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54116U - 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54116U
CN206454116U CN201621045455.6U CN201621045455U CN206454116U CN 206454116 U CN206454116 U CN 206454116U CN 201621045455 U CN201621045455 U CN 201621045455U CN 206454116 U CN206454116 U CN 206454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frequency
radio frequency
electrode
bipo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4545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晓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eninsula Med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ndao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ndao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ndao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4545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541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54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541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其中,所述双极射频治疗头包括第一射频电极,其包括至少一个射频释放端;第二射频电极,其包括多个射频释放端,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多个射频释放端与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上的至少一个射频释放端正对设置,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各射频释放端至少与一个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上的射频释放端对应形成一组双极射频并连接于同一射频电源或独立射频电源,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可以将射频电流传递得更深,其可用于面颊区域治疗,通过维持各个层面的电流密度一致或者提高脂肪层电流密度的方式来实现治疗中具有显著的能量聚焦效应。

Description

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射频治疗仪的应用部件分成单极和双极,在组织深层都存在电流密度显著降低的情况,具体的,单极射频会沿着电阻更小的方向流向负极板,如通过真皮层,真皮血管网方向传递,双极射频中电流同样沿着电阻更小的方向流动,在1MHz频率的射频中,由于脂肪层阻抗基本为真皮层阻抗的5倍,射频电流主要通过真皮层传输,皮下脂肪层加热效应会非常的少,更深的肌肉层基本不能进行热刺激。
导致上述缺陷的原因为:面部组织由皮肤,浅表筋膜层,肌肉层,粘膜下组织,粘膜等构成,具体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皮肤包含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粘膜包含上皮细胞层和固有层。在常规应用电极中,射频电流主要通过真皮层进行传递(真皮层相对表皮层和皮下组织具有更小的阻抗),电流沿着阻抗更小的方向传递。这样治疗对于面部轮廓改善起主导作用的皮下脂肪层及浅表筋膜层的热作用基本忽略不计。
因此,在现有面部治疗中通常只有通过手术的方式对脂肪层及肌肉层进行治疗,来实现较佳的效果,而手术大大限制了客户使用人群。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用于解决现有射频治疗仪在治疗过程中对皮下的脂肪层或者更深的肌肉层加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包括:第一射频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射频释放端;第二射频电极,包括多个射频释放端,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多个射频释放端与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上的至少一个射频释放端正对设置,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各射频释放端至少与一个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上的射频释放端对应形成一组双极射频并连接于同一射频电源或独立射频电源。
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和第二射频电极上的所述射频释放端的数量相同。
所述射频释放端于各自所在所述第一射频电极/第二射频电极上按线形间隔排列。
所有在所述第一射频电极/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各组双极射频所在的其中一个射频释放端按相同直线方向正序排列,所有在所述第二射频电极/第一射频电极上的各组双极射频所在的另一个射频释放端按相同直线方向逆序排列,且各组双极射频分别连接于独立射频电源。
所述射频释放端于各自所在所述第一射频电极/第二射频电极上按环形间隔排列。
于所述第一射频电极/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多个射频释放端按线形间隔排列所形成的形状为锯齿状。
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具有一个射频释放端,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上具有多个射频释放端,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各射频释放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上的一个射频释放端对应形成一组双极射频。
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上的一个射频释放端的形状为块状,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多个射频释放端按线形间隔排列所形成的形状为锯齿状。
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上为块状的所述射频释放端表面具有一弧形凸面。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射频美容装置,包括:射频发生装置,用于产生射频电流并予以输出;还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手柄,在所述手柄的一端上形成有用于构成夹持机构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双极射频治疗头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末端上,所述第一射频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上,所述第二射频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二夹持部上;所述手柄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射频发生装置,用于将所述射频电流接入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和第二射频电极。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可以将射频电流传递得更深,其可用于面颊区域治疗,例如,将双极射频的其中一极附在体表,而双极射频的另一极附在口腔内部,那么射频加热的能量总和Q=Q真皮层+Q脂肪层+Q筋膜层+Q肌肉层+Q粘膜下层+Q粘膜层,根据欧姆定律Q=I*I*R*t,由于脂肪层的阻抗显著高于其他层面,通过维持各个层面的电流密度一致或者提高脂肪层电流密度的方式来实现治疗中具有显著的能量聚焦效应。
附图说明
图1为面部组织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在一实施例中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射频电极和第二射频电极的在一实施例中俯视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在又一实施例中的原理图。
图6为多个射频释端排列形成齿状结构的效果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射频美容装置的原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 双极射频治疗头
11 第一射频电极
111、121 射频释放端
12 第二射频电极
2 射频发生装置
3 手柄
31 第一夹持部
32 第二夹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1,其包括第一射频电极11和第二射频电极12,其中,在第一射频电极11上包括至少一个射频释放端111,在第二射频电极 12上包括多个射频释放端121,所述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多个射频释放端121与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1上的至少一个射频释放端111正对设置,所述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各射频释放端 121至少与一个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1上的射频释放端111对应形成一组双极射频并连接于同一射频电源或独立射频电源。
通过上述第一射频电极11和第二射频电极12来构成双极射频治疗,并利用在第一射频电极11上的至少一个射频释放端111和在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多个射频释放端来形成多组的双极射频治疗点,其具有灵活多变的治疗方式和宽泛的治疗范围,可对面部皮肤下的各种组织进行针对治疗,治疗效果十分优秀。
下面对上述方案的可能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
实施例1
见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1在一实施例中的原理图,如图所示,在所述双极射频治疗头1的第一射频电极11和第二射频电极12上设置有相同数量的射频释放端,且各射频释放端于各自所在第一射频电极11或第二射频电极12上按线形间隔排列。
仅作为举例来说,请结合图2,在第一射频电极11和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射频释放端的数量分别为3个,其中,第一射频电极11的射频释放端111可以依次为:I11、I12、 I13;第二射频电极12的射频释放端可以依次为:I21、I22、I23。射频释放端I11、I12、 I13在第一射频电极11上依次沿直线方向间隔排列,射频释放端I21、I22、I23在第二射频电极12上依次沿相同直线方向间隔排列,射频释放端I11和I21正对设置形成一组双极射频并连接于一射频电源上,射频释放端I12和I22正对设置形成一组双极射频并连接于一射频电源上,射频释放端I13和I23正对设置形成一组双极射频并连接于一射频电源上。在具体实施中,各组双极射频所接射频电源为同一射频电源(即所述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各射频释放端至少与一个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1上的射频释放端对应形成一组双极射频并连接于同一射频电源),具体的,例如构成双极射频的射频释放端I11和I21、射频释放端I12和I22 及射频释放端I13和I23连接在同一射频电源上,这种结构的有点在于具有较低的成本和相同的加热特性,由于各层面的电流大小及密度基本一致,根据欧姆定律Q=I*I*R*t,脂肪层具有高于真皮层和肌肉层5-10倍的阻抗值,则脂肪层的温度上升显著高于真皮层及肌肉层,对脂肪层进行显著性的聚焦加热。此外,各组双极射频所接射频电源也可以为独立控制的3组射频电源(即所述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各射频释放端至少与一个所述第一射频电极 11上的射频释放端对应形成一组双极射频并连接于独立射频电源)。
需要说明的是,于第一射频电极11和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射频释放端所接的射频电源极性并不一定相同,例如,第一射频电极11上的射频释放端I11、I12、及I13所接的射频电源的极性并非要相同,只要保证任意一组双极射频所在的两个射频释放端是分别布设在第一射频电极11和第二射频电极12上即可。
实施例2
见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1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原理图,如图所示,在所述双极射频治疗头1的第一射频电极11和第二射频电极12上设置有相同数量的射频释放端,且各射频释放端于各自所在第一射频电极11或第二射频电极12上按线形间隔排列,且所有在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1/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各组双极射频所在的其中一个射频释放端按相同直线方向正序排列,所有在所述第二射频电极12/第一射频电极11 上的各组双极射频所在的另一个射频释放端按相同直线方向逆序排列,各组双极射频分别连接于独立射频电源,这是因为独立射频电源是逆序排列的前提条件,电流沿着阻抗更小的区域流动,否则射频电流会沿着线性间隔排列。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双极射频治疗头1具有电流密度的一个聚焦效应,具体的来说,在实际治疗中,可以使得在皮肤侧和粘膜侧各有相同组数量的射频释放端,各组双极射频所在射频释放端的射频电源为独立控制,相当于有多组独立的射频电源,且各组双极射频所在的射频释放端错位排列,例如图2,射频释放端I11和I21为一组双极射频,射频释放端I12和I21为一组双极射频,射频释放端I13和I23为一组双极射频,从而在皮下中间区域形成电流密度加强。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胖瘦程度,根据皮肤的胖瘦程度,由于脂肪层和smas 层相比其他层面组织具有更高的阻抗,故在这两个层面电流一定会以最短的距离进行移动,从而电流密度I会加强,根据欧姆定律Q=I*I*R*t,脂肪层和smas层中心区域具有更大的热效应,形成聚焦治疗。脂肪层和smas层具有更高的阻抗值,基本为肌肉层的5-10倍,而且电流密度更佳密集,其加热聚焦效应更佳显著。
实施例3
见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射频电极11和第二射频电极12的在一实施例中俯视原理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1和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所述射频释放端的数量相同,所述射频释放端于各自所在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1/第二射频电极12上按环形间隔排列。
与上述实施例1和2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射频释放端在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1/第二射频电极12上是按照环形间隔排线,需要理解的是,这种环形间隔排列可以是单环形排列结构,也可是多层环形排列结构,即多个射频释放端所排列成的多个环形的中心重合而环形半径不同。
实施例4
见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1在又一实施例中的原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3所不同的是,在第一射频电极11和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射频释放端的数量不相同,即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1只具有一个射频释放端,所述第二射频电极12上具有多个射频释放端,且所述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各射频释放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1上的一个射频释放端对应形成一组双极射频。
具体的,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将具有多个射频释放端的第二射频电极12与皮肤接触,而将只具有一个射频释放端的第一射频电极11与粘膜接触,由于相比皮肤侧粘膜组织的加热要求更低,第一射频电极11上的一个射频释放端应该具有更大的电极面积。
更为具体的,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多个射频释放端可以连接在同一射频电源上,也可以连接在独立控制的射频电源上。例如,如果采用连接在同一射频电源上的方式,那么位于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多个射频释放端I21、I22、I23应该同时连接在一射频电源的一端上,而第一射频电极11上射频释放端I1则连接在该射频电源的另一端上,采用此种方案具有更低的成本,且可以保证各层面的电流大小及密度基本一致,根据欧姆定律Q=I*I*R*t,脂肪层具有高于真皮层和肌肉层5-10倍的阻抗值,则脂肪层的温度上升显著高于真皮层及肌肉层,对脂肪层进行显著性的聚焦加热。当然,也可以将那么位于第二射频电极12上的多个射频释放端I21、I22、I23分别连接在多个独立控制的射频电源(具体即为3组射频电源)的一端上,而第一射频电极11上射频释放端I1则同时连接在该多个独立控制的射频电源的另一端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治疗相同类型,在治疗时,可以使得脂肪层的电流密度和其他层面上的电流密度几乎相等。
作为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各射频释放端的形状可以为条状、块状或者圆块状等,具体形状可以为方形柱、矩形柱或者圆柱等。例如,见图6,在实施例1和2中,多个射频释端可以按线形排列形成齿状结构;在实施例3中,多个射频释端的形状可以为圆柱状;在实施例4中,只具有一个射频释放端的在第一射频电极11上的形状可以为块状,其面积至少为第二射频电极12上多个射频释放端的面积的总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讲的射频释放端相当于单个射频电极,在第一射频电极11或第二射频电极12上包括多个射频释放端相当于是在第一射频电极11或第二射频电极12上设置有多个射频电极,而至于单个射频电极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来进行自行设定。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可以将上述任一实施例或者优选实施方式中的双极射频治疗头1应用至射频美容中,形成一种用于射频美容的装置,见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射频美容装置的原理图,如图所示,其包括:射频发生装置2,用于产生射频电流并予以输出;手柄3,在所述手柄3的一端上形成有用于构成夹持机构的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在所述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的末端上连接有所述双极射频治疗头1,其中,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1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持部31上,所述第二射频电极12连接在所述第二夹持部32上;所述手柄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射频发生装置2,用于将所述射频电流接入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1和第二射频电极12。通过上述射频美容装置可以用来进行人体的各种射频治疗,例如对面部的射频治疗。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极射频治疗头1可以将射频电流传递得更深,其可用于面颊区域治疗,例如,将双极射频的其中一极附在体表,而双极射频的另一极附在口腔内部,那么射频加热的能量总和Q=Q真皮层+Q脂肪层+Q筋膜层+Q肌肉层+Q粘膜下层+Q粘膜层,根据欧姆定律 Q=I*I*R*t,由于脂肪层的阻抗显著高于其他层面,通过维持各个层面的电流密度一致或者提高脂肪层电流密度的方式来实现治疗中具有显著的能量聚焦效应。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射频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射频释放端;
第二射频电极,包括多个射频释放端,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多个射频释放端与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上的至少一个射频释放端正对设置,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各射频释放端至少与一个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上的射频释放端对应形成一组双极射频并连接于同一射频电源或独立射频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和第二射频电极上的所述射频释放端的数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释放端于各自所在所述第一射频电极/第二射频电极上按线形间隔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有在所述第一射频电极/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各组双极射频所在的其中一个射频释放端按相同直线方向正序排列,所有在所述第二射频电极/第一射频电极上的各组双极射频所在的另一个射频释放端按相同直线方向逆序排列,且各组双极射频分别连接于独立射频电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释放端于各自所在所述第一射频电极/第二射频电极上按环形间隔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射频电极/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多个射频释放端按线形间隔排列所形成的形状为锯齿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具有一个射频释放端,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上具有多个射频释放端,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各射频释放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上的一个射频释放端对应形成一组双极射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上的一个射频释放端的形状为块状,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上的多个射频释放端按线形间隔排列所形成的形状为锯齿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上为块状的所述射频释放端表面具有一弧形凸面。
10.一种射频美容装置,
包括:射频发生装置,用于产生射频电流并予以输出;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双极射频治疗头;
手柄,在所述手柄的一端上形成有用于构成夹持机构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双极射频治疗头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末端上,所述第一射频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上,所述第二射频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二夹持部上;所述手柄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射频发生装置,用于将所述射频电流接入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和第二射频电极。
CN201621045455.6U 2016-09-09 2016-09-09 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 Active CN2064541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45455.6U CN206454116U (zh) 2016-09-09 2016-09-09 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45455.6U CN206454116U (zh) 2016-09-09 2016-09-09 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54116U true CN206454116U (zh) 2017-09-01

Family

ID=59691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45455.6U Active CN206454116U (zh) 2016-09-09 2016-09-09 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541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4622A (zh) * 2016-09-09 2017-03-08 深圳半岛医疗有限公司 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
CN112791308A (zh) * 2019-11-14 2021-05-14 株式会社Lg生活健康 皮肤管理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4622A (zh) * 2016-09-09 2017-03-08 深圳半岛医疗有限公司 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
CN112791308A (zh) * 2019-11-14 2021-05-14 株式会社Lg生活健康 皮肤管理装置
CN112791308B (zh) * 2019-11-14 2024-05-17 株式会社Lg生活健康 皮肤管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8569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issue treatment
US1191880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kin treatment by heating and muscle stimulation
US20170001030A1 (en) Magnetic stimulation device and methods
CN105744988B (zh) 治疗装置
CN106540375B (zh) 一种对人体美容、除皱的磁力装置及其美容方法
DE202007019063U1 (de) Vorrichtung zur nicht-invasiven Behandlung von Hautgewebe
CN201030146Y (zh) 一种电针灸针
JP7372051B2 (ja) 美容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22532129A (ja) イオントフォレーシス投与装置
CN206454116U (zh) 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
KR102214521B1 (ko) 미용에 사용하는 복합 전극패드를 이용한 미용기기와 그 방법
US20170189703A1 (en) Radio frequency treatment apparatus with self-adaptive treatment depth
CN101856302B (zh) 异步多通路刺激电针灸针及其制备方法
US20170326352A1 (en) Cosmetology device
CN105833425A (zh) 微针组件及微针治疗头
CN204446991U (zh) 磁灸旋磁椅
JP7170726B2 (ja) 皮膚再生刺激装置
CN106474622A (zh) 适于面部美容的双极射频治疗头和射频美容装置
CN105056409B (zh) 一种射频超声协同作用的部件、治疗手柄以及治疗设备
CN205095280U (zh) 一种射频超声协同作用的部件、治疗手柄以及治疗设备
CN209075848U (zh) 一种妇科治疗装置
CN212016452U (zh) 一种综合治疗仪
CN105664371A (zh) 一种便携式移动理疗装置
CN211962544U (zh) 一种面部美容刮痧装置
CN211273147U (zh) 一种美容电极及美容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3rd floor, block a, building F2, Changfeng Industrial Park, Liuxian 3rd road, 68 Xin'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Peninsula Medical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Building 502, M-3, Keji Middle 2nd Road,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Peninsula Medic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