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08079U - 实验废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实验废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08079U
CN206308079U CN201621323116.XU CN201621323116U CN206308079U CN 206308079 U CN206308079 U CN 206308079U CN 201621323116 U CN201621323116 U CN 201621323116U CN 206308079 U CN206308079 U CN 2063080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rocessing unit
water inlet
packing auger
auger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231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军
李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LEAD HIGH-WATER TREATMENT EQUIPMENT RESEARCH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LEAD HIGH-WATER TREATMENT EQUIPMENT RESEARCH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LEAD HIGH-WATER TREATMENT EQUIPMENT RESEARCH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LEAD HIGH-WATER TREATMENT EQUIPMENT RESEARCH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3231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080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080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0807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实验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废水箱、电絮凝机构、过滤机构和净水箱,所述电絮凝机构的进水端通过管道与废水箱连接,所述电絮凝机构的出水端通过过滤进水管与过滤机构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过滤机构的出水端通过过滤出水管与净水箱连接,所述净水箱通过反洗管与过滤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电絮凝机构对实验废水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经过分解有毒物质后的水源再通过过滤机构过滤,过滤后的水源输入净水箱内存储使用,并且通过反洗管将净水箱中的水返送回过滤机构内清洗过滤机构,实现对实验废水有毒物质的有效分解,同时形成循环净化利用体系,提高了水源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实验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实验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产研发制造和生活中都会产生大量废水,许多废水通过简单处理后便进行排放,废水排放不仅会产生环境污染,同时也浪费水源。尤其是在一些生物化工医药企业,会产生大量的实验废水,而实验废水中含有许多有毒物质,若采用添加药剂的方法处理实验废水容易结垢,清洁不方便,若直接过滤又无法消除有毒物质。而且传统的废水处理装置只能进行简单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并不能将处理的水源进行重复使用,浪费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废水处理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实验废水有毒物质去除困难、实验废水处理过程中容易结垢,水源循环利用率低,浪费资源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验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废水箱、电絮凝机构、过滤机构和净水箱,所述电絮凝机构的进水端通过管道与废水箱连接,所述电絮凝机构的出水端通过过滤进水管与过滤机构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过滤机构的出水端通过过滤出水管与净水箱连接,所述净水箱通过反洗管与过滤机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电絮凝机构对实验废水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经过分解有毒物质后的水源再通过过滤机构过滤,过滤后的水源输入净水箱内存储使用,并且通过反洗管将净水箱中的水返送回过滤机构内清洗过滤机构,实现对实验废水有毒物质的有效分解,同时形成循环净化利用体系,提高了水源的利用率。
进一步,所述电絮凝机构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中心轴,所述箱体外设有带动中心轴转动的马达,所述中心轴沿其轴向上螺旋固定缠绕有绞龙叶片,所述箱体内设有与绞龙叶片形成电场的电网,通过采用绞龙叶片与电网形成电场有效的对实验废水中的有毒物质进行降解,而且通过马达带动螺旋结构绞龙叶片转动可以推动水源的输送,同时对水源形成搅拌作用,降解更加充分。
进一步,所述绞龙叶片靠近电絮凝机构进水端的密集度大于绞龙叶片靠近电絮凝机构出水端的密集度。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绞龙叶片采用先密集后疏松的布局方式,使得水源的搅拌力度逐渐变弱,在绞龙叶片的密集处先对水源内的大量有毒物质降解,在疏松处再对少量的有毒物质进一步降解,逐步降解使得有毒物质降解更充分,而且采用间距密度不同的绞龙叶片,搅拌力度也更充分。
进一步,所述绞龙叶片和所述电网采用交替变换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由于为正电极的部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磨损消耗,而负电极的部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恢复,因此绞龙叶片和电网的电极交替变换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绞龙叶片为正电极,所述电网为负电极,所述电网沿中心轴的轴向设置,并围住绞龙叶片的一侧,绞龙叶片采用正电极使得绞龙叶片可以转动,有利于降低绞龙叶片结垢的程度,延长使用寿命,绞龙叶片在工作过程中转动使得绞龙叶片全面与电网形成电场,电网采用半包围住绞龙叶片的结构使得在保证电解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
进一步,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进水端与过滤进水管连接,所述壳体出水端与过滤出水管连接,所述壳体内设有纤维束滤元以及调节纤维束滤元压缩间隙的调节机构,所述过滤出水管伸入纤维束滤元。
进一步,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上端安装有上连接板,所述传动杆的下端安装有下连接板,所述纤维束滤元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下连接板上均匀分散设有若干布气头,所述布气头伸入纤维束滤元内,所述壳体上安装有与布气头连接的反清洗进气管。
进一步,所述壳体的进水端设有反清洗出水管,所述壳体的出水端设有与反洗管连通的清洗水进出管。
进一步,所述过滤进水管上安装有原水泵,所述反洗管上安装有反洗泵。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过滤机构的结构简单,采用纤维束滤元过滤,水源流速快,便于通过压缩纤维束滤元的压缩程度调节过滤流速和过滤密度,通过原水泵提供动力将待过滤水源输送到过滤机构内过滤,通过反洗泵提供动力将净水箱中的水源返送到清洗水进出管内,通过清洗水进出管流入壳体内,配合布气头喷气对纤维束滤元进行彻底清洗,提高净化水源的利用率,清洗操作简单方便,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絮凝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零件标号说明
1 过滤进水管;
2 反清洗出水管;
3 清洗水进出管;
4 反清洗进气管;
5 过滤出水管;
6 下连接板;
7 布气头;
8 纤维束滤元;
9 传动杆;
10 驱动件;
11 上连接板;
12 废水箱;
13 反洗泵;
14 原水泵;
15 排气阀;
16 集水器;
17 壳体;
18 净水箱;
19 反洗管;
20 马达;
21 中心轴;
22 箱体;
23 绞龙叶片;
24 电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 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验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废水箱12、电絮凝机构、过滤机构和净水箱18,电絮凝机构的进水端通过管道与废水箱12连接,电絮凝机构的出水端通过过滤进水管1与过滤机构连接,过滤机构通过过滤出水管5与净水箱18连接,净水箱18通过反洗管19与过滤机构连接,过滤进水管1上安装有原水泵14,反洗管19上安装有反洗泵13。废水箱12用于收集具有有毒金属离子的实验废水,净水箱18收集经过过滤机构过滤处理后的水源,通过过滤机构过滤过滤后的水源可以再次用于玻璃生产制造以及过滤机构的清洗,通过电絮凝机构对实验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电解消除,同时对一些物质进行絮凝,然后通过原水泵14提供动力送入过滤机构内过滤,过滤后的水源消除了杂质便可以进行再次使用,节约水源。
如图1和图2所示,电絮凝机构包括箱体22,为了保证原水泵14抽吸力度,箱体22为密封结构,箱体22内设有中心轴21,箱体22外设有带动中心轴21转动的马达20,马达20采用微型马达,体积较小,占用空间小,但又能提供足够的动力带动中心轴21转动。中心轴21沿其轴向上螺旋固定缠绕有绞龙叶片24,绞龙叶片23可以采用焊接方式螺旋固定在中心轴21上,或者绞龙叶片23与中心轴21一体成型制造。箱体22内设有与绞龙叶片23形成电场的电网24,电网固定安装在箱体22上,电网24沿中心轴21的轴向设置,并围住绞龙叶片23的一侧,呈半包围状围着绞龙叶片23,电网24与绞龙叶片23外沿的间距为1~3cmm,合适的间距有利于提高降解效果,绞龙叶片23和电网24由铁制造而成,成本低。由于绞龙叶片23会不停转动,采用半包围结构可以加快水源流速,同时保证电解效果的同时利用较少原材料,节约成本,绞龙叶片23会不断的与电网形成电场对实验废水中的有毒金属离子电解,同时对一些杂质进行絮凝,为后期过滤做准备。绞龙叶片23靠近电絮凝机构进水端的密集度大于绞龙叶片23靠近电絮凝机构出水端的密集度,即靠近进水端的相邻绞龙叶片的间距小于靠近出水端的相邻绞龙叶片的间距,采用该结构使得绞龙叶片23转动过程中会对实验废水形成不同程度的搅拌,使得实验废水充分反应。绞龙叶片23和电网24采用交替变换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即绞龙叶片23采用正电极,电网24采用负电极,使用一段时间后,将绞龙叶片23变换为负电极,电网24变换为正电极,绞龙叶片23和电网24采用正负电极替换使用是由于作为正电极的部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消耗磨损,而负电极的部件会因正电极消耗掉的物质溶于水中或者水中的物质吸附在负电极上从而使得部件的一些缺少部分得以恢复,因此将磨损了的正电极部件变换为负电极部件,使得磨损消耗的部件可以得以恢复,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将绞龙叶片23为正电极,电网24为负电极,绞龙叶片23采用正电极是由于正电极容易吸附杂质,将绞龙叶片23作为正电极,一方面可以推动杂质的流动,另一方面绞龙叶片23转动可以降低结垢程度。
如图1所示,过滤机构包括壳体17,壳体17进水端与过滤进水管1连接,通过原水泵14提高水源的流通速度,壳体17出水端与过滤出水管5连接。壳体17内设有纤维束滤元8以及调节纤维束滤元8压缩间隙的调节机构,纤维束滤元8位于壳体17进水端与出水端之间,过滤出水管5伸入纤维束滤元8内,使得水源必须经过纤维束滤元8过滤后才能排出,降低侧流机率,提高过滤效果。调节机构包括传动杆9,传动杆9安装在壳体17内,传动杆9的上端安装有上连接板11,传动杆9的下端安装有下连接板6,下连接板6固定不动。纤维束滤元8的上端与上连接板11连接,纤维束滤元8的下端与下连接板6连接,并且采用可拆卸式连接,便于安装更换纤维束滤元8。纤维束滤元8是由若干软性纤维束滤丝制成的纳米级变隙式过滤器,过滤效率高,水流流速快,纤维束滤丝质地柔软,便于压缩折叠弯曲,而且易清洗。为了降低侧流机率,上连接板11上均匀分散设有若干用于待过滤水源流入纤维束滤元8的通水孔,设置通水孔有利于水流从过滤进水管1进入壳体17内由上至下涌向通水孔处均匀渗透到纤维束滤元8内,使得纤维束滤元8纳污均衡,由于挂钩与安装孔连接会有孔隙,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将安装孔作为通水孔使用。壳体17外部设有与传动杆9连接的驱动件10,驱动件10可以为气缸、液压缸、电机,在本实用新型中,驱动件10优选采用电机,传动杆9为螺旋丝杆,上连接板11与传动杆9螺纹连接,驱动件10带动传动杆9转动,传动杆9带动上连接板11移动调整压缩纤维束滤元8的压缩状态,从而调整改变纤维束滤元8的孔隙密度,实现水源过滤密度的调整。
如图1所示,反清洗出水管2设置在壳体17的上部,清洗水进出管3设置在壳体17的下部,清洗水进出管3的一侧与反洗管19连通,需要对纤维束滤元8进行清洗时,通过反洗泵13为净化水提供返送回过滤机构的动力,若需要充分排出壳体17内的水分时,直接通过清洗水进出管3彻底排出。壳体17的上部设有排气阀15,通过排气阀15排放气体,有利于加长待过滤水絮凝时间,有利于待过滤水均衡渗透。下连接板6上均匀分散设有若干布气头7,布气头7位于纤维束滤元8内,壳体17上设有与布气头7连接的反清洗进气管4,将布气头7采用分散式设置在纤维束滤元8,使得布气头7喷气时与清洗水对纤维束滤元8产生强有力的直接冲击,相比于直接通入气体冲击力得到了显著改善。
其工作过程为:先通过驱动件10将纤维束滤元8压缩到过滤工作状态,实验废水通过电絮凝机构消毒结絮后通过原水泵14输送到过壳体17内,并通过上连接板11上的多个通水孔 流入纤维素滤元8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源通过过滤出水管5送入净水箱18中,过滤后的水源用于继续实验或者其它工业使用,当纤维素滤元8过滤一定水量后需要进行清洗,先将壳体17内的余水通过清洗水进出管3排尽,避免影响清洗效果,然后通过反洗泵13将净水箱18中的水源输送到壳体17内,水位由下往上逐渐上升,同时反清洗进气管4连续供气使得布气头7连续喷发气体,附有气泡的清洗水由纤维束滤元8底部向上前进,附有气泡的清洗水在上升过程中爆破对纤维束滤元8上的污垢形成冲击脱离纤维束滤元8,并随着气泡和清洗水上升,通过反清洗排水管2排出,完成清洗后打开壳体上的排气阀15排出壳体17内的空气,并通过清洗水进出管3将壳体17内中的余水排尽,为下一步过滤做好准备。
本实用新型通过螺旋结构的绞龙叶片对实验废水进行电解降解有毒物质,并且对杂质结絮,提高过滤效果,实现了实验废水的连续处理循环回收使用,通过反洗管将处理过的水源返送回过滤机构内进行过滤机构的清洗,节约了水源,结构简单,减少了设备数量,降低了成本。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实验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废水箱、电絮凝机构、过滤机构和净水箱,所述电絮凝机构的进水端通过管道与废水箱连接,所述电絮凝机构的出水端通过过滤进水管与过滤机构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过滤机构的出水端通过过滤出水管与净水箱连接,所述净水箱通过反洗管与过滤机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絮凝机构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中心轴,所述箱体外设有带动中心轴转动的马达,所述中心轴沿其轴向上螺旋固定缠绕有绞龙叶片,所述箱体内设有与绞龙叶片形成电场的电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验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绞龙叶片靠近电絮凝机构进水端的密集度大于绞龙叶片靠近电絮凝机构出水端的密集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验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绞龙叶片和所述电网采用交替变换的正电极和负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验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绞龙叶片为正电极,所述电网为负电极,所述电网沿中心轴的轴向设置,并围住绞龙叶片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实验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进水端与过滤进水管连接,所述壳体出水端与过滤出水管连接,所述壳体内设有纤维束滤元以及调节纤维束滤元压缩间隙的调节机构,所述过滤出水管伸入纤维束滤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验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上端安装有上连接板,所述传动杆的下端安装有下连接板,所述纤维束滤元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实验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板上均匀分散设有若干布气头,所述布气头伸入纤维束滤元内,所述壳体上安装有与布气头连接的反清洗进气管。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验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进水端设有反清洗出 水管,所述壳体的出水端设有与反洗管连通的清洗水进出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实验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进水管上安装有原水泵,所述反洗管上安装有反洗泵。
CN201621323116.XU 2016-12-05 2016-12-05 实验废水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080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23116.XU CN206308079U (zh) 2016-12-05 2016-12-05 实验废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23116.XU CN206308079U (zh) 2016-12-05 2016-12-05 实验废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08079U true CN206308079U (zh) 2017-07-07

Family

ID=59251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23116.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08079U (zh) 2016-12-05 2016-12-05 实验废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080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28148A (zh) * 2019-12-24 2020-03-27 武汉鑫佳捷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印刷用显影冲版废水回收再利用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28148A (zh) * 2019-12-24 2020-03-27 武汉鑫佳捷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印刷用显影冲版废水回收再利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78456U (zh) 一种纺织品印染加工用污水处理装置
CN209161661U (zh) 一种化工污水高效处理设备
CN106629897B (zh) 变隙式纤维束过滤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01308790Y (zh) 二级工业水过滤、除铁系统
CN205965264U (zh) 一种化工用自来水过滤器
CN204173996U (zh) 一种高效净化工业污水处理净化设备
CN206308079U (zh) 实验废水处理装置
CN202555026U (zh) 纤维球过滤器
CN108253547A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及方法
CN110776137B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利用生物炭处理污水装置
CN205061783U (zh) 一种分级式污水处理装置
CN208260277U (zh) 一种用于改性分子筛的压滤机
CN207891203U (zh) 一种污水处理池
CN206232539U (zh) 玻璃研磨废水回收处理装置
CN206927768U (zh) 一种用于家庭用水净化器的预处理装置
CN215886616U (zh) 一种环境工程用污水处理装置
CN213506354U (zh) 一种钻井污水处理装置
CN114455666A (zh) 一种用于处理污水的光媒触催化降解罐
CN204752392U (zh) 一种离心过滤式工业废水净化装置
CN211419813U (zh) 一种工业废水回收处理排放装置
CN206577476U (zh) 一种新型流砂过滤器
CN207313363U (zh) 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装置
CN213294891U (zh) 一种节水的工业纯水设备
CN206308166U (zh) 城市环卫中水回用装置
CN212334675U (zh) 一种印染废水处理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07

Termination date: 201712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