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32687U - 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及监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及监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32687U
CN206332687U CN201621489988.3U CN201621489988U CN206332687U CN 206332687 U CN206332687 U CN 206332687U CN 201621489988 U CN201621489988 U CN 201621489988U CN 206332687 U CN206332687 U CN 2063326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transceiver
isolation circuit
coupled
iso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8998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弘晓
宋秉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zhou Aid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zhou Aid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zhou Aid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zhou Aid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8998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326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326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3268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及监控系统,属于网络通讯技术领域。该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包括:第一收发电路和至少一路CAN总线隔离电路,每路所述CAN总线隔离电路均包括:第二收发电路、第一隔离电路和第二隔离电路。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和所述第二隔离电路耦合,所述第一隔离电路和所述第二隔离电路均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耦合。与现有CAN总线隔离电路相比,该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不需要CAN控制器或MCU等微处理器对CAN信号进行处理和参数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且无疑减小了成本、体积及使电路更加简化,降低了出现故障的概率。

Description

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及监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网络通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及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农业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及其控制系统的兴起。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总线逐渐成为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现场总线之一。它的出现为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各节点之间实时、可靠的数据通信提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所以在使用CAN通讯的产品上,若CAN通讯出现异常,将在产品使用上造成很多不便。现有技术中CAN总线隔离电路存在电路的抗干扰能力较差,且扩展性差,不能进行多路的CAN总线隔离,当外部供电电压受干扰时,CAN通讯芯片会出现工作异常等状况,且有时候基准出现偏差,CAN通讯很容易出错;其次,现有的CAN总线隔离电路需要CAN控制器或MCU等微处理器对CAN信号进行处理和参数设置,进一步降低了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且无疑增加了成本、体积及使电路更加复杂化,加大了出现故障的概率。为了使其满足更高要求,CAN总线隔离电路的抗干扰能力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及监控系统,以有效地改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包括:第一收发电路和至少一路CAN总线隔离电路,每路所述CAN总线隔离电路均包括:第二收发电路、第一隔离电路和第二隔离电路。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和所述第二隔离电路耦合,所述第一隔离电路和所述第二隔离电路均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耦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发电路包括:第一屏蔽电路和第一收发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与所述第一屏蔽电路的第一端耦合,所述第一屏蔽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还与所述第二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耦合,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还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耦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或NPN型三极管,当所述第一屏蔽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时,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耦合,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当所述第一屏蔽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时,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耦合,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接电源,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包括:第二屏蔽电路和第二收发器,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与所述第二屏蔽电路的第一端耦合,所述第二屏蔽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还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耦合,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还与所述第二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耦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屏蔽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或NPN型三极管,当所述第二屏蔽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时,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耦合,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当所述第二屏蔽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时,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耦合,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接电源,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光耦合器,所述光耦合器的输入端与每路所述CAN总线隔离电路中的所述第一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耦合,所述光耦合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电源转换电路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第一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耦合,所述第二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所述第二隔离电路和所述第二收发电路耦合,所述第二电源转换电路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收发电路的数量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EMC电路和至少一个第二EMC电路,所述第一EMC电路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耦合,所述第二EMC电路与所述第二收发电路耦合,所述第二EMC电路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收发电路的数量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EMC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第一通信端耦合,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第一通信端耦合,所述第一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第二通信端耦合,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第二通信端耦合,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EMC电路包括: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第一通信端耦合,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第一通信端耦合,所述第三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第二通信端耦合,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第二通信端耦合,所述第四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监控系统,包括:多个监控装置和包括有上述的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的监控终端,每个所述监控装置均与所述监控终端耦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及监控系统。该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包括:第一收发电路和至少一路CAN总线隔离电路,每路所述CAN总线隔离电路均包括:第二收发电路、第一隔离电路和第二隔离电路。与现有CAN总线隔离电路相比,该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不需要CAN控制器或MCU等微处理器对CAN信号进行处理和参数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且无疑减小了成本、体积及使电路更加简化,降低了出现故障的概率,其次,能支持多路的CAN总线隔离,扩展性强,增加了电路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通过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的第一电源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监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标:10A-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10B-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11-第一收发电路;111-第一收发器;112-第一屏蔽电路;13-第一隔离电路;15-第二隔离电路;17-第二收发电路;171-第二收发器;172-第二屏蔽电路;19-光耦合器;21-第一EMC电路;23-第二EMC电路;25-第一电源转换电路;27-第二电源转换电路;40-监控系统;41-监控装置;43-监控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间”、“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耦合”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10A,如图1所示。该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10A包括:包括:第一收发电路11和至少一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其中,每路所述CAN总线隔离电路均包括:第二收发电路17、第一隔离电路13和第二隔离电路15。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7分别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13和所述第二隔离电路15耦合,所述第一隔离电路13和所述第二隔离电路15均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1耦合。
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1用于与CAN总线进行通讯,即第一收发电路11接收CAN信号并发送给第二隔离电路15,以及将第一隔离电路13发送的信号转化为CAN信号通过CAN总线发送出去。优选地,如图2中的左上方虚线框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1包括:第一屏蔽电路112和第一收发器111。
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收发器111包括:数据发送端(TXD)、接地端(GND)电源端(VCC)、数据接收端(RXD)、第一通信端(CANL)、第二通信端(CANH)和模式选择端(S)。所述数据发送端(TXD)与所述第一屏蔽电路112的第一端耦合,所述数据接收端(RXD)与所述第一屏蔽电路112的第二端耦合,优选地,所述数据接收端(RXD)通过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一屏蔽电路112的第二端耦合。第一通信端(CANL)和第二通信端(CANH)用于与CAN总线进行通信。接地端(GND)接地,电源端(VCC)接电源,由于该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10A不需要CAN控制器或MCU等微处理器对CAN信号进行处理和参数设置,因此模式选择端(S)接地。所述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发送端(TXD)还与所述第二隔离电路15的输出端耦合,所述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接收端(RXD)还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13的第一输入端耦合,优选地所述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接收端(RXD)还通过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13的第一输入端耦合。
所述第一屏蔽电路112包括:PNP型三极管或NPN型三极管。当所述第一屏蔽电路112包括:PNP型三极管时,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发送端(TXD)耦合,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接收端(RXD)耦合,优选地,所述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接收端(RXD)耦合。当所述第一屏蔽电路112包括:NPN型三极管时,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发送端(TXD)耦合,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接电源,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接收端(RXD)耦合。
所述第一隔离电路13与所述第二隔离电路15相互配合,用于实现CAN总线各节点的电气隔离,即CAN信号并不是直接经第二收发电路17直接发送出去,而是经第一隔离电路13隔离后再发送出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CAN总线各节点的电气隔离,避免各节点之间的相互干扰。优选地,如图2中的左下方偏中间的虚线框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电路13包括:光电耦合器U2、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优选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光电耦合器U2包括:电源端(VCC)、使能端(VE)、输出端(Vo)、接地端(GND)、第二输入端(Vf+)和第一输入端(Vf-)。所述电源端(VCC)接电源,使能端(VE)接电源,优选地,所述使能端(VE)还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二收发器171的数据发送端连接。所述输出端(Vo)与第二收发器171的数据发送端连接。所述接地端(GND)接地,所述第二输入端(Vf+)接电源,第一输入端(Vf-)通过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接收端(RXD)连接。
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输入端为反向输入端(Vf-),所述第二输入端为同向输入端(Vf+)。
所述第二隔离电路15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13相互配合,用于实现CAN总线各节点的电气隔离,即CAN信号并不是直接经第一收发电路11直接发送出去,而是经第二隔离电路15隔离后再发送出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CAN总线各节点的电气隔离,避免各节点之间的相互干扰。所述第一隔离电路13包括:光电耦合器U3、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优选地,如图2中的左下方虚线框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光电耦合器U3包括:电源端(VCC)、使能端(VE)、输出端(Vo)、接地端(GND)、第二输入端(Vf+)和第一输入端(Vf-)。所述电源端(VCC)接电源,使能端(VE)接电源,优选地,所述使能端(VE)还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发送端(TXD)连接,优选地,所述使能端(VE)还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五二极管D5串联后同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发送端(TXD)连接。所述输出端(Vo)与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发送端(TXD)连接,优选地,所述输出端(Vo)通过第五二极管D5与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发送端(TXD)连接。所述接地端(GND)接地,所述第二输入端(Vf+)接电源,第一输入端(Vf-)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与第二收发器171的数据接收端连接。
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输入端为反向输入端(Vf-),所述第二输入端为同向输入端(Vf+)。
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端与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发送端(TXD)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端与所述输出端(Vo),以及通过第四电阻R4与使能端(VE)连接。
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7用于与CAN总线进行通讯,即第二收发电路17接收CAN信号并发送给第一隔离电路13,以及将第二隔离电路15发送的信号转化为CAN信号通过CAN总线发送出去。优选地,如图2中的右下方虚线框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7包括:第二屏蔽电路172和第二收发器171。
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收发器171包括:数据发送端(TXD)、接地端(GND)电源端(VCC)、数据接收端(RXD)、第一通信端(CANL)、第二通信端(CANH)和模式选择端(S)。所述数据发送端(TXD)与所述第二屏蔽电路172的第一端耦合,所述数据接收端(RXD)与所述第二屏蔽电路172的第二端耦合,优选地,所述数据接收端(RXD)通过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二屏蔽电路172的第二端耦合。第一通信端(CANL)和第二通信端(CANH)用于与CAN总线进行通信。接地端(GND)接地,电源端(VCC)接电源,由于该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10A不需要CAN控制器或MCU等微处理器对CAN信号进行处理和参数设置,因此模式选择端(S)接地。所述第二收发器171的数据发送端(TXD)还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13的输出端(Vo)耦合,所述第二收发器171的数据接收端(RXD)还与所述第二隔离电路15的第一输入端(Vf-)耦合,优选地,所述第二收发器171的数据接收端(RXD)还通过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二隔离电路15的第一输入端(Vf-)耦合。
所述第二屏蔽电路172包括:PNP型三极管或NPN型三极管。当所述第二屏蔽电路172包括:PNP型三极管时,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收发器171的数据发送端(TXD)耦合,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收发器171的数据接收端(RXD)耦合,优选地,所述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二收发器171的数据接收端(RXD)耦合。当所述第二屏蔽电路172包括:NPN型三极管时,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收发器171的数据发送端(TXD)耦合,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接电源,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二收发器171的数据接收端(RXD)耦合。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10B还包括:光耦合器19、第一EMC电路21、至少一个第二EMC电路23、第一电源转换电路25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源转换电路27。即每路CAN总线隔离电路还包括:第二EMC电路23和第二电源转换电路27。
优选地,如图4中的左边虚线框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光耦合器19的输入端与每路所述CAN总线隔离电路中的所述第一隔离电路13的第一输入端(Vf-)耦合,所述光耦合器19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111的数据接收端(RXD)耦合。
所述第一EMC电路21用于滤除CAN总线上的高频干扰,以及能预防过流冲击,可以在发生瞬变干扰时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优选地,如图4中的右上方虚线框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EMC电路21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111的第一通信端(CANL)耦合,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D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111的第一通信端(CANL)耦合,第一二极管D1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111的第二通信端(CANH)耦合,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二二极管D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171的第二通信端(CANH)耦合,第二二极管D2的另一端接地。
其中,优选地,第一二极管D1的一端为负极端,第一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为正极端。第二二极管D2的一端为负极端,第二二极管D2的另一端为正极端。
其中,EMC是电磁兼容性的简称,即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Compatibility,EMC)。
每个所述第二EMC电路23用于滤除CAN总线上的高频干扰,以及能预防过流冲击,可以在发生瞬变干扰时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优选地,如图4中的右下方虚线框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EMC电路23包括: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所述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171的第一通信端(CANL)耦合,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171的第一通信端(CANL)耦合,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171的第二通信端(CANH)耦合,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171的第二通信端(CANH)耦合,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另一端接地。
其中,优选地,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为负极端,第三二极管D3的另一端为正极端。第四二极管D4的一端为负极端,第四二极管D4的另一端为正极端。
其中,第二EMC电路23的数量与第二收发器171的数量相匹配,即该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10B有多路时,即包括多个第二收发器171时,则第二EMC电路23的数量也为多个,且第二EMC电路23的数量与第二收发器171的数量相同。
所述第一电源转换电路25用于为第一收发电路11供电。优选地,如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转换电路25包括:转换器U6、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所述转换器U6包括:第一输入端(Vin+)、第二输入端(Vin-)、第一输出端(Vout+)和第二输出端(Vout-)。所述第一输入端(Vin+)分别与第五电容C5的一端、第六电容C6的一端和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Vin-)分别与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和地连接。第一输出端(Vout+)分别与第七电容C7的一端、第八电容C8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1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Vout-)分别与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和地连接。所述转换器能将24V的直流电源转换为5V的直流电输出。
其中,优选地,第一输入端(Vin+)为同向输入端,第二输入端(Vin-)为反向输入端。第一输出端(Vout+)为同向输出端,第二输出端(Vout-)为反向输出端。
所述第二电源转换电路27用于为所述第一隔离电路13、所述第二隔离电路15和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7供电。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源转换电路27与第一转换电路相同,为了避免累赘,此处不再对第二电源转换电路27进行介绍。
其中,所述第二电源转换电路27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7的数量相匹配,即该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10B有多路时,即包括多个第二收发器171时,则第二电源转换电路27的数量也为多个,且第二电源转换电路27的数量与第二收发器171的数量相同。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监控系统40,如图6所示。该监控系统40包括:多个监控装置41和包括有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的监控终端43,每个所述监控装置41均与所述监控终端43耦合。
其中,所述监控装置41,可以是设置于监控点的摄像头、也可以是设置于监控点的雷达测速仪,还可以是一些别的具备监控功能的装置等。每个监控装置41均将自身采集到的监控信息发送给监控终端43进行实时监控。
所述监控终端43用于监控各个监控点的实时信息,便于及时发现异常。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监控终端43包括有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该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能使CAN总线各节点相互电气隔离,避免各节点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通讯的效率和准确性。其中,该监控终端43包括但不限于手机、PC机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及监控系统。该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包括:第一收发电路、第一EMC电路、第一电源转换电路、光耦合器和至少一路CAN总线隔离电路,每路所述CAN总线隔离电路均包括:第二收发电路、第一隔离电路、第二隔离电路、第二EMC电路和第二电源转换电路。与现有CAN总线隔离电路相比,该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不需要CAN控制器或MCU等微处理器对CAN信号进行处理和参数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且无疑减小了成本、体积及使电路更加简化,降低了出现故障的概率,其次,能支持多路的CAN总线隔离,扩展性强,增加了电路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收发电路和至少一路CAN总线隔离电路,每路所述CAN总线隔离电路均包括:第二收发电路、第一隔离电路和第二隔离电路;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和所述第二隔离电路耦合,所述第一隔离电路和所述第二隔离电路均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耦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包括:第一屏蔽电路和第一收发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与所述第一屏蔽电路的第一端耦合,所述第一屏蔽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还与所述第二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耦合,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还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耦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或NPN型三极管,当所述第一屏蔽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时,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耦合,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当所述第一屏蔽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时,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耦合,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接电源,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包括:第二屏蔽电路和第二收发器,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与所述第二屏蔽电路的第一端耦合,所述第二屏蔽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还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耦合,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还与所述第二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耦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屏蔽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或NPN型三极管,当所述第二屏蔽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时,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耦合,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当所述第二屏蔽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时,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发送端耦合,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接电源,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耦合器,所述光耦合器的输入端与每路所述CAN总线隔离电路中的所述第一隔离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耦合,所述光耦合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数据接收端耦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源转换电路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第一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耦合,所述第二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隔离电路、所述第二隔离电路和所述第二收发电路耦合,所述第二电源转换电路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收发电路的数量相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EMC电路和至少一个第二EMC电路,所述第一EMC电路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耦合,所述第二EMC电路与所述第二收发电路耦合,所述第二EMC电路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收发电路的数量相匹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EMC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第一通信端耦合,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第一通信端耦合,所述第一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第二通信端耦合,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发器的第二通信端耦合,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EMC电路包括: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第一通信端耦合,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第一通信端耦合,所述第三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第二通信端耦合,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发器的第二通信端耦合,所述第四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
10.一种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监控装置和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的监控终端,每个所述监控装置均与所述监控终端耦合。
CN201621489988.3U 2016-12-30 2016-12-30 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及监控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326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89988.3U CN206332687U (zh) 2016-12-30 2016-12-30 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及监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89988.3U CN206332687U (zh) 2016-12-30 2016-12-30 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及监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32687U true CN206332687U (zh) 2017-07-14

Family

ID=59294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89988.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32687U (zh) 2016-12-30 2016-12-30 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及监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3268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41000A1 (zh) * 2020-08-26 2022-03-03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can通信的板内通信电路及装置
WO2022040997A1 (zh) * 2020-08-26 2022-03-03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板内通信电路及板内通信装置
CN114609949A (zh) * 2022-03-23 2022-06-10 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静电隔离can接口数据传输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41000A1 (zh) * 2020-08-26 2022-03-03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can通信的板内通信电路及装置
WO2022040997A1 (zh) * 2020-08-26 2022-03-03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板内通信电路及板内通信装置
CN114609949A (zh) * 2022-03-23 2022-06-10 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静电隔离can接口数据传输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32687U (zh) 一种多路can总线隔离电路及监控系统
CN107069953A (zh) 一种基于电源总线信息的监测系统
CN105679004A (zh) 一种主设备控制多个从设备的方法和系统
CN102902213B (zh) 一种智能墙壁开关及其工作方法
CN105515927A (zh) 基于以太网Cat.5布线架构的远距离串口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4993938A (zh) 低成本的PoE透传供电电路
CN203800953U (zh) 一种m-bus转换器
CN105471479B (zh) 一种用于工业现场的can‑蓝牙数据传输装置
CN208903424U (zh) 一种物联网数据采集模块
JP5592596B2 (ja) 論理パルス信号を変換する方法及び回路
CN206759482U (zh) Can总线隔离电路
CN203178787U (zh) 开关控制装置及智能家居系统
CN206640394U (zh) 一种基于电源总线信息的监测系统
CN107273330B (zh) 三线制串行通信接口隔离电路模块
CN213957869U (zh) 一种互联网网关电路
CN209627259U (zh) 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机
CN110166129A (zh) 一种分体式光猫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CN206743267U (zh) 一种非隔离供电电路及设备
CN217607826U (zh) 一种以太网接口电路
CN205960974U (zh) 供电装置
CN216721335U (zh) 一种数据转换装置及氢能设备
CN208820779U (zh) 一种船用总线隔离收发电路
CN209746406U (zh) 智能粮仓的设备控制电路
CN204906358U (zh) 强弱电隔离装置及电器
CN203949323U (zh) 一种空调监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14

Termination date: 202112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