的色温可调。例如,当车辆在雾天行驶时,可以改变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的色温,使得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的色温偏黄,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具有更强的穿透性。
进一步地,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均为三原色激光光源。
具体地,如图13和14所示,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蓝色激光二极管128。通过调节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蓝色激光二极管128各自的亮度或点亮的个数来调整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发出的光线的色温。
更具体地,周边光源120b包括多个红色激光二极管126、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多个蓝色激光二极管128。其中,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设置在周边光源120b的内侧,多个红色激光二极管126设置在周边光源120b的外侧,多个蓝色激光二极管128设置在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多个红色激光二极管126之间。由此,周边光源120b发出的光线的色温更加均匀,提升了车灯光线出射的整体效果。
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的数量为n1,绿色激光二极管127的数量为n2,蓝色激光二极管128的数量为n3,n1、n2和n3满足如下关系式:(14~18)∶(6~10)∶(1~5)。
中心光源120a包括多个红色激光二极管126、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多个蓝色激光二极管128。其中,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设置在中心光源120a的内侧,多个红色激光二极管126设置在中心光源120a的外侧,多个蓝色激光二极管128设置在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多个红色激光二极管126之间。由此,中心光源120a发出的光线的色温更加均匀,提升了车灯光线出射的整体效果。
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的数量为n1,绿色激光二极管127的数量为n2,蓝色激光二极管128的数量为n3,n1、n2和n3满足如下关系式:(14~18)∶(6~10)∶(1~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蓝色激光二极管128的功率可调。由此,可以通过调整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蓝色激光二极管128的功率来调整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蓝色激光二极管128的亮度。
可选地,在周边光源120b和中心光源120a中,多个所述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的点亮个数可变、多个所述绿色激光二极管127的点亮个数可变、多个所述蓝色激光二极管128的点亮个数可变。
也就是说,每个红色激光二极管126、每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每个蓝色激光二极管128都可以单独进行控制,由此通过控制二极管的点亮和熄灭来调整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发出的光线的色温。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光源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组件包括光源、汇聚平行镜组件、散射片和第一汇聚透镜。
其中,如图16所示,光源包括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独立进行控制,也就是可以分别控制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的亮度,二者进行亮度调节时互不影响。
由此,可以分别调整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和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可以将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调高,提升光线的照射距离,同时可以将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调低,避免过高的亮度对行人和对方的车辆造成炫目而影响交通安全。
光源发出的光线穿过汇聚平行镜组件后汇聚并平行出射,也就是说,汇聚平行镜组件具有聚光的作用,能够将发散的光线汇聚到一起,提升光线的亮度;同时可以使得光线平行出射。
从汇聚平行镜组件出的光线经过散射片出射,散射片可以使得光线更加均匀,避免局部区域的亮度过高而影响车灯照射效果。
从散射片出射的光线经过第一汇聚透镜后出射,第一汇聚透镜可以对从散射片出射的光线进行汇聚。
中心光源120a经过汇聚平行镜组件、散射片和第一汇聚透镜后出射的光线向中心区域出射,周边光源120b向环绕中心区域的外周区域出射,其中周边光源120b为LED光源。
周边光源120b为LED光源可以降低光源组件的整体功耗,且为了避免LED光源发出的光在传递过程中过度损耗,可以将LED光源放置在一系列透镜的后方或者一系列透镜的终端透镜的周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组件,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可以分别单独进行控制,在对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内的亮度进行调节时可以互不影响,进而可以分别调整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和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使得光照中心区域的亮度和光照外围区域的亮度各自满足使用要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汇聚平行镜组件包括第二汇聚透镜和凹透镜,中心光源120a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二汇聚透镜汇聚出射,从第二汇聚透镜出射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平行出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组件还包括柱面镜,从第一汇聚透镜出射的光线经过柱面镜出射。柱面镜可以适当地汇聚光线,当从第一汇聚透镜出射的光线不满足使用要求时,可以采用柱面镜进行再次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中心光源120a为激光光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的色温可调。例如,当车辆在雾天行驶时,可以改变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的色温,使得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的色温偏黄,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具有更强的穿透性。
进一步地,中心光源120a为三原色激光光源。
具体地,如图14所示,中心光源120a包括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蓝色激光二极管128。通过调节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蓝色激光二极管128各自的亮度或点亮的个数来调整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发出的光线色温。
中心光源120a包括多个红色激光二极管126、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多个蓝色激光二极管128。其中,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设置在中心光源120a的内侧,多个红色激光二极管126设置在中心光源120a的外侧,多个蓝色激光二极管128设置在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多个红色激光二极管126之间。由此,中心光源120a发出的光线的色温更加均匀,提升了车灯光线出射的整体效果。
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的数量为n1,绿色激光二极管127的数量为n2,蓝色激光二极管128的数量为n3,n1、n2和n3满足如下关系式:(14~18)∶(6~10)∶(1~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蓝色激光二极管128的功率可调。由此,可以通过调整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蓝色激光二极管128的功率来调整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蓝色激光二极管128的亮度。
可选地,在周边光源120b和中心光源120a中,多个所述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的点亮个数可变、多个所述绿色激光二极管127的点亮个数可变、多个所述蓝色激光二极管128的点亮个数可变。
也就是说,每个红色激光二极管126、每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每个蓝色激光二极管128都可以单独进行控制,由此通过控制二极管的点亮和熄灭来调整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发出的光线的色温。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独立控制的中心光源(120a)和周边光源(120b);
汇聚平行镜组件,所述中心光源(120a)发出的光线穿过所述汇聚平行镜组件后汇聚并平行出射;
散射片,从所述汇聚平行镜组件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散射片出射;
第一汇聚透镜,从所述散射片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汇聚透镜出射;
其中所述中心光源(120a)经所述汇聚平行镜组件、所述散射片和所述第一汇聚透镜后出射的光线向中心区域出射,所述周边光源(120b)出射的光线向环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外周区域出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光源(120b)为LED光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聚平行镜组件包括:第二汇聚透镜和凹透镜,从所述中心光源(120a)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二汇聚透镜汇聚出射,从所述第二汇聚透镜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凹透镜平行出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柱面镜,从所述第一汇聚透镜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柱面镜出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光源(120a)和所述周边光源(120b)的色温可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光源(120a)为三原色激光光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光源(120a)包括:多个红色激光二极管(126)、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多个蓝色激光二极管(12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设置在所述中心光源(120a)的内侧,所述多个绿色激光二极管(127)设置在所述中心光源(120a)的外侧,所述多个蓝色激光二极管(128)设置在多个所述绿色激光二极管(127)和多个所述红色激光二极管(126)之间,且所述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的数量为n1,所述绿色激光二极管(127)的数量为n2,所述蓝色激光二极管(128)的数量为n3,所述n1、所述n2和所述n3满足如下关系式:(14~18)∶(6~10)∶(1~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红色激光二极管(126)的点亮个数可变、多个所述绿色激光二极管(127)的点亮个数可变、多个所述蓝色激光二极管(128)的点亮个数可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光源(120a)和所述周边光源(120b)的亮度可调。
CN201720205960.0U 2017-03-03 2017-03-03 光源组件 Active CN206592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05960.0U CN206592967U (zh) 2017-03-03 2017-03-03 光源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05960.0U CN206592967U (zh) 2017-03-03 2017-03-03 光源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92967U true CN206592967U (zh) 2017-10-27

Family

ID=60126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05960.0U Active CN206592967U (zh) 2017-03-03 2017-03-03 光源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929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30067U (zh) 远近光一体的汽车前照灯
CN103225789B (zh) 一种双向出光电脑舞台灯
CN206589778U (zh) 前照灯的调节机构
CN101520143A (zh) Led路灯
CN206592966U (zh) 前照灯的调节机构
CN207350204U (zh) Dmd水冷板
CN108688744A (zh) 前照灯的调节机构
CN206592967U (zh) 光源组件
CN206592965U (zh) 前照灯的调节机构
CN206592968U (zh) 光源水冷板和车灯的散热系统
CN201218450Y (zh) 一种大功率高亮度led照明灯具
CN206623925U (zh) 前照灯的调节机构
CN101749592A (zh) 一种有效照射率很高的led灯具照明方法
CN101498410B (zh) Led手术无影灯
CN206421144U (zh) 光源装置及数字光处理投影显示系统
CN108692265A (zh) 光源组件
CN108692267A (zh) 前照灯的调节机构
CN108692266A (zh) 前照灯系统和车辆
CN202629823U (zh) 一种led整体反射式无影灯
CN101478022A (zh) 一种特殊配光的发光二极管
CN108692288A (zh) 车灯的散热系统
CN207378736U (zh) 一种车用led远近光一体化透镜模组
CN107178764A (zh) 一种适用于航标灯光学装置的复合型菲涅尔透镜
CN208504119U (zh) 一种动态半圆涟漪效果灯具
CN201180920Y (zh) Led路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