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43121U - 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543121U CN206543121U CN201621305686.6U CN201621305686U CN206543121U CN 206543121 U CN206543121 U CN 206543121U CN 201621305686 U CN201621305686 U CN 201621305686U CN 206543121 U CN206543121 U CN 2065431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 liquid
- sucking core
- samming
- working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包括内锅和外锅,内锅套设在外锅内且内锅和外锅之间具有真空腔,真空腔内设有受热可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液体相变工质,内锅的敞口端与外锅的敞口端密封固定连接,真空腔内设有吸液芯,吸液芯贴设在内锅的外壁上,吸液芯和外锅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本实用新型的均温锅,当液体相变工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可将液体相变工质沿吸液芯从内锅的外壁流下,而不会沿外锅的内壁流下,不容易将液体相变工质的热量传导到均温锅的外部,使液体相变工质和锅内食物的热传导性更好,保温效果更好;同时由于吸液芯和内锅外壁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保证了液体相变工质的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了更好的温度均匀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锅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
背景技术
目前,用在电饭煲或电压力锅内胆的材质一般为铝合金/不锈钢复合板,他们主要是通过在内层铝表面喷涂PTFE(特氟龙)等不沾涂料来实现其表面在炊煮过程中的不沾效果。但这些不沾涂层耐磨性能较差,比较容易脱落,被人体吸收后,可能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安全隐患。因而现有技术中公开了电热盘加热的健康无涂层内胆锅,通过对锅体温度进行控制达到了一定的物理不沾效果。由于内锅加热温度分布均匀性的营养,无涂层锅具底部受热比较集中时,锅底的物理不沾效果较差,米饭容易粘在锅底且该处的糊状物也较难清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包括内锅和外锅,所述内锅套设在所述外锅内且所述内锅和所述外锅之间具有真空腔,所述真空腔内设有受热可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液体相变工质,所述内锅的敞口端与所述外锅的敞口端密封固定连接,所述真空腔内设有吸液芯,所述吸液芯贴设在所述内锅的外壁上,所述吸液芯和所述外锅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吸液芯贴设在内锅的外壁上并使吸液芯与外锅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当液体相变工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可将液体相变工质沿吸液芯从内锅的外壁流下,而不会沿外锅的内壁流下,不容易将液体相变工质的热量传导到均温锅的外部,使液体相变工质和锅内食物的热传导性更好,保温效果更好;同时由于吸液芯和内锅外壁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保证了液体相变工质的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了更好的温度均匀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间隙的宽度为0.1mm-1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吸液芯与内锅外壁之间的间隙进行合理的限定,使热传导性更好的同时,也保证了均温效果。
进一步,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外锅底壁的一端高于所述液体相变工质的液面。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使吸液芯靠近外锅底壁的一端高于液体相变工质的液面,增加了真空腔的体积,保证了液体相变工质在受热汽化后,在真空腔内具有更大的流通空间,可以使液体相变工质在真空腔内上下部位进行更快的热量传导速率,从而保证了内锅内表面具有更好的温度均匀性。
进一步,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外锅底壁的一端与所述液体相变工质的液面之间的距离为1mm-10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吸液芯底部距离液体相变工质液面之间的高度进行限定,为液体相变工质汽化后提供更大的运动空间,还可缩短液体相变工质在加热过程中发生“液态→气态→液态”的循环路程,加快热量在锅体内部的传导速率,更好的实现均热效果,提升内锅表面均匀的温度分布,使内锅各处的温度差不大于4℃,实现了锅内实物炊煮时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
进一步,所述真空腔内的真空度为10-3Pa-10-1Pa。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控制中空腔体内的真空度为10-3Pa-10-1Pa,以降低液体相变工质的相变温度,便于液体相变工质的循环汽化和冷凝,从而进一步保证锅具底部和上部的温度均匀性,保证整个锅具各部位的温度均匀性。
进一步,所述吸液芯呈长条形结构且沿所述外锅的高度方向布置,所述吸液芯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外锅的内壁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多个吸液芯均匀布置在外锅的内壁上,可以实现热量在锅体内表面良好的传导,从而实现锅体不同位置在加热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温度分布均匀性;通过将吸液芯设置成长条形且沿外锅的轴向布置,使液体相变工质更容易传导到锅具的敞口端。
进一步,所述吸液芯由多孔泡沫金属制成。
进一步,所述吸液芯的平均孔径为0.2mm-5mm,孔隙率为75%-95%。
进一步,所述吸液芯的厚度为1mm-5mm。
进一步,所述外锅的外壁靠近上部的位置处开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处设有与所述真空腔密闭连通的金属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面示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内锅;2、外锅;3、真空腔;31、导流空间;32、间隙;4、吸液芯;5、金属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包括内锅2和外锅1,所述内锅2套设在所述外锅1内且所述内锅2和所述外锅1之间具有真空腔3,所述真空腔3内设有受热可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液体相变工质,所述内锅2的敞口端与所述外锅1的敞口端密封固定连接,所述真空腔3内设有吸液芯4,所述吸液芯4贴设在所述内锅1的外壁上,所述吸液芯4和所述外锅2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32,该间隙32优选为上下均匀一致,也可以上下不一致,只要能保证吸液芯不与内锅外壁连接即可。本实施例的吸液芯4可以焊接在所述内锅1的外壁上,也可以通过胶黏剂粘贴在所述内锅1的外壁上。本实施例通过将吸液芯贴设在内锅的外壁上并使吸液芯与外锅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当液体相变工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可将液体相变工质沿吸液芯从内锅的外壁流下,而不会沿外锅的内壁流下,不容易将液体相变工质的热量传导到均温锅的外部,使液体相变工质和锅内食物的热传导性更好,保温效果更好;同时由于吸液芯和内锅外壁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保证了液体相变工质的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了更好的温度均匀性。
本实施例的所述间隙32的宽度为L,L为0.1mm-1mm,可选为0.2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和0.9mm。合理限定吸液芯与内锅外壁之间的间隙,使热传导性更好的同时,也保证了均温效果。
本实施例的所述吸液芯4靠近所述外锅1底壁的一端高于所述液体相变工质的液面,可增加真空腔的体积,保证了液体相变工质在受热汽化后,在真空腔内具有更大的流通空间,可以使液体相变工质在真空腔内上下部位进行更快的热量传导速率,从而保证了内锅内表面具有更好的温度均匀性。
本实施例的所述吸液芯4靠近所述外锅1底壁的一端与所述液体相变工质的液面之间的距离为1mm-10mm,可选为,2mm、3mm、4mm、5mm、6mm、7mm、8mm和9mm。通过对吸液芯底部距离液体相变工质液面之间的高度进行限定,为液体相变工质汽化后提供更大的运动空间,还可缩短液体相变工质在加热过程中发生“液态→气态→液态”的循环路程,加快热量在锅体内部的传导速率,更好的实现均热效果,提升内锅表面均匀的温度分布,使内锅各处的温度差不大于4℃,实现了锅内实物炊煮时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
本实施例的所述真空腔3内的真空度为10-3Pa-10-1Pa。控制真空腔内的真空度为10-3Pa-10-1Pa,以降低液体相变工质的相变温度,便于液体相变工质的循环汽化和冷凝,从而进一步保证锅具底部和上部的温度均匀性,保证整个锅具各部位的温度均匀性。当然,中空腔体内的真空度不限于上述具体数值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本实施例的所述吸液芯4呈长条形结构且沿所述外锅1的高度方向布置,所述吸液芯4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内锅1的外壁上,相邻两个吸液芯4之间形成一导流空间31。本实施例的所述吸液芯4的厚度为1mm-5mm,可选为2mm、3mm、4mm。通过多个吸液芯均匀布置在内锅的外壁上,可以实现热量在锅体内表面良好的传导,从而实现锅体不同位置在加热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温度分布均匀性;通过将吸液芯设置成长条形且沿外锅的轴向布置,使液体相变工质更容易传导到锅具的敞口端。
本实施例的所述吸液芯4由多孔泡沫金属制成。所述吸液芯4的平均孔径为0.2mm-5mm,可选为0.5mm、1mm、1.5mm、2mm、2.5mm、3mm、3.5mm、4mm和4.5mm,孔隙率为75%-95%。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外锅1的外壁靠近上部的位置处开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处设有与所述真空腔3密闭连通的金属管5。
本实施例的所述吸液芯4采用多孔泡沫铜或多孔泡沫铝制成;所述液体相变工质为水、氨气或正己烷。
采用GB12021.6-2008标准对本申请的均温锅的热效率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吸液芯与外锅内壁之间间隙宽度不同的均温锅的热效率
由表2可知,当吸液芯与外锅内壁之间的间隙宽度为0时,即吸液芯压接在内锅外壁上时,本申请的均温锅的热效率为80%;当吸液芯与外锅内壁之间的间隙宽度大于0时,相比吸液芯压接在外锅内壁上时,本申请的均温锅的热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本申请的均温锅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1,采用不锈钢薄板,在模具内冲压成型,分别作为锅具的内锅2和外锅1,内锅2和外锅1装配焊接时,两者之间可以留有一定宽度的导流缝隙;
步骤2,将平均孔径约0.2mm~5mm、三维的相互连通的空间网络构成的开孔结构、且孔隙率为75~95%、厚度约为1mm-5mm的多孔泡沫铜网,切割成条状结构,以阵列排布的方式粘接在内锅1的外壁上,且每两个条状多孔泡沫铜网之间留有一定的导流空间31,多孔泡沫铜网即为本实施例的吸液芯4,吸液芯4与外锅2内壁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32,并使得锅具底部继续保持空腔状态;
步骤3,将内锅2套入外锅1内装配好,并避免吸液芯4贴合在外锅2的内壁上,将内锅2和外锅1的敞口端焊接成一体,并对焊缝表面进行打磨抛光;
步骤4,在外锅1靠近顶部且对应导流空间31的位置处钻直径为3mm的小孔,并插入同直径的金属空心铜管,再将铜管与锅壁的接触位置处进行焊接密封;
步骤5,通过金属空心铜管向导流缝隙内部注入适量液体相变工质(如水或氨气),并对锅具底部进行加热,使部分液体相变工质汽化挥发,将锅具导流空间内和多孔泡沫铜网内的空气逐渐排除,使其达到一定的低压状态(约101~102Pa),并将金属空心铜管密封;
步骤6,采用真空泵通过金属空心铜管,继续将锅具导流缝隙内部抽成低真空环境(约10-3Pa);
步骤7,在真空环境下,将外锅上的金属空心铜管的外端进行焊接密封,保证整个锅具中的导流缝隙内维持近似真空环境(约10-3Pa),从而完成整个双层结构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均热锅具的制作。
本实施例的均温锅,为一种采用双层结构的无涂层的物理不沾锅,锅具的锅体内壳和锅体外壳之间形成真空腔,真空腔内靠近上部的位置处设有多条轴向布置的吸液芯,吸液芯粘贴在内锅的外壁上,且与外锅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真空腔内靠近底部的位置处注射有液体相变工质,这样在对锅具底部进行加热时,能够通过位于中空腔体底部的液态工质的循环汽化和冷凝,来有效将锅具底部的热量传导至锅具上部,从而确保整个锅具各部位在加热数分钟后的温度场基本保持一致,最终实现该锅具表面在煮饭时具有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并且该锅具不会对用户的身体健康造成安全隐患;且使用过程中,热效率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锅和外锅,所述内锅套设在所述外锅内且所述内锅和所述外锅之间具有真空腔,所述真空腔内设有受热可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液体相变工质,所述内锅的敞口端与所述外锅的敞口端密封固定连接,所述真空腔内设有吸液芯,所述吸液芯贴设在所述内锅的外壁上,所述吸液芯和所述外锅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的宽度为0.1mm-1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外锅底壁的一端高于所述液体相变工质的液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外锅底壁的一端与所述液体相变工质的液面之间的距离为1mm-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2、4任一项所述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腔内的真空度为10-3Pa-10-1P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呈长条形结构且沿所述外锅的高度方向布置,所述吸液芯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外锅的内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2、4、6任一项所述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由多孔泡沫金属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的平均孔径为0.2mm-5mm,孔隙率为75%-9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的厚度为1mm-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2、4、6、8至9任一项所述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外壁靠近上部的位置处开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处设有与所述真空腔密闭连通的金属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305686.6U CN206543121U (zh) | 2016-11-30 | 2016-11-30 | 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305686.6U CN206543121U (zh) | 2016-11-30 | 2016-11-30 | 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543121U true CN206543121U (zh) | 2017-10-10 |
Family
ID=59993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305686.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543121U (zh) | 2016-11-30 | 2016-11-30 | 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54312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13454A (zh) * | 2016-11-30 | 2018-06-05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 |
-
2016
- 2016-11-30 CN CN201621305686.6U patent/CN20654312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13454A (zh) * | 2016-11-30 | 2018-06-05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612540U (zh) | 一种均温锅具 | |
CN203898081U (zh) | 一种加热结构 | |
CN206543121U (zh) | 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 | |
CN206576735U (zh) | 一种降噪均温锅具 | |
CN206612539U (zh) | 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 | |
CN108113454A (zh) | 一种高导热性的均温锅 | |
CN207539874U (zh) | 一种真空绝热板间距变化的蒸汽发生器 | |
CN217137486U (zh) | 一种无涂层的烹饪器具 | |
CN206543120U (zh) | 一种双层均温锅 | |
CN206612538U (zh) | 一种具有加热线圈盘的均温锅 | |
CN108113453A (zh) | 一种降噪均温锅具 | |
CN204120833U (zh) | 一种即热式饮水机加热体 | |
CN206576734U (zh) | 一种防开裂双层均温锅 | |
CN109323231B (zh) | 一种真空绝热板厚度变化的蒸汽发生器 | |
CN207539875U (zh) | 一种上下箱体真空绝热板厚度不同的蒸汽发生器 | |
CN206543123U (zh) | 一种锅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温锅具 | |
CN207539876U (zh) | 一种真空绝热板导热系数变化的蒸汽发生器 | |
CN206191872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热水器 | |
CN203375714U (zh) | 热水器水箱及热水器 | |
CN215809275U (zh) | 液体快速升温装置 | |
CN109323232B (zh) | 一种上下箱体真空绝热板导热系数不同的蒸汽发生器 | |
CN204265699U (zh) | 一种针状焦生产装置 | |
CN109323228B (zh) | 一种上下箱体真空绝热板间距不同的蒸汽发生器 | |
CN207674410U (zh) | 一种上下箱体真空绝热板间距不同的蒸汽发生器 | |
CN109323227A (zh) | 一种真空绝热板导热系数变化的蒸汽发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10 Termination date: 2021113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