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06897U -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06897U
CN206506897U CN201621299307.7U CN201621299307U CN206506897U CN 206506897 U CN206506897 U CN 206506897U CN 201621299307 U CN201621299307 U CN 201621299307U CN 206506897 U CN206506897 U CN 2065068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breast boards
repair system
restoration
stal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9930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小军
陈凤
高娟
陈少颖
贺瑞敏
张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Transpor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Transpor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Transpor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Transpor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Priority to CN20162129930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068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068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068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和挡土板,所述生态修复层为草种和秸秆拌入地表以下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所形成的生态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2~10cm长度,所述挡土板设置在被修复区域的四周或沿坡面方向依次设置。该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能够有效利用当地野生植物资源生命力强,生长迅速的特点,能快速恢复扰动地表植被,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Description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土保持领域和生态修复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水土资源是立国之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开发、电力、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项目的持续展开,扰动原始地貌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可导致土壤退化、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存环境和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加重面源污染,对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类活动对原始地表的扰动和生态恢复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意识逐渐加强。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贯彻实施后,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得到了缓解。现有人工恢复绿化时选择乔灌木种类种范围较窄,在没有美化要求的空地、边坡在土地平整后通常仅采取撒播1~2种草任其自然恢复,一般在生态修复初期,植物生长旺盛,水土保持效果良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就会出现衰退现象,复绿植被趋向单一化,最终难以形成真正适应当地立体条件的稳定的生态群落。目前现有研究较多的生态护坡关注点均在工程及工艺方面,属于基本的工程支撑,对已经破坏的原地植物生态群落的构建较少涉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用以解决现有在生态修复初期,植物生长旺盛,水土保持效果良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就会出现衰退现象,复绿植被趋向单一化,最终难以形成真正适应当地立体条件的稳定的生态群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方法以生态修复层和挡土板来构建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实现扰动地表的恢复。具体地,该修复系统如下: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和挡土板,所述生态修复层为草种和秸秆拌入地表以下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所形成的生态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2~10cm长,所述挡土板设置在被修复区域的四周或沿坡面方向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修复层中草种和秸秆拌入地表以下10cm土层中;
进一步地,当修复区域平缓时,所述挡土板设置在修复区域的四周,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5~8cm;
进一步地,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所述挡土板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8~10cm;
进一步地,所述挡土板沿坡面设置时,间距随坡度增大而减少,间距设置为2~5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生态修复区域两公里以内寻找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地区的路丘陵、湿地、田隙、水生和盐土草地;
(2)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根部保护收割后,切段存放;
(3)收集该修复区域的乔灌木的种子;
(4)将修复区域土地整平,在修复区域四周设置挡土板;
(5)将收集到野生草种和秸秆均匀拌入待修复区域地表耕作土层中;
(6)埋入野生乔灌木种子,完毕后浇水;
(7)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根部保护收割并切成段,用于修复其他地区的扰动地表;
进一步地,步骤(2)所述保护性收割根据草丛高度,距地面10~20cm处开始收割;
进一步地,步骤(2)收割后的草丛和灌草丛切成2~10cm长度;
进一步地,步骤(4)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沿坡度方向加设挡土板,所述挡土板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5~10cm;沿坡面设置的挡土板间距随坡度增大而减少,间距设为2~5m;
进一步地,步骤(5)在3~5月份将收集到的野生草种和秸秆拌入待修复区域地表以下10cm耕作土层中。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野生灌草秸秆拌入表层土能减少地表雨滴击溅侵蚀和地表土壤的运移,同时当地野生植物资源生命力强,生长迅速的特点,2~3月便可形成错落有致的本地乔灌草丛即恢复扰动地表植被,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2、选用本地野生植物用作扰动地表绿化修复,有效遏制植物多样性减退程度,增加人工恢复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生物群落,可开发当地野生植物的药用、饲用、食用价值,为当地的微生物、动物提供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就地取材进行当地野生植物群落修复,大大降低了植树种草的成本,简化了施工工艺和操作过程,减少工程材料如水泥等使用,减轻二次污染,种植快捷、方便、简单。
4、本实用新型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实行全程机械化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对大部分扰动地表均适用,可实现大面积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当修复区域平缓时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的俯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修复区域为坡面时的侧视图。
图中,1、草种和秸秆,2、乔灌木种子,3、生态修复层,4、挡土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3和挡土板4,所述生态修复层3为草种和秸秆1拌入地表以下10cm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2所形成的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2~5cm,长当修复区域平缓时,所述挡土板设置在修复区域的四周,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5cm,修复区域中心可不设挡土板,挡土板的设置用于在植被恢复初期防止水土流失。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生态修复区域两公里以内寻找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地区的丘陵、湿地、田隙、水生和盐土草地;
(2)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根部保护收割,根据草丛高度,如果草丛高50cm,距地面20cm处开始收割;然后切成2~5cm长度后,存放;
(3)收集该修复区域的乔灌木的种子;
(4)将修复区域土地整平,在修复区域四周设置挡土板;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5cm;
(5)在3~5月份将收集到的野生草种和秸秆拌入待修复区域地表以下10cm耕作土层中;
(6)埋入野生乔灌木种子,完毕后浇水;
(7)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根部保护收割并切成段,用于修复其他地区的扰动地表植被修复。
实施例2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如图2、3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3和挡土板4,所述生态修复层3为草种和秸秆1拌入地表以下10cm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2所形成的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3cm。所述挡土板4设置在被修复区域的四周,高于地面5cm,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沿坡度方向加设挡土板,所述挡土板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当坡度小于15度,沿坡面依次设置的挡土板高于地面6cm,每隔4m设一个。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生态修复区域两公里以内寻找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地区的丘陵、湿地、田隙、水生和盐土草地;
(2)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根部保护收割,根据草丛高度,如果草丛高30cm,距地面10cm处开始收割;然后切成长度为3cm后,存放;
(3)收集该修复区域的乔灌木的种子;
(4)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且坡度小于15度,四周的挡土板高于地面5cm,沿坡面依次设置的挡土板高于地面6cm,每隔4m设一个;
(5)在3~5月份将收集到的野生草种和秸秆拌入待修复区域地表以下10cm耕作土层中;
(6)埋入野生乔灌木种子,完毕后浇水;
(7)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保护性收割并切成段,用于修复其他地区的扰动地表植被修复。
实施例3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如图2、3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3和挡土板4,所述生态修复层3为草种和秸秆1拌入地表以下10cm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2所形成的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4cm。所述挡土板4设置在被修复区域的四周,高于地面6cm,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沿坡度方向加设挡土板,所述挡土板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当坡度大于15度小于30度时,沿坡面依次设置的挡土板高于地面7cm,每隔4m设一个。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生态修复区域两公里以内寻找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地区的丘陵、湿地、田隙、水生和盐土草地;
(2)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根部保护收割,根据草丛高度,如果草丛高40cm,距地面10cm处开始收割;然后切成长度为4cm后,存放;
(3)收集该修复区域的乔灌木的种子;
(4)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且坡度大于15度小于30度时,四周的挡土板高于地面6cm,沿坡面依次设置的挡土板高于地面7cm,每隔4m设一个;
(5)在3~5月份将收集到的野生草种和秸秆拌入待修复区域地表以下10cm耕作土层中;
(6)埋入野生乔灌木种子,完毕后浇水;
(7)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保护性收割并切成段,用于修复其他地区的扰动地表植被修复。
实施例4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如图2、3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3和挡土板4,所述生态修复层3为草种和秸秆1拌入地表以下10cm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2所形成的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5cm。所述挡土板4设置在被修复区域的四周,高于地面6cm,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沿坡度方向加设挡土板,所述挡土板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当大30度小于45度时,四周的挡土板高于地面7cm,沿坡面依次设置的挡土板高于地面8cm,每隔3m设一个。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生态修复区域两公里以内寻找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地区的丘陵、湿地、田隙、水生和盐土草地;
(2)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根部保护收割,根据草丛高度,如果草丛高40cm,距地面10cm处开始收割;然后切成长度为5cm后,存放;
(3)收集该修复区域的乔灌木的种子;
(4)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且坡度大30度小于45度时,四周的挡土板高于地面7cm,沿坡面依次设置的挡土板高于地面8cm,每隔3m设一个;
(5)在3~5月份将收集到的野生草种和秸秆拌入待修复区域地表以下10cm耕作土层中;
(6)埋入野生乔灌木种子,完毕后浇水;
(7)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保护性收割并切成段,用于修复其他地区的扰动地表植被修复。
实施例5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如图2、3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3和挡土板4,所述生态修复层3为草种和秸秆1拌入地表以下10cm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2所形成的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6cm。所述挡土板4设置在被修复区域的四周,高于地面6cm,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沿坡度方向加设挡土板,所述挡土板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当坡度小于大于45度时,四周的挡土板高于地面7cm,沿坡面依次设置的挡土板高于地面8cm,每隔2m设一个。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生态修复区域两公里以内寻找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地区的丘陵、湿地、田隙、水生和盐土草地;
(2)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根部保护收割,根据草丛高度,如果草丛高40cm,距地面20cm处开始收割;然后切成长度为6cm后,存放;
(3)收集该修复区域的乔灌木的种子;
(4)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且坡度小于大于45度时,四周的挡土板高于地面7cm,沿坡面依次设置的挡土板高于地面8cm,每隔2m设一个;
(5)在3~5月份将收集到的野生草种和秸秆拌入待修复区域地表以下10cm耕作土层中;
(6)埋入野生乔灌木种子,完毕后浇水;
(7)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保护性收割并切成段,用于修复其他地区的扰动地表植被修复。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和挡土板,所述生态修复层为草种和秸秆拌入地表以下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所形成的生态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2~10cm长度,所述挡土板设置在被修复区域的四周或沿坡面方向依次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修复层中草种和秸秆拌入地表以下10cm土层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修复区域平缓时,所述挡土板设置在修复区域的四周,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5~8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所述挡土板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8~10c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板沿坡面设置时,间距随坡度增大而减少,间距设置为2~5m。
CN201621299307.7U 2016-11-30 2016-11-30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 Active CN2065068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99307.7U CN206506897U (zh) 2016-11-30 2016-11-30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99307.7U CN206506897U (zh) 2016-11-30 2016-11-30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06897U true CN206506897U (zh) 2017-09-22

Family

ID=59861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99307.7U Active CN206506897U (zh) 2016-11-30 2016-11-30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068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6732A (zh) * 2016-11-30 2017-02-22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6732A (zh) * 2016-11-30 2017-02-22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8831B (zh) 沉水植物繁育毯及其应用
CN102138508B (zh) 利用生物结皮对陡峭道路边坡进行绿化和防护的方法
CN208501620U (zh) 一种现浇绿化混凝土硬质生态护岸
CN208266847U (zh) 适用于黄土地区的沟壑区快速修复结构
CN102124888A (zh) 一种茶园控制杂草的方法
CN105917903B (zh) 一种土壤薄层石质山地侵蚀陡坡的水土保持治理方法
CN107318418A (zh) 一种亚高山干旱地区人工草地建植方法
CN103609303A (zh) 一种矸石山近自然生态系统重建方法
CN105874959A (zh) 边坡植被生态恢复方法及系统
CN105926533A (zh) 一种植入型生态固滩方法
CN104604479B (zh) 一种臌囊薹草移栽快速恢复泥炭沼泽植被的方法
CN102257915A (zh) 山药横生与春秋两季稻草覆盖马铃薯套种
CN104798656A (zh) 风化基岩消落带陆生水长植树方法
CN106087634B (zh) 城市园林绿地有机地表覆盖的方法
CN116138113B (zh) 一种林业种植的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方法
CN107155790A (zh) 一种通过微生物发酵秸秆改良盐碱土质的方法
CN106576722B (zh) 一种在高山湿地上进行泥炭藓种植恢复的方法
CN111771626A (zh) 一种废弃矿区边坡生态修复方法
CN206506897U (zh)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
CN106416732A (zh) 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及方法
CN103053380A (zh) 一种提高大中径级树木的移植成活率及生长效果的方法
CN106954510A (zh) 一种用于编织的杞柳种植方法
CN105723847B (zh) 一种吉林西部退化盐碱地恢复成三江藨草湿地的方法
CN105027726B (zh) 一种区域种植治理沙漠化荒山的方法
CN106817945A (zh) 南疆绿洲水源地周边荒漠快速变良田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