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17942U - 摩托车加固车架和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加固车架和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17942U
CN206317942U CN201621444811.1U CN201621444811U CN206317942U CN 206317942 U CN206317942 U CN 206317942U CN 201621444811 U CN201621444811 U CN 201621444811U CN 206317942 U CN206317942 U CN 2063179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support beam
vehicle frame
motorcycle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4481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Qiuha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Qiuha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Qiuha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Qiuha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4481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179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179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1794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加固车架,涉及摩托车结构的技术领域,包括:主管、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均为中空结构的长方体状,分别连接在主管的两侧;第一支撑梁连接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形成发动机的悬挂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架前部位置采用连接管的结构,抗压能力差,发动机架体结构简单,容易磨损的技术问题,达到了车架结构牢固,发动机位置稳固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摩托车,所述摩托车连接摩托车加固车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摩托车加固车架结构抗压力差的技术问题,使车架的稳定性好。

Description

摩托车加固车架和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摩托车加固车架和摩托车。
背景技术
摩托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是指由汽油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车,主要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行走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电气仪表和架体等部分。所述发动机的转速比较高,所发出的有效功率大,能够提供比较平稳的驱动力,并将驱动力逐渐传递至传动系统、行走系统、转向系统,从而使摩托车平稳的启动,采用上述结构的摩托车,使整个摩托车具有轻便灵活,行驶速度快,舒适性好等特点,并且能够以超高的速度和较大的负荷运行。
现有技术中的摩托车,为了使车架整体的抗冲击性好,刚性强,扭转力强,并且使车架的整体重量轻,车架的前部位置通常采用两个连接管与主管焊接连接,这样就达到了轻便的技术效果,这样的应用方式比较普遍。但是,摩托车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承受一定的冲击力,而车架的前部位置承担主要的作用力,车架前部位置只是采用两根连接管与主管焊接连接,连接管的承重能力有限,遇到比较强的冲击力时,很容易出现弯折等现象,从而对骑行者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并且在车架的前部位置和后部位置均采用连接管焊接而成,在前部位置的连接管和后部位置的连接管之间再次连接两个曲形管,以使发动机卡合在两个曲形管之间,发动机卡合在两个曲形管之间时,两个曲形管只能从两侧对发动机进行固定,骑行者骑行的时候,发动机容易出现固定不牢固的现象,存在从曲形管的两侧脱出的安全隐患;发动机在安装和拆卸的时候,只能从两个曲形管的两侧进行安装和拆卸,安装不方便;由于发动机中部的位置是悬空在两个曲形管之间的,发动机的底部位置很容易与地面的突起物出现摩擦的现象,从而对发动机的下部位置造成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加固车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摩托车车架的前部位置采用两个连接管连接,使整个车架的前部位置承受力能力差,容易出现损坏,并且发动机连接在两个曲形管之间,容易磨损发动机底部位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摩托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摩托车车架采用连接管连接在车架的前部位置,造成摩托车整体的承受力差,发动机的安装方式简单,容易损坏发动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摩托车加固车架,包括:主管、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结构相同,均为具有中空结构的长方体状,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平行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一端和第二支撑梁的一端向相同的方向弯折,弯折后分别连接在主管的两侧,所述主管、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形成车架的前部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形成车架的后部结构;
所述第一支撑梁连接第一弧形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另一端与第二弧形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与第一支撑梁和第一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一连接管之间连接第一加强支撑管,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与第二支撑梁和第二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和第二连接管之间连接第二加强支撑管,所述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形成发动机的悬挂结构,以使所述发动机容纳在第二弧形板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板的两侧分别具有侧挡板,两个所述侧挡板对发动机的两侧进行固定,所述侧挡板上具有多个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侧挡板具有向内凹陷的弧形槽,以使发动机与侧挡板卡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板上具有多个连接孔,以将发动机连接在第二弧形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连接加固管,所述加固管对发动机后侧的位置进行固定,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一端与第一弧形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另一端与加固管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上具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弧形板和加固管上分别具有与第一连接孔相适配的第二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板内侧面具有多个固定柱,多个所述固定柱对发动机的位置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内侧面具有凹陷槽,所述发动机容纳在凹陷槽内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凹陷槽内具有防滑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摩托车,所述摩托车连接所述的摩托车加固车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加固车架,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分别连接在主管的两侧,形成车架的前部结构,并且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设置为中空结构的长方体状,采用长方体状的结构提高了车架的稳固性,并且采用中空的结构减轻了车架的重量,使车架前部的结构更加稳固;所述第一连接管与第一支撑梁连接,第二连接管与第二支撑梁连接,形成车架的后部结构,所述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平行设置,使车架的后部结构更加平稳;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下部位置连接第一弧形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弧形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弧形板对发动机前部位置进行限定,所述第二弧形板对发动机下部位置进行限定,防止发动机从下部滑动而出现磨损的现象,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对发动机后部的位置进行限定,防止发动机从后部滑动,使发动机连接的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摩托车,所述摩托车上安装上述摩托车加固车架,摩托车使用时,前部结构的支撑梁能够提高抗压能力,所述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形成底部封口的发动机悬挂部,防止发动机出现滑动造成磨损,整个摩托车使用时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加固车架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加固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弧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弧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1-主管;12-第一支撑梁;13-第二支撑梁;14-第一连接管;15-第二连接管;16-第一连接板;17-第二连接板;121-第一弧形板;122-第二弧形板;123-侧挡板;124-弧形槽;125-连接孔;126-连接片;127-固定柱;128-凹陷槽;161-加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加固车架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加固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图2的A部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弧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弧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摩托车加固车架,包括:主管11、第一支撑梁12、第二支撑梁13、第一连接管14、第二连接管15、第一连接板16、第二连接板17;
所述第一支撑梁12和第二支撑梁13的结构相同,均为具有中空结构的长方体状,并且为扁平状,采用长方体状增加了稳固性,中空结构减轻了车架整体的重量,所述第一支撑梁12和第二支撑梁13平行设置,具有一定的厚度,并且所述第一支撑梁12前侧的一端和第二支撑梁13前侧的一端向相同的内侧方向弯折,弯折后分别连接在主管11的两侧,使车架前部形成三角形的结构,所述主管11、第一支撑梁12和第二支撑梁13形成车架的前部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管14和第二连接管15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管14和第二连接管15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梁1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管1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1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1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14和第二连接管15形成车架的后部结构;
所述第一支撑梁12的下部位置和第二支撑梁13的下部位置连接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第一弧形板12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板121的另一端与第二弧形板1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弧形板12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的结构相同,并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均为异形板,分别具有三个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板16上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12和第一连接管14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6和第一连接管14之间连接第一加强支撑管,所述第一加强支撑杆为两端的支撑杆平行设置,中部具有一段弧形管的支撑管,所述第二连接板17上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梁13和第二连接管15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17和第二连接管15之间连接第二加强支撑管,所述第二加强支撑管的结构与第一加强支撑管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弧形板121、第二弧形板122、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之间形成安装发动机的悬挂结构,以使所述发动机的下部位置容纳在第二弧形板122内,发动机的前侧连接在第一弧形板121内,发动机的后部位置容纳在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板121的两侧分别具有侧挡板123,两个所述侧挡板123对发动机的两侧进行固定,所述侧挡板123上具有多个连接孔。
如图3~5所示,两个所述侧挡板123对发动机的两侧位置进行卡合,防止发动机沿着两侧的位置滑动,并且侧挡板123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提高了侧挡板123的左右冲击性,在所述侧挡板123上形成多个连接孔,对发动机的位置进行固定,所述连接孔可以根据发动机的型号进行选择,可以为圆孔,或者为方形孔,还可以为条形孔,利用连接孔将发动机连接在侧挡板123上。
进一步的,所述侧挡板123具有向内凹陷的弧形槽124,以使发动机与侧挡板123卡合连接。
所述弧形槽124向内侧凹陷,以使发动机的下部两侧的位置卡合在弧形槽124内,防止发动机的下部位置出现滑动的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板122上具有多个连接孔125,以将发动机连接在第二弧形板122上。
所述连接孔125可以为圆孔,或者为方形孔,还可以为条形孔,由于发动机的前部位置需要与第二弧形板122贴合固定,在发动机的相应位置处设置连接孔125,可以对发动机的前部位置进行固定,防止松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之间连接加固管161,所述加固管161对发动机后侧的位置进行固定,所述第二弧形板122的一端与第一弧形板121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弧形板122的另一端与加固管161可拆卸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加固管161为圆形管,还可以为方形管,所述加固管16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焊接连接,所述加固管161设置在发动机的后侧位置,还可以对发动机后部的位置进行加固,所述第二弧形板122前侧的一端与第一弧形板121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弧形板122后侧的一端与加固管161可拆卸连接,便于发动机从下部的位置进行安装后,然后再将第二弧形板122连接在发动机的下部,对发动机的下部位置进行保护。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板12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片126,所述连接片126上具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弧形板121和加固管161上分别具有与第一连接孔相适配的第二连接孔。
所述第二弧形板122的两端分别焊接有连接片126,所述连接片126上形成第一连接孔,在所述第一弧形板121和加固管161上分别形成第二连接孔,以使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相配合,使所述第二弧形板122的两端分别采用螺栓与第一弧形板121和加固管161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板122内侧面具有多个固定柱127,多个所述固定柱127对发动机的位置进行固定。
所述固定柱127为圆柱状,分别设置在第二弧形板122的弧形槽124内的两端位置,对发动机下部的位置进行卡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板122的内侧面具有凹陷槽128,所述发动机容纳在凹陷槽128内进行固定。
如图5所示,所述凹陷槽128设置在第二弧形板122的中部位置,所述发动机的下部中部位置容纳在凹陷槽128内,对发动机的下部位置进行限定和保护,防止发动机的下部与地面之间出现磨损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凹陷槽128内具有防滑层。
所述防滑层为防滑凸起颗粒,使发动机的下部摩擦力增大,防止滑动;还可以在凹陷槽128内设置多个通孔,便于发动机的下部位置透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摩托车加固车架,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主管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结构相同,为扁平中空的长方体状,加固了车架前部结构的牢固性,还减轻了车架前部的重量,所述主管、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连接形成三角形的结构,形成车架的前部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管与第一支撑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与第二支撑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平行设置,形成车架的后部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下端和第二支撑梁的下端连接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第一弧形板的一端焊接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另一端与第二弧形板的一端活动连接,形成发动机的容纳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下端连接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下端连接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平行设置,结构为异形板,并且具有三个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部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的下端和第一连接管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部一端与加固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部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梁的下端和第二连接管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部一端与加固管的另一端连接,使所述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形成一个容纳发动机的空间,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底部为封闭式,从而对发动机的下部位置进行保护,防止发动机下部位置出现磨损的现象,并且所述第二弧形板为可拆卸式的结构,便于发动机从下部位置进行安装后,再将第二弧形板安装上,也可以将发动机从左右两侧的位置进行安装,安装方式更加灵活、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摩托车,所述摩托车连接所述的摩托车加固车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摩托车,所述摩托车连接上述的摩托车加固车架,所述摩托车的车架前部采用扁平状的长方体结构,使车架前部抗冲击力更强,发动机的位置采用可拆卸的弧形板结构,不增加摩托车加固车架整体重量的同时,对发动机进行了保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摩托车加固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11)、第一支撑梁(12)、第二支撑梁(13)、第一连接管(14)、第二连接管(15)、第一连接板(16)、第二连接板(17);
所述第一支撑梁(12)和第二支撑梁(13)的结构相同,均为具有中空结构的长方体状,所述第一支撑梁(12)和第二支撑梁(13)平行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支撑梁(12)的一端和第二支撑梁(13)的一端向相同的方向弯折,弯折后分别连接在主管(11)的两侧,所述主管(11)、第一支撑梁(12)和第二支撑梁(13)形成车架的前部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管(14)和第二连接管(15)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支撑梁(1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管(1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1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1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14)和第二连接管(15)形成车架的后部结构;
所述第一支撑梁(12)连接第一弧形板(121)的一端,所述第一弧形板(121)的另一端与第二弧形板(1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弧形板(12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板(16)分别与第一支撑梁(12)和第一连接管(14)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6)和第一连接管(14)之间连接第一加强支撑管,所述第二连接板(17)分别与第二支撑梁(13)和第二连接管(15)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17)和第二连接管(14)之间连接第二加强支撑管,所述第一弧形板(121)、第二弧形板(122)、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形成发动机的悬挂结构,以使所述发动机容纳在第二弧形板(12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加固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板(121)的两侧分别具有侧挡板(123),两个所述侧挡板(123)对发动机的两侧进行固定,所述侧挡板(123)上具有多个连接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加固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挡板(123)具有向内凹陷的弧形槽(124),以使发动机与侧挡板(123)卡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加固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形板(122)上具有多个连接孔(125),以将发动机连接在第二弧形板(122)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加固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之间连接加固管(161),所述加固管(161)对发动机后侧的位置进行固定,所述第二弧形板(122)的一端与第一弧形板(121)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弧形板(122)的另一端与加固管(161)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加固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形板(12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片(126),所述连接片(126)上具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弧形板(121)和加固管(161)上分别具有与第一连接孔相适配的第二连接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加固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形板(122)内侧面具有多个固定柱(127),多个所述固定柱(127)对发动机的位置进行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加固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形板(122)的内侧面具有凹陷槽(128),所述发动机容纳在凹陷槽(128)内进行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加固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槽(128)内具有防滑层。
10.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连接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加固车架。
CN201621444811.1U 2016-12-26 2016-12-26 摩托车加固车架和摩托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179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44811.1U CN206317942U (zh) 2016-12-26 2016-12-26 摩托车加固车架和摩托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44811.1U CN206317942U (zh) 2016-12-26 2016-12-26 摩托车加固车架和摩托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17942U true CN206317942U (zh) 2017-07-11

Family

ID=59259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44811.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17942U (zh) 2016-12-26 2016-12-26 摩托车加固车架和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1794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4634A (zh) * 2019-10-11 2021-04-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4634A (zh) * 2019-10-11 2021-04-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CN112644634B (zh) * 2019-10-11 2022-06-0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US11975790B2 (en) 2019-10-11 2024-05-0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d vehic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17942U (zh) 摩托车加固车架和摩托车
CN109795276A (zh) 一种高集成双横臂前悬架转向驱动桥安装支架及安装结构
CN105128940B (zh) 一种拖曳臂后悬架固定装置及汽车
CN105835966A (zh) 汽车备胎安装结构
CN206317946U (zh) 摩托车车架结构和摩托车
CN206317940U (zh) 摩托车可拆卸车架和摩托车
CN108791516A (zh) 汽车仪表板管梁总成
CN105644625B (zh) 后副架构造
CN208682944U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管梁总成的左端结构
CN210680907U (zh) 一种高承载结构的汽车转向节
EP2652211B1 (en) Frame assembly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208682945U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管梁总成
CN207594731U (zh) 一种方便装配的车辆
CN207916965U (zh) 副车架上板和具有其的副车架组件
CN205131411U (zh) 新型动力鹅颈
CN205440381U (zh) 轨道工程车转向架及轨道工程车
CN207860259U (zh) 衬套管及包括其的后副车架
CN213383742U (zh) 一种8t挖机后桥增强结构及8t挖机
CN205186465U (zh) 两轮车、三轮车及其轮毂、轮组
CN204605944U (zh) 用于客车的底盘以及具有其的客车
CN103395349B (zh) 用于车辆的导向臂及具有该导向臂的车辆
CN204323485U (zh) 底盘车架及汽车起重机
CN213390314U (zh) 一种8t挖机前桥增强结构及8t挖机
CN213108854U (zh) 一种盾构机八字轮系统的行走轮结构
CN112874560B (zh) 导向悬臂总成和具有其的转向架、轨道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11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