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43211U - 烟雾发生器及烟雾吸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烟雾发生器及烟雾吸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43211U
CN206443211U CN201720020162.0U CN201720020162U CN206443211U CN 206443211 U CN206443211 U CN 206443211U CN 201720020162 U CN201720020162 U CN 201720020162U CN 206443211 U CN206443211 U CN 2064432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p
aerosol producer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duction coil
accommoda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2016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书云
李永海
徐中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432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432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热均匀并出烟雾速度快的烟雾发生器和烟雾吸取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实施方案是:一种烟雾发生器,包括设有进气孔的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具有容置腔的杯体、设于该容置腔内的多孔金属体和电磁感应线圈,所述杯体还具有连通所述容置腔的进料口、以及杯体的底部设有用于贯通所述容置腔和进气孔的通孔,所述金属体的多孔结构能够吸取并缓存一定烟油,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于所述容置腔的外围,所述杯体由不挡磁也不产生涡流的材料制成,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在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可进入容置腔内,以使所述金属体感应电磁场而发热。

Description

烟雾发生器及烟雾吸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加热液体发烟物质的烟雾发生器及包含该烟雾发生器的烟雾吸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烟是利用对烟液进行加热雾化,进而产生烟雾,从而使用户吸出与香烟相似的味道和感觉来,其有着与香烟相似的外观以及与香烟近似的味道,且由于电子烟没有香烟中的焦油、悬浮微粒等有害物质,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现有的电子烟大多是采用镍铬发热体来加热烟油形成烟雾的方式,这种加热方式效率低,发热不均匀,响应速度慢,其极大地影响了电子烟的口感。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新型的电子烟及其雾化器。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热均匀并出烟雾速度快的烟雾发生器和烟雾吸取装置。
为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烟雾发生器,包括设有进气孔的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具有容置腔的杯体、设于该容置腔内的多孔金属体和电磁感应线圈,所述杯体还具有连通所述容置腔的进料口、以及杯体的底部设有用于贯通所述容置腔和进气孔的通孔,所述金属体的多孔结构能够吸取并缓存一定烟油,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于所述容置腔的外围,所述杯体由不挡磁也不产生涡流的材料制成,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在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可进入容置腔内,以使所述金属体感应电磁场而发热。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杯体由陶瓷或玻璃或耐高温塑料或玻纤材料制成,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于所述杯体的外围。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杯体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之间设置有隔热部件,所述隔热部件用于防止所述杯体内的热量向所述杯体外传导。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杯体之间设置有隔磁部件,所述隔磁部件用于防止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在通电后产生的磁场扩散至所述外壳的外部。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设置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于所述杯体的外围。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料口的设置尺寸适于所述金属体能从所述进料口进入或取出。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料口的设置尺寸适于外部注油元件伸入,以将烟油注入所述金属体内。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杯体的内壁还设有多条肋板,所述肋板用于支撑所述金属体,以使所述金属体与所述杯体内壁间留出间隙,形成气流通道。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杯体的底部还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于所述杯体的底部肋板上以支撑所述金属体,防止所述金属体中吸取的烟油从所述通孔流出。
为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烟雾吸取装置,包括烟雾发生器和为所述烟雾发生器供电的供电电源,所述烟雾发生器为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描述的烟雾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烟雾发生器和烟雾吸取装置都具有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在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可以进入所述容置腔内,所以当容置腔内放置的金属体能感应电磁场而发热时,金属体内吸取的烟油就可以通过直接吸收热量从而快速产生烟雾供人吸食。这相比现有技术中的电阻加热方式,具有热传递更直接有效,出烟速度快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中的其它有益效果,还将在具体实施例中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中烟雾发生器的立体图;
图2为具体实施例中烟雾发生器的剖视图;
图3为杯体的立体图;
图4为具体实施例中烟雾发生器另一个面的剖视图;
图5为具体实施例中固体发烟物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部分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可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烟雾发生器100,用于连接供电电源,加热固体发烟物质产生烟雾。烟雾发生器100包括设有进气孔111的外壳110,所述外壳110内设有具有容置腔121的杯体120、设于该容置腔121内的多孔金属体130和电磁感应线圈140,所述杯体120还具有连通所述容置腔121的进料口122、以及杯体120的底部设有用于贯通所述容置腔121和进气孔111的通孔123,所述金属体130的多孔结构能够吸取并缓存一定烟油,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40设于所述容置腔121的外围,所述杯体120由不挡磁也不产生涡流的材料制成,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40在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可进入容置腔121内,以使所述金属体130感应电磁场而发热,使金属体130内部的烟油被加热雾化。杯体120的制作材料如由陶瓷或玻璃或玻纤或耐高温塑料(如铁氟龙)材料制成。如图2所示,该金属体130可从进料口122插入并伸至容置腔121内。其中,本实施例中电磁感应线圈140设于杯体120的外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磁感应线圈140还可以嵌设于杯体120的壁内,即电磁感应线圈140设于容置腔121外围的另一种方式。
再如图2所示,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40与所述杯体120之间设置有隔磁部件150,所述隔磁部件150用于防止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40在通电后产生的磁场扩散至所述外壳110的外部。隔磁部件150的具体防止磁场扩散至外壳110外部的方式是,采用隔磁部件150将靠近外壳110的磁场导向S极。本实施例中,隔磁部件150采用磁导率较高的铁氧体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杯体120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4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隔热部件,该隔热部件用于防止所述杯体120内的热量向所述杯体120外传导。即防止热量传至杯体120与外壳110所组成的空间内。隔热部件可以是隔热胶、气凝胶、石棉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40的设置个数为两个,两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40对称设于所述杯体120的外围。杯体120设于外壳110内时,杯体120与外壳110之间形成一个储存仓,电磁感应线圈140隔磁部件150都设于该储存仓内(隔热部件也可以设置在该储存仓内)。在其他实施例中,电磁感应线圈140还可以设置为多个,并将电磁感应线圈140均匀设于杯体120的外围。
如图2所示,所述进料口122的设置尺寸适于所述金属体130能从所述进料口122进入和取出。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口122的设置尺寸还可设为适于外部注油元件伸入,以将烟油注入所述金属体130。
如图3所示,所述杯体120的内壁还设有多条肋板124,所述肋板124用于支撑所述金属体130,以使所述金属体130与所述杯体120内壁间留出间隙,形成气流通道170。气流通道170可参见附图4。这里所指的杯体120内壁包括侧壁和底部。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杯体120的底部还设有支撑架160,所述支撑架160设于所述杯体120的底部肋板124上以支撑所述金属体130,防止所述金属体130中吸取的烟油在震动环境下从所述通孔123流出。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烟雾发生器100具有电磁感应线圈140,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40在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可以进入所述容置腔121内,所以当容置腔121内放置的金属体130能感应电磁场而发热时,烟油就可以通过直接吸收热量从而快速产生烟雾供人吸食。
具体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烟雾吸取装置200,包括烟雾发生器100和为烟雾发生器100供电的供电电源300,烟雾发生器100为具体实施例一中所描述的烟雾发生器。
以上应用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应该理解,以上实施方式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或构造所做出的任何微小改进或等效替代,均应包含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烟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进气孔的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具有容置腔的杯体、设于该容置腔内的多孔金属体和电磁感应线圈,所述杯体还具有连通所述容置腔的进料口、以及杯体的底部设有用于贯通所述容置腔和进气孔的通孔,所述金属体的多孔结构能够吸取并缓存一定烟油,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于所述容置腔的外围,所述杯体由不挡磁也不产生涡流的材料制成,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在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可进入容置腔内,以使所述金属体感应电磁场而发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由陶瓷或玻璃或耐高温塑料或玻纤材料制成,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于所述杯体的外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之间设置有隔热部件,所述隔热部件用于防止所述杯体内的热量向所述杯体外传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杯体之间设置有隔磁部件,所述隔磁部件用于防止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在通电后产生的磁场扩散至所述外壳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设置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于所述杯体的外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的设置尺寸适于所述金属体能从所述进料口进入或取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的设置尺寸适于外部注油元件伸入,以将烟油注入所述金属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的内壁还设有多条肋板,所述肋板用于支撑所述金属体,以使所述金属体与所述杯体内壁间留出间隙,形成气流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烟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的底部还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于所述杯体的底部肋板上以支撑所述金属体,防止所述金属体中吸取的烟油从所述通孔流出。
10.一种烟雾吸取装置,包括烟雾发生器和为所述烟雾发生器供电的供电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雾发生器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烟雾发生器。
CN201720020162.0U 2016-10-25 2017-01-09 烟雾发生器及烟雾吸取装置 Active CN20644321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61066X 2016-10-25
CN201621161066 2016-10-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43211U true CN206443211U (zh) 2017-08-29

Family

ID=59671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20162.0U Active CN206443211U (zh) 2016-10-25 2017-01-09 烟雾发生器及烟雾吸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4321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26746A (zh) * 2017-12-28 2020-08-11 Jt国际公司 用于蒸气产生装置的感应加热组件
JP2022524406A (ja) * 2019-03-11 2022-05-02 ニコベンチャーズ トレーディング リミテッド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
EP3732938B1 (en) 2017-12-28 2023-04-26 JT International SA Induction heating assembly for a vapour generating devi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26746A (zh) * 2017-12-28 2020-08-11 Jt国际公司 用于蒸气产生装置的感应加热组件
EP3732938B1 (en) 2017-12-28 2023-04-26 JT International SA Induction heating assembly for a vapour generating device
JP2022524406A (ja) * 2019-03-11 2022-05-02 ニコベンチャーズ トレーディング リミテッド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
JP7280375B2 (ja) 2019-03-11 2023-05-23 ニコベンチャーズ トレーディング リミテッド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37197U (zh) 烟雾吸取装置和烟支
CN205567816U (zh) 电子烟雾化芯、电子烟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6227716U (zh) 电子烟的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6443211U (zh) 烟雾发生器及烟雾吸取装置
US9603389B2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CN105310114B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组件的制造方法
CN201878765U (zh) 口吸式便携雾化器
US9572373B2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CN205962847U (zh) 烟雾发生器及烟雾吸取装置
CN203748669U (zh) 烟斗式电子烟
CN108697164A (zh) 高频极性气溶胶发生器
CN207707306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08552612A (zh) 一种用于电子烟的微波谐振腔
CN105962419A (zh) 一种电磁感应发热的电子烟
CN108552614A (zh) 一种用于电子烟的微波谐振雾化器
CN206284398U (zh) 烟雾生成器、电子烟及可拆卸安装的雾化装置
CN206603255U (zh) 发热体及与之相匹配的烘烤物、电子烟用雾化器和电子烟
CN204446739U (zh) 吸乳器远红外线放射装置
CN108323823A (zh) 一种改进气流的气溶胶发生系统和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06235416A (zh) 电子烟用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04856234A (zh) 烟雾生成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电子烟
CN109007987A (zh) 烟液可加热的电子烟雾化器
CN205040652U (zh) 雾化吸入装置
CN204540841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6182355U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