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80499U - 生态养鱼池 - Google Patents
生态养鱼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380499U CN206380499U CN201621434370.7U CN201621434370U CN206380499U CN 206380499 U CN206380499 U CN 206380499U CN 201621434370 U CN201621434370 U CN 201621434370U CN 206380499 U CN206380499 U CN 2063804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ight
- pond
- fish culture
- water
- ecological fi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养鱼池,包括圆筒状的池壁,池壁下端与池底顺延连接,池底的形状为中部向边缘逐渐升高式布置,进水管的出水口高度高于鱼池内的水位高度且出水方向与池壁的径向成夹角式布置,池底的中部设有竖向布置的主管,主管邻近池底的下端管壁上开设有防逃排水孔,排水管的一端与主管的下端管腔顺延连通,排水管的另一端连通到沉淀池,沉淀池的出水管的高度与鱼池内水位高度一致。本实用新型利用坡地高度落差充分引用山泉水、山溪进行自然生态养鱼,便于管理且不会污染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类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态养鱼池。
背景技术
鱼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成分,鱼肉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滋味鲜美且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可促进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育,鱼体的其他部分还可以用于制作鱼肝油、鱼胶等,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现有技术中采用工厂化养鱼替代传统的鱼塘、网箱这些养鱼方式,可大量繁殖生产鱼类来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养殖过程中大量的鱼集中在一起会产生大量的污物,所以要经常的更换池水进行养鱼,所以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污水的排放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并且养鱼池内的水多是静水,大量的鱼聚集在单一的水环境中消耗氧气过快容易使鱼缺氧,并不利用鱼的生长;养鱼池还需工作人员随时的监控管理、调温投料等操作,麻烦且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养鱼池,利用坡地高度落差充分引用山泉水、山溪进行自然生态养鱼,便于管理且不会污染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养鱼池,包括圆筒状的池壁,池壁下端与池底顺延连接,池底的形状为中部向边缘逐渐升高式布置,进水管的出水口高度高于鱼池内的水位高度且出水方向与池壁的径向成夹角式布置,池底的中部设有竖向布置的主管,主管邻近池底的下端管壁上开设有防逃排水孔,排水管的一端与主管的下端管腔顺延连通,排水管的另一端连通到沉淀池,沉淀池的出水管的高度与鱼池内水位高度一致。
上述技术方案中,生态养鱼池建在山体、坡地上,将上游的山泉水和山溪通过进水管引进鱼池,进水管的出水口高度高于鱼池内的水位高度,保证了水落入鱼池的过程与空气接触从而不断充氧,池底中部设有竖向布置的主管,进水管出水方向与池壁的径向成夹角式布置,保证了水进入鱼池内形成冲击力,围绕主管在圆筒状的鱼池内周向旋转形成无死角不断流动的状态,活水更有利于鱼类的成长,池底的形状为中部向边缘逐渐升高式布置,主管邻近池底的下端管壁上开设有防逃排水孔,排水管的一端与主管的下端管腔顺延连通,排水管的另一端连通到沉淀池,池底向下具有坡度方便鱼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向下滑落聚集,然后顺着水通过排水管流向沉淀池,防逃排水孔用于限制鱼类的通过,水进入沉淀池之后污物自然沉淀至底部,出水管的高度处于高位且与鱼池内水位高度一致保证出水仍然干净,充分的利用了山泉水和山溪形成活水生态养鱼,且保证不会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图;
图3为布置一系列生态养鱼池的立体图;
图4为一系列生态养鱼池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生态养鱼池,包括圆筒状的池壁10,池壁10下端与池底20顺延连接,池底20的形状为中部向边缘逐渐升高式布置,进水管30的出水口31高度高于鱼池内的水位高度且出水方向与池壁10的径向成夹角式布置,池底20的中部设有竖向布置的主管40,主管40邻近池底20的下端管壁上开设有防逃排水孔41,排水管50的一端与主管40的下端管腔顺延连通,排水管50的另一端连通到沉淀池60,沉淀池60的出水管61的高度与鱼池内水位高度一致。生态养鱼池建在山体、坡地上,将上游的山泉水和山溪通过进水管30引进鱼池,进水管30的出水口31高度高于鱼池内的水位高度,保证了水落入鱼池的过程与空气接触从而不断充氧,池底20中部设有竖向布置的主管40,进水管30出水方向与池壁10的径向成夹角式布置,保证了水进入鱼池内形成冲击力,围绕主管40在圆筒状的鱼池内周向旋转形成无死角不断流动的状态,活水更有利于鱼类的成长,池底20的形状为中部向边缘逐渐升高式布置,主管40邻近池底20的下端管壁上开设有防逃排水孔41,排水管50的一端与主管40的下端管腔顺延连通,排水管50的另一端连通到沉淀池60,池底20向下具有坡度方便鱼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向下滑落聚集,然后顺着水通过排水管50流向沉淀池60,防逃排水孔41用于限制鱼类的通过,水进入沉淀池60之后污物自然沉淀至底部,出水管61的高度处于高位且与鱼池内水位高度一致保证出水仍然干净,充分的利用了山泉水和山溪形成活水生态养鱼,且保证不会污染环境。
所述的沉淀池60包括积污室62与净水室63,过滤网64将积污室62与净水室63分隔开,所述的出水管61设置在净水室63的室壁上,积污室62室底开设有排污口通过排污管70与外界连通,积污室62内设有第一竖直管65与排污口插拔式连接。沉淀池60包括积污室62与净水室63,且两者之间设有过滤网64便于污物的聚集处理,确保出水管61从净水室63内排出的水清澈干净,积污室62室底开设有排污口通过排污管70与外界连通,积污室62内设有第一竖直管65与排污口插拔式连接,第一竖直管65管口处于封闭状态,当清理污物时直接拔出第一竖直管65,便于污物直接从积污室62顺延排污管70排到外界。
所述的主管40的高度高于鱼池内水位高度,主管40的下端与池底20为插拔式连接。主管40的高度高于鱼池内水位高度,主管40的设置使得鱼池内的水围绕主管进行周向旋转流动,并且当鱼池内氧气浓度不高时,可通过主管40的上端管口向鱼池底部输氧,极其有益于鱼类的生长,主管40的下端与池底20为插拔式连接,当鱼池内的鱼类捕捞完之后,拔出主管40可快速的排出池水便于清理鱼池。
所述的排水管50连通至积污室62室底开设的进水口处,积污室62内设有第二竖直管66与进水口插拔式连接,第二竖直管66的上端面的高度低于鱼池内水位高度。鱼池内的水从排水管50通过进水口流进积污室62,积污室62内设有第二竖直管66与进水口插拔式连接,第二竖直管66的上端面的高度低于鱼池内水位高度,确保水从管口冒出,污物会自然沉淀至积污室62的室底,配合鱼池的快速排水清理直接拔出第二竖直管66加快排水进程。
一系列生态养鱼池根据坡地高度落差顺延串联布置,直接相邻的上一级生态养鱼池的出水管61与下一级生态养鱼池的进水管30连通。充分利用山体的高度落差,串联式的布置一系列生态养鱼池,直接相邻的上一级生态养鱼池的出水管61与下一级生态养鱼池的进水管30连通,经由沉淀池60过滤的水流向下一级生态养鱼池,重复利用山泉水和山溪进行养殖鱼类,节约了水资源。
池壁10的外侧布置有给水管80,给水管80根据一系列生态养鱼池的高度落差顺延布置,给水管80设有给水支管81连通至生态养鱼池的内部,给水支管81的高度高于鱼池内的水位高度且出水方向与池壁10的径向成夹角式布置。当位于上一级的生态养鱼池处于清理或维修等状态时,这时上一级生态养鱼池的出水管61并没有水流向下一级生态养鱼池,为了保证下一级生态养鱼池的正常养殖,人工操控给水管80向生态养鱼池内补水,给水支管81连通至生态养鱼池的内部,给水支管81的高度高于鱼池内的水位高度且出水方向与池壁10的径向成夹角式布置,给水支管81保证生态养鱼池仍然受到供水,使鱼类始终处在流动的活水中生长。
一系列生态养鱼池相对给水管80对称布置为两列,相对应的布置给水支管81,同一级生态养鱼池的排污管70通过排污总管90串联与外界连通。充分的利用给水管80将一系列生态养鱼池对称布置为两列,然后布置给水支管81延伸至生态养鱼池内部,便于工作人员的集中管理,同一级生态养鱼池的排污管70通过排污总管90串联与外界连通,通过排污总管90将所有生态养鱼池产生的污物集中排出,工作人员将污物集中用于给山上的植被等其他作物充作养分,形成生态循环不会污染环境。
Claims (7)
1.一种生态养鱼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状的池壁(10),池壁(10)下端与池底(20)顺延连接,池底(20)的形状为中部向边缘逐渐升高式布置,进水管(30)的出水口(31)高度高于鱼池内的水位高度且出水方向与池壁(10)的径向成夹角式布置,池底(20)的中部设有竖向布置的主管(40),主管(40)邻近池底(20)的下端管壁上开设有防逃排水孔(41),排水管(50)的一端与主管(40)的下端管腔顺延连通,排水管(50)的另一端连通到沉淀池(60),沉淀池(60)的出水管(61)的高度与鱼池内水位高度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养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60)包括积污室(62)与净水室(63),过滤网(64)将积污室(62)与净水室(63)分隔开,所述的出水管(61)设置在净水室(63)的室壁上,积污室(62)室底开设有排污口通过排污管(70)与外界连通,积污室(62)内设有第一竖直管(65)与排污口插拔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养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管(40)的高度高于鱼池内水位高度,主管(40)的下端与池底(20)为插拔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养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管(50)连通至积污室(62)室底开设的进水口处,积污室(62)内设有第二竖直管(66)与进水口插拔式连接,第二竖直管(66)的上端面的高度低于鱼池内水位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任意一项所述的生态养鱼池,其特征在于:一系列生态养鱼池根据坡地高度落差顺延串联布置,直接相邻的上一级生态养鱼池的出水管(61)与下一级生态养鱼池的进水管(30)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态养鱼池,其特征在于:池壁(10)的外侧布置有给水管(80),给水管(80)根据一系列生态养鱼池的高度落差顺延布置,给水管(80)设有给水支管(81)连通至生态养鱼池 的内部,给水支管(81)的高度高于鱼池内的水位高度且出水方向与池壁(10)的径向成夹角式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态养鱼池,其特征在于:一系列生态养鱼池相对给水管(80)对称布置为两列,相对应的布置给水支管(81),同一级生态养鱼池的排污管(70)通过排污总管(90)串联与外界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34370.7U CN206380499U (zh) | 2016-12-23 | 2016-12-23 | 生态养鱼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34370.7U CN206380499U (zh) | 2016-12-23 | 2016-12-23 | 生态养鱼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380499U true CN206380499U (zh) | 2017-08-08 |
Family
ID=59490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434370.7U Active CN206380499U (zh) | 2016-12-23 | 2016-12-23 | 生态养鱼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380499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12457A (zh) * | 2018-07-12 | 2018-11-16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一种冬季半滑舌鳎工厂化低温低耗养殖系统与养殖方法 |
CN109619019A (zh) * | 2019-01-30 | 2019-04-16 |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 | 高落差自流水槽式养鱼系统 |
CN111887196A (zh) * | 2020-08-27 | 2020-11-06 | 广西利渔种苗有限公司 | 一种高密度养鱼池 |
-
2016
- 2016-12-23 CN CN201621434370.7U patent/CN20638049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12457A (zh) * | 2018-07-12 | 2018-11-16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一种冬季半滑舌鳎工厂化低温低耗养殖系统与养殖方法 |
CN108812457B (zh) * | 2018-07-12 | 2020-10-02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一种冬季半滑舌鳎工厂化低温低耗养殖系统与养殖方法 |
CN109619019A (zh) * | 2019-01-30 | 2019-04-16 |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 | 高落差自流水槽式养鱼系统 |
CN109619019B (zh) * | 2019-01-30 | 2024-05-17 |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 | 高落差自流水槽式养鱼系统 |
CN111887196A (zh) * | 2020-08-27 | 2020-11-06 | 广西利渔种苗有限公司 | 一种高密度养鱼池 |
CN111887196B (zh) * | 2020-08-27 | 2024-01-26 | 广西利渔种苗有限公司 | 一种高密度养鱼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19155A (zh) | 生态养鱼池 | |
CN203492593U (zh) | 一种南美白对虾室内工厂化培育装置 | |
CN103478055A (zh) | 一种南美白对虾室内工厂化培育装置 | |
CN104585108B (zh) | 一种高密度鱼菜共生系统 | |
CN109329175A (zh) | 一种绿色低碳高效工业化生态养殖池塘结构 | |
CN104170785B (zh) | 一种能效养殖池的水流控制方法 | |
CN208144215U (zh) | 一种鱼植共生的综合套养循环养殖模式 | |
CN206380499U (zh) | 生态养鱼池 | |
CN107372278A (zh) | 工厂化生态循环养鱼系统 | |
CN109619019B (zh) | 高落差自流水槽式养鱼系统 | |
CN207031206U (zh) | 一种室内海产养殖水循环系统 | |
CN207733460U (zh) | 工厂化生态循环养鱼系统 | |
CN206472668U (zh) | 流水池塘养殖排污系统 | |
CN103766269B (zh) | 紫黑翼蚌早期幼蚌的双循环养殖系统 | |
CN206043139U (zh) | 一种水产养殖池 | |
CN206354218U (zh) | 跑道式高密度鱼菜共生系统 | |
CN209449481U (zh) | 高落差自流水槽式养鱼系统 | |
CN209152001U (zh) | 一种新型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 | |
CN210915740U (zh) | 环绕式双向回流多级生物过滤池体 | |
CN203709049U (zh) | 紫黑翼蚌早期幼蚌的双循环养殖系统 | |
CN115777604A (zh) | 一种水体漂浮软体养殖水池曝气充氧集污生态循环养殖场 | |
CN207269643U (zh) | 珍珠贝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 |
CN205213873U (zh) | 小型鱼类繁殖用饲养池 | |
CN205695043U (zh) | 一种流水高产养殖系统 | |
CN205082473U (zh) | 一种自净式大鲵养殖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