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50116U - 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50116U
CN206550116U CN201720114900.8U CN201720114900U CN206550116U CN 206550116 U CN206550116 U CN 206550116U CN 201720114900 U CN201720114900 U CN 201720114900U CN 206550116 U CN206550116 U CN 206550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pairing
garbage loading
soil texture
loading embe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1490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美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ke Oasis (beijing)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ke Oasis (beijing)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ke Oasis (beijing)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ke Oasis (beijing)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11490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501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50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501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30Landfill technologies aiming to mitigate methane emission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垃圾填埋场地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压实垃圾层、排水颗粒层、下黏土层、营养层、中垃圾层、有机肥层、上黏土层以及种植在上黏土层上的植被层,所述营养层包括草炭层,所述下黏土层、营养层、中垃圾层、有机肥层以及上黏土层的总厚度为0.4‑0.6m。其设有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层结构便于使垃圾填埋场变废为宝而完成景观重建和绿化种植。

Description

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40公斤,全国城市垃圾的年产量达1.8亿吨,且每年以8%到10%的速度增长,全国历年垃圾存量已超过60亿吨。目前我国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已经进入高峰期,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使用不仅占用不少的土地资源,而且其本身就是城市中的巨大的潜在的综合性污染源,其产生的填埋气等恶臭气体不仅会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会滋生蚊虫传播疾病,严重影响了环境和生态。因此对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变废为宝使其重新具有土地使用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进行绿化和美化,而是需要减少和降低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污染和影响,因此要处理好填埋废气和垃圾渗滤液,在此基础上再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尽可能的使其恢复到填埋之前的生态系统。
目前对垃圾填埋场生态重建的基础措施是种植植被。这样既能从外观上美化环境,又能吸收场地内的有害物质,达到逐步净化的目的。近自然群落主要用于植被恢复,通过参照自然界成熟的植物群落景观,在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方面人为的模拟出接近自然状态的人工群落景观。该群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生态效应和合理空间结构。其特点是形成景观快,演替阶段少,但生长基质与植物需求有差距,容易造成部分植物生长、发育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其设有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层结构便于使垃圾填埋场变废为宝而完成景观重建和绿化种植。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其特征在于:垃圾填埋场地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压实垃圾层、排水颗粒层、下黏土层、营养层、中垃圾层、有机肥层、上黏土层以及种植在上黏土层上的植被层,所述营养层包括草炭层,所述下黏土层、营养层、中垃圾层、有机肥层以及上黏土层的总厚度为0.4-0.6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原地形的基础上对早期填埋的松散垃圾进行压实处理,尽量避免产生严重的沉降或塌方 ,同时确保封场结构层的稳定;两层黏土层夹设两种不同的提供营养的营养层和有机肥层,以增加土壤肥力并提供多种养分,加快场地植被恢复,将原有的垃圾设置在在有机肥层和营养层之间,一方面将两层隔开而且二者不容易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垃圾通常较为松散能够为植物吸收养分和根系呼吸提供必要的空气和空间,并且下黏土层、营养层、中垃圾层、有机肥层以及上黏土层的总厚度为0.4-0.6m给植物根系提供充分的吸收营养的空间;在下黏土层与压实垃圾层之间设置排水层,来弥补垃圾被压实后而被影响的排水性能同时保证结构层的稳定性,合理的土壤层结构并富含多种营养有利于植物生长便于使垃圾填埋场变废为宝而完成景观重建和绿化种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植被层包括交替设置的草本种植带、灌木种植带以及乔木种植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草本植物易成活,生长快速,在短期内覆盖垃圾场地,乔木高大且扎根深,灌木的高度位于草木与乔木之间,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方法,模拟出接近自然状态的人工群落景观,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仅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兼具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草本种植带、灌木种植带以及乔木种植带之间的排距为0.5-0.7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密集栽植的方式,保证各类植物的存活率,同时三种植物形成上中下三层紧密的植物层有利于抑制垃圾场的异味蔓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乔木种植带中的株距为0.5-0.7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密集栽植的方式,保证其存活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层为玻化微珠和陶粒铺设的排水颗粒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陶粒呈不规则碎石状,其表面是一层陶质或釉质的坚硬外壳,具有隔水保气作用,排水效果好且为植物根的生长提供空气,有利于生长;与球形度较好的玻化微珠混合,增加排水颗粒的流动性,使排水层更加平整,且玻化微珠和陶粒均为轻质材料,减轻排水层的重量,有利于保证结构层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实垃圾层的上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条凹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压实垃圾层与排水层中排水颗粒的摩擦力,有利于排水颗粒铺设的平整度,且凹沟对水分起到导向作用,更加有利水的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沟的截面呈上大下小的梯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水从排水层流出凹沟被排出,并且凹沟的上边角为钝角不容易破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营养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草炭层上方的柑橘属果皮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柑橘属果皮中富含多种维生素以及有机酸,对作物营养功能具有有利影响的同时还具有生理活性和刺激作用,促进作物营养吸收和生长代谢,增强呼吸作用、促进根系生长,增强作物抗寒、抗旱、抗病和抗逆能力,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产品品质;果皮内侧的薄皮含有膳食纤维和果胶,草炭层与垃圾层之间形成胶性保水网提高保水性,使草炭层与垃圾层之间不容易松散而保证结构层的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有利于抑制垃圾场的异味蔓延;结构层有稳定的强度,不容易产生严重的沉降或塌方;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方法,模拟出接近自然状态的人工群落景观,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仅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合理的土壤层结构并富含多种营养有利于植物生长便于使垃圾填埋场变废为宝而完成景观重建和绿化种植。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压实垃圾层;11、凹沟;2、排水颗粒层;3、下黏土层;4、草炭层;5、柑橘属果皮层;6、中垃圾层;7、有机肥层;8、上黏土层;9、植被层;91、草本种植带;92、灌木种植带;93、乔木种植带。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如图1所示,在垃圾填埋场地上的原地形的基础上对早期填埋的松散垃圾进行压实处理形成压实垃圾层1,还可以将压实垃圾层1创造出斜坡、平坡、起伏的微地形以增加观赏性;压实垃圾层1的上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条凹沟11,为了便于排水将凹沟11的截面设置呈上大下小的梯形状的形状。使用玻化微珠和陶粒在压实垃圾层1的上表面铺设形成排水颗粒层2,由于凹沟11的存在而整洁排水颗粒与压实垃圾层1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提高排水颗粒层2的平整度并且有利于保证整体结构层的稳定。在排水颗粒层2上铺设下黏土层3后依次铺设草炭层4、柑橘属果皮层5和中垃圾层6;下黏土层3设置在排水颗粒层2与草炭层4之间起到一定的粘结作用,使草炭层4与排水层之间不容易松散。其中柑橘属果皮包括柚子果皮、橘子果皮、橙子果皮、柠檬果皮、柑果果皮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能够在草炭层4与垃圾层之间形成胶性保水网提高保水性,同时使草炭层4与垃圾层之间不容易松散而保证结构层的强度。在垃圾层上依次铺设有机肥层7和上黏土层8后即可种植植被层9。为了给植物根系提供充分的吸收营养的空间,下黏土层3、草炭层4、柑橘属果皮层5、中垃圾层6、有机肥层7以及上黏土层8的总厚度为0.4-0.6m。为柑橘属果皮层5,植被层9包括交替设置并且相互之间排距为0.5-0.7m的草本种植带91、灌木种植带92以及乔木种植带93,其中为保证植株高大且扎根深的乔木的存活数量,用密集栽植的方式使乔木的株距为0.5-0.7。
合理的土壤层结构并富含多种营养有利于植物生长便于使垃圾填埋场变废为宝而完成景观重建和绿化种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其特征在于:垃圾填埋场地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压实垃圾层(1)、排水颗粒层(2)、下黏土层(3)、营养层、中垃圾层(6)、有机肥层(7)、上黏土层(8)以及种植在上黏土层(8)上的植被层(9),所述营养层包括草炭层(4),所述下黏土层(3)、营养层、中垃圾层(6)、有机肥层(7)以及上黏土层(8)的总厚度为0.4-0.6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层(9)包括交替设置的草本种植带(91)、灌木种植带(92)以及乔木种植带(9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草本种植带(91)、灌木种植带(92)以及乔木种植带(93)之间的排距为0.5-0.7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乔木种植带(93)中的株距为0.5-0.7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层为玻化微珠和陶粒铺设的排水颗粒层(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实垃圾层(1)的上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条凹沟(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沟(11)的截面呈上大下小的梯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草炭层(4)上方的柑橘属果皮层(5)。
CN201720114900.8U 2017-02-08 2017-02-08 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 Active CN2065501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14900.8U CN206550116U (zh) 2017-02-08 2017-02-08 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14900.8U CN206550116U (zh) 2017-02-08 2017-02-08 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50116U true CN206550116U (zh) 2017-10-13

Family

ID=60010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14900.8U Active CN206550116U (zh) 2017-02-08 2017-02-08 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501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05212A (zh) * 2018-08-31 2019-01-01 兰州大学 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的植被种植方法
CN109644603A (zh) * 2018-12-08 2019-04-19 深圳市升源园林生态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土壤防护系统及其搭建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05212A (zh) * 2018-08-31 2019-01-01 兰州大学 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的植被种植方法
CN109644603A (zh) * 2018-12-08 2019-04-19 深圳市升源园林生态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土壤防护系统及其搭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37749B (zh) 油茶成林或常绿阔叶林仿野生栽培三叶青的方法
CN105815066A (zh) 一种植物种植保墒节水速生方法
CN204238229U (zh) 麻椰植生绿化毯
CN1052846C (zh) 将海底淤泥改良为种植土的方法
CN105660322A (zh) 一种山地经济林雨水集聚深层入渗装置
CN1883253B (zh) 梭梭无灌溉造林技术
CN105960875B (zh) 一种利用生物炭垫层改良沿海滩涂盐碱地土壤的方法
CN209517986U (zh) 一种提高沙漠植物成活率的养护皿
CN110063182A (zh) 用于黄土高原泥流防治的植物根群坝生态工程建设方法
CN103392484A (zh) 一套提高油茶造林成活率的种植方法
CN103392496A (zh) 一种蓝莓根域空间覆盖栽培方法
CN101843204A (zh) 文冠果免灌栽培方法
CN107155790A (zh) 一种通过微生物发酵秸秆改良盐碱土质的方法
CN105594564A (zh) 一种山地经济林雨水集聚深层入渗方法
CN104855252A (zh) 一种在石漠化土壤上种植巴戟天的方法
CN102138458B (zh) 贫瘠土地种植植物度过成活关键期的生态保湿装置
CN104798648A (zh) 一种碧根果在石漠化土壤上的种植方法
CN206550116U (zh) 修复垃圾填埋场地的土壤结构
CN106234136A (zh) 一种高密度里白退化常绿阔叶林的生态修复抚育方法
CN106857167B (zh) 一种苗木栽培方法
CN201593424U (zh) 一种煤矸石山上的穴状填土绿化坑
CN201995310U (zh) 生物活性可降解无土植被毯
CN107211803A (zh) 人工樟树的移栽方法
CN108651179B (zh) 一种利用藤本植物修复重度石漠化方法
CN106688797A (zh) 一种油茶林下套种沙参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