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78736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78736U
CN206478736U CN201720046893.2U CN201720046893U CN206478736U CN 206478736 U CN206478736 U CN 206478736U CN 201720046893 U CN201720046893 U CN 201720046893U CN 206478736 U CN206478736 U CN 2064787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otor
total
heat exchang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468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序杰
钟志尧
杨彤
周何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0468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787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787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7873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一风轮、第一电机和第一静叶,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一静叶的中部,第一风轮固定套设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一风轮包括第一动叶片、第一轮毂和第一安装板,第一轮毂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板入风侧表面中部,第一动叶片的相邻两侧边分别与第一轮毂和第一安装板固定连接,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穿过第一安装板与第一轮毂固定连接;第一动叶片入风方向一侧与第一轮毂连接的一端沿旋转方向弯折。在第一风轮转动时,第一动叶片跟随转动,第一动叶片与空气接触后,第一动叶片带动空气一起旋转,空气从第一安装板和第一静叶的外壁之间流向出风侧,大大增加了第一动叶片压缩空气的总量,保证出风量。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市场上的立式空调风道结构一般都由进风口、离心风机、蒸发器和出风口组成。室内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空调内部,经过离心风机离心加速后,空气经过蒸发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空气再由出风口吹向室内。
出风口大多设计成矩形状,在出风口处加入格栅或者扇叶后与出风口构成空调的送风装置,利用格栅或扇叶平衡出风口处的出风风量和控制出风风向。这样的送风装置仅能将蒸发器热交换后的空气送出来,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户感觉不舒适。而且,从出风口吹出来的风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空调进风口进风量的大小以及离心风机的功率大小,其本身不能增大进风风量,因而对室内空气的流动起不到明显的增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调器,解决无法更换新鲜空气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蒸发器、箱体、全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与所述箱体通路连接,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箱体内部,将所述箱体分割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全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箱体一侧,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一风道通路连接,所述全热交换器的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二风道通路连接,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的通路上。
进一步,所述箱体包括盖板、底板、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依次搭接成矩形筒状,所述盖板固定设置于所述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上部,所述底板固定设置于所述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下部,所述第一风道设置在所述前板上,所述第二风道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全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左侧板外侧。
进一步,所述箱体外侧设置有换气管,所述换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板和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出风口通路连接。
进一步,所述左侧板外侧设置有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所述全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内部,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分别与所述左侧板外表面和所述换气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包括全热交换器安装座和全热交换器安装盖板,所述全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座内部,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盖板扣合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座上部。
进一步,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上部搭接,所述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的下部分别固定设置所述箱体下部内表面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的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箱体前部内表面和后部内表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风道包括第一导风圈、第一风轮、第一电机压板、第一电机和第一静叶;
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静叶的中部,所述第一电机压板扣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风轮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导风圈扣设在所述第一风轮的入风侧,所述第一导风圈与所述第一静叶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静叶的出风端与所述箱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风轮包括第一动叶片、第一轮毂和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轮毂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入风侧表面中部,所述第一动叶片的相邻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轮毂和所述第一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一轮毂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动叶片入风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一轮毂连接的一端沿旋转方向弯折。
进一步,所述第一静叶包括第一电机固定部、第一静叶片和第一导风圈1固定部,所述第一导风圈固定部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固定部的外侧,所述第一静叶片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风圈固定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一电机固定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机固定部内。
进一步,所述第二风道包括第二导风圈、第二风轮、第二电机压板、第二电机和第二静叶;
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静叶的中部,所述第二电机压板扣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风轮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导风圈扣设在所述第二风轮的入风侧,所述第二导风圈与所述第二静叶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导风圈的入风端与所述箱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风轮包括第二动叶片、第二轮毂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轮毂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入风侧表面中部,所述第二动叶片的相邻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二轮毂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二轮毂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动叶片入风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二轮毂连接的一端沿旋转方向弯折。
进一步,所述第二静叶包括第二电机固定部、第二静叶片和第二导风圈固定部,所述第二导风圈固定部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固定部的外侧,所述第二静叶片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导风圈固定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二电机固定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机固定部内。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蒸发器、箱体、全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与所述箱体通路连接,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箱体内部,将所述箱体分割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全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箱体一侧,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一风道通路连接,所述全热交换器的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二风道通路连接,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的通路上。这样,因为蒸发器设置于箱体内部,分割所述箱体为第一腔和第二腔,全热交换器的出风口通过第一腔与第一风道通路连接,全热交换器的进风口通过第二腔与第二风道通路连接,当工作时,第一风道向箱内第一腔送入室内的空气,送入第一腔的空气一小部分经过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后回流至室内,剩余的大部分空气会经过全热交换器排出空气至室外;此时第二风道也在工作,外部的空气通过全热交换器的进风端进入箱体的第二腔内,由于第二风道的作用,第二腔内的空气通过第二风道排放至室内,以完成换气功能。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可以对室内的空气及时更换,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位置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换气流程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第一导风圈,2、第一风轮,3、第一电机压板,4、第一电机,5、第一静叶,6、左侧板,7、蒸发器,8、盖板,9、后板,10、换气管,11、全热交换器安装盖板,12、全热交换器,13、第一风道,14、第二风道,15、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一风道13、第二风道14、蒸发器7、箱体15、全热交换器12;
所述第一风道13和所述第二风道14均与所述箱体15通路连接,所述蒸发器7设置于所述箱体15内部,将所述箱体15分割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全热交换器12设置于所述箱体15一侧,所述全热交换器12的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一风道13通路连接,所述全热交换器12的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二风道14通路连接,所述蒸发器7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13和所述第二风道14之间的通路上。这样,因为蒸发器7设置于箱体15内部,分割所述箱体15为第一腔和第二腔,全热交换器12的出风口通过第一腔与第一风道13通路连接,全热交换器12的进风口通过第二腔与第二风道14通路连接,当工作时,第一风道13向箱内第一腔送入室内的空气,送入第一腔的空气一小部分经过蒸发器7进行热交换后回流至室内,剩余的大部分空气会经过全热交换器12排出空气至室外;此时第二风道14也在工作,外部的空气通过全热交换器12的进风端进入箱体15的第二腔内,由于第二风道14的作用,第二腔内的空气通过第二风道14排放至室内,以完成换气功能。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可以对室内的空气及时更换,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如图1-图7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箱体15包括盖板8、底板、前板、后板9、左侧板6和右侧板,所述前板、后板9、左侧板6和右侧板依次搭接成矩形筒状,所述盖板8固定设置于所述前板、后板9、左侧板6和右侧板上部,所述底板固定设置于所述前板、后板9、左侧板6和右侧板下部,所述第一风道13设置在所述前板上,所述第二风道14设置于所述盖板8上,所述全热交换器12设置在所述左侧板6外侧。当工作时,第一风道13从前板向箱内第一腔送入室内的空气,送入第一腔的空气一小部分经过蒸发器7进行热交换后通过盖板8及第二风道14回流至室内,剩余的大部分空气会经过后半从全热交换器12排出空气至室外;此时第二风道14也在工作,外部的空气通过全热交换器12的进风端从左侧板6进入箱体15的第二腔内,由于第二风道14的作用,第二腔内的空气通过盖板8及第二风道14排放至室内,以完成换气功能。进一步,所述箱体15外侧设置有换气管10,所述换气管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板9和所述全热交换器12的出风口通路连接。这样,因为全热交换器12设置在左侧板6的外表面上,全热交换器12的进风口距离后板9上的连接第一腔的距离较远,所以在所述箱体15外侧设置有换气管10,通过换气管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板9和所述全热交换器12的出风口通路连接,以保证气路的整体连通性,确保空气在流动过程中的气密性。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如图1-图7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左侧板6外侧设置有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所述全热交换器12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内部,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分别与所述左侧板6外表面和所述换气管10固定连接。这样,全热交换器12在安装时,很难将全热交换器12固定在左侧板6的外侧,并且及时保证全热交换器12可以安装,但全热交换器12裸露在空气中,时间积累会导致全热交换器1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发生堵塞及全热交换器12容易腐蚀,减少全热交换器12的使用寿面,在左侧板6外侧设置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将全热交换器12设置于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内部,不但方便全热交换器12的安装,而且还大大延长了全热交换器12的使用寿命。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包括全热交换器安装座和全热交换器安装盖板11,所述全热交换器12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座内部,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盖板11扣合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座上部。这样,因为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包括全热交换器安装座和全热交换器安装盖板11,安装时,先将全热交换器安装座固定在左侧板6的外侧,将全热交换器12放置在全热交换器安装座内部,最后扣合全热交换器安装盖板11,完成全热交换器12的安装,安装方便快捷,提供工作效率,并大大延长了全热交换器12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如图1-图7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蒸发器7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上部搭接,所述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的下部分别固定设置所述箱体15下部内表面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的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箱体15前部内表面和后部内表面固定连接。这样,因为蒸发器7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与箱体15内表面形成第一腔,其余空间为第二腔,在第一风道13进风时,空气进入第一腔内,送入第一腔的空气一小部分经过蒸发器7进行热交换后回流至室内,剩余的大部分空气会经过全热交换器12排出空气至室外;此时第二风道14也在工作,外部的空气通过全热交换器12的进风端进入箱体15的第二腔内,由于第二风道14的作用,第二腔内的空气通过第二风道14排放至室内,以完成换气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如图1-图7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风道13包括第一导风圈1、第一风轮2、第一电机压板3、第一电机4和第一静叶5;
所述第一电机4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静叶5的中部,所述第一电机压板3扣设在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风轮2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导风圈1扣设在所述第一风轮2的入风侧,所述第一导风圈1与所述第一静叶5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静叶5的出风端与所述箱体15固定连接。
这样,第一风道13工作时,空气经过第一导风圈1进入第一风轮2的位置处,电机带动第一风轮2转动,风轮压缩空气至第一静叶5位置,经过第一静叶5缓流、平稳处理后通过箱体15排放至第一腔内。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风轮2包括第一动叶片、第一轮毂和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轮毂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入风侧表面中部,所述第一动叶片的相邻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轮毂和所述第一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一轮毂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动叶片入风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一轮毂连接的一端沿旋转方向弯折。
这样,当第一电机4得电时,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开始转动,由于第一风轮2第一风轮2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上,输出轴带动第一风轮2转动,第一风轮2带动其周围的空气向第一静叶5方向压缩,因为第一风轮2包括第一动叶片、第一轮毂和第一安装板,且第一动叶片入风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一轮毂连接的一端沿旋转方向弯折,在第一风轮2转动时,第一动叶片跟随转动,第一动叶片与空气接触后,第一动叶片带动空气一起旋转,由于第一动叶片入风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一轮毂连接的一端沿旋转方向弯折,空气不会从入风侧流散,第一动叶片将空气由第一轮毂一侧向外侧边缘压缩,空气从第一安装板和第一静叶5的外壁之间流向出风侧,大大增加了第一动叶片压缩空气的总量,保证出风量。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有点是:增加了第一动叶片压缩空气的总量,保证出风量。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静叶5包括第一电机固定部、第一静叶片和第一导风圈1固定部,所述第一导风圈1固定部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固定部的外侧,所述第一静叶片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风圈1固定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一电机固定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4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机固定部内。这样,第一静叶5包括第一电机固定部、第一静叶片和第一导风圈1固定部,第一电机4得电时,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开始转动,由于第一风轮2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上,输出轴带动第一风轮2转动,第一风轮2带动其周围的空气向第一静叶5方向压缩,在第一风轮2转动时,第一动叶片跟随转动,第一动叶片与空气接触后,第一动叶片带动空气一起旋转,由于第一动叶片入风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一轮毂连接的一端沿旋转方向弯折,空气不会从入风侧流散,第一动叶片将空气由第一轮毂一侧向外侧边缘压缩,空气从第一安装板和第一静叶5的外壁之间流向出风侧,当压缩后的空气旋转着进入第一电机固定部与第一导风圈1固定部形成的通道内,因为第一电机固定部与第一导风圈1固定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静叶片,第一静叶片会阻止空气旋转,防止空气旋转与第一电机固定部或第一导风圈1固定部摩擦产生空气振动,从而阻止产生噪音;第一静叶片阻止空气旋转,空气流动减慢,有效防止涡流的产生,进一步防止噪音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如图1-图7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二风道14包括第二导风圈、第二风轮、第二电机压板、第二电机和第二静叶;
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静叶的中部,所述第二电机压板扣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风轮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导风圈扣设在所述第二风轮的入风侧,所述第二导风圈与所述第二静叶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导风圈的入风端与所述箱体15固定连接。
这样,第二风道14工作时,第二腔内的空气经过第二导风圈进入第二风轮的位置处,第二电机带动第二风轮转动,风轮压缩空气至第二静叶位置,经过第二静叶缓流、平稳处理后排放至室内。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风轮包括第二动叶片、第二轮毂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轮毂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入风侧表面中部,所述第二动叶片的相邻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二轮毂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二轮毂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动叶片入风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二轮毂连接的一端沿旋转方向弯折。
这样,当第二电机得电时,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开始转动,由于第二风轮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输出轴带动第二风轮转动,第二风轮带动其周围的空气向第二静叶方向压缩,因为第二风轮包括第二动叶片、第二轮毂和第二安装板,且第二动叶片入风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二轮毂连接的一端沿旋转方向弯折,在第二风轮转动时,第二动叶片跟随转动,第二动叶片与空气接触后,第二动叶片带动空气一起旋转,由于第二动叶片入风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二轮毂连接的一端沿旋转方向弯折,空气不会从入风侧流散,第二动叶片将空气由第二轮毂一侧向外侧边缘压缩,空气从第二安装板和第二静叶的外壁之间流向出风侧,大大增加了第二动叶片压缩空气的总量,保证出风量。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有点是:增加了第二动叶片压缩空气的总量,保证出风量。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静叶包括第二电机固定部、第二静叶片和第二导风圈固定部,所述第二导风圈固定部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固定部的外侧,所述第二静叶片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导风圈固定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二电机固定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机固定部内。这样,第二静叶包括第二电机固定部、第二静叶片和第二导风圈固定部,第二电机得电时,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开始转动,由于第二风轮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输出轴带动第二风轮转动,第二风轮带动其周围的空气向第二静叶方向压缩,在第二风轮转动时,第二动叶片跟随转动,第二动叶片与空气接触后,第二动叶片带动空气一起旋转,由于第二动叶片入风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二轮毂连接的一端沿旋转方向弯折,空气不会从入风侧流散,第二动叶片将空气由第二轮毂一侧向外侧边缘压缩,空气从第二安装板和第二静叶的外壁之间流向出风侧,当压缩后的空气旋转着进入第二电机固定部与第二导风圈固定部形成的通道内,因为第二电机固定部与第二导风圈固定部之间设置有第二静叶片,第二静叶片会阻止空气旋转,防止空气旋转与第二电机固定部或第二导风圈固定部摩擦产生空气振动,从而阻止产生噪音;第二静叶片阻止空气旋转,空气流动减慢,有效防止涡流的产生,进一步防止噪音的产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道(13)、第二风道(14)、蒸发器(7)、箱体(15)、全热交换器(12);
所述第一风道(13)和所述第二风道(14)均与所述箱体(15)通路连接,所述蒸发器(7)设置于所述箱体(15)内部,将所述箱体(15)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全热交换器(12)设置于所述箱体(15)一侧,所述全热交换器(12)的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一风道(13)通路连接,所述全热交换器(12)的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二风道(14)通路连接,所述蒸发器(7)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13)和所述第二风道(14)之间的通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5)包括盖板(8)、底板、前板、后板(9)、左侧板(6)和右侧板,所述前板、后板(9)、左侧板(6)和右侧板依次搭接成矩形筒状,所述盖板(8)固定设置于所述前板、后板(9)、左侧板(6)和右侧板上部,所述底板固定设置于所述前板、后板(9)、左侧板(6)和右侧板下部,所述第一风道(13)设置在所述前板上,所述第二风道(14)设置于所述盖板(8)上,所述全热交换器(12)设置在所述左侧板(6)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5)外侧设置有换气管(10),所述换气管(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板(9)和所述全热交换器(12)的出风口通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6)外侧设置有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所述全热交换器(12)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内部,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分别与所述左侧板(6)外表面和所述换气管(10)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组件包括全热交换器安装座和全热交换器安装盖板(11),所述全热交换器(12)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座内部,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盖板(11)扣合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座上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7)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上部搭接,所述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的下部分别固定设置所述箱体(15)下部内表面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的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箱体(15)前部内表面和后部内表面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13)包括第一导风圈(1)、第一风轮(2)、第一电机压板(3)、第一电机(4)和第一静叶(5);
所述第一电机(4)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静叶(5)的中部,所述第一电机压板(3)扣设在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风轮(2)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导风圈(1)扣设在所述第一风轮(2)的入风侧,所述第一导风圈(1)与所述第一静叶(5)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静叶(5)的出风端与所述箱体(15)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轮(2)包括第一动叶片、第一轮毂和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轮毂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入风侧表面中部,所述第一动叶片的相邻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轮毂和所述第一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一轮毂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动叶片入风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一轮毂连接的一端沿旋转方向弯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叶(5)包括第一电机固定部、第一静叶片和第一导风圈(1)固定部,所述第一导风圈(1)固定部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固定部的外侧,所述第一静叶片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风圈(1)固定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一电机固定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机固定部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14)包括第二导风圈、第二风轮、第二电机压板、第二电机和第二静叶;
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静叶的中部,所述第二电机压板扣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风轮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导风圈扣设在所述第二风轮的入风侧,所述第二导风圈与所述第二静叶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导风圈的入风端与所述箱体(15)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轮包括第二动叶片、第二轮毂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轮毂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入风侧表面中部,所述第二动叶片的相邻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二轮毂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二轮毂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动叶片入风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二轮毂连接的一端沿旋转方向弯折。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静叶包括第二电机固定部、第二静叶片和第二导风圈固定部,所述第二导风圈固定部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固定部的外侧,所述第二静叶片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导风圈固定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二电机固定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机固定部内。
CN201720046893.2U 2017-01-16 2017-01-16 一种空调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4787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46893.2U CN206478736U (zh) 2017-01-16 2017-01-16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46893.2U CN206478736U (zh) 2017-01-16 2017-01-16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78736U true CN206478736U (zh) 2017-09-08

Family

ID=59754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46893.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478736U (zh) 2017-01-16 2017-01-16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787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94879A (zh) * 2017-01-16 2017-04-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94879A (zh) * 2017-01-16 2017-04-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N106594879B (zh) * 2017-01-16 2022-06-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65847A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107421005B (zh) 轻便窗式空调器
CN104879999A (zh) 一种用于冰箱的冷凝风道组件及其冰箱
CN206478737U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106765848B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206478736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8025675U (zh) 空调设备
CN105222224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8375117A (zh) 立式空调器
CN206478809U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106705230A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208059075U (zh) 立式空调器
CN106594879A (zh) 一种空调器
CN106678972A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100381760C (zh) 空调室内机易拆卸风扇电机安装结构
CN101617174B (zh) 空调的室外单元以及室外单元的鼓风机
CN206478739U (zh) 一种风道组件
CN215982930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
CN206739429U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22060163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025672U (zh) 空调设备
CN101769568B (zh) 分体式空调室外机
CN208059077U (zh) 立式空调器
CN114165483B (zh) 一种通风机的风道结构
CN204786810U (zh) 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挂壁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60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