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78138U - 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78138U
CN206478138U CN201620734510.6U CN201620734510U CN206478138U CN 206478138 U CN206478138 U CN 206478138U CN 201620734510 U CN201620734510 U CN 201620734510U CN 206478138 U CN206478138 U CN 2064781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bearing
clutch
inner r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3451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德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73451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781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781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781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包括外环、滚柱、内环、分合器、轴承等,内环套置在外环内,外环两端内孔连接在内环两端两只支撑轴承的外圈上,内环外径中间台阶设置着多个星轮楔槽,星轮楔槽的外面,对着外环内孔中滚道,滚柱装在外环滚道和内环星轮楔槽空间中。所述分合器主体是一个较厚的圆环,内孔装在中轴承的外圈上,分合器的一端平面上设置有多个凸出的拨爪,凸出的拨爪插装在滚柱两边。本实用新型利用离合器转动时,分合器产生的自重惯性和拨爪结构关系来实现接合和分离的,在超越转动中,实现了全速(高、低速)非接触,因此具有寿命长,适合高、低转速工作,应用范围广,而且结构简单,可靠性强。

Description

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传动中的超越离合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
背景技术
超越离合器作为一种机械传动中重要的基础件,其出色的性能,是广泛应用于原动机与从动机或主动轴与从动轴传动链中的重要部件,随着现代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对超越离合器的高转速、高可靠性、高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由于其本身的结构特点,超越式离合器都设置有弹簧,靠弹簧提供一个初始的摩擦推力,使滚柱被摩擦力楔紧接合,在超越时,滚柱仍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与外环保持接触,产生滑动摩擦,转速越高,磨损越严重,存在着使用寿命短,工作转速不高等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在超越时实现了全速(高、低速)非接触,因而提高了使用寿命和工作转速,而且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强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外环、分合器、滚柱、内环、右轴承、左轴承、左挡环、中挡环、右挡环、中轴承、中挡圈、左端盖、右端盖、右挡圈、左挡圈,所述外环内安装有内环,所述内环的外径上从左至右依次安装有左轴承、左挡环、滚柱、中挡环、中轴承、右挡环和右轴承,所述中轴承上安装有分合器。
所述外环的两端内孔分别装在内环上两端两只支撑轴承的外圈上,其中左轴承外圈直接装在外环内孔上,外面设有左端盖,左端盖外设有卡固在外环内的左弹性挡圈,所述右轴承外圈装在右端盖上且与外环相连接,右端盖外设有卡固在外环内的右弹性挡圈。
所述内环外径中间的台阶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星轮楔槽,星轮楔槽正对外环的滚道工作面,滚柱设置在外环的滚道工作面与内环的星轮楔槽之间的空间中,所述滚柱的个数与内环星轮楔槽的个数相等,其数量至少为3个。
所述分合器主体是一个较厚的圆环,其内孔和中轴承的外圈相连,中轴承一端设有卡固在分合器内孔内的中弹性挡圈,所述分合器设置在内环星轮楔槽的右侧,分合器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凸出拨爪,其个数与滚柱、星轮楔槽的个数相同,所述分合器2上凸出拨爪插装在滚柱3两边,分合器2和滚柱3可在星轮楔槽空间里作自由活动。
所述左轴承内圈右侧和内环连接处安装有左挡环。
所述中轴承内圈左侧和内环连接处安装有中挡环。
所述中轴承内圈右侧和中右轴承连接处安装有右挡环。
所述内环也可将其整体分为二体制造,分为内环与内环轴,两者用平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是利用离合器转动时,分合器产生的惯性力和拔爪的结构关系来实现接合和分离的,在超越运转中,分合器拨爪将滚柱压在内环星轮楔槽较宽的底部,使滚柱无法与外环接触,实现了全速(高、低速)的非接触,避免了因滑动摩擦而引起的磨损,因而使离合器具有寿命长,工作转速高,其结构简单,可靠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接合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分离(超越)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本明所述的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分体式内环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非接触式滾柱超越离合器在正反转不同速比自动变速器中应用实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2所示,包括外环1、分合器2、滚柱3、内环4、右轴承5、左轴承6、左挡环7、中挡环8、右挡环9、中轴承10、中挡圈11、左端盖12、右端盖13、右挡圈14、左挡圈15,所述外环1内安装有内环4,所述内环4的外径上从左至右依次安装有左轴承6、左挡环7、滚柱3、中挡环8、中轴承10、右挡环9和右轴承5,所述中轴承10上安装有分合器2。
所述的外环1的两端内孔分别装在内环4上两端两只支撑轴承的外圈上,其中左轴承6外圈直接装在外环1内孔上,外面设有左端盖12,左端盖12外设有卡固在外环1内的的左弹性挡圈15;所述右轴承5外圈装在右端盖13内与外环1内孔相连接,右端盖13外设有卡固在外环1内的的右弹性挡圈14。
所述内环4外径中间的台阶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星轮楔槽,星轮楔槽正对外环1的滚道工作面,滚柱3设置在外环1的滚道工作面与内环4的星轮楔槽之间的空间中,所述滚柱3的个数与内环4星轮楔槽的个数相等,其数量至少为3个。
所述分合器2主体是一个较厚的圆环,其内孔和中轴承10的外圈相连,中轴承10一端设有卡固在分合器2内孔内的中弹性挡圈11,所述分合器2设置在内环4星轮楔槽的右侧,分合器2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凸出拨爪,其个数与滚柱3、内环4星轮楔槽的个数相同,所述分合器2上凸出拨爪插装在滚柱3两边,分合器2和滚柱3可在星轮楔槽空间里作自由活动。
所述左轴承6内圈右侧和内环4连接处安装有左挡环7。
所述中轴承10内圈左侧和内环4连接处安装有中挡环8。
所述中轴承10内圈右侧和右轴承5连接处安装有右挡环9
如图5所示,所述内环4也可将其整体分为二体制造,分为内环4与内环轴17,两者用平键16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的工作原理与常规的超越离合器有区别的。
常规的超越离合器内都设置有弹簧,靠弹簧的作用力来推动滚柱与外环接触,提供一个初始的摩擦力,开始离合器工作的,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式滚柱离合器,取消了弹簧,设置了一个分合器2,利用离合器转动时分合器2产生的惯性力和结构关系来实现接合和分离的。
图3所示,当主机开启时,带动内环4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装在内环4外径中间的中轴承10上的分合器2依靠惯性,往逆时针方向后压(这如同人穿着轮滑鞋站在汽车上,汽车向前开时,人往后退,刹车时或倒车时,人又往前进的惯性力现象),将装在分合器2拔爪中的滚柱3压向外环1和内环4星轮楔槽较窄处,滚柱3受摩擦力作用被楔紧在外环1与内环4星轮楔槽之间,从而带动外环1一起转动,这时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
图4所示,当外环1转速超过内环4时或驱动主机反转(逆时针方向)时,外环1或内环4的摩擦力和分合器2的惯性力,将滚柱3推到内环4星轮楔槽较宽的后部,这时离合器处于分离(超越)状态;在超越运转中,分合器2拨爪头部与滚柱3外部接触,分合器2的惯性力将滚柱3压在星轮楔槽后部,使滚柱3无法与外环1接触,实现了全速(高、低速)非接触运转。
图6为非接触式滾柱超越离合器在正反转不同速比自动变速器中应用实例,所述的正反转不同速比变速箱的输入轴21和输出轴28平行设置在箱体27内,两端由轴承30支承。所述的输入轴21中部外径上设置有两只转向不同(一只正装,一只反装)的超越离合器22、24;B、C两对不同速比的齿轮副,B对中的B大齿轮23装在左超越离合器22上,C对中C小齿轮25装在右超越离合器24上,B小齿轮25和C大齿轮29装在输出轴28上。本实用新型根据超越离合器单向传递转矩的原理,两只转向不同的超越离合器22、24在正、反转时各带动一对齿轮副转动,在同一输入转速条件下,实现了正反不同速比的输出。在该传动系统中,当B大齿轮23的左超越离合器22接合,带动B小齿轮26使输出轴28作高速转动时,输出轴28上的另一只C大齿轮29反馈与他啮合的C小齿轮25,使未接合的右超越离合器24外环1转速高于与内环4的转速,这时输入轴21上的两只离合器22、24同时合上,运动被截止。截止的原因是普通超越离合器内的弹簧提供的推力使滚柱被外环摩擦,而被楔紧造成的。装上非接触式滾柱超越离合器,离合器内分合器2的惯性力将滚柱3压在星轮楔槽后部,滚柱3无法与外环1接触,成功的破解了截止这一难道,使正反不同速比变速器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而已,不能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任何所作的修改,部分替代、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环(1)、分合器(2)、滚柱(3)、内环(4)、右轴承(5)、左轴承(6)、左挡环(7)、中挡环(8)、右挡环(9)、中轴承(10)、中挡圈(11)、左端盖(12)、右端盖(13)、右挡圈(14)、左挡圈(15),平键(16)、内环轴(17),所述外环(1)内安装有内环(4),所述内环(4)的外径上从左至右依次安装有左轴承(6)、左挡环(7)、滚柱(3)、中挡环(8)、中轴承(10)、右挡环(9)和右轴承(5),所述中轴承(10)上安装有分合器(2),所述分合器(2)主体是一个较厚的圆环,其内孔和中轴承(10)的外圈相连,中轴承(10)一端设有卡固在分合器(2)内孔内的中弹性挡圈(11),所述分合器(2)设置在星轮楔槽的右侧,分合器(2)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凸出拨爪,其个数与滚柱(3)、星轮楔槽的个数相同,所述分合器(2)上凸出拨爪插装在滚柱(3)两边,分合器(2)和滚柱(3)可在星轮楔槽空间里作自由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环(1)的两端内孔分别装在内环(4)上两端两只支撑轴承的外圈上,其中左轴承(6)外圈直接装在外环(1)内孔上,外面设有左端盖(12),左端盖(12)外设有卡固在外环(1)内的左弹性挡圈(15);所述右轴承(5)外圈装在右端盖(13)内与外环(1)内相连接,右端盖(13)外设有卡固在外环(1)内的右弹性挡圈(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4)外径中间的台阶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星轮楔槽,星轮楔槽正对外环(1)的滚道工作面,所述滚柱(3)设置在外环(1)的滚道工作面与内环(4)的星轮楔槽之间的空间中,所述滚柱(3)的个数与星轮楔槽的个数相等,其数量至少为3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轴承(6)内圈右侧和内环(4)连接处安装有左挡环(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轴承(10)内圈左侧和内环(4)连接处安装有中挡环(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轴承(10)内圈右侧和右轴承(5)连接处安装有右挡环(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4)也可将其整体分为二体制造,分为内环(4)与内环轴(17),两者用平键(16)连接。
CN201620734510.6U 2016-07-13 2016-07-13 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 Active CN2064781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34510.6U CN206478138U (zh) 2016-07-13 2016-07-13 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34510.6U CN206478138U (zh) 2016-07-13 2016-07-13 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78138U true CN206478138U (zh) 2017-09-08

Family

ID=59755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34510.6U Active CN206478138U (zh) 2016-07-13 2016-07-13 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781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52812A (zh) * 2016-07-13 2016-09-21 董德强 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52812A (zh) * 2016-07-13 2016-09-21 董德强 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3335C (zh) 可选择的单向离合器
CN111075892B (zh) 智能化自适应自动变速器
JPH0650358A (ja) 自動復帰機能付トルクリミッタ
CN111016604B (zh) 超大扭矩双螺旋双超越集成式智慧自适应电驱动前驱系统
WO2011069330A1 (zh) 轴承式超越离合器结构
WO2021110155A1 (zh) 全机械式自适应自动变速器
CN111005992B (zh) 能够适用于恶劣工况的自适应自动变速总成
CN110985614B (zh) 带有传动传感功能的自适应自动变速总成
CN202371051U (zh) 一种滚珠刚性离合器
CN105526280A (zh) 双向非逆止超越离合器
CN206478138U (zh) 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
CN103277425B (zh) 双螺旋超越离合器
CN105952812A (zh) 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
CN104482073A (zh) 行星式超越离合器
CN111016643B (zh) 双螺旋双超越集成式智慧自适应电驱动前驱系统
CN111059172B (zh) 机械式重载自适应自动变速总成
CN111043257B (zh) 采用多片式大扭矩摩擦离合器的自适应自动变速总成
CN206478139U (zh) 全速非接触式楔块超越离合器
CN204284255U (zh) 行星式超越离合器
CN104132079B (zh) 弧面偏心块式超越离合器
CN111059171B (zh) 能够承受超大载荷的双超越自适应自动变速系统
CN208311316U (zh) 一种非接触式超越离合器
CN105927679A (zh) 全速非接触式楔块超越离合器
CN201475287U (zh) 单向皮带轮
CN205605685U (zh) 超越离合器以及具有该超越离合器的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