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97980U -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97980U
CN206497980U CN201621374096.9U CN201621374096U CN206497980U CN 206497980 U CN206497980 U CN 206497980U CN 201621374096 U CN201621374096 U CN 201621374096U CN 206497980 U CN206497980 U CN 206497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pole
short
circuit
reflecting plate
coaxial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7409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祝东
曹庭友
尧雪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ast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ast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ast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37409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979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97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979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包括反射板,反射板上设有垂直振子,第一同轴线缆由反射板下方穿过连接螺杆和介质垫片至垂直振子,且第一同轴线缆外导体与连接螺杆内侧相连,第一同轴线缆内导体与垂直振子相连,形成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第二同轴线缆由反射板下方穿过反射板,并向上延伸并连接水平振子基材;第二同轴线缆外导体与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连接,第二同轴线缆内导体与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连接形成水平极化全向天线。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加工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天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背景技术
室内分布天线是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的重要组成,市场空间很大,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也是其中的一类,它具有信号接受面广,功能多等优点。然而,现有的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大多是锥式天线或多片放射式天线,这类天线存在生产加工难度大、成本高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加工生产。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包括反射板,反射板上设有贯通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内设有连接螺杆,所述连接螺杆内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上方设有介质垫片,所述介质垫片上部设有垂直振子,第一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所述连接螺杆和所述介质垫片至垂直振子,且所述第一同轴线缆外导体与所述连接螺杆内侧相连,所述第一同轴线缆内导体与所述垂直振子相连,形成垂直极化全向天线;所述反射板上并位于所述垂直振子两侧对称设有由所述反射板连接至所述垂直振子的第一短路片和第二短路片,所述第一短路片和所述第二短路片上分别设有第一回流圈和第二回流圈,所述第一回流圈和所述第二回流圈两侧均分别连接所述垂直振子两侧;所述第一回流圈和所述第二回流圈分别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振子和第二调节振子;所述反射板上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片和第二调节片;第二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所述反射板,并向上延伸并连接所述水平振子基材;所述第二同轴线缆外导体与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连接,所述第二同轴线缆内导体与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连接形成水平极化全向天线;所述第二同轴线缆上并位于所述水平振子基材与所述垂直振子之间设有与所述第二同轴线缆连接的扼流圈。
进一步地,第二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反射板,并朝第一短路片或第二短路片底端延伸,后沿着第一短路片或第二短路片下方延伸,再穿过第一短路片或第二短路片顶端向上延伸并连接水平振子基材。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板上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同轴线缆的第一短路压线板;所述垂直振子上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同轴线缆的第二短路压线板。
进一步地,所述垂直振子为三叉片状或双叉片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短路片和所述第二短路片为直角片状或弧角片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片和所述第二调节片为直角片状或弧角片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回流圈和所述第二回流圈为直角片状或弧角片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振子和所述第二调节振子为直角片状或弧角片状。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包括水平振子上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上表面辐射振子,水平振子上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上表面辐射振子相连,形成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且水平振子上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上表面辐射振子均在水平面360度内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包括水平振子下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下表面辐射振子,水平振子下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下表面辐射振子相连,形成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且水平振子下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下表面辐射振子均在水平面360度内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通过使用垂直振子结构,而不使用锥式结构或多片放射式结构,使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2)通过使用至少2个短路片(第一短路片、第二短路片)可以有效的降低本实用新型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体积;
3)通过使用多个调节片(第一调节片、第二调节片),可以有效降低本实用新型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驻波,优化方向图;
4)通过使用至少2个回流圈(第一回流圈、第二回流圈)以增加多条振子到地之间的电流回路,可以有效的调整本实用新型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阻抗,增加带宽;
5)通过使用至少2个调节振子(第一调节振子、第二调节振子)调整了垂直极化天线在水平方向上的辐射量,可以有效优化本实用新型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方向图;
6)通过使用扼流圈抑制了第二同轴线缆外导体电流,可以有效优化本实用新型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隔离度;
7)通过使用第一短路压线板和第二短路压线板,可以使本实用新型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结构更合理,性能更稳定;
8)本实用新型水平振子采用均匀分布的功分器和辐射振子,可以有效改善所述水平极化天线的方向图;
9)本实用新型垂直振子、反射板和第一同轴线缆形成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工作频段达到806~960MHz,1710~2700MHz,满足4G信号使用;
10)本实用新型水平振子和第二同轴线缆形成水平极化全向天线,工作频段达到1710~2700MHz,保证4G信号稳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水平振子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的驻波S11;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驻波S22;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的隔离度S1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只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包括反射板11,反射板11中间位置设有贯通的第一孔,第一孔内设有连接螺杆113,连接螺杆113中间设有第二孔,第二孔上方设有介质垫片121,介质垫片121内部设有第三孔,介质垫片121上部设有直立的垂直振子122,垂直振子122为三叉片状;
第一同轴线缆1由反射板11下方穿过连接螺杆113和介质垫片121至垂直振子122,且第一同轴线缆1外导体与连接螺杆内侧相连,第一同轴线缆1内导体与垂直振子122相连,形成垂直极化全向天线;
反射板11上并位于垂直振子122两侧对称设有由反射板11连接至垂直振子122的第一短路片125和第二短路片126,第一短路片125和第二短路片126上分别设有第一回流圈123和第二回流圈124,第一回流圈123和第二回流圈124两侧分别连接垂直振子122两侧;第一回流圈123和第二回流圈124分别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振子131和第二调节振子132;反射板11上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片111和第二调节片112;
第二同轴线缆2由反射板11下方穿过反射板11,并朝第一短路片125或第二短路片126底端延伸,后沿着第一短路片125或第二短路片126下方延伸,再穿过第一短路片125或第二短路片126顶端向上延伸至水平振子基材21;第二同轴线缆2外导体与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212连接,第二同轴线缆2内导体与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211连接形成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第二同轴线缆2上并位于水平振子基材21与垂直振子122之间设有扼流圈141,可以提高隔离度。
反射板11上还设有用于固定第二同轴线缆2的第一短路压线板114。
垂直振子122上还设有用于固定第二同轴线缆2的第二短路压线板133。
本实用新型垂直振子122可以是三叉片状或双叉片状,没有采用锥式结构和多片放射式结构。因此,相比锥式结构需要拉伸成型的工艺,本实用新型的垂直振子122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等优点;相比多片放射式结构需要经过更多人工组装,本实用新型的垂直振子122具有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第一短路片125和第二短路片126可以是直角片状,也可以是弧角片状。第一短路片125和第二短路片126上端均与垂直振子122相连,下端均与反射板11相连,而且第一短路片125与第二短路片126对称分布在垂直振子122两侧,从而可以拉低驻波,另外,还使得结构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第一调节片111和第二调节片112可以是直角片状,也可以是弧角片状。第一调节片111和第二调节片112均与反射板11相连,且第一调节片111和第二调节片112分布在第一短路片125和第二短路片126两侧,可以拉低驻波。
本实用新型第一回流圈123和第二回流圈124可以是直角片型,也可以是弧角片型。第一回流圈123和第二回流圈124中间位置分别与第一短路片125和第二短路片126对应连接,两脚位置均与垂直振子122连接,从而可以增加带宽。
本实用新型第一调节振子131和第二调节振子132可以是直角片状,也可以是弧角片状。第一调节振子131和第二调节振子132分别与回流圈123和回流圈124对应连接,从而可以优化方向图。
本实用新型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211包括水平振子上表面功分器2111与水平振子上表面辐射振子2112,水平振子上表面功分器2111与水平振子上表面辐射振子2112相连,形成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211,且水平振子上表面功分器2111与水平振子上表面辐射振子2112均在水平面360度内均匀分布。本实用新型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212包括水平振子下表面功分器2121与水平振子下表面辐射振子2122,水平振子下表面功分器2121与水平振子下表面辐射振子2122相连,形成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212,且水平振子下表面功分器2121与水平振子下表面辐射振子2122均在水平面360度内均匀分布。所述反射板、第一调节片、第二调节片、连接螺杆、垂直振子、第一短路片、第二短路片、第一调节振子、第二调节振子、第一短路压线板、第二短路压线板、第一回流圈、第二回流圈、扼流圈、水平振子上表面线路和水平振子下表面线路等材质均为金属。
介质垫片和水平振子基材均为绝缘件。
短路片(第一短路片、第二短路片)至少有2个,回流圈(第一回流圈、第二回流圈)至少有2个,回流圈中间位置与短路片连接,回流圈左右脚与垂直振子连接。
调节振子(第一调节振子、第二调节振子)至少有2个,与回流圈相连。
调节片(第一调节片、第二调节片)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反射板上。
第一短路压线板和第二短路压线板均至少有1个。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的驻波S11。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驻波S22。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的隔离度S1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射板,反射板上设有贯通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内设有连接螺杆,所述连接螺杆内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上方设有介质垫片,所述介质垫片上部设有垂直振子,第一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所述连接螺杆和所述介质垫片至垂直振子,且所述第一同轴线缆外导体与所述连接螺杆内侧相连,所述第一同轴线缆内导体与所述垂直振子相连,形成垂直极化全向天线;所述反射板上并位于所述垂直振子两侧对称设有由所述反射板连接至所述垂直振子的第一短路片和第二短路片,所述第一短路片和所述第二短路片上分别设有第一回流圈和第二回流圈,所述第一回流圈和所述第二回流圈两侧均分别连接所述垂直振子两侧;所述第一回流圈和所述第二回流圈分别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振子和第二调节振子;所述反射板上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片和第二调节片;第二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所述反射板,并向上延伸并连接水平振子基材;所述第二同轴线缆外导体与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连接,所述第二同轴线缆内导体与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连接形成水平极化全向天线;所述第二同轴线缆上并位于所述水平振子基材与所述垂直振子之间设有与所述第二同轴线缆连接的扼流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第二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反射板,并朝第一短路片或第二短路片底端延伸,后沿着第一短路片或第二短路片下方延伸,再穿过第一短路片或第二短路片顶端向上延伸并连接水平振子基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板上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同轴线缆的第一短路压线板;所述垂直振子上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同轴线缆的第二短路压线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振子为三叉片状或双叉片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短路片和所述第二短路片为直角片状或弧角片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片和所述第二调节片为直角片状或弧角片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圈和所述第二回流圈为直角片状或弧角片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振子和所述第二调节振子为直角片状或弧角片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包括水平振子上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上表面辐射振子,水平振子上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上表面辐射振子相连,形成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且水平振子上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上表面辐射振子均在水平面360度内均匀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包括水平振子下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下表面辐射振子,水平振子下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下表面辐射振子相连,形成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且水平振子下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下表面辐射振子均在水平面360度内均匀分布。
CN201621374096.9U 2016-12-15 2016-12-15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Active CN2064979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74096.9U CN206497980U (zh) 2016-12-15 2016-12-15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74096.9U CN206497980U (zh) 2016-12-15 2016-12-15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97980U true CN206497980U (zh) 2017-09-15

Family

ID=59800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74096.9U Active CN206497980U (zh) 2016-12-15 2016-12-15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9798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9186A (zh) * 2016-12-15 2017-08-18 深圳市发斯特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CN111585016A (zh) * 2020-05-14 2020-08-25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小型化吸顶天线及其性能调节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9186A (zh) * 2016-12-15 2017-08-18 深圳市发斯特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CN111585016A (zh) * 2020-05-14 2020-08-25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小型化吸顶天线及其性能调节方法
CN111585016B (zh) * 2020-05-14 2023-03-10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化吸顶天线及其性能调节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57968B (zh) 一种新概念宽带圆极化天线
CN101707292B (zh) 一种宽频双极化天线
CN201887148U (zh) 高性能宽频、双频全向天线
CN203013940U (zh) 双极化室内分布天线
US20190288406A1 (en) Antenna feed structure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CN209045768U (zh) 一种电调基站天线
CN202749516U (zh) 一种天线
CN106602230B (zh) 小型化增强型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CN106450683A (zh) 一种宽带双极化磁电偶极子基站天线上发送信号的方法
CN104577323A (zh) 一种用于移动通讯基站的双频双极化天线
CN203850423U (zh) 一种宽频双极化振子
CN104009277A (zh) 一种天线设备和天线阵列
CN204011731U (zh) 复合介质微带天线
CN106450706A (zh) 一种宽带双极化磁电偶极子基站天线
CN107293863A (zh) 一种宽波束宽带双极化天线
CN103247868B (zh) 一种多频段宽频双极化lte全向天线
CN104241842A (zh) 一种海事卫星通信终端宽波束天线装置
CN102110908A (zh) Td–lte室内双极化天线
CN207818899U (zh) 小型化低剖面双极化全向天线
CN107069186A (zh)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CN206497980U (zh)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CN102709712B (zh) 长期演进移动通信系统的双极化室内全向吸顶天线
CN108539400A (zh) 一种宽频带水平极化全向天线
CN205944411U (zh) 双极化天线
CN201820883U (zh) 一种宽带高性能双极化辐射单元及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15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A1, 8th Floor, No. 2 Dezheng Road,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Thai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fi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Tongfu Industrial Zone, Paddy Field,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Fast Precision Hardwar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