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76950U - 两端活性的射频针 - Google Patents
两端活性的射频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576950U CN206576950U CN201621336801.6U CN201621336801U CN206576950U CN 206576950 U CN206576950 U CN 206576950U CN 201621336801 U CN201621336801 U CN 201621336801U CN 206576950 U CN206576950 U CN 2065769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conduction region
- end conduction
- radio frequency
- needl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两端活性的射频针,包括针体,针体内部的中空结构设置为射频消融通道,针体内部中空部分嵌入有可起组织消融、神经刺激、通电、定位的针芯,针体顶部外表面设置有通过电夹接通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的第一端导电区,针体底部外表面设置有刺入病灶释放电流对肿瘤部位或神经组织进行射频消融或刺激的第二端导电区,第一端导电区和第二端导电区中间设置有阻止电流流向周围组织的绝缘区,第一端导电区和第二端导电区的长度均小于绝缘区的长度,绝缘区的表面设置有显示刺入病灶深度的刻度标识。能过第一端导电区可以直接接通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可以对肿瘤部件进行通电和定位,去除了导线连接电极的工作方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两端活性的射频针。
背景技术
在微创介入治疗医学领域里,不同功能的穿刺针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譬如:现在应用的穿刺针中有供进行软组织穿刺或骨髓穿刺的穿刺针;一个普通射频穿刺治疗针可以导入射频能量使组织受热凝结;一个活检穿刺针可以用于软组织的活体采样等等。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借助于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定位及引导两端活性的射频针直接插入病灶内,通过射频能量使病灶局部组织产生高温,干燥最终凝固和灭活软组织和肿瘤。
射频消融术是目前微创治疗中发展较成熟的一种治疗方式,在肺部结节治疗领域,当病人不满足手术条件时(比如心率血压不在正常范围内,单纯放化疗效果不理想等),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方案。射频消融术的特点:微创、最大限度地保留靶器官功能;并发症少、恢复快、患者易接受,疗效确切,可重复治疗;适应症广,操作简单,定位、温控可靠等。
但是,目前射频针都要依靠电极进行接通超声或CT影像技术,在电极的连接中极为不便,不但需要对射频针进行定位,而且需要固定和电极穿刺连接,给医生的操作带了极多不便,而且电极使用的寿命比较短,电极的造价比较昂贵,增强了治疗的存本,而且使手术的衔接不便捷,实用性能不佳,存在着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特别需要折弯的两端活性的射频针,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射频针存在的不足,影响治疗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两端活性的射频针,设计新颖,通过在射频针的表面增加导电区,通过导电的电夹接通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增强操作的便捷性能,已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两端活性的射频针,包括针体,针体内部的中空结构设置为射频消融通道,针体内部中空部分嵌入有可起组织消融、神经刺激、通电、定位的针芯,针体顶部外表面设置有通过电夹接通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的第一端导电区,针体底部外表面设置有刺入病灶释放电流对肿瘤部位或神经组织进行射频消融或刺激的第二端导电区,第一端导电区和第二端导电区中间设置有阻止电流流向周围组织的绝缘区,第一端导电区和第二端导电区的长度均小于绝缘区的长度,绝缘区的表面设置有显示刺入病灶深度的刻度标识。
进一步,所述的绝缘区采用的材质为聚酯材料,绝缘区的厚为0.02mm。
进一步,所述的针体顶部的针座和第一端导电区无缝连接,针芯顶部设置的手柄和针座进行衔接,针座采用透明的水晶塑胶,针座的表面开设的安装侧翼的接入口,侧翼和针座之间采用可拆分连接,接入口的形状呈U形。
进一步,所述的针体和针芯之间采用可拆分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针体的针尖形状为单斜面针尖或多斜面针尖。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端导电区和第二端导电区采用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端导电区的长度和电夹长度相匹配,第二端导电区的长度和进入病灶射频消融的长度相匹配。
进一步,相邻刻度之间的距离为1mm。
两端活性的射频针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B超或CT或MRI等医学影像技术下定位穿刺靶点,通过实时监测预测穿刺路径,测定穿刺距离,移动射频穿刺针外针游标至相应刻度,形成穿刺距离;
2)将射频穿刺针在穿刺点沿进针轴向进行穿刺,直至接近游标位置,射频穿刺针针尖部活性端点刺向靶点部位神经区域;将电源正极接头直接接至射频针针座部活性端,阴极板贴靠人体,形成射频穿刺针点刺激回路结构;
3)断开针座活性短电极接头,撤掉阴极板;
4)将射频穿刺针称心针沿轴向退针,纵向插入导管针,形成注射型射频电极针,固定针体位置不变;
5)撤出导管针,再次插入针芯,缩合射频针外针,组成穿刺针组合体后,同时退出组合针;
6)使用步骤2)、4)形成的结构和方法对人体进行周围神经或椎管内神经刺激治疗和神经阻滞治疗或神经及肿瘤消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于穿刺阻力极小,减少手术创伤,减轻病人痛苦,可以直接接通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直接通电第一端导电区,可以对肿瘤或神经组织进行通电和定位,去除了导线连接电极的工作方式,操作简捷方便,增强治疗时超声图像的成像效果,设计新颖,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案,很有市场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针体,110-第一端导电区,120-第二端导电区,130-绝缘区,140-针尖,150-针座,160-手柄,170-针芯,180-刻度标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两端活性的射频针,包括针体100,针体100内部的中空结构设置为射频消融通道,针体100内部中空部分嵌入有可起组织消融、神经刺激、通电、定位的针芯170,针体100顶部外表面设置有通过电夹接通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的第一端导电区110,针体100底部外表面设置有刺入病灶释放电流对肿瘤部位或神经组织进行射频消融或刺激的第二端导电区120,第一端导电区110和第二端导电区120中间设置有阻止电流流向周围组织的绝缘区130,第一端导电区110和第二端导电区120的长度均小于绝缘区130的长度,绝缘区130的表面设置有显示刺入病灶深度的刻度标识180,相邻刻度之间的距离为1mm。
另外,绝缘区130采用的材质为聚酯材料,绝缘区的厚为0.02mm。针体100顶部的针座150和第一端导电区110无缝连接,针芯170顶部设置的手柄160和针座150进行衔接,针座150采用透明的水晶塑胶,针座150的表面开设的安装侧翼的接入口,侧翼和针座150之间采用可拆分连接,接入口的形状呈U形。针体100和针芯170之间采用可拆分连接。针体100的针尖形状为单斜面针尖或多斜面针尖。第一端导电区110和第二端导电区120采用的材质均为不锈钢。第一端导电区110的长度和电夹长度相匹配,第二端导电区120的长度和进入病灶射频消融的长度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根据通过第一端导电区可以直接通过电夹连通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并计算出穿刺部位离病灶部位的距离,将穿刺针芯穿刺相应刻度,进入目标病灶,而且通过折弯曲可以进入到病灶的弯曲部,本实用新型针体采用不锈钢,硬度强,极易穿刺,减少病人的疼痛感,通过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进行定位,定位完成之后可以将内针取出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实用性能优。
射频是一种频率达到每秒15万次的高频振动。人体是由许多有机和无机物质构成的复杂结构,体液中含有大量的电介质,如离子、水、胶体微粒等,人体主要依靠离子移动传导电流。在高频交流电的作用下,离子的浓度变化方向随电流方向为正负半周往返变化。在高频振荡下,两电极之间的离子沿电力线方向快速运动,由移动状态逐渐变为振动状态。由于各种离子的大小、质量、电荷及移动速度不同,离子相互磨擦并与其它微粒相碰撞而产生生物热作用。由于肿瘤散热差,使肿瘤组织温度高于其邻近正常组织,加上癌细胞对高热敏感,高热能杀灭癌细胞,而副作用不发生。
具有消融和切割功能的射频治疗仪的治疗机理主要为热效应。射频波本质上是特定范围内的电磁波。目前医用射频大多采用200KHz-750KHz的频率。(内镜)射频治疗仪工作频率为400KHz。当射频电流流经人体组织时,因电磁场的快速变化使得细胞内的正、负离子快速运动,于是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细胞内的其它分子、离子等的摩擦使病变部位升温,致使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固缩脱落以致无菌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B超或CT或MRI等医学影像技术下定位穿刺靶点,通过实时监测预测穿刺路径,测定穿刺距离,移动射频穿刺针外针游标至相应刻度,形成穿刺距离;
2)将射频穿刺针在穿刺点沿进针轴向进行穿刺,直至接近游标位置,射频穿刺针针尖部活性端点刺向靶点部位神经区域;将电源正极接头接至射频针针座部活性端,阴极板贴靠人体,形成射频穿刺针点刺激回路结构;
3)断开针座活性短电极接头,撤掉阴极板;
4)将射频穿刺针称心针沿轴向退针,纵向插入导管针,形成注射型射频电极针,固定针体位置不变;
5)撤出导管针,再次插入针芯,缩合射频针外针,组成穿刺针组合体后,同时退出组合针;
6)使用步骤2)、4)形成的结构和方法对人体进行周围神经或椎管内神经刺激治疗和神经阻滞治疗或神经及肿瘤消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利于穿刺阻力极小,减少手术创伤,减轻病人痛苦,能过第一端导电区可以直接接通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可以对肿瘤部件进行通电和定位,去除了导线连接电极的工作方式,操作简捷方便,增强治疗时超声图像的成像效果,设计新颖,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案,很有市场推广前景。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8)
1.两端活性的射频针,包括针体,其特征在于:针体内部的中空结构设置为射频消融通道,针体内部中空部分嵌入有可起组织消融、神经刺激、通电、定位的针芯,针体顶部外表面设置有通过电夹接通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的第一端导电区,针体底部外表面设置有刺入病灶释放电流对肿瘤部位或神经组织进行射频消融或刺激的第二端导电区,第一端导电区和第二端导电区中间设置有阻止电流流向周围组织的绝缘区,第一端导电区和第二端导电区的长度均小于绝缘区的长度,绝缘区的表面设置有显示刺入病灶深度的刻度标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两端活性的射频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区采用的材质为聚酯材料,绝缘区的厚为0.0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两端活性的射频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体顶部的针座和第一端导电区无缝连接,针芯顶部设置的手柄和针座进行衔接,针座采用透明的水晶塑胶,针座的表面开设的安装侧翼的接入口,侧翼和针座之间采用可拆分连接,接入口的形状呈U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两端活性的射频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体和针芯之间采用可拆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两端活性的射频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体的针尖形状为单斜面针尖或多斜面针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两端活性的射频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端导电区和第二端导电区采用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两端活性的射频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端导电区的长度和电夹长度相匹配,第二端导电区的长度和进入病灶射频消融的长度相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两端活性的射频针,其特征在于:相邻刻度之间的距离为1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336801.6U CN206576950U (zh) | 2016-12-07 | 2016-12-07 | 两端活性的射频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336801.6U CN206576950U (zh) | 2016-12-07 | 2016-12-07 | 两端活性的射频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576950U true CN206576950U (zh) | 2017-10-24 |
Family
ID=60108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336801.6U Active CN206576950U (zh) | 2016-12-07 | 2016-12-07 | 两端活性的射频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576950U (zh) |
-
2016
- 2016-12-07 CN CN201621336801.6U patent/CN20657695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31161B2 (en) | Coaxial dual function probe and method of use | |
CN106725829A (zh) | 射频针 | |
Ni et al. | A review of the general aspects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 |
Ahmed et al. | Principles of and advances in percutaneous ablation | |
Ryan et al. | Interstitial microwave treatment for cancer: historical basis and current techniques in antenna design and performance | |
Haemmerich | Biophysics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 |
US9198707B2 (en) | Nerve and soft tissue ablation device and method | |
Kohlhase et al. | 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benign thyroid nodules using a multiple overlapping shot technique in a 3-month follow-up | |
Ryan et al. | Interstitial microwave transition from hyperthermia to ablatio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current trends in thermal therapy | |
Laeseke et al. | Multiple-electrod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reates confluent areas of necrosis: in vivo porcine liver results | |
CN106037930B (zh) | 一种微波消融软杆针 | |
US20220401085A1 (en) | Electrosurgical system | |
CN204814162U (zh) | 针灸针型射频电针 | |
CN108742825A (zh) | 用于微创复合治疗的设备及其多功能手术针组 | |
CN106725828A (zh) | 两端活性的射频针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6576950U (zh) | 两端活性的射频针 | |
CN104706419B (zh) | 针灸针型射频电针 | |
CN2910139Y (zh) | 冷循环电极 | |
CN209360881U (zh) | 用于微创复合治疗的设备及其多功能手术针组 | |
CN206576951U (zh) | 射频针 | |
CN106236253B (zh) | 一种冷循环消融针的分流循环密封装置 | |
Bruners et al. | 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s the shape of the coagulation volume different in comparison to monopolar RF‐ablation using variable active tip lengths? | |
CN211381730U (zh) | 一种集成的射频套管 | |
Haemmerich | Hepat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An overview from an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 |
CN207041577U (zh) | 一种肿瘤射频消融电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200001 Room 501, 506 and 510, 1-4 / F, building 12, 2755 Sanlu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ac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001 Shanghai City, Huangpu District Road No. 132 in bamboo bamboo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SA MEDICAL & PLASTIC INSTRUMENTS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